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2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省引黄受水区节水水平评价及空间均衡分析
1
作者 张修宇 未志豪 +3 位作者 时梓尧 韩笑恬 郝林钢 韩春辉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03-109,120,共8页
为科学评价河南省引黄受水区节水水平的时空特征、识别关键影响因素并揭示其空间均衡性,给优化水资源配置和制定差异化节水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构建包含综合、农业、工业、生活、生态5个维度共12项量化指标的节水评价指标体系,运用TOPSIS... 为科学评价河南省引黄受水区节水水平的时空特征、识别关键影响因素并揭示其空间均衡性,给优化水资源配置和制定差异化节水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构建包含综合、农业、工业、生活、生态5个维度共12项量化指标的节水评价指标体系,运用TOPSIS法对2014—2023年河南省引黄受水区14个地级市的节水水平进行了动态评估,并基于DEMATEL法与空间均衡分析方法,系统解析了节水水平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区域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2014—2023年,河南省引黄受水区平均节水水平为Ⅳ级,处于较低水平,各地级市节水水平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2)利用DEMATEL法分析识别出5个主要影响因素,按影响程度高低排序为计划用水覆盖率(C2)>万元GDP用水量(C1)>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C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C7)>节约用水量占比(C3);3)研究区节水空间均衡度总体保持相对稳定,但随时间推移呈现轻微弱的下降趋势,反映出区域节水发展存在潜在失衡风险,应加强节水政策引导并优化水资源配置以保障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水水平评价 TOPSIS模型 DEMATEL法 空间均衡分析方法 河南省引黄受水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高山峡谷区水土保持典型对象标准样本构建方法研究与应用
2
作者 赵院 金平伟 +5 位作者 李浩 黄婷婷 姜学兵 史燕东 黄俊 张飞 《中国水土保持》 2025年第7期55-59,I0007,共6页
针对西南高山峡谷区山高坡陡和传统地面监测方法存在的效率及精度不足问题,以提升水土保持对象的自动识别与提取精度、实现高山峡谷区水土保持关键要素快速监测为目的,基于多源遥感监测数据,以梯田、扰动图斑为研究对象样本,进行西南高... 针对西南高山峡谷区山高坡陡和传统地面监测方法存在的效率及精度不足问题,以提升水土保持对象的自动识别与提取精度、实现高山峡谷区水土保持关键要素快速监测为目的,基于多源遥感监测数据,以梯田、扰动图斑为研究对象样本,进行西南高山峡谷区水土保持典型对象样本库制作,开展了西南高山峡谷区水土保持典型对象标准样本构建方法研究与应用,结果表明,西南高山峡谷区梯田(坡式梯田、水平梯田)、扰动图斑(生产建设项目)标准样本数据集库(查询库)能够显著提升模型的训练效果和训练测试应用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对象 标准样本库 构建方法 多源-多尺度-多等级 西南高山峡谷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时空分异 被引量:2
3
作者 刘沛显 刘莹 +1 位作者 李铁男 李恩重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7-369,共13页
[目的]基于生态优先视角构建牡丹江市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组成,探究区域土壤保持、水土保持碳汇、水质净化能力的时空分异特征及权衡与协同关系,核算区域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强度,为维持区域生态稳定、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升水文连通... [目的]基于生态优先视角构建牡丹江市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组成,探究区域土壤保持、水土保持碳汇、水质净化能力的时空分异特征及权衡与协同关系,核算区域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强度,为维持区域生态稳定、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升水文连通与水体质量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SWAT模型对牡丹江市进行主流域与子流域划分,考虑土地利用变化驱动下通过InVEST模型对2002,2012和2022年各流域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土壤保持、水土保持碳汇、水质净化)进行定量评价与时空变化分析,使用Geoda软件在格网尺度下对土壤保持等功能进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各项服务功能间的权衡与协同及其时序变化,最终结合数值与权重核算牡丹江市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强度,并利用地理探测器解释降水、DEM等因素对各项服务功能的贡献。[结果]牡丹江市土壤保持与水土保持碳汇成协同关系,水质净化与水土保持碳汇、土壤保持均呈权衡关系,研究时段内区域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强度各年均值为0.327 5,0.325 6和0.332 7,呈先微降后上升趋势。[结论]牡丹江市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较研究初期得到提升,绥芬河水系区域均值表现优于其他区域,牡丹江水系区域对总量贡献上最大,服务功能的时空分异特性受降水、地形、土地利用变化、植被覆盖等多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 InVEST模型 权衡与协同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土保持的长汀县商品型生态农业发展水平评价
4
作者 魏宇航 刘欢欢 +4 位作者 张一博 马理辉 王继军 谢永生 骆汉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43-252,共10页
为明确福建省长汀县商品型生态农业发展阶段,并分析其驱动因素,利用1992—2022年长汀县统计数据和调研数据,构建商品型生态农业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HP法与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综合指数法对长汀县商品型生态农业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为明确福建省长汀县商品型生态农业发展阶段,并分析其驱动因素,利用1992—2022年长汀县统计数据和调研数据,构建商品型生态农业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HP法与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综合指数法对长汀县商品型生态农业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长汀县商品型生态农业的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经历3个阶段。第1阶段(1992—1996):生态系统平稳发展、经济系统下行发展阶段,其生态系统平均发展指数(0.1398)低于经济系统平均发展指数(0.2795);第2阶段(1997—2017):生态系统加速扩张、经济系统缓慢复苏阶段,其生态系统平均发展指数(0.5607)高于经济系统平均发展指数(0.4246);第3阶段(2018—2022):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经济系统继续发展阶段,其经济系统平均发展指数(0.7739)超越生态系统平均发展指数(0.7175)。2)长汀县商品型生态农业整体发展经历4个主要阶段,为“较差(1992—1997)、中等(1998—2006)、良好(2007—2020)、优秀(2021—2022)”,平均发展指数分别为0.2140、0.3656、0.6426、0.7760。长汀县商品型生态农业发展态势良好,其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发展逐渐趋于协调,水土保持政策与措施是其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品型生态农业 发展阶段 AHP法与熵值法 综合指数法评价 水土保持政策驱动 长汀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生态清洁小流域功能分区与治理措施功能匹配性研究
5
作者 陈家东 张鹏 +5 位作者 郭建超 齐实 卢旭东 左琴 吴慧 陈益壮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43-753,共11页
为探究小流域治理措施与国土空间管控主导下流域水土保持功能的匹配性,以海南岛为研究对象,提出基于地方国土空间管控和水土保持规划等政策的小流域功能分区方法,将海南岛小流域进行水土保持功能分区,并以近年来建设的42条小流域为研究... 为探究小流域治理措施与国土空间管控主导下流域水土保持功能的匹配性,以海南岛为研究对象,提出基于地方国土空间管控和水土保持规划等政策的小流域功能分区方法,将海南岛小流域进行水土保持功能分区,并以近年来建设的42条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投资建立措施与功能的匹配性评价模型,评估小流域的治理措施与其所在功能分区的匹配性。结果表明,1)在绿色农产、水源涵养、生态保护、和谐宜居、休闲康养五类功能分区中,绿色农产分区面积最大,占海南岛总面积的37.2%,功能定位是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主要措施是生产道路建设、保土耕作等。2)绿色农产分区是近年来小流域建设的主要分区,但措施布设、投资与其功能定位存在偏差。20条小流域中有16条匹配性等级为“中等”以下,其他分区功能匹配性较高。3)总体上,匹配性等级为“中等”及以上的占59.5%;“中等”以下的占40.5%,且主要集中在绿色农产分区。未来在绿色农产分区内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时应增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重要措施的投资比重,提高措施投资与流域功能的匹配性。该研究为海南岛及类似地区的小流域功能分类及建设方向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用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功能分区 投资评价法 功能匹配性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区典型流域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6
作者 韩晓 张永娥 张晓明 《泥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共8页
为揭示水土保持措施作用下土壤有机碳组分空间分布特征,基于山西吉县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典型流域实测核素137Cs和有机碳组分数据,分析了侵蚀-沉积区有机碳组分空间分布规律及其与侵蚀模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侵蚀区土... 为揭示水土保持措施作用下土壤有机碳组分空间分布特征,基于山西吉县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典型流域实测核素137Cs和有机碳组分数据,分析了侵蚀-沉积区有机碳组分空间分布规律及其与侵蚀模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侵蚀区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均值较低(5.45 g/kg),坡向是有机碳组分占比的主要影响因子;侵蚀区20~30 cm土层有机碳组分含量与侵蚀模数相关性最好,粗细颗粒态有机碳含量与侵蚀模数相关性显著(p<0.05),各有机碳组分的优先冲刷顺序差异较小;相比于侵蚀区,沉积区有机碳组分含量降低,泥沙来源和有机碳矿化对其影响较大。研究成果对认识自然-人为双源驱动下的土壤有机碳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可为以固碳效益提升的区域水土保持生态治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措施 有机碳组分 侵蚀模数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6-2018年黄土丘陵区典型小流域不同水文年水沙变化 被引量:6
7
作者 刘春月 信忠保 +2 位作者 秦瑞杰 张满良 刘晓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6-135,共10页
[目的]探讨黄土丘陵区罗玉沟典型小流域水沙变化趋势以及不同水文年径流输沙对水土流失治理的响应差异,量化降水和人类活动对流域水沙影响的相对贡献,以期为黄土丘陵第三副区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和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基于罗玉沟流... [目的]探讨黄土丘陵区罗玉沟典型小流域水沙变化趋势以及不同水文年径流输沙对水土流失治理的响应差异,量化降水和人类活动对流域水沙影响的相对贡献,以期为黄土丘陵第三副区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和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基于罗玉沟流域1986—2018年的降雨、径流、输沙等数据,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累积距平法及双累积曲线法分析流域水沙变化趋势及驱动因素。[结果]1986—2018年罗玉沟流域河流由常流河转变为季节性河流,干河日数显著上升(p<0.01),2000年以来干河日数多在300 d以上;同期,罗玉沟流域径流输沙显著下降(p<0.05),与基准期1986—1993年相比,1994—2007年减水减沙率分别为61.9%,44.3%,2008—2018年径流输沙分别减少67.5%,76.4%;在2008—2018年平水年和枯水年间罗玉沟流域输沙模数分别为(1 080.0±107.5) t/km^(2),(167.8±111.4) t/km^(2),而在暴雨频发丰水年,输沙模数仍接近4 000 t/km^(2);流域产流产沙能力降低,水沙关系发生改变,相同径流条件下输沙量减少,即流域径流含沙量水平降低,开始变清;相比降雨变化而言,人类活动是流域水沙变化的主导因素,1994—2007年人类活动对减水减沙的贡献率分别为83.3%和79.5%,而2008—2018年人类活动的贡献率分别为91.8%,94.4%,表明流域水沙变化受人类活动影响越来越大,其中,坡改梯及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因沟道治理工程建设不足,罗玉沟流域在丰水年因沟道重力侵蚀导致流域输沙仍然剧烈,因此,需要加强沟道治理进一步减少流域水土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水沙变化 丰水年 水土保持措施 趋势分析 归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壤与植被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尹佳琪 郭建英 +2 位作者 珊丹 邢恩德 李耀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22,共11页
[目的]探究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壤养分和植物多样性的影响,旨在为矿区排土场等废弃地的生态恢复提供可行的技术措施。[方法]在草原露天煤矿排土场裸露边坡布设8种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水土保持措施,以无措... [目的]探究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壤养分和植物多样性的影响,旨在为矿区排土场等废弃地的生态恢复提供可行的技术措施。[方法]在草原露天煤矿排土场裸露边坡布设8种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水土保持措施,以无措施(CK)为对照,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群落特征,并测定土壤主要理化性质,对比分析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植物群落特征、土壤特性的变化差异,采用冗余法分析植物群落特征与土壤特性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①排土场边坡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主要理化性质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变化明显(p<0.05),撒播混草+生态袋间隔1 m(Ⅱ)和撒播混草+生态袋间隔2 m(Ⅲ)2种措施的土壤速效磷含量达到3.38,3.13 mg/kg,分别比对照(CK)(2.20 mg/kg)增加53.6%,42.3%;撒播混草+生态袋间隔2 m(Ⅲ),撒播混草+土工格室(Ⅶ),撒播混草+草帘子(Ⅷ)3种措施的土壤速效钾含量为108.25,126.25,124.00 mg/kg,对照样地土壤速效钾含量仅为53.25 mg/kg。②水土保持措施对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Simpson优势度指数上,除撒播混草+沙柳沙障(Ⅵ)和撒播混草+土工格室(Ⅶ)的与对照(CK)间差异不显著外(p>0.05),其他组均显著高于对照(CK,p<0.05)。③冗余分析结果表明,Margalef丰富度,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与土壤速效磷呈显著正相关;Louie均匀度指数与土壤全氮、速效钾和缓效钾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露天煤矿排土场实施水土保持措施可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植物多样性,对于生态恢复有积极的作用;撒播混草+生态袋间隔2 m(Ⅲ)和撒播混草+沙柳沙障(Ⅵ)的水土保持措施具有较好的生态修复效果,可作为矿区排土场生态修复的主要措施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措施 植被特征 土壤特性 冗余分析 露天煤矿排土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雨和库水位升降条件下考虑非饱和渗透系数空间变异的边坡可靠度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柳伟 徐长节 +1 位作者 胡世韬 朱怀龙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1-72,共12页
降雨和水位升降对库岸边坡具有显著影响,传统确定性分析难以准确评估其稳定性。考虑降雨和水位升降联合作用下水力参数的空间变异性,进行非饱和土边坡可靠度分析具有重要意义。以赣江库区中的莒洲岛边坡为研究对象,以贝叶斯方法校准的... 降雨和水位升降对库岸边坡具有显著影响,传统确定性分析难以准确评估其稳定性。考虑降雨和水位升降联合作用下水力参数的空间变异性,进行非饱和土边坡可靠度分析具有重要意义。以赣江库区中的莒洲岛边坡为研究对象,以贝叶斯方法校准的多元水力参数的联合随机场为基础,建立非饱和土边坡的稳定性分析方法。根据有限的岩土力学室内试验数据,采用贝叶斯方法校准土水特征曲线的模型参数,并从VGM、VGB、VG和FX模型中选出最优模型;联合多元水力参数的随机统计特征,生成非饱和土边坡渗透系数的随机场空间分布;针对2021年5月赣江水位快速升降并伴随暴雨的工程背景,将上述方法应用于莒洲岛库岸边坡的稳定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暴雨与水位变化的联合作用对边坡安全系数的影响显著,确定性分析的边坡安全系数偏低,考虑非饱和渗透系数空间变异性后计算所得到的SWCC综合可靠指标不能满足规范要求,需采取额外的边坡工程加固措施以保证边坡的长期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岸边坡 土水特征曲线 非饱和渗透系数 贝叶斯方法 可靠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海市煤矸石边坡不同修复技术及其效果评价 被引量:1
10
作者 胡育文 贾剑波 +2 位作者 申新山 王子熠 张梦杰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6-125,共10页
为探究不同修复技术在煤矸石边坡生态修复中的恢复效果及可行性,在乌海市海勃湾区齐峰煤矿区煤矸石边坡上设置4种修复技术坡面,对比分析各修复技术的植被恢复效果及水土保持效果,并通过熵值法-TOPSIS模型对各修复技术进行评价。结果表明... 为探究不同修复技术在煤矸石边坡生态修复中的恢复效果及可行性,在乌海市海勃湾区齐峰煤矿区煤矸石边坡上设置4种修复技术坡面,对比分析各修复技术的植被恢复效果及水土保持效果,并通过熵值法-TOPSIS模型对各修复技术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该地区煤矸石边坡修复过程中豆科及菊科植物生长状况良好,豆科及菊科在该地区适应能力较强。2)人工修复技术相较于自然修复不仅可以增加植被株高、覆盖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而且增强土壤与植被的持水能力以及土壤理化性质能力。3)覆土+撒播灌草籽+蜂巢格室修复技术是该地区最优的修复技术,此修复技术显著提高植被覆盖度、植被持水量,对该地区植被生长有明显的积极作用。在该地区后续煤矸石边坡修复过程中,植物种选择以豆科、菊科为主,修复技术选择以人工修复技术为主,例如覆土+撒播灌草籽+蜂巢格室修复技术,可显著提高复杂自然条件下煤矸石边坡植被恢复效果及水土保持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边坡 植被恢复效果 水土保持效果 熵值法-TOPSIS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坝上地区典型防护林水源涵养功能对林分结构的响应 被引量:2
11
作者 崔悦 闫冰 +3 位作者 李治学 范明远 常晓敏 孙立博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7-86,共10页
【目的】坝上是京津冀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探究典型防护林林分结构对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为该地区防护林的抚育管理与林分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坝上地区御道口林场3种典型防护林(樟子松林、华北... 【目的】坝上是京津冀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探究典型防护林林分结构对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为该地区防护林的抚育管理与林分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坝上地区御道口林场3种典型防护林(樟子松林、华北落叶松林、樟子松华北落叶松混交林)为研究对象,调查胸径、树高、林龄、密度、郁闭度和叶面积指数等林分结构指标,通过室内浸水法和环刀法进行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持水性能的测定,运用冗余分析探究防护林结构对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持水性能的影响机制。【结果】(1)樟子松华北落叶松混交林的枯落物层厚度、蓄积量、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均大于纯林,其中总枯落物厚度差异显著(P<0.05)。(2)土壤总孔隙度、含水量和最大持水量都随着土层的增加而减小。其中土壤总孔隙度和最大持水量在0~30 cm土层表现为华北落叶松林>樟子松华北落叶松混交林>樟子松林,在30~60 cm土层表现为华北落叶松林>樟子松林>樟子松华北落叶松混交林。(3)冗余分析表明,林分结构与水源涵养功能密切相关,林分密度和树高对不同防护林枯落物层水源涵养能力影响显著,而树高和林龄对不同防护林土壤层水源涵养能力影响显著(P<0.05)。【结论】3种防护林中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源涵养能力最好的分别是樟子松华北落叶松混交林和华北落叶松林,林分密度、树高和林龄可以较好地解释水源涵养功能的变化。本研究对坝上地区生态平衡维护与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坝上地区 林分结构 水源涵养 冗余分析 枯落物 水文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砂土孔压影响的场地土层地震反应时域分析方法
12
作者 马睿 李小军 +1 位作者 荣棉水 董青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09-618,共10页
基于动态骨架曲线土体动力本构模型,应用适用于非规则荷载作用下的砂土孔压增长公式,推导出一个适用于砂土场地的动力应力-应变关系式,并提出了一种考虑砂土孔压影响的场地土层地震反应时域分析方法。基于Matlab平台编写了场地土层地震... 基于动态骨架曲线土体动力本构模型,应用适用于非规则荷载作用下的砂土孔压增长公式,推导出一个适用于砂土场地的动力应力-应变关系式,并提出了一种考虑砂土孔压影响的场地土层地震反应时域分析方法。基于Matlab平台编写了场地土层地震反应计算程序。利用美国加纳山谷岩土台阵的观测数据,对所提出的地震反应时域分析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较好地模拟含饱和砂土的场地地震反应分析中孔压变化对场地地震动的影响,并得到了与实际观测记录拟合较为良好的孔压曲线,证明了方法的实用性及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 砂土场地 孔压 时域分析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评价方法 被引量:79
13
作者 余新晓 吴岚 +2 位作者 饶良懿 李静锐 杨永强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7年第2期110-113,共4页
由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支撑与维持着地球生命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因此它已受到当今世界普遍关注。在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情况下,运用生态服务功能理论可以正确评价水土保持措施的作用,并为合理的生态建设规划提供依据。本文在总结Costanza... 由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支撑与维持着地球生命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因此它已受到当今世界普遍关注。在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情况下,运用生态服务功能理论可以正确评价水土保持措施的作用,并为合理的生态建设规划提供依据。本文在总结Costanza等人理论的基础上,分析水土保持各项措施对保护和改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的综合效用。认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包括保护和涵养水源、保护和改良土壤、固碳释氧、净化空气和防风固沙等功能。另外,本文从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水土保持农业措施和水土保持林草措施3个方向为上述功能筛选了10个评价指标,且为各个指标分别建立了评价方法。这些指标及方法将有助于对水土保持措施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服务功能 水土保持 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土保持措施对河川径流影响的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31
14
作者 穆兴民 王飞 +3 位作者 李靖 高鹏 徐学选 王炜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73-78,共6页
水土保持措施对河川径流影响评价在分析水土保持措施效益和制定水土保持规划中具有重要意义,而建立和选择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是评价的核心内容。通过对现有的评价方法进行系统总结和整理,剖析了2类5种评价方法的特点和存在的不足,并... 水土保持措施对河川径流影响评价在分析水土保持措施效益和制定水土保持规划中具有重要意义,而建立和选择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是评价的核心内容。通过对现有的评价方法进行系统总结和整理,剖析了2类5种评价方法的特点和存在的不足,并指出了今后相关研究的工作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水文 河川径流 评价方法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灵山林区不同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功能评价 被引量:69
15
作者 莫菲 李叙勇 +1 位作者 贺淑霞 王晓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5009-5016,共8页
森林植被发挥着涵养水源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降水的截留与再分配;调节河川径流,调节林内小气候,减小林内地表蒸发,改善土壤结构,减少地表侵蚀等。通过对几种林分各层拦蓄降水和保土功能指标定性评价的基础上,用综合评定法... 森林植被发挥着涵养水源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降水的截留与再分配;调节河川径流,调节林内小气候,减小林内地表蒸发,改善土壤结构,减少地表侵蚀等。通过对几种林分各层拦蓄降水和保土功能指标定性评价的基础上,用综合评定法对不同林分水源涵养和保土功能进行综合评价,选择出综合功能最好的林分,以期为北京山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植被恢复与保护提供一定的依据。在测定东灵山4种森林植被林冠层、枯枝落叶层和土壤层蓄水和土壤保持功能指标的基础上,采用综合评定法对4种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功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各植被类型的林冠层截留各不相同,在雨季(69月份)辽东栎林的截留率最大,华北落叶松的最小;枯落物最大持水深以辽东栎林的最大,油松的最小;土壤水文特性各异,0 80 cm土层平均容重以落叶阔叶林的最小,华北落叶松的最大;稳渗速率以落叶阔叶林的最大,油松的最小,初渗速率以辽东栎林的最大,油松的最小。不同林分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综合能力由大到小顺序为落叶阔叶混交林、辽东栎林、华北落叶松林、油松林。常绿阔叶灌丛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综合能力评价值(0.1039)比其它植被类型少3个数量级,说明其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功能明显优于其它植被类型。由此可见,树种组成丰富、林下灌草盖度高、枯落物储量多的落叶阔叶混交林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能力最强,优于单一的阔叶林,而油松林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灵山 森林植被 水源涵养功能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22
16
作者 陈杰 齐实 +1 位作者 王奇 杨芝歌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18-122,126,共6页
新《水土保持法》的颁布明确规定了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相关工作,使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地开展起来。由于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在我国起步较晚,加上土壤侵蚀本来就是一个机理复杂、规律难循的过程,... 新《水土保持法》的颁布明确规定了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相关工作,使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地开展起来。由于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在我国起步较晚,加上土壤侵蚀本来就是一个机理复杂、规律难循的过程,导致了相关工作中存在着诸多难题,这些棘手的问题直接制约了监测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笔者通过相关典型实例,阐述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现状及其指标方法体系,并通过监测指标的筛选、监测点位的布设和监测方法的选择这3个全面涵盖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各个方面的问题系统阐述了实际监测工作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的办法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建设项目 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监测 监测指标 监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江苏省水土保持区划方法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新军 曹磊 +2 位作者 吴颖超 汤建熙 赵言文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30-134,2+329,共5页
江苏省水土保持区划是为了弥补全国水土保持3级区划在江苏省水土保持上的不足,从而更有效地开展水土保持管理。结合江苏省的特点构建江苏省区划的指标体系,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指标体系的要素指标进行降维,结合GIS软件绘制江苏省指... 江苏省水土保持区划是为了弥补全国水土保持3级区划在江苏省水土保持上的不足,从而更有效地开展水土保持管理。结合江苏省的特点构建江苏省区划的指标体系,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指标体系的要素指标进行降维,结合GIS软件绘制江苏省指标体系中自然、社会经济、土地利用和水土流失4个要素分布图,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到各个要素的权重,在GIS软件中使用有条件栅格图像叠置法完成4个要素层的叠置,对叠置成果层的栅格图像进行数据的重分类,初步完成了江苏省水土保持的定量区划。该方法可提高水土保持区划的效率和准确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水土保持区划主观定性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区划 水土保持 地理信息系统 主成分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主要农业区保护性耕作模式技术特征量化分析 被引量:29
18
作者 陈源泉 隋鹏 +1 位作者 高旺盛 李媛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1-7,共7页
对中国5个主要农业区的28种典型保护性耕作模式的技术特征进行量化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各区域的保护性耕作模式总体上都表现出较高的"保护度"(Cd),具有"少裸露"、"少动土"、"高保蓄"和"... 对中国5个主要农业区的28种典型保护性耕作模式的技术特征进行量化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各区域的保护性耕作模式总体上都表现出较高的"保护度"(Cd),具有"少裸露"、"少动土"、"高保蓄"和"高效益"特点,但是"少污染"特征总体表现较差;各区域模式的技术特征表现不一,但基本上都与区域实际需求相吻合;东北平原保护性耕作主要表现为高保蓄和少动土,但是化肥农药使用增加;黄土高原主要表现为少裸露,但经济效益却低于传统耕作;农牧交错带主要表现为少裸露和高效益;长江流域主要表现为高效益和高劳动力消耗;华北平原地区的部分保护性耕作在土壤保蓄方面表现突出,但在减少土壤扰动和增加经济效益方面表现不明显。根据评价结果,中国保护性耕作的研究要继续突出不同区域特点,针对目前存在的不足,进一步通过共性关键技术与配套技术的有效组合,形成区域特色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地理区域 含水量 保护性耕作 技术特征 评价指标 量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沟壑区不同树种的水土保持效益及其适应性评价 被引量:19
19
作者 陈杰 刘文兆 +3 位作者 张勋昌 张北赢 王兵 杨玉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7-104,112,共9页
【目的】研究黄土高原沟壑区不同树种幼林的水土保持效益及其适应性。【方法】以草地为对照,对黄土高原沟壑区刺槐、油松、沙棘、侧柏纯林及其混交林径流小区的产流产沙情况、土壤水分状况及各树种的生理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造林... 【目的】研究黄土高原沟壑区不同树种幼林的水土保持效益及其适应性。【方法】以草地为对照,对黄土高原沟壑区刺槐、油松、沙棘、侧柏纯林及其混交林径流小区的产流产沙情况、土壤水分状况及各树种的生理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造林初期,各树种及其不同造林方式的水土保持效益均比较差,处于水土保持功能低下阶段,土壤侵蚀的差异主要是由植被的不同覆盖度引起的,二者呈二次多项式关系;回归分析表明,当覆盖度达53%时土壤侵蚀较为轻微。草地和各树种林下0-250cm土层土壤水分变化较大,其中以刺槐消耗土壤水分最多,其次是侧柏,油松、沙棘和草地之间差异不明显;刺槐纯林与其混交林下土壤水分的差异比较明显,而其他树种不同造林方式下的土壤水分无明显差异。各树种叶片的水分利用效率表现为侧柏〉油松≈沙棘〉刺槐,油松与沙棘混交造林后两者的水分利用效率都有显著提高;各树种叶片的蒸腾速率表现为刺槐≈沙棘〉油松〉侧柏,沙棘与油松或刺槐混交后,油松与刺槐的蒸腾速率均有所降低,而沙棘变化不显著。【结论】综合考虑树种的水保效益及其适应性可以发现,沙棘与油松混交可能是黄土高原沟壑区较为适宜的一种造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沟壑区 造林树种 造林方式 水保效益 土壤水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石砬子自然保护区几种主要植被类型土壤入渗特性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吕刚 顾宇书 +3 位作者 魏忠平 刘红民 韩友志 高英旭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80-786,共7页
为了深入研究辽东山区森林土壤的水源涵养功能,以白石砬子自然保护区内的6种主要植被类型下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双环试验和室内理化性质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入渗能力及其与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植... 为了深入研究辽东山区森林土壤的水源涵养功能,以白石砬子自然保护区内的6种主要植被类型下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双环试验和室内理化性质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入渗能力及其与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的初渗率、稳渗率、平均入渗率、渗透总量均表现为下层低于上层,最大值是最小值的近3倍;不同植被类型间土壤入渗能力差异较大,其中A层初渗率排列顺序为原生红松阔叶混交林>红松人工林>鱼鳞云杉臭冷杉林>农地>蒙古栎林>杂木林,B层初渗率排列顺序为鱼鳞云杉臭冷杉林>农地>杂木林>红松人工林>原生红松阔叶混交林>蒙古栎林,A层稳渗率排列顺序为红松人工林>鱼鳞云杉臭冷杉林>原生红松阔叶混交林>杂木林>蒙古栎林>农地,B层稳渗率以杂木林最大,为3.8 mm min-1,原生红松阔叶混交林最小,仅为1.1 mm min-1,其他4种植被类型土壤稳渗率几乎无差异,A层平均入渗率排列顺序为红松人工林>原生红松阔叶混交林>鱼鳞云杉臭冷杉林>杂木林>蒙古栎林>农地,B层平均入渗率排列顺序为杂木林>鱼鳞云杉臭冷杉林>红松人工林>蒙古栎林>农地>原生红松阔叶混交林,A层的渗透总量以红松阔叶混交林和红松人工林最大,蒙古栎林和农地相对较低,B层的渗透总量以杂木林最大,红松阔叶混交林最小;主成分分析评价的土壤入渗能力排序为红松人工林>鱼鳞云杉臭冷杉林>原生红松阔叶混交林>杂木林>蒙古栎林>农地,初渗率、稳渗率、平均入渗率和渗透总量等4个指标综合起来能够很好的表达土壤入渗能力,其主成分方差的累积贡献率为90.662%;不同层次土壤入渗速率与入渗时间均存在良好的幂函数关系;土壤的稳渗率、平均入渗率、渗透总量与非毛管孔隙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初渗率与非毛管孔隙存在相关性,但不显著。与容重存在负相关关系,但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入渗 土壤水文 水源涵养 主成分分析 白石砬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