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1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碳酸钙农药载药体系研究进展
1
作者 李园园 蔡润泽 +3 位作者 周连萱 曹立冬 黄啟良 赵鹏跃 《农药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以无机材料为载体负载农药可有效提高农药的防治效果和利用率。碳酸钙具有生物相容性好、pH响应性好、环境毒性低和易降解等优点,在农药载药体系的应用中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介绍了碳酸钙的制备、载药方法及其优缺点,重点综述... 以无机材料为载体负载农药可有效提高农药的防治效果和利用率。碳酸钙具有生物相容性好、pH响应性好、环境毒性低和易降解等优点,在农药载药体系的应用中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介绍了碳酸钙的制备、载药方法及其优缺点,重点综述了碳酸钙农药载药体系在农业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该体系在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可能面临的挑战,旨在为碳酸钙农药载药体系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钙 载药体系 制备方法 缓释技术 实际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闭空间测定人造板甲醛释放规律及承载率研究
2
作者 尹梦婷 杨默 +2 位作者 张中亮 张万钦 邹献武 《中国人造板》 2025年第3期30-35,共6页
干燥器法是人造板甲醛释放量测定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以3种甲醛释放量分别为0.54 mg/L、0.45 mg/L和0.08 mg/L的浸渍胶膜纸饰面刨花板为研究对象,采用9~11 L玻璃干燥器模拟密闭空间,研究板材的甲醛释放规律和承载率对板材甲醛释放量的... 干燥器法是人造板甲醛释放量测定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以3种甲醛释放量分别为0.54 mg/L、0.45 mg/L和0.08 mg/L的浸渍胶膜纸饰面刨花板为研究对象,采用9~11 L玻璃干燥器模拟密闭空间,研究板材的甲醛释放规律和承载率对板材甲醛释放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密闭空间中饰面刨花板释放的甲醛量在前1~7天都呈现逐渐增加趋势,在第8天后甲醛浓度基本达到最大值,并保持稳定;密闭空间中饰面刨花板的甲醛稳定释放量值与空间的板材承载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渍胶膜纸饰面刨花板 甲醛释放规律 承载率 干燥器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503工作面水患物探探测及钻孔探放水实践
3
作者 牛文琼 《江西煤炭科技》 2025年第1期125-129,共5页
晋华宫矿7^(-1#)层305盘区8503工作面多处煤壁及支架出现渗水、切巷低洼区有大量积水,裂隙和断裂处涌水量大。采用瞬变电磁法对巷道进行超前探水,测得工作面顶异常区主要有两处,均为上覆3^(#)层和2^(-3#)层采空区局部积水所致;用直流电... 晋华宫矿7^(-1#)层305盘区8503工作面多处煤壁及支架出现渗水、切巷低洼区有大量积水,裂隙和断裂处涌水量大。采用瞬变电磁法对巷道进行超前探水,测得工作面顶异常区主要有两处,均为上覆3^(#)层和2^(-3#)层采空区局部积水所致;用直流电法测得2处异常区均为薄煤区影响范围;用坑透法测得2处异常区为破碎带和正断层影响范围。向上覆采空区低洼位置设计及补打放水孔12个,累计排放积水9.5万m^(3),并提出了封孔和排水措施,解决了工作面的水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作面探放水 超前物探 直流电法 瞬变电磁 坑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ationale of Timed-Release Analysi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Flotation Experiment
4
作者 刘炯天 周振英 +2 位作者 李备备 沈正义 王进才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1998年第2期113-117,共5页
The fundamental aspects of The Timed-Release Analysis (TRA) and some problems are analysed. Having studied the attribute of optimum flotation test results and the way of optimum test conditions, the auther put forward... The fundamental aspects of The Timed-Release Analysis (TRA) and some problems are analysed. Having studied the attribute of optimum flotation test results and the way of optimum test conditions, the auther put forward a proposal to improve this test method by adding a new test step of scavenging flotation and using optimum test conditions varied with different fine coals instead of the given ones settled by the TRA norm. Comparison between test results of the two methods of TRA shows that the improved method is very go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boratory COAL FLOTATION TEST method timed-release ANALYSIS optimization of TEST conditions optimum results of COAL FLOT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近距离煤层开采无煤柱自成巷控制方法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王琦 刘寄婷 +3 位作者 江贝 薛浩杰 高红科 蒋振华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33,共16页
极近距离煤层传统长壁开采,受上层遗留煤柱和采空区垮落等因素的影响,下煤层开采过程中应力环境复杂、矿压显现剧烈,易诱发巷道围岩大变形。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极近距离条件下巷道定向切顶–约束高强支护无煤柱自成巷控制方法。通过... 极近距离煤层传统长壁开采,受上层遗留煤柱和采空区垮落等因素的影响,下煤层开采过程中应力环境复杂、矿压显现剧烈,易诱发巷道围岩大变形。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极近距离条件下巷道定向切顶–约束高强支护无煤柱自成巷控制方法。通过顶板定向预裂切顶,主动改变顶板悬臂结构,切断采空区向巷道顶板的应力传递。充分利用矿山压力和岩体碎胀特性,取消煤柱留设,结合高强支护加强巷道顶板整体性,共同实现切顶自成巷。建立了极近距离煤层开采覆岩结构模型,计算了下煤层切顶自成巷巷旁支护阻力。以典型极近距离煤层为工程背景,开展了不同开采方法的数值试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自成巷控制方法使巷道围岩应力降低59.8%,巷道顶板变形减少70.8%,并明确了极近距离煤层开采无煤柱自成巷控制机理。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典型极近距离煤层工程设计及现场应用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降低了矿压显现程度,保证了自成巷的安全稳定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近距离煤层 定向切顶卸压 约束高强支护 力学模型 设计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电弹性材料中含有带四条裂纹的正方形孔的反平面断裂问题 被引量:1
6
作者 徐燕 杨娟 《工程数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5-185,共11页
针对反平面剪切力作用下,磁电弹性材料中含有带四条裂纹的正方形孔口的断裂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索。基于线弹性断裂理论和Riemann-Schwarz解析延拓定理,利用复变函数方法和留数定理,通过构造合适的数值保角映射函数,将解析函数边值问题... 针对反平面剪切力作用下,磁电弹性材料中含有带四条裂纹的正方形孔口的断裂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索。基于线弹性断裂理论和Riemann-Schwarz解析延拓定理,利用复变函数方法和留数定理,通过构造合适的数值保角映射函数,将解析函数边值问题转化为柯西积分方程组进行解答,获得了磁电非渗透边界条件下裂纹尖端断裂力学参数的显式表达式。通过与已有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利用数值算例描述了孔洞尺寸、四条裂纹长度和机–电–磁载荷等因素对裂纹扩展参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水平右裂纹对孔口裂纹扩展影响更显著;垂直裂纹影响水平裂纹的扩展趋势;在磁电非渗透边界条件下,随着机械载荷的增大,裂纹尖端的应力强度因子变大,而电载荷和磁载荷对裂纹的扩展与机械载荷的大小和方向密切相关。该分析方法为求解复杂多连通域的智能复合材料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研究成果为含裂纹的复合材料或结构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变函数方法 磁电弹性材料 正方形孔边裂纹 场强度因子 能量释放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method for 3D simulation of internal gas effects on thermal-mechanical behaviors in nuclear fuel elements
7
作者 JIANG Yijie CUI Yi HUO Yongzhong DING Shurong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3期185-192,共8页
A new method for three-dimensional simulation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gas and the solid around is developed.The effects of the gas on the thermal-mechanical behaviors within the surrounded solid are performed b... A new method for three-dimensional simulation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gas and the solid around is developed.The effects of the gas on the thermal-mechanical behaviors within the surrounded solid are performed by replacing the internal gas with an equivalent solid in the modeling,which can make it convenient to simulate the thermal-mechanical coupling effects in the solid research objects with gases in them.The applied thermal expansion coefficient,Young's modulus and Poisson's ratio of the equivalent solid material are derived.A series of tests have been conducted;and the proposed equivalent solid method to simulate the gas effects is valid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机械行为 气体效应 三维模拟 核燃料元件 仿真方法 热膨胀系数 相互作用 耦合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花色苷的抗酸性羧甲基壳聚糖凝胶微球的缓释研究
8
作者 李煦 储若晴 +3 位作者 刘欣茹 刘长霞 叶霞 范小振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152-160,共9页
为拓宽壳聚糖基水凝胶的应用范围,构筑可食用的花色苷(ACNs)递送体系,采用反相乳液法,以玉米油为连续相,水杨醛(SA)为交联剂,制备了具有抗酸性能的载ACNs羧甲基壳聚糖(CMCS)凝胶微球(ACNs/CMCS-SA),表征了其结构和形貌,研究了其稳定性... 为拓宽壳聚糖基水凝胶的应用范围,构筑可食用的花色苷(ACNs)递送体系,采用反相乳液法,以玉米油为连续相,水杨醛(SA)为交联剂,制备了具有抗酸性能的载ACNs羧甲基壳聚糖(CMCS)凝胶微球(ACNs/CMCS-SA),表征了其结构和形貌,研究了其稳定性、溶胀性能和缓释性能。结果表明,ACNs/CMCSSA具有微米级粒径,表面光滑呈圆形;ACNs/CMCS-SA在酸性条件下稳定性良好,溶胀和缓释过程展现pH响应性;ACNs的释放行为符合Weibull模型,pH7和9时为扩散和骨架溶蚀复合释放机制控制,pH3和5时为菲克扩散和Case Ⅱ transport(0级-溶胀依赖性释放)联合释放机制控制。ACNs/CMCS-SA制备方法简单,过程绿色;对ACNs展现良好的胃酸保护和肠道释放性能,为环境友好型药物包封材料的开发和ACNs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色苷(ACNs) 释放性能 动力学 PH 响应 反相乳液法 凝胶微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山苍子精油微胶囊的制备工艺及其缓释性能研究
9
作者 付红军 李亚萍 +2 位作者 王艳 吴思语 彭湘莲 《中国粮油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33-138,共6页
利用复合凝聚法制备山苍子精油微胶囊,单因素实验考察了壁材比(质量比)、壁材浓度、均质时间、芯壁比(质量比)和pH值对包埋率的影响,响应面法优化山苍子精油微胶囊的制备工艺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壁材比1.2∶1.0、壁材质量浓度2 g/100 mL... 利用复合凝聚法制备山苍子精油微胶囊,单因素实验考察了壁材比(质量比)、壁材浓度、均质时间、芯壁比(质量比)和pH值对包埋率的影响,响应面法优化山苍子精油微胶囊的制备工艺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壁材比1.2∶1.0、壁材质量浓度2 g/100 mL、均质时间3 min、芯壁比3∶2、pH 3.8,此时山苍子精油微胶囊的包埋率为61.85%,所建响应面模型拟合度良好;FT-IR分析、XRD表明山苍子精油已被成功包埋,且未与壁材发生化学反应;TGA表明在250℃以内微胶囊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低温、避光有利于微胶囊的缓释。山苍子精油微胶囊的制备克服了山苍子精油易挥发的缺点,提高其缓释性能,有利于山苍子精油微胶囊在水果、蔬菜、肉制品等生鲜食品保鲜的开发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苍子精油 响应面法 微胶囊 缓释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标准火灾曲线和热释放率的衬砌温度分布数值计算研究
10
作者 王峰 曾锦屏 熊藤根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98-1302,共5页
为探明火灾下衬砌温度的分布特性,基于隧道火灾-衬砌辐射对流传热数学模型建立了衬砌温度数值计算方法,并对HC标准火灾曲线和30 MW火灾热释放率火灾工况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标准火灾曲线最高温度普遍大于目前我国规范的要求。采用... 为探明火灾下衬砌温度的分布特性,基于隧道火灾-衬砌辐射对流传热数学模型建立了衬砌温度数值计算方法,并对HC标准火灾曲线和30 MW火灾热释放率火灾工况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标准火灾曲线最高温度普遍大于目前我国规范的要求。采用火灾温度作为衬砌壁面边界条件将显著增大衬砌温度荷载,2小时HC火灾曲线和30 MW火灾工况衬砌最高温度分别为778℃和351℃。标准火灾曲线工况衬砌内部的高温影响范围和高温值均显著大于30 MW火灾工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火灾 传热方法 热释放率 温度分布 性能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收敛约束法在挤压性围岩隧道中的应用
11
作者 刘志春 柳平洋 +2 位作者 陶正委 孙明磊 郭小龙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2期48-55,126,共9页
由于挤压性围岩隧道围岩性质与应力环境的特殊性,其围岩特征曲线与常规隧道有明显差异。为研究挤压性围岩隧道围岩-支护相互作用关系,考虑支护效应修正围岩特征曲线,研究不同变形等级对修正围岩特征曲线的影响规律,优化挤压性围岩双线... 由于挤压性围岩隧道围岩性质与应力环境的特殊性,其围岩特征曲线与常规隧道有明显差异。为研究挤压性围岩隧道围岩-支护相互作用关系,考虑支护效应修正围岩特征曲线,研究不同变形等级对修正围岩特征曲线的影响规律,优化挤压性围岩双线铁路隧道初期支护。研究结果表明,毛洞状态下,受双线隧道断面应力集中影响,拱脚和墙脚为安全控制位置;随着变形等级和侧压力系数增加,支护特征曲线与修正围岩特征曲线不再相交;Ⅰ、Ⅱ级变形采用单层支护可满足安全要求,锚杆只需布置在拱部和边墙位置,Ⅱ级及以上变形锚杆需要全环布置;Ⅳ级变形在采用双层支护的同时,需考虑改善洞室形状、超前加固等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挤压性围岩隧道 变形等级 应力释放法 修正围岩特征曲线 支护特征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量原理不同含水率下煤岩体变形破坏能量损伤演化机制
12
作者 于永江 刘佳铭 +2 位作者 杨云涛 宋志远 赵尚清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7-80,共14页
为探究不同含水率下煤岩体在变形破坏过程中的能量演化规律与损伤演化特征,对双马一矿煤岩体开展了在不同含水率条件下单轴压缩试验,基于能量计算及最小耗能原理,分析不同含水率下煤岩体能量耗散特征及损伤演化机制,结果表明:不同含水... 为探究不同含水率下煤岩体在变形破坏过程中的能量演化规律与损伤演化特征,对双马一矿煤岩体开展了在不同含水率条件下单轴压缩试验,基于能量计算及最小耗能原理,分析不同含水率下煤岩体能量耗散特征及损伤演化机制,结果表明:不同含水率下煤岩体力学性质不同,峰值应变与含水率呈正相关,抗压强度、弹性模量与含水率呈负相关;煤岩体含水率越高,其在峰值处弹性应变能及破坏吸收总应变能越小,耗散能占总应变能比例越高;基于最小耗能原理建立的损伤本构模型表明:随着煤岩体含水率增加,损伤门槛值逐渐降低;干燥状态下,煤岩体在应力峰值处损伤变量分别为0.36、0.28,当含水率增至自然状态时,煤岩体在应力峰值处损伤变量值分别下降0.09、0.18,但当含水率增至饱水状态时,煤岩体在应力峰值处损伤变量值反而分别大幅度上升0.102、0.49,总体呈先减后增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建立了不同含水率煤岩损伤应变能释放率演化模型,低含水率煤岩较干燥煤岩的最大损伤应变能释放率大幅度下降,降幅分别为45.61%、31.29%,而随着含水率增加至饱水状态,其最大损伤应变能释放率增大幅度较平缓,分别为3.08%、8.80%,表明煤岩破坏剧烈程度并未大幅度增加。研究成果对煤岩矿柱水害预测评价与岩石损伤评估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演化 煤岩体 最小耗能法 损伤本构模型 最大损伤应变能释放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究型分析化学综合实验教学模式探究——以“海藻酸盐微胶囊的制备、药物包封及缓控释分析实验”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胡国梁 颜鑫灏 +4 位作者 陈睿希 刘红瑜 姚奇志 李娇 李玲玲 《大学化学》 CAS 2024年第1期134-141,共8页
“海藻酸盐微胶囊的制备、药物包封及缓控释分析实验”是II型分析化学实验中非常典型的一个研究型实验,它涵盖了微胶囊形成原理探究、实验条件设计、微胶囊性能表征等科研基本能力的训练。将海藻酸钠与亚甲基蓝混合溶液分别滴加至3%CaCl... “海藻酸盐微胶囊的制备、药物包封及缓控释分析实验”是II型分析化学实验中非常典型的一个研究型实验,它涵盖了微胶囊形成原理探究、实验条件设计、微胶囊性能表征等科研基本能力的训练。将海藻酸钠与亚甲基蓝混合溶液分别滴加至3%CaCl2溶液和1%壳聚糖溶液中,从而制备出两种不同性能的微胶囊。通过分光光度法测得不同时间溶液的浓度,从而得到缓释曲线,并对两种胶囊的缓释性进行对比分析。后续探究实验采用一步法和两步法制备微胶囊,将两种体系的优点结合起来,得到缓释性和稳定性均较好的微胶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酸盐 微胶囊 缓释曲线 一步法 两步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单缝法的混凝土工作应力微损测试
14
作者 顾颖 刘庭勇 +3 位作者 彭勇军 杜义祥 周子豪 古松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99-2108,共10页
混凝土工作应力是相对于无应力状态的应力增量。为准确测定混凝土工作应力,基于“应变部分释放”的理念,提出一种用于混凝土工作应力的微损伤测试方法——单缝法。该方法通过切割一条较浅的弧形狭缝来释放应力,根据测试应变来计算应力... 混凝土工作应力是相对于无应力状态的应力增量。为准确测定混凝土工作应力,基于“应变部分释放”的理念,提出一种用于混凝土工作应力的微损伤测试方法——单缝法。该方法通过切割一条较浅的弧形狭缝来释放应力,根据测试应变来计算应力。采用数值模拟验证了单缝法的有效性,并分析了混凝土弹性模量等参数对应变释放率的影响。应变释放率为切缝释放应变与混凝土初始应变的比值。通过试验研究了应力大小、切缝深度等参数对测试精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应变释放率由切缝形状与大小唯一确定,与混凝土弹性模量、应力大小、切缝宽度等参数无关;给定切缝形状与大小,就可以借助数值模拟或试验确定相应的应变释放率。释放应变沿切缝两侧呈“M”形分布,远离切缝,释放应变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应变片应尽量布置在应变较大且单调变化的位置,故建议选用50 mm的应变片,布置在距切缝边缘25 mm的位置。切缝深度越大,切割产生的扰动应变越大,当切缝深度小于35 mm,扰动应变为12~18με的压应变;扰动应变可在测试应变中扣除,以消除其对测试精度的影响。切缝深度越大,测试精度越高,但对混凝土的损伤也越大,若采用直径125 mm切割片,建议切缝深度控制在30~35 mm。单缝法能够有效测试混凝土工作应力且具有较高的精度,对于测试试样,测量误差少于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工作应力 释放应变 应变释放率 单缝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诺嗪缓释片剂量倾泻方法学建立与验证
15
作者 周培培 孙春艳 侯晓虹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12期1627-1633,共7页
目的建立雷诺嗪缓释片剂量倾泻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条件:以Agilent ZORBAX Extend C_(18)(100 mm×4.6 mm,3.5μm)为色谱柱,以pH 5.0的乙酸钠缓冲液-乙腈(体积比60∶40)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1),... 目的建立雷诺嗪缓释片剂量倾泻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条件:以Agilent ZORBAX Extend C_(18)(100 mm×4.6 mm,3.5μm)为色谱柱,以pH 5.0的乙酸钠缓冲液-乙腈(体积比60∶40)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72 nm,柱温为40℃,进样量为5μL。溶出条件:以900 mL浓度为0.1 mol·L^(-1)盐酸溶液、含体积分数为5%乙醇的0.1 mol·L^(-1)盐酸溶液、含体积分数20%乙醇的0.1 mol·L^(-1)盐酸溶液、含体积分数40%乙醇的0.1 mol·L^(-1)盐酸溶液为溶出介质,溶出温度为(37±0.5)℃,转速为50 r·min^(-1),桨法,分别经15、30、45、60、75、90、105、120 min,取续滤液进行考察。通过系统适用性、专属性、精密度、线性和范围、滤膜吸附、准确度、溶液稳定性等试验研究,对雷诺嗪缓释片的剂量倾泻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该方法学验证结果良好,各介质条件下,雷诺嗪在质量浓度为0.01~1.10 mg·mL^(-1)浓度范围内精密度、准确度、线性良好,供试品溶液在72 h内稳定。结论本方法能准确测定雷诺嗪缓释片的剂量倾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诺嗪缓释片 剂量倾泻 桨法 方法学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碱法及酸碱联合低温热处理法对污泥磷释放的影响
16
作者 赵文博 颜智勇 +4 位作者 戴欣 李二平 余志元 吴含章 李子雄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5-122,共8页
采用酸碱(pH为1.0、3.0、5.0、7.0、9.0、11.0)法和酸碱联合低温(5、25、45、65、85℃)热处理法处理市政污泥24 h,通过对比处理前后污泥液相中正磷酸盐(PO43--P)的质量浓度变化和固相中总磷(TP_(s))、无机磷(IP_(s))、有机磷(OP_(s))的... 采用酸碱(pH为1.0、3.0、5.0、7.0、9.0、11.0)法和酸碱联合低温(5、25、45、65、85℃)热处理法处理市政污泥24 h,通过对比处理前后污泥液相中正磷酸盐(PO43--P)的质量浓度变化和固相中总磷(TP_(s))、无机磷(IP_(s))、有机磷(OP_(s))的质量分数变化,研究处理过程中污泥磷的迁移规律;通过对比处理前后污泥液相中溶解性化学需氧量(SCOD)、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质量浓度的变化,研究酸碱处理及酸碱联合低温热处理对污泥破解的影响,并探究污泥释磷的机理。结果表明:当pH为1.0、11.0,酸碱处理污泥24 h时,释磷率和破解程度均分别达到酸处理和碱处理中的最高;液相中PO_(4)^(3-)-P的质量浓度由处理前的5.87 mg/L分别提升至217.58、136.87 mg/L;SCOD由处理前的267 mg/L分别提升至4369、6548 mg/L;可溶性碳水化合物质量浓度由处理前的119 mg/L分别提升至1649、2861 mg/L;可溶性蛋白质质量浓度由处理前的138 mg/L分别提升至1813、3064 mg/L;污泥TP_(s)的释放率分别为58.03%和30.05%;非磷灰石无机磷(NAIP)的释放率分别为78.36%和54.79%;pH为1.0的磷灰石无机磷(AP)释放率为95.71%,OP_(s)的质量分数上升了13.11%,而pH为11.0的AP质量分数上升了44.21%,OP_(s)的释放率为15.42%,可见,在酸处理条件下,污泥磷的释放主要来源于NAIP与AP的释放,而在碱处理条件下,污泥磷的释放主要来源于NAIP的释放。当pH为1.0、11.0,联合热处理温度为85℃,处理24 h时,污泥液相中PO43--P的质量浓度分别为323.52、220.10 mg/L;SCOD分别为6400、9470 mg/L;可溶性碳水化合物质量浓度分别为2696、5015 mg/L;可溶性蛋白质质量浓度分别为3562、4258 mg/L;污泥总磷的释放率分别为62.67%和51.32%,污泥的释磷量与污泥破解程度均达到最高;NAIP的释放率分别为86.22%和87.94%;pH 1.0联合85℃的AP释放率为96.14%,OP_(s)的质量分数上升了13.62%,而pH 11.0联合85℃的AP质量分数上升了77.25%,OP_(s)的释放率为40.87%。当pH为1.0、11.0,联合热处理温度为45℃,处理24 h时,污泥液相中PO_(4)^(3-)-P的质量浓度分别为272.16、184.35 mg/L;SCOD分别为5960、9030 mg/L;可溶性碳水化合物质量浓度分别为2331、4699 mg/L;可溶性蛋白质质量浓度分别为3523、4246 mg/L;污泥总磷的释放率分别为61.12%和41.07%;NAIP的释放率分别为83.21%和69.97%;pH 1.0联合45℃的AP释放率为96.14%,OP_(s)的质量分数上升了12.60%,而pH 11.0联合45℃的AP质量分数上升了45.92%,OP_(s)的释放率为24.16%。综合考虑能耗、药剂成本以及二次污染问题等因素,认为采用pH 1.0联合45℃作为污泥处理参数较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政污泥 磷释放 酸碱法 热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气水平井扇形洞穴完井应力—渗透率演化机理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健翔 杨睿月 +4 位作者 秦小舟 黄中伟 井美洋 李嘉文 李国富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4-198,共15页
我国煤层渗透率低且地质条件复杂,采用常规油气储层改造的开发方式难度大、技术适应性差。近年来,基于应力释放的煤层气改造新方法“煤层气水平井水力喷射造穴”很好地解决了这一技术瓶颈问题,但是造穴卸压—增渗的作用机制及其主控地... 我国煤层渗透率低且地质条件复杂,采用常规油气储层改造的开发方式难度大、技术适应性差。近年来,基于应力释放的煤层气改造新方法“煤层气水平井水力喷射造穴”很好地解决了这一技术瓶颈问题,但是造穴卸压—增渗的作用机制及其主控地质因素尚不明晰。为此,考虑了煤岩层理和天然裂隙的影响,采用有限元—离散元耦合方法(Finite-Discrete Element Method,FDEM)建立了煤层气水平井扇形洞穴完井数值模型,探究了造穴后岩体的应力演化历程和储层的卸压—增渗机制,并对比分析了不同储层参数(孔隙压缩系数、储层强度、弱面强度和地应力场)对应力释放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围岩演化过程为造穴后岩体收缩,储层发生应力重构,围岩强度逐渐降低,岩体内部发生新生裂隙萌生和原生裂隙扩展,形成开挖损伤区和应力释放区;(2)参数敏感性分析表明孔隙压缩系数是决定造穴完井储层适应性的关键,弱面强度、储层强度和地应力场分布决定了围岩的应力演化模式和裂缝扩展形态;(3)造穴卸压后储层增渗机制为穴周裂缝提升导流能力,储层应力释放提升基质渗透率。结论认为,模型首次综合考虑了地层特点、造穴过程和煤岩裂隙的影响,研究结果揭示了煤层造穴后的应力演化过程及其卸压、增渗作用机制,深化了对煤层气水平井洞穴完井增产机理的认识,对我国煤层储层改造具有重要的工程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低渗透率 有限元—离散元耦合方法 水平井造穴 扇形洞穴 天然裂隙 应力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刀松解法治疗腰肋韧带损伤的临床研究
18
作者 林惜玉 刘刚 郭长青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9期153-157,共5页
目的 探讨针刀松解法治疗腰肋韧带损伤的临床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疼痛门诊就诊的80例腰肋韧带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针刀组和针刺组,每组40例。针刀组以针刀松解第12... 目的 探讨针刀松解法治疗腰肋韧带损伤的临床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疼痛门诊就诊的80例腰肋韧带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针刀组和针刺组,每组40例。针刀组以针刀松解第12肋、髂嵴压痛点,每3天1次,共治疗5次;针刺组以肾俞、命门、委中、阿是穴为主穴,每2天1次,共治疗8次。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腰痛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后即刻、治疗后6个月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针刀组治疗后即刻、治疗后6个月VAS评分均低于针刺组(P<0.05)。两组治疗后即刻、治疗后6个月OD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针刀组治疗后即刻、治疗后6个月ODI评分低于针刺组(P<0.05)。两组治疗后即刻、治疗后6个月JOA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针刀组治疗后即刻、治疗后6个月JOA评分低于针刺组(P<0.05)。针刀组临床疗效优于针刺组(P<0.05)。结论 针刀松解法治疗腰肋韧带损伤效果显著,疗效优于针刺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肋韧带损伤 针刀 针刺 松解法 腰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羟乙基白杨素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释放评价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小娟 杨宝乐 +4 位作者 马川 何蕾 景临林 黄琼 马慧萍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6-125,共10页
目的:制备和评价7-羟乙基白杨素(7-HEC)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7-HEC/PLGA纳米粒,以粒径、多分散系数(PDI)、包封率、载药量及Zeta电位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考察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 目的:制备和评价7-羟乙基白杨素(7-HEC)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7-HEC/PLGA纳米粒,以粒径、多分散系数(PDI)、包封率、载药量及Zeta电位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考察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处方。采用甘露醇作为冻干保护剂制备冻干粉,对最优处方制备的7-HEC/PLGA纳米粒进行表征及体外释放研究。结果:经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后的最优处方为:药载比2.12∶20,油水体积比1∶14.7,乳化剂为2.72%大豆磷脂。最优处方条件制备的7-HEC/PLGA纳米粒的平均粒径为(240.28±0.96)nm、PDI为0.25±0.69、包封率为(75.74±0.80)%、载药量为(6.98±0.83)%、电位为(-18.17±0.17)mV。体外释放48 h内累积释放度达到50%以上。结论:优化所得处方工艺稳定、操作简便。所得7-HEC/PLGA纳米粒粒度均匀,包封率较高。相对于7-HEC原料药,7-HEC/PLGA纳米粒的溶出度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羟乙基白杨素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 乳化溶剂挥发法 处方优化 体外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井涌水量预测方法及对比分析-以新疆东沟煤矿为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周全超 王丹丹 +5 位作者 党志伟 霍超 苏杰 刘春宇 顾雷雨 李继升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11-220,共10页
矿井涌水量的预测对煤矿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水文地质参数的准确选择、计算方法的选择对矿井涌水量的准确预测影响巨大,同时考虑到矿井开采实际,涌水量不是从开采初期就稳定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为提升涌水量预测的准确度,更好... 矿井涌水量的预测对煤矿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水文地质参数的准确选择、计算方法的选择对矿井涌水量的准确预测影响巨大,同时考虑到矿井开采实际,涌水量不是从开采初期就稳定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为提升涌水量预测的准确度,更好地为煤矿开采服务,在分析新疆东沟煤矿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选取准确水文地质参数的基础上,选择了2种适用于东沟煤矿的涌水量预测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计算结果表明:①非稳定流释水-断面流法计算得到的涌水量呈现动态变化特征,采掘强度稳定后,变化幅度变小,最后趋于稳定;②采用大井法、非稳定流释水-断面流法计算得到的预测涌水量分别为3396、599.87~612.9 m^(3)/d与实际涌水量480 m^(3)/d分别相差607.5%>24.97%~27.69%;③根据矿井实际开采产生的涌水量数据验证分析,采用非稳定流释水-断面流法计算得到的涌水量与实际开采产生的涌水量基本吻合,涌水量预测结果的准确度依次为非稳定流释水-断面流法>大井法;④在资料充足、参数准确的情况下,建议优先选择非稳定流释水-断面流法计算涌水量,在补水边界条件差且符合大井法要求的条件下建议首先选用大井法。本次计算结果一方面充分验证了非稳定流释水-断面流法的准确度,另一方面为煤矿矿井涌水量计算提供了借鉴,同时也为东沟煤矿的安全生产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涌水量预测 大井法 非稳定流释水-断面流法 小东沟煤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