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半干旱地区沟垄微型集雨种植马铃薯最优沟垄比的确定 被引量:72
1
作者 王琦 张恩和 +1 位作者 李凤民 王晓凌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8-41,共4页
采用沟垄微型集雨种植马铃薯,垄作为集水区,沟作为种植区,采用三种沟垄比和两种下垫面材料。在2001~2002年的试验中,膜垄种植马铃薯平均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是对照的2.8倍(2001)和2.4倍(2002),土垄种植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和对照相差不大;... 采用沟垄微型集雨种植马铃薯,垄作为集水区,沟作为种植区,采用三种沟垄比和两种下垫面材料。在2001~2002年的试验中,膜垄种植马铃薯平均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是对照的2.8倍(2001)和2.4倍(2002),土垄种植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和对照相差不大;由于降雨量和降雨高峰期出现时段的不同,虽然使2001~2002年度沟垄微型集雨种植马铃薯产量有所差异,但在两年试验中,马铃薯增产趋势基本一致,膜垄种植马铃薯产量分别比对照平均提高231%(2001)和153%(2002),土垄种植马铃薯产量分别比对照平均提高58%(2001)和23%(2002)。通过直线回归分析,在半干旱地区膜垄种植马铃薯最佳沟垄比为60cm∶40cm,当沟垄比为60cm∶40cm马铃薯产量的期望值可以达到最大,该技术是适合于半干旱地区的能较好提高降水利用率和产量的一种种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地区 沟垄微型集雨 膜垄和土垄 马铃薯 最优沟垄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作马铃薯微垄覆膜侧播机的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5
2
作者 崔亚超 贾立国 +3 位作者 陈伟 政东红 杜文亮 樊明寿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2-66,共5页
旱作马铃薯微垄覆膜侧播技术是采用一膜两垄、一垄两行来播种的农艺方法,目前尚没有与之配套的农机可以作业。为了提高其机械化水平,研制了旱作马铃薯微垄覆膜侧播机,其主要由机架、施肥装置、播种装置、行走装置、传动装置、取土整形... 旱作马铃薯微垄覆膜侧播技术是采用一膜两垄、一垄两行来播种的农艺方法,目前尚没有与之配套的农机可以作业。为了提高其机械化水平,研制了旱作马铃薯微垄覆膜侧播机,其主要由机架、施肥装置、播种装置、行走装置、传动装置、取土整形装置、铺膜装置、压膜装置及覆土装置等组成。田间试验表明:该机具能够一次性完成农艺方法的多道工序,满足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旱作 播种机 微垄覆膜 侧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作农业区全膜微垄沟播蚕豆留膜免耕穴播胡麻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孙新荣 仲彩萍 张维彪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5-130,共6页
为探讨旱作农业区全膜微垄沟播蚕豆留膜免耕穴播胡麻种植技术的效应,于2014-2017年在甘肃省渭源县进行大田试验,设白膜全膜微垄沟播蚕豆留膜免耕穴播胡麻(T1)、黑膜全膜微垄沟播蚕豆留膜免耕穴播胡麻(T2)、白膜全膜双垄沟播蚕豆留膜免... 为探讨旱作农业区全膜微垄沟播蚕豆留膜免耕穴播胡麻种植技术的效应,于2014-2017年在甘肃省渭源县进行大田试验,设白膜全膜微垄沟播蚕豆留膜免耕穴播胡麻(T1)、黑膜全膜微垄沟播蚕豆留膜免耕穴播胡麻(T2)、白膜全膜双垄沟播蚕豆留膜免耕穴播胡麻(T3)、露地种植(T4) 4个处理,来研究蚕豆-胡麻轮作产量、土壤水热效应。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蚕豆、胡麻增产顺序均为T1>T2>T3>T4,0~25 cm土壤平均含水量为T1>T2>T3>T4,0~25 cm平均地温为T1>T3>T2>T4。T1蚕豆和胡麻降水利用率分别为19.9、16.9 kg·hm-2mm-1,分别较T2提高24.4%、15.0%,分别较T3提高55.5%、19.9%,分别较T4(CK)提高188.4%、156.1%; T1蚕豆、胡麻平均产量分别为2 454.5、1 875.6 kg·hm-2,蚕豆分别较T2、T3、T4(CK)增产23.8%、54.9%、186.2%,胡麻分别较T2、T3、T4(CK)增产14.9%、19.6%、154.3%。因此,白膜全膜微垄沟播蚕豆留膜免耕穴播胡麻种植技术是适合当地的蚕豆-胡麻轮作高效栽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豆 胡麻 轮作 全膜微垄沟播 穴播 留膜 免耕栽培 旱作农业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垄双行覆膜玉米最佳施肥数量及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闫凤学 兰志华 +1 位作者 崔振发 张树仁 《黑龙江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26-28,共3页
研究结果表明,大垄双行覆膜玉米公顷最佳施肥量(纯养分量)为271.5~306千克。几种施肥方法比较,深施肥与追肥结合效果最好。
关键词 玉米 大垄双行覆膜 施肥量 施肥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缩短山楂缓苗期技术研究
5
作者 宋海萍 田利颖 《河北林学院学报》 1989年第3期6-10,共5页
本文报道了地膜覆盖、高垄栽植和激素处理等措施对缩短山楂缓苗期的影响。研究表明,覆膜和高垄可以提高地温;同时,覆膜可以保持土壤湿度,高垄也可改善土壤通透性,而苗木定植前激素处理,可使根量增加。因此,覆膜、高垄和激素均可有效地... 本文报道了地膜覆盖、高垄栽植和激素处理等措施对缩短山楂缓苗期的影响。研究表明,覆膜和高垄可以提高地温;同时,覆膜可以保持土壤湿度,高垄也可改善土壤通透性,而苗木定植前激素处理,可使根量增加。因此,覆膜、高垄和激素均可有效地缩短山楂缓苗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楂 缓苗期 栽植 地膜覆盖 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培肥模式对旱作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生长及土壤呼吸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谢军红 王进斌 +3 位作者 李玲玲 周永杰 王林林 齐鹏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9-85,共7页
针对旱作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培肥模式单一及碳排放理论薄弱的问题,依托大田试验研究了不施氮肥对照(CK)和等氮(纯N 200 kg·hm^-2)条件下3个不同氮源(单施化肥,N;商品有机肥配施化肥,NM;单施有机肥,M)对玉米生长、产量、土壤呼吸速率... 针对旱作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培肥模式单一及碳排放理论薄弱的问题,依托大田试验研究了不施氮肥对照(CK)和等氮(纯N 200 kg·hm^-2)条件下3个不同氮源(单施化肥,N;商品有机肥配施化肥,NM;单施有机肥,M)对玉米生长、产量、土壤呼吸速率及碳排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呼吸速率随玉米生育时期的推进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开花期是土壤呼吸的峰值期,土壤呼吸速率达5.38μmol·m^-2·s^-1;土壤碳排放总量与玉米干物质积累、生长速率、叶面积指数及净同化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玉米产量、碳排放量和碳排放效率在商品有机肥配施化肥和单施化肥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分别较对照增加了121.2%、41.9%、54.5%和151.4%、31.9%、92.9%。说明商品有机肥配施化肥在增加了碳排量的同时增加了玉米的产量,进而提高了碳排放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肥模式 旱作 全膜双垄沟播 玉米 生长特性 土壤呼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措施与施氮量对旱作玉米产量及土壤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李景润 谢军红 +4 位作者 李玲玲 王林林 周永杰 王进斌 陈倩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000-1009,共10页
于2018-2019年依托甘肃农业大学旱作综合试验站2012年建立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4种耕作措施[翻耕(T1)、旋耕(T2)、深松耕(T3)与免耕(T4)]和2个施氮水平[基施纯氮200 kg·hm^(-2)(N2)、基施纯氮200 kg·hm^(-2)+拔节期纯氮100 kg&... 于2018-2019年依托甘肃农业大学旱作综合试验站2012年建立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4种耕作措施[翻耕(T1)、旋耕(T2)、深松耕(T3)与免耕(T4)]和2个施氮水平[基施纯氮200 kg·hm^(-2)(N2)、基施纯氮200 kg·hm^(-2)+拔节期纯氮100 kg·hm^(-2)(N3)]下土壤水分的时空动态、耗水量、产量及水氮资源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200 kg·hm^(-2)施氮水平下,与翻耕和旋耕相比,深松耕与免耕能显著提高玉米花后土壤贮水量和含水量,同时,两个处理的水氮协同利用较好,其在降低耗水12.8%~20.6%的条件下,产量增加11.5%~16.2%,致使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8.7%~31.9%,300 kg·hm^(-2)施氮水平未起到增产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作用,反而降低氮肥偏生产力。因此,200 kg·hm^(-2)施氮水平和免耕或深松耕是该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稳产高产和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施氮水平和耕作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 全膜双垄沟播 玉米 产量 水氮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垄和地膜覆土对旱地胡麻生长发育及籽粒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张雪 王一帆 +6 位作者 高玉红 李春春 彭之东 王海娣 崔政军 王瑛泽 马幸康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8-208,共11页
为探讨不同起垄方式和地膜覆土对胡麻生长发育及籽粒产量形成的影响,分别于2016和2017年胡麻生长季,以传统露地条播为对照(CK),研究了全膜微垄覆土穴播、全膜微垄不覆土穴播、全膜平作覆土穴播和全膜平作不覆土穴播4种种植方式对胡麻出... 为探讨不同起垄方式和地膜覆土对胡麻生长发育及籽粒产量形成的影响,分别于2016和2017年胡麻生长季,以传统露地条播为对照(CK),研究了全膜微垄覆土穴播、全膜微垄不覆土穴播、全膜平作覆土穴播和全膜平作不覆土穴播4种种植方式对胡麻出苗率、株高、茎粗、干物质积累量、生长速率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垄方式改善了胡麻生长发育状况,出苗率显著高于CK,干物质积累量在苗期至现蕾期以微垄不覆土处理最高,盛花期至成熟期以微垄覆土处理最高,分别较CK平均高出39.3%~69.8%和36.0%~53.7%。微垄覆土模式下籽粒产量较CK显著提高26.8%。关联度分析可知,影响胡麻籽粒产量的主导因素为蒴果数和果粒数。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胡麻籽粒产量与产量构成因子、干物质积累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微垄覆土与不覆土穴播方式均能够显著提高胡麻出苗率,促进干物质积累,增加胡麻单株蒴果数和果粒数,提高籽粒产量,是半干旱旱作农业区胡麻适宜的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麻 微垄 地膜覆土 生长发育 籽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山地区微垄覆膜侧播模式下马铃薯适宜群体的确立
9
作者 缐春媚 秦永林 +3 位作者 樊明寿 贾立国 陈杨 张子义 《中国马铃薯》 2016年第3期144-148,共5页
微垄覆膜侧播是一项旱作马铃薯集雨栽培技术,为了确定该栽培模式在内蒙古阴山地区的适宜种植密度,充分挖掘其集雨增产潜力,以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克新1号’为材料,通过设置不同种植密度,比较了微垄覆膜侧播种植模式下不同群... 微垄覆膜侧播是一项旱作马铃薯集雨栽培技术,为了确定该栽培模式在内蒙古阴山地区的适宜种植密度,充分挖掘其集雨增产潜力,以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克新1号’为材料,通过设置不同种植密度,比较了微垄覆膜侧播种植模式下不同群体对马铃薯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2 500株/hm2的群体条件下,从块茎形成期到淀粉积累期群体LAI最大,植株干物质积累与块茎产量最高,水分利用效率达114 kg/mm·hm2。进一步根据密度与产量的回归方程推算,在内蒙古阴山丘陵区,微垄覆膜侧播种植模式下马铃薯最适群体密度为55 476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垄覆膜侧播 马铃薯 适宜群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陇东半湿润区全膜微垄沟播大豆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陈珩 刘海鹰 《甘肃农业科技》 2016年第5期45-48,共4页
在陇东半湿润区采用完全组合设计进行了大豆全膜微垄沟播种植密度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密度的增大可促进大豆提早成熟,不利于提高单株分枝数和荚长增加,降低百粒重。在试验设计范围内,行距对产量的影响显著,株距对产量的影响明显。在试验... 在陇东半湿润区采用完全组合设计进行了大豆全膜微垄沟播种植密度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密度的增大可促进大豆提早成熟,不利于提高单株分枝数和荚长增加,降低百粒重。在试验设计范围内,行距对产量的影响显著,株距对产量的影响明显。在试验区条件下,全膜微垄沟播大豆的最佳种植密度为130 183株/hm^2时,产量最高,为1 696.5 kg/hm^2。适宜种植密度为142 857.1株/hm^2(行距为50 cm,株距为14 cm),产量为1 664.5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全膜微垄沟播 种植密度 产量 陇东半湿润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适宜覆膜时间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张军钱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20-223,共4页
播前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未能最大限度保蓄土壤水分,实现秋雨春用。以秋季、顶凌、播前3个时间覆膜为处理,进行了为期3a的小区试验,探讨了甘肃省旱作区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适宜覆盖时间。结果表明,秋季全覆膜、顶凌全覆膜较播前全覆膜在播... 播前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未能最大限度保蓄土壤水分,实现秋雨春用。以秋季、顶凌、播前3个时间覆膜为处理,进行了为期3a的小区试验,探讨了甘肃省旱作区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适宜覆盖时间。结果表明,秋季全覆膜、顶凌全覆膜较播前全覆膜在播前→出苗→拔节期0—100cm土壤平均含水量分别增加2.7%和1.5%;1m土壤贮水量分别相当于增加245~501m3/hm2,138~317m3/hm2;降水利用率分别增加了8.5%和5.6%;水分利用效益分别增加了5.54和2.88kg/(mm·hm2)。秋季和顶凌全膜双垄春季沟播技术是海拔2300m以下,年降雨350~500mm的干旱、半干旱旱作农业区玉米降水高效利用的技术模式。以秋末土壤封冻前(一般10月中下旬至11月初)及早春土壤昼消夜冻时(一般3月上中旬)覆膜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半干旱地区 秋季(顶凌)全膜覆盖 双垄沟播 土壤水分 覆膜时间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泾源县全膜双垄覆盖沟播条件下青贮玉米种植密度试验
12
作者 景治忠 禹彩虹 《宁夏农林科技》 2017年第1期20-21,共2页
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条件下进行青贮玉米不同密度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条件下青贮玉米最佳种植密度为8.25万株/hm^2,此密度条件下鲜草产量96 072.0 kg/hm^2,产值28 821.1元/hm^2,纯收入为16 335.0元/hm^2,投产比达到1∶2.3。
关键词 全膜双垄沟播 青贮玉米 种植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