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的北京城市绿地动态特征分析
1
作者 张蔷 李令军 +5 位作者 鹿海峰 刘保献 赵文慧 李琪 秦丽欢 陈韵如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62,共12页
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价值,了解其现状及动态变化是未来进行城市规划和管理的关键。本研究基于2016和2021年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综合运用GIS技术与景观生态学方法,定量分析北京6环内高度城市化区... 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价值,了解其现状及动态变化是未来进行城市规划和管理的关键。本研究基于2016和2021年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综合运用GIS技术与景观生态学方法,定量分析北京6环内高度城市化区域绿地时空格局动态变化特征。结果显示:2021年北京6环内城市绿地面积为1131.40 km^(2),林地、草地和农田分别占73.34%、22.79%和3.87%;2016—2021年绿地面积增加34.59 km^(2),增长率3.15%,增加的绿地类型主要是平原造林地和公园林地;2016—2021年绿地的转入、转出量分别为149.07 km^(2)和114.48 km^(2),分别占整个研究区的6.57%和5.04%,绿地主要与建设用地发生转换,绿地动态变化集中在城市的西南部及5—6环之间;2—6环各环带的绿地动态变化率在12.78%—25.70%之间,由于城市绿化用地有限,越靠近城市中心动态斑块的面积越小,需要使用高分辨率的遥感手段进行识别;2016—2021年,绿地覆盖率增加,斑块破碎化程度下降,新增斑块增加了绿地连通性,且从城市内环到外环,绿地斑块聚集度更高、连通性更好。研究表明,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绿地面积、组成及格局在较短时间内就会发生明显变化,北京近年来实施多项措施大力建设城市绿色空间,绿化效果显著,绿地数量及质量均得到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 绿地动态 景观格局指数 土地覆被 高分辨率卫星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AN与Diffusion在传统纹样设计中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李莉 毛子晗 +2 位作者 吕思奇 袁晨旭 彭玉旭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22,共14页
传统纹样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人工设计已经无法满足纹样的现代设计需求,生成式AI为传统纹样设计提供了新的设计路径和方法。文章将生成式AI应用于传统纹样设计中,通过适配实验优选基于GAN的Style GAN和基于Diffusion... 传统纹样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人工设计已经无法满足纹样的现代设计需求,生成式AI为传统纹样设计提供了新的设计路径和方法。文章将生成式AI应用于传统纹样设计中,通过适配实验优选基于GAN的Style GAN和基于Diffusion的Stable Diffusion两种主流图像生成模型进行实验,采用技术分析与艺术分析相结合,对实验结果进行多角度、多维度对比分析,为设计师选择生成设计方法提供参照。实验结果表明,两个模型均能满足基本的艺术设计需求。Style GAN模型生成的纹样图像更接近真实图像的分布,具有更高的图像质量和多样性;Stable Diffusion模型能较好地传承传统纹样的基因,艺术性与创造性兼具,更加符合传统纹样的艺术设计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N DIFFUSION 传统纹样 评价指标 对比分析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灵活度量自适应加权2DPCA在水下光学图像识别中的应用
3
作者 毕鹏飞 胡志远 +1 位作者 陈璇 杜雪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188-4197,共10页
受观测条件和采集场景等因素影响,水下光学图像通常呈现出高维小样本特性且易伴随着噪声信息干扰,导致许多降维方法对其识别过程中的鲁棒表现力不足。为解决上述问题,该文提出一种新颖的双灵活度量自适应加权2维主成分分析方法(DFMAW-2D... 受观测条件和采集场景等因素影响,水下光学图像通常呈现出高维小样本特性且易伴随着噪声信息干扰,导致许多降维方法对其识别过程中的鲁棒表现力不足。为解决上述问题,该文提出一种新颖的双灵活度量自适应加权2维主成分分析方法(DFMAW-2DPCA)应用于水下图像识别。该方法不仅在建立重构误差和方差之间双层关系中同时使用了灵活的鲁棒距离度量机制,而且能够根据每个样本实际状态自适应学习到与之相匹配的权重,有效增强了模型在水下噪声干扰环境下的鲁棒性并实现识别精度的提升。与此同时,该文设计了一个快速非贪婪算法用于最优解的获取,其具有良好的收敛性。通过3个水下图像数据库中进行大量实验的结果表明,DFMAW-2DPCA在同类方法中具有更为杰出的整体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式识别 鲁棒距离度量 自适应加权 水下光学图像 2维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蜂腰、偷春二格形成史考论
4
作者 张钊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3-146,共14页
宋代以来,诗家即称五律中首联对仗、颔联不对者为偷春格,只颈联对仗者为蜂腰格。这两种变格于沈、宋时始大量出现,在盛唐时一度与中间两联对偶的正格平分秋色,到大历时代才最终确立了其作为五律变格的地位。这种在近体中参用散句的趋势... 宋代以来,诗家即称五律中首联对仗、颔联不对者为偷春格,只颈联对仗者为蜂腰格。这两种变格于沈、宋时始大量出现,在盛唐时一度与中间两联对偶的正格平分秋色,到大历时代才最终确立了其作为五律变格的地位。这种在近体中参用散句的趋势,与当时诗格中对偶理论的发展,是相互呼应的。从这一文学史进程中,可以见出唐人近体写作突破修辞主义文学观念下“递相祖述”的格局,汲取汉魏以来全部诗学资源,并回归抒情言志之本体的趋势;又能见出唐人在回归之后,重新注意近体本身体式特征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腰格 偷春格 五言近体 修辞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观格局指标对不同景观格局的反应 被引量:401
5
作者 李秀珍 布仁仓 +6 位作者 常禹 胡远满 问青春 王绪高 徐崇刚 李月辉 贺红仕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23-134,共12页
探讨了在人为控制不同因子变量的条件下各景观格局指标对由中性随机模型产生的不同景观格局系列的反应 ,以评价一些常用指标的实用性和局限性。研究结果表明 ,大部分指标所指示的格局特征往往是不全面的 ,即它们只对格局系列中个别因子... 探讨了在人为控制不同因子变量的条件下各景观格局指标对由中性随机模型产生的不同景观格局系列的反应 ,以评价一些常用指标的实用性和局限性。研究结果表明 ,大部分指标所指示的格局特征往往是不全面的 ,即它们只对格局系列中个别因子的变化敏感 ,而对另一些因子的变化反应迟钝。比较值得推荐的指标有 :总斑块数目 ,平均斑块大小 ,总边界密度 ,分维数 ,蔓延度 ,聚集度。但即使是这些指标 ,也各有其局限性 ,且存在冗余。由此提醒读者在运用景观格局指标时应在了解其实际意义的基础上 ,结合生态学过程慎重选择和解释 ,避免陷于数字游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格局指标 反应 中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观生态学中的格局分析:现状、困境与未来 被引量:276
6
作者 陈利顶 刘洋 +2 位作者 吕一河 冯晓明 傅伯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5521-5531,共11页
作为景观格局分析的重要手段,景观格局指数的提出与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但是由于众多景观格局指数在指示生态学过程方面的不足,近年来景观格局分析已经走入困境。在总结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景观格局分析的现... 作为景观格局分析的重要手段,景观格局指数的提出与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但是由于众多景观格局指数在指示生态学过程方面的不足,近年来景观格局分析已经走入困境。在总结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景观格局分析的现状、困境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综述。景观格局分析仍然是景观生态学的重要方面,景观格局指数仍然是景观格局分析的主要手段。但是如何建立具有生态学意义的景观格局指数和分析方法,如何将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联系起来,以及如何将"基质—斑块—廊道"的景观生态学理论应用到实际中是目前景观格局分析面临的主要困境。基于对景观格局分析现状及困境的认识,提出了景观格局分析未来的5个发展方向:(1)景观格局分析应该从目前的静态格局描述发展到对动态格局的刻画,只有找到刻画动态格局的方法,才能将格局和过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2)通过对多种景观格局指数的联合应用,发掘景观格局指数集合体对生态过程的解释能力;(3)发展基于生态过程的景观格局指数和分析方法;(4)通过多维景观格局分析,定量研究景观格局演变与生态过程之间的关系;(5)多尺度景观格局分析,将为解决格局与过程的关系提出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指数 景观格局分析 困境 发展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城乡梯度景观格局分析 被引量:98
7
作者 李俊祥 王玉洁 +1 位作者 沈晓虹 宋永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973-1980,i006,共9页
利用 2 0 0 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 ,在 GIS的支持下 ,结合景观格局指数和梯度分析方法 ,研究了上海市景观结构及其在城市化梯度上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 ,上海市的景观结构中 ,农田为优势景观 ,占整个景观比例的 6 0 %左右 ,而反映城市化的... 利用 2 0 0 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 ,在 GIS的支持下 ,结合景观格局指数和梯度分析方法 ,研究了上海市景观结构及其在城市化梯度上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 ,上海市的景观结构中 ,农田为优势景观 ,占整个景观比例的 6 0 %左右 ,而反映城市化的工业、居住和基础设施景观则占 2 2 % ,表明上海的城市化程度已经很高 ;郊区居住用地比例过大 (12 .6 9% ) ,城乡交错带居住区与工业区的高度混合显示上海市的景观结构需要优化 ,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样带上类型水平的景观格局指数分析表明各种景观类型表现出独特的空间特征 ,明显反映了城市化的梯度和前沿 ;而景观水平的格局分析则表明城市化导致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增大 ,景观异质性增高 ;景观格局指数曲线在城市化梯度上呈双峰型 ,是上海中心城区和浦东新区城市化区域的具体表现。研究结果表明景观格局指数和梯度分析相结合 ,是检测城市化和城市形态的有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度分析 景观格局 景观格局指数 城市化 上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幅度变化对景观格局分析的影响 被引量:76
8
作者 申卫军 邬建国 +2 位作者 任海 林永标 李明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2219-2231,共13页
景观格局指数是量化描述景观格局特征的主要方法之一 ,各种格局指数的尺度依赖性使比较分析景观格局特征和尺度推绎复杂化 ,分析不同指数随空间幅度变化的一般行为有助于景观格局分析结果的解释和降低空间尺度推绎的复杂性。研究以 2种... 景观格局指数是量化描述景观格局特征的主要方法之一 ,各种格局指数的尺度依赖性使比较分析景观格局特征和尺度推绎复杂化 ,分析不同指数随空间幅度变化的一般行为有助于景观格局分析结果的解释和降低空间尺度推绎的复杂性。研究以 2种真实景观和 2 7种模拟景观为分析对象 ,考查了 1 6种常用的景观水平格局指数随空间幅度变化行为。根据这些指数因幅度变化行为可预测性把它们分为两类 :第 1类随幅度变化可预测性强 ,指数与幅度之间的关系可用简单的函数关系来表达 ;这类指数包括缀块数、边界总长、景观形状指数和缀块丰度密度 ;前两者随幅度增加呈幂函数形式增加 ,而缀块丰度密度随幅度增加呈幂函数下降 ,景观形状指数随幅度增加呈直线增加。第 2类指数随幅度变化的可预测性较差 ,指数随幅度的变化存在多种可能 (不同形式的增加、减小或保持不变 ) ,不可用一种或多种简单的函数关系来描述所有的情况。这类指数包括缀块丰度、缀块密度、边界密度、最大缀块指数、平均缀块面积、缀块面积标准差、缀块面积变异系数、平均缀块形状指数、面积加权平均缀块形状指数、双对数回归分维数、聚集度指数与Shannon多样性指数。第 2类指数随幅度的变化行为受景观格局特征和指数本身算法的影响。总体上来说 ,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幅度 尺度效应 景观指数 格局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观格局-土壤侵蚀研究中景观指数的意义解释及局限性 被引量:130
9
作者 刘宇 吕一河 傅伯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67-275,共9页
景观格局分析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景观指数是景观格局分析的有力工具。近年来,景观格局与土壤侵蚀关系的相关研究增多,常规景观格局指数得到应用。但针对土壤侵蚀过程的景观指数意义解释不足,景观指数在刻画景观格局-土壤... 景观格局分析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景观指数是景观格局分析的有力工具。近年来,景观格局与土壤侵蚀关系的相关研究增多,常规景观格局指数得到应用。但针对土壤侵蚀过程的景观指数意义解释不足,景观指数在刻画景观格局-土壤侵蚀过程关系存在局限。选择了连接性、多样性、边界/斑块密度、形状4个方面的12个常用景观指数,对这些指数在景观格局-土壤侵蚀过程关系研究中的意义进行阐述,对指数应用的局限性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景观数据属性、景观指数本身性质和土壤侵蚀过程的复杂性使得常规景观格局指数在景观格局-土壤侵蚀关系研究中存在不足。这3方面的影响使得常规景观格局指数与土壤侵蚀表征变量之间不存在确定的关系,从而难以通过景观指数来表征景观土壤侵蚀特征。缺乏土壤侵蚀过程基础是常规景观指数在土壤侵蚀研究应用中存在局限的主要原因。因此,构建基于土壤侵蚀过程的景观指数是景观格局-土壤侵蚀关系研究的需要和新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土壤侵蚀 景观指数 局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地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被引量:59
10
作者 杨国清 吴志峰 祝国瑞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18-221,共4页
以广州地区为研究区,在遥感与G IS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分析斑块和景观两个层次的格局指数变化,研究了20世纪90年代广州地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特征,结合马尔科夫过程与元胞自动机模型对广州地区2010年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进行预测分析。20世纪9... 以广州地区为研究区,在遥感与G IS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分析斑块和景观两个层次的格局指数变化,研究了20世纪90年代广州地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特征,结合马尔科夫过程与元胞自动机模型对广州地区2010年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进行预测分析。20世纪90年代广州地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趋势是建设用地增加,耕地、林地和未利用地减少,水域和果园基本保持稳定;土地利用斑块数目增加,斑块形状指数和分维数下降;景观破碎度和多样性指数上升。21世纪头1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基本保持20世纪90年代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地区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土地利用格局呈破碎化趋势,斑块形状趋于简单,耕地减少没有明显减缓迹象。因此,迫切需要发挥土地利用规划的控制作用,加强耕地保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格局 格局指数 GIS 马尔科夫模型 元胞自动机 广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半干旱区坡面覆被格局的水土流失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77
11
作者 高光耀 傅伯杰 +3 位作者 吕一河 刘宇 王帅 周继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22,共11页
植被恢复与建设是控制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在空间上的分布呈现离散特征,在坡面上形成的裸地-植被镶嵌和植被条带分布等覆被格局对水土流失过程具有重要影响。覆被格局与水土流失关系研究是景观生态学格局与过程... 植被恢复与建设是控制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在空间上的分布呈现离散特征,在坡面上形成的裸地-植被镶嵌和植被条带分布等覆被格局对水土流失过程具有重要影响。覆被格局与水土流失关系研究是景观生态学格局与过程研究的重要内容。从植被斑块、坡面覆被格局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与耦合覆被格局与水土流失的手段和方法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分析。从中发现,植被类型、层次结构和形态特征是植被斑块尺度上影响径流泥沙的关键因素;不同覆被类型的产流产沙特征与覆被格局的准确描述是研究覆被格局水土流失效应的重要基础;坡面覆被格局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关键在于其改变了径流泥沙运移和汇集的连续性,应重点关注径流泥沙源汇区的连通性和空间分布在水土流失中的作用;以坡面的精确覆被制图为基础,建立基于水土流失过程的覆被格局指数和耦合格局信息的径流与侵蚀模型是定量研究覆被格局影响的有效手段。今后应加强以下研究:以动态系统的观点研究覆被格局的变化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系统理解覆被格局与水土流失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反馈机制,探讨两者间动态关系随尺度变化的规律性并发展尺度上推方法;构建过程意义明确且简单实用的格局指数,将覆被格局与水土流失过程有机联系起来;发展覆被格局的动态信息与产流产沙过程相结合的水文模型,加强对格局与径流泥沙反馈系统的耦合,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覆被格局-水土流失过程耦合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半干旱区 坡面覆被格局 水土流失 格局指数 耦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格局对侵蚀产沙影响的研究评述 被引量:42
12
作者 秦伟 曹文洪 +2 位作者 郭乾坤 于洋 殷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4905-4912,共8页
土壤侵蚀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挑战,植被重建则是防控侵蚀产沙的有效手段。在当前水土资源日益稀缺的新形势下,优化植被布局将成为黄土高原等生态脆弱地区未来阻蚀减沙、改善环境的重要途径,有关植被格局对侵蚀产沙影响的科技需求更... 土壤侵蚀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挑战,植被重建则是防控侵蚀产沙的有效手段。在当前水土资源日益稀缺的新形势下,优化植被布局将成为黄土高原等生态脆弱地区未来阻蚀减沙、改善环境的重要途径,有关植被格局对侵蚀产沙影响的科技需求更加急迫、意义更加重要。为此,从坡面与流域两个尺度,总结评述了侵蚀产沙研究中的植被格局表征、侵蚀产沙对植被格局的变化响应两个议题的研究进展。分析认为,目前主要存在缺乏反映侵蚀产沙过程的植被格局表征指数、较少考虑植被与地形叠置格局对侵蚀产沙的耦合影响、尚未建立侵蚀产沙对植被格局的直观响应关系等问题。为促进有关研究,今后在格局指数和耦合关系的构建中应重视植被和地形对侵蚀产沙过程的耦合影响,并选用具有良好应用精度的分布式物理成因模型,以获得反映植被格局影响的流域侵蚀产沙结果。同时,可通过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设计获得更多的典型植被格局及对应情景的侵蚀产沙,以丰富基础资料,减少信息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格局 侵蚀产沙 景观格局指数 源-汇理论 水文联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勐仑地区景观格局变化定量分析 被引量:24
13
作者 刘文俊 马友鑫 +2 位作者 胡华斌 曹敏 李红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3088-3097,共10页
利用景观空间格局定量化分析软件FRAGSTATS和西双版纳勐仑地区1988、2003年两期Landsat影像解译结果,定量分析和比较了两时期景观格局的组成、各类型斑块特征、不同类型斑块间空间分布关系及其动态变化,并进一步分析了其生态效应。结果... 利用景观空间格局定量化分析软件FRAGSTATS和西双版纳勐仑地区1988、2003年两期Landsat影像解译结果,定量分析和比较了两时期景观格局的组成、各类型斑块特征、不同类型斑块间空间分布关系及其动态变化,并进一步分析了其生态效应。结果表明,15年来研究区内以经济林为主的人工景观组分剧烈增加,景观多样性上升;橡胶园等人工种植园地的扩张使得有林地破碎化:平均斑块面积由44km2减至21km2,斑块数由368增至441,同时边缘密度增加;导致其核心区缩小,斑块连接度下降;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展也使得耕地(主要是水田)趋于破碎化。景观中不同斑块的交错分布格局也趋于简单。人工经济林的大面积发展和城市化使该区景观中人为影响显著增强,并产生了生物生境恶化及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等不良生态效应。未来土地利用规划中应借鉴景观生态学原则,以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进一步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制图 FRAGSTATS 景观指数 生态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域景观格局与河流水质的多变量相关分析 被引量:75
14
作者 赵鹏 夏北成 +1 位作者 秦建桥 赵华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331-2341,共11页
流域内的景观格局改变是人类活动的宏观表现,会对河流水质产生显著影响,因此明确影响水质变化的关键景观因子,对于深入了解景观对水质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选择广东省淡水河流域为研究对象,以2007年ALOS卫星影像以及水质监测... 流域内的景观格局改变是人类活动的宏观表现,会对河流水质产生显著影响,因此明确影响水质变化的关键景观因子,对于深入了解景观对水质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选择广东省淡水河流域为研究对象,以2007年ALOS卫星影像以及水质监测数据为基础,运用空间分析和多变量分析方法,分析淡水河流域景观格局与河流水质的相关关系。用包括流域和河岸带尺度的景观组成和空间结构信息的景观指数表征景观格局,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和典型相关分析(CCA)研究景观指数和水质指标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林地、城镇用地和农业用地占淡水河流域总面积超过90%,其中城镇用地超过20%。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和CCA结果说明水质指标受到多个景观指数的综合影响,反映了景观格局对水质的复杂影响机制。流域景观格局对河流水质有显著影响,流域尺度的景观指数比河岸带尺度的景观指数对水质影响更大。城镇用地比例是影响耗氧污染物和营养盐等污染物浓度最重要的景观指数,林地和农业用地对水质的影响较小。另外,景观破碎化对pH值、溶解氧和重金属等水质指标有显著影响。CCA的第一排序轴解释了景观指数与水质指标相关性的54.0%,前两排序轴累积能解释景观指数与水质指标相关性的87.6%,前两轴分别主要表达了城市化水平和景观破碎化水平的变化梯度。淡水河流域的景观格局特征从上游到下游呈现出城市—城乡交错—农村的景观梯度,水质变化也对应了这个梯度的变化,说明人类活动引起的流域土地覆盖及土地管理措施变化会对水质变化产生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景观指数 水质 典型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景观格局对水土流失过程的影响——景观水平与多尺度比较 被引量:57
15
作者 王计平 杨磊 +2 位作者 卫伟 陈利顶 黄志霖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5531-5541,共11页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河口-龙门区间内42个水文站控制流域土地利用和径流泥沙数据为基础,借助GIS和RUSLE,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法,从景观水平和多尺度上探讨景观格局对流域水土流失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河龙区间流域景观格局和水土流失过...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河口-龙门区间内42个水文站控制流域土地利用和径流泥沙数据为基础,借助GIS和RUSLE,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法,从景观水平和多尺度上探讨景观格局对流域水土流失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河龙区间流域景观格局和水土流失过程特征存在明显空间分异和相对差异。在斑块类型水平上草地的连结度(COHESION3)和分维数变异度(FRAC_CV3)、耕地和居民建设用地的丛生度(CLUMPY1、CLUMPY5)、居民建设用地边缘密度(ED5)是影响流域水土流失过程的重要指标,其中草地连结度对流域水土流失过程变异的解释度最高。在景观水平上景观连结度(COHESION)、平均斑块面积(AREA_MN)、景观聚集度(AI)、景观丰富度(PR)是影响水土流失过程的主要因子,其中景观聚集度(AI)对流域水土流失过程变异的解释程度最高。斑块类型水平景观格局对水土流失过程空间变异的解释能力要高于景观水平。景观格局具有明显的嵌套特性并强烈影响着流域水土流失过程,在嵌套水平上草地连结度(COHESION3)和耕地丛生度(CLUMPY1)是控制流域侵蚀产沙的主要格局因子,草地分维数变异程度(FRAC_CV3)可以抑制流域泥沙输移过程。景观格局对水土流失过程的影响机制和景观指数与反应变量间的统计学关系随尺度不同而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土地利用格局 过程 侵蚀产沙 泥沙输移 景观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广州城镇建设用地扩张模式分析 被引量:23
16
作者 张金兰 欧阳婷萍 +1 位作者 朱照宇 柏杨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10-414,共5页
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提取了广州市老八区(以2000年行政区划为准)1978—2005年四个时段的建设用地面积,结合景观指数,从建设用地变化的数量、速度和时空扩张模式几个方面探讨了1978—2005年间三个不同阶段的城市扩张规律。结果表明:(1... 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提取了广州市老八区(以2000年行政区划为准)1978—2005年四个时段的建设用地面积,结合景观指数,从建设用地变化的数量、速度和时空扩张模式几个方面探讨了1978—2005年间三个不同阶段的城市扩张规律。结果表明:(1)广州市建设用地快速扩张,在1978—2005年期间,总面积增加了47158.94,其中1978—1990、1990—2000、2000—2005三个时期的建设用地年扩张速度一直呈上升趋势,分别为:1395.42hm2·a-1、1699.92hm2·a-1、2682.93hm2·a-1。(2)三种扩展类型中,蔓延式扩张是广州市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类型,各时期所占扩展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71.2%、60.5%、47.7%,呈下降的趋势;与此相反的是填充式扩张,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呈上升趋势,所占比例分别为:9.3%、31.7%、46.4%;跳跃式扩张仅在第一时段较高为19.7%,而后两个时段较低,分别为7.8%和5.9%。通过研究为城市模式研究提供了详细且准确的数据,为寻求优良扩张模式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市 建设用地 景观指数 扩张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和GIS的莆田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被引量:39
17
作者 陈颐 林毅伟 +3 位作者 朱志鹏 傅伟聪 董建文 兰思仁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79-286,共8页
为探讨莆田市1995-2015年间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特征,以1995、2005年和2015年的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借助RS与GIS技术对3期的影像进行解译,得到莆田市3期土地利用型图。选取10个类别层级和5个景观层级的景观指数,对莆田市20a的土地... 为探讨莆田市1995-2015年间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特征,以1995、2005年和2015年的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借助RS与GIS技术对3期的影像进行解译,得到莆田市3期土地利用型图。选取10个类别层级和5个景观层级的景观指数,对莆田市20a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结构变迁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利用Shannon多样性t检验方法检定莆田市及5个行政分区不同时段的景观格局是否发生显著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995-2015年间,农地、林地、水域和裸露地表现为减少趋势,建设用地大量增加。林地仍为莆田市的优势景观类型,农地和裸露地破碎化程度加大,且农地的形状逐年趋于规则化。莆田市整体景观的空间聚集度逐渐下降,破碎化程度日益加深,形状趋于复杂化。3个时段的莆田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均发生极显著的变化。除1995-2005年间城厢区和荔城区的景观格局变化不具有显著性,该时段内的其他行政区和其他时段的全部行政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均具有极显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莆田市 Shannon多样性t检验 景观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与GIS的榆林地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33
18
作者 高小红 王一谋 杨国靖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68-171,共4页
利用1986年、1996年和2000年三期遥感资料,在GIS技术的支持下,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选取反应景观空间结构和景观异质性的指数,分析了榆林地区景观格局及动态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景观整体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减小表明优势组分旱地、... 利用1986年、1996年和2000年三期遥感资料,在GIS技术的支持下,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选取反应景观空间结构和景观异质性的指数,分析了榆林地区景观格局及动态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景观整体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减小表明优势组分旱地、草地对景观的控制作用不断增强,沙地景观控制作用相对减小,其它景观指数也表明景观整体破碎度程度增大,斑块间离散度增大,景观形状变得较为复杂。人类活动对景观的有利干扰与不利干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景观各要素发生了较复杂的结构变化和相互转化,土地沙化、退化仍然非常严重,但沙地景观逆转也比较显著,主要以沙地向草地逆转为主。人类对沙地景观积极的、有效的治理使整体景观朝着良性方向发展和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S GIS 榆林地区 景观格局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城市土地利用分类中的应用 被引量:24
19
作者 李伟峰 欧阳志云 肖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93-601,共9页
根据城市相同土地利用类型具有相似景观格局特征的原理,探讨了融合景观格局特征指数和遥感技术的城市土地利用信息提取的新方法。以北京市五环内建城区为例,研究表明,在斑块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上,居住用地和非居住用地内景观斑块的大小... 根据城市相同土地利用类型具有相似景观格局特征的原理,探讨了融合景观格局特征指数和遥感技术的城市土地利用信息提取的新方法。以北京市五环内建城区为例,研究表明,在斑块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上,居住用地和非居住用地内景观斑块的大小、形状、边缘特征、空间连接度、核心区面积特征、多样性、均匀性等特征都有极显著的差异。进一步融合TM遥感影像和这些景观格局特征指数,提取了居民用地和非居民用地类型,总分类精度是79.7%,Kappa系数达到59.8%。研究揭示,景观生态学原理的引入,为传统的遥感技术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格局复杂的城市土地利用信息提取中有很大的应用发展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土地覆盖/利用 景观格局 景观指数 目标分割 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10年北京城市绿色空间格局动态分析 被引量:19
20
作者 张彪 徐洁 +1 位作者 谢高地 李庆旭 《生态科学》 CSCD 2016年第6期24-33,共10页
清楚认知城市绿色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特征是优化城市建设空间与生态红线划定的重要前提。以2000、2005和2010年SPOT影像和园林绿地普查数据为基础,综合利用GIS技术与景观生态学方法,定量分析了北京市六环内绿色空间格局动态变化特征。结... 清楚认知城市绿色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特征是优化城市建设空间与生态红线划定的重要前提。以2000、2005和2010年SPOT影像和园林绿地普查数据为基础,综合利用GIS技术与景观生态学方法,定量分析了北京市六环内绿色空间格局动态变化特征。结果发现2000—2010年北京城市绿色空间面积减少207 km^2,主要是大面积农田和水域被改变为城市建设用地;5—6环之间绿色空间被侵占现象明显,而4环内绿色空间变化相对稳定;绿色空间斑块数量(NP)和形状指数(SHAPE)均持续增大,空间邻近度指数(MNN)、聚集度指数(AI)和结合度指数(COHESION)相对减小,城市绿色空间破碎化趋势明显。该研究表明,2000—2010年城市化过程中北京城区绿色空间面积、组成及格局发生明显变化,城市绿色空间建设不应停留在简单的"点线面"几何学或美学的考量,而需要重点关注增加立体绿量和优化空间格局以充分发挥生态服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色空间 景观格局指数 土地覆被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