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17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杂因素影响下高桩码头静动力规律研究
1
作者 周扬 刘明亮 庞锐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2-160,共9页
高桩码头在我国沿海地区应用十分广泛,许多因素都会对其结构产生不利影响.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PLAXIS,采用Mohr-Coulomb准则建立了某高桩码头岸坡-桩基-上部结构的数值模型,分析了码头上部结构在面板堆载、船舶靠泊、泥沙淤积和地震荷载... 高桩码头在我国沿海地区应用十分广泛,许多因素都会对其结构产生不利影响.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PLAXIS,采用Mohr-Coulomb准则建立了某高桩码头岸坡-桩基-上部结构的数值模型,分析了码头上部结构在面板堆载、船舶靠泊、泥沙淤积和地震荷载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结构内力和变形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多因素共同作用下,高桩码头上部结构有较大的水平位移,且泥沙淤积作用下结构水平位移更为严重.同时,地震荷载和泥沙淤积是影响上部结构安全性的主要因素,结构的最大内力均发生在桩基顶部,在高桩码头设计施工中要重点关注桩基顶部的结构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桩码头 靠泊作用 泥沙淤积 地震荷载 桩基变形 数值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装配式智能调平锚桩静载试验设备研发与应用
2
作者 吴跃东 毛伟 +1 位作者 刘坚 刘辉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1-77,共7页
针对堆载法碎石桩承载力检测方法的局限性,通过引入智能调平系统,研发了一种适用于碎石桩承载力检测的装配式智能调平锚桩静载试验设备。该设备将锚索埋设于试桩周围的锚桩中,可提供锚桩法试验过程中所需的抗拔力;智能调平系统能自动调... 针对堆载法碎石桩承载力检测方法的局限性,通过引入智能调平系统,研发了一种适用于碎石桩承载力检测的装配式智能调平锚桩静载试验设备。该设备将锚索埋设于试桩周围的锚桩中,可提供锚桩法试验过程中所需的抗拔力;智能调平系统能自动调整反力梁角度,可有效防止其发生倾斜。工程现场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该设备进行的锚桩法静载试验与传统堆载法静载试验得到的试桩沉降变化规律一致,误差合理,试桩承载力满足工程设计要求;经锚索拉拔后的锚桩密实度并未大幅下降,其承载力仍满足工程设计要求;采用该设备进行锚桩法静载试验能缩短设备搭设时间,减少试验所需场地,可有效提高试验的安全性及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冲碎石桩 承载力 静载试验 锚桩法 堆载法 智能调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沉降形成粮堆时的分级试验研究
3
作者 吴建章 代峥峥 +3 位作者 刘昆仑 朱文学 陈鹏枭 蒋萌蒙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37,44,共7页
为减缓粮食入仓时的分级现象,以玉米为对象,研究粮堆分级特性。以粮堆分级指数M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试验研究不同因素对玉米沉降运动形成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粮堆分级指数M随着沉降高度、粮堆直径、质量流量的增加... 为减缓粮食入仓时的分级现象,以玉米为对象,研究粮堆分级特性。以粮堆分级指数M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试验研究不同因素对玉米沉降运动形成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粮堆分级指数M随着沉降高度、粮堆直径、质量流量的增加,均有上升的趋势;粮堆分级指数M随着排料口直径的增加而减小。其中沉降高度、粮堆直径,质量流量3个因素对粮堆分级指数M的影响大小依次为沉降高度>粮堆直径>质量流量。响应面试验结果表明模型拟合效果良好,可靠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粮堆 分级 响应面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桩非对称设计对耦合桩受力特征的影响分析
4
作者 郑明新 魏子坤 +2 位作者 胡亮 胡红萍 聂宏智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26-37,共12页
针对围桩-土耦合式抗滑桩支护边坡时各围桩的受力情况有所差异等问题,以江西省某滑坡治理工程为背景,采用Midas GTS NX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围桩-土耦合式抗滑桩治理模型,探讨了不同围桩长度组合下结构的内力、位移变化规律,并分析了不同配... 针对围桩-土耦合式抗滑桩支护边坡时各围桩的受力情况有所差异等问题,以江西省某滑坡治理工程为背景,采用Midas GTS NX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围桩-土耦合式抗滑桩治理模型,探讨了不同围桩长度组合下结构的内力、位移变化规律,并分析了不同配筋方式下围桩的受力变形特征。结果表明:减小中间及后排围桩的锚固比会导致前排围桩位移和内力增大,且围桩锚固比的减小会使自身所受弯矩和剪力明显减小;当后排围桩锚固比不足1/3时,滑坡推力将不能通过围桩传递给稳定地层;3种配筋方案进行对比,在达到安全要求情况下围桩统一配筋用筋量多、围桩变形小,拥有更好的治理效果和结构强度。支护荷载单一的边坡时,优先采用考虑桩身受力特征的配筋方式;在支护荷载复杂的边坡时,优先采用各排单独配筋的设计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式抗滑桩 非对称 桩身长度 配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EEMDAN-SSA-ELM-LSTM模型的地铁车站深基坑支护桩水平变形预测
5
作者 刘彦伟 彭洁 +4 位作者 任连伟 高保彬 郭佳奇 王泽武 韩红凯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46,共13页
灾害监测与预测是岩土工程领域至关重要的任务之一,但工程监测数据中的非平稳性和非线性一直是预测的难点。为应对此挑战,引入数据驱动算法极限学习机(ELM)、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模型(LSTM),结合自适应噪声完备集合经验模态分解(CEEMDAN... 灾害监测与预测是岩土工程领域至关重要的任务之一,但工程监测数据中的非平稳性和非线性一直是预测的难点。为应对此挑战,引入数据驱动算法极限学习机(ELM)、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模型(LSTM),结合自适应噪声完备集合经验模态分解(CEEMDAN)和麻雀搜索算法(SSA),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地铁车站深基坑变形组合预测模型。首先,通过CEEMDAN将支护桩水平位移序列分解为趋势项和波动项,降低数据的非平稳性。其次,为充分考虑分解序列差异的非线性特征,分别采用SSA优化后的ELM和LSTM模型对低频趋势项与高频波动项进行预测,并将结果叠加重构为最终预测值。最后,以郑州市某地铁车站深基坑为例,通过设置消融实验、对比实验和泛化性验证实验,系统评估了模型的准确性与实用性。结果表明:该模型在精度和稳定性方面显著优于其他模型,其中R2提升了2.88%~23.62%,RMSE和MAPE分别降低了6.63%~41.13%、8.08%~64.79%。这充分说明模型在应对数据非平稳性和捕捉非线性特征方面表现出色,具备良好的可靠性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为岩土工程中的灾害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坑工程 支护桩 变形监测 组合预测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弹性土中异形桩横向动力响应半解析解
6
作者 周航 汪义圣 亓戈平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61-774,共14页
横截面异形桩是一种截面非圆的桩型,因其复杂的边界条件,使得受力特性不同于圆桩,目前关于异形桩横向动力响应的理论分析方法较为缺乏。为了研究异形桩在均质黏弹性土中的横向动力响应,将土体视为近似连续介质,基于变分原理和哈密顿原... 横截面异形桩是一种截面非圆的桩型,因其复杂的边界条件,使得受力特性不同于圆桩,目前关于异形桩横向动力响应的理论分析方法较为缺乏。为了研究异形桩在均质黏弹性土中的横向动力响应,将土体视为近似连续介质,基于变分原理和哈密顿原理导出直角坐标系下的桩-土体系控制方程。运用COMSOL物理场中的偏微分方程接口求解含复杂边界条件的土体位移函数,用Matlab中的BVP4c函数求解桩身位移函数,在Matlab中编写迭代程序可得桩身位移函数和土体位移函数的半解析解。将结果与现有圆桩理论解进行对比,结果吻合效果较好。对异形桩进行分析发现,横截面积相等时,形状对桩顶动力响应影响明显,H形桩的桩顶阻抗最大;横截面惯性矩相等时,X形桩的桩顶阻抗最大。以X形桩为例,桩顶阻抗随桩-土模量比的增大而增大;共振频率及桩顶阻尼随长径比的增大而减小,桩顶刚度随长径比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形桩 黏弹性土 半解析解 横向动力荷载 桩顶阻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土中能源桩承载力受热冷循环影响的离心机试验
7
作者 陈龙 胡逸凡 +2 位作者 陈永辉 朱蕾 张体浪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3-92,共10页
为研究砂土中能源桩在热冷循环温度作用下的承载能力,开展不同密实度奉浦砂土中细长能源桩的离心机模型试验.试验中进行20次热—冷温度循环作用,获得能源桩轴力、侧摩阻力、单桩承载力等的变化规律,并进行对比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温... 为研究砂土中能源桩在热冷循环温度作用下的承载能力,开展不同密实度奉浦砂土中细长能源桩的离心机模型试验.试验中进行20次热—冷温度循环作用,获得能源桩轴力、侧摩阻力、单桩承载力等的变化规律,并进行对比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循环次数增加,能源桩桩身轴力均逐渐衰减并趋于稳定,且中密砂中能源桩最大轴力衰减值远高于密砂中能源桩;在热冷温度循环过程中,中密砂中能源桩桩身中下部存在中性点,在冷循环过程中中性点以上存在正的附加侧摩阻力,下部存在负的附加侧摩阻力,而在热循环过程中中性点以上存在负的附加侧摩阻力,下部存在正的附加侧摩阻力;密砂对能源桩下部存在明显的约束作用,使其在冷循环过程中全桩身相对桩周土体存在向下的位移趋势,产生全桩身正的附加侧摩阻力,而热循环过程中产生负的附加侧摩阻力;长期循环荷载作用使得能源桩的桩基承载力发生折减,与相应原型桩相比,埋设于中密砂和密砂中的能源桩承载力分别减小了7.3%和15.6%;密砂中的原型桩及能源桩承载力均高于中密砂中原型桩约11%;当实际工程中能源桩处于不同密实度的砂土层中时,需采取合理的措施,以满足能源桩的承载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桩 离心机试验 承载力 温度循环 密实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涌潮冲击桩柱体最大压强及最大载荷的计算方法
8
作者 王旭 屈科 +1 位作者 杨元平 王超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0-103,共14页
涌潮是一种蕴含着巨大能量的特殊强非线性间断流,因此涌潮区域内桥墩等桩柱体建筑物会受到极大的涌潮冲击力,可能会对桩柱体等涉水结构造成严重毁坏。基于开源程序OpenFOAM和wave2Foam构建高精度涌潮数值水槽,求解雷诺平均的Navier-Sto... 涌潮是一种蕴含着巨大能量的特殊强非线性间断流,因此涌潮区域内桥墩等桩柱体建筑物会受到极大的涌潮冲击力,可能会对桩柱体等涉水结构造成严重毁坏。基于开源程序OpenFOAM和wave2Foam构建高精度涌潮数值水槽,求解雷诺平均的Navier-Stokes方程。首先,进行高精度涌潮数值水槽计算涌潮传播、演变及与桩柱体相互作用的能力;然后,数值计算涌潮与桩柱体相互作用过程中涌潮传播、演变及桩柱体结构动力响应特性的变化规律,并阐明不同形态涌潮与桩柱体发生相互作用时涌潮复杂水动力特性机理;最后,系统分析不同涌潮高度、潮前水深、桩柱体斜置角度和作用方向对涌潮水动力载荷和最大冲击压强的影响。结果表明:涌潮与桩柱体发生相互作用时,涌潮最大水动力载荷和最大冲击压强随着涌潮高度的增加显著增加,呈现出线性增大趋势;波状涌潮和弱旋滚涌潮的最大水动力载荷和最大冲击压强随潮前水深的增大而增大,然而强漩滚涌潮冲击桩柱体时的最大水动力载荷和最大冲击压强随潮前水深的变化没有明显增大的趋势;涌潮冲击桩柱体过程中,相比垂直桩柱体涌潮对正向斜置桩柱体作用的水动力载荷较小,且最大冲击压强的大小也因桩柱体的斜置发生了明显的减小现象。基于对涌潮最大水动力载荷和最大冲击压强数据结果进行系统整理,结合理论特性分析,提出适合不同形态涌潮冲击桩柱体时的最大水动力载荷和涌潮最大冲击压强的理论计算公式。为强潮区域桥梁基础结构的设计提供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涌潮 桩柱体 水动力特性 理论分析 wave2Foa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管廊始发井能源支护桩热力响应现场试验
9
作者 任连伟 王书彪 +2 位作者 孔纲强 杨权威 邓岳保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73-581,612,共10页
将能源桩技术应用到支护桩形成能源支护桩,不仅可以解决能源桩技术的结构安全问题,还能使资源回收再利用。依托焦作市新河商务区高压线路归并改造综合管廊基坑支护工程,开展基坑开挖前后能源支护桩的热响应试验,并在基坑开挖稳定后进行... 将能源桩技术应用到支护桩形成能源支护桩,不仅可以解决能源桩技术的结构安全问题,还能使资源回收再利用。依托焦作市新河商务区高压线路归并改造综合管廊基坑支护工程,开展基坑开挖前后能源支护桩的热响应试验,并在基坑开挖稳定后进行不同间歇比下能源支护桩的热力响应现场试验,实测进水口、出水口、桩身温度以及应变变化数据,初步探讨了能源支护桩的换热性能、热致应力及桩身弯矩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此试验条件下,基坑的开挖使能源支护桩的换热量得到提升,而桩身附加温度应力减小。不同间歇比下能源支护桩的换热量随着间歇比减小而得到提升,桩身附加温度应力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大,且沿埋深逐渐减小。基坑开挖引起桩身弯矩在-8.0m处最大为128.98kN·m,且越往两端弯矩越小,随着桩身温度逐渐上升,桩身弯矩先减小后上升;不同间歇比下能源支护桩桩身弯矩随着间歇比的增大而逐渐增大,间歇比为2.0时桩身-4.0m处产生的弯矩最大为7.12k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支护桩 基坑开挖 间歇比 换热性能 热力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层螺钉桩承载特性试验研究
10
作者 邓友生 庄子颖 +4 位作者 肇慧玲 魏焕卫 陈茁 吴阿龙 董晨辉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9-137,共9页
螺钉桩是一种新型可回收预制桩,具有经济、环保的特点。通过在桩侧表面增设螺纹结构,形同锯齿,可以改善传统桩土接触方式,能显著提升极限承载能力。为研究这种桩型的荷载传递机理与承载特性,采用模型试验与有限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比... 螺钉桩是一种新型可回收预制桩,具有经济、环保的特点。通过在桩侧表面增设螺纹结构,形同锯齿,可以改善传统桩土接触方式,能显著提升极限承载能力。为研究这种桩型的荷载传递机理与承载特性,采用模型试验与有限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了螺钉桩和等截面桩在加载过程中的竖向承载特性及桩周土体位移特征,探索了螺纹段长度与螺纹间距对承载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螺钉桩荷载-沉降曲线呈缓变型变化特征,极限承载力与桩身材料利用率均优于等截面桩;螺钉桩主要通过桩侧摩阻力传递上部荷载,桩侧阻力约为等截面桩的4.57倍,呈现端承摩擦桩的承载特性;螺钉桩桩侧表面独特的锯齿结构可以充分发挥桩周土体协同工作,以调动螺牙槽口内外侧土体间的抗剪力;增加螺纹段长度可以增大桩身侧面与土体间的齿状咬合区域,从而显著提升螺钉桩极限承载力和材料利用率;随着螺纹间距的增大,螺纹内外侧土体沉降差异变小,破坏方式发生变化。当距径比为0.75~1.0时,螺钉桩极限承载力与桩身材料利用率均取得较大值。研究成果可为螺钉桩基础的设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钉桩 模型试验 数值计算 极限承载力 材料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水砂层深基坑桩锚支护参数对邻近城市道路的影响
11
作者 杨晓华 张天阳 王志丰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7-166,共10页
为了减小基坑开挖对邻近城市道路的影响,提高支护结构的安全性,避免过大的安全冗余,以实际工程为背景,采用FLAC3D软件建立桩-土-道路荷载共同作用的数值模型,通过与现场监测数据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围护桩桩径、嵌... 为了减小基坑开挖对邻近城市道路的影响,提高支护结构的安全性,避免过大的安全冗余,以实际工程为背景,采用FLAC3D软件建立桩-土-道路荷载共同作用的数值模型,通过与现场监测数据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围护桩桩径、嵌固深度、锚索锚固段长度及预应力参数变化对围护结构及邻近道路变形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支护桩参数相对保守,在满足基坑稳定性要求的前提下,桩径0.8 m、嵌固深度7.5 m仍能满足道路沉降控制值要求;提升桩径和嵌固深度能有效抑制围护结构及道路变形,当嵌固深度提升至8.5 m后对基坑变形的控制效果提升不明显;该场地条件下锚索的临界锚固段长度约为12 m,锚固段长度提升对基坑外5~30 m道路范围内的沉降控制效果显著;在围护桩桩径0.8 m、嵌固深度7.5 m的条件下,预应力值在150~250 kN范围内每提升50 kN,各锚固段长度下桩体深层水平位移减小率均在同一水平(约10%);各工况下邻近道路最大沉降点出现位置与桩锚参数有关,随着围护结构变形引起的道路沉降占比逐渐减小和道路荷载引起的道路沉降占比逐渐增大,道路最大沉降发生位置有从道路邻近基坑侧边缘向道路中心移动的趋势;研究成果可以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坑 桩锚支护 邻近道路 优化分析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asternak地基模型的H(t)-T受荷桩受力变形分析
12
作者 江杰 陈丽君 +3 位作者 柴文成 艾永林 欧孝夺 龚健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69,共10页
水平动荷载H(t)与扭矩T联合作用下的桩基受力变形较为复杂.为了更加准确地分析H(t)-T联合受荷桩的内力与位移,基于Pasternak地基模型考虑桩侧土体剪切效应;引入H(t)-T耦合因子,揭示多向荷载对桩身响应的影响机理;继而利用虚功原理推导... 水平动荷载H(t)与扭矩T联合作用下的桩基受力变形较为复杂.为了更加准确地分析H(t)-T联合受荷桩的内力与位移,基于Pasternak地基模型考虑桩侧土体剪切效应;引入H(t)-T耦合因子,揭示多向荷载对桩身响应的影响机理;继而利用虚功原理推导桩身单元综合刚度矩阵;最后采用改进的有限杆单元法获得H(t)-T联合受荷桩内力与位移数值解;并与已有理论解和有限元模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参数分析表明:土体剪切效应可约束桩身水平位移,但对扭转变形影响较小;水平动荷载增强了桩身抗扭承载力,水平动荷载幅值从0.2Q_(u)增大到1.0Q_(u)时,桩顶扭转角减小了22.6%;增大动荷载无量纲频率会减小桩顶位移和桩身最大弯矩,外荷载动力效应随桩埋深增加而减弱;杆单元模型减少了单元划分数量和计算时间,可有效提高计算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sternak地基模型 联合受荷桩 有限单元法 水平动荷载 扭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群桩加固可液化地基的地震响应特性研究
13
作者 林宇亮 李澳华 +3 位作者 邢浩 李丽华 宋宣儒 杨果林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3-137,共15页
可液化场地高速铁路路基通常采用群桩加固地基+加筋路堤的结构形式,而地基液化往往是导致路基结构丧失服役性能的主要因素,揭示可液化场地群桩加固地基的地震响应特性是保障高速铁路路基安全运行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某可液化场地高速铁... 可液化场地高速铁路路基通常采用群桩加固地基+加筋路堤的结构形式,而地基液化往往是导致路基结构丧失服役性能的主要因素,揭示可液化场地群桩加固地基的地震响应特性是保障高速铁路路基安全运行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某可液化场地高速铁路群桩加固地基+加筋路堤为研究对象,通过振动台试验和三维数值仿真手段实现不同强度的地震动激励工况模拟,得到可液化地基超孔隙水压力和桩身应变;将振动台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和验证,研究地震动激励下群桩加固可液化地基的孔隙水压力、超孔压比、桩身内力的变化规律,分析地震动强度对群桩加固地基地震响应的影响,得到不同地震动持时下群桩加固地基的液化区域发展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强度的地震激励下,孔隙水压力和超孔压比响应随输入地震动加速度峰值增加而增加,但增幅随地震动加速度峰值减小;孔隙水压力和超孔压比沿地基深度增大呈现出减小的趋势,地基土液化区深度逐渐加大;地基液化主要发生在地震动激励强烈的时段;当地震结束时,大部分地基土体单元从液化状态转变为非液化状态;在高强度地震动激励下,加固桩的桩身弯矩变化显著,但桩身内力分布合理,其值在允许范围内,桩身不会遭到破坏。可将群桩加固地基方案应用于可液化场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液化场地 群桩 地基 振动台试验 数值模拟 液化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损伤诱因反演的高桩码头结构健康评估
14
作者 周世良 唐盟涵 +2 位作者 孙世泉 徐瑛 谢雷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7-167,共11页
现有的码头结构评价方法具有滞后性,无法持续获取结构的安全信息。基于损伤诱因反演研究,综合码头常见的两种失效模式,引入承载力富余系数作为码头结构评价指标,依托机器学习方法开展损伤诱因强度、位置、承载力富余系数的预测。结果表... 现有的码头结构评价方法具有滞后性,无法持续获取结构的安全信息。基于损伤诱因反演研究,综合码头常见的两种失效模式,引入承载力富余系数作为码头结构评价指标,依托机器学习方法开展损伤诱因强度、位置、承载力富余系数的预测。结果表明:粒子群优化神经网络(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Back Propagation,PSO-BP)模型对强度反演与承载力富余预测效果最好;粒子群优化支持向量机(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Support Vector Machine,PSO-SVM)优化模型对损伤诱因位置识别精度最高。本研究中PSO-BP与PSO-SVM模型预测精度较高,为基于损伤诱因反演的码头健康监测方法提供了状态评价指标,可为码头结构长期、动态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桩码头 机器学习 损伤 反演 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泥土搅拌桩及CFG桩在泥炭质土中的应用研究
15
作者 余以文 郁庆荣 钟伟滔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25年第3期298-301,306,共5页
水泥土搅拌桩和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桩)是道路软土路基处理中常用的2种手段,应用广泛且具有良好效果。在湛江市某道路工程中,以地质勘察资料为基础,根据相关规范设计计算,制定合理的试验方案,进行水泥土搅拌桩、CFG桩的成桩试验,并进... 水泥土搅拌桩和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桩)是道路软土路基处理中常用的2种手段,应用广泛且具有良好效果。在湛江市某道路工程中,以地质勘察资料为基础,根据相关规范设计计算,制定合理的试验方案,进行水泥土搅拌桩、CFG桩的成桩试验,并进行相应的检测,对采用水泥土搅拌桩和CFG桩2种手段进行泥炭质土处理的适用性展开比选。比选结果表明:采用长螺旋钻孔工艺的CFG桩对泥炭质土具有较好的适应性,能够有效改善泥炭质土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因此是更为合理和可靠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质土 淤泥质土 软基处理、水泥土搅拌桩 CFG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风电深水螺旋桩导管架基础承载分析
16
作者 张浦阳 陈忐 《可再生能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0-207,共8页
文章拟设计一种海上风电深水螺旋桩导管架基础结构,并利用有限元分析模拟风、浪、流、风电机组等荷载以及淤泥、粉砂土质条件下基础结构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同时为螺旋桩结构的桩土相互作用的有限元模型设计提供一种可行的参考。文章通... 文章拟设计一种海上风电深水螺旋桩导管架基础结构,并利用有限元分析模拟风、浪、流、风电机组等荷载以及淤泥、粉砂土质条件下基础结构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同时为螺旋桩结构的桩土相互作用的有限元模型设计提供一种可行的参考。文章通过横向对比的方式,设计无螺旋叶片结构的普通桩对照基础模型,探究单层螺旋绞龙叶片对基础结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单层螺旋绞龙叶片结构可以显著提升海上风电桩基础结构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而且对基础结构约束状态下的自振频率影响较小,相关数据可为实际工程中螺旋桩基础的设计提供建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风电 螺旋桩基础 导管架基础 数值模拟 模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盾构隧道施工诱发邻近单桩的振动响应规律
17
作者 赵广资 李克金 +3 位作者 李春林 仇晖 马悦 汪优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5-303,共9页
为了探究盾构施工引起的不同桩-隧间距下的单桩动力响应规律,依托济南地铁4号线某工区,采用离散元与有限差分耦合法(DEM-FDM),结合现场实测数据,建立隧道结构-土体-桩二维动力耦合模型。利用DEM模拟岩土材料的特性,结合FDM对混凝土结构... 为了探究盾构施工引起的不同桩-隧间距下的单桩动力响应规律,依托济南地铁4号线某工区,采用离散元与有限差分耦合法(DEM-FDM),结合现场实测数据,建立隧道结构-土体-桩二维动力耦合模型。利用DEM模拟岩土材料的特性,结合FDM对混凝土结构的高效动力计算,模拟距隧道18 m范围内不同桩-隧间距下的单桩动力响应工况,并对盾构施工振动时程数据和频谱特征进行监测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盾构隧道施工引起的邻近桩振动响应随桩-隧间距的增加呈现出幂函数或指数型衰减规律,其中,桩顶的衰减较不显著,桩底及与隧道同埋深的部位衰减较为显著;2)基于桩-隧间距的不同,影响范围可分为强影响范围(<3 m)、中强影响范围(3~9 m)、中弱影响范围(9~12 m)、弱影响范围(>12 m)4部分;3)随着桩-隧距离的增加,振动信号中的高频成分逐渐消失,而低频成分则能够传播较远距离,仍会引起桩的伴随振动;4)盾构施工振动产生的能量90%以上集中在0~64 Hz,低频段振动对结构的影响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岩地层 盾构隧道 施工振动 离散元与有限差分耦合 桩-隧间距 动力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叶片式螺旋钢管桩极限承载性能研究
18
作者 朱彦鹏 张辉 +4 位作者 王雪浪 朱嘉辉 黄安平 张兴旺 王澳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0-189,共10页
针对传统叶片式螺旋钢管桩在承载力方面的局限性,通过改良其几何结构,提出了一种叶片直径递变的新型叶片式螺旋钢管桩以提升其极限承载力。进行了6组抗压试验和6组抗拔试验,每组抗压试验包含1根桩,每组抗拔试验包含2根桩,以研究叶片间... 针对传统叶片式螺旋钢管桩在承载力方面的局限性,通过改良其几何结构,提出了一种叶片直径递变的新型叶片式螺旋钢管桩以提升其极限承载力。进行了6组抗压试验和6组抗拔试验,每组抗压试验包含1根桩,每组抗拔试验包含2根桩,以研究叶片间距和叶片直径递变对螺旋钢管桩承载力的影响;利用ABAQUS数值模拟软件建立模型,并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以验证模型的精确性和准确性。通过对比现场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分析改良后的新型叶片式螺旋钢管桩在极限承载力方面的提升效果。结果表明:叶片参数的改变对螺旋钢管桩的承载力具有显著影响,叶片直径的递变与螺旋钢管桩的极限承载力呈正相关关系,即叶片直径的适当增加能够显著提升桩的承载力;叶片间距决定着螺旋钢管桩的承载模式,叶片间距改变同样会对桩的极限承载力产生影响;在用钢量相同的情况下,新型叶片式螺旋钢管桩的抗压承载力相比传统螺旋钢管桩提升了约28%,抗拔承载力提升了约13%;验证了ABAQUS数值模拟软件在新型叶片式螺旋钢管桩承载力分析中的可行性,也进一步证明了该桩型在村镇住宅承载力不均匀地基中应用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叶片式螺旋钢管桩 极限承载力 现场试验 数值模拟 叶片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短组合悬臂支护结构在深厚软土基坑的设计实践与应用
19
作者 马勇 吴进明 李川 《广东水利水电》 2025年第3期66-71,共6页
常规基坑支护结构一般采用等长布置,对于深厚软土基坑来说,支护结构一般需要穿透软土层进入下卧硬土层,支护结构较长,采用等长布置导致支护的经济性非常差。结合某典型深厚软土地质条件下的悬臂式长短组合支护结构基坑实例,将支护结构... 常规基坑支护结构一般采用等长布置,对于深厚软土基坑来说,支护结构一般需要穿透软土层进入下卧硬土层,支护结构较长,采用等长布置导致支护的经济性非常差。结合某典型深厚软土地质条件下的悬臂式长短组合支护结构基坑实例,将支护结构的内力变形和稳定性计算分开考虑,长桩满足支护结构的稳定性要求,短桩和长桩共同满足支护结构的内力变形要求,当短桩的嵌固深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增加短桩的长度对控制支护结构的内力变形基本无影响,进而经济合理地确定短桩的长度,最后采用有限元法进行对比分析。项目的实施效果较好,支护结构的变形均在规范的允许范围内,研究成果可为类似项目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坑工程 长短桩 深厚软土 悬臂支护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桩间裂缝对深基坑截渗体系渗控效应的影响
20
作者 刘武 尚金行 +3 位作者 严周为 张康 陈世威 袁文俊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8-205,共8页
针对深基坑工程防渗墙与双排桩组合的复杂新型截渗结构,采用三维渗流分析方法,研究双排桩咬合部位出现裂缝对深基坑截渗体系渗控效应的影响,考虑桩间裂缝影响下优化防渗墙布置。结果表明:防渗墙与双排桩可有效控制基坑渗漏,渗控效应会... 针对深基坑工程防渗墙与双排桩组合的复杂新型截渗结构,采用三维渗流分析方法,研究双排桩咬合部位出现裂缝对深基坑截渗体系渗控效应的影响,考虑桩间裂缝影响下优化防渗墙布置。结果表明:防渗墙与双排桩可有效控制基坑渗漏,渗控效应会受桩间裂缝开裂程度以及防渗墙布置深度与渗透性的影响。基坑渗流量及防渗墙折减水头值随裂缝开裂程度增大而增加,防渗墙渗透性质量要求随裂缝开裂程度增大而提高。裂缝区域渗透系数小于2.45×10-4 cm/s,仅双排桩即可满足基坑防渗要求;随着裂缝区域渗透系数增大,双排桩截渗能力迅速减弱,防渗墙渗透系数小于1×10-6 cm/s,并将透水性强的覆盖层截断时,截渗体系渗控效应明显,若继续提升防渗墙质量和布置深度则效果不显著。当裂缝区域渗透系数达到2.8×10-3 cm/s,双排桩止水失效,防渗墙承担全部削减水头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间裂缝 深基坑 三维渗流 防渗结构优化 渗流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