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0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perimental researches on mass and heat transfer in new typical cross-flow rotating packed bed
1
作者 CHEN Haihui ZENG Yingying GAO Wenshuai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z1期452-457,共6页
New typical cross-flow Rotating Packed Bed(RPB)called multi-pulverizing RPB was manufactured.There is enough void in multi-pulverizing RPB,where liquid easily flows and is repeatedly pulverized by light packing,which ... New typical cross-flow Rotating Packed Bed(RPB)called multi-pulverizing RPB was manufactured.There is enough void in multi-pulverizing RPB,where liquid easily flows and is repeatedly pulverized by light packing,which decreases the material consumed,lightens the weight,and compacts the structure.Mass and heat transfer property in the new type PRB were studied by two experimental models.In the mass transfer model,the axial fan pumping gas press is only 100 Pa,mass transfer coefficient and volumetric mass transfer coefficient are similar to countercurrent RPB,which are an order quantity lager than that in the conventional packed tower.In the heat transfer experiment,the axial fan pumping gas press is only 120 Pa;volumetric heatwhich especially suits the treatment of large gas flow and lower gas pressure dro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pulverizing ROTATING packed bed MASS TRANSFER heat TRANSF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反问题方法及等效导热系数理论模型的石油焦颗粒堆积床传热特性
2
作者 黄金堤 易涛 +2 位作者 周欣波 谢飞 李静 《有色金属(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13-825,共13页
通过自主搭建的石油焦颗粒堆积床导热性能测试实验装置开展了热态实验,探究了石油焦颗粒堆积床在不同粒度与升温速率下料层内外温度的变化规律。基于计算传热学原理,构建了圆柱管径向传热正问题模型,利用Levenberg-Marquardt算法反推导... 通过自主搭建的石油焦颗粒堆积床导热性能测试实验装置开展了热态实验,探究了石油焦颗粒堆积床在不同粒度与升温速率下料层内外温度的变化规律。基于计算传热学原理,构建了圆柱管径向传热正问题模型,利用Levenberg-Marquardt算法反推导热系数,并与经典的等效导热系数模型(Bruggeman模型,Maxwell-Garnett模型,Kunii and Smith模型和Zehner-Bauer-Schlünder模型)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料层壁面与中心的温差随温度升高先增后减,随升温速率增大而增大,且随颗粒粒度减小而增加。基于导热反问题方法,获得了石油焦颗粒堆积床导热系数λ与温度T和等效粒径dp的数学关系式。引入等效粒度系数φ修正后的Kunii and Smith模型计算的导热系数及导热反问题求解的导热系数均与实验数据吻合度较高。研究成果可为罐式炉内石油焦堆积床传热行为的深入剖析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焦 颗粒堆积床 导热反问题 等效导热系数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氢燃烧余热利用耦合氨裂解制氢过程数值模拟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浩东 沈胜强 陈亮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443-4453,共11页
氨裂解制氢是一种新兴的制氢方式,采用氨氢燃烧的余热烟气为热源。本文建立了以氨氢燃烧余热为热源的氨裂解反应器多物理场耦合数值模型,将催化区域视为多孔介质模型,研究了余热烟气和反应物氨的进口温度、流量以及流型等对氨转化率、... 氨裂解制氢是一种新兴的制氢方式,采用氨氢燃烧的余热烟气为热源。本文建立了以氨氢燃烧余热为热源的氨裂解反应器多物理场耦合数值模型,将催化区域视为多孔介质模型,研究了余热烟气和反应物氨的进口温度、流量以及流型等对氨转化率、产氢率、热利用率等反应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余热烟气进口流量和温度、提高反应物进口温度以及降低反应物进口流量可明显提高氨制氢的转化率;提高余热烟气进口温度和反应物进口流量,降低余热烟气进口流量和反应物进口温度对提升反应器整体热利用率有帮助,余热烟气因素对热利用率的影响大于反应物。研究结果有助于耦合氨氢燃烧余热烟气利用的氨裂解反应器的设计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裂解 制氢 填充床 多孔介质 余热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式密实移动床K^(+)离子交换特性的研究
4
作者 田明 张志华 +2 位作者 韩丁波 雷旭阳 李玉丹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059-2064,共6页
以密实移动床中树脂对K^(+)的吸附过程进行研究,考察了移动床中不同轴向高度KCl溶液浓度的变化,树脂移动速度URE、溶液输送速度UKCl和原料液初始浓度C0对移动床吸附K^(+)的影响。结果表明随交换柱高度升高,K^(+)浓度逐渐降低,同一高度截... 以密实移动床中树脂对K^(+)的吸附过程进行研究,考察了移动床中不同轴向高度KCl溶液浓度的变化,树脂移动速度URE、溶液输送速度UKCl和原料液初始浓度C0对移动床吸附K^(+)的影响。结果表明随交换柱高度升高,K^(+)浓度逐渐降低,同一高度截面K^(+)浓度基本维持不变,设备运行稳定;单位树脂累积吸附量和树脂饱和度随URE增加而减少,随UKCl、C0增加而增加,UKCl为1.41 mm/s时,树脂饱和度为80.5%;溶液累积吸附率随URE、C0增加而增加,随UKCl增加而减小,C0为1.90 mol/L时,溶液累积吸附率可达84.5%;拟合得到C0、UKCl、URE和轴向溶液浓度C的关系式,其线性相关系数为0.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实移动床 树脂 离子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共晶水合盐改性材料的空调用填充床蓄冷特性研究
5
作者 黄金燕 殷勇高 《制冷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8-108,共11页
针对蓄冷空调温度需求,研制一种以Na_(2)SO_(4)·10H_(2)O和Na_(2)HPO_(4)·12H_(2)O为基材的复合相变蓄冷材料,其相变温度为8.3℃,相变潜热为151.3 kJ/kg,与前期工作相比,其潜热值提升14.24%。同时提出一种使用球形封装单体封... 针对蓄冷空调温度需求,研制一种以Na_(2)SO_(4)·10H_(2)O和Na_(2)HPO_(4)·12H_(2)O为基材的复合相变蓄冷材料,其相变温度为8.3℃,相变潜热为151.3 kJ/kg,与前期工作相比,其潜热值提升14.24%。同时提出一种使用球形封装单体封装该相变材料(PCM)的填充床蓄冷装置,并采用EDEM软件对其建立无序堆积三维物理模型,研究单体尺寸、换热流体(HTF)入口温度和流量等参数对填充床蓄冷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减小单体尺寸、降低HTF入口温度和提升HTF入口流量均能加快装置的蓄冷过程,缩短蓄冷时间。HTF入口温度由2℃升至4℃时,填充床的蓄冷量和蓄冷密度降低5%,平均蓄冷速率降低41.93%,压降基本不变。然而单体尺寸对填充床蓄冷量和蓄冷密度等参数的影响并未表现出明显规律,在工程应用中需根据实际情况而定。研究结果可为填充床装置在蓄冷空调领域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蓄冷材料 无序堆积 填充床 蓄冷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圆柱颗粒结构修饰对填充床内流动和换热特性的影响
6
作者 包兴 郭雪岩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603-2615,F0004,共14页
为研究不同修饰形状的圆柱颗粒对填充床壁面效应及流动换热特性的影响,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对未修饰的圆柱颗粒及修饰后的单孔圆柱、3孔圆柱、三叶草、3孔三叶草和9孔三叶草6种颗粒填充床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径向与轴向空隙... 为研究不同修饰形状的圆柱颗粒对填充床壁面效应及流动换热特性的影响,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对未修饰的圆柱颗粒及修饰后的单孔圆柱、3孔圆柱、三叶草、3孔三叶草和9孔三叶草6种颗粒填充床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径向与轴向空隙率分布、流动特性及流动换热性能。结果表明,圆柱颗粒通过内部开孔或外部开槽修饰均能够改善流体流动均匀性;颗粒内部开孔可以减小壁面附近流量占比,且孔洞数量对近壁面流量的影响不显著,但增加孔洞数量会削弱流体径向流动均匀性,同时提升轴向流动均匀性;圆柱颗粒通过外部开槽为三叶草状后可提升传热系数,但显著增加单位压降,通过内部开孔后传热系数和单位压降均降低;增加孔洞数量能够提升换热性能,但同时会导致压降增加;综合考虑传热效果和流动阻力,混合修饰的9孔三叶草颗粒具备最高的总换热效率,表现出最佳的综合换热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填充床 数值模拟 流动 换热 圆柱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修正多孔介质模型的RPB模拟与流场特性研究
7
作者 徐东亮 赵彬彬 +3 位作者 孙逸玫 刘婷婷 刘筱然 陈明功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69-1582,共14页
旋转填充床(RPB)在强化反应、过程传质中存在巨大的潜力,但其内部复杂的流场研究仍然是一个挑战。研究流体运动对于探索传质过程至关重要,由于RPB运行需要处于高密封状态,所以限制了对RPB内部流场细节的捕捉,然而,计算流体力学(CFD)模... 旋转填充床(RPB)在强化反应、过程传质中存在巨大的潜力,但其内部复杂的流场研究仍然是一个挑战。研究流体运动对于探索传质过程至关重要,由于RPB运行需要处于高密封状态,所以限制了对RPB内部流场细节的捕捉,然而,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为流场分析提供了有效途径。本研究提出了一种CFD模型用于研究RPB内部各个腔区的气相流动。采用多孔介质模型模拟填料区域,特别将离心旋转引入到阻力计算中,提出了一种结合转子转速的阻力系数修正方程。实验研究了不同转子转速和气体流量条件下的稳态运行过程,通过对阻力修正后的CFD模型进行迭代计算,得到了RPB的干压降,并作为关键性能指标,收敛压降值和实验结果的平均偏差仅为4.71%,最大偏差为12.24%,验证了CFD模拟的结果。基于验证后的理论模型,通过结合复式逆旋转子(CIR)结构,将内转子设置为1500 r/min,开展了进一步的转子性能研究。结果显示,RPB填料处的平均湍流动能最高提高到5.77倍,证实了结构优化在提升RPB传质和处理效率方面的可能性,为RPB强化化工行业环保设备的深入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流体力学 多孔介质 旋转填充床 流场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分散管式填充床中荷电气泡的分散特性研究
8
作者 梁晓江 陈薇薇 +4 位作者 罗佳南 费浩天 叶雪蕾 李文豪 聂勇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915-3931,共17页
本文提出一种电场分散技术耦合管式填充床的新型气体分散方法,搭建了电分散器耦合管式填充床实验装置;并采用生物柴油-氮气上升流体系,通过高速摄像仪,开展气泡分散过程可视化研究,探究非均匀电场作用下荷电气泡的分散机制及其气泡群的... 本文提出一种电场分散技术耦合管式填充床的新型气体分散方法,搭建了电分散器耦合管式填充床实验装置;并采用生物柴油-氮气上升流体系,通过高速摄像仪,开展气泡分散过程可视化研究,探究非均匀电场作用下荷电气泡的分散机制及其气泡群的分散特性。结果表明:在电场力作用下,气泡加速脱离,分散成多个粒径均一的荷电气泡;随着特征电场强度增加,气泡群的索特平均直径从1.80 mm减小到650μm,呈现窄峰高斯分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电分散器耦合管式填充床,考察特征电场强度、孔口气体流速、液体流速及填料类型对流经填充床前后荷电气泡群的二次分散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电分散器的初始分散与填充床的二次分散具有较好的协同作用,填充床出口区的气泡单位体积数量密度基本稳定在(4.0×10^(7))~(8.0×10^(7))个/m^(3),气泡群的索特平均直径能够稳定在600~700μm;此外,电分散管式填充床在不同工况下均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与适用性,在不改变气液比的条件下,通过改变特征电场强度可实现对荷电气泡的实时调控。研究结果为电分散耦合填充床技术在气液两相反应器中的应用与拓展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泡 电分散 管式填充床 气液两相流 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核电余热高效回收的梯级相变填充床储热系统优化设计
9
作者 李梦杰 要可盈 +1 位作者 李明佳 刘占斌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56,共11页
针对铅铋堆核电系统在事故工况下余热管理的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相变填充床储热技术(PLTES)的余热管理方法。通过建立受出口阈值温度约束的PLTES数值模型,分析了不同层级中相变材料(PCM)熔点与填充比例对单级与梯级PLTES系统热性能的影... 针对铅铋堆核电系统在事故工况下余热管理的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相变填充床储热技术(PLTES)的余热管理方法。通过建立受出口阈值温度约束的PLTES数值模型,分析了不同层级中相变材料(PCM)熔点与填充比例对单级与梯级PLTES系统热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单级PLTES系统中,无论采用高熔点还是低熔点PCM,均难以充分发掘PCM的显热与潜热潜能,导致系统容量利用率的最高值ηma仅能达到74.17%。相比之下,采用梯级相变的PLTES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在系统底层配置熔点低于红外探测阈值温度的PCM,并在顶层使用熔点高于放热出口阈值温度的PCM,可以在确保排放温度与环境温度相近的同时,显著提升系统的储能密度。通过精细调控顶层、中间层、底层PCM的无量纲熔点至0.480、0.260、0.012,并设定填充比例为0.52、0.44、0.04,优化后的梯级PLTES系统实现了高达97.9%的PCM固液相变参与率,并使得ηma达到了87.22%。该研究为相变填充床储热在核电余热高效回收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填充床储热 铅铋堆核电系统 余热管理 梯级相变 容量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图卷积神经网络的乙烯氧化反应器的三维物理场快速预测
10
作者 刘廷廷 孟子程 +2 位作者 穆丽静 陈锡忠 刘岑凡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571-4581,共11页
作为石化工业的关键中间体,环氧乙烷生产过程中催化剂形貌与操作参数的协同优化是提升反应器效能的核心挑战。本研究针对传统实验和模拟方法在催化剂构效关系解析中的高成本瓶颈,融合颗粒解析计算流体力学(PRCFD)与图卷积神经网络(GCN)... 作为石化工业的关键中间体,环氧乙烷生产过程中催化剂形貌与操作参数的协同优化是提升反应器效能的核心挑战。本研究针对传统实验和模拟方法在催化剂构效关系解析中的高成本瓶颈,融合颗粒解析计算流体力学(PRCFD)与图卷积神经网络(GCN),构建了反应器多物理场的快速预测策略。基于COMSOL平台构建高保真计算流体力学(CFD)模型,研究了圆柱体、单孔及五孔结构催化剂在随机堆积体系中的流动-反应耦合过程,构建了涵盖三种典型颗粒形貌随机堆积构型及四种进气速率的综合研究场景。通过与真实乙烯转化率数据对比,验证了COMSOL模拟参数设置的有效性。模拟表明催化剂颗粒形状和进气速率对乙烯转化率和床层压降的影响呈现强非线性关系。基于有效的模拟数据,采用图卷积神经网络学习催化剂颗粒几何形状与压力、浓度之间的映射关系。训练后的模型能够快速预测不同催化剂和进气速率下的压力和浓度分布,相关系数R2大于0.9。本研究为化工反应器的智能设计提供了兼具物理可解释性与计算效率的创新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流体力学 填充床 乙烯氧化 神经网络 图卷积架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黏附性Pd/SiO_(2)/NF整体式催化剂的制备及加氢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韩宇 周乐 +4 位作者 张鑫 罗勇 孙宝昌 邹海魁 陈建峰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33-1542,共10页
旋转填充床反应器(RPB)中液体的高速冲刷和较强的离心力容易导致整体式催化剂的涂层和活性组分从基体表面脱落造成损失,限制了整体式催化剂在RPB反应器中的应用。因此,研究整体式催化剂涂层和活性组分的黏附性,以提升催化剂在RPB反应器... 旋转填充床反应器(RPB)中液体的高速冲刷和较强的离心力容易导致整体式催化剂的涂层和活性组分从基体表面脱落造成损失,限制了整体式催化剂在RPB反应器中的应用。因此,研究整体式催化剂涂层和活性组分的黏附性,以提升催化剂在RPB反应器中的催化活性和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采用超重力喷涂法在泡沫镍(NF)基体表面负载氧化硅(SiO_(2))涂层,制备了具有高黏附性的Pd/SiO_(2(x))/NF整体式催化剂,通过超声振荡、BET、XRD、SEM和XPS等对整体式催化剂进行测试和分析。当RPB反应器的转速为1200 r/min时,整体式催化剂具有优异的黏附性能,涂层的脱落率为4%。以对硝基苯甲醚(PNA)催化加氢制备对氨基苯甲醚(PA)为探针反应,RPB反应器中Pd/SiO_(2(1200))/NF整体式催化剂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180 min时PNA转化率为98.9%。本工作可为开发高黏附性的整体式催化剂提供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填充床反应器 整体式催化剂 黏附性 催化加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填料在超重力旋转填料床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程婷 焦纬洲 刘有智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14-1428,共15页
填料作为旋转填料床的核心部件,是物料微观混合和传质反应过程发生的重要场所。填料的结构、材质组成、填装方式决定了填料的功能性,进而直接影响到旋转填料床的传质性能、使用寿命和应用范围,故而增强填料的功能性显得尤为重要。功能... 填料作为旋转填料床的核心部件,是物料微观混合和传质反应过程发生的重要场所。填料的结构、材质组成、填装方式决定了填料的功能性,进而直接影响到旋转填料床的传质性能、使用寿命和应用范围,故而增强填料的功能性显得尤为重要。功能性填料通过改变常用填料的表面性质、调节形态、设计结构等手段,使填料具有如吸附、催化、疏水等的功能特性,在提高旋转填料床的性能和运行效果方面表现出优异的成效。综述了在旋转填料床中功能性填料的主要分类与特点,总结分析了近年来功能性散装填料和规整填料在旋转填料床中的应用情况,从增强传质特性和改善液体流动行为方面分析了填料功能特性的体现,并对功能性填料的发展方向和工业化前景做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重力旋转填料床 功能性填料 传质 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临界CO_(2)储能系统中填充床蓄冷性能的动态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姚小彦 陈晓文 +4 位作者 黄勇 黄研 刘鹏虎 程祖田 王焕然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9-57,共9页
为进一步提升CO_(2)储能系统性能,建立了不同换热阶段CO_(2)与填充床的换热模型,探究了填充床长度等关键设计参数对蓄冷单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由于温跃区的存在,初次循环中存储在蓄冷材料内的大量冷量未被利用,导致其㶲效率较低。随... 为进一步提升CO_(2)储能系统性能,建立了不同换热阶段CO_(2)与填充床的换热模型,探究了填充床长度等关键设计参数对蓄冷单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由于温跃区的存在,初次循环中存储在蓄冷材料内的大量冷量未被利用,导致其㶲效率较低。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温跃区向后移动,蓄冷单元的㶲效率不断增加。在第15次循环后,蓄冷单元的冷量回收效率和㶲效率稳定在96.10%和82.44%。与填充床长度相比,填充床直径对其温度分布影响较大。本研究可为跨临界CO_(2)储能系统填充床的工程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CO_(2)储能 填充床 㶲分析 蓄冷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仿生葫芦储热单元潜热蓄热堆积床数值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国良 罗康 +3 位作者 王富强 东岩 陈旭东 帅永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4-132,共9页
在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双碳”能源背景下,传统封装相变材料(PCM)的储热单元与潜热储热堆积床(LHTES)系统无法满足当前的储热需求,而仿生学在储热领域的应用,可以为二者储热效率的提升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为此,提出一种仿生葫芦结构的新... 在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双碳”能源背景下,传统封装相变材料(PCM)的储热单元与潜热储热堆积床(LHTES)系统无法满足当前的储热需求,而仿生学在储热领域的应用,可以为二者储热效率的提升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为此,提出一种仿生葫芦结构的新型储热单元以增加传热面积,提高LHTES系统的热性能。优化仿生葫芦单元结构的尺寸参数对单元熔融特性的影响,确定最优熔融特性的尺寸参数。分析传统球形和仿生葫芦LHTES的温度分布、液相率、蓄热能力等性能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葫芦结构可提升14.5%的单元换热面积,与传统模型相比,仿生模型液相率和储热完成率最大可分别提升12.67%和6.2%。在此基础上,分析入口温度和流速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进口温度对系统的储热性能影响较大,进口温度增大15 K,堆积床系统的储热时间比原来缩短59.6%。该研究可为优化LHTES系统、提高实际条件下的热性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 相变材料 储热 堆积床系统 仿生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缠绕管式固定床反应器压降模拟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牛硕磊 代玉强 +1 位作者 张伟健 徐琴琴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9-54,共6页
针对装填不同形状颗粒的缠绕管式固定床反应器,建立颗粒床层的物理模型,通过CFD-DEM(计算流体力学-离散元法)耦合模拟的方法,探究颗粒形状和缠绕管结构参数对床层空隙率、流体分布的影响,利用缠绕管式固定床反应器实验台对高雷诺数单相... 针对装填不同形状颗粒的缠绕管式固定床反应器,建立颗粒床层的物理模型,通过CFD-DEM(计算流体力学-离散元法)耦合模拟的方法,探究颗粒形状和缠绕管结构参数对床层空隙率、流体分布的影响,利用缠绕管式固定床反应器实验台对高雷诺数单相流动状态下的压降进行精确测量。结果表明:缠绕管螺距、层间距越小,床层空隙率越大,管径的变化对空隙率几乎没有影响。球形颗粒床层的流场分布差异较大,圆柱、棱柱颗粒床层流体分布均匀性依次改善。球形颗粒的CFD-DEM耦合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但是非球形颗粒的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存在一定误差。对多种压降预测公式进行对比,最后根据实验结果对常用的Ergun公式、Nemec-Levec公式进行常系数项修正来准确预测压降,研究结果可为缠绕管式固定床反应器设计和压降预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缠绕管式固定床反应器 填充床 空隙率 数值模拟 压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圆柱封装单元的水合盐相变储热填充床的储释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云汉 王亮 +6 位作者 张双 林曦鹏 葛志伟 白亚开 林霖 王艺斐 陈海生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623-2633,共11页
水合盐相变储热技术具有储热密度高、成本低等优势,在清洁供暖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本研究设计并搭建了以三水合乙酸钠作为储热材料,以圆柱形相变材料封装单元作为基础单元的填充床相变储热装置。通过实验研究填充床储热装置的运行特性... 水合盐相变储热技术具有储热密度高、成本低等优势,在清洁供暖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本研究设计并搭建了以三水合乙酸钠作为储热材料,以圆柱形相变材料封装单元作为基础单元的填充床相变储热装置。通过实验研究填充床储热装置的运行特性,研究了流量和储热温度对装置的储释热用时、出口温度、热效率及储热密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提高储热温度和增大流量可缩短储热用时、提升热效率和储热密度。储热装置的热效率可达94.73%,储能密度可达71.77 kW·h/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水合盐 相变材料 储热装置 填充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量纲分析的石油焦颗粒堆积床层阻力特性实验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欣波 黄金堤 李静 《有色金属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7-94,共8页
石油焦中挥发分气体在罐式炉内料罐中的料层气体阻力特性是挥发分能否顺畅逸出的关键。首先通过实验检测方法系统研究石油焦孔隙率、堆积密度等物性参数,其次搭建了石油焦颗粒堆积床层气体流动阻力实验装置,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料层高度... 石油焦中挥发分气体在罐式炉内料罐中的料层气体阻力特性是挥发分能否顺畅逸出的关键。首先通过实验检测方法系统研究石油焦孔隙率、堆积密度等物性参数,其次搭建了石油焦颗粒堆积床层气体流动阻力实验装置,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料层高度、床径比、颗粒粒度、气体流速对料层阻力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石油焦粒度增加,堆积密度下降,孔隙率上升;当床径比D/d_(p)>20,壁面效应影响可忽略;料层阻力与气体流速正相关,与颗粒粒度负相关;堆积料层阻力关系式为f_(p)=6.922×10^(60)ε^(86.519)(1-ε)^(105.394)Re^(-1.047)_(p),研究可为罐式炉煅烧石油焦挥发分气体的行为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积颗粒 石油焦 阻力特性 量纲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硫基质驱动自养反硝化脱氮除磷效能与微生物群落结构 被引量:6
18
作者 葛四杰 杨大鑫 +3 位作者 吕君 王振 张传义 张文华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35-2143,共9页
针对单一硫基质驱动自养反硝化性能的缺陷,采用单质硫(S^(0))与天然铁硫矿石(FeS、Fe_(1-x)S、FeS_(2))两种矿物作为生物填料,构建3组复合硫基质填充床反应器(B1、B2、B3),探究了启动与稳定运行期间反应器对市政尾水深度脱氮除磷的效果... 针对单一硫基质驱动自养反硝化性能的缺陷,采用单质硫(S^(0))与天然铁硫矿石(FeS、Fe_(1-x)S、FeS_(2))两种矿物作为生物填料,构建3组复合硫基质填充床反应器(B1、B2、B3),探究了启动与稳定运行期间反应器对市政尾水深度脱氮除磷的效果与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特征。结果表明,3组反应器均表出现较高的脱氮性能,NO_(3)^(-)-N去除率均随反应器水力停留时间(HRT)的延长而提高,当反应器HRT分别为1h(B1)、12h(B2)和9h(B3)时,均实现20mg/L NO_(3)^(-)-N完全去除。PO_(4)^(3-)-P与脱氮过程中产生的铁离子形成铁磷沉淀物而被去除,且PO_(4)^(3-)P的去除率与脱氮效果呈正相关。复合硫基质反应器的SO_(4)^(2-)/NO_(3)^(-)低于单一硫基质自养反硝化系统,硫酸盐产生量相应降低,且pH保持在6.3以上,无需添加pH缓冲剂。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表明,Thiobacillus(硫杆菌属)和Ferritrophicum(铁氧化菌属)是3组反应器中硫自养反硝化菌的优势菌属,在B1、B2和B3反应器的相对丰度分别为16.07%和31.24%、30.07%和50.19%以及30.20%和11.62%。复合硫基质提高了微生物群落丰度和物种多样性,从而表现出良好的脱氮除磷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自养反硝化 复合硫基质填充床 市政尾水 同步脱氮除磷 微生物群落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盖层对煤堆积床阴燃过程影响的小尺度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志航 李君 潘俊杰 《燃烧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00-608,共9页
为掌握盖层影响下煤火阴燃传播情况,根据地下煤火的空间结构特征,设计搭建了实验室小尺度煤堆积床阴燃实验装置,在煤层上方放置多孔陶瓷模拟真实煤火中的上覆盖层.通过改变盖层中的裂隙特征揭示了盖层对煤阴燃传播过程及烟气排放的影响... 为掌握盖层影响下煤火阴燃传播情况,根据地下煤火的空间结构特征,设计搭建了实验室小尺度煤堆积床阴燃实验装置,在煤层上方放置多孔陶瓷模拟真实煤火中的上覆盖层.通过改变盖层中的裂隙特征揭示了盖层对煤阴燃传播过程及烟气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煤层上方存在完整的气体通路,是在盖层影响下阴燃成功点火和传播的必要条件.改变盖层中裂隙之间的距离会影响裂隙向下方煤体供氧的能力,从而影响煤阴燃到达峰值温度的时间.盖层主要对浅层煤层阴燃产生影响.随着盖层裂隙开度的减小,煤层阴燃反应速率逐渐下降,峰值温度逐渐降低;在本实验条件下,裂隙开度为4 mm时,阴燃无法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煤火 煤堆积床 阴燃 盖层 温度场 烟气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标准椭圆封头式液体再分布器的设计与优化
20
作者 夏靖宇 杨景轩 +3 位作者 靳利娥 刘忠 乔英钧 郝晓刚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6-572,共7页
【目的】液体再分布器大都针对气液固共存体系优化设计,但在盐湖卤水吸附提锂工艺中,吸附塔属于液固体系,有必要研究开发新型液体再分布器与此特殊工况适配。【方法】提出了一种新型标准椭圆封头式液体再分布器,利用椭圆曲面实现集流,... 【目的】液体再分布器大都针对气液固共存体系优化设计,但在盐湖卤水吸附提锂工艺中,吸附塔属于液固体系,有必要研究开发新型液体再分布器与此特殊工况适配。【方法】提出了一种新型标准椭圆封头式液体再分布器,利用椭圆曲面实现集流,利用中心圆孔与环缝组合结构实现中心区域液体再均布。【结果】计算流体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在椭球中心沿直径向外100mm、200mm、290mm位置排布尺寸为7mm的3条环缝,液体均布效果最佳。【结论】相比现有液体再分布器完全截断壁流的结构方案,仅减小壁流的通流面积,利用椭球曲面将其导引至主流区外侧,可以解决因壁面粘性造成的近壁区域液体流量远低于中心的问题,实现液体充分均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再分布器 填充床 均化 椭球形 计算流体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