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界面强化FCC油浆加氢生产低硫船用燃料油
1
作者 李鹏程 谷峰 +3 位作者 李治 宋军超 陈强 李立权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4,共7页
为生产符合要求的低硫船用燃料油,以硫含量为1.2%(w)的FCC油浆为原料,采用催化剂装填量为100 mL的上行固定床反应器开展了微界面强化FCC油浆加氢生产低硫船用燃料油工艺的研究。分别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压力、体积空速和氢油体积比对... 为生产符合要求的低硫船用燃料油,以硫含量为1.2%(w)的FCC油浆为原料,采用催化剂装填量为100 mL的上行固定床反应器开展了微界面强化FCC油浆加氢生产低硫船用燃料油工艺的研究。分别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压力、体积空速和氢油体积比对微界面强化FCC油浆加氢反应的脱硫脱氮效率的影响,并与常规滴流床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所考察的工艺条件下,微界面强化FCC油浆加氢工艺的脱硫效率显著高于常规滴流床加氢工艺,适当提高反应温度加快了多环噻吩类硫化物加氢脱硫本征反应速率,有利于发挥微界面强化技术的优势;在反应温度为370℃、反应压力为6 MPa、氢油体积比为400、体积空速为2.0 h^(-1)的优化条件下,微界面强化FCC油浆加氢工艺可生产出满足要求的低硫船用燃料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界面强化 FCC油浆 加氢处理 低硫船用燃料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尺度气液传质强化油品催化加氢反应 被引量:1
2
作者 王立华 蔡苏杭 +3 位作者 江文涛 罗倩 罗勇 陈建峰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33,共15页
相比于经典的滴流床加氢技术,液相加氢技术由于其一次性投资成本和运行能耗低,受到了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如何进一步强化氢油相界面的传质速率来提高液相加氢效率,仍是一个重要的难题。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微纳尺度气泡或液滴的... 相比于经典的滴流床加氢技术,液相加氢技术由于其一次性投资成本和运行能耗低,受到了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如何进一步强化氢油相界面的传质速率来提高液相加氢效率,仍是一个重要的难题。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微纳尺度气泡或液滴的气液传质强化技术有助于油品催化加氢反应。本文以微纳气泡为例,首先总结了微纳气泡特点及产生方式,简述了微纳尺度气液传质强化液相加氢过程可行性判别,回顾了微纳尺度气液传质强化在油品液相加氢工艺中的相关研究及工业应用。最后分析了微纳尺度气液传质强化在油品液相加氢中面临的挑战以及发展方向,即微纳尺度传质与本征反应的匹配、工况条件微纳气泡在反应器中的流动以及含微纳气泡混合物的气液分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尺度 气泡 加氢 传递过程 过程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纤维芯层流体力学方法制备聚合物功能微球研究进展
3
作者 杨昊川 陶光明 +4 位作者 陈东 董文坤 凌世生 乔旭升 樊先平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275-282,共8页
聚合物复合微球在医药、传感、光学、显示等领域,特别是在医药领域的临床诊断、病理成像和药物输送等方面具备重要应用价值。但是,聚合物复合微球的合成路线复杂、加工效率低下,常规工艺通常难以兼顾微球粒径单分散性、生产成本、产量... 聚合物复合微球在医药、传感、光学、显示等领域,特别是在医药领域的临床诊断、病理成像和药物输送等方面具备重要应用价值。但是,聚合物复合微球的合成路线复杂、加工效率低下,常规工艺通常难以兼顾微球粒径单分散性、生产成本、产量等综合要求。近年来,纤维芯层流体力学方法依据纤维内发生的流体界面不稳定性(PRI)现象,可在微纳米尺度制备具有高度单分散性的聚合物微球,同时成本可控,适合批量生产。本文综述了流体界面不稳定性原理、纤维芯层PRI方法制备工艺、功能微球和结构微球的纤维芯层PRI方法制备等方面的最新进展,以及针对纤维芯层PRI方法的最新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 聚合物 流体界面不稳定性 微纳米 功能微球 结构微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纤化/纳米纤维素复合绝缘纸的力学特性及计算方法
4
作者 张大宁 翟心楠 +3 位作者 李璇 杨智 詹江杨 张冠军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625-3635,共11页
油纸绝缘变压器的绝缘纸处于强机械振动和机械冲击的作用环境中,这对绝缘纸的强度和抵抗变形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实现对纤维素绝缘纸机械性能的有效提升和准确预测至关重要。文中通过微纤化/纳米纤维素的体相掺杂,制备出不同... 油纸绝缘变压器的绝缘纸处于强机械振动和机械冲击的作用环境中,这对绝缘纸的强度和抵抗变形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实现对纤维素绝缘纸机械性能的有效提升和准确预测至关重要。文中通过微纤化/纳米纤维素的体相掺杂,制备出不同质量分数的纳米纤维素晶须、纳米纤维素纤维和微纤化纤维素改性绝缘纸。然后对不同掺杂浓度下微纤化/纳米纤维素改性绝缘纸的微观形貌、应力-应变曲线和杨氏模量进行测量,对比了不同长径比的微纤化/纳米纤维素对绝缘纸机械性能的改性效果。从自身强度、形态、界面效应和团聚效应等方面分析了微纤化/纳米纤维素对绝缘纸的改性机理。在详细实验结果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基于Halpin-Tsai模型对理想情况下填料改性作用的分析,考虑到团聚相和界面相的影响,实现了对不同掺杂浓度下改性绝缘纸杨氏模量的预测。独立实验验证表明,所提出的预测模型误差小于1.57%。该研究对实现绝缘纸的纳米改性和机械性能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纤化纤维素 纳米纤维素:Halpin-Tasi模型 界面效应 团聚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介尺度气液反应过程强化 被引量:10
5
作者 初广文 廖洪钢 +5 位作者 王丹 李晖 李洒 姜红 金万勤 陈建峰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3435-3444,共10页
阐述了微纳介尺度气液反应过程强化的研究背景,分析了该领域面临的微纳介区域中介质分散机制的关键科学问题及研究思路。以超重力反应器、膜反应器为例,介绍了我国在气液反应过程强化方面的基础研究以及潜在的工业应用,并提出了未来的... 阐述了微纳介尺度气液反应过程强化的研究背景,分析了该领域面临的微纳介区域中介质分散机制的关键科学问题及研究思路。以超重力反应器、膜反应器为例,介绍了我国在气液反应过程强化方面的基础研究以及潜在的工业应用,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介尺度 气液反应 过程强化 超重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流控技术及其应用与发展 被引量:27
6
作者 李宇杰 霍曜 +3 位作者 李迪 唐校福 史菲 王春青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1期11-19,共9页
微流控技术广泛应用于生化分析、疾病诊断、微创外科手术、环境检测等领域。微通道结构的设计与制造、微纳尺度流体的驱动与控制、微流控器件及系统的集成与封装是该领域的3大关键技术。本文综述了微流控技术在这3个方面的发展现状及在... 微流控技术广泛应用于生化分析、疾病诊断、微创外科手术、环境检测等领域。微通道结构的设计与制造、微纳尺度流体的驱动与控制、微流控器件及系统的集成与封装是该领域的3大关键技术。本文综述了微流控技术在这3个方面的发展现状及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展望了微流控技术的发展前景,指出多相微流体的介观传输理论及跨尺度流体的性质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与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 微纳尺度流体 微通道 微流体系统 微流体界面 层流微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疏水表面微纳二级结构对冷凝液滴最终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刘天庆 孙玮 +1 位作者 孙相彧 艾宏儒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989-2996,共8页
从超疏水表面(SHS)上初始冷凝液核长大、合并、形成初始液斑开始,分析计算了冷凝液斑变形成为Wenzel或Cassie液滴过程中界面能量的变化,并以界面能曲线降低、是否取最小值为判据,确定冷凝液滴的最终稳定状态.计算结果表明:在只有微米尺... 从超疏水表面(SHS)上初始冷凝液核长大、合并、形成初始液斑开始,分析计算了冷凝液斑变形成为Wenzel或Cassie液滴过程中界面能量的变化,并以界面能曲线降低、是否取最小值为判据,确定冷凝液滴的最终稳定状态.计算结果表明:在只有微米尺度的粗糙结构表面上,冷凝液滴的界面能曲线一般都是先降低再升高,呈现Wenzel状态;而当表面具有微纳米二级粗糙结构,且纳米结构的表面空气面积分率较高时,冷凝液滴的能量曲线持续降低,直至界面能最小的Cassie状态,因此可以自发地形成Cassie液滴.还计算了文献中具有不同结构参数的SHS上冷凝液滴的状态和接触角,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计算的冷凝液滴状态与实验观察结果完全吻合.因此,微纳二级结构是保持冷凝液滴在SHS上呈现Cassie状态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疏水表面 微纳结构 表面 界面 自由能 冷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米材料及其结构的界面强度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尚福林 北村隆行 平方宽之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37-452,共16页
介绍了近年来微纳米材料强度实验测试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重点综述了可用于微纳米材料及其结构中界面强度测试的实验系统、测试方法及结果.主要内容包括:测试微纳米薄膜界面端分层裂纹启裂的夹层悬臂梁方法,测试纳米岛/衬底间界面结合... 介绍了近年来微纳米材料强度实验测试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重点综述了可用于微纳米材料及其结构中界面强度测试的实验系统、测试方法及结果.主要内容包括:测试微纳米薄膜界面端分层裂纹启裂的夹层悬臂梁方法,测试纳米岛/衬底间界面结合强度的改进AFM(atomic force microscopy)方法,测试裂纹沿界面扩展的预裂纹法,可实现纳米薄膜界面裂纹原位观察的实验测试方法,测试薄膜在疲劳、蠕变条件下界面裂纹扩展的改进4点弯曲法等.除了总结分析测试结果,还讨论了上述实验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并指出了微纳米材料界面强度实验研究方面的一些挑战与难点,最后提出了若干需要继续研究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米材料 界面强度 分层 裂纹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米尺度流动实验研究的问题与进展 被引量:11
9
作者 李战华 郑旭 《实验流体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11,共11页
微纳米实验流体力学研究的流动特征尺度在1mm^1nm范围,处于宏观流动到分子运动的过渡区。连续介质力学与量子力学这两个经典理论的衔接,提出了诸如连续性假设适用性、边界滑移等基本理论问题。同时从微纳米尺度研究界面处液/固/气的耦合... 微纳米实验流体力学研究的流动特征尺度在1mm^1nm范围,处于宏观流动到分子运动的过渡区。连续介质力学与量子力学这两个经典理论的衔接,提出了诸如连续性假设适用性、边界滑移等基本理论问题。同时从微纳米尺度研究界面处液/固/气的耦合,化学、电学性质对流动的影响值得关注。微纳米实验测量仪器融入了力、电等测量手段,要求测量空间精度达到nm量级,力的测量精度达到pN,时间分辨率达到ns。本文围绕连续性假设适用性、边界滑移、微纳米粒子布朗运动及微尺度涡旋测量等问题,介绍了Micro/Nano PIV、示踪粒子流场显示等技术应用于微纳流场观测的进展与难点。目前微纳米流动测量仍然沿着经典流体力学测量"小型化"的思路开展,而纳尺度的测量期待着新的实验方法与技术的提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流动 实验测量 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玻璃微米/纳米管和循环伏安法研究邻菲咯啉加速质子在水/1,2-二氯乙烷界面的转移过程 被引量:9
10
作者 袁艺 苏彬 邵元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1819-1823,共5页
利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玻璃微米 /纳米管支持的水 / 1 ,2 -二氯乙烷 ( DCE)界面上邻菲咯啉加速质子的转移过程 .将装有水溶液的微米 /纳米管插入到 DCE溶液中 ,可以形成微米 /纳米级 -液 /液界面 ,在选定的实验条件下 ,其作用类似于微米 ... 利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玻璃微米 /纳米管支持的水 / 1 ,2 -二氯乙烷 ( DCE)界面上邻菲咯啉加速质子的转移过程 .将装有水溶液的微米 /纳米管插入到 DCE溶液中 ,可以形成微米 /纳米级 -液 /液界面 ,在选定的实验条件下 ,其作用类似于微米 /纳米电极 .用微米管考察了此加速转移过程的半波电位与 p H值 ( 1 .1~7.5 )的关系 ,利用 Matsuda等提出的理论公式计算了邻菲咯啉与质子在有机相和水相中的络合常数比 .并用纳米管计算得到邻菲咯啉加速质子在水 / DCE界面转移过程中的标准速率常数 ( k0 )和转移系数 (α)分别为( 0 .1 83± 0 .0 5 4 ) cm/ s和 0 .70± 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微米/纳米管 液/液界面 邻菲咯啉 质子转移 1 2-二氯乙烷 反应动力学 循环伏安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氧树脂/微纳米α-氧化铝复合材料电气性能和热性能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好盛 张冬海 +4 位作者 薛杨 张婧坤 陈赟 邬瑞文 陈运法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6-19,共4页
采用熔融浇注法制备新型GIS用环氧树脂/微纳米α-氧化铝(α-Al_2O_3)绝缘复合材料,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复合材料形貌,运用介电强度测试仪、介质损耗测试仪、动态机械热分析仪等研究微纳米α-Al_2O_3对材料电气性能和热性能的影... 采用熔融浇注法制备新型GIS用环氧树脂/微纳米α-氧化铝(α-Al_2O_3)绝缘复合材料,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复合材料形貌,运用介电强度测试仪、介质损耗测试仪、动态机械热分析仪等研究微纳米α-Al_2O_3对材料电气性能和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纳米α-Al_2O_3复合颗粒提高了环氧树脂材料的威布尔击穿强度,耐击穿稳定性以及玻璃化温度,降低了介电常数,但是对热导率影响不大,这主要归因于纳米α-Al_2O_3和环氧基体间界面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树脂 微纳米α-Al2O3 界面 击穿强度 热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孔隙油-水-岩石微观界面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2
作者 戴彩丽 曹梦娇 +4 位作者 吴一宁 王奉超 金旭 李琳 赵明伟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51-562,共12页
低渗、特低渗储层孔隙小,与岩石壁面直接接触且受壁面束缚的原油占比远高于常规储层,导致大量油膜黏附在岩石壁面难以被剥离,严重制约了低渗及特低渗油藏高效开发.传统的黏附功理论存在局限性,微纳米级孔喉中大量原油受岩石壁面强作用... 低渗、特低渗储层孔隙小,与岩石壁面直接接触且受壁面束缚的原油占比远高于常规储层,导致大量油膜黏附在岩石壁面难以被剥离,严重制约了低渗及特低渗油藏高效开发.传统的黏附功理论存在局限性,微纳米级孔喉中大量原油受岩石壁面强作用力束缚,油膜-岩石间黏附力成为制约油膜剥离效果的主要因素.介绍了纳米力学技术解析油-水-岩石间微观相互作用方法,如原子力显微镜、分子动力学模拟等,并聚焦油-固界面,归纳了二者间强相互作用,油膜与岩石之间除了存在经典Derjaguin-Landau-Verwey Overbeek(DLVO)理论中的范德华力和双电层相互作用外,还存在非DLVO相互作用(疏水作用和离子桥连作用等).总结油膜岩壁黏附机理的研究进展,探讨高效剥离油膜、提高低渗油藏采收率所面临的挑战,并对精确解析油-水-岩石间微观相互作用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田开发工程 提高采收率 微纳孔隙 纳米力学技术 分子动力学 油膜黏附机理 洗油效率 界面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微界面增强CO2吸收及机理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陆小华 陈义峰 +6 位作者 董依慧 吉晓燕 谢文龙 吴楠桦 安蓉 戴中洋 李峥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4-42,共9页
CO2捕集与分离是解决当前全球温室效应和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关键步骤,传统CO2分离及过程强化方法存在速率与效率的博弈。纳微界面强化广泛用于多相传递的化工过程,其对CO2传递过程的影响也比较显著。本综述从纳微界面处CO2传递模型的建立... CO2捕集与分离是解决当前全球温室效应和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关键步骤,传统CO2分离及过程强化方法存在速率与效率的博弈。纳微界面强化广泛用于多相传递的化工过程,其对CO2传递过程的影响也比较显著。本综述从纳微界面处CO2传递模型的建立及阻力调控、纳微界面处CO2平衡态化学位的获取(推动力调控)以及界面强化机制的分子模拟分析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基于上述结果进一步分析真实吸收塔分离CO2过程的阻力调控并提出“三段式强化方案”,以优化CO2分离过程的投资与运行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纳微界面 过程强化 离子液体 热力学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水界面反应制备不同微/纳结构的系列金属硫化物 被引量:1
14
作者 丁筛霞 张卫新 杨则恒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119-1123,共5页
利用二硫化碳与水不混溶的特点,设计了油相为溶有单质硫的二硫化碳溶液、水相为金属盐水溶液的两相体系,在100℃溶剂热条件下发生反应,制备出具有不同微/纳结构的系列金属硫化物,如CdS、PbS和CuS枝晶、ZnS微米球和Ag2S花生状纳米球结构... 利用二硫化碳与水不混溶的特点,设计了油相为溶有单质硫的二硫化碳溶液、水相为金属盐水溶液的两相体系,在100℃溶剂热条件下发生反应,制备出具有不同微/纳结构的系列金属硫化物,如CdS、PbS和CuS枝晶、ZnS微米球和Ag2S花生状纳米球结构等,证实了该合成方法具有通用性。通过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等手段对产物进行成分与结构的表征,提出了油-水界面反应制备微/纳结构金属硫化物的可能机理,并用荧光分光光度计(PL)对产物的光学性质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水界面 微/纳结构 金属硫化物 光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盐侵蚀对纳米SiO_(2)改性再生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高嵩 宫尧尧 班顺莉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07-914,共8页
目的探究由纳米SiO_(2)浸泡的再生粗骨料制备的再生混凝土对SO_(2)^(-)_(4)的抗侵蚀性。方法利用不同强度等级的再生粗骨料制备成改性再生混凝土,将其浸泡在质量分数为5%的Na_(2)SO_(4)溶液中,侵蚀龄期满30 d后测试离子侵蚀前后再生混... 目的探究由纳米SiO_(2)浸泡的再生粗骨料制备的再生混凝土对SO_(2)^(-)_(4)的抗侵蚀性。方法利用不同强度等级的再生粗骨料制备成改性再生混凝土,将其浸泡在质量分数为5%的Na_(2)SO_(4)溶液中,侵蚀龄期满30 d后测试离子侵蚀前后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离子侵蚀浓度,并通过显微硬度仪和扫描电镜对老骨料-老砂浆界面的微观性能分析。结果在宏观和微观方面,纳米SiO_(2)改性对强度等级为C30的再生粗骨料(RCA30)改善效果最为显著,再生混凝土经5%的Na_(2)SO_(4)溶液浸泡30d后,抗压强度值都略有增加,老骨料-老砂浆界面显微硬度增高,界面宽度降低。改性前老骨料-老砂浆界面有大量S元素富集;改性后老骨料-老砂浆界面S元素富集程度明显减少。结论由纳米SiO_(2)浸泡强度等级为C60的再生粗骨料(Si-RCA60)制备的再生混凝土各层SO_(2)^(-)_(4)含量最低,具有较好的抗离子侵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盐侵蚀 改性 纳米SiO_(2) 界面过渡区 显微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磁场对固液界面表面电荷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景大雷 潘昀路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343-3349,共7页
考虑磁场对固液界面表面电荷性质的影响与微纳流体系统的流体阻力相关,本文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了静磁场对去离子水黏度以及高硼硅玻璃-去离子水界面表面电荷性质的影响,并分析了静磁场对去离子水性质影响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 考虑磁场对固液界面表面电荷性质的影响与微纳流体系统的流体阻力相关,本文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了静磁场对去离子水黏度以及高硼硅玻璃-去离子水界面表面电荷性质的影响,并分析了静磁场对去离子水性质影响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将去离子水静置于磁场强度为0~0.6T的静磁场下30min时,去离子水的黏度随磁场强度的增加而减小,而高硼硅玻璃-磁化水界面的表面电荷密度随磁场强度的增加而增加;静磁场对去离子水性质影响的机理是磁场引起的去离子水内氢键以及氢氧键的断裂。研究结果同时表明,磁场可以有效地改变固液界面的表面电荷性质。本文的研究结果为利用磁场有效地控制微纳流体系统的流体阻力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流体系统 流体阻力 磁场 固液界面 表面电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微、纳米管及其在电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7
作者 苏彬 袁艺 +3 位作者 孙鹏 张志全 叶金友 邵元华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20-525,共6页
本文简单介绍了玻璃微、纳米管的发展历史及其制备进展。对其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进展 ,特别对其在液 /液界面电化学和电分析化学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较详尽地评述和展望。引用参考文献 5
关键词 电分析化学 液/液界面化学 离子选择性电极 玻璃微米管 玻璃纳米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纳米材料接枝碳纤维的复合材料界面增效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8
作者 李君 矫维成 +3 位作者 闫美玲 刘贞祥 王荣国 赫晓东 《玻璃钢/复合材料》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8-113,28,共7页
界面作为复合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传递载荷的作用,影响复合材料的整体性能。碳纤维表面属于石墨乱层结构,微晶有序取向,惰性大,不易与树脂基体结合。对碳纤维进行适当的表面改性,增加纤维的比表面积、粗糙度和引入活性官能团,都能... 界面作为复合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传递载荷的作用,影响复合材料的整体性能。碳纤维表面属于石墨乱层结构,微晶有序取向,惰性大,不易与树脂基体结合。对碳纤维进行适当的表面改性,增加纤维的比表面积、粗糙度和引入活性官能团,都能改善表面润湿情况,实现机械结合和化学结合,提高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碳纳米材料接枝到碳纤维表面,是提高界面性能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对碳纳米管、氧化石墨烯接枝碳纤维的制备方法、界面增效设计以及界面增强机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展望了碳纳米材料接枝碳纤维表面和界面性能评价方法的研究趋势和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 碳纳米材料 界面 微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空天动力用聚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介尺度结构与调控 被引量:3
19
作者 曾欣欣 白慧娟 +3 位作者 俞娟 黄培 杨超 徐俊波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352-2369,共18页
基于面向空天动力用聚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背景,分析了复合材料面临的介尺度结构设计与调控的关键科学问题及研究思路。综述了国内外热塑性聚酰亚胺构-效设计、复合材料微/纳复合界面强化以及健康结构动态监测的基础研究,并提出了未... 基于面向空天动力用聚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背景,分析了复合材料面临的介尺度结构设计与调控的关键科学问题及研究思路。综述了国内外热塑性聚酰亚胺构-效设计、复合材料微/纳复合界面强化以及健康结构动态监测的基础研究,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介尺度 热塑性聚酰亚胺 微/纳界面强化 动态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米气泡强化水处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丹丹 程凯 郭冀峰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54-1459,共6页
综述了微纳米气泡在强化污废水处理和地表水处理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其对臭氧化技术,光催化技术,气浮技术的强化以及对微生物活性的增强和水体富营养化缓解。为目前微纳米气泡技术在水处理工程中的应用进行总结,并对未来微纳米气泡技术... 综述了微纳米气泡在强化污废水处理和地表水处理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其对臭氧化技术,光催化技术,气浮技术的强化以及对微生物活性的增强和水体富营养化缓解。为目前微纳米气泡技术在水处理工程中的应用进行总结,并对未来微纳米气泡技术在水处理领域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微纳米气泡在水处理中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米气泡 强化 污废水处理 地表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