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zation of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of cement paste by micro computed tomography 被引量:3
1
作者 何永佳 Jason Mote David A. Lange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4期1115-1121,共7页
Micro computed tomography (Micro-CT) was applied to obtain three-dimensional images of the microstructure of cement paste (water-to-cement mass ratio of 0.5) at different ages. By using the Amira software, component p... Micro computed tomography (Micro-CT) was applied to obtain three-dimensional images of the microstructure of cement paste (water-to-cement mass ratio of 0.5) at different ages. By using the Amira software, component phases of the cement paste such as pores, hydration products, and unhydrated clinker particles were segmented from each other based on their 3D image grey levels; their relative contents were also calculated with the software, and the data are 61.2%, 0% and 38.8% at the beginning of hydration and 11.8%, 78.5% and 9.7% at 28 d age, respectively. The hydration degree of cement paste at different ages was compared 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 acquired by loss on ignition (LOI) tes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alculated and measured data reasonably agree with each other, which indicates that micro-CT is a useful and reliable approach to characterize the micro structure evolution of hydrating cement pas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 computed tomography micro-ct 3D image microSTRUCTURE cement past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icro-CT的BALB/c小鼠肺腺瘤动物模型研究
2
作者 简芹 向思睿 +5 位作者 王楚楚 陈芜 付西 由凤鸣 郑川 林俊芝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85-492,共8页
目的 建立基于Micro-CT动态表征的BALB/c小鼠肺腺瘤动物模型研究方法。方法 取80只SPF级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模型低剂量组(1 mg/g乌拉坦腹腔注射1次)、模型中剂量组(1 mg/g乌拉坦腹腔注射,每周1次,连续2周)、模型高剂量组(1 mg/... 目的 建立基于Micro-CT动态表征的BALB/c小鼠肺腺瘤动物模型研究方法。方法 取80只SPF级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模型低剂量组(1 mg/g乌拉坦腹腔注射1次)、模型中剂量组(1 mg/g乌拉坦腹腔注射,每周1次,连续2周)、模型高剂量组(1 mg/g乌拉坦腹腔注射,每周1次,连续4周)和空白组(等体积生理盐水腹腔注射)。采用Micro-CT定期监测小鼠肺结节生长情况,Analyze 12.0分析系统绘制小鼠肺部3D图像,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各模型组小鼠第11周时均观测到类圆形高密度影的肺结节。结节形成率随造模周数增加而升高,至第21周时,模型高、中、低剂量组结节形成率分别为93.8%、93.8%、87.5%;结节数分别以2~4个、1个、1~2个为主;低剂量组肺结节最大直径平均值高于中、高剂量组(P<0.05);肺结节体积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高、中、低剂量组病理类型均为肺腺瘤。结论 模型各剂量组均成功诱导肺腺瘤,Micro-CT可对小鼠肺结节生长情况进行表征,其中模型中剂量组结节形成率高,肺腺瘤数量适中,模型稳定,更适合小鼠肺腺瘤动物模型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拉坦 BALB/C小鼠 肺腺瘤 micro-ct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CT技术结合逆向工程软件建立上颌第一前磨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 被引量:6
3
作者 蔚一博 朱强 曹志中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745-748,共4页
目的利用简便有效的方法建立离体上颌第一前磨牙三维有限元模型,为生物力学研究提供数学模型基础。方法使用Micro-CT对离体、完整的左侧上颌第一前磨牙进行牙体扫描,将获得的CT影像转化格式,通过Mimics10.0软件采集釉质、本质及髓腔的... 目的利用简便有效的方法建立离体上颌第一前磨牙三维有限元模型,为生物力学研究提供数学模型基础。方法使用Micro-CT对离体、完整的左侧上颌第一前磨牙进行牙体扫描,将获得的CT影像转化格式,通过Mimics10.0软件采集釉质、本质及髓腔的点数据,导入Imageware 12.0软件中进行点云处理和曲线反求,通过Ansys 11.0软件完成曲面拟合形成牙体组织的三维实体模型并进行布尔运算,整合釉质、牙本质及髓腔系统;建立牙周膜以及牙槽骨的实体模型,分别进行网格划分,同时对模型进行力学加载。结果建立了包含髓腔、牙周膜、牙槽骨的上颌第一前磨牙的精细三维有限元模型,网格划分后的牙体三维有限元模型:釉质具有26 685个单元,牙本质具有114 082个单元,牙髓腔具有11 843个单元,牙周膜具有22 004个单元,牙槽骨具有66 767个单元,共有241 381个10节点四面体单元。模型具有非常高的精确度,真实反映了釉牙骨质界的形态。从应力分布来看釉质上应力主要集中在面中央窝和釉质与本质交界的边缘;同样牙本质的应力集中部分也在釉牙本质界处。结论通过Micro-CT技术与逆向工程软件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左侧上颌第一前磨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该模型具有良好的几何相似性和力学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磨牙 micro-ct 逆向工程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Micro-CT影像学参数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李永贤 张顺聪 +8 位作者 梁德 杨志东 郭丹青 莫国业 李大星 冯蓬勃 郭惠智 李永巍 莫凌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98-302,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骨质疏松患者以及无骨质疏松患者3者间椎体骨质的差别。方法对30例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分组,分别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组、骨质疏松患者组及无骨质疏松患者组,每组10例。在术... 目的初步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骨质疏松患者以及无骨质疏松患者3者间椎体骨质的差别。方法对30例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分组,分别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组、骨质疏松患者组及无骨质疏松患者组,每组10例。在术中分别取出3组患者少许椎体样本,椎体样本大小相等,不影响手术疗效的同时亦不会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患者均表示知情同意。随后分别对取出的椎体标本进行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术(micro-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检测,以了解及对比3组患者之间椎体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矿含量(bone mineral content,BMC)和骨小梁情况。结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组对比骨质疏松患者组、无骨质疏松患者组其椎体皮质骨BMD、松质骨BMD、骨小梁BMD和总体BMD以及皮质骨BMC、松质骨BMC和总BMC均有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骨小梁BMD、皮质骨BMC、松质骨BMC和总BMC下降显著(P<0.01);骨质疏松患者组对比无骨质疏松患者组其椎体皮质骨BMD、松质骨BMD、骨小梁BMD和总体BMD以及皮质骨BMC、松质骨BMC和总BMC均有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骨小梁BMD下降显著(P<0.01)。结论较低的椎体BMD和BMC是椎体压缩骨折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骨质疏松患者和暂无骨质疏松人群需要预防BMD、BMC的下降,防止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骨折 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术 椎体骨质 影像学参数 骨密度 骨矿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根面沟下颌第一前磨牙V型根管形态的Micro-CT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戴海峰 刘亚文 +2 位作者 陆亚倩 吴大明 李谨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38-842,共5页
目的:使用Micro-CT技术研究离体带根面沟下颌第一前磨牙V型根管系统形态。方法:收集58颗带根面沟下颌第一前磨牙,运用Micro-CT扫描后三维重建牙齿及根管系统形态,观测根管类型、Vertucci V型根管分叉位置及角度,统计侧副根管发生率及位... 目的:使用Micro-CT技术研究离体带根面沟下颌第一前磨牙V型根管系统形态。方法:收集58颗带根面沟下颌第一前磨牙,运用Micro-CT扫描后三维重建牙齿及根管系统形态,观测根管类型、Vertucci V型根管分叉位置及角度,统计侧副根管发生率及位置;并对颊、舌根管根尖孔位置、管壁厚度及根管直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带根面沟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最常见的类型为Vertucci V型,发生率为55.2%,有1例罕见4根管类型:1-3-4-3型;分叉至釉质牙骨质界距离为(6.13±2.08)mm,其舌侧根管偏离主根管角度为29.89°±11.22°;V型根管颊舌两根管在根尖孔位置、管壁厚度及根管直径方面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带根面沟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系统解剖形态复杂,V型根管发生率较高,了解其根管解剖特点,可为临床牙体治疗和修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ct 下颌第一前磨牙 根面沟 V型根管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 CT检测小鼠骨微结构指标受标本通量影响的方案设计
6
作者 赵媛媛 雷建锋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5-40,共6页
在过去几十年中,Micro CT已成为评估小动物骨骼微结构的金标准。然而Micro CT得到的定量指标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如成像参数、重建像素大小和图像分割阈值等。为了提高相关实验准确性和可重复性,以及在各个研究间进行更可靠的比较,结合... 在过去几十年中,Micro CT已成为评估小动物骨骼微结构的金标准。然而Micro CT得到的定量指标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如成像参数、重建像素大小和图像分割阈值等。为了提高相关实验准确性和可重复性,以及在各个研究间进行更可靠的比较,结合小鼠离体股骨的Micro CT实验,设计不同通量的标本及组合方案来验证骨微结构测量结果是否受其影响。结果表明,标本通量及组合方式的不同对骨微结构指标测量没有产生显著性影响,但高通量扫描会降低输出图像的质量,可能会减弱组间差异的检测能力,仍需注意其产生的影响。因此在确定实验方案前需探讨标本通量对实验结果是否产生影响,或者在整个研究中保持标本通量和标本摆放方式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CT 骨皮质 骨小梁 微结构指标 扫描通量 标本摆放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横向冲击下不同孔状和密度仿生结构的抗冲击能力研究
7
作者 周娟 赵宇鹏 +2 位作者 龙思星 张世杰 江旭东 《机电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45-954,共10页
针对现代工程应用对轻质高强结构需求的问题,以夏威夷果壳微观结构为研究对象,对其仿生结构进行了理论推导、仿真分析和试验,研究了不同孔状和不同密度的仿生结构在横向冲击下的力学行为和吸能特性。首先,利用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 针对现代工程应用对轻质高强结构需求的问题,以夏威夷果壳微观结构为研究对象,对其仿生结构进行了理论推导、仿真分析和试验,研究了不同孔状和不同密度的仿生结构在横向冲击下的力学行为和吸能特性。首先,利用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CT)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夏威夷果壳显微结构,设计了四种相对密度一致的多孔结构模型及三种相对密度有所差异的仿生截半立方体结构模型;然后,采用热塑性材料熔融沉积成型技术(FDM),制备了仿夏威夷果壳结构模型;最后,采用了有限元模拟和落锤冲击实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孔状和不同密度的仿生结构在横向冲击条件下的抗冲击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对密度一致的情况下,三角形多孔结构的比能量吸收和破碎力效率分别比方形多孔结构提高了约60.3%和59%;仿生截半立方体结构的吸能性与相对密度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威夷果壳 微计算机断层扫描 扫描电子显微镜 熔融沉积成型 有限元模拟 抗冲击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透视无损检测寄生蜂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1
8
作者 宋子健 周淑香 +2 位作者 张峰 史树森 张金平 《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07-815,共9页
【目的】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是一种针对小型样品的高分辨率3D成像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展现出惊人的潜力,尤其是小型昆虫的细微结构和功能解析方面。然而,该技术在昆虫学研究中尚未得到广泛应... 【目的】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是一种针对小型样品的高分辨率3D成像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展现出惊人的潜力,尤其是小型昆虫的细微结构和功能解析方面。然而,该技术在昆虫学研究中尚未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从不同角度展现了Micro-CT在寄生蜂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价值,填补该领域在国内的研究空白。【方法】采用Micro-CT,针对6种不同情况下的寄生蜂样品在各种设置下进行扫描观察与分析。利用液氮瞬时冷冻正在寄生茶翅蝽Halyomorpha halys卵的茶翅蝽沟卵蜂Trissolcus japonicus成蜂,并对瞬时冷冻样品进行扫描,观察茶翅蝽沟卵蜂产卵器刺入茶翅蜂卵壳的位置。将3日龄日本平腹小蜂Anastatus japonicus雌成蜂脱水、固定后进行扫描,解析其腹部生殖系统和消化系统的结构。将茶翅蝽卵内发育18,37,54,80和168 h的黄足沟卵蜂Trissolcus cultratus胚胎置于-80℃超低温冰箱中冷冻2 min后进行扫描,监测其在寄主内的不同发育时间的形态特征。随机选取已被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寄生且在室温下发育5 d的柞蚕Antherea pernyi卵,置于-20℃冰箱中6个月后进行扫描。扫描在茶翅蝽卵内发育7 d的黄足卵跳小蜂Ooencyrtus utetheisae,检测其中聚寄生蜂的数量及存活情况。随机选取8粒在茶翅蝽卵内发育至成虫的茶翅蝽沟卵蜂进行扫描鉴定性别。【结果】在寄主卵壳截面观察到茶翅蝽沟卵蜂穿刺茶翅蝽卵90 s时成蜂产卵器只穿过茶翅蜂卵壳最外层,尚未穿透卵壳内层。日本平腹小蜂的外生殖器位于腹部最下方,由产卵器、内瓣和外瓣构成,上瓣膜被几丁质隔膜分割;其消化系统主要包括嗉囊、前胃、中肠、马氏管、回肠、直肠、肛门,消化道呈现球状或袋状。黄足沟卵蜂在茶翅蝽卵内发育18 h后仍处于卵期;37 h后发育为幼虫;持续到54 h仍为幼虫,此时寄生蜂体积占寄主卵总体积的9.32%;在80 h时,黄足沟卵蜂发育至预蛹期,寄生蜂体积占寄主卵总体积的73.76%;经过168 h的发育,黄足沟卵蜂进入蛹期,此时其总体积占寄主总体积的百分比缩小至58.64%。黄足卵跳小蜂在茶翅蝽卵内发育7 d后处于预蛹阶段,单粒寄主卵含有5头蜂,处于存活状态。扫描被螟黄赤眼蜂寄生的柞蚕卵发现寄主卵中含有31头已发育至蛹期的螟黄赤眼蜂,且均已死亡多日。通过Micro-CT可清晰辨别茶翅蝽沟卵蜂成蜂触角为膝状,雌成蜂触角鞭节末端5节均膨大,而雄成蜂的触角鞭节无膨大特征。【结论】Micro-CT具有极高的分辨率和成像对比度,本研究从多个角度证实了该技术在寄生蜂研究中的可行性和实用性,为研究昆虫形态学和生物学特性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多维度内窥图像 卵寄生蜂 形态特征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尖根管充填峡部模拟根管的体外研究
9
作者 马雨琪 梁宇红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9-375,共7页
目的:通过3D打印技术建立带有不规则结构(Hus&Kim Ⅴ型、YinⅡ型峡部)的根管模型,并利用切片和影像学手段评价单尖根管充填的效果,以期对临床应用单尖根管充填技术提供参考。方法:(1)纳入具备Hus&KimⅤ型、YinⅡ型峡部根管结构... 目的:通过3D打印技术建立带有不规则结构(Hus&Kim Ⅴ型、YinⅡ型峡部)的根管模型,并利用切片和影像学手段评价单尖根管充填的效果,以期对临床应用单尖根管充填技术提供参考。方法:(1)纳入具备Hus&KimⅤ型、YinⅡ型峡部根管结构的人离体前磨牙,使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并重建根管系统,设计打印标准化3D根管模型,并用罗丹明B染色和偏差拟合验证模型可用性。(2)将30个模型随机分为3组(n=10),使用不同充填方法进行根管充填,分别为对照组:热垂直加压充填组;实验组1:0.06锥度(30#)单尖充填组;实验组2:0.04锥度(35#)单尖充填组,均采用多组分混合根管封闭剂(GuttaFlow 2)。样本储存1周后,在距根尖2、4、6、8 mm处进行横切片,体式显微镜下观察,计算充填率和充填物构成比。(3)在上述结果基础上,选择充填率较高的实验组1(n=4)与对照组(n=4)通过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进一步分析充填效果,测量根管系统、主根管及峡部内充填物体积,并计算体积充填率。采用两因素多元方差分析评估差异,并通过Tukey’s检验对各组数据进行组间和组内两两比较。结果:(1)用罗丹明B染色后可见染色液从模型根尖孔溢出,染色范围达主根管系统及峡部区域,切片显示无残余支撑材料,打印模型偏差为0.03 mm,拟合平均距离为0.02 mm,证实模型可用。(2)实验组1和2在距根尖4、6、8 mm层面上的充填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5.04,P<0.01)。两实验组在根尖2、4 mm处的充填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但在根管中上段6、8 mm处,实验组1的充填率高于实验组2(P<0.01)。同一实验组内,根尖区2、4 mm处的充填率均低于根管中上段6、8 mm处(P<0.01)。两实验组在根尖段2、4 mm的牙胶及封闭剂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383,P>0.01),根尖2 mm处牙胶占比较大,根尖4 mm处封闭剂占比较大(P<0.01)。(3)Micro-CT扫描结果显示,实验组1与对照组的体积充填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7.33,P<0.01),其中在峡部结构中,实验组1的体积充填率为54.33%±4.35%,在主根管内为78.31%±4.21%,均低于对照组的峡部体积充填率76.48%±4.89%和主根管体积充填率86.90%±3.29%(P<0.01),实验组1的体积充填率在主根管高于峡部(P<0.01),而对照组在峡部与主根管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带有峡部的不规则根管结构中,使用大锥度牙胶尖可改善单尖根管充填在根管中上段的充填效果,但峡部的体积充填率仍低于主根管,需进一步改进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尖根管充填 峡部根管 微计算机断层扫描 切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器械去除椭圆形弯曲根管中充填材料的效果评估
10
作者 程玉琪 刘芮如 +3 位作者 司亚伟 段柯 马瑞 肖燕 《口腔医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82-489,共8页
目的:使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比Protaper Universal Retreatment(PTUR)与Reciproc Blue(RB)、Re Treaty(RT)再治疗机用镍钛锉在椭圆形弯曲根管中去除充填材料的效果及中心定位能力,并使用微计... 目的:使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比Protaper Universal Retreatment(PTUR)与Reciproc Blue(RB)、Re Treaty(RT)再治疗机用镍钛锉在椭圆形弯曲根管中去除充填材料的效果及中心定位能力,并使用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进一步评估使用传统注射器冲洗(classic syringe-based irrigation,CSI)、被动超声冲洗(passive ultrasonic irrigation,PUI)、和XP4辅助锉(XP4)对剩余根充材料及玷污层的清除效果。方法:(1)再治疗机用镍钛锉实验:选取45颗单根管离体前磨牙,完善根管充填后,随机分为PTUR组与RB组、RT组,3组(n=15)进行处理记录剩余根充材料体积和根管偏移量。(2)辅助冲洗实验:选取45颗单根管离体前磨牙,RB锉再治疗后,随机分为CSI组、PUI组和XP4组,3组(n=15)进行处理记录剩余的根充材料体积及根管内壁玷污层评分。结果:(1)3组再治疗镍钛锉在去除根充物效果方面无显著差异(P=0.620);距根尖2 mm处,RB组根管偏移量小于PTUR组(P=0.027);(2)与CSI组和PUI组相比,XP4组去除了更多的根管充填材料(P<0.001);在根中和根尖三分之一处,XP4组对玷污层的清洁效果显著优于CSI组(P<0.05)。结论:PTUR、RB和RT锉适用于椭圆形弯曲根管的再治疗。与PUI和CSI相比,XP4显著提升了镍钛机用器械再治疗后残留根充材料和玷污层的去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管再治疗 根充物去除 根管偏移 被动超声冲洗 微计算机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方法和新技术在昆虫学研究领域的应用与展望
11
作者 乔恒 沈杰 闫硕 《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97-708,共12页
昆虫作为地球上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动物类群,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密切相关,昆虫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近十年来,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昆虫学研究。本文全面概述了国内外新方法和新技术在昆虫学形态鉴定... 昆虫作为地球上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动物类群,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密切相关,昆虫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近十年来,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昆虫学研究。本文全面概述了国内外新方法和新技术在昆虫学形态鉴定、分子机制及害虫防治等领域的应用;从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RNA干扰、基因编辑、人工智能驱动的智能识别、纳米技术、昆虫-微生物共生调控及嗅觉行为调控7个方面归纳介绍了本专辑论文的主要内容;最后,提出了这些技术大规模应用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展望了其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学 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RNA干扰 基因编辑 智能识别 纳米技术 昆虫-微生物共生调控 嗅觉行为调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何形态测量法结合Micro CT扫描对两水系花斑裸鲤的形态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李晓慧 汤永涛 +1 位作者 田菲 赵凯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53-861,共9页
研究采用现代几何形态测量法并结合Micro CT扫描技术对两水系(黄河上游与柴达木水系格尔木河)花斑裸鲤(Gymnocypris eckloni Herzenstein)的形态进行定量分析,讨论两水系花斑裸鲤是否存在先前研究未能发现的形态差异。结果显示:花斑裸... 研究采用现代几何形态测量法并结合Micro CT扫描技术对两水系(黄河上游与柴达木水系格尔木河)花斑裸鲤(Gymnocypris eckloni Herzenstein)的形态进行定量分析,讨论两水系花斑裸鲤是否存在先前研究未能发现的形态差异。结果显示:花斑裸鲤的两个地理种群在基于其头部形态轮廓二维坐标的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的结果均聚在一起,这与之前文献记载的两水系花斑裸鲤的形态学特征相一致,并且对两水系花斑裸鲤进行的典型变量分析也同样支持这一结果;对花斑裸鲤两个地理种群背鳍支鳍骨插入椎骨间的相对位置这一形态特征进行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在骨骼这一更具分类学意义的形态特征上表现出显著性差异。通过对花斑裸鲤两个地理种群的几何形态与Micro CT扫描,准确定量地分析了两水系花斑裸鲤形态上的异同,为正确评价两水系花斑裸鲤真实的演化关系奠定了形态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斑裸鲤 现代几何形态测量法 micro CT扫描技术 定量分析 形态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 porosity and its effect on fatigue performance of 7050 aluminum thick plates 被引量:1
13
作者 XIAO Xiang ZHANG Qi +2 位作者 JIANG Hui-xue LIU Cheng CAO Ling-fe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3期912-923,共12页
Micro porosity in aluminum alloys may contribute to fatigue life degradation, which can largely limit the application of alloys. Therefore, the fatigue life of a commercial 7050-T7451 thick plate and an experimental p... Micro porosity in aluminum alloys may contribute to fatigue life degradation, which can largely limit the application of alloys. Therefore, the fatigue life of a commercial 7050-T7451 thick plate and an experimental plate with different porosities was compared in this study. The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XCT) was utilized to characterize the size, number density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rosity inside various samples, and the fracture surface of fatigued specimens was compared by us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atigue cracks prefer to initiate from constituent particles in the commercial alloy. Whereas the micro porosity is the predominant site for crack nucleation and subsequent failure in the experimental one. The presence of micro porosity in experimental7050-T7451 thick plate may reduce the fatigue life by an order of magnitude or more compared with the defect-free alloy. The pores close to sample surface are the main fatigue crack initiation site, among which larger and deeper pore leads to a shorter fatigue life. The crack initiation is also affected by the pore geometry and direction. Besides, the overall porosity inside the bulk can affect the crack propagation during fatigue te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 porosity fatigue life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7050 aluminum alloys thick plat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C_(f)/SiC陶瓷基复合材料高温环境损伤原位监测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吴晓晨 郑瑞晓 +3 位作者 李露 马浩林 赵培航 马朝利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09-622,共14页
连续SiC纤维增强SiC(SiC_(f)/SiC)复合材料具有高比强度、高比模量、耐高温、耐辐照等优点,在先进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和核反应堆包壳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SiC_(f)/SiC复合材料具有纤维、界面、基体等复杂的多尺度结构,其服役环境... 连续SiC纤维增强SiC(SiC_(f)/SiC)复合材料具有高比强度、高比模量、耐高温、耐辐照等优点,在先进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和核反应堆包壳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SiC_(f)/SiC复合材料具有纤维、界面、基体等复杂的多尺度结构,其服役环境苛刻、损伤失效过程复杂,深刻理解与准确分析其在近服役环境下损伤失效模式对于材料和构件的可靠服役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事后分析”方法无法获取材料在复杂服役环境下的损伤失效过程数据,因此迫切需要发展面向高温服役环境的复合材料原位表征测试技术。本文介绍了基于扫描电子显微镜、数字图像相关、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声发射、电阻等原位监测方法的基本原理、优势与局限性,重点讨论了以上各种原位监测方法及多种原位监测方法联用在SiC_(f)/SiC复合材料高温环境力学表征中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总结了SiC_(f)/SiC复合材料高温环境原位监测技术存在的挑战,并对多种原位技术联用、太赫兹辐射等新型检测技术、复杂构件的损伤原位监测方法等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初步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_(f)/SiC复合材料 原位监测 数字图像相关 声发射 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机用镍钛锉根管预备后形成牙本质微裂的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梓 薛明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5-81,共7页
目的 运用micro-CT比较T-Flex、Reciproc Blue (RB)、ProTaper Gold (PTG)和ProTaper Universal(PTU) 4种机用镍钛锉在体外根管预备后牙本质微裂形成方面的差异。方法 选用根管弯曲度不大于10°的新鲜离体双根管前磨牙32颗建立体外... 目的 运用micro-CT比较T-Flex、Reciproc Blue (RB)、ProTaper Gold (PTG)和ProTaper Universal(PTU) 4种机用镍钛锉在体外根管预备后牙本质微裂形成方面的差异。方法 选用根管弯曲度不大于10°的新鲜离体双根管前磨牙32颗建立体外根管预备模型。根据所用镍钛系统将其随机分为T-Flex、RB、PTG、PTU组(n=8)。设置micro-CT体素大小为17.18μm,扫描分析预备前后牙根横断面图像(n=56 940),观察牙本质微裂的存在。各组结果以存在裂纹的断层图像的数量及百分比来表示,McNemar检验用于比较预备前后牙本质裂纹的存在是否有显著差异,显著性水平设定为P<0.05。结果 总体有11.04%的图像显示有牙本质微裂(n=6 288)。T-Flex、 RB、 PTG和PTU组在预备后观察到具有牙本质微裂截面的比例各自为9.82%、 10.79%、 12.27%和11.25%。所有在预备后断层图像上发现的牙本质裂纹在相应的预备前图像中均已存在。使用上述镍钛系统预备前磨牙根管未出现新的微裂纹。结论 未经根管预备的离体牙中预先即存在牙本质微裂纹;T-Flex、RB、PTG和PTU 4种机用镍钛器械对前磨牙直根管进行根管预备均不会导致新的牙本质微裂纹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管预备 牙本质微裂 镍钛器械 微型计算机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X射线微层析成像研究炸药造型颗粒随机堆积结构
16
作者 岳弘历 张催 张伟斌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05-812,I0002,共9页
通过X射线微层析成像(X-μCT)研究了5种炸药造型颗粒样品的随机堆积结构,获得了造型颗粒堆积体系的颗粒空间排列、颗粒堆积特性以及颗粒接触特征等堆积结构参量。结果表明,造型颗粒随机堆积体系存在不同程度的尺寸分离现象,粒径较大的... 通过X射线微层析成像(X-μCT)研究了5种炸药造型颗粒样品的随机堆积结构,获得了造型颗粒堆积体系的颗粒空间排列、颗粒堆积特性以及颗粒接触特征等堆积结构参量。结果表明,造型颗粒随机堆积体系存在不同程度的尺寸分离现象,粒径较大的颗粒倾向于分布在容器下方,颗粒装填过程会影响水平方向的颗粒分布取向;各样品平均堆积效率随颗粒间径向距离的增大连续变化,表明造型颗粒随机堆积结构长程无序;样品平均接触数为5~6,接近球形颗粒随机疏松堆积,而受颗粒粒径和形状的影响,造型颗粒随机堆积体系的体积分数能够超过球形颗粒随机紧密堆积的极限(0.64)。造型颗粒堆积体系构成局部接触的颗粒在数量、尺寸和形貌等方面分布不均匀,但各种接触结构中60°左右的接触角出现频次最高,形成了60°左右出现单一特征峰的接触角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化学 炸药造型颗粒 压装炸药 X射线微层析成像 随机堆积结构 高聚物黏结炸药 PB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μMRI生物力学建模评估股骨近端微结构力学行为
17
作者 霍晨晨 杨海胜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66-872,共7页
目的建立并验证一种基于显微磁共振成像(micro-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μMRI)和微结构分割无创评估股骨近端微观力学行为的生物力学建模方法。方法首先,对股骨样本进行μMRI扫描,基于分区域图像处理的方法分割骨微结构,建立μMRI... 目的建立并验证一种基于显微磁共振成像(micro-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μMRI)和微结构分割无创评估股骨近端微观力学行为的生物力学建模方法。方法首先,对股骨样本进行μMRI扫描,基于分区域图像处理的方法分割骨微结构,建立μMRI微有限元模型(μMRI模型),模拟侧向跌倒姿态进行有限元分析,计算应力和应变。其次,借助显微CT(μCT),验证μMRI图像分割骨微结构的准确性;基于μCT构建有限元模型(μCT模型),验证μMRI模型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最后,通过模拟侧向跌倒的离体力学加载实验和应变片测量,验证μMRI模型计算骨表面应变的准确性。结果μMRI与μCT模型计算得到的骨微结构参数BV/TV显著相关(r=0.89,P<0.05),μMRI模型和μCT模型计算得到的最大和最小主应力/主应变百分位数高度相关(R^(2)>0.9)。μMRI模型计算得到的应变与力学实验测量的应变高度相关(R^(2)=0.82)。结论基于μMRI分割骨微结构建立的股骨近端微有限元模型可较为准确地表征股骨近端微观力学行为,研究结果为在体无创评估髋部股骨微结构退变和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提供了重要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磁共振成像 微计算机断层扫描 有限元分析 股骨 骨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的数字岩心三维建模 被引量:25
18
作者 林承焰 王杨 +5 位作者 杨山 任丽华 由春梅 吴松涛 吴玉其 张依旻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07-317,共11页
为研究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和建立微观渗流模型,本文通过对东营凹陷沙三中亚段H152井区的典型低渗透储层岩样进行CT(computed tomography)扫描及图像处理,建立了微观尺度的数字岩心模型;继而经过对该模型进行分析和计算,提取了储层孔喉网... 为研究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和建立微观渗流模型,本文通过对东营凹陷沙三中亚段H152井区的典型低渗透储层岩样进行CT(computed tomography)扫描及图像处理,建立了微观尺度的数字岩心模型;继而经过对该模型进行分析和计算,提取了储层孔喉网络模型,在三维空间上直观、清晰地显示了不同尺度的孔隙及喉道的形态、大小和分布;最后通过对孔隙结构特征、孔隙度、渗透率和压降等动静态参数的分析和计算,建立了储层岩样的微观渗流模型。根据算法对比和参数分析结果认为:与传统中值滤波相比,非局部均值滤波算法可在相似性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滤波处理,从而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基于CT的数字岩心建模可为地质研究提供可靠的数字模型;根据近似等压面假设的微观渗流数值模拟分析了流体渗流特征,为揭示低渗透储层流体渗流规律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岩心 孔隙结构 孔喉网络模型 建模 微观渗流 CT 东营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土颗粒三维形态的定量表征方法 被引量:39
19
作者 付茹 胡新丽 +2 位作者 周博 汪华斌 王剑峰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83-490,共8页
颗粒形态是影响砂土力学特性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影响砂土在低应力状态下的抗剪强度、剪胀效应和临界状态行为,以及高应力状态下的颗粒破碎行为。因此,准确地重构砂粒的三维形态,并量化计算其形态表征参数是研究砂粒形态效应的前提工作。... 颗粒形态是影响砂土力学特性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影响砂土在低应力状态下的抗剪强度、剪胀效应和临界状态行为,以及高应力状态下的颗粒破碎行为。因此,准确地重构砂粒的三维形态,并量化计算其形态表征参数是研究砂粒形态效应的前提工作。借助于高精度的CT扫描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获得近海石英砂和风化花岗岩残积砂这两类砂土颗粒的三维形态信息。采用球谐函数序列实现两种砂颗粒三维形态的准确重构,并通过球谐函数分析计算砂土颗粒的体积来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基于球谐重构的三维砂粒表面,提出了实用性的方法来计算砂粒的表面积、表面曲率和三维尺寸等,进而计算砂粒的三维球度、圆度和伸长率等形态表征参数。结果表明,当球谐函数阶达到15时,其重构的砂粒基本形状和表面纹理均与真实砂粒非常接近;近海石英砂在水流搬运和磨蚀的作用下颗粒形态较为规则和圆滑,球度和圆度较大,而风化花岗岩残积砂则在物理风化和剥蚀作用下颗粒形态较为复杂和粗糙,球度和圆度较小;而这两种地质作用对砂土颗粒的伸长率则没有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形态 X射线计算断层扫描 图像处理 球谐函数分析 形态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高分辨工业X-CT系统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贤刚 郭志平 +2 位作者 彭亚辉 张朝宗 田杰谟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2002年第8期64-67,共4页
介绍了采用高分辨CCD面阵列探测器的微焦点三维CT系统的基本结构 ,应用基于Feldkamp的近似三维重建算法获得了令人满意的图像质量。与以往用线阵列探测器的CT系统比较 ,该系统具有采集数据快 ,成像速度快 ,检测周期短的特点 ,可实现对... 介绍了采用高分辨CCD面阵列探测器的微焦点三维CT系统的基本结构 ,应用基于Feldkamp的近似三维重建算法获得了令人满意的图像质量。与以往用线阵列探测器的CT系统比较 ,该系统具有采集数据快 ,成像速度快 ,检测周期短的特点 ,可实现对被检测陶瓷样品 10 0 %的检测。给出了使用该系统检测陶瓷轴承球的DR(数字照相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高分辨工业X-CT系统 微焦点 快速数字成像 三维图像重建 陶瓷零件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