期刊文献+
共找到703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biofilm characteristics and enhanced performance of a marine microbial-electrolysis-cell-based biosensor under positive anodic potential
1
作者 CAO Yuanyuan ZHANG Chaoqun +2 位作者 LIU Xiang CHENG Liang YANG Yang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1-230,共10页
Microbial fuel cells have already been used as biosensors to monitor assimilable organic carbon(AOC).However,their signal production from AOC is known to be completely suppressed by dissoved oxygen(DO).In this study,t... Microbial fuel cells have already been used as biosensors to monitor assimilable organic carbon(AOC).However,their signal production from AOC is known to be completely suppressed by dissoved oxygen(DO).In this study,two identical microbial electrolysis cell(MEC)based biosensors were inoculated with marine sediment and operated at two different anodic potentials,namely-300 mV and+250 mV relative to Ag/AgCl.The MEC biosensor operated under positive anodic potential conditions had electrochemically active microbial communities on the anode,including members of the Shewanellaceae,Pseudoalteromonadaceae,and Clostridiaceae families.However,the strictly anaerobic members of the Desulfuromonadaceae,Desulfobulbaceae and Desulfobacteraceae families were found only in the negative anodic potential MEC biosensor.The positive anodic potential MEC biosensor showed several other advantages as well,such as faster start-up,significantly higher maximum current production,fivefold improvement in the AOC detection limit,and tolerance of low dissolved oxygen,compared to those obtained from the negative anodic potential MEC biosensor.The developed positive anodic potential MEC biosensor can thus be used as a real-time and inexpensive detector of AOC concentrations in high saline and low DO seaw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SENSOR microbial fuel cell anodic potential marine biofilm assimilable organic carb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system combining microbial fuel cell with photobioreactor for continuous domestic wastewater treatment and bioelectricity generation 被引量:9
2
作者 蒋海明 罗生军 +2 位作者 师晓爽 戴萌 郭荣波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2期488-494,共7页
A coupled system consisting of an upflow membrane-less microbial fuel cell (upflow ML-MFC) and a photobioreactor was developed, and its effectiveness for continuous wastewater treatment and electricity production was ... A coupled system consisting of an upflow membrane-less microbial fuel cell (upflow ML-MFC) and a photobioreactor was developed, and its effectiveness for continuous wastewater treatment and electricity production was evaluated. Wastewater was fed to the upflow ML-MFC to remove 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 phosphorus and nitrogen with simultaneous electricity generation. The effluent from the cathode compartment of the upflow ML-MFC was then continuously fed to an external photobioreactor for removing the remaining phosphorus and nitrogen using microalgae. Alone, the upflow ML-MFC produces a maximum power density of 481 mW/m 3 , and obtains 77.9% COD, 23.5% total phosphorus (TP) and 97.6% NH4+-N removals. When combined with the photobioreactor, the system achieves 99.3% TP and 99.0% NH4+-N total removal. These results show both the effectiveness and 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 of the coupled system to continuously treat domestic wastewater and simultaneously generate electricity and bioma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stewater treatment microbial fuel cell PHOTOBIOREACTOR MICROALGAE BIOELECTRIC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ower production enhancement with polyaniline composite anode in benthic microbial fuel cells 被引量:1
3
作者 JIA Yu-hong QI Zhen-lian YOU Ho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3期499-505,共7页
In this study,conductive polymer polyaniline(PANI)is employed to modify the anodes of benthic microbial fuel cells(BMFC).Four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are used to synthesize the polyaniline anodes;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is study,conductive polymer polyaniline(PANI)is employed to modify the anodes of benthic microbial fuel cells(BMFC).Four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are used to synthesize the polyaniline anode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ANI modification,especially the pulse potential method for PANI synthesis could obviously improve the cell energy output and reduce the anode internal resistance.The anode is modified by PANI doped with Fe or Mn to further improve the BMFC performance.A maximum power density of 17.51 mW/m2 is obtained by PANI-Fe anode BMFC,which is 8.1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The PANI-Mn anode BMFC also gives a favorable maximum power density(16.78 mW/m2).Fe or Mn modification has better effect in improving the conductivity of polyaniline,thus improving the energy output of BMFCs.This work applying PANI composite anode into BMFC brings new development prospect and could promote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BMF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nthic microbial fuel cell anode modification POLYANILINE high power outpu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 of bamboo charcoal filler on the performance of microbial fuel cell 被引量:2
4
作者 XIE Beizhen SU Qiang YANG Shaoqiang LIU Hong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I0004-I0009,10,共6页
微生物燃料电池(MFC)的阳极对提高MFC产电性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利用竹炭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等特性,将其作为“三合一”膜电极MFC的阳极填充材料,通过增大阳极比表面积来提高其产电能力.实验结果表明,加入竹炭至阳极室后,MFC最高... 微生物燃料电池(MFC)的阳极对提高MFC产电性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利用竹炭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等特性,将其作为“三合一”膜电极MFC的阳极填充材料,通过增大阳极比表面积来提高其产电能力.实验结果表明,加入竹炭至阳极室后,MFC最高输出电压(外接电阻1 000Ω时)由0.280V增大到0.387V,提高了38.2%,并且输出电压更加稳定;而最大功率密度也由原来的0.22 W/m3增大到1.42 W/m3,同时内阻降低了80.85%(由235 Ω降为45 Ω);库仑效率由15.0%增大到25.6%.说明MF℃阳极室填充竹炭可以显著促进MFC的产电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摘要 编辑部 编辑工作 读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ptimization of double chamber microbial fuel cell for domestic wastewater treatment and electricity production 被引量:1
5
作者 Amr El-Hag Ali Ola M.Gomaa +2 位作者 Reham Fathey Hussein Abd El Kareem Mohamed Abou Zaid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092-1099,共8页
Microbial fuel cells(M FCs)represent a new approach for treating w aste w ater along w ith electricity production.The present study addressed electricity production from domestic w astew ater using a mediator-less dou... Microbial fuel cells(M FCs)represent a new approach for treating w aste w ater along w ith electricity production.The present study addressed electricity production from domestic w astew ater using a mediator-less double chamber M FC.The electricity production w as monitored under different operational conditions for both summer and w inter samples.Optimization of the anodic and cathodic chambers resulted in a maximal current of 0.784 and 0.645 m A w ith the maximal pow er intensity of 209 and 117 m W/m2in pow er duration of 24 h for the summer and w inter samples,respectively.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how ed that the bacterial biofilm formation on the anode w as denser for the summer sample than that w hen the w inter sample w as used,so w as the total bacterial count.Therefore,samples taken during summer w ere considered better in electricity production and w aste w ater treatment than those taken during w inter basically because of the high microbial load during the hot season.In parallel,there w as a decrease in both biological oxygen demand(BOD5)and 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values which reached 71.8%and 72.85%,respectively at the end of the operation process for the summer sample,w hile there w as no evident decrease for the w inter sample.Optimizing the operating conditions not only increased the potential of using domestic w aste w ater in microbial fuel cells to produce electricity,but also improved the quality of the domestic w aste w 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引起的燃料房间 国内废水处理 操作条件 电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自养微生物阳极MFCs重金属回收及产电研究
6
作者 谢昊 李越 张捍民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31-338,共8页
重金属废水污染以及金属资源短缺仍然是我国目前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微生物燃料电池(MFCs)作为环境友好、低成本的生物处理装置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而有机底物从经济、性能等方面限制了其应用.以双室MFCs为基础,以硫自养微生物为阳... 重金属废水污染以及金属资源短缺仍然是我国目前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微生物燃料电池(MFCs)作为环境友好、低成本的生物处理装置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而有机底物从经济、性能等方面限制了其应用.以双室MFCs为基础,以硫自养微生物为阳极微生物,碳毡为阴极材料,在不加入有机碳的条件下高效回收重金属,克服了传统MFCs外加有机碳源造成的运行成本高、二次污染等弊端.研究表明,系统最大功率密度为308mW/m3,金属去除速率为2.27mg/(L·h),比空白碳毡分别提高了133.3%和98%.阴极库仑效率达到92.6%.Thiomonas、Acidithiobacillus、Halothiobacillus为主要硫自养菌属,主要涉及Dsr和Hdr两种电子传递途径,黄素单核苷酸与类黄素等细胞色素参与阳极电子传递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燃料电池(mfcs) 硫自养微生物 重金属回收 群落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在CW-MFC深度处理养猪废水中的作用:污染物去除、产电性能及微生物群落
7
作者 李泉宏 郭俊元 高启帆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443-2450,共8页
采用人工湿地-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CW-MFC)深度处理养猪废水,评估了污染物去除效果、产电性能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种植旱伞草的实验装置(PCW-MFC)对NH_(4)^(+)-N、TP、磺胺嘧啶(SDZ)的平均去除率分别提升约5%、10%和3%,输出电压... 采用人工湿地-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CW-MFC)深度处理养猪废水,评估了污染物去除效果、产电性能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种植旱伞草的实验装置(PCW-MFC)对NH_(4)^(+)-N、TP、磺胺嘧啶(SDZ)的平均去除率分别提升约5%、10%和3%,输出电压、库仑效率和最大功率密度分别达到415.93mV、49.10%和51.12mW/m^(3).旱伞草增加了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厚壁菌门等的相对丰度,这些微生物在污染物去除和生物产电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微生物燃料电池 养猪废水 磺胺嘧啶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强化MFC去除制药废水中的苯酚及产电性能评估
8
作者 朱勇强 沈倩 +1 位作者 许婷婷 林鑫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57,共9页
以厌氧污泥为阳极室底物,模拟苯酚制药废水为阳极室基质,将产电菌S.oneidensis MR-1以游离态细胞与固定化细胞两种形式加入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MFC),构建同步处理苯酚制药废水的游离态细胞双室MFC(MFC2)与固定化细胞双室MFC(MFC3),以不... 以厌氧污泥为阳极室底物,模拟苯酚制药废水为阳极室基质,将产电菌S.oneidensis MR-1以游离态细胞与固定化细胞两种形式加入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MFC),构建同步处理苯酚制药废水的游离态细胞双室MFC(MFC2)与固定化细胞双室MFC(MFC3),以不添加产电菌的双室MFC(MFC1)为对照组,探讨产电菌S.oneidensis MR-1投加形式对双室MFC产电过程的影响,并分析污染物去除效果与微生物群落特征。结果表明,在3周期的连续运行下,MFC3系统的产电性能与污染物去除效果最佳,最大输出电压为633 mV,最大功率密度为582.7 mW/m^(2),开路电压为835.9 mV,内阻为398.8Ω,平均COD去除率为82.5%,平均NH_(4)^(+)-N去除率为74.1%,平均苯酚去除率为82.0%,平均库仑效率为26.6%。根据高通量测序结果,MFC3的阳极生物膜产电菌丰度增加,优势菌群为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Bacteroidota(拟杆菌门)、Firmicutes(厚壁菌门)。固定化细胞技术对双室MFC起到了生物强化作用,为污废水中能源转化提供了一定参考价值,可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燃料电池 生物强化 制药废水 产电性能 污染物去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ZVI负载MCS阴极用于固定化MFC-EF系统的效能研究
9
作者 张栋年 由长宇 +8 位作者 曲毅 王景祺 王斐 仲崇方 李怀珠 林世坤 赵虎 胡志宏 朱浩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9-48,74,共11页
通过煅烧、液相还原和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制备了一种新型催化剂,该催化剂由纳米级零价铁(nZVI)负载在三聚氰胺基碳泡沫(MCS)上,应用于阴极芬顿反应.该催化剂同时作为阳极微生物固定化材料,以提高电子传递效率和降解效率,进而构建了一种... 通过煅烧、液相还原和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制备了一种新型催化剂,该催化剂由纳米级零价铁(nZVI)负载在三聚氰胺基碳泡沫(MCS)上,应用于阴极芬顿反应.该催化剂同时作为阳极微生物固定化材料,以提高电子传递效率和降解效率,进而构建了一种集成微生物燃料电池和电芬顿技术的废水处理系统(IMFC-EF).通过模拟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对IMFC-EF耦合系统的电化学性能和污染物的降解效果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MCS上成功的负载了nZVI,所得阴极催化剂具有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易回收等优秀的特性,提高了阴极罗丹明B(RhB)的降解效率(90.29%).固定化微生物有效提高了阳极微生物活性和产电效率,提高了耦合系统的最大功率密度(4.86 W/m~3),提高了阳极COD的去除效果(84%).这项工作实现了模拟生活污水和RhB的同步治理,为实际废水的治理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燃料电池 固定化 纳米零价铁 三聚氰胺衍生碳泡沫 电芬顿 罗丹明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铁矿基MFC-CW耦合系统反硝化动力学研究
10
作者 张倩倩 鲁汭 +3 位作者 安恒 卢欣怡 吴振斌 肖恩荣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14-1224,共11页
研究比较了黄铁矿基双阳极MFC-CW在不同碳氮比(0和2.5)及初始硝酸盐浓度(7、14和28 mg/L)条件下上阳极和下阳极的反硝化速率,以及对不同阶段硝酸盐还原反应动力学的模拟,从动力学角度揭示系统自养-异养协同反硝化机理。结果显示:不同碳... 研究比较了黄铁矿基双阳极MFC-CW在不同碳氮比(0和2.5)及初始硝酸盐浓度(7、14和28 mg/L)条件下上阳极和下阳极的反硝化速率,以及对不同阶段硝酸盐还原反应动力学的模拟,从动力学角度揭示系统自养-异养协同反硝化机理。结果显示:不同碳氮比下系统两阳极硝酸盐还原效果差异不大,而亚硝酸盐累积、硫酸盐生成的差别较大,两阳极处微生物群落组成相似,优势菌属的相对丰度受C/N、阳极位置影响较大;两阳极处的硝酸盐还原动力学均属于一级反应,且C/N=0时反硝化速率常数(0.0087、0.0045和0.0188/h)均小于C/N=2.5(0.0151、0.0071和0.0798/h;以上阳极为例);MFC-CW系统的反硝化动力学更符合Monod-CSTR模型,且在停留时间较长时取得更好的拟合效果,随着停留时间的增加,C/N=0时系统的反硝速率增加,C/N=2.5时系统的反硝化速率在一定范围内波动[0.6662—0.7744 g/(m^(2)·d)]。实验结果可为黄铁矿基MFC-CW的实际工程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铁矿 低碳氮比污水 微生物燃料电池耦合人工湿地 反硝化动力学 混养反硝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PQ-11/CF阳极提高MFC废水处理效果与发电性能
11
作者 樊立萍 温越霄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01-1107,共7页
为提高微生物燃料电池(MFC)的废水处理效果和发电性能,制备了一种海藻酸钠(SA)-聚季铵盐-11(PQ-11)/碳毡(CF)阳极(SA-PQ-11/CF),分别以制药废水和糖蜜废水为阳极液,以CF为阴极,构建了MFC系统,采用SEM对阳极表面形貌进行了表征,通过循环... 为提高微生物燃料电池(MFC)的废水处理效果和发电性能,制备了一种海藻酸钠(SA)-聚季铵盐-11(PQ-11)/碳毡(CF)阳极(SA-PQ-11/CF),分别以制药废水和糖蜜废水为阳极液,以CF为阴极,构建了MFC系统,采用SEM对阳极表面形貌进行了表征,通过循环伏安(CV)特性和电化学阻抗(EIS)特性、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对其性能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SA-PQ-11/CF阳极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MFC的溶液电阻和电荷转移电阻得到明显降低。阳极液为制药废水时,采用SA-PQ-11/CF阳极的MFC的稳态输出电压和COD去除率分别约为0.22 V和62%,较常规CF阳极的MFC分别提高了100%和130%;阳极液为糖蜜废水时,采用SA-PQ-11/CF阳极的MFC的稳态输出电压和COD去除率分别为0.15 V和43%,分别较采用常规CF阳极的MFC提高了275%和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燃料电池 废水处理 阳极改性 海藻酸钠 聚季铵盐-11 发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DH改性电极强化CW-MFC耦合系统深度处理污水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静 李玉霞 刘玉香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123-129,共7页
构建了人工湿地-微生物燃料电池(CW-MFC)耦合系统,探究了层状双氢氧化物(LDH)材料改性电极对CW-MFC系统运行性能及其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LDH材料的结构及其中的Fe、Ni元素显著影响电极生物膜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与脱碳除... 构建了人工湿地-微生物燃料电池(CW-MFC)耦合系统,探究了层状双氢氧化物(LDH)材料改性电极对CW-MFC系统运行性能及其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LDH材料的结构及其中的Fe、Ni元素显著影响电极生物膜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与脱碳除氮相关的功能微生物数量,聚苯胺(PANI)的添加增强了LDH的电导率,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改善了系统的污染物去除性能和产电性能。其中,阴阳极均用FeNi-LDH/PANI改性的反应器的性能最好,其COD、NO_(3)^(-)-N和NH_(4)^(+)-N的去除率分别为95.68%、96.72%和95.32%,出水水质可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该系统稳定运行期间的平均输出电压为108.96 mV,最大功率密度可达到1.99 W/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双氢氧化物 人工湿地-微生物燃料电池(CW-mfc) 电极改性 脱碳除氮 生物电输出 微生物群落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掺杂石墨烯作为MFC阴极性能和生物毒性检测 被引量:1
13
作者 蓝瑞嵩 刘丽华 +2 位作者 张倩 陈博彦 洪俊明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430-3439,共10页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硫掺杂还原氧化石墨烯(S-rGO),表征发现S原子的掺杂会导致结构缺陷的形成,这些结构缺陷会增加活性位点。通过电化学测试,S-rGO的氧还原反应(ORR)性能优于rGO,其极限电流密度为4.08mA/cm^(2),高出rGO(3.48mA/cm^(2))17....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硫掺杂还原氧化石墨烯(S-rGO),表征发现S原子的掺杂会导致结构缺陷的形成,这些结构缺陷会增加活性位点。通过电化学测试,S-rGO的氧还原反应(ORR)性能优于rGO,其极限电流密度为4.08mA/cm^(2),高出rGO(3.48mA/cm^(2))17.3%,这表明S原子的掺杂能够有效提高rGO的ORR活性。将S-rGO与活性炭(AC)、炭黑(CB)以0.1∶0.25∶1的质量比混合作为微生物燃料电池阴极催化剂。结果表明,S-rGO催化的微生物燃料电池反应器每个周期可持续27h,输出电压为0.33V,而rGO催化的反应器每个周期可持续24h,输出电压为0.30V;CB催化的反应器每个周期可持续23h,输出电压为0.26V。以苯扎氯铵(BAC)为生物毒性物质,探讨了S-rGO修饰的微生物燃料电池作为毒性传感器的相关性能,根据电压与BAC浓度的线性拟合结果,发现S-rGO具有更高的毒性检测灵敏度和稳定性(相关系数为0.996),而传统的Pt/C阴极催化剂的相关系数为0.932,表明S-rGO在毒性检测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燃料电池 阴极催化剂 硫掺杂还原氧化石墨烯 毒性检测 苯扎氯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FC型生物传感器监测厌氧消化中挥发性脂肪酸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怡婷 李梅 +2 位作者 杨竹慧 赵朦 张百强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2-256,共5页
从MFC型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入手,主要关注该技术在挥发性脂肪酸(VFA)监测领域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反应器构型、电极材料、分隔膜材料、电活性微生物等因素对MFC型生物传感器性能的影响,对MFC型生物传感器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以期为... 从MFC型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入手,主要关注该技术在挥发性脂肪酸(VFA)监测领域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反应器构型、电极材料、分隔膜材料、电活性微生物等因素对MFC型生物传感器性能的影响,对MFC型生物传感器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以期为提升MFC型生物传感器在VFA监测方面的性能奠定基础,为推动厌氧消化在线监测技术的创新发展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燃料电池 厌氧消化 挥发性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MFC-AnMBR耦合系统处理含磺胺嘧啶养猪废水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司马聪 张新波 +4 位作者 程衍斌 王慧中 杜青 钟玲玲 Huu Hao NGO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8-75,共8页
构建了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厌氧膜生物反应器(DcMFC-AnMBR)耦合工艺系统,探究了耦合系统处理含磺胺嘧啶(SDZ)养猪废水的产电、污染物去除及产气性能,同时分析了SDZ影响下膜污染特征变化。结果表明:1.0 mg/L SDZ存在下DcMFC-AnMBR耦合系... 构建了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厌氧膜生物反应器(DcMFC-AnMBR)耦合工艺系统,探究了耦合系统处理含磺胺嘧啶(SDZ)养猪废水的产电、污染物去除及产气性能,同时分析了SDZ影响下膜污染特征变化。结果表明:1.0 mg/L SDZ存在下DcMFC-AnMBR耦合系统平均输出电压和库仑效率分别下降了6.11%和7%,耦合系统最大功率密度为35.34 mW/m^(2),COD去除率始终保持在98%,平均生物气产量为542.59 mL/d。同时,SDZ的存在使污泥混合液Zeta电位绝对值升高了25.83%,污泥平均粒径减小了14~16μm,可溶性微生物产物(SMP)和胞外聚合物(EPS)平均浓度分别上升了7.76%和35.43%。耦合工艺系统运行期间跨膜压差(TMP)始终在0附近,其污染缓解原因可能是电活性微生物对SMP和EPS进行了有效的氧化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 厌氧膜生物反应器 养猪废水 磺胺嘧啶 膜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锰晶型对MSMFCs阴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16
作者 魏书香 李洋 +2 位作者 钟莲 金顶峰 付玉彬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922-1930,共9页
海水环境中较低的阴极催化活性严重限制海泥电池(MSMFCs)长期输出功率。碳毡阴极经二氧化锰(MnO_(2))改性可显著提高海泥电池阴极溶氧还原动力学和电化学性能,进而提升电池输出功率。利用水热法合成4种晶型(α、β、γ和δ)MnO_(2)用于... 海水环境中较低的阴极催化活性严重限制海泥电池(MSMFCs)长期输出功率。碳毡阴极经二氧化锰(MnO_(2))改性可显著提高海泥电池阴极溶氧还原动力学和电化学性能,进而提升电池输出功率。利用水热法合成4种晶型(α、β、γ和δ)MnO_(2)用于海泥电池阴极改性,研究了4种晶型MnO_(2)对海泥电池阴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并进行了机理分析。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4种晶型MnO_(2)均可显著提高阴极抗极化性能、电容性能、交换电流密度和最大输出功率;其中,β-MnO_(2)由于具有高浓度的Mn3+和氧空位,大幅提高了阴极氧还原活性和电化学性能,使比电容最高达846.08 F/m^(2),功率密度最高达700.2 mW/m^(2)。该结果有利于促进设计低溶氧海水条件下海泥电池阴极,进而开发高功率海底原位电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 二氧化锰 晶型 阴极改性 电化学性能 输出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量子点碳修饰生物阴极提高BC-MFC系统脱氮及产电性能
17
作者 韩煦葳 王锦 +3 位作者 王丽 王文雷 于忠军 成大陆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73-680,共8页
为提高生物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系统脱氮及产电性能,提出采用量子点碳对生物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系统(BC-MFC)的生物阴极(BC)进行修饰,以增加阴极附着面积提高微生物附着量。以脱氮作为首要目标,产电作为次要目标,设计了4组不同类型生物... 为提高生物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系统脱氮及产电性能,提出采用量子点碳对生物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系统(BC-MFC)的生物阴极(BC)进行修饰,以增加阴极附着面积提高微生物附着量。以脱氮作为首要目标,产电作为次要目标,设计了4组不同类型生物阴极的BC-MFC系统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利用量子点碳对生物阴极进行修饰,能提高系统的脱氮能力,氨氮和总氮去除率最高可达到80%和77%,相比于对照组均提升约10%;系统微生物群落形成更快,启动时间缩短,且系统内阻最高下降24.19Ω,平均下降约23Ω,功率密度最高提升9.42 mW·m^(-3),平均提升6.76 mW·m^(-3);增加了系统的不稳定因素,采用微生物提前挂膜培养和在阴极区域栽种湿地植物的方法可提高系统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点碳 微生物燃料电池(mfc) 生物阴极 脱氮 污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电微生物对SMFC产电及降解性能的影响
18
作者 高洁 唐善法 程远鹏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3-128,共6页
目的在以含油污泥为阳极底泥的沉积型微生物燃料电池(SMFC)体系中,通过改变产电微生物种类和分布方式,探究产电微生物对SMFC产电及降解性能的影响。方法通过采集输出电压、功率密度、表观内阻来检测石油去除率,比较了不同单菌-SMFC、不... 目的在以含油污泥为阳极底泥的沉积型微生物燃料电池(SMFC)体系中,通过改变产电微生物种类和分布方式,探究产电微生物对SMFC产电及降解性能的影响。方法通过采集输出电压、功率密度、表观内阻来检测石油去除率,比较了不同单菌-SMFC、不同混合菌-SMFC的产电性能和降解性能,考查了菌种分布对SMFC性能的影响。结果在单菌-SMFC中,弗氏柠檬酸杆菌-SMFC的产电及降解性能均优于其他5种单菌构筑的SMFC;混合菌-SMFC的产电及降解性能较单菌-SMFC有较大提升,且其中蜡样芽孢杆菌+中间苍白杆菌-SMFC的产电及降解性能最优,输出电压可达到515.30 mV;菌种分布在阳极材料中和阳极底泥中都可以降解含油污泥中的有机物,但是菌种分布在阳极材料中更有利于SMFC产电性能及降解性能的发挥。结论混合菌相对于单菌能够显著提升SMFC的产电及降解性能,而且菌种分布在阳极材料中更有益于SMFC产电性能及降解性能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型微生物燃料电池 含油污泥 产电微生物 单菌 混合菌 菌种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藻阴极AOM-MFC原位固碳性能及影响因素研究
19
作者 侯彬 张超 +4 位作者 孙竹梅 刘嘉欣 包朋飞 李鑫钰 卢静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23-1331,共9页
针对甲烷厌氧氧化微生物燃料电池(anaerobic oxidation of methane-microbial fuel cells,AOM-MFC)阳极终产物多为二氧化碳(CO_(2))的问题,将微藻阴极引入AOM-MFC进行原位固碳。研究结果表明:当接种量为25%(体积分数)、接种龄为24 h、... 针对甲烷厌氧氧化微生物燃料电池(anaerobic oxidation of methane-microbial fuel cells,AOM-MFC)阳极终产物多为二氧化碳(CO_(2))的问题,将微藻阴极引入AOM-MFC进行原位固碳。研究结果表明:当接种量为25%(体积分数)、接种龄为24 h、光照强度为8000 lx、光照周期为12 h并以阳极出水作为反应器的阴极液时,微藻阴极反应器获得最大峰值电压((0.385±0.001)V)和最大生物量微藻质量浓度((576.33±1.53)mg/L);微藻阴极反应器的原位固碳过程由3部分组成,即阳极微生物利用甲烷(CH_(4))产生以CO_(2)为主的代谢物和电子、阴极内微藻捕获并固定CO_(2)产生氧气(O_(2))、产生的O_(2)与质子和外电路传递到阴极的电子结合生成水;微藻阴极反应器具有一定的废水处理能力,并且能够将CH4中蕴含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和生物质能,有助于实现CH_(4)高效转化过程中“零碳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厌氧氧化 微生物燃料电池 微藻阴极 原位 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MFC用于湖泊底泥处理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陈利争 李小亚 +2 位作者 付时翔 钟焕 王志鑫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0-63,68,共5页
介绍了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SMFC)的运行机理,阐述了SMFC用于湖泊底泥污染物(有机质、氮磷、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等)去除过程机理及效果,分析了影响SMFC系统处理效能及产电性能的重要因素(电极材料及距离、微生物种类及丰度、pH及DO等)... 介绍了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SMFC)的运行机理,阐述了SMFC用于湖泊底泥污染物(有机质、氮磷、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等)去除过程机理及效果,分析了影响SMFC系统处理效能及产电性能的重要因素(电极材料及距离、微生物种类及丰度、pH及DO等),以期更好地将SMFC应用于实际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 湖泊底泥 污染物质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