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3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intering technology for micro heat pipe with sintered wick 被引量:5
1
作者 李西兵 汤勇 +2 位作者 李勇 周述璋 曾志新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0年第1期102-109,共8页
In order to study reasonable sintering technological parameters and appropriate copper powder size range of micro heat pipe (MHP) with the sintered wick, the forming principle of copper powders in wicks and MHP's ... In order to study reasonable sintering technological parameters and appropriate copper powder size range of micro heat pipe (MHP) with the sintered wick, the forming principle of copper powders in wicks and MHP's heat transfer capabilities were first analyzed, then copper powders with different cell sizes and dispersions were sintered in RXL-12-11 resistance furnace under the protection of the hydrogen at different sintering temperatures for different durations of sintering time, and finally the sintered wicks'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images and their heat transfer capabilitie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wick sintered with copper powders of larger cell size or smaller size range has better sintering properties and larger heat transfer capabilities; and that the increase of either sintering temperatures or sintering time also helps to improve the wick's sintering properties and heat transfer capabilities, and the former affects more obviously than the latter. Considering both its manufacturing cost and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it is recommended that copper powders with the size range of 140-170 μm are sintered at 900-950℃ for 30-60 min in practical manufacturing. In addition, two approaches to improve wick's porosity are also proposed through theoretical analysis, which suggests that the larger the wick's porosity, the better the heat transfer capabilities of the MH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 heat pipe copper powders WICK forming principl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锂合金薄板微结构电流辅助辊压成形工艺研究
2
作者 汪鑫伟 李名扬 +4 位作者 洪秋童 刘琛 温道胜 张彦虎 石胜龙 《塑性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3-58,共16页
通过2195铝锂合金薄板阵列微结构电流辅助辊压成形工艺研究,探索多参数交互对微结构电流辅助辊压成形缺陷的影响规律,阐明电流对辊压成形缺陷控制的作用机理。细化均匀的固溶时效组织对铝锂合金薄板微结构辊压填充高度的提升以及填充表... 通过2195铝锂合金薄板阵列微结构电流辅助辊压成形工艺研究,探索多参数交互对微结构电流辅助辊压成形缺陷的影响规律,阐明电流对辊压成形缺陷控制的作用机理。细化均匀的固溶时效组织对铝锂合金薄板微结构辊压填充高度的提升以及填充表面质量的改善作用显著。电流强度、压下量和微沟槽宽度越大,且沟槽形状越接近矩形时,辊压微结构填充高度越大,电流路径也会影响微结构填充高度。薄板辊压翘曲高度随电流强度的增大而减小,且电流强度对矩形微结构薄板翘曲的改善效果最好,三角形最差,椭圆形居中。电流强度100 A,固溶时间120 min时,微沟槽辊压填充提升效果最佳,提升率约50%,同时辊压薄板翘曲高度、阵列微结构填充高度不一致性、填充表面橘皮特征等均在电流作用下得到有效地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锂合金 电流辅助 辊压成形 微结构 成形缺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4不锈钢极薄带微流道气胀成形材料流动行为及微观组织
3
作者 张鹏 朱学卫 +2 位作者 于保洋 武天枫 朱锦州 《中国机械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16-1422,共7页
针对304不锈钢极薄带开展了微流道气胀成形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了成形过程中坯料应力、应变的分布及不同位置的厚度变化规律,分析了气胀成形试样典型位置微观组织的演变机制。实验与模拟的成形流道轮廓对比验证了数值模拟结果的可靠性... 针对304不锈钢极薄带开展了微流道气胀成形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了成形过程中坯料应力、应变的分布及不同位置的厚度变化规律,分析了气胀成形试样典型位置微观组织的演变机制。实验与模拟的成形流道轮廓对比验证了数值模拟结果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在25 MPa的成形压力和常温条件下,上圆角处的厚度由100μm减小至84.05μm,是成形易破裂区域;模拟流道深度为619.67μm,实验流道深度为556.34μm。成形后,试样晶粒减小且位错密度增大,小角度晶界占比由58.04%提升至62.61%,加工硬化现象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4不锈钢极薄带 气胀成形 微流道 材料流动行为 有限元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火花加工单晶硅微结构的表面质量及成形精度
4
作者 孙瑶 董俊逸 +1 位作者 唐本甲 李思慧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6-103,共8页
以电火花加工(EDM)P型单晶硅为实验对象,探究单晶硅加工表面的形貌特征及微观放电凹坑特性,揭示电火花加工单晶硅的材料去除机理,即应力蚀除作用大于熔化和气化蚀除作用.开展单晶硅微槽和微孔的加工工艺实验研究,探究电火花加工单晶硅... 以电火花加工(EDM)P型单晶硅为实验对象,探究单晶硅加工表面的形貌特征及微观放电凹坑特性,揭示电火花加工单晶硅的材料去除机理,即应力蚀除作用大于熔化和气化蚀除作用.开展单晶硅微槽和微孔的加工工艺实验研究,探究电火花加工单晶硅微结构的成形精度、尺寸偏差、截面轮廓起伏高度和表面质量,揭示主要加工参数对电火花加工单晶硅的材料去除率、表面形貌、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晶硅 电火花加工 微槽 微孔 表面形貌 成形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流变阀微观成链特性及流量控制研究
5
作者 雷先华 陈星光 +2 位作者 贺沅玮 雷宇茜 庄钰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68-173,共6页
电流变阀通过电场强度实现阀的流量无级调节,能够很好地实现微型化和机电液一体化,广泛应用于流体控制系统中。针对电流变阀在流量控制中微观成链特性与宏观性能关联机制不明确的问题,研究电流变阀在静/动态场下电场强度、流道尺寸和流... 电流变阀通过电场强度实现阀的流量无级调节,能够很好地实现微型化和机电液一体化,广泛应用于流体控制系统中。针对电流变阀在流量控制中微观成链特性与宏观性能关联机制不明确的问题,研究电流变阀在静/动态场下电场强度、流道尺寸和流速对电流变阀中电流变效应的影响,通过可视化实验清楚描述介电微颗粒的动力学行为和链成型的演变过程,为电流变阀流量控制提供研究依据。结果显示:电场强度增大对链成型和电渗效应有益,但场强过大将产生电离和击穿现象;电流变阀流速直接影响链状结构的牢固程度,耦合场下不能忽略基液的黏性力对介电微粒的影响;静态场下电流变阀流道高度10 mm较5 mm所形成的链结构更完整/紧密,而动态耦合场下5 mm高度流道中链状结构强度好,更具有抵抗流动场的能力;在研究电流变阀流量控制时必须考虑动态耦合场的作用,以达到最优化参数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流变阀 微观成链特性 流量控制 耦合场 流道尺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鞘气聚焦溶液气溶胶喷印装置设计及实验
6
作者 舒霞云 陈赛 +2 位作者 张晓城 王策 邱光富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6-228,共13页
目的探究气溶胶喷印最佳成形参数并进一步提升喷印精度。方法首先,通过对气溶胶喷印头内流道模型进行建模,分析喷印头结构参数鞘气层锥角对喷印聚焦效果的影响。其次,借助仿真和实验,探究载气流量、一次聚焦比、二次聚焦比3种工艺参数... 目的探究气溶胶喷印最佳成形参数并进一步提升喷印精度。方法首先,通过对气溶胶喷印头内流道模型进行建模,分析喷印头结构参数鞘气层锥角对喷印聚焦效果的影响。其次,借助仿真和实验,探究载气流量、一次聚焦比、二次聚焦比3种工艺参数对喷印聚焦效果、喷印线条形貌的影响。结果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当一次聚焦鞘气倾角为70°、二次聚焦鞘气倾角为60°时,装置具有较好的聚焦效果。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3种不同工艺参数对喷印聚焦效果、喷印线条形貌的影响规律基本一致。当载气流量为20 mL/min、一次聚焦比为5、二次聚焦比为10时,获得了喷印质量最佳的线条,线宽约为72.13μm,约为喷嘴直径的14.4%。结论喷印线条线宽与载气流量呈正相关,与一次聚焦比、二次聚焦比呈负相关;喷印线条线高与载气流量、一次聚焦比、二次聚焦比呈正相关,证明了其仿真模型的合理性及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喷印 双鞘气聚焦 线条形貌 微纳增材制造 成形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微型构件特种能场辅助微成形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单德彬 李虎山 +4 位作者 陈俞希 丁朝刚 徐振海 徐杰 郭斌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3-47,共25页
随着复杂微型构件特征尺寸的不断减小,尺度范围不断扩大,材料种类日益增多,单纯依靠模具施加载荷的塑性微成形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成为制约微型构件实际应用的关键技术瓶颈。特种能场微成形技术利用超声场、电场和电磁场等能场与材... 随着复杂微型构件特征尺寸的不断减小,尺度范围不断扩大,材料种类日益增多,单纯依靠模具施加载荷的塑性微成形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成为制约微型构件实际应用的关键技术瓶颈。特种能场微成形技术利用超声场、电场和电磁场等能场与材料相互作用产生的特殊物理效应进行微加工,可以明显改善材料的塑性流动,降低微成形载荷,从而显著提高微型构件成形质量。本文综述了超声场、电场和电磁场等特种能场作用下塑性微成形的研究进展。首先探讨了特种能场作用下材料力学性能响应机制及微成形尺度极限,其次介绍了特种能场作用下微成形过程中材料微观组织结构演化与缺陷形成机理,最后总结了特种能场辅助微成形的关键工艺参数及其对成形质量的影响规律,强调了通过优化工艺参数实现高精度成形的重要性,为复杂微型构件的低成本、高效制造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成形 尺度效应 微观组织 特种能场 微型构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横向冲击载荷下齿形双螺母防松性能
8
作者 孟宪松 马池 闫明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96,共6页
针对螺栓连接结构在舰船爆炸冲击中容易发生松动的现象,设计了一种齿形双螺母的防松结构。利用局部滑移理论分析齿形双螺母的防松原理,采用有限元仿真法,通过预紧力和微滑移的变化量对其防松性能进行分析,并研究了齿形双螺母防松性能的... 针对螺栓连接结构在舰船爆炸冲击中容易发生松动的现象,设计了一种齿形双螺母的防松结构。利用局部滑移理论分析齿形双螺母的防松原理,采用有限元仿真法,通过预紧力和微滑移的变化量对其防松性能进行分析,并研究了齿形双螺母防松性能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横向冲击载荷下,齿形双螺母预紧力下降慢,微滑移变化小,具有较好的防松性能;当楔形角与螺纹升角相同时,防松效果最差;楔形角越大,齿形数量越多,齿形双螺母的防松效果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载荷 齿形双螺母 有限元仿真 预紧力 微滑移 楔形角 齿形数量 防松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磁流体增强的骨架结构微成型设计及回弹特性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郭涛 陈悦凯 +1 位作者 孙滢涛 周剑锋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0-35,共6页
为提高磁流体密封液膜的刚度和抗压力性能,设计一种应用于磁流体密封的翻边Z型增强骨架,该骨架由软磁金属薄板微成型冲压而成。对软磁金属电工纯铁和无取向硅钢进行单向拉伸试验,得到2种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利用幂硬化准则对Z型骨架成... 为提高磁流体密封液膜的刚度和抗压力性能,设计一种应用于磁流体密封的翻边Z型增强骨架,该骨架由软磁金属薄板微成型冲压而成。对软磁金属电工纯铁和无取向硅钢进行单向拉伸试验,得到2种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利用幂硬化准则对Z型骨架成型回弹特性进行理论分析,确定影响回弹的主要因素为材料参数、厚度、弯曲半径、开孔宽度等。利用有限元软件对成型回弹过程进行仿真,应用因素水平分析,以残余应变和最大回弹量为指标,分析板胚厚度、弯曲半径、开孔宽度对回弹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在研究的范围内通过增大板胚厚度、减小弯曲半径、减小翅片宽度能有效降低骨架回弹;当厚度为0.3 mm,弯曲半径0.3 mm,翅片尺寸为2 mm×1 mm时骨架成型回弹量最小,运用硅钢材料比纯铁具有更小的回弹量。研究结果对软磁金属的微成型冲压及磁流体密封复合材料设计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磁金属 微成型 翻边 回弹 磁流体密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03Al-H14薄壁微小通道扁管波形冲压成形尺寸对截面变形的作用规律
10
作者 程传峰 金明 +4 位作者 王项如 朱英霞 程一峰 盘朝奉 王园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5-272,共8页
薄壁微小通道波形扁管是建设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组恒温系统的绝佳材料,成形尺寸是影响其冲压成形截面变形的关键因素。建立了实验验证的3003Al-H14微小通道薄壁扁管的波形冲压-回弹有限元模型。基于所建模型,研究了截面高度、管坯壁厚、... 薄壁微小通道波形扁管是建设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组恒温系统的绝佳材料,成形尺寸是影响其冲压成形截面变形的关键因素。建立了实验验证的3003Al-H14微小通道薄壁扁管的波形冲压-回弹有限元模型。基于所建模型,研究了截面高度、管坯壁厚、内外面相对弯曲半径缩放系数等成形尺寸,对截面变形率和平均截面变形率的作用规律。研究发现:①横截面上边缘孔的截面变形率通常较大,其余孔的截面变形率相对较小且大小一致;纵截面上孔的截面变形率呈现波峰波谷高、中间段低的分布特点。②扁管的截面变形率随着截面高度增大而增大,当截面高度超过4 mm时,扁管内的筋显著弯折,横截面塌陷严重。③扁管的平均截面变形率随着壁厚增大呈指数函数下降;当壁厚等于0.1 mm时,所有截面都畸变严重,而当壁厚超过0.3 mm时,最大截面畸变率下降至24.71%。④内外面相对弯曲半径的缩放系数越大,则内外面的实际弯曲程度越小,平均截面变形率也越小。研究成果对薄壁微小通道波形扁管的精确成形具有科学意义和工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通道管 冲压 薄壁件 成形尺寸 截面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细金属管制造技术现状与研究进展
11
作者 王文凯 明平美 +4 位作者 闫亮 张新民 李欣潮 张亚赛 牛屾 《现代制造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150,共9页
微细金属管具有微环境下的微通道封闭、定向导向、稳流导流等功能,被广泛应用于医疗、电工电子、传热、光学等领域。受加工工具小型化、尺寸效应对材料性能和摩擦行为的改变等限制,微细金属管的制备极具挑战性。总结了微细金属管常用制... 微细金属管具有微环境下的微通道封闭、定向导向、稳流导流等功能,被广泛应用于医疗、电工电子、传热、光学等领域。受加工工具小型化、尺寸效应对材料性能和摩擦行为的改变等限制,微细金属管的制备极具挑战性。总结了微细金属管常用制备技术的制备原理、特点、制造能力以及优缺点,包括热挤压成形、冷拔成形、无模拉拔成形以及电铸成形,并对微细金属管制造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与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细金属管 制备方法 无模拉拔成形 电铸成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轮作影响土壤磷有效性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侯梅芳 寇枘 +5 位作者 岳政府 邹雨坤 王进闯 刘贝贝 张俏燕 李勤奋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542-2554,共13页
磷作为植物主要的营养元素之一,关乎农作物的产量及品质。在耕地质量下降及土壤磷缺乏或有效性低等多重影响下,提高土壤磷有效性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采用2种及2种以上的作物进行轮作,对改良土壤、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及恢复农田生态系... 磷作为植物主要的营养元素之一,关乎农作物的产量及品质。在耕地质量下降及土壤磷缺乏或有效性低等多重影响下,提高土壤磷有效性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采用2种及2种以上的作物进行轮作,对改良土壤、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及恢复农田生态系统功能等方面具有积极的影响。因此,本研究梳理总结不同作物轮作情况下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磷形态转化、土壤微食物网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其中,一方面从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磷形态转化之间相关关系入手,分析轮作对土壤磷有效性的影响;另一方面,从土壤微食物网的结构变化、基因调控等作用下的土壤磷形态转化与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角度,在分子水平上深入探讨不同作物轮作对土壤磷有效性的影响。通过文献综述发现不同作物轮作可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食物网结构,从而影响土壤磷的形态转化,以提高土壤磷的有效性,促进作物产量及品质的提升,说明不同作物轮作是改善土壤磷有效性的重要农业管理措施,今后需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及不同作物轮作组合模式的探索,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作物品质等方面提供重要的支撑,因此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磷形态 土壤微食物网 磷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合金板阵列微结构零件电磁冲击液压成形研究
13
作者 颜子钦 赵鹏 +4 位作者 朱玉德 阳光 王瀚鹏 徐勇 崔晓辉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3-130,共8页
目的解决室温条件下因铝合金塑性流动不均而导致的零件开裂和尺寸偏差等问题。方法利用高速冲击提高材料成形极限以及流体均匀载荷精确控形的优势,提出了电磁冲击液压工艺并实现了铝合金阵列结构零件的成形,采用实验手段研究了放电电压... 目的解决室温条件下因铝合金塑性流动不均而导致的零件开裂和尺寸偏差等问题。方法利用高速冲击提高材料成形极限以及流体均匀载荷精确控形的优势,提出了电磁冲击液压工艺并实现了铝合金阵列结构零件的成形,采用实验手段研究了放电电压和放电次数对零件贴模精度和厚度分布的影响。结果随着放电电压的增大,零件的成形深度增大。在单次放电8kV下,板料最大成形深度达到模具深度的97%,连续3次放电8kV后,零件通道填充率达到89.7%。建立了与物理实验模型一致的电磁-流体-结构的多物理场耦合仿真模型,发现冲击液体对板料施加的瞬态压强超过200MPa,板料最大变形速度达到40.5m/s。模拟得到的板料变形轮廓与实验结果一致,证明了多物理场耦合仿真模型的准确性。结论电磁冲击液压成形是一种新型的高速成形方法,能够实现铝合金阵列微结构零件的精确制造,为提高复杂薄壁难变形构件的成形性能和精度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冲击液压 阵列微结构 高速率成形 多物理场耦合仿真 流固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离子液射流定域电沉积的微镍柱成形研究
14
作者 吴蒙华 姜炳春 +1 位作者 贾卫平 孙晓慧 《电加工与模具》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42,47,共6页
为提高定域电沉积三维金属微结构的加工效率和质量,采用离子液射流定域电沉积方式制备直径50~100μm、高度450~500μm的微镍柱,探究了工艺参数对沉积速率、微镍柱直径和微观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选定的参数范围内,微镍柱直径和沉积... 为提高定域电沉积三维金属微结构的加工效率和质量,采用离子液射流定域电沉积方式制备直径50~100μm、高度450~500μm的微镍柱,探究了工艺参数对沉积速率、微镍柱直径和微观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选定的参数范围内,微镍柱直径和沉积速率随着电压的增大同时增大,占空比对微镍柱沉积速率的影响高于对平均直径的影响,而脉冲频率对于微镍柱沉积速率影响不大。通过体式显微镜观察微镍柱微观形貌呈尖端效应,表明在阳极尖端半径对应区域和离子液射流范围内的共有区域具有电沉积定域性和优先性。合理控制阳极运动轨迹,调节参数为极间电压4.4 V、占空比50%、脉冲频率10 kHz时,可获得轮廓平直、表面致密的直径为61μm微镍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射流 定域电沉积 微镍柱 成形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成形硅表面微结构:表面特征及潜在应用
15
作者 李佳城 刘爽 +2 位作者 伍胜兰 刘永 钟智勇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0-184,共5页
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Plasma Enhanc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PECVD)制备掺氢非晶硅膜,并对其表面结构学进行研究。该文发现在晶体硅衬底上沉积非晶硅薄膜时,会在表面形成非均匀分布的起泡缺陷。在已制备的非晶硅薄膜... 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Plasma Enhanc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PECVD)制备掺氢非晶硅膜,并对其表面结构学进行研究。该文发现在晶体硅衬底上沉积非晶硅薄膜时,会在表面形成非均匀分布的起泡缺陷。在已制备的非晶硅薄膜上进一步沉积了氮化硅/非晶硅的交替层,在起泡缺陷原位形成了一个完美的穹顶多壳的微结构,并且没有明显的结构坍塌。该文总结了自成形穹顶微结构的3个独特的结构特性,并进一步指出了该自成形穹顶微结构在纳米光学和微机电系统中的潜在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机电系统 非晶硅 起泡缺陷 自成形 硅微/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线圈与单线圈磁脉冲辅助微冲裁对比与分析
16
作者 黄蔚君 杨亮 +4 位作者 黄曾鑫 刘大海 陶毅晨 周恺 祝李豪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0-25,共6页
为进一步研究磁脉冲辅助微冲裁工艺,提出使用双线圈替代单线圈的磁脉冲辅助微冲裁方法,采用对比试验的方式进行了成形孔宏观效果及冲裁断面质量分析,从而对双线圈与单线圈成形率与冲裁断面质量优劣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成形孔的宏观... 为进一步研究磁脉冲辅助微冲裁工艺,提出使用双线圈替代单线圈的磁脉冲辅助微冲裁方法,采用对比试验的方式进行了成形孔宏观效果及冲裁断面质量分析,从而对双线圈与单线圈成形率与冲裁断面质量优劣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成形孔的宏观效果方面,双线圈的孔成形率远高于单线圈,双线圈的应用提高了磁脉冲辅助微冲裁的能量利用率。单线圈磁脉冲辅助微冲裁的冲裁断面光亮带占比最高仅有15.3%,而双线圈的冲裁断面光亮带占比最高高达59.6%,双线圈冲裁质量远优于单线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脉冲辅助成形 微冲裁 双线圈 断面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塑性成形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7
作者 单德彬 郭斌 +2 位作者 王春举 周健 袁林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2004年第5期449-453,共5页
介绍了塑性微成形技术的发展背景及其基本特点,综述了尺寸效应及其对微塑性成形工艺的影响、微型构件微塑性成形工艺以及微成形装置的研究现状,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 塑性成形 微成形 装置 尺寸效应 研究进展 研究现状 影响 综述 预测 发展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密微塑性成形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被引量:29
18
作者 单德彬 袁林 郭斌 《塑性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6-53,共8页
随着微/纳米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形状尺寸微小或操作尺度极小为特征的微型机械系统(MEMS)受到人们高度重视,MEMS技术的发展对微型构件的微细加工技术带来挑战。文章介绍了塑性微成形技术的发展背景及其基本特点,综述了微成形的基本... 随着微/纳米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形状尺寸微小或操作尺度极小为特征的微型机械系统(MEMS)受到人们高度重视,MEMS技术的发展对微型构件的微细加工技术带来挑战。文章介绍了塑性微成形技术的发展背景及其基本特点,综述了微成形的基本问题、微型零件成形工艺以及成形设备、数值模拟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性成形 微型构件 尺寸效应 微成形设备 跨尺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枣子沟金矿床成矿过程分析——来自矿床地质特征、金的赋存状态及稳定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38
19
作者 曹晓峰 Mohamed Lamine Salifou Sanogo +6 位作者 吕新彪 何谋春 陈超 朱江 唐然坤 刘智 张彬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39-1054,共16页
枣子沟金矿位于同仁-夏河-岷县金成矿带,矿区赋矿地层为三叠纪中统古浪堤组下段细碎屑岩及灰岩,并发育大量闪长质脉岩。矿体既产于地层中,也出现在脉岩或其接触带中,但其产状均严格受NE、NW及近SN向3组断裂构造控制,控矿构造为高角度的... 枣子沟金矿位于同仁-夏河-岷县金成矿带,矿区赋矿地层为三叠纪中统古浪堤组下段细碎屑岩及灰岩,并发育大量闪长质脉岩。矿体既产于地层中,也出现在脉岩或其接触带中,但其产状均严格受NE、NW及近SN向3组断裂构造控制,控矿构造为高角度的张剪性及旋扭性断裂。热液成矿期可划分为黄铁矿-石英阶段,黄铁矿-毒砂-(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辉银矿-绢云母-绿泥石-)石英阶段,辉锑矿-石英-方解石阶段及石英-方解石阶段。围岩蚀变类型主要为硅化、方解石化及绢云母化。环境扫面电镜及电子探针测试数据表明,金呈显微可见金存在于矿物裂隙和粒间隙中或以纳米不可见金捕获在载金矿物中。成矿期不同硫化物金的质量分数均高出检测限,其范围为0.003%~0.658%,平均值为0.257%。枣子沟金矿床具有卡林型金矿床的典型特征。氢氧同位素数据显示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大气水,硫同位素数据则表明硫主要来自沉积地层。其成矿过程可能为深切割断裂导通地下水,在深部被加热循环萃取围岩中成矿物质,并在浅表张性断裂中充填交代围岩,致使成矿物质沉淀富集成矿。金的迁移形式可能存在AuH3SiO04、Au(HS)2-、H2Au(Sb,As)S02和HAu(Sb,As)S3-等多种迁移方式。成矿早阶段可能以金硅络合物的解体为主,成矿晚阶段则可能是硫氢(锑)络合物发生解体,致使金与硫化物同时沉淀,以显微纳米金的形式包含在硫化物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枣子沟 微细浸染型 金矿 成矿期 稳定同位素 金的赋存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塑性微成形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20
作者 单德彬 徐杰 +1 位作者 王春举 郭斌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51-261,共11页
随着微纳米科学和微机电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MEMS)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微型零件的需求日益增加。塑性微成形是一种采用塑性变形,成形零件尺寸至少有两个方向在亚毫米量级的微制造方法,具有加工效率高、工艺简单以... 随着微纳米科学和微机电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MEMS)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微型零件的需求日益增加。塑性微成形是一种采用塑性变形,成形零件尺寸至少有两个方向在亚毫米量级的微制造方法,具有加工效率高、工艺简单以及成形零件性能优异和精度高等特点,特别适合于微型零件的低成本批量制造。介绍了塑性微成形技术的研究背景、应用领域及其优点,综述了微成形在尺度效应、新设备以及工艺方法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论述了微成形技术在新材料(超细晶材料及非晶材料)方面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成形 尺度效应 微型零件 超细晶材料 微机电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