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4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mbient CO_(2) Capture and Valorization Enabled by Tandem Electrolysis Using Solid-State Electrolyte Reactor
1
作者 Yan-Bo Hua Bao-Xin Ni Kun Jiang 《电化学(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8-50,共13页
Electrocatalytic carbon dioxide reduction is a promising technology for addressing global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crises. However, its practical application faces two critical challenges: the complex and energy-inten... Electrocatalytic carbon dioxide reduction is a promising technology for addressing global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crises. However, its practical application faces two critical challenges: the complex and energy-intensive process of separat-ing mixed reduction products and the economic viability of the carbon sources (reactants) used. To tackle these challenges simultaneously, solid-state electrolyte (SSE) reactors are emerging as a promising solution. In this review, we focus on the feasibility of applying SSE for tandem electrochemical CO_(2) capture and conversion. The configurations and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SSE reactors are first discussed, followed by an introduction to its applications in these two specific areas, along with case studie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andem electrolysis. In comparison to conventional H-type cell, flow cell and membrane electrode assembly cell reactors, SSE reactors incorporate gas diffusion electrodes and utilize a solid electro-lyte layer positioned between an anion exchange membrane (AEM) and a cation exchange membrane (CEM). A key inno-vation of this design is the sandwiched SSE layer, which enhances efficient ion transport and facilitates continuous product extraction through a stream of deionized water or humidified nitrogen, effectively separating ion conduction from product collection. During electrolysis, driven by an electric field and concentration gradient, electrochemically generated ions (e.g., HCOO- and CH3COO-) migrate through the AEM into the SSE layer, while protons produced from water oxidation at the anode traverse the CEM into the central chamber to maintain charge balance. Targeted products like HCOOH can form in the middle layer through ionic recombination and are efficiently carried away by the flowing medium through the porous SSE layer, in the absence of electrolyte salt impurities. As CO_(2)RR can generate a series of liquid products, advancements in catalyst discovery over the past several years have facilitated the industrial application of SSE for more efficient chemicals production. Also noteworthy, the cathode reduction reaction can readily consume protons from water, creating a highly al-kaline local environment. SSE reactors are thereby employed to capture acidic CO_(2), forming CO_(3)^(2-) from various gas sources including flue gases. Driven by the electric field, the formed CO_(3)^(2-) can traverse through the AEM and react with protons originating from the anode, thereby regenerating CO_(2). This CO_(2) can then be collected and utilized as a low-cost feedstock for downstream CO_(2) electrolysis. Based on this principle, several cell configurations have been proposed to enhance CO_(2) capture from diverse gas sources. Through the collaboration of two SSE units, tandem electrochemical CO_(2) capture and con-version has been successfully implemented. Finally, we offer insights in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SSE reactors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s aimed at achieving carbon neutrality. We recommend that greater attention be focused on specific aspects, including the fundamenta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SSE layer, the electrochemical engineering perspective related to ion and species fluxes and selectivity, and the systematic pairing of consecutive CO_(2) capture and conversion units. These efforts aim to further enhance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SSE reactors within the broader electrochemistry commun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CATALYSIS ELECTROLYSIS CO_(2)capture CO_(2)reduction Solid-state electrolyte react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钠冷快堆技术发展综述 被引量:3
2
作者 杨红义 周培德 +4 位作者 王明政 刘一哲 杨勇 颜寒 阿热爱·努尔兰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14,共14页
钠冷快堆是以液态金属钠作为冷却剂的快中子核反应堆。本文系统地阐述了钠冷快堆技术的发展历程与现状。首先回顾了钠冷快堆早期在国际范围内的发展情况,探讨了第四代核能系统的核心技术概念,并对21世纪以来钠冷快堆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 钠冷快堆是以液态金属钠作为冷却剂的快中子核反应堆。本文系统地阐述了钠冷快堆技术的发展历程与现状。首先回顾了钠冷快堆早期在国际范围内的发展情况,探讨了第四代核能系统的核心技术概念,并对21世纪以来钠冷快堆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总结了钠冷快堆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以及关键技术发展路线;最后对中国钠冷快堆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与展望。通过对钠冷快堆技术的系统性总结,揭示了其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潜力,为后续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代核能系统 钠冷快堆 闭式燃料循环后处理 一体化快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污水处理过程N_(2)O排放特性及减排策略 被引量:1
3
作者 王亚宜 贺泰来 +3 位作者 李佳 吴巧玉 汪涵 赵立功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0-358,共9页
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membrane aerated biofilm reactor,MABR)作为一种新型的污水处理技术,因其高效的氮去除能力和较低的N_(2)O排放水平而受到广泛关注。传统污水处理脱氮过程中,硝化反硝化阶段主要通过羟胺氧化、AOB反硝化、异养反硝... 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membrane aerated biofilm reactor,MABR)作为一种新型的污水处理技术,因其高效的氮去除能力和较低的N_(2)O排放水平而受到广泛关注。传统污水处理脱氮过程中,硝化反硝化阶段主要通过羟胺氧化、AOB反硝化、异养反硝化以及化学变化途径产生N_(2)O。MABR处理市政污水较传统曝气方式具有更低的N_(2)O排放潜力,主要得益于MABR特殊的底物异向扩散模式和无泡曝气方式,这会减少N_(2)O产生潜力及排放水平。该文总结了MABR在运行过程中N_(2)O产生与降低途径,讨论了N_(2)O产生和排放的影响因素及控制策略,并对今后研究MABR体系中N_(2)O排放进行了展望,以期说明MABR进一步工程应用在碳减排方面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membrane aerated biofilm reactor MABR) N_(2)O 污水处理 温室气体 碳减排 生物脱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约束聚变堆核安全系统研究与设计 被引量:1
4
作者 王芬 张龙 +3 位作者 曹启祥 赵奉超 周冰 王艳灵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57,共9页
建造聚变堆必须要考虑核安全系统的设计,聚变堆最大的安全问题是高能中子和氚的包容。对磁约束聚变堆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磁约束聚变堆的核安全功能、核安全系统组成,包括包容系统、多层屏蔽以及包容的保护功能、支持功能;探讨了氚... 建造聚变堆必须要考虑核安全系统的设计,聚变堆最大的安全问题是高能中子和氚的包容。对磁约束聚变堆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磁约束聚变堆的核安全功能、核安全系统组成,包括包容系统、多层屏蔽以及包容的保护功能、支持功能;探讨了氚防护措施;针对现有核安全标准中安全部件分级方法对于聚变堆过于复杂,提出了一种新的分级方法,针对聚变设施上的纵深防御层次给出了每一层次对应的目标和措施。可对未来聚变堆的核安全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变堆 安全系统 安全分级 纵深防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态金属快堆分析方法与自主化软件的研发与验证
5
作者 吴宏春 郑友琦 +11 位作者 曹良志 杜夏楠 王学松 祖铁军 刘宙宇 贺清明 陈荣华 葛莉 杨睿 高鑫钊 王事喜 阿热爱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24-837,共14页
液态金属冷却快中子核反应堆(简称液态金属快堆)是我国核能发展“三步走”战略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高精度的液态金属快堆数值分析软件是提升我国快堆研发水平的基础。现阶段,我国仍沿用20世纪80、90年代以来通过消化、吸收形成的数... 液态金属冷却快中子核反应堆(简称液态金属快堆)是我国核能发展“三步走”战略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高精度的液态金属快堆数值分析软件是提升我国快堆研发水平的基础。现阶段,我国仍沿用20世纪80、90年代以来通过消化、吸收形成的数值分析方法与计算软件,面临着计算模型近似大、适用范围窄等技术问题,亟待理论上的突破和新一代高性能数值分析软件的研发。为此,本文针对液态金属快堆研发的关键环节,提出了一套高精度数值模拟计算的方法模型,并研发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软件系统。通过中国实验快堆测量数据以及设计参数对比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和计算软件的先进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金属快堆 软件开发 堆芯物理分析 热工水力 系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堆控制关键技术突破与工程实践
6
作者 冯伟伟 段天英 +2 位作者 杨建伟 崔国生 刘勇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144-2152,共9页
核能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快堆作为第四代核能系统的核心堆型,具有铀资源利用率高、核燃料增殖能力强及放射性废物处理等优势,是我国核能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本文聚焦我国大功率快堆反应堆控制技术突破与工程实践,介绍我国快... 核能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快堆作为第四代核能系统的核心堆型,具有铀资源利用率高、核燃料增殖能力强及放射性废物处理等优势,是我国核能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本文聚焦我国大功率快堆反应堆控制技术突破与工程实践,介绍我国快堆技术的自主创新与相关产业升级。通过自主研发涉钠仪表(如永磁式钠流量计、互感式钠液位计等),突破多项关键技术,实现了国内生产配套;建立了全厂主要控制系统仿真模型,优化控制方案并成功应用于快堆工程;首次在快堆领域应用全数字化技术,完成保护系统设计、集成、测试与验证,实现国产化开发。结果表明,这些技术突破满足了大功率快堆在各种工况下的测量和控制功能要求,提升了自动化水平和系统可靠性。这些成果不仅为我国快堆技术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为核能技术的产业升级和商业化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堆 仪控系统 反应堆控制 保护系统 分布式控制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钠冷快堆技术发展综述
7
作者 杨红义 周培德 +4 位作者 王明政 刘一哲 杨勇 颜寒 阿热爱·努尔兰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153-2166,共14页
钠冷快堆是以液态金属钠作为冷却剂的快中子核反应堆。本文系统地阐述了钠冷快堆技术的发展历程与现状。首先回顾了钠冷快堆早期在国际范围内的发展情况,探讨了第四代核能系统的核心技术概念,并对21世纪以来钠冷快堆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 钠冷快堆是以液态金属钠作为冷却剂的快中子核反应堆。本文系统地阐述了钠冷快堆技术的发展历程与现状。首先回顾了钠冷快堆早期在国际范围内的发展情况,探讨了第四代核能系统的核心技术概念,并对21世纪以来钠冷快堆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总结了钠冷快堆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以及关键技术发展路线;最后对中国钠冷快堆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与展望。通过对钠冷快堆技术的系统性总结,揭示了其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潜力,为后续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代核能系统 钠冷快堆 闭式燃料循环后处理 一体化快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核反应堆电源风险安全目标研究
8
作者 胡文军 李世锐 +2 位作者 任丽霞 骆志平 刘森林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042-2047,共6页
本文针对空间核反应堆电源(简称空间堆)在各阶段面临的安全风险特点,参考传统地面核设施安全目标的制定方法,研究适用于空间堆的安全目标体系。通过分析空间堆发射阶段的安全风险以及核电厂安全目标的制定过程及内涵,结合航天行业安全... 本文针对空间核反应堆电源(简称空间堆)在各阶段面临的安全风险特点,参考传统地面核设施安全目标的制定方法,研究适用于空间堆的安全目标体系。通过分析空间堆发射阶段的安全风险以及核电厂安全目标的制定过程及内涵,结合航天行业安全风险定量化数据,参考国际空间堆安全的相关法规标准,系统性地提出了“定性-定量-概率”3个层次的空间堆风险安全目标体系:定性安全目标要求保护地球生态圈免受明显辐照风险、对外层空间轨道无显著污染附加风险、对航天器无额外事故风险;定量安全目标限定设计基准事故对个人的最大有效剂量≤5 mSv,且空间堆故障导致航天器灾难性故障的风险需与其他电源相当;概率安全目标包括发射事故下意外临界条件概率小于10^(-3)、运行阶段因堆故障致航天器灾难性故障概率小于10^(-2)、运行阶段航天器解体概率小于10^(-5)。本文提出空间堆3个层次的风险安全目标体系,可系统性指导空间堆安全设计与风险评估,为空间堆安全标准制定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核反应堆 风险 安全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堆技术体系演进与反应堆工程技术创新
9
作者 朱庆福 龙斌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063-2073,共11页
本文回顾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简称原子能院)75年来在反应堆工程技术领域的发展历程。自1950年建院以来,原子能院深度参与我国研究堆技术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进程,先后建成101重水研究堆、49-2游泳池式轻水反应堆等多座研究堆和零... 本文回顾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简称原子能院)75年来在反应堆工程技术领域的发展历程。自1950年建院以来,原子能院深度参与我国研究堆技术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进程,先后建成101重水研究堆、49-2游泳池式轻水反应堆等多座研究堆和零功率反应堆,实现了从核基础技术突破到工程化技术体系形成,再到先进核能技术引领的跨越。原子能院在堆物理、材料创新、运行技术等方面取得了诸多突破,其成果广泛应用于中子物理研究、核医学、高端制造等领域,为国家战略需求提供了有力支撑。当前,人工智能与反应堆技术的融合为其发展带来新机遇,原子能院将积极开展相关研究,以推动技术升级。我国反应堆工程技术已实现从跟跑向部分领域领跑转变,未来借助人工智能持续发展,为核能产业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堆技术 反应堆工程 技术创新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电池生产废水处理工程设计和运行实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伟球 史广宇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6-211,共6页
针对锂电池生产废水水质特征,采用阴极废水预处理去除重金属离子后和阳极废水合并,然后通过电Fenton-混凝反应-DF-厌氧反应器-AO组合工艺对锂电池生产废水进行处理。研究结果表明,该工艺对锂电池废水中的污染物有较高的去除率,对Ni^(2+)... 针对锂电池生产废水水质特征,采用阴极废水预处理去除重金属离子后和阳极废水合并,然后通过电Fenton-混凝反应-DF-厌氧反应器-AO组合工艺对锂电池生产废水进行处理。研究结果表明,该工艺对锂电池废水中的污染物有较高的去除率,对Ni^(2+)、COD_(Cr)、BOD_(5)、NH_(3)-N、TN、TP和SS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89.3%、98.7%、97.6%、94.9%、84.5%、93.6%和98.5%,出水水质可以达到《电池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0484—2013)表2新建企业水污染物间接排放标准要求。最后对工程投资和运行费用进行了分析,采用该工艺处理锂电池生产废水,设计处理量为1000 m^(3)/d,工程投资共计866万元,其中土建投资435万元,设备投资431万元,运行费用包括电费、药剂费、人工费和污泥处置费,实际水量为900 m^(3)/d时,运行费用合计为7.48元/m^(3),为类似企业生产废水的处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电池废水 重金属 混凝沉淀 电FENTON 管式微滤膜 厌氧反应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堆技术发展分析与展望
11
作者 赵守智 解家春 +4 位作者 吕征 高峰 安伟健 侯丞 霍红磊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084-2111,共28页
空间堆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空间能源技术,具有独特的优势,在空间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概述了空间核能的分类体系,介绍了各种空间电源及空间推进技术的特点及基本性能,分析了空间堆电源相较于其他电源的性能优势。简述了美俄在空... 空间堆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空间能源技术,具有独特的优势,在空间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概述了空间核能的分类体系,介绍了各种空间电源及空间推进技术的特点及基本性能,分析了空间堆电源相较于其他电源的性能优势。简述了美俄在空间堆电源及核热推进领域的发展历程。概括了各种空间堆电源及核热推进技术方案的特点及适用范围,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介绍了其技术方案及主要技术参数。对空间堆技术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分析,包括高温紧凑反应堆设计、高效率热电转换、辐射防护优化等。分析总结了空间堆技术的发展趋势,并对其在地球轨道空间、月面科研站、火星探测、木星系统探测、深远空探测及危险天体防御等领域的应用需求及前景进行了展望。空间堆技术在满足未来空间任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持续发展将对人类开发太空资源、探索浩瀚宇宙产生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电源 空间核能 空间核动力 空间堆 空间堆电源 核热推进 核电推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信号下基于双通道特征融合网络的电抗器故障诊断方法
12
作者 孙抗 张浩 +2 位作者 杨林 常亮 杨明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4-113,共10页
目前,干式电抗器故障诊断方法主要围绕在基于振动信号的机械故障展开,故障类型单一,并且存在传感器安装困难等问题。为此,搭建了基于声信号下的干式电抗器故障试验平台,设置了多种故障类型。为了提升小样本下故障识别的准确率,提出一种... 目前,干式电抗器故障诊断方法主要围绕在基于振动信号的机械故障展开,故障类型单一,并且存在传感器安装困难等问题。为此,搭建了基于声信号下的干式电抗器故障试验平台,设置了多种故障类型。为了提升小样本下故障识别的准确率,提出一种基于双通道特征融合网络的干式电抗器故障诊断方法。首先,采用格拉姆角场(Gramian angle field,GAF)进行编码,将一维时序转化为二维图像。其次,采用双通道并行的CNN-ResNet网络结构,引入高效通道注意力机制(efficient channel attention,ECA)来获取二维关键信息,将二维图像特征与一维时序特征进行深度提取与融合。最后,基于有限元仿真来获取源域数据,采用迁移学习方法来获取目标域最优网络参数。试验对比表明:所提方法相比其他方法有着较强的特征提取能力,能够将故障特征显著分离,在小样本下的故障识别准确率最高可达99.5%,同时具有良好的泛化性和收敛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抗器 声信号 故障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钠冷快堆堆芯设计优化方向研究
13
作者 周培德 胡赟 +6 位作者 薛秀丽 苏喜平 霍兴凯 林超 陈启董 宋英韵 王振忠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112-2121,共10页
钠冷快堆具有核燃料增殖和长寿命次锕系核素嬗变的功能,是第四代核能系统的主要推荐堆型。钠冷快堆功能和性能优势的实现主要取决于堆芯设计。钠冷快堆已有进入规模化、商业化应用的态势,本文在分析钠冷快堆堆芯设计内涵和已有设计实践... 钠冷快堆具有核燃料增殖和长寿命次锕系核素嬗变的功能,是第四代核能系统的主要推荐堆型。钠冷快堆功能和性能优势的实现主要取决于堆芯设计。钠冷快堆已有进入规模化、商业化应用的态势,本文在分析钠冷快堆堆芯设计内涵和已有设计实践基础上,重点围绕经济性、安全性和可持续性提升,研究并提出堆芯设计优化的方向和措施,包括:瞄准燃料燃耗限值提升、燃料平均卸料燃耗和堆芯冷却剂出口温度展平以提高经济性;瞄准反应性效应负反馈优化、反应性控制性能改进和自然循环设计优化以提升安全性;瞄准核燃料增殖和长寿命次锕系核素嬗变能力提升以改进可持续性。所提出的堆芯设计优化方向和措施可以作为钠冷快堆堆芯设计研发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冷快堆 堆芯设计 经济性 安全性 可持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先进研究堆中子科学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14
作者 陈东风 武梅梅 +19 位作者 高健翔 姚永刚 李天富 孙凯 焦学胜 郝丽杰 马小柏 李眉娟 贺林峰 王子军 肖才锦 刘晓龙 郭浩 李正耀 王洪亮 刘荣灯 闫士博 赵梁 余俊龙 张焕乔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792-1804,共13页
基于高通量中子源的中子科学平台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科学装置),在物理、化学、材料、生物等基础科学领域,以及工业、能源、环境、信息、量子和医药人体健康等应用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支撑作用,是衡量国家综合科技实力的重... 基于高通量中子源的中子科学平台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科学装置),在物理、化学、材料、生物等基础科学领域,以及工业、能源、环境、信息、量子和医药人体健康等应用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支撑作用,是衡量国家综合科技实力的重要体现。依托中子通量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中国先进研究堆(CARR),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已建成拥有18台先进中子谱仪的中子科学平台,具备开展中子散射、中子成像及中子活化分析等综合研究能力。本文重点介绍CARR中子科学平台在多学科交叉研究、中子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先进研究堆 中子科学 无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体化快堆顶层设计要求研究
15
作者 周培德 张熙司 +9 位作者 胡赟 冯伟伟 刘琳 颜寒 王凤龙 王事喜 张强 李新宇 宋英韵 薛方元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5-26,共12页
一体化闭式循环快堆核能系统,简称一体化快堆,是核裂变能发展的高级阶段。为确保其满足先进核能系统的定位,应基于一体化快堆的特点及用户需求,开展顶层设计要求研究,为后续设计和技术研发指明方向。国际上对第四代核能系统的评价建立... 一体化闭式循环快堆核能系统,简称一体化快堆,是核裂变能发展的高级阶段。为确保其满足先进核能系统的定位,应基于一体化快堆的特点及用户需求,开展顶层设计要求研究,为后续设计和技术研发指明方向。国际上对第四代核能系统的评价建立了相关方法学,本文结合第四代核能系统评价方法学关注的经济性、安全性、可持续性及防核扩散等方面,特别是与设计相关的用户要求条款,研究提出一体化快堆的顶层设计要求,为开展一体化快堆设计工作设定设计目标或指标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体化快堆 第四代核能系统 用户要求 设计要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体化快堆顶层设计要求研究
16
作者 周培德 张熙司 +9 位作者 胡赟 冯伟伟 刘琳 颜寒 王凤龙 王事喜 张强 李新宇 宋英韵 薛方元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167-2178,共12页
一体化闭式循环快堆核能系统,简称一体化快堆,是核裂变能发展的高级阶段。为确保其满足先进核能系统的定位,应基于一体化快堆的特点及用户需求,开展顶层设计要求研究,为后续设计和技术研发指明方向。国际上对第四代核能系统的评价建立... 一体化闭式循环快堆核能系统,简称一体化快堆,是核裂变能发展的高级阶段。为确保其满足先进核能系统的定位,应基于一体化快堆的特点及用户需求,开展顶层设计要求研究,为后续设计和技术研发指明方向。国际上对第四代核能系统的评价建立了相关方法学,本文结合第四代核能系统评价方法学关注的经济性、安全性、可持续性及防核扩散等方面,特别是与设计相关的用户要求条款,研究提出一体化快堆的顶层设计要求,为开展一体化快堆设计工作设定设计目标或指标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体化快堆 第四代核能系统 用户要求 设计要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泡扰动强化撞击流共沉淀法合成碳酸钙粉体
17
作者 张建伟 刘玉成 +1 位作者 董鑫 冯颖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052-4060,F0003,共10页
为了探究气泡扰动强化撞击流反应器制备碳酸钙(CaCO_(3))粉体机制,通过撞击流共沉淀法,制备了具有不同晶体结构和含量的CaCO_(3)粉体,考察了气泡扰动下反应温度对CaCO_(3)晶体析出形式和转化过程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气液流量比下CaCO_(3)... 为了探究气泡扰动强化撞击流反应器制备碳酸钙(CaCO_(3))粉体机制,通过撞击流共沉淀法,制备了具有不同晶体结构和含量的CaCO_(3)粉体,考察了气泡扰动下反应温度对CaCO_(3)晶体析出形式和转化过程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气液流量比下CaCO_(3)晶体的晶相含量、成核速率及粒径尺寸。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温度是影响晶体形貌的关键因素,随着温度升高,CaCO_(3)晶体析出形式依次为方解石、球霰石、文石。气泡扰动可有效调控CaCO_(3)晶体含量和粒径尺寸。随着气液流量比增大,球霰石型CaCO_(3)含量先降低后升高,成核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平均粒径先减小后增大。当气液流量比r=1.00时,产物中球霰石的含量达到最高水平,且平均粒径最小。为撞击流反应器可控制备CaCO_(3)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撞击流反应器 粒子 粉体技术 结晶 碳酸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核动力燃料发展趋势与研究进展
18
作者 吴学志 魏国良 +3 位作者 郭骁 屈哲昊 王轩 任劲如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9-114,共6页
空间核动力是未来实现深空探测和载物运输的关键技术之一,空间核动力具有工作寿命长、机动性能好和受太空环境影响小的特点,是空间环境中可提供能量的优质能源。核燃料是空间核动力反应堆的核心部件,处于长时、高温和强辐射的服役环境,... 空间核动力是未来实现深空探测和载物运输的关键技术之一,空间核动力具有工作寿命长、机动性能好和受太空环境影响小的特点,是空间环境中可提供能量的优质能源。核燃料是空间核动力反应堆的核心部件,处于长时、高温和强辐射的服役环境,是影响空间核反应堆能否高效稳定运行的关键材料,与传统压水堆UO_(2)燃料存在较大不同。本文综述了以空间核电源与核推进为代表的空间核动力反应堆燃料的发展趋势与研究进展,对比分析了不同空间核动力系统燃料体系的区别,从燃料设计、工艺制备、性能分析与服役评价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影响空间核动力燃料应用的关键问题,提出了未来我国空间核动力燃料的技术方向与研究重点,为我国先进空间核动力反应堆燃料的优化设计与性能提升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核动力 反应堆 燃料 核电源 核推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体化快堆金属燃料发展现状及研发规划
19
作者 冯伟 刘一哲 +2 位作者 任媛媛 杨勇 周培德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34-40,共7页
金属燃料具有增殖比高、后处理流程简单、安全性好、处置长寿命锕系核素方便、可组成一体化快堆核电站等优点,是快堆燃料的理想选择。早期金属燃料由于材料选型和元件设计上的不足,使用燃耗较低(不超过5at.%)。后来,国际上其他国家(主... 金属燃料具有增殖比高、后处理流程简单、安全性好、处置长寿命锕系核素方便、可组成一体化快堆核电站等优点,是快堆燃料的理想选择。早期金属燃料由于材料选型和元件设计上的不足,使用燃耗较低(不超过5at.%)。后来,国际上其他国家(主要是美国、日本、韩国等)通过不断的材料选型和元件设计优化,基本可以确定金属燃料燃耗最高可到20at.%。针对我国一体化快堆U-TRU-Zr金属燃料选型和高燃耗的研发需求,调研了国内外快堆金属燃料的研发现状,提出了高燃耗金属燃料关键问题和解决方案,制定了我国一体化快堆高燃耗U-TRU-Zr金属燃料的研发技术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燃料 高燃耗 元件设计 一体化快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型氟盐冷却高温堆燃料元件三维热工流体设计研究
20
作者 丁铜伟 张大林 陈硕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8-596,共9页
堆芯内燃料元件最热通道的流动传热特性是反应堆热工设计及安全分析的重要研究对象。针对固有安全一体化小型氟盐冷却高温堆FuSTAR堆芯方案的热工水力设计,本文开展适用于FuSTAR 4种堆芯设计方案的最热通道热工水力特性的三维数值分析... 堆芯内燃料元件最热通道的流动传热特性是反应堆热工设计及安全分析的重要研究对象。针对固有安全一体化小型氟盐冷却高温堆FuSTAR堆芯方案的热工水力设计,本文开展适用于FuSTAR 4种堆芯设计方案的最热通道热工水力特性的三维数值分析。基于候选的堆芯设计方案,将物理计算得到的最热元件线功率分布作为最热通道热工计算能量源项,先后进行温度-热点和速度-压降对比分析。温度-热点对比分析计算结果表明,4种堆芯设计方案热点温度均在温度限值以下,HCF_TRISOC方案热点温度最低,芯块及包壳内、外温差最小、温度分布最均匀,因此具有较好的传热特性,有利于减小热应力。速度-压降对比分析结果表明,HCF_UZr方案具有最大的横流强度和最小的压降,有利于强化换热和节省泵功率。综合上述分析结果,HCF_TRISOC方案具有最优的传热及安全特性,拟选作FuSTAR的燃料元件方案。本文研究结果可为FuSTAR堆芯设计及堆芯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为堆芯的进一步优化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氟盐冷却高温堆 堆芯设计 热通道 螺旋十字燃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