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88篇文章
< 1 2 1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PU/Nano-ZnO复合改性沥青的性能研究及微观机制 被引量:4
1
作者 田小革 李光耀 +4 位作者 陈功 姚世林 黄雪梅 王俊杰 陆劲州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98-107,共10页
为促进聚合物/纳米改性沥青在耐久性路面中的应用,在实验室将不同掺量的聚氨酯及纳米氧化锌添加到A-70#基质沥青中制备了复合改性沥青。采用传统物理性能试验、动态剪切流变试验(DSR)、弯曲梁流变试验(BBR)研究了其物理性能与流变特性,... 为促进聚合物/纳米改性沥青在耐久性路面中的应用,在实验室将不同掺量的聚氨酯及纳米氧化锌添加到A-70#基质沥青中制备了复合改性沥青。采用传统物理性能试验、动态剪切流变试验(DSR)、弯曲梁流变试验(BBR)研究了其物理性能与流变特性,基于响应面法的优化设计来明确两种改性剂的最佳掺量。借助傅里叶红外光谱试验(FTIR)对其微观改性机理进行探讨。采用高压紫外汞灯环境箱对改性沥青进行不同时间的紫外老化,分析其抗紫外老化能力,并基于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了老化性能测试指标的显著性。结果表明:聚氨酯与纳米氧化锌的共同作用提高了基质沥青的高温稳定性及低温抗裂性,两种改性剂的最佳掺量分别为5%、3%。根据FTIR结果,复合改性沥青的改性过程既存在物理共混,又有化学加成反应。聚氨酯及纳米氧化锌的加入在基质沥青紫外老化过程中能够抑制羰基、亚砜基等极性基团的生成,复数剪切模量、羰基指数、劲度模量及亚砜基指数对沥青紫外老化性能的影响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 纳米氧化锌 复合改性沥青 宏观性能 微观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ZnO在植物病害防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彭宇龙 孙小芳 +1 位作者 黄云 赵梓俨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共9页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ZnO由于具有良好的微生物抑制效果在植物保护领域备受关注。综述了纳米ZnO对植物病原细菌、真菌、卵菌、病毒、线虫等各类病原物的直接抑制作用,对植物的抗病性诱导和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以及其他潜在的增益...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ZnO由于具有良好的微生物抑制效果在植物保护领域备受关注。综述了纳米ZnO对植物病原细菌、真菌、卵菌、病毒、线虫等各类病原物的直接抑制作用,对植物的抗病性诱导和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以及其他潜在的增益效果等,讨论了纳米ZnO复合材料、掺杂型纳米ZnO及纳米ZnO绿色合成在植物病害防控中的应用。未来纳米ZnO在植物病害防控中的应用研究可聚焦于拓展其对多种病原物效果的评估及其作用机制解析、优化纳米ZnO材料的性能以提升其应用效果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zno 植物病害防控 抑菌机制 抗性诱导 生长促进 复合材料 绿色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gnition process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arring conductive polymers with a cavity geometry in precombustion chamber for applications in micro/nano satellite hybrid rocket motors
3
作者 Zhiyuan Zhang Hanyu Deng +2 位作者 Wenhe Liao Bin Yu Zai Yu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55-66,共12页
The arc ignition system based on charring polymers has advantages of simple structure,low ignition power consumption and multiple ignitions,which bringing it broadly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 of... The arc ignition system based on charring polymers has advantages of simple structure,low ignition power consumption and multiple ignitions,which bringing it broadly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 of micro/nano satellite.However,charring polymers alone need a relatively high input voltage to achieve pyrolysis and ignition,which increases the burden and cost of the power system of micro/nano satellite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Adding conductive substance into charring polymers can effectively decrease the conducting voltage which can realize low voltage and low power consumption repeated ignition of arc ignition system.In this paper,a charring conductive polymer ignition grain with a cavity geometry in precombustion chamber,which is composed of PLA and multiwall carbon nanotubes(MWCNT)was proposed.The detailed ignition processes were analyzed and two different ignition mechanisms in the cavity of charring conductive polymers were revealed.The igni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harring conductive polymers were also investigated at different input voltages,ignition grain structures,ignition locations and injection schemes in a visual ignition combustor.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ignition delay and external energy required for ignition were inversely correlated with the voltages applied to ignition grain.Moreover,the incremental depth of cavity shortened the ignition delay and external energy required for ignition while accelerated the propagation of flame.As the depth of cavity increased from 2 to 6 mm(at 50 V),the time of flame propagating out of ignition grain changed from 235.6 to 108 ms,and values of mean ignition delay time and mean external energy required for ignition decreased from 462.8 to 320 ms and 16.2 to 10.75 J,respectively.The rear side of the cavity was the ideal ignition position which had a shorter ignition delay and a faster flame propagation speed in comparison to other ignition positions.Compared to direct injection scheme,swirling injection provided a more favorable flow field environment in the cavity,which was beneficial to ignition and initial flame propagation,but the ignition position needed to be away from the outlet of swirling injector.At last,the repeated ignition characteristic of charring conductive polymers was also investigated.The ignition delay time and external energy required for ignition decreased with repeated ignition times but the variation was decreasing gradual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nano satellite hybrid propulsion Arc ignition Charring conductive polymer Ignition mechanism Ignition characteristic Repeated igni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调控下纳米ZnO光催化剂的性能及机理研究
4
作者 李文志 刘慧 +3 位作者 马文萱 邱艳妮 左靖靖 王艳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285-289,共5页
以碳酸钠和硫酸锌为前驱体,采用液相沉淀法合成了纳米ZnO光催化剂,主要考察了焙烧温度对纳米ZnO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并利用热重(TG-DTA)、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电化学交流阻抗(EIS)和荧光... 以碳酸钠和硫酸锌为前驱体,采用液相沉淀法合成了纳米ZnO光催化剂,主要考察了焙烧温度对纳米ZnO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并利用热重(TG-DTA)、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电化学交流阻抗(EIS)和荧光光谱(PL)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500℃煅烧3h所得的纳米ZnO催化剂,催化效率最佳,对100mL 10mg/L甲基橙降解75min去除率可达75%,同时通过捕获剂实验推断出光催化过程的主要活性物质是·OH和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zno 光催化剂 甲基橙 光催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T/ZnO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结晶性能
5
作者 郭又晟 陈延明 +1 位作者 王海玥 张文帅 《中国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30,共6页
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和经油酸钠表面修饰的纳米ZnO(4.73 nm)为原料,采用熔融共混工艺路线,通过改变纳米ZnO的添加量(0、0.02%,0.5%,1%)制备了PET/ZnO纳米复合材料。测试了不同降温速率(φ)下样品的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曲线,结果表... 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和经油酸钠表面修饰的纳米ZnO(4.73 nm)为原料,采用熔融共混工艺路线,通过改变纳米ZnO的添加量(0、0.02%,0.5%,1%)制备了PET/ZnO纳米复合材料。测试了不同降温速率(φ)下样品的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曲线,结果表明,随着降温速率的增大,PET/ZnO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晶温度(Tc)向低温方向移动,结晶峰形逐渐变宽,半结晶时间(t1/2)减小;在相同降温速率下,结晶能力以及结晶速率相比于纯PET得到了提高,并且随着纳米ZnO添加量的增大,复合材料的结晶能力和结晶速率也逐渐增大。通过Jeziorny法对样品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进行研究,表明加入纳米ZnO对PET晶体原有生长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且结晶速率常数(Zc)随纳米ZnO添加量的增大而增大,但当添加量为1%时,Zc不再变化。热失重(TG)和热台偏光显微镜(PLM)的测试结果表明,纳米ZnO的加入对PET结晶可以起到有效成核剂的作用,且对PET的热稳定性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 纳米氧化锌 复合材料 结晶速率 非等温结晶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热老化下ZnO/PI复合薄膜界面陷阱对表面绝缘性能的影响
6
作者 乌江 王廷玉 +3 位作者 王晓敏 郭建华 张博 尚鹏辉 《工程塑料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3-91,共9页
聚酰亚胺(PI)薄膜作为一种性能优异的固体绝缘材料应用广泛,然而循环温度作用后PI纳米复合薄膜的表面绝缘性能劣化现象仍然缺乏微观界面层面解释。首先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掺杂不同质量分数(0%,1%,2%,3%)纳米ZnO粒子的纳米ZnO/PI复合薄膜... 聚酰亚胺(PI)薄膜作为一种性能优异的固体绝缘材料应用广泛,然而循环温度作用后PI纳米复合薄膜的表面绝缘性能劣化现象仍然缺乏微观界面层面解释。首先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掺杂不同质量分数(0%,1%,2%,3%)纳米ZnO粒子的纳米ZnO/PI复合薄膜;其次,对PI薄膜以及2%ZnO/PI复合薄膜进行-40~150℃循环温度老化试验,分别测量了PI薄膜和ZnO/PI复合薄膜老化后的闪络电压、表面电导率和陷阱分布特性。结果表明:PI薄膜和ZnO/PI复合薄膜闪络电压随着循环温度老化时间的增长呈现减小的趋势,但是ZnO/PI复合薄膜闪络电压下降幅度更大;循环温度作用均会使两种材料的浅陷阱密度增加,深陷阱密度减小,但是ZnO/PI复合薄膜深陷阱能级增大而PI薄膜深陷阱能级减小。分析认为,浅陷阱密度增加、深陷阱密度减小导致了载流子被捕获的概率减小,表面电导率增加,从而引发闪络电压下降。从界面角度分析,循环温度老化破坏了ZnO/PI复合薄膜两相界面结构,伴随着电导过程被加强,导致其闪络电压相对于PI薄膜下降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温度作用 聚酰亚胺 纳米zno 界面 陷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维ZnO核壳结构的精准构建和光电功能
7
作者 王潇璇 卢文栋 徐春祥 《发光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3-398,共16页
近几十年来,一维氧化锌(ZnO)纳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光学和电学性质,在发光、探测、传感、催化等众多光电子学领域中展示出非凡的性能,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兴趣。一维核壳纳米结构不仅可以实现表面修饰和功能材料集成,同时具有径向局... 近几十年来,一维氧化锌(ZnO)纳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光学和电学性质,在发光、探测、传感、催化等众多光电子学领域中展示出非凡的性能,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兴趣。一维核壳纳米结构不仅可以实现表面修饰和功能材料集成,同时具有径向局域和轴向传输的光学特性以及载流子定向传输的电学特性,从而展示出丰富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对于光电子器件的性能优化和功能拓展等方面的研究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一维ZnO纳米阵列的可控制备和核壳结构的精准构建及其光致和电致发光特性研究进展,综述了其在光电探测器、太阳能电池、光电化学催化和光电传感方面的功能化应用发展现状。最后,对一维ZnO核壳纳米结构器件的发展前景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维zno纳米阵列 核壳结构 精准构建 光电子器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ZnO树脂薄膜提升CFRP层合板层间断裂性能研究
8
作者 杜徐玮 牛雪娟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4-81,共8页
碳纤维/聚合物基复合材料(CFRP)层合板法向刚度远低于面内刚度,当受到面外载荷作用时,极易发生损伤失稳。为了对厚度方向进行增韧,研究了改性纳米ZnO增韧薄膜对CFRP层合板力学性能的影响。首先使用偶联剂对纳米ZnO进行改性,得到改性后... 碳纤维/聚合物基复合材料(CFRP)层合板法向刚度远低于面内刚度,当受到面外载荷作用时,极易发生损伤失稳。为了对厚度方向进行增韧,研究了改性纳米ZnO增韧薄膜对CFRP层合板力学性能的影响。首先使用偶联剂对纳米ZnO进行改性,得到改性后的纳米ZnO,将不同质量分数(0~4wt%)的改性纳米ZnO颗粒在固化剂的作用下混合加入环氧树脂中,在复合材料试件的两个界面之间形成了具有不同层间性能的黏结膜,并将其应用于端部缺口弯曲(ENF)试验和双悬臂梁(DCB)试验。建立了一系列有限元模型,并结合试验数据确定的模型参数对改性纳米ZnO和固化剂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增韧梁(含4wt%改性纳米ZnO和2wt%GEL2-BS),ENF试验和DCB试验的临界载荷分别增加了30.25%和68.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结膜 改性纳米zno颗粒 界面增韧 端部缺口弯曲试验 双悬臂梁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O/PI复合薄膜的制备及电气特性表征
9
作者 张朋飞 张保康 +2 位作者 张玉苹 易羽 王一帆 《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8-62,80,共6页
聚酰亚胺(PI)由于其较好的物理与化学性能在绝缘质材料领域得到广泛关注,在电子器件封装、航空航天领域及电力电缆中已得到规模化应用。为了提高复合绝缘材料的电气特性及应用价值,并开发聚酰亚胺的改性方法,先利用仿真方法得到电缆绝... 聚酰亚胺(PI)由于其较好的物理与化学性能在绝缘质材料领域得到广泛关注,在电子器件封装、航空航天领域及电力电缆中已得到规模化应用。为了提高复合绝缘材料的电气特性及应用价值,并开发聚酰亚胺的改性方法,先利用仿真方法得到电缆绝缘材料改性后电场分布的优化效果,再通过改变氧化锌(ZnO)纳米颗粒质量分数制备出不同掺杂量的ZnO/PI复合薄膜进行实验验证,最后,对复合材料的电气特性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当ZnO的质量分数为1.5%时,ZnO/PI复合薄膜的击穿场强较高,与纯PI薄膜相比,约提升了20%,证明了ZnO纳米颗粒可以实现在低添加量下显著提升复合薄膜的击穿场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 纳米zno 介电常数 击穿性能 电场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Al共掺杂对纳米ZnO结构和导电性能的影响
10
作者 岳露露 董伟霞 +2 位作者 包启富 李萍 顾幸勇 《陶瓷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2-529,共8页
采用简易的一步水热法制备Ce、Al共掺氧化锌导电粉体。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激光粒度分布仪、电阻仪和第一性原理(DFT)等对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与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当Ce的... 采用简易的一步水热法制备Ce、Al共掺氧化锌导电粉体。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激光粒度分布仪、电阻仪和第一性原理(DFT)等对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与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当Ce的掺杂量为0.4%、Al的掺杂量为1.5%时,样品呈现棒状结构,样品的粒径D_(50)。禁带宽度和电阻率达到最小值,分别为1.176μm、3.085 eV和13.67Ω·m。基于DFT和UV-Vis结果可知Ce和Al的掺杂降低了禁带宽度,增加了自由载流子浓度,较小的粒径可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点,更有利于自由载流子的传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法 无表面活性剂 Al、Ce共掺 纳米zno 电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烷偶联剂对Nano-ZnO/PLA复合材料抑菌性能与热降解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刘莹莹 刘继云 +3 位作者 于磊 杨学莉 魏哲梅 张秀成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3-67,共5页
采用硅烷偶联剂KH550对纳米氧化锌(nano-ZnO)进行表面处理,制备nano-ZnO/PLA复合材料,研究KH550和nano-ZnO对PLA材料的力学性能、抑菌性和热稳定性能的影响。用OFW方法分析材料的热降解行为。结果表明:nano-ZnO/PLA复合材料对大肠杆菌... 采用硅烷偶联剂KH550对纳米氧化锌(nano-ZnO)进行表面处理,制备nano-ZnO/PLA复合材料,研究KH550和nano-ZnO对PLA材料的力学性能、抑菌性和热稳定性能的影响。用OFW方法分析材料的热降解行为。结果表明:nano-ZnO/PLA复合材料对大肠杆菌有抑菌性能。KH550表面处理提高nano-ZnO的分散性,增强其抑菌作用,改善复合材料的界面相容性,提高力学性能。nano-ZnO降低了PLA的热分解温度和热降解活化能,KH550延缓了这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纳米氧化锌 偶联剂 抑菌 热降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氟辛烷磺酸钾(PFOS)和纳米氧化锌(Nano-ZnO)单独与联合暴露对斑马鱼胚胎的氧化损伤和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杜佳 王树涛 +1 位作者 刘征 尤宏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38-247,共10页
探讨全氟辛烷磺酸钾(PFOS)和纳米氧化锌(Nano-Zn O)复合暴露对斑马鱼机体氧化损伤和细胞凋亡的影响。将斑马鱼胚胎暴露于PFOS(0、0.4、0.8和1.6 mg·L-1)、Nano-Zn O(0、12.5、25和50 mg·L-1)、PFOS+Nano-Zn O(0、0.4+12.5、0.... 探讨全氟辛烷磺酸钾(PFOS)和纳米氧化锌(Nano-Zn O)复合暴露对斑马鱼机体氧化损伤和细胞凋亡的影响。将斑马鱼胚胎暴露于PFOS(0、0.4、0.8和1.6 mg·L-1)、Nano-Zn O(0、12.5、25和50 mg·L-1)、PFOS+Nano-Zn O(0、0.4+12.5、0.8+25和1.6+50 mg·L-1)溶液中6天后,检测相关的酶活性变化(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脂质过氧化物(MDA)、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3和Caspase-9)和与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ax,p53和Bcl-2)表达情况。结果表明:PFOS和Nano-Zn O单独与复合暴露均可造成斑马鱼胚胎的氧化损伤和细胞凋亡,但复合暴露组的氧化损伤和细胞凋亡程度明显大于单独暴露组。在PFOS和Nano-Zn O单独和复合暴露组中,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SOD、Gpx、Caspase-3和Caspase-9酶的活性显著升高。而CAT酶活性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显著。PFOS与Nano-Zn O复合暴露组与单独暴露组相比,Bax和p53表达显著上调,而Bcl-2表达显著下调。因此,在实验浓度范围内,等毒性配比1:1条件下,推测NanoZn O可以增强PFOS对斑马鱼胚胎的氧化损伤和细胞凋亡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辛烷磺酸钾(PFOS) 纳米氧化锌(nano-zno) 氧化应激 细胞凋亡 联合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氟辛烷基磺酸钾(PFOS)和纳米氧化锌(Nano-ZnO)复合暴露对斑马鱼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杜佳 王树涛 尤宏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44-153,共10页
全氟辛烷基磺酸钾(PFOS)和纳米氧化锌(Nano-Zn O)广泛存在于环境中,但是它们复合暴露对水生生物的潜在毒性机制尚未明确。本文探讨PFOS和Nano-Zn O复合暴露对斑马鱼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HPT轴)毒性的影响。将斑马鱼胚胎从孵化开始暴露... 全氟辛烷基磺酸钾(PFOS)和纳米氧化锌(Nano-Zn O)广泛存在于环境中,但是它们复合暴露对水生生物的潜在毒性机制尚未明确。本文探讨PFOS和Nano-Zn O复合暴露对斑马鱼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HPT轴)毒性的影响。将斑马鱼胚胎从孵化开始暴露于PFOS(0.2、0.4、0.8 mg·L^(-1))、Nano-Zn O(6.75、12.5、25 mg·L^(-1))、PFOS+Nano-Zn O(0.2+6.75、0.4+12.5、0.8+25 mg·L^(-1))溶液中15 d后,分析幼鱼的发育毒性,体内的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素(T4)和三碘甲状腺氨酸(T3)含量和与甲状腺有关基因(CRF、TSH、NIS、TG和TPO)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复合暴露组与单独暴露组相比,前者显著诱导了幼鱼的畸形率,降低了幼鱼的存活率,并抑制了幼鱼的体长。复合暴露组显著增加了幼鱼体内T3含量,同时抑制体内T4的含量。与单独暴露组相比,复合暴露组显著诱导了CRF和NIS基因的表达,同时抑制了TSHβ和TG基因的表达。而TPO基因的表达水平在单独和复合暴露组中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首次证明了PFOS和Nano-Zn O复合暴露对斑马鱼幼鱼甲状腺轴的干扰效果并对其进行了机制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辛烷磺酸钾(PFOS) 纳米氧化锌(nano-Zn O) 斑马鱼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甲状腺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片状nano-ZnO对PP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的影响
14
作者 曹新鑫 张崇 +1 位作者 高俊刚 何小芳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67-72,共6页
采用示差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聚丙烯(PP)/片状纳米氧化锌(nano-ZnO)复合材料的非等温结晶行为,并探讨了基于Avrami方程和莫志深方程的结晶动力学,最后利用Flynn-Wall-Ozawa方程计算了纯PP和PP/nano-ZnO复合材料非等温结晶过程中的活化... 采用示差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聚丙烯(PP)/片状纳米氧化锌(nano-ZnO)复合材料的非等温结晶行为,并探讨了基于Avrami方程和莫志深方程的结晶动力学,最后利用Flynn-Wall-Ozawa方程计算了纯PP和PP/nano-ZnO复合材料非等温结晶过程中的活化能(ΔE)。结果表明,PP中加入nano-ZnO后,复合材料的结晶起始温度(To)和结晶峰值温度(Tp)均有所提高;与纯PP相比,复合材料的半结晶时间(t1/2)和结晶速率[F(T)]升高,而结晶速率常数(Zc)降低;随着nano-ZnO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结晶速率先增加后减小;PP/nano-ZnO复合材料的活化能随nano-ZnO含量的增加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非等温结晶动力学 聚丙烯 纳米氧化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ZnO对正辛烷边界润滑摩擦特性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侯献军 安恒 江华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9,共9页
为了研究纳米ZnO对正辛烷边界润滑性能的改善机制,在考虑边界粗糙度的情况下,建立具备凸峰的分子动力学边界润滑模型,研究25~400 MPa负载条件下基础液与ZnO纳米流体的密度分布与径向分布函数,分析基础液与ZnO纳米流体在不同正压力下的... 为了研究纳米ZnO对正辛烷边界润滑性能的改善机制,在考虑边界粗糙度的情况下,建立具备凸峰的分子动力学边界润滑模型,研究25~400 MPa负载条件下基础液与ZnO纳米流体的密度分布与径向分布函数,分析基础液与ZnO纳米流体在不同正压力下的摩擦特性。结果表明:基础液与纳米流体在不同正压力下都出现了密度分层,且正压力越大,分层越明显;纳米ZnO的加入会改变基础液的结构,提升承载能力;纳米流体能降低剪切过程中摩擦表面应力应变,并减小晶格畸变的程度;质量分数1.636%的纳米ZnO流体界面模型的摩擦因数为0.078 1,较基础液界面模型减小了47.4%,说明纳米ZnO对正辛烷边界润滑界面具有显著的减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润滑 分子动力学 烷烃 纳米氧化锌 纳米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氨酯/纳米ZnO复合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田小革 高凯 +1 位作者 李光耀 陈功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071-10077,10101,共8页
为提升沥青路面的路用性能,选用聚氨酯、纳米ZnO和基质沥青制备聚氨酯/纳米ZnO复合改性沥青。以针入度、软化点、延度和135℃运动黏度为评价指标,研究改性剂对沥青性能的影响,采用软化点差值评价储存稳定性,并制备3种复合改性沥青AC-13... 为提升沥青路面的路用性能,选用聚氨酯、纳米ZnO和基质沥青制备聚氨酯/纳米ZnO复合改性沥青。以针入度、软化点、延度和135℃运动黏度为评价指标,研究改性剂对沥青性能的影响,采用软化点差值评价储存稳定性,并制备3种复合改性沥青AC-13C混合料进行车辙试验、小梁弯曲试验和浸水马歇尔试验,研究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性能。结果表明,聚氨酯和纳米ZnO的掺入能显著改善基质沥青的高低温性能,且储存稳定性符合规范要求。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能够满足沥青路面的路用性能,5%聚氨酯复配3%纳米ZnO掺量的改性沥青混合料改善高温性能和水稳性能效果最好,与基质沥青混合料相比其动稳定度提高了2.32倍,残留稳定度上升了9.0%,最大弯拉应变(-10℃)提升了8.3%。综合考虑路用性能改善效果,推荐选用5%聚氨酯复配3%纳米ZnO为复合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的最佳掺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混合料 聚氨酯 纳米zno 复合改性沥青 路用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SiC/ZnO含量对光敏树脂固化特性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宗学文 刘亮晶 +2 位作者 田航 王涛 韦毅博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36-242,共7页
为评价无机微米、纳米及微-纳米粒子协同改性对光敏树脂的粘度、固化收缩特性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利用LCD光固化3D打印技术制备不同质量比的微-纳米SiC/ZnO改性光敏树脂。结果表明:在纳米ZnO和微米SiC填料的共同掺杂下,树脂的粘度随着填... 为评价无机微米、纳米及微-纳米粒子协同改性对光敏树脂的粘度、固化收缩特性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利用LCD光固化3D打印技术制备不同质量比的微-纳米SiC/ZnO改性光敏树脂。结果表明:在纳米ZnO和微米SiC填料的共同掺杂下,树脂的粘度随着填料质量比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能有效提高打印中的铺平能力;在相同的曝光能量下,结合Beer-Lambert光固化方程发现,与纳米ZnO/树脂体系相比,微-纳米SiC/ZnO/光敏树脂具有更高的固化深度,利于成形。当微米SiC与纳米ZnO的质量比为0.5∶2时,光敏树脂的固化收缩率、邵氏硬度、抗拉强度及断裂伸长率均达到最优,分别为0.39%、96.2、21.9 MPa和4.89%。本工作通过LCD光固化3D打印实现了微-纳米SiC/ZnO/树脂体系的制备,为未来微-纳协同改性光敏树脂制件的成型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固化3D打印 微纳协同 复合材料 固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no-ZnO添加剂对冷轧轧制液润滑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武元元 孙建林 +1 位作者 周福伟 王冰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6-141,共6页
为研究ZnO纳米粒子对轧制液摩擦学性能和轧制润滑性能的影响,制备了以ZnO纳米粒子为添加剂的水基纳米轧制液和传统轧制乳化液.通过四球摩擦学试验和四辊冷轧试验,对比研究了其摩擦学特性和轧制润滑性能,利用金相显微镜和热场发射扫描电... 为研究ZnO纳米粒子对轧制液摩擦学性能和轧制润滑性能的影响,制备了以ZnO纳米粒子为添加剂的水基纳米轧制液和传统轧制乳化液.通过四球摩擦学试验和四辊冷轧试验,对比研究了其摩擦学特性和轧制润滑性能,利用金相显微镜和热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等手段对轧后硅钢表面的形貌和成分进行分析,并给出了ZnO纳米粒子的减摩抗磨作用机理.研究表明:随接触载荷增大,水基轧制液的μ值和轧后表面粗糙度呈现出不同于传统轧制乳化液的变化趋势;水基轧制液的ZnO纳米粒子含量为0.7%时,摩擦学性能和轧制润滑性能最好,与传统轧制液相比,极压系数PB提高8.4%,摩擦系数μ降低43%,轧后表面粗糙度Ra降低37%;颗粒状ZnO纳米粒子分布在摩擦副表面的纳米级间隙处,类似微球轴承,起支承载荷的作用,使轧制液的减摩抗磨性能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zno 添加剂 表面质量 润滑性能 摩擦磨损 硅钢 轧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O压敏电阻微观结构参数与宏观电气性能的关联机制 被引量:6
19
作者 孟鹏飞 郭敬科 +5 位作者 张恒志 秦锋 谢施君 雷潇 吴红梅 胡军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54-1463,共10页
ZnO压敏电阻是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的核心部件,在抑制电力系统过电压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特高压输电技术的发展,对ZnO压敏电阻的残压、通流容量等电气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文从材料计算的角度出发,以基于Voronoi模型的ZnO压敏... ZnO压敏电阻是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的核心部件,在抑制电力系统过电压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特高压输电技术的发展,对ZnO压敏电阻的残压、通流容量等电气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文从材料计算的角度出发,以基于Voronoi模型的ZnO压敏电阻优化计算模型为基础,计算研究了晶粒尺寸、尺寸不均匀度、晶粒电阻率等微观结构参数与多种宏观电气性能之间的关联机制,将多变量、多目标的最优化问题,极大地简化为仅包含三类优化变量、两类优化目标的最优化问题,并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优化策略和步骤,为ZnO压敏电阻性能的改进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对高性能避雷器的设计制造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o压敏电阻 材料计算 微观结构 电气性能 关联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ropwise condensation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on surfaces micro/nano structured by a two-step electrodeposition process 被引量:4
20
作者 Hamid Reza TALESH BAHRAMI Alireza AZIZI Hamid SAFFAR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5期1065-1076,共12页
Condensation is an important regime of heat transfer which has wide applications in different industries such as power plants,heating,ventilating and air conditioning,and refrigeration.Condensation occurs in two diffe... Condensation is an important regime of heat transfer which has wide applications in different industries such as power plants,heating,ventilating and air conditioning,and refrigeration.Condensation occurs in two different modes including filmwise (FWC) and dropwise (DWC) condensation.DWC occurring on hydrophobic and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 has a much higher heat transfer capacity than FWC.Therefore,wide investigations have been done to produce DWC in recent years.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 have micro/nano structures with low surface energy.In this study,a two-step electrodeposition process is used to produce micro/nano structures on copper specimens.The surface energy of specimens is reduced by a self-assembled monolayer using ethanol and 1-octadecanethiol solu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n optimum condition for electrodeposition parameters.For example,a surface prepared by 2000 s step time has 5 times greater heat transfer than FWC while a surface with 4000 s step time has nearly the same heat transfer as FWC.The surfaces of the fabricated specimens are examined using XRD and SEM analyses.The SEM analyses of the surfaces show that there are some micro-structures on the surfaces and the surface porosities are reduced by increasing the second step electrodeposition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opwise condensation heat transfer ELECTRODEPOSITION micro/nano structure POROS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