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芯片尺寸与阵列偏移对图形衬底Micro-LED光强空间分布的影响
1
作者 张佳辰 李盼盼 +2 位作者 李金钗 黄凯 李鹏岗 《发光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6-372,共7页
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light emitting diode,Micro-LED)以高亮度、高对比度、低能耗和快速响应等优异特性,广泛应用于户外显示、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等领域。然而,Micro-LED的微型化带来了光强分布控制的挑战。为提高其发光效率,常使用... 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light emitting diode,Micro-LED)以高亮度、高对比度、低能耗和快速响应等优异特性,广泛应用于户外显示、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等领域。然而,Micro-LED的微型化带来了光强分布控制的挑战。为提高其发光效率,常使用图形蓝宝石衬底(Patterned sapphire substrate,PSS)技术,通过微米级图形单元优化光提取率。在大尺寸LED中,PSS对光强空间分布影响较小,但在微米级Micro-LED中影响显著。本文采用光线追迹方法,系统研究了发光波长为460 nm的不同尺寸PSS Micro-LED在不同阵列偏移下的光强空间分布,并量化了光强空间分布的非对称率,最后解释了该现象。结果表明,随着尺寸减小,PSS对光强空间分布影响增大。当尺寸为3μm×5μm时,在y轴和x轴的光强空间分布的非对称率达3.06%和4.22%,因而影响Micro-LED发光均匀性。本研究为Micro-LED在显示应用中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LED 图形蓝宝石衬底(PSS) 非对称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材料微形态与微图案加工及可视化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郑皓华 刘家伟 +2 位作者 邓雅洁 薛志杰 魏阳阳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90-97,共8页
近年来微纳技术革新层出不穷,对材料微纳尺度下的形态结构进行设计与加工的精度和稳定性得到了大幅提升。在此基础上能够实现材料形态的微观可视化,这在半导体与微电子、仿生表面构筑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本文从纳米材料发展过程及具体... 近年来微纳技术革新层出不穷,对材料微纳尺度下的形态结构进行设计与加工的精度和稳定性得到了大幅提升。在此基础上能够实现材料形态的微观可视化,这在半导体与微电子、仿生表面构筑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本文从纳米材料发展过程及具体分类出发,探讨其微观可视化的相关技术,并阐述了以飞秒激光为主的热点微纳加工制造方法,分析不同加工方法带来的不同材料特性差异,以及典型功能化应用。同时,藉由微形态、微图案等微观可视化的视觉艺术设计与创作内涵,开展微观艺术审美解析与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形态 微图案 微纳加工 微观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间投影室原理及其应用
3
作者 李笑梅 李沛玉 +17 位作者 张昀昱 孙鹏飞 宋金兴 庄晓 靳尚泰 陈雷 胡守扬 智宇 周静 赵明锐 贾世海 邓桂华 吝守龙 卢志永 郭佳承 许天驹 王浩祯 蒋涛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452-463,共12页
时间投影室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大型物理实验的粒子鉴别探测器,它通过粒子径迹产生电离电子的漂移时间和漂移方向的投影位置确定径迹三维坐标,具备较好的能量分辨和很高的位置分辨能力。自时间投影室被发明以来,已广泛应用于国外的大科学... 时间投影室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大型物理实验的粒子鉴别探测器,它通过粒子径迹产生电离电子的漂移时间和漂移方向的投影位置确定径迹三维坐标,具备较好的能量分辨和很高的位置分辨能力。自时间投影室被发明以来,已广泛应用于国外的大科学实验装置上,在对撞机和固定靶实验等方面均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虽然国内的科研机构在早期对时间投影室进行过一些初步研究,但由于技术的限制并没有展开过很多应用。近十年间,伴随着锦屏地下实验室的PandaX-Ⅲ实验的开展、东莞中国散裂中子源等一批科研装置的落地、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的概念设计完成,时间投影室作为主径迹探测器在这些实验中承担了很大一部分工作,并已进行了更多的研发和使用。现阶段有必要对时间投影室在国内外的具体应用与发展进行梳理,本文先梳理出时间投影室的发展历史、工作原理和现状以及时间投影室上核心读出探测器的发展,然后介绍时间投影室在国外大科学实验装置上的应用和最新进展,最后给出时间投影室在国内科研项目上的应用。以此为时间投影室下一步的研发与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投影室 微结构探测器 大科学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表皮的美学特征对面料创新设计的启示与实践
4
作者 刘达 马超 《毛纺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5-132,共8页
为了探讨面料创新设计的多元化,分析了建筑表皮的风格、肌理透叠美学以及参数化几何图案设计对面料创新的启示。首先介绍了建筑表皮设计在面料创新中的关键作用,强调了建筑表皮设计与时尚前沿的密切联系,以及其对不同生活方式群体的需... 为了探讨面料创新设计的多元化,分析了建筑表皮的风格、肌理透叠美学以及参数化几何图案设计对面料创新的启示。首先介绍了建筑表皮设计在面料创新中的关键作用,强调了建筑表皮设计与时尚前沿的密切联系,以及其对不同生活方式群体的需求满足;然后,详细探讨了建筑表皮肌理透叠美学的意境美和微空间美,以及其在面料结构创新中的应用。通过分析建筑表皮肌理的“透”和“叠”,阐述了其在面料设计中的独特价值,以及透叠设计带来的意境感和微空间效果;最后讨论了建筑表皮参数化几何图案设计对面料创新的启示。通过介绍参数化设计的原理和实践案例,阐明了参数化几何图案设计对面料创新的重要意义,以及其为面料设计带来的新可能性和视野;主张在面料创新设计中充分借鉴建筑表皮设计的思维和技术,促进面料设计发展更加多元化、艺术化和科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表皮 面料创新设计 参数化设计 微空间 几何图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于时间投影室的光刻一体化微结构探测器性能研究
5
作者 邓桂华 李沛玉 +18 位作者 张昀昱 智宇 张俊伟 孙鹏飞 宋金兴 周静 庄晓 赵明锐 贾世海 吝守龙 卢志永 靳尚泰 许天驹 王浩祯 蒋涛 郭佳承 陈雷 胡守扬 李笑梅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95-602,共8页
时间投影室(Time Projection Chamber,TPC)可以同时测量时间和位置信息,光刻一体化微结构探测器作为其读出探测器具有抗干扰性强、均匀性好、透过率高的特性。为了寻找探测器最佳的工作条件,使用55Fe豁免源测试了实验室研制的流气型光... 时间投影室(Time Projection Chamber,TPC)可以同时测量时间和位置信息,光刻一体化微结构探测器作为其读出探测器具有抗干扰性强、均匀性好、透过率高的特性。为了寻找探测器最佳的工作条件,使用55Fe豁免源测试了实验室研制的流气型光刻一体化微结构探测器在不同Ar和CO_(2)比例下的增益、能量分辨率以及在最优气体比例下的均匀性。根据测试结果,探测器在85%Ar和15%CO_(2)混合气体下增益达到最大,超过104,增益均匀性为3.26%,达到目前国际上光刻微结构探测器同等水平。对雪崩区厚度分别为100μm、160μm和220μm的3种光刻一体化微结构探测器增益及其均匀性进行比较,雪崩区厚度为160μm的探测器是更优的选择。研制了密闭型微结构探测器,通过测试证明,可以在常温常压下正常工作21天以上。闭气模式下探测器的增益与温度呈负相关,与流气模式下相反,两种模式下的能量分辨在短期内都不受小范围温度变化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投影室 光刻一体化微结构探测器 气体比例 雪崩区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遗传-模式搜索算法的微尺度管控区域大气污染物PM2.5溯源
6
作者 董红召 金灿 +2 位作者 唐伟 佘翊妮 林盈盈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96-1304,共9页
针对微尺度管控区域可能发生的大气污染提出有效的靶向诊断方法-结合高斯烟羽模型和遗传-模式搜索算法的大气污染物分布式溯源方法.将污染源反算模型得到的污染物理论质量浓度与传感器网络观测值的数据对应关系作为目标函数,使用模式搜... 针对微尺度管控区域可能发生的大气污染提出有效的靶向诊断方法-结合高斯烟羽模型和遗传-模式搜索算法的大气污染物分布式溯源方法.将污染源反算模型得到的污染物理论质量浓度与传感器网络观测值的数据对应关系作为目标函数,使用模式搜索算法嵌入遗传算法加快反算模型的搜索过程,反算得到污染源强度和位置.依托杭州市亚运板球场馆大气感知器网络进行实验验证,监测2021年10月PM2.5质量浓度、气象数据,对所提出的混合式大气污染溯源方法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改进遗传-模式搜索算法对于多维变量的搜索效果较好,能快速精准地反算污染源的位置和强度,可以为微尺度管控区域突发性气体污染防治提供应急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强反算 遗传-模式搜索算法 高斯烟羽模型 微尺度管控 颗粒物污染溯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遥感网对地观测需求筹划与分析方法
7
作者 董浩 俞鸿波 李欢 《指挥与控制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43-449,共7页
微纳遥感网由大量微纳卫星组成,具备高时空覆盖度的对地观测能力,但需求冲突消解的难度亦急剧增加。针对此问题,分析了微纳遥感网对地观测工作模式和约束条件,面向大面积区域目标,提出了一种周期驱动的微纳遥感网对地观测需求筹划方法,... 微纳遥感网由大量微纳卫星组成,具备高时空覆盖度的对地观测能力,但需求冲突消解的难度亦急剧增加。针对此问题,分析了微纳遥感网对地观测工作模式和约束条件,面向大面积区域目标,提出了一种周期驱动的微纳遥感网对地观测需求筹划方法,并基于真实卫星轨道数据,以四川省为应用实例对筹划结果覆盖性能进行仿真分析。该方法简化了对地观测工作模式,能够实现区域目标的多次重复观测,为微纳遥感网对地观测质量提升奠定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遥感网 对地观测 需求筹划 工作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溶胶喷印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7
8
作者 杨丽媛 刘永强 +3 位作者 魏雨 张孟 王凤霞 潘革波 《中国印刷与包装研究》 CAS 2012年第2期9-16,共8页
随着印刷技术在电子器件制备中应用的日益普遍,传统印刷技术,如凹版印刷、丝网印刷和喷墨打印的局限性体现出来。与传统印刷技术相比,气溶胶喷印是一种新兴的"直写式"印刷技术,具有无接触、无压力、无印版等特点。在印刷过程... 随着印刷技术在电子器件制备中应用的日益普遍,传统印刷技术,如凹版印刷、丝网印刷和喷墨打印的局限性体现出来。与传统印刷技术相比,气溶胶喷印是一种新兴的"直写式"印刷技术,具有无接触、无压力、无印版等特点。在印刷过程中,以气动或超声雾化方式获得气溶胶,借助惰性气体输送,喷印到衬底上,形成预设微图案。本文介绍了气溶胶喷印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优缺点,阐述了该技术在印刷电子等领域的最新应用及亟需改进的问题,为拓展气溶胶喷印的应用领域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喷印 微图案 印刷电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钛矿量子点色转换Micro-LEDs:稳定性与图案化研究进展
9
作者 严梓峻 刘众 +8 位作者 杨晓 赖寿强 颜丰裕 林宗民 林岳 吕毅军 郭浩中 陈忠 吴挺竹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6,共26页
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 light-emitting diode,Micro-LED)显示具有优异的显示性能和光电性质,被称为“下一代”终极显示技术。为了满足近眼显示需求,Micro-LED需要进一步微缩与集成化。随着微纳级图案化技术的不断革新,荧光色转换层法表... 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 light-emitting diode,Micro-LED)显示具有优异的显示性能和光电性质,被称为“下一代”终极显示技术。为了满足近眼显示需求,Micro-LED需要进一步微缩与集成化。随着微纳级图案化技术的不断革新,荧光色转换层法表现出低制造成本等显著优势,相较于三色芯片法,更适合应用于对色域、分辨率有更高要求的虚拟/增强现实显示应用。钙钛矿量子点是最有前景的荧光色转换材料,然而自身晶格固有的不稳定性和外界环境因素刺激共同导致的结构降解是一大问题。另外,如何制备与Micro-LED芯片阵列相匹配的微米级荧光阵列图案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本文首先讲述了造成钙钛矿量子点结构不稳定性的原因,其次,总结了配体交换、离子掺杂、表面包覆和化学交联等方案在提升钙钛矿量子点稳定性方面的应用,最后,总结了光刻技术和喷墨打印技术在制备高分辨率钙钛矿量子点荧光阵列的最新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LED 荧光色转换层法 钙钛矿量子点 稳定性 图案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流体动力学喷印电压控制模式及其应用现状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礼兵 左春柽 +1 位作者 黄风立 吴婷 《微纳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743-750,762,共9页
电流体动力学喷印技术是一种制备微纳米结构与器件的新型技术,该技术在多种功能器件的制备方面受到广泛关注。阐述了电流体动力学喷印技术的研究背景,通过分析得出电压控制问题是电流体动力学喷印技术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概述了目前电流... 电流体动力学喷印技术是一种制备微纳米结构与器件的新型技术,该技术在多种功能器件的制备方面受到广泛关注。阐述了电流体动力学喷印技术的研究背景,通过分析得出电压控制问题是电流体动力学喷印技术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概述了目前电流体动力学喷印技术的电压控制模式,主要包括直流高压、高压脉冲、直流电压叠加脉冲电压、交流电压和直流电压叠加交流电压五种控制模式,并对各种电压控制模式及其应用现状进行分析。最后,对电流体动力学喷印的电压控制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前景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流体动力学 喷印技术 电压控制模式 微/纳图案化 微纳米制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打盐渍土理化性质的微域特征及其对水盐运移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罗金明 邓伟 +2 位作者 张晓平 李秀军 杨帆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69-676,共8页
通过野外定位观测和室内分析,探讨微域尺度(32m长的横截面)苏打盐溃土壤的性质以及水盐运移规律.结果表明:盐渍土地区在微域尺度上呈现盐化草甸土-浅位拄状碱土-白盖苏打碱土-中位柱状碱土的格局.苏打碱土分布在微坡地和高平地,... 通过野外定位观测和室内分析,探讨微域尺度(32m长的横截面)苏打盐溃土壤的性质以及水盐运移规律.结果表明:盐渍土地区在微域尺度上呈现盐化草甸土-浅位拄状碱土-白盖苏打碱土-中位柱状碱土的格局.苏打碱土分布在微坡地和高平地,其质地剖面结构为粉砂质亚黏土-黏土-粉砂-砂砾;盐化草甸土分布在相对低洼的部位,其质地以粉砂和砂砾结构为主.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和微地貌特征影响盐渍土壤的水分-地下水之间的迁移转化.浅埋地下水的波动与大气降水在盐化草甸土水分的迁移转化密切相关,洼地(盐化草甸土)成为地表径流迁移汇集区.冻融积盐是松嫩平原土壤积盐的重要原因.冻融季节,盐化草句土成为潜水迁移的汇集区.大量的潜水迁移并贮存在盐化草甸土冻层(10~30cm土层的含水率高达50%以上),这可能是冬季地下水位急剧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受冻结作用的影响,盐分自下而上在苏打碱土的冻层积聚,在消融期盐分迅速表聚使土壤表层的盐渍化程度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域格局 土壤盐渍化 冻融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霉素对瘤胃发酵模式、甲烷生成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刘薇 辛杭书 +3 位作者 刘彩娟 文奇男 谭伟卓 张永根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42-249,共8页
本试验采用活体外人工瘤胃发酵法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海南霉素对瘤胃发酵参数、甲烷生成以及微生物区系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海南霉素显著降低了瘤胃发酵的产气量(P<0.05)以及氨态氮的浓度(P<0.05),并且随着添加... 本试验采用活体外人工瘤胃发酵法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海南霉素对瘤胃发酵参数、甲烷生成以及微生物区系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海南霉素显著降低了瘤胃发酵的产气量(P<0.05)以及氨态氮的浓度(P<0.05),并且随着添加水平的增加,瘤胃pH呈显著的线性升高趋势(P<0.05),与对照组相比,10mg.kg-1的海南霉素可将pH提高4个百分点;而乙、丁酸的摩尔比例及乙酸/丙酸(A/P)值呈显著的下降趋势(P<0.05),丙酸的摩尔比例增加(P<0.05)。海南霉素的添加降低了甲烷的产量(P<0.05),并随其添加量的增加呈明显的二次曲线规律下降(P<0.05);添加海南霉素后,瘤胃中黄色瘤胃球菌、真菌以及原虫占总细菌16SrDNA的数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对甲烷菌以及白色瘤胃球菌占总细菌16SrDNA的数量影响则不显著。由此得出结论,日粮中添加海南霉素改变了瘤胃的发酵模式,抑制了甲烷产生,并显著影响了瘤胃微生物区系的组成,当海南霉素的添加水平为7.2mg.kg-1时,其对甲烷的抑制能力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霉素 发酵模式 甲烷 微生物区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北地膜覆盖小麦最佳种植模式及微生境效应研究 被引量:38
13
作者 张正茂 王虎全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5-60,共6页
以露地小麦为对照,对膜上穴播和膜侧沟播两种模式进行比较研究。两地多年试验结果表明,起垄覆膜沟播模式在小麦生育期具有聚水、保墒、增温、透光等作用,是符合渭北自然条件的旱地小麦高产、稳产最佳模式;其微生境效应,除冬前增温效果... 以露地小麦为对照,对膜上穴播和膜侧沟播两种模式进行比较研究。两地多年试验结果表明,起垄覆膜沟播模式在小麦生育期具有聚水、保墒、增温、透光等作用,是符合渭北自然条件的旱地小麦高产、稳产最佳模式;其微生境效应,除冬前增温效果没有膜上穴播模式明显外,其它诸如聚水保墒效果、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养分吸收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等均好于膜上穴播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北旱地 地膜覆盖 冬小麦 种植模式 微生境效应 增产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材粉末显微图像模式识别方法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亚杰 徐心和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80-183,共4页
提出了一种适合中药材粉末状态下显微图像的模式识别方法。使用3种分析方法进行特征提取,即分形分析方法、小波分析方法、灰度/梯度共生矩阵法,经特征选择后,对图像分类贡献较大的8个特征量被组合成特征向量,用于图像识别。实验中采用... 提出了一种适合中药材粉末状态下显微图像的模式识别方法。使用3种分析方法进行特征提取,即分形分析方法、小波分析方法、灰度/梯度共生矩阵法,经特征选择后,对图像分类贡献较大的8个特征量被组合成特征向量,用于图像识别。实验中采用了k-近邻分类方法,其较高的识别率表明,此方法是可行的和有效的,为今后进一步进行中药材识别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基础科学 中药材粉末显微图像模式识别 分析 特征计算 特征选择 分类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及聚合物交联微凝胶调驱效果评价 被引量:10
15
作者 魏淋生 唐金星 卢祥国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1年第5期56-58,共3页
为了评价聚合物交联微凝胶的调驱效果 ,了解聚合物交联微凝胶驱动态反应特征并探索聚合物交联微凝胶驱油机理 ,在具有河南油田油藏地质特征的五点法井网、纵向非均质物理模型上进行了驱替实验。实验结果表明 ,与聚合物驱相比 ,由于聚合... 为了评价聚合物交联微凝胶的调驱效果 ,了解聚合物交联微凝胶驱动态反应特征并探索聚合物交联微凝胶驱油机理 ,在具有河南油田油藏地质特征的五点法井网、纵向非均质物理模型上进行了驱替实验。实验结果表明 ,与聚合物驱相比 ,由于聚合物交联微凝胶在多孔介质内滞留量大 ,流动能力差 ,注入压力高 ,因而调驱效果好。在聚合物驱及聚合物交联微凝胶驱后 ,地层内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中、低渗透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微凝胶 五点法井网 物理模型 调驱效果 剩余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仪器中子活化分析研究岩庄陨石元素宇宙化学特征 被引量:1
16
作者 钟红海 黄景清 +5 位作者 凌育远 蒋礼晋 胡国辉 李肇辉 易惟熙 王道德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2期7-11,共5页
用中子活化分析测定了新陨岩庄陨石的主量和微量元素含量。陨石浅灰色相的微量元素化学特征与H6型相似。金属粒子中稀土元素相对富集,有非常明显的Eu正异常,与H6型比较以低的Br,Zn含量和高的Fe、Ni、Ir、Au丰度为... 用中子活化分析测定了新陨岩庄陨石的主量和微量元素含量。陨石浅灰色相的微量元素化学特征与H6型相似。金属粒子中稀土元素相对富集,有非常明显的Eu正异常,与H6型比较以低的Br,Zn含量和高的Fe、Ni、Ir、Au丰度为其特征。讨论了岩庄陨石在微重力影响下,微量元素宇宙化学特征与太空八面体Fe-Ni金属四同心环微晶体结构生长可能的内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子活化分析 岩庄陨石 四同心环 微晶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微企业融资服务与模式创新 被引量:9
17
作者 蒋龙兴 《金融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0-112,共3页
分析和总结我国小微企业信贷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障碍,介绍四种国内小微企业信贷融资模式的创新经验,提出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和小微企业发展状况选择融资模式的策略。
关键词 金融创新 小微企业 融资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微渗漏方式定量判别思考 被引量:4
18
作者 杨俊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17-322,共6页
调研前人关于烃类微渗漏方式的研究成果,发现油气藏形成之后烃类微渗漏方式以微泡方式和水溶方式为主。通过建立等厚地层模型,提出微渗漏方式定量判别系数,基于一般地质规律假定相关参数进行计算,分析认为:(1)烃类微渗漏方式在地层中并... 调研前人关于烃类微渗漏方式的研究成果,发现油气藏形成之后烃类微渗漏方式以微泡方式和水溶方式为主。通过建立等厚地层模型,提出微渗漏方式定量判别系数,基于一般地质规律假定相关参数进行计算,分析认为:(1)烃类微渗漏方式在地层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地质条件变化可相互转变;(2)烃类微渗漏方式总体以微泡方式为主,随地层变浅水溶方式所占比例逐渐增加,此2种方式是形成地表烃类异常的主要方式,而扩散作用只形成背景场;(3)直接盖层封盖能力、地层物性和垂向可动水含量是影响烃类微渗漏方式的重要因素。烃类微渗漏方式定量判别系数的提出,对烃类垂向微渗漏机制研究从定性走向定量意义重大,为油气化探地球化学场数值模拟、成因解释与评价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渗漏 微泡方式 水溶方式 判别系数 渗漏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光致盲弹药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16
19
作者 霸书红 焦清介 杜志明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18-122,共5页
研究了强光致盲弹药的辐射机理、配方组成、性能测试和对夜视探测器材的干扰情况。结果表明,以KC lO4为氧化剂、以A l为可燃物和以环氧树脂(或酚醛树脂)为粘合剂组成的三元配方(配比50∶50∶3)具有很强光辐射能力,感度较低。在三元配方... 研究了强光致盲弹药的辐射机理、配方组成、性能测试和对夜视探测器材的干扰情况。结果表明,以KC lO4为氧化剂、以A l为可燃物和以环氧树脂(或酚醛树脂)为粘合剂组成的三元配方(配比50∶50∶3)具有很强光辐射能力,感度较低。在三元配方中加入1%微粉石墨,可大大提高药剂的安全性。强光辐射模拟样弹装填KC lO4/A l/环氧树脂三元配方的药量为80 g时,可见光区的发光强度可达5.0×107cd以上,近红外波段的辐射强度达2.1×105W.sr-1以上,装药量40 g的模拟样弹对37 m处夜视探测器材干扰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事化学与烟火技术 强光致盲弹药 辐射强度 微粉石墨 感度 样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决口水道沉积模式及其砂体内剩余油形成与富集 被引量:11
20
作者 马世忠 王再山 王渝明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9-11,14,共4页
对以往研究较少 ,并在油田勘探阶段及开发初、中期地质研究中被遗漏或忽视的决口水道的成因、沉积特征与模式、空间分布及在油田开发中的意义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指出决口水道是在河流及三角洲沉积体系中 ,由主河道于大洪水期冲裂决口后 ... 对以往研究较少 ,并在油田勘探阶段及开发初、中期地质研究中被遗漏或忽视的决口水道的成因、沉积特征与模式、空间分布及在油田开发中的意义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指出决口水道是在河流及三角洲沉积体系中 ,由主河道于大洪水期冲裂决口后 ,在广阔河道间形成的具有固定路径及一定限流作用的极窄、浅的短程小型水道。相当于新河道形成早期的“小型冲沟”阶段 ,其形成后对原主河流流量影响较小。其与河流沉积相比 ,具有粒度细、分选稍差、含泥量稍高、层理规模小、冲刷弱、略显正旋回、储层物性略差 ,特别是砂体极薄 ( <2 5m)而窄 ( <10 0m)等特点。建立了渐弱消失型、分枝型、末端扇型和汇入型 4种沉积模式。因其窄小分散而形成小而肥的井网控制不住型或注采不完善型剩余油富集砂体 ,又因其数目众多 ,而具有可观的剩余油储量 ,所以 ,其在油田挖潜及油田地质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决口水道 沉积特征 沉积模式 剩余油 富集 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