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1
作者 贾明 胡波飞 +3 位作者 徐晓军 徐卫群 张晶樱 汤永民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9-324,共6页
目的:探讨儿童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临床特点、治疗反应及预后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7年11月于本院初诊的ALL患儿837例,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出E2A-P BX1阳性患儿48例,收集其临床资料进行分... 目的:探讨儿童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临床特点、治疗反应及预后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7年11月于本院初诊的ALL患儿837例,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出E2A-P BX1阳性患儿48例,收集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8例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患儿中男26例,女22例,发病年龄9个月-13岁。初诊低危、中危及高危分别为2例(4.2%)、32例(66.7%)和14例(29.1%)。初诊外周血白细胞数<50×10^(9)/L者25例(53.2%),(50-100)×10^(9)/L者11例(23.4%),≥100×10^(9)/L者11例(23.4%)。免疫表型主要是以common-B ALL为主(44例,占91.7%)。48例E2A-PBX1阳性患儿未检测到BCR-ABL1、MLL-AF4、TEL-AML1等其他白血病融合基因。所有患儿均接受中国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008方案治疗,其中,泼尼松反应不良者5例(10.4%)。48例患儿在诱导治疗结束后均获得完全缓解。至随访截止时间(2023年4月30日),共5例患儿出现复发,其中中危1例、高危4例,高危组患儿的复发率明显高于中、低危组(均P<0.05);绝大多数复发患儿初诊白细胞数较高,其中4例≥100×10^(9)/L,初诊白细胞数≥100×10^(9)/L组患儿的复发率明显高于<100×10^(9)/L组(P<0.01)。本组共有4例患儿死亡,其中因白血病复发导致死亡的患儿有3例。48例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患儿10年无事件生存率及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7.5%±4.8%、91.7%±4.0%。结论:在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ALL患儿中,初诊白细胞计数高及危险度分层较高的患儿更容易出现复发,复发是患儿的主要死亡原因,建议此类患儿接受更高强度的化疗或尽早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以进一步改善其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2A-PBX1融合基因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复发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RNA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2
作者 耿凌云 王欣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55-258,共4页
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约22个核苷酸的内源性、非编码单链RNA分子,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并在多种物种间高度保守。它可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识别靶mRNA并与之3'端非翻译区(3'UTR)结合,通过降解靶mRNA或抑制其翻译... 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约22个核苷酸的内源性、非编码单链RNA分子,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并在多种物种间高度保守。它可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识别靶mRNA并与之3'端非翻译区(3'UTR)结合,通过降解靶mRNA或抑制其翻译等方式,调节基因的转录后表达水平,影响生物个体生长、发育、疾病发生等过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是一种B淋巴细胞恶性克隆增殖性疾病,起病隐袭,在发病个体、疾病进展、治疗反应、临床预后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异质性。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miRNA的突变或者异常表达与CLL的发生、进展、预后、药物疗效等密切相关。复杂多样的miRNA在CLL中可能扮演着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角色,某些miRNA甚至有可能成为CLL新的生物学标记物或者治疗靶点。本文就相关miRNA分子在CLL的发病、预后、治疗及耐药问题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RNA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基因调控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RNA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张辰 张旭东 张明智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9-133,共5页
microRNA是一类长度为19~25个核苷酸的内源性非编码小分子RNA,通过抑制靶基因的表达参与包括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炎症调节、干细胞发育等几乎所有重要的生物学过程,许多microRNA在肿瘤细胞中异常表达,提示可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 microRNA是一类长度为19~25个核苷酸的内源性非编码小分子RNA,通过抑制靶基因的表达参与包括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炎症调节、干细胞发育等几乎所有重要的生物学过程,许多microRNA在肿瘤细胞中异常表达,提示可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是最常见的儿童肿瘤,临床表现、形态学、免疫表型及遗传学特征极具异质性。现已发现若干microRNA在ALL中异常表达,且与其生物学特性以及临床特征、预后和治疗相关。对microRNA的了解有助于帮助人们更深入地认识ALL的发病机理,有助于在寻找合适的诊断、判定预后的分子标志物以及潜在的治疗靶点方面取得新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rna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靶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RNA let-7b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表达分析与表观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许文前 黄源茂 肖慧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35-1541,共7页
目的:探讨microRNA let-7b在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为寻求新的靶向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对ALL患者和非恶性血液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对照组)中microRNA let-7b启动子区Cp... 目的:探讨microRNA let-7b在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为寻求新的靶向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对ALL患者和非恶性血液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对照组)中microRNA let-7b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状态进行分析;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 PCR)检测其microRNA let-7b的表达水平;5-氮杂-2'-脱氧胞嘧啶核苷(5-aza-2'-deoxycytidine,5-Aza-d C,DAC)对成人ALL细胞株MOLT-4进行处理;用MSP对药物处理后细胞内microRNA let-7b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状态进行分析;应用q PCR检测药物处理后细胞内microRNA let-7b的表达水平,探讨microRNA let-7b表达的调控机制。结果:ALL患者microRNA let-7b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率明显高于非恶性血液病患者,其microRNA let-7b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5-aza-d C能够显著地抑制MOLT-4细胞株的生长,使细胞周期停滞于G1期,抑制细胞RNA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促进细胞发生凋亡,与此同时,能上调microRNA let-7b的表达。结论:在ALL患者中microRNA let-7b的表达受基因组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修饰的调控,microRNA let-7b可能作为抑癌基因,其低表达可能参与ALL的发生、发展,提示microRNA let-7b可能成为治疗ALL的新靶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microrna let-7b 表观遗传学 甲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RNA-223在淋巴细胞白血病原代细胞中表达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南祯 梁勇 +13 位作者 付蓉 刘惠 阮二宝 王晓明 王国锦 瞿文 刘鸿 吴玉红 宋嘉 邢莉民 关晶 李丽娟 王化泉 邵宗鸿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56-561,共6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原代细胞中MicroRNA-223与LMO2基因的表达水平及MicroRNA-223的作用机制。应用人淋巴细胞分离液分选ALL、CLL患者及正常人骨髓中淋巴细胞,在ALL、CLL患者骨髓淋巴细胞... 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原代细胞中MicroRNA-223与LMO2基因的表达水平及MicroRNA-223的作用机制。应用人淋巴细胞分离液分选ALL、CLL患者及正常人骨髓中淋巴细胞,在ALL、CLL患者骨髓淋巴细胞中转染MicroRNA-223的类似物靶向升高细胞中MicroRNA-223的表达,在正常人骨髓淋巴细胞中转染MicroRNA-223抑制物靶向敲低细胞中MicroRNA-223的表达。转染后培养72 h,用RT-PCR方法检测转染前后MicroRNA-223和LMO2表达量及其相关性,并用流式细胞术进一步观察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表明,转染MicroRNA-223类似物前,ALL、CLL患者中MicroRNA-223表达水平为(433.11±144.88),LMO2水平为(807.10±238.41),正常人转染MicroRNA-223抑制物前,MicroRNA-223表达水平为(949.59±267.39),LMO2的表达为(455.32±176.83);MicrRNA-223的表达在正常人中明显高于ALL、CLL患者(P<0.05),而LMO2的表达在正常人中明显低于ALL、CLL患者(P<0.05)。转染后,ALL、CLL患者中MicroRNA-223表达明显增加(571.86±142.00)(P<0.05),而LMO2表达明显减少(651.97±230.12)(P<0.05);在正常人中MicroRNA-223表达明显降低(646.32±172.93)(P<0.05),LMO2的表达明显升高(541.27±158.86)(P<0.05)。转染后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率的变化表现为,在ALL、CLL患者转染前细胞周期G1/G2细胞比例为(94.75±3.15)%,S期为(5.14±3.12)%;转染后G1/G2细胞比例明显增加(97.03±2.08)%(P<0.05),在S期明显减少(2.97±2.08)%(P<0.05);转染前细胞凋亡率为(54.47±8.72)%,转染后为(60.48±8.81)%,后者明显增加(P<0.05)。正常人转染前细胞周期G1/G2细胞比例是(96.73±2.26)%,S期是(3.25±2.26)%;转染后G1/G2细胞比例明显减少(94.55±2.77)%(P<0.05),在S期明显增加(5.45±2.77)%(P<0.05),细胞凋亡率为(59.02±10.20)%,转染后明显减少(51.96±10.20)%(P<0.05)。结论:淋巴细胞白血病原代细胞中MicroRNA-223表达降低,LMO2表达增高,导致淋巴细胞增殖周期及凋亡异常,这可能是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病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microrna-223 LMO2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维持治疗期间6-巯基嘌呤使用剂量与TPMT和NUDT15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被引量:1
6
作者 吴新蕊 刘玉峰 +2 位作者 李白 刘莹 刘姗姗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56,共5页
背景6-巯基嘌呤(6-MP)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维持治疗最主要的药物之一,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药物的骨髓抑制程度有关。目的探讨ALL患儿维持治疗期间6-MP使用剂量与TPMT和NUDT15基因多态性的关系。设计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20年... 背景6-巯基嘌呤(6-MP)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维持治疗最主要的药物之一,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药物的骨髓抑制程度有关。目的探讨ALL患儿维持治疗期间6-MP使用剂量与TPMT和NUDT15基因多态性的关系。设计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明确诊断为ALL、经前期化疗骨髓达完全缓解、进入维持治疗阶段且口服6-MP治疗的患儿。口服6-MP前患儿行TPMT和NUDT15基因型检测,分析TPMT、NUDT15不同基因型患儿应用6-MP治疗的使用剂量和骨髓抑制情况。主要结局指标6-MP使用剂量。结果61例维持治疗的ALL患儿纳入本文分析。纳入TPMT基因多态性统计分析的ALL患儿48例(除外NUDT15基因突变13例),野生型45例,突变型3例;纳入NUDT15基因多态性统计分析的ALL患儿58例(除外TPMT基因突变3例),CC型45例,CT型9例,TT型4例。在6-MP维持治疗阶段,TPMT和NUDT15不同基因型患儿的WBC、Hb、PLT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儿用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包括TPMT野生型15例,突变型3例;NUDT15基因CC型15例,CT型5例,TT型4例;TPMT和NUDT15不同基因型患儿骨髓抑制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PMT和NUDT15不同基因型患儿6-MP使用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PMT野生型和突变型ALL患儿维持治疗期6-MP使用剂量分别为(40.81±6.02)和(16.25±4.42)mg·m^(-2)·d^(-1);NUDT15基因CC型、CT型和TT型6-MP使用剂量分别为(40.81±6.02)、(34.28±4.53)和(10.00±1.28)mg·m^(-2)·d^(-1)。结论TPMT和NUDT15突变型患儿的骨髓抑制程度均较野生型严重。ALL患儿维持治疗期间6-MP使用剂量与TPMT和NUDT15基因多态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6-巯基嘌呤 TPMT NUDT15 基因多态性 药物使用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细胞发育相关基因在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预后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尹莎 刘安生 +2 位作者 樊晔 夏蕊 张艳敏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65-1675,共11页
目的:分析B细胞发育相关基因在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中的表达,探索B细胞发育相关基因与B-ALL患儿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基于GEO和TARGET数据库,分析健康对照者与B-ALL患儿差异表达的B细胞发育相关基因及其在B-ALL复发组和未复... 目的:分析B细胞发育相关基因在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中的表达,探索B细胞发育相关基因与B-ALL患儿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基于GEO和TARGET数据库,分析健康对照者与B-ALL患儿差异表达的B细胞发育相关基因及其在B-ALL复发组和未复发组的差异表达。采用Cox单因素回归及Lasso回归方法筛选候选基因并构建B-ALL特异性的B细胞发育相关基因的预后模型。通过Cox多因素回归评估所构建的预后模型的应用价值,并分析B-ALL不同亚型的风险评分情况。在真实世界中,通过B-ALL患儿转录组测序结果验证B细胞发育相关基因预后模型与临床结局之间的相关性。此外,还分析了该预后模型与其他B-ALL预后模型的相关性。最后,采用Metascape评估与该预后模型相关基因的信号通路及功能富集状态,以探究其潜在机制。结果:在B-ALL中特异性表达且与B细胞发育相关的基因共1097个,其中27个基因在B-ALL复发组中表达上调,37个基因在B-ALL复发组中表达下调。采用Cox单因素回归及Lasso回归方法,筛选出14个基因纳入B细胞发育相关基因的预后模型(CDC25B、CKAP4、DSTN、IGF2R、NDUFA4、ODC1、PAX5、SH3BP4、SLC27A5、APAF1、ARRB2、HHEX、IL13RA1、UVRAG)。基于14个基因的预后模型对TARGET数据库中134例B-ALL患儿进行风险评分,高风险评分组(评分>0.11)的患儿预后差于低风险评分组(评分≤0.11)的患儿。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该B细胞发育相关基因的风险评分可作为B-ALL患儿独立预后因素,并且低风险评分组中高二倍体阳性患儿的比例显著高于高风险评分组,而高风险评分组中TCF3/PBX1阳性患儿的比例显著高于低风险评分组。同时,真实世界数据显示,高风险评分组的B-ALL患儿预后差于低风险评分组的患儿,且B-ALL死亡组患儿B细胞发育相关基因的风险评分高于B-ALL未死亡组。此外,根据代谢相关基因预后积分系统计算的风险评分与该B细胞发育相关基因预后模型计算的风险评分具有正相关性。最后,差异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提示,B-ALL患儿的预后风险与胚胎向各系统发育分化过程,尤其与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相关。结论:在B-ALL中特异性表达的B细胞发育相关基因与B-ALL患儿的预后相关,其中14个基因构成的预后模型有望成为儿童B-ALL新的预后判断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细胞发育相关基因 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 预后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DE基因表达水平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中的预后意义
8
作者 黄筱彤 史利欢 +6 位作者 薛天琳 梁静 李伟京 刘炜 张瑞东 崔蕾 李志刚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81-286,共6页
背景难治及复发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预后不良,寻找更多新的、具有预后价值的分子标志以协助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ALL患儿中IDE基因表达水平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设计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 背景难治及复发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预后不良,寻找更多新的、具有预后价值的分子标志以协助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ALL患儿中IDE基因表达水平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设计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20年1月1日至10月31日收治的ALL患儿作为测试队列,对患儿诊断时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IDE基因表达水平行ROC曲线分析,并设定IDE界值,比较IDE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的预后差异;以河南省儿童医院2020年1月1日至10月31日收治的ALL患儿为验证队列,验证设定的IDE界值分组标准与预后的相关性。同时对临床生物学特征和早期治疗反应等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主要结局指标无事件生存(EFS)。结果①本研究共纳入初治ALL患儿77例,测试队列37例,验证队列40例。②诊断时IDE基因表达水平与ALL预后相关,发生不良事件的患儿诊断时IDE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无不良事件的患儿(P<0.001)。③ROC结果显示,IDE基因表达水平可预测ALL患儿的预后,AUC为0.961(P<0.001)。根据ROC曲线设定0.72为界值,测试队列中IDE高表达组(IDE≥0.72,n=19)的预后明显差于IDE低表达组(IDE<0.72,n=18),3年EFS分别为55.7%和100%(P=0.002)。在验证队列中,IDE高表达组(n=26)和低表达组(n=14)的3年EFS分别为64.3%和96.2%(P=0.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多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危险度高危和IDE基因高表达是ALL患儿EFS独立预后因素,风险比分别为4.254(95%CI:1.080~17.554,P=0.039)和21.773(95%CI:2.632~180.125,P=0.004)。由这两个独立预后因素组成的复发风险指数的预测预后能力高于现行临床危险度分型(AUC分别为0.892和0.741,P=0.009)。结论IDE基因高表达与ALL患儿预后不良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IDE 基因表达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费城染色体样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分析
9
作者 李天丹 胡绍燕 +6 位作者 翟宗 陈广华 卢俊 何海龙 肖佩芳 李捷 王易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8-84,共7页
目的:探讨具有治疗靶点的儿童费城染色体样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like ALL)的临床特点、分子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2017年12月至2021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初诊且具备靶向药物治疗靶点的儿童Ph-like ALL共27例,回顾性分析患... 目的:探讨具有治疗靶点的儿童费城染色体样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like ALL)的临床特点、分子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2017年12月至2021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初诊且具备靶向药物治疗靶点的儿童Ph-like ALL共27例,回顾性分析患儿年龄、性别、初诊时白细胞计数、遗传学特征、分子生物学改变、化疗方案、给予不同靶向药物、d 19微小残留病(MRD)、d 46 MRD、是否行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等资料,归纳总结患儿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27例患儿均根据诱导缓解治疗过程中MRD水平调整化疗强度,10例在治疗过程中加用靶向药,3例患儿桥接HSCT,其中1例死亡,2例存活。24例未行HSCT患儿中,1例患儿出现复发,采用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治疗后达完全缓解(CR)。27例患儿3年总生存率为(95.5±4.4)%,3年无复发生存率为(95.0±4.9)%,3年无事件生存率为(90.7±6.3)%。结论:基于MRD监测的危险度分层化疗可改善Ph-like ALL患儿预后,对化疗效果欠佳的患儿联合靶向药可尽快完全缓解,诱导缓解治疗过程中MRD持续阳性的Ph-like ALL患儿序贯CAR-T和HSCT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费城染色体样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靶向药 CAR-T 造血干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小RNA靶基因调控的信号通路在急性心肌梗死演进过程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侯谦 马雅楠 刘德敏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86-491,共6页
急性心肌梗死(AMI)作为心血管疾病的危重症,是导致全球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了信号通路在AMI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微小RNA(miRNAs)对AMI中信号通路的调控也逐渐得到重视。本文总结了miRNAs介导的信号... 急性心肌梗死(AMI)作为心血管疾病的危重症,是导致全球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了信号通路在AMI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微小RNA(miRNAs)对AMI中信号通路的调控也逐渐得到重视。本文总结了miRNAs介导的信号通路在AMI中的作用,以期为miRNAs治疗应用于临床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RNA 靶基因 急性心肌梗死 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代Ph^(+)骨髓细胞的获取及小鼠Ph^(+)B-ALL模型的建立
11
作者 赵莉 唐东海 +1 位作者 任春晓 赵恺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09-1916,共8页
目的:制备小鼠费城染色体阳性(Ph^(+))原代细胞并构建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小鼠模型。方法:利用逆转录病毒将带有BCR-ABL P210融合基因的质粒转入C57BL/6J小鼠骨髓细胞中,输注给9 Gy总致死剂量60Coγ射线照射的同系小鼠后建立第一代Ph... 目的:制备小鼠费城染色体阳性(Ph^(+))原代细胞并构建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小鼠模型。方法:利用逆转录病毒将带有BCR-ABL P210融合基因的质粒转入C57BL/6J小鼠骨髓细胞中,输注给9 Gy总致死剂量60Coγ射线照射的同系小鼠后建立第一代Ph^(+)骨髓细胞的小鼠模型,然后获取发病小鼠脾脏和骨髓的原代细胞冻存。C57BL/6J小鼠经亚致死剂量照射后,接受第一代Ph^(+)细胞进行体内传代,顺序传代获得第三、四代Ph^(+)细胞及小鼠B-ALL模型。分别应用流式细胞术、H&E染色、外周血涂片等对建模小鼠进行免疫表型分析及病变检测。结果:输注含有P210-NGFR逆转录病毒的骨髓细胞后,小鼠出现体重明显下降、双下肢瘫痪、弓背等症状。发病小鼠的外周血涂片中可观察到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H&E染色结果显示,发病小鼠肝脏小叶中央静脉周围以及肝脏边缘有明显的白血病细胞浸润。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发病小鼠脾脏中CD19+NGFR+细胞随传代增加百分率逐渐升高,G1、G2和G3分别为19.0%、47.3%和61.0%。免疫表型分析结果表明,Ph^(+)细胞在B淋巴细胞中稳定传代,且随着传代增多Ph^(+)B淋巴细胞占比显著提高。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小鼠Ph^(+)原代细胞,并顺利完成体内传代及B-ALL小鼠模型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城染色体 B淋巴细胞白血病 融合基因 小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化疗方案对于TEL-AML1融合基因阳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3
12
作者 王凯玲 梅妍妍 +14 位作者 崔蕾 高超 刘飞飞 赵晓曦 李伟京 姜锦 张瑞东 谢静 石慧文 王彬 张永红 马晓莉 吴敏媛 周翾 李志刚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85-290,共6页
本研究旨在比较北京儿童医院(Beijing Children's Hospital,BCH)2003方案和中国儿童白血病协作组(Chinese Children's Leukemia Group,CCLG)2008方案对于TEL-AML1融合基因阳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 本研究旨在比较北京儿童医院(Beijing Children's Hospital,BCH)2003方案和中国儿童白血病协作组(Chinese Children's Leukemia Group,CCLG)2008方案对于TEL-AML1融合基因阳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的疗效,探讨更加适合此亚型患儿的化疗方案。收集2003年1月至2010年10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病中心的TEL-AML1融合基因阳性ALL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化疗方案治疗的患儿初诊时临床特征、第8天泼尼松反应、诱导缓解治疗结束时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水平、无事件生存率(Event Free Survival,EFS)、无复发生存率(Relapse Free Survival,RFS)等。结果表明,在204例TEL-AML1融合基因阳性患儿中,134例采用BCH-2003方案治疗,70例采用CCLG-2008方案治疗。两组患儿在初诊时年龄、外周血白细胞水平、第8天泼尼松反应及中枢神经系统累及、临床危险度分层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但CCLG-2008组的男性较多(P=0.025)。BCH-2003组诱导缓解治疗结束时(第33天)的MRD阴性率高于CCLG-2008组(P=0.013)。按照BCH-2003方案分层标准,重新划分CCLG-2008组的危险度后,BCH-2003组的中危患儿的MRD阴性率仍然高于CCLG-2008组的中危患儿(P=0.014),而标危患儿MRD阴性率两组间没有明显差异。两组患儿在化疗期间感染发生率、EFS及RFS均无明显差异(分别为P=1.000,P=0.327,P=0.251)。结论:对于TEL-AML1融合基因阳性ALL患儿,BCH-2003方案的诱导缓解治疗方案能迅速地降低患儿的白血病负荷,但是BCH-2003和CCLG-2008两种化疗方案的治疗效果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微小残留病 化疗方案 TEL—AML1 融合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免疫分型和基因的研究 被引量:19
13
作者 赵雪飞 王洪岩 +5 位作者 赵旭 程焕臣 李蔚 刘生伟 邱林 马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47-952,共6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3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的免疫分型,融合基因及基因突变的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并探讨其与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血液肿瘤研究中心2015年8月到2016年6月经过骨髓细胞形态学、免... 目的:回顾性分析3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的免疫分型,融合基因及基因突变的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并探讨其与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血液肿瘤研究中心2015年8月到2016年6月经过骨髓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检查确诊的ALL患者30例,按照FAB标准分类,27例为B系ALL,3例为T系ALL。分析ALL患者白血病细胞膜表面及胞浆内分化抗原,并且对所有患者都进行43种融合基因定性筛查(BCR-ABL,AML1-ETO,PML-RARα等)和ALL基因突变(IKZF1,TP53,PAX5,JAK1,JAK2,CRLF2,PHF6,NOTCH1,FBXW7,PTEN)的二代测序(NGS)检测。结果:30例ALL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2-74岁,中位年龄11.5岁。30例ALL中B-ALL发病率(90.00%)明显高于T-ALL(10.00%)。27例B-ALL患者主要表达CD19、CD22、CD10和CD34等。CD19和CD22是B-ALL最具有诊断价值的抗原;3例T-ALL主要表达cCD3、CD7、CD10和cTDT等,CD7和cCD3是T-ALL最具有诊断价值的抗原。30例ALL患者的43种融合基因定性筛查发现,BCR-ABL、TEL-AML1、E2A-PBX1、MLL-AF6、MLL-AF4和SIL-TAL融合基因阳性各1例,ALL相关基因突变的NGS检测结果表明,3例B-ALL患者发生TP53突变,1例B-ALL患者发生TET2 I1762V突变;3例患者(2例T-ALL,1例B-ALL)发现NOTCH1基因突变。1个疗程后成人B-ALL的治疗效果(28.57%)明显差于儿童B-ALL(95.00%),截止至2017年7月10日儿童B-ALL的生存率明显优于成人B-ALL,其差异都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白血病免疫分型技术及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在白血病的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及疗效评价方面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是骨髓细胞形态学诊断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白血病免疫分型 融合基因定性筛查 基因突变的二代测序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181a靶向抑制ATM表达促进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增殖 被引量:9
14
作者 华佳叶 冯莹 +3 位作者 庞缨 周旭红 徐兵 颜慕霞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47-351,共5页
目的:研究microRNA181a(miR-181a)在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方法:采用miR-181a小分子类似物转染人AML细胞系HL-60细胞,采用CCK-8计数法检测miR-181a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结合文献分析预测miR-181... 目的:研究microRNA181a(miR-181a)在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方法:采用miR-181a小分子类似物转染人AML细胞系HL-60细胞,采用CCK-8计数法检测miR-181a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结合文献分析预测miR-181a潜在的靶基因,通过双荧光报告实验在HL-60细胞内以及白血病患者体内多方面对靶基因进行验证。结果:miR-181a能显著促进人HL-60细胞恶性增殖(P<0.05);在线软件预测发现,抑癌基因ATM可能是白血病细胞miR-181a潜在的靶基因;双荧光报告实验结果表明,miR-181a能显著地抑制含3'-UTR的ATM报告基因活性,荧光素酶活性下降56.8%(P<0.01),而对含3'-UTR突变位点的ATM报告基因载体没有抑制作用。在HL-60细胞中过表达miR-181a,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可以显著抑制内源性ATM的表达(P<0.01),而在白血病患者中miR-181a的表达增高,与ATM的表达呈负相关(r=-0.766)。结论:miR-181a通过抑制抑癌基因ATM表达以促进人AML细胞恶性增殖,从而在AML发病中起着类似"癌基因"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RNA-181a 靶基因 ATM 髓系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苷酸合成酶基因多态性与ALL儿童HD-MTX毒副作用的相关性 被引量:8
15
作者 杨春兰 岳丽杰 +5 位作者 于洁 文飞球 李长钢 郑苗苗 谢偲 丁慧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384-388,共5页
目的:研究胸苷酸合成酶(TS)基因(TYMS)多态性与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时毒副作用的相关性。方法:75例ALL中有52例接受了HD-MTX治疗,对患儿用药后的一般反应、皮肤黏膜损害、骨髓抑制等临床表现和血尿... 目的:研究胸苷酸合成酶(TS)基因(TYMS)多态性与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时毒副作用的相关性。方法:75例ALL中有52例接受了HD-MTX治疗,对患儿用药后的一般反应、皮肤黏膜损害、骨髓抑制等临床表现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心电图等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DNA直接测序技术检测ALL儿童TYMS多态性(rs699517、rs2790和rs11280056),分析MTX毒副作用与其关系。结果:TYMS rs2790与ALL儿童性别相关,与AA基因型相比,携带等位基因G者男孩数约是女孩的3倍(OR=3.05,95%CI=1.14~8.19,P=0.024)。rs2790基因型与HD-MTX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也相关,GG基因型使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危险降低(OR=0.07,95%CI=0.01~0.64,P=0.026)。rs699517和rs11280056与ALL儿童发病年龄、性别以及HD-MTX毒副作用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TYMS rs2790可能与HD-MTX毒副作用具有相关性,对ALL男性儿童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苷酸合成酶 基因多态性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甲氨蝶呤 毒副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NA表达谱改变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复发的相关性 被引量:5
16
作者 程玉才 黄礼彬 +2 位作者 王丽娜 梁燕妮 罗学群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17-722,共6页
【目的】筛选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预后相关的microRNA(miRNA),旨在寻找与ALL预后相关的分子标记物,为临床ALL患儿分层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10例初发-缓解配对的ALL患儿骨髓细胞的miRNA表达谱(基... 【目的】筛选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预后相关的microRNA(miRNA),旨在寻找与ALL预后相关的分子标记物,为临床ALL患儿分层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10例初发-缓解配对的ALL患儿骨髓细胞的miRNA表达谱(基因芯片组),定量RT-PCR(qRT-PCR)方法验证异常miRNA在ALL患儿骨髓细胞内的表达(qRT-PCR组),结合患儿临床资料分析异常表达的miRNA与ALL预后的关系。【结果】基因芯片结果显示:初发患儿miR-708、miR-181b、miR-199a-3p、miR-320a和miR-145表达上调最为明显,而miR-223、miR-1244、miR-494、miR-124、miR-23a、miR-27a、miR-181a*和miR-23b表达下调最明显;qRT-PCR结果显示:miR-708、miR-223和miR-27a在ALL患儿骨髓细胞内表达与基因芯片结果一致.;无复发生存分析提示ALL初发时高表达miR-708、miR-223、miR-27a者,3年无复发生存率较高,反之预后较差。【结论】miRNA是预测ALL预后的有效分子标记物,初发患儿miR-708、miR-27a和miR-223高表达提示预后良好,在指导临床ALL患儿分层治疗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儿童 microrna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运蛋白基因多态性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的影响 被引量:15
17
作者 陆爱东 张乐萍 +6 位作者 王彬 贾月萍 左英熹 吴珺 黄山雅美 胡冠华 刘桂兰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33-736,共4页
目的研究多药耐药基因1(MDR1)和还原型叶酸载体基因(SLC19A1)多态性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大剂量甲氨喋呤(MTX)治疗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技术,对108例ALL患者MDR1 exon... 目的研究多药耐药基因1(MDR1)和还原型叶酸载体基因(SLC19A1)多态性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大剂量甲氨喋呤(MTX)治疗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技术,对108例ALL患者MDR1 exon26C>T、MDR1 exon21G>T/A和SLC19A1 80G>A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并分析基因型和生存率、不良反应等的关系。结果 MDR1 exon26C>T、MDR1 exon21G>T/A和SLC19A180G>A各基因型的36个月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R1 exon26C>T和MDR1 exon21G>T/A突变型的24 h MTX血浆浓度高于野生型,且突变型具有更高的肝功能损伤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DR1 exon26C>T和MDR1 exon21G>T/A基因突变对大剂量MTX治疗血浆浓度及肝功能损伤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药耐药基因1 还原性叶酸载体 基因多态性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甲氨蝶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T-NUP214融合基因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7
18
作者 戴海萍 王谦 +7 位作者 吴丽丽 平娜娜 吴春晓 解珺丹 潘金兰 薛永权 吴德沛 陈苏宁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47-1051,共5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SET-NUP214融合基因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中的表达,分析伴有SET-NUP214的T-ALL的临床及分子生物学特征。运用RT-PCR检测58例T-ALL患者骨髓标本中SET-NUP214的表达,以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及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 本研究旨在探讨SET-NUP214融合基因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中的表达,分析伴有SET-NUP214的T-ALL的临床及分子生物学特征。运用RT-PCR检测58例T-ALL患者骨髓标本中SET-NUP214的表达,以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及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CGH)检测9q34缺失,基因测序法检测PHF6和NOTCH1基因突变。结果表明,仅在6例T-ALL患者中检测到SET-NUP214融合基因的表达。除T系抗原标记外,这些患者均表达髓系抗原CD13和(或)CD33,其中4例患者经FISH检测到9q34缺失,3例患者经Array-CGH检测到del(9)(q34.11q34.33)。6例SET-NUP214阳性的T-ALL患者中有4例检测到PHF6基因突变,5例检测到NOTCH1基因突变。结论:SET-NUP214融合基因多由染色体9q34的缺失所致,SET-NUP214阳性的T-ALL常伴有PHF6及NOTCH1基因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T-NUP214融合基因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 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LL基因重排阳性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融合基因及免疫表型特点 被引量:7
19
作者 高超 赵玮 +4 位作者 刘怡 巩文玉 李伟京 李志刚 吴敏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5期1283-1288,共6页
为了探讨混合谱系白血病(mixed linage leukemia,MLL)基因重排阳性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融合基因与免疫表型的特征,利用多重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检测601例ALL... 为了探讨混合谱系白血病(mixed linage leukemia,MLL)基因重排阳性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融合基因与免疫表型的特征,利用多重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检测601例ALL患儿中MLL基因重排的发生率,通过对PCR产物的测序,分析融合基因的亚型及特点;比较分析重排阳性的22例患儿与同期未检出任何融合基因的随机抽取的30例ALL患儿及43例pro-B-ALL患儿初诊时免疫表型特点。结果表明:MLL基因重排阳性的ALL患儿检出率为3.66%,占pro-B-ALL的29.9%。20例MLL基因重排阳性的B-ALL患者全部为CD10-,表达CD13、CD33和CD34的例数较pro-B-ALL对照组低,CD20、CD22、CD2、CD5、CD7的表达则无差异。共检出4种MLL基因的伙伴基因AF4、AF9、AF10和ENL。MLL基因融合位点主要位于第6、7、8外显子,同一患者可同时存在多种MLL基因融合位点;而其伙伴基因的融合位点相对单一。1例患儿MLL-AF10融合转录本存在随机插入序列。结论:MLL基因重排的发生率低,重排形式多样,阳性ALL患儿在免疫表型及融合转录本的表达方面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混合谱系白血病 基因重排 免疫袁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OMED-2引物系统检测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Ig/TCR基因重排 被引量:5
20
作者 潘鑫艳 冯强 +3 位作者 黎贵芸 杨长绍 杨举伦 王丽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131-1134,1139,共5页
目的探讨BIOMED-2引物系统检测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T lymphoblastic lymphoma,T-LB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患者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T细胞受体基因(T-cell receptor,TCR)重排的敏感性,分析... 目的探讨BIOMED-2引物系统检测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T lymphoblastic lymphoma,T-LB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患者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T细胞受体基因(T-cell receptor,TCR)重排的敏感性,分析Ig/TCR基因重排方式。方法采用BIOMED-2引物系统扩增35例T-LBL/ALL中Ig/TCR重排基因,核酸分子异源双链凝胶电泳分析基因重排结果。结果 35例T-LBL/ALL中16例检测出TCR基因重排,检出率为45.7%,其中TCRβ单重排6例(37.5%),TCRγ单重排4例(25.0%),TCRβ和TCRγ双重排3例(18.8%),TCRδ单重排2例(12.5%),TCRγ和TCRδ双重排1例(6.3%)。4例患者同时检测出Ig和TCR基因重排,Ig基因检出率为11.4%。28例T-LBL中11例检测出TCR基因重排(39.3%),7例T-ALL中6例检测出TCR基因重排(85.7%)。结论利用BIOMED-2引物系统可检测出部分T-LBL患者的Ig/TCR基因重排,是一种辅助诊断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BIOMED-2 基因重排 Ig/TCR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