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fferent Ablation Models for the Wall-plasma Interaction Process in Pulsed Plasma Thruster 被引量:3
1
作者 YANG Lei LIU Xiangyang WANG Siyu XIE Kan WU Zhiwen WANG Ningfei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301-2308,共8页
Ablation excited by current pulses is a very critical physical process in pulse plasma thrusters(PPT).Its effects on wall-plasma interaction directly determine the PPT performances.In order to reveal the process of th... Ablation excited by current pulses is a very critical physical process in pulse plasma thrusters(PPT).Its effects on wall-plasma interaction directly determine the PPT performances.In order to reveal the process of the ablated wall interaction with the discharge plasma in PPT,ablation models formulated by three different boundary conditions at the wall-plasma interface are studied.These are the two widely used high-speed evaporation models(Model-L and Model-M),and the recently developed Keida-Zaghloul model(Model-K)of the Knudsen layer that takes into account the internal degrees of freedom on the energy flux conservation.First,fundamental mechanisms of the three ablation models are clarified by comparative analysis in order to gain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wall-plasma interaction.Then,the applicability of different ablation models with the numerical solutions of LES-6 PPT is investigated in detail using magnetohydrodynamic(MHD)modeling.Results show that Model-L and Model-M are actually special cases of Model-K when a simplified jump conditions limited by high velocity at the vapor/plasma interface is used;A ratio of ablation rate in Model-L to that in Model-M is about 0.8at the same wall surface temperature,while it rises to 1 at different surface temperature determined by Model-L and Model-M in PPT.Even though Model-K solution requires significant computational time,it shows more accurate ablation feature for the wall-plasma interaction and possesses better computing precision of impulse bit during post-pulse which is useful for future studies of the late time ab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推进器 蒸发模型 电流脉冲 壁挂式 脉冲等离子体推力器 相互作用 交互 放电等离子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磁喷管对毛细管型脉冲等离子体推力器羽流的影响特性研究
2
作者 靳丽云 李林 +4 位作者 贾晴晴 周珂辉 孙安邦 丁卫东 王亚楠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4-284,共11页
毛细管型脉冲等离子体推力器能够在低功率条件下实现较高的总体效率,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为了进一步提升微型电推进系统性能,本文建立基于永磁体的磁喷管结构,对毛细管推力器羽流特性开展研究,利用光电联合诊断系统,分析“收敛-扩张”... 毛细管型脉冲等离子体推力器能够在低功率条件下实现较高的总体效率,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为了进一步提升微型电推进系统性能,本文建立基于永磁体的磁喷管结构,对毛细管推力器羽流特性开展研究,利用光电联合诊断系统,分析“收敛-扩张”和“扩张”型磁场拓扑下推力器羽流特性,讨论了磁喷管中的等离子体加速机制。实验结果表明,磁喷管引发二次电离过程,磁喷管的磁场拓扑能对等离子体羽流产生径向收缩和轴向加速效应,提高推力器的推进性能。在一定范围内磁场越强,磁喷管约束和加速效果越好。使用23.3 mm厚度(B_(max)=0.30 T)磁体时离子速度可达30.08 km/s,比无磁喷管时提升了20%。改变磁场构型时,扩张型磁场可以加速更多的快离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脉冲等离子体推力器 磁喷管 等离子体羽流 二次电离 粒子加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心阴极羽流光色反演电子温度的诊断方法
3
作者 于博 邱佳 +1 位作者 杭观荣 张岩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21-328,共8页
空心阴极内部等离子体诊断对阴极内部机理挖掘、性能优化有重要意义。为获得阴极内部等离子体参数的精确特征,提出一种空心阴极羽流光色反演的非接触式诊断方法,该方法基于阴极羽流照片数据来推算内部电子温度分布。为验证诊断方法的正... 空心阴极内部等离子体诊断对阴极内部机理挖掘、性能优化有重要意义。为获得阴极内部等离子体参数的精确特征,提出一种空心阴极羽流光色反演的非接触式诊断方法,该方法基于阴极羽流照片数据来推算内部电子温度分布。为验证诊断方法的正确性,以Langmuir单探针对阴极内部电子温度进行诊断,将Langmuir探针诊断结果与光色反演结果进行对比,两种方法的偏差在51.4%~107.5%。由于Langmuir探针的诊断方法也存在一定误差,很难判定光色反演诊断方法的真实误差,但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在趋势上一致。在此基础上,利用该诊断方法对10 A级空心阴极羽流进行反演诊断。结果显示,点状模式下的电子温度分布较羽状模式更加集中、峰值区更靠近下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推力器 空心阴极 非接触式诊断 反演计算 电子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μHT-1推力器工作参数宽范围调节下束流特性实验研究
4
作者 黄丹 龙建飞 +3 位作者 成烨 王嘉彬 徐禄祥 杨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19-2128,共10页
面向空间引力波探测任务需求,设计了瓦级微功率霍尔推力器μHT-1,并对该推力器的束流特性进行实验研究。采用法拉第探针结合三维移动机构进行诊断,获取阳极电压700~1200 V、阳极工质流量0.1~0.5 sccm宽范围工况下束流离子电流密度分布,... 面向空间引力波探测任务需求,设计了瓦级微功率霍尔推力器μHT-1,并对该推力器的束流特性进行实验研究。采用法拉第探针结合三维移动机构进行诊断,获取阳极电压700~1200 V、阳极工质流量0.1~0.5 sccm宽范围工况下束流离子电流密度分布,并进一步分析总束流值、阳极电流、电流利用率、发散角等参数变化趋势。测试结果表明:μHT-1推力器可在宽范围工况下稳定工作,束流呈现出较好的轴对称分布特性;离子电流密度沿轴向逐渐减小,沿径向双极扩散;阳极电压和阳极工质流量分别通过影响电子平均温度和通道中性原子密度分布的方式,使得电流利用率与发散角呈现出增长的趋势;推力器总束流与阳极工质流量、阳极电压均呈现线性增长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功率霍尔推力器 束流特性 离子电流密度 等离子体诊断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iveness of Radiofrequency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Sources for Space Propulsion 被引量:1
5
作者 V. A. Riaby P E. Masherov +1 位作者 V. A. Obukhov V. P. Savinov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077-2088,共12页
Evolution of geometric forms of antenna coils for radiofrequency(RF)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ICP)sources is analyzed.Top effectiveness of flat ICPSs generating plasma"tablet"is shown.Especially effective a... Evolution of geometric forms of antenna coils for radiofrequency(RF)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ICP)sources is analyzed.Top effectiveness of flat ICPSs generating plasma"tablet"is shown.Especially effective are ICPSs using antenna coils enhanced with ferromagnetic cores(FMICPS).It is found that the design of flat ICPSs is simpler and more convenient for the arrangement of plasma diagnostics in comparison with ICPSs of other geometries.Effective flat FMICPS models of different diameters ranging from 10 cm to 100cm are considered.Recommendations are given for development engineers dealing with ICPS devices in general and with radio frequency ion thrusters(RITs)in particul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 等离子体源 空间推进 射频 等离子体诊断 几何形式 ICPS 离子推进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A级射频感性耦合等离子体中和器电子引出特性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付佳豪 马隆飞 +3 位作者 贺建武 罗军 康琦 段俐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68-274,共7页
为解决低轨道吸气式离子电推力器的电中和问题,设计了一套抗氧化能力强、长寿命的1 A级氙工质感性耦合等离子体中和器,实验研究了发射孔径对其电子引出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发射孔径的变化,会对中和器电子引出电压、饱和电流和工... 为解决低轨道吸气式离子电推力器的电中和问题,设计了一套抗氧化能力强、长寿命的1 A级氙工质感性耦合等离子体中和器,实验研究了发射孔径对其电子引出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发射孔径的变化,会对中和器电子引出电压、饱和电流和工质利用系数产生较大的影响,且在部分孔径下发现了电子束流随引出电压上升时出现二次跃变现象,根据工质利用系数和电子引出功耗比确定出中和器最优发射孔径为1.5 mm;电子束流引出为1 A时,工质利用系数达到27.7,电子引出功耗比为94.6 W/A。同时,测试了中和器温度对工作稳定性的影响,中和器热平衡状态下与点火初期相比中和器电子引出性能下降约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推力器 电推进系统 中和器 感性耦合等离子体 发射孔径 电流跃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烧蚀Z箍缩脉冲等离子体推进系统实验研究
7
作者 王骥勤 刘裴栩 +2 位作者 刘伟 高俊 王伟宗 《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2-100,共9页
脉冲等离子体推力器(PPT)是最早用于空间任务的电推力器.烧蚀Z箍缩脉冲等离子体推力器(AZPPT)因其同轴前后式和阳极尖锥的特殊构型可以在较小体积和功率下实现较高的推功比和比冲.研究阳极尖锥长度、充电电压、放电次数对AZPPT性能的影... 脉冲等离子体推力器(PPT)是最早用于空间任务的电推力器.烧蚀Z箍缩脉冲等离子体推力器(AZPPT)因其同轴前后式和阳极尖锥的特殊构型可以在较小体积和功率下实现较高的推功比和比冲.研究阳极尖锥长度、充电电压、放电次数对AZPPT性能的影响,试验表明随着充电电压的升高,推力器放电电流峰值、羽流等离子体电子温度、元冲量等参数升高,证明可通过改变电压实现推力的宽范围调节.阳极尖锥高度增加时,推力器的元冲量有少量下降,比冲有明显上升,相比没有尖锥时,比冲最高提升23.7%,总体效率最高提升7.3%,证明该结构在小功率AZPPT中的性能优化作用.基于以上结果,设计开发了一款1 U小型化、模块化推进系统.推进系统点火成功,5 J放电能量下元冲量达193.72μN·s,具有小功率、综合性能好、结构紧凑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等离子体推力器 Z箍缩 电源处理单元 微推力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波等离子体推进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8
作者 夏广庆 王冬雪 +1 位作者 薛伟华 张家良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57-863,共7页
螺旋波等离子体推力器是一种新概念磁等离子体推进装置,以其电离率高、无电极烧蚀、寿命长、比冲高等优点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该新型推力器在未来长寿命深空探测器和卫星的动力系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概述了螺旋波等离子体推... 螺旋波等离子体推力器是一种新概念磁等离子体推进装置,以其电离率高、无电极烧蚀、寿命长、比冲高等优点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该新型推力器在未来长寿命深空探测器和卫星的动力系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概述了螺旋波等离子体推力器的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重点介绍了该推力器的研究进展、现状和关键技术,总结了国外在研的四种典型的推力器结构类型,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国内螺旋波技术在电推进领域的研究方向和发展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推进 等离子体推力器 螺旋波等离子体 射频等离子体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等离子推力器等离子体形成及其与微波耦合机理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唐金兰 何洪庆 +1 位作者 毛根旺 万伟 《固体火箭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1-35,共5页
微波等离子推力器 (MPT)的最大优点是微波在谐振腔内放电使工质形成悬浮的等离子体 ,没有电极的烧蚀与寿命问题。文中计算了MPT谐振腔内氦气工质击穿场强与腔内气压的关系 ,结合实验现象及参数调节分析了微波等离子推力器等离子体形成... 微波等离子推力器 (MPT)的最大优点是微波在谐振腔内放电使工质形成悬浮的等离子体 ,没有电极的烧蚀与寿命问题。文中计算了MPT谐振腔内氦气工质击穿场强与腔内气压的关系 ,结合实验现象及参数调节分析了微波等离子推力器等离子体形成的基本物理过程及影响等离子体稳定的因素、等离子体与微波耦合的机理等 ,为建立微波、等离子体、流场间的耦合计算模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等离子推力器 等离子体 耦合机理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霍尔推力器振荡问题的研究综述 被引量:12
10
作者 江滨浩 赵一男 +2 位作者 魏立秋 王春生 于达仁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062-2071,共10页
自前苏联1971年将霍尔推力器成功地应用以来,霍尔推力器以其优异的性能,在卫星轨道保持和变轨运行过程中成为最佳动力装置之一,由于霍尔推力器自身工作原理所产生的等离子体振荡,其频率从几十kHz到几GHz,包含推力器中各种物理现象、与... 自前苏联1971年将霍尔推力器成功地应用以来,霍尔推力器以其优异的性能,在卫星轨道保持和变轨运行过程中成为最佳动力装置之一,由于霍尔推力器自身工作原理所产生的等离子体振荡,其频率从几十kHz到几GHz,包含推力器中各种物理现象、与推力器中粒子电离、加速、传导等等离子体微观物理过程息息相关,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焦点问题。系统总结了各国主要研究机构对于霍尔推力器振荡问题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成果,结合自身对霍尔推力器等离子体振荡物理过程的认识,分析了目前尚待解决的振荡问题,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霍尔推力器的等离子体振荡问题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振荡 霍尔推力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推力器放电腔内等离子体流动规律的全粒子模型 被引量:8
11
作者 孙安邦 毛根旺 +2 位作者 夏广庆 陈茂林 邢鹏涛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3-149,共7页
为了详细描述等离子体在放电腔内的产生、演化过程,建立了放电腔内部等离子体流动的二维轴对称全粒子数值模型。在考虑壁面二次电子发射影响的前提下,模拟得到了稳态后放电腔内电磁场、电子与离子数密度,电流密度等一系列参数分布,且与... 为了详细描述等离子体在放电腔内的产生、演化过程,建立了放电腔内部等离子体流动的二维轴对称全粒子数值模型。在考虑壁面二次电子发射影响的前提下,模拟得到了稳态后放电腔内电磁场、电子与离子数密度,电流密度等一系列参数分布,且与相关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吻合较好。模型得到了实验中难以观测到的放电腔内等离子体的产生、演化过程以及稳态下的分布规律,合理解释了放电腔工作的基本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推力器 放电腔 等离子体 粒子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等离子体推力器研究综述 被引量:14
12
作者 杨乐 李自然 +2 位作者 尹乐 吴建军 周进 《火箭推进》 CAS 2006年第2期32-36,共5页
简要介绍了脉冲等离子体推力器(PPT)的基本工作原理;回顾了国内外脉冲等离子推力器的发展历史;阐述了它的优势与面临的挑战;分析了需要研究的关键技术与发展方向。
关键词 脉冲等离子体推力器 电推进 微小卫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次电子发射对稳态等离子体推进器加速通道鞘层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田立成 石红 +1 位作者 李娟 张天平 《固体火箭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93-197,共5页
稳态等离子体推进器(Stationary Plasma Thruster,SPT)工作时产生的高密度等离子体遇到其加速通道陶瓷器壁时,在陶瓷器壁与等离子体之间形成鞘层。离子会在鞘层电场作用下到达SPT加速通道器壁表面进而复合,而等离子体中的电子由于具有... 稳态等离子体推进器(Stationary Plasma Thruster,SPT)工作时产生的高密度等离子体遇到其加速通道陶瓷器壁时,在陶瓷器壁与等离子体之间形成鞘层。离子会在鞘层电场作用下到达SPT加速通道器壁表面进而复合,而等离子体中的电子由于具有高能可跃过鞘层电场轰击器壁表面,从而产生二次电子发射效应。从器壁表面发射出的二次电子由于受到鞘层电场的排斥,导致其向等离子体源区移动,进而影响等离子体鞘层的特性。建立了考虑二次电子发射效应的无碰撞等离子体鞘层的一维流体模型,研究了二次电子发射对SPT加速通道鞘层特性的影响。计算结果显示,随二次电子发射系数增加,鞘层电势、离子密度、电子密度和二次电子密度增加,而离子速度降低,鞘层中离子密度始终大于电子密度。鞘层中二次电子绝大多数集中在器壁附近,随二次电子穿越鞘层厚度的增加,二次电子密度快速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态等离子体推进器 加速通道 二次电子发射 等离子体鞘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细管型脉冲等离子体推力器研究现状综述 被引量:9
14
作者 王亚楠 丁卫东 +2 位作者 程乐 李悦 孙安邦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5358-5370,共13页
毛细管型脉冲等离子体推力器是一种高性能微型电推进系统。它利用放电电弧在腔体内部烧蚀管壁材料,材料消融产生的等离子体在压力梯度下加速喷射产生推力。毛细管型脉冲等离子体推力器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高,输出参数可调节范围宽的特... 毛细管型脉冲等离子体推力器是一种高性能微型电推进系统。它利用放电电弧在腔体内部烧蚀管壁材料,材料消融产生的等离子体在压力梯度下加速喷射产生推力。毛细管型脉冲等离子体推力器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高,输出参数可调节范围宽的特点。与传统脉冲等离子体推力器相比,在低功率条件下,其推功比和总体效率有较大提升,在微小卫星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毛细管型推力器研究包括推力器结构设计、关键部件及电源研制、工作机制研究、工作特性诊断、性能参数优化等,本文调研了日本、美国、德国等研究机构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对毛细管型脉冲等离子体推力器的研究现状进行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 毛细管放电 烧蚀 脉冲等离子体推力器 电推进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体密度对栅极系统束流影响分析 被引量:11
15
作者 贾艳辉 李忠明 +1 位作者 张天平 李娟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2-77,共6页
针对现有离子推力器栅极系统束流引出分析中未考虑放电室等离子体密度均匀性影响的不足,基于数值方法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采用单元内粒子(Particle In Cell,PIC)方法对栅极系统束流引出进行了数值模拟。PIC方法中电场求解采用有限差分... 针对现有离子推力器栅极系统束流引出分析中未考虑放电室等离子体密度均匀性影响的不足,基于数值方法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采用单元内粒子(Particle In Cell,PIC)方法对栅极系统束流引出进行了数值模拟。PIC方法中电场求解采用有限差分方法,离子加速方法采用跳蛙格式。以国产20cm Xe离子推力器作为算例,计算得到了栅极中心和边缘孔引出束流离子和电场的分布。结果显示栅极中心孔相对边缘孔束流聚焦性好,束流发散角小,但中心孔轴线的鞍点电势较边缘孔高24.8V。因此,放电室等离子体密度分布对束流引出具有重要影响,电子返流现象最先出现在栅极中心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元内粒子方法 离子推力器 栅极系统 等离子体航天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小卫星的在轨推进技术 被引量:14
16
作者 吴汉基 蒋远大 +1 位作者 张志远 王鲁峰 《火箭推进》 CAS 2006年第3期40-43,62,共5页
简述了微小卫星对在轨推进(控制)技术提出的新要求,分析和比较了几种不同的在轨推进技术,着重介绍了脉冲等离子体推力器的应用和发展情况。
关键词 微小卫星 在轨推进 发动机 脉冲等离子体推力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脉冲等离子体推力器放电过程和性能初探 被引量:14
17
作者 王尚民 田立成 +4 位作者 张家良 张天平 冯玮玮 陈新伟 高军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4-32,共9页
针对平板烧蚀型微脉冲等离子体推力器(μ-PPT),开展了放电过程研究和性能表征。根据放电过程的电学测量和等离子体区域的发光行为分析,研究了μ-PPT的基本放电特点和放电形态演变。从空间分布看,μ-PPT放电空间可分为3个区域(阴极区、... 针对平板烧蚀型微脉冲等离子体推力器(μ-PPT),开展了放电过程研究和性能表征。根据放电过程的电学测量和等离子体区域的发光行为分析,研究了μ-PPT的基本放电特点和放电形态演变。从空间分布看,μ-PPT放电空间可分为3个区域(阴极区、弧柱区和阳极区),随着放电间隙的减少,阳极区逐渐消失。从时间分布看,μ-PPT放电是由多个幅度不同的脉冲放电构成,放电回路和放电间隙的阻抗分布决定放电脉冲的数量,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单脉冲放电。根据μ-PPT等离子体区的电流片模型,估算了μ-PPT元冲量和推力等基本性能参数。结果表明,放电间隙和烧蚀量对μ-PPT性能参数有重要的影响,相同脉冲放电能量时,放电间隙越大,元冲量越大,烧蚀量也越大,导致比冲越小。放电时空形态是影响μ-PPT的元冲量和比冲的关键因素,因此,开展放电回路和放电间隙的阻抗优化研究是提高μ-PPT性能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脉冲等离子体推力器 电学特性 光学特性 性能预估 微电推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推力器三栅极系统的3维PIC仿真 被引量:9
18
作者 陈茂林 夏广庆 +3 位作者 杨正岩 张斌 徐宗琦 毛根旺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3012-3017,共6页
为优化离子推力器中栅极系统设计,采用三维粒子云网格(PIC)仿真方法对三栅极系统等离子体输运过程进行了仿真,并与两栅极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了三栅极特有的减速栅对栅极系统内束流分布、电子返流阀值、截止电流和交叉电流阀值、离子... 为优化离子推力器中栅极系统设计,采用三维粒子云网格(PIC)仿真方法对三栅极系统等离子体输运过程进行了仿真,并与两栅极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了三栅极特有的减速栅对栅极系统内束流分布、电子返流阀值、截止电流和交叉电流阀值、离子通过率和发散角损失等参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减速栅的主要作用包括:对离子通过率无影响,对截止电流影响不明显,但可大幅减弱甚至消除交叉电流限制问题;对加速栅腐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工作区间内的加速栅电流降低50%;增强了下游区域的径向电场,部分离子会偏离主束流区域,导致发散角损失增大;可改善加速栅孔附近电势分布,对电子返流阀值影响明显,对于1~4 A的束电流,仅需-60^-50 V的负偏压便可实现对电子返流的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推力器 栅极系统 等离子体模拟 PIC 减速栅 束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放电等离子体多负辉区结构融合过程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杨龙 王强 +2 位作者 阚明先 段书超 王刚华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1-97,共7页
高气压下的微型电热推进器(MPT)中的放电等离子体存在多负辉区结构,其负辉区有融合趋势。对矩形微放电等离子体推进器(RMPT)的负辉区融合过程进行了二维模拟分析,在方法上采用了非平衡态的自洽流体模型,并考虑了离子电流加热和三体碰撞... 高气压下的微型电热推进器(MPT)中的放电等离子体存在多负辉区结构,其负辉区有融合趋势。对矩形微放电等离子体推进器(RMPT)的负辉区融合过程进行了二维模拟分析,在方法上采用了非平衡态的自洽流体模型,并考虑了离子电流加热和三体碰撞过程。结果显示:矩形微放电等离子体推进器(RMPT)在低电流条件下存在两个稳定的负辉区,当超过某一电流阈值条件后,两个负辉区会在腔体中心重合。分析了这一过程的成因,认为其融合过程本质上是空心阴极的导通过程,其融合与否与鞘层电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放电 等离子体 推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态等离子体推进器羽流场数值模拟 被引量:6
20
作者 贺碧蛟 张建华 蔡国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009-1013,共5页
采用二维轴对称模型,使用粒子网格法(PIC)和直接模拟蒙特卡洛法(DSMC)相结合的方法,对稳态等离子体推进器(SPT)羽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采用DSMC方法中的随机取样频率法(RSF)求解粒子碰撞过程,并对比了不同的分配电荷方式、电子运动模型及... 采用二维轴对称模型,使用粒子网格法(PIC)和直接模拟蒙特卡洛法(DSMC)相结合的方法,对稳态等离子体推进器(SPT)羽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采用DSMC方法中的随机取样频率法(RSF)求解粒子碰撞过程,并对比了不同的分配电荷方式、电子运动模型及SPT出口条件时的羽流场.将不同条件计算得到的羽流场中距SPT出口0.1m,0.5m及1.0m处的离子电流密度和电荷密度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得出在采用面积权重法分配电荷、等熵模型描述电子运动和用实验值设定发动机出口参数时对SPT羽流场数值模拟的电流密度和轴向附近的电荷密度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程度较好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动力学 等离子体发动机 稳态等离子体推进器 羽流 粒子网格法 直接模拟蒙特卡洛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