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的干旱时空动态格局分析——以甘肃省黄土高原区为例 被引量:26
1
作者 张调风 张勃 +3 位作者 王小敏 贾建英 尹海霞 何旭强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20,共8页
借助ArcGIS 9.3和SPSS数据软件平台,根据甘肃省黄土高原区33个气象站1962-2010实测气象资料,利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对甘肃省黄土高原区近50年的干旱特征进行了时空分析。首先计算了各站历年逐日的CI指数,统计近50年各站点出现的干旱... 借助ArcGIS 9.3和SPSS数据软件平台,根据甘肃省黄土高原区33个气象站1962-2010实测气象资料,利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对甘肃省黄土高原区近50年的干旱特征进行了时空分析。首先计算了各站历年逐日的CI指数,统计近50年各站点出现的干旱过程、各时段的干旱事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甘肃省黄土高原区历年各地区干旱发生的覆盖范围、频率和不同等级干旱发生的多年平均天数,揭示了甘肃省黄土高原区干旱发生的时空差异和动态格局。分析结果表明,(1)甘肃省黄土高原区有大范围干旱发生的年份,夏季和秋季较多分别有13、8 a,冬季最少,只有3 a。(2)从空间尺度来看,甘肃省黄土高原区中兰州-榆中-靖远一带和庆阳北部属于高值区,而岷县、渭源一带属于低值区;106°E以西"临洮-通渭-天水"一带和庆阳东南部是干旱变幅最大的地方。(3)从季节尺度来看,夏季干旱频率和持续日数最多,春季、秋季次之,冬季最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干旱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 时空格局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I指数的宁夏干旱致灾因子特征指标分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李红英 张晓煜 +2 位作者 王静 郑广芬 王素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95-1001,共7页
基于1981 2010年宁夏23个气象站逐日降水和气温资料,采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从干旱发生日数、干旱范围、干旱频率和干旱强度等方面对宁夏干旱致灾因子特征指标进行了分析,并作了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估与区划。结果表明,近30年宁夏干旱发... 基于1981 2010年宁夏23个气象站逐日降水和气温资料,采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从干旱发生日数、干旱范围、干旱频率和干旱强度等方面对宁夏干旱致灾因子特征指标进行了分析,并作了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估与区划。结果表明,近30年宁夏干旱发生日数、发生范围、干旱频率和干旱强度均呈增加趋势;干旱致灾因子危险性呈从南到北不断增加的趋势,致灾因子危险性指数最大为0.94,最小在0.1以下,南部大部分地区普遍处于干旱致灾因子低危险区,北部大部分地区处于干旱致灾因子高危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 干旱致灾因子 宁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订正后的CI指数分析近50年干旱对山西省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徐玲玲 王建林 +3 位作者 宋艳玲 郑昌玲 方利 宋迎波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27-233,共7页
利用1961—2010年山西省气象站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计算出逐日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通过对比CI指数与临近农田站1992—2010年的土壤墒情观测资料,分区域和发育期订正了玉米发生干旱时的CI指数评判标准。同时结合近50年山西省玉米单产资... 利用1961—2010年山西省气象站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计算出逐日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通过对比CI指数与临近农田站1992—2010年的土壤墒情观测资料,分区域和发育期订正了玉米发生干旱时的CI指数评判标准。同时结合近50年山西省玉米单产资料,采用线性回归法分区域构建了山西省玉米干旱减产定量评估模型。结果表明,玉米不同发育期发生干旱的CI指数评判标准与传统的气象干旱等级划分标准差异较大。以晋南区为例,玉米播种至出苗期、拔节至抽雄期、乳熟至成熟期发生干旱的CI指数评判标准为≤-1.2,出苗至拔节期为≤-1.3,抽雄至乳熟期为≤-0.9。山西省玉米全生育期干旱累积指数与气象影响产量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335(晋北区)、0.6929(晋中区)和0.8041(晋南区);不同区域玉米干旱减产定量评估模型模拟的近50年玉米产量变化与实际气象影响产量通过Pearson相关性显著性检验,能较为准确地评估玉米发生干旱时的产量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 气象干旱 玉米产量 山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I指数的陕西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4
4
作者 蔡新玲 叶殿秀 +2 位作者 李茜 张存杰 王娜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8,共8页
利用1961—2010年陕西省72个气象站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法,统计分析了近50年陕西省气象干旱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陕西省年及四季干旱发生频次和干旱日数总体上呈北高(多)南低(少)分布特征。四季中夏旱频... 利用1961—2010年陕西省72个气象站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法,统计分析了近50年陕西省气象干旱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陕西省年及四季干旱发生频次和干旱日数总体上呈北高(多)南低(少)分布特征。四季中夏旱频率最高,强度最强,春季其次。各等级干旱日数中轻旱日数最多,中、重和特旱日数依次减少。陕北北部长城沿线及关中中东部既是干旱高发区,也是干旱重发区;近50年陕西区域干旱强度和干旱日数均存在较明显的增加趋势,主要表现为春秋两个季节的变化,而夏季和冬季的变化趋势不明显;近50年陕西共发生32起持续性干旱事件,以春夏连旱为主;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002年持续性干旱事件发生的频率高,强度强,反映出陕西区域极端干旱事件对全球气候变化有明显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省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 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的CI指数在安徽省应用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谢五三 田红 王胜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402-1408,共7页
运用安徽省77个气象台站1961—2009年的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以及安徽省所有测墒站建站至2009年的土壤墒情资料,研究分析改进的CI指数在安徽省的应用情况。结果表明:在统计特征、与土壤墒情的相关性以及干旱的空间分布等方面,改进的CI指数... 运用安徽省77个气象台站1961—2009年的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以及安徽省所有测墒站建站至2009年的土壤墒情资料,研究分析改进的CI指数在安徽省的应用情况。结果表明:在统计特征、与土壤墒情的相关性以及干旱的空间分布等方面,改进的CI指数NCC2CI保持了原来的CI指数OldCI的优点;但在干旱过程的逐日演变诊断方面,NCC2CI指数较OldCI指数有了诸多改进。对于安徽省干旱监测业务来说,NCC2CI明显优于OldC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指数 气象干旱 对比分析 墒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CI的中国干旱时空分布及灾情变化特征 被引量:94
6
作者 廖要明 张存杰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402-1409,共8页
利用中国825个气象站点1961—2015年逐日降水量、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平均风速等资料,根据2017年修订的国家标准《气象干旱等级》,计算得到各站点1961-2015年逐日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eteorological drought composite index,M... 利用中国825个气象站点1961—2015年逐日降水量、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平均风速等资料,根据2017年修订的国家标准《气象干旱等级》,计算得到各站点1961-2015年逐日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eteorological drought composite index,MCI)。基于MCI指数系统分析了中国及东北、华北、西北东部、西南、长江中下游、华南6大区域中旱及以上干旱日数的时空分布及气候变化特征,并结合1951-2015年全国各省(区、市)农业干旱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分析了我国不同地区干旱受灾情况以及灾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华北、黄淮、西北东部、东北西部、华南西部、西南大部以及内蒙古等地是我国干旱多发区,其中华北大部、黄淮东北部及陕西北部、甘肃河东大部、宁夏等地年干旱日数在60天以上,河北南部、宁夏大部、新疆北部和西部、云南中南部、海南南部等地最长连续干旱日数达210天以上;长江中下游、华南东部、西北中部、东北东部等地干旱日数相对较少。东北、华北干旱主要出现在春末和夏、秋季,西北地区东部主要发生在春末夏初,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出现在盛夏和秋季,华南地区的干旱主要出现在秋、冬季节,西南地区多出现在冬、春季节。1961—2015年,中国平均年干旱日数总体呈增加趋势,其中甘肃东南部、宁夏、陕西、山西南部、河南西部、湖北西北部、贵州中西部、云南中西部等地增加趋势明显,但西北中西部、东北中东部、江南大部、华南大部及青藏高原中西部、内蒙中西部等地年干旱日数呈减少趋势。1951—2015年,中国农作物因旱受灾和成灾面积总体呈增加趋势,但近年来有减少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Mci指数 时空分布 灾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I指数的渭河流域干旱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景朝霞 夏军 +2 位作者 匡洋 佘敦先 王强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86-91,95,共7页
根据渭河流域1961—2014年27个气象站的气象数据,利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研究了渭河流域近54 a干旱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渭河流域的干旱持续时间有微弱增加趋势,干旱持续时间序列不存在明显突变点;春、夏、秋、冬四季干旱站次比多... 根据渭河流域1961—2014年27个气象站的气象数据,利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研究了渭河流域近54 a干旱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渭河流域的干旱持续时间有微弱增加趋势,干旱持续时间序列不存在明显突变点;春、夏、秋、冬四季干旱站次比多年均值分别为50.7%、42.7%、37.5%、60.9%,其中春、秋、冬三季干旱站次比增加,秋季增加趋势显著;重度及以上干旱四季频发,但冬季干旱站次比小;干旱持续时间以及中度以上干旱频率西北高、东南低,东部华县站周边干旱持续时间较长;春、夏、秋、冬四季中度以上干旱频率均值分别为35.2%、26.2%、22.4%、2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时空特征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 渭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CI的河南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8
作者 张宇星 智协飞 李凤秀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420-3426,共7页
利用1971-2018年河南110个气象站点逐日逐日气温和降水量等资料,根据《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GB/T 20481-2017),计算得到各站点(1971-2018年)逐日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CI)。基于MCI分析了历年平均干旱日数、各等级干旱年平均干旱日数、... 利用1971-2018年河南110个气象站点逐日逐日气温和降水量等资料,根据《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GB/T 20481-2017),计算得到各站点(1971-2018年)逐日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CI)。基于MCI分析了历年平均干旱日数、各等级干旱年平均干旱日数、各季节平均干旱日数和干旱站次比的年变化、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71-2018年,河南年平均干旱日数整体趋势自南向北逐渐增加,轻旱、中旱等级干旱年平均日数呈北多南少趋势,春季、夏季和冬季平均干旱日数呈北多南少趋势;干旱站次比的变化范围较大,区域性干旱在该地区出现的频率最高,河南干旱发生的范围有加大的趋势,除冬季外,其他三个季节干旱发生范围呈逐渐加大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气象干旱综合指数 干旱日数 干旱站次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CI值进行衡阳晚稻产量预报方法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肖媚 毛宇 +1 位作者 陈涛 黄卓禹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9期18185-18187,共3页
通过分析衡阳各县晚稻产量与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值的关系,利用SPSS软件剔除与预报量关系较弱的自变量,建立了CI值对晚稻产量预报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从回归模型分析来看,剔除洪涝年份后,晚稻Y和D、M的相关性得到了提高,其回归方程为Y=... 通过分析衡阳各县晚稻产量与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值的关系,利用SPSS软件剔除与预报量关系较弱的自变量,建立了CI值对晚稻产量预报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从回归模型分析来看,剔除洪涝年份后,晚稻Y和D、M的相关性得到了提高,其回归方程为Y=384.187+0.508M。模型效果检验表明,样本残差服从正态分布;残差散点的分布随机均匀,且大多落在水平直线-2和2之间;标准化残差的正态曲线的均值为0,标准差为0.989,接近标准正态曲线,回归拟合程度高。从模型检验结果来看,利用该模型对2009年各县晚稻产量进行预报,所得结果和实际相比,平均误差为0.4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稻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 产量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综合气象干旱指数的中国干旱变化趋势研究 被引量:159
10
作者 邹旭恺 任国玉 张强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71-378,共8页
基于中国606个地面台站1951~2008年的逐日降水量和气温资料,采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统计分析了中国全国及十大江河流域近60年的干旱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60年来,从整体来看,中国干旱面积呈现出弱的增加趋势。干旱持续时间长的几个中... 基于中国606个地面台站1951~2008年的逐日降水量和气温资料,采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统计分析了中国全国及十大江河流域近60年的干旱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60年来,从整体来看,中国干旱面积呈现出弱的增加趋势。干旱持续时间长的几个中心分别位于北方的辽河流域西部、黄河流域东部、海河流域、西南诸河流域东南部等地,最长持续时间可达4个月以上;北方江河流域干旱面积一般表现出增加趋势,其中松花江流域、辽河流域、海河流域干旱面积出现显著的增加趋势,辽河流域、海河流域、黄河流域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前期连续数年出现大范围干旱,南方大多数江河流域干旱面积的变化趋势不明显,只有西南诸河流域有显著的减少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 江河流域 干旱面积 气候趋势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19年长江中下游区域性干旱过程及其变化 被引量:28
11
作者 张强 谢五三 +3 位作者 陈鲜艳 翟盘茂 吴必文 段居琦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70-581,共12页
客观识别区域性干旱过程,评估其强度是开展精准监测、评估干旱影响业务的基础。基于长江中下游地区502个国家级气象站1961—2019年逐日气温、降水资料以及1971—2019年干旱受灾面积,运用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CI)及区域性干旱过程识别方法... 客观识别区域性干旱过程,评估其强度是开展精准监测、评估干旱影响业务的基础。基于长江中下游地区502个国家级气象站1961—2019年逐日气温、降水资料以及1971—2019年干旱受灾面积,运用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CI)及区域性干旱过程识别方法,识别出长江中下游地区126次区域性干旱过程,干旱过程的次数随着持续天数增多呈明显减少趋势,决定系数达0.89。1961—2019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共发生6次特强区域性干旱过程、19次强区域性干旱过程、38次较强区域性干旱过程,其余63次为一般区域性干旱过程,区域性干旱过程的持续天数、平均强度、平均影响面积以及综合强度指数的变化趋势形态各异。长江中下游地区年干旱日数总体呈现“北部多于南部、平原多于山区”的分布特征,且总体呈现“西北部增多、东南部减少”的变化趋势,干旱日数与干旱受灾面积变化趋势较为一致,相关系数达0.66。由典型区域性干旱过程监测评估可知,干旱综合强度指数与干旱站数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干旱综合强度指数越强,各等级干旱站数越多;各地干旱日数的多少与干旱受灾面积的大小也较为一致,干旱日数越多的地区,干旱受灾面积越大。总体来看,区域性干旱过程识别方法及评估结果与干旱灾情较为吻合,能较好地识别出区域性干旱过程,并可从持续天数、平均强度、平均影响面积以及干旱综合强度等多角度对干旱过程进行监测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性干旱过程 识别 评估 Mci 长江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年长江中下游伏秋连旱演变特征 被引量:21
12
作者 李俊 袁媛 +3 位作者 王遵娅 赵伟 元慧慧 郁红弟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641-1650,共10页
2019年7月下旬至秋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近50年来历史同期最严重的伏秋连旱,并给多地农业、生态、水资源等带来了严重不利影响。利用我国逐日台站气温和降水资料以及全国逐日气象干旱综合指数,详细分析了2019年长江中下游7省(湖北、... 2019年7月下旬至秋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近50年来历史同期最严重的伏秋连旱,并给多地农业、生态、水资源等带来了严重不利影响。利用我国逐日台站气温和降水资料以及全国逐日气象干旱综合指数,详细分析了2019年长江中下游7省(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福建)伏秋连旱的主要特征,并将干旱发展演变过程与近10年最严重的2011年春旱做了简要对比。分析表明,2019年7月下旬至秋季(7月20日至11月30日),长江中下游区域平均降水量为近50年历史同期最少,平均无降水日数和平均气温分别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和第一。该区域持续高温少雨,导致气象干旱迅速发展,重旱以上平均和最大面积均达到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大,使其成为近50年来历史同期最严重的伏秋连旱。此次气象干旱表现出以下显著的特征:干旱范围广、强度大;始于黄淮而止于江南,旱灾旱情最重位于江南地区,且持续时间最长;东西振荡和南北摆动幅度大;各阶段干旱平均强度和持续时间呈现大致反位相的波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干旱 降水量 气温 气象干旱综合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多尺度和蒸散影响的新干旱指数研究——以云南为例 被引量:13
13
作者 张强 邹旭恺 +3 位作者 陈鲜艳 赵琳 李婷婷 钱忠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09-920,共12页
构建适宜的干旱指标是精准实时监测干旱发生发展的基础,本研究从多尺度对土壤湿度和农作物受旱面积的响应出发,构建了一个新气象干旱指数DI,其更适用于干旱的实时监测。DI是基于考虑实时蒸散影响的短时间尺度相对湿润度指数(MI30)、中... 构建适宜的干旱指标是精准实时监测干旱发生发展的基础,本研究从多尺度对土壤湿度和农作物受旱面积的响应出发,构建了一个新气象干旱指数DI,其更适用于干旱的实时监测。DI是基于考虑实时蒸散影响的短时间尺度相对湿润度指数(MI30)、中时间尺度标准化权重降水指数(SPIW60)及考虑蒸散气候异常影响的长时间尺度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120)三种单时间尺度干旱指数的综合。研究以中国云南省为试验对象,利用125个国家气象站逐日降水量和平均气温资料以及历史干旱灾情数据,运用EID理论方法研制了干旱综合强度指标,统计了常用干旱指数的干旱综合强度,开展了各干旱指数对典型干旱过程监测对比检验,以及与实际干旱受灾面积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长时间尺度的干旱指数强度对干旱灾情的响应优于短时间尺度,在实时监测干旱时也更稳定,不易出现不合理的跳跃现象;而短时间尺度的干旱指数对降水的响应较长时间尺度的指数更为敏感,能及时监测强降水引起的干旱缓解作用。包含多种时间尺度的综合干旱指数(DI、MCI)比单一时间尺度的干旱指数在监测识别干旱和反映干旱灾害影响方面,具有两者兼顾的优势。本研究新构建的综合干旱指数DI在单项指数组成上和各分项权重系数确定上较MCI更简单,DI与干旱灾情的相关系数达0.63,优于MCI,实时监测的敏感性和稳定性方面相当,更适用于云南地区干旱监测和干旱评估业务。本研究可为实时干旱监测选取适宜的指标提供参考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干旱 多时间尺度 新干旱指数DI 干旱指数适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修正及在西南地区的适用性 被引量:78
14
作者 赵海燕 高歌 +1 位作者 张培群 延晓冬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98-705,共8页
以我国西南地区为例,在用加权降水量(W_(AP))改进标准化降水指数的基础上,对综合气象干旱指数(I_C)进行了修正,定义为I_(CW)。通过对比指数修正前后在干旱频率、年干旱强度和干旱发展过程中的不连续加重、以及与同期土壤湿度相关性的差... 以我国西南地区为例,在用加权降水量(W_(AP))改进标准化降水指数的基础上,对综合气象干旱指数(I_C)进行了修正,定义为I_(CW)。通过对比指数修正前后在干旱频率、年干旱强度和干旱发展过程中的不连续加重、以及与同期土壤湿度相关性的差异,分析了I_(CW)在修正后的改进效果及在西南地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修正前后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在多年干旱频率和年干旱强度两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I_(CW)减少了干旱发展过程中的不连续加重现象,且与同期土壤湿度有更好的相关性,即I_(CW)比I_C更加接近实际干旱的演变规律,I_(CW)比I_C更适合在西南地区实时干旱监测业务中使用。然而,由于该研究未对I_C中的相对湿润度指数进行修正,而相对湿润度指数的突变同样可以导致不连续加重的出现,因此,I_(CW)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不连续加重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I_C 加权降水量W_(AP) 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的洞庭湖流域干旱时空特征 被引量:9
15
作者 薛联青 张竞楠 +2 位作者 刘晓群 宋佳佳 邢宝龙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共6页
运用改进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根据洞庭湖流域19个气象站1961—2009年的实测气象资料,运用小波理论分析洞庭湖流域发生的干旱时间差异,并对洞庭湖流域的干旱特征进行空间格局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格局上,洞庭湖流域发生90%以上范围的干... 运用改进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根据洞庭湖流域19个气象站1961—2009年的实测气象资料,运用小波理论分析洞庭湖流域发生的干旱时间差异,并对洞庭湖流域的干旱特征进行空间格局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格局上,洞庭湖流域发生90%以上范围的干旱周期四季依次为:春季16a,夏季13 a,秋季9 a,冬季16 a;在空间格局上,洞庭湖流域干旱发生程度整体上是以衡阳、邵阳,芷江、通道以西,石门、南县以北三个地区为中心向其四周递减;从季节尺度来看,整体上秋季干旱最为严重,冬季次之,春季干旱最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 洞庭湖流域 干旱特征 时空格局 小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22年长江流域高温干旱复合极端事件变化特征 被引量:39
16
作者 梅梅 高歌 +3 位作者 李莹 王国复 代潭龙 陈逸骁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20,共9页
2022年长江流域高温干旱复合特征显著,给水资源、生态系统、经济社会等带来重大影响。基于1961~2022年长江流域逐日气象观测数据和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eteorological Drought Composite Index,MCI),分析了长江流域极端高温、干旱以及高... 2022年长江流域高温干旱复合特征显著,给水资源、生态系统、经济社会等带来重大影响。基于1961~2022年长江流域逐日气象观测数据和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eteorological Drought Composite Index,MCI),分析了长江流域极端高温、干旱以及高温干旱复合事件的长期趋势和相互关系,给出了基于频次、强度、持续时间和影响面积的综合危险性指数评估结果。研究表明:(1)四川盆地东部和长江中下游干流沿线及以南地区是2022年高温干旱复合事件相对影响最大的地区,同时上述地区也是高温干旱复合风险增加趋势显著的地区。(2)在局地复合事件持续时间增加以及上游复合事件风险增大的叠加作用影响下,长江中下游干流周边水文干旱风险可能增加。(3)气候变暖背景下,高温、复合极端事件将变得更为极端,特别在四川盆地东部和长江流域东南部最为显著;高温事件增加是复合事件增加的原因,越来越多的干旱事件与高温关联;长江上、中游在20世纪90年代末以后高温事件强度对复合事件强度起主要贡献的年份明显增多。(4)从综合危险性来看,长江全流域强高温事件并发的年份较多,而严重干旱常在上、中、下游中的两个区域内发展演变;21世纪以来,6~10月发生高危险性高温干旱复合事件且影响范围覆盖长江全流域的有2006,2013,2019年和2022年。研究成果可为认识长江流域高温干旱复合极端事件规律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干旱复合极端事件 气象干旱综合指数 综合风险评估 2022年长江流域干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指数在四川省的适用性分析 被引量:14
17
作者 潘妮 卫仁娟 +2 位作者 詹存 梁川 徐正东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1-78,共8页
干旱灾害频发严重制约着四川省的农业发展,为合理分析四川省干旱情况,干旱指数的选择尤为重要。本文基于四川省39个气象站点1960年-2013年的气象资料,分别计算1961年、1994年、2006年和2009年-2010年各站点相对湿润指数M、气象干旱综合... 干旱灾害频发严重制约着四川省的农业发展,为合理分析四川省干旱情况,干旱指数的选择尤为重要。本文基于四川省39个气象站点1960年-2013年的气象资料,分别计算1961年、1994年、2006年和2009年-2010年各站点相对湿润指数M、气象干旱综合指数CI、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利用Arcgis反距离插值法进行空间插值,并与中国气象灾害大典记录的四川省典型年干旱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进而评价四种干旱指数在四川省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对于1961年夏旱,M指数和CI指数均表现出无旱或轻旱,SPI指数结果较实际情况偏小,SPEI指数监测出了干旱的重灾区,效果在四个干旱指标中最好;1994年夏伏旱,M指数监测结果偏小;CI指数出现了空报,对川东地区和川西高原的监测结果偏小,SPEI指数在达县、巴中一带结果偏小,而SPI指数在成都、绵阳一带的结果偏小。2006年伏旱,M指数监测结果偏小;CI指数比M指数效果稍好,但结果仍然偏小;SPI指数和SPEI指数监测出的干旱特征与实际一致;2009年-2010年的冬春连旱,SPEI指数效果最好,M指数次之,SPI指数效果最差。SPEI指数最能反映四川省典型干旱年干旱的空间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省 干旱 相对湿润指数M 标准化降水指数SPI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 气象干旱综合指数c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前平原冬小麦生育期干旱分析——以保定市为例 被引量:4
18
作者 沈彦军 李红军 雷玉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22-226,233,共6页
对冬小麦生育期干旱进行精细分析,可以为农业生产和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信息,为降水、地下水动态以及作物耗水关系提供研究基础。采用有效降水和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方法,分析了太行山前平原冬小麦56个生育期及各生育阶段(苗期、越冬期... 对冬小麦生育期干旱进行精细分析,可以为农业生产和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信息,为降水、地下水动态以及作物耗水关系提供研究基础。采用有效降水和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方法,分析了太行山前平原冬小麦56个生育期及各生育阶段(苗期、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成熟期)的平均有效降水和气象干旱发生频率。研究发现冬小麦生育期平均有效降水为55.43 mm,分别占年有效降水和生育期降水量的13.6%和52.5%。其中,5月和10月是生育期有效降水的主要贡献月,平均有效降水量分别占到生育期有效降水量的35.7%、27.1%。生育期平均缺水350mm以上,并且有效降水的月际、年际间差异明显。逐月旱涝级别和频率分布显示,生育期干旱平均发生频率为58.5%,逐月发生干旱的频率均在50%以上。12月易发生轻旱,2、3月易发生中旱,4月易发生重旱。总体上,太行山前平原冬小麦生育期及各生育阶段的有效降水都表现出非稳定性,逐月平均有效降水量均不同程度小于需水量,干旱发生频率冬后大于冬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有效降水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 干旱频率 太行山前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衡阳盆地气象干旱频率的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兰芳 陈涛 +3 位作者 肖志成 周松秀 邓美容 谭青山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第1期24-28,共5页
利用衡阳盆地7个气象站1960—2013年的气温、降水等数据,应用趋势分析法、Mann-Kendall检验与ArcGIS技术研究了衡阳盆地气象干旱频率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衡阳盆地54 a的干旱频率呈缓慢增加趋势,年增幅为0.099 7%,其中轻旱与中旱... 利用衡阳盆地7个气象站1960—2013年的气温、降水等数据,应用趋势分析法、Mann-Kendall检验与ArcGIS技术研究了衡阳盆地气象干旱频率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衡阳盆地54 a的干旱频率呈缓慢增加趋势,年增幅为0.099 7%,其中轻旱与中旱频率呈缓慢降低趋势,而重旱与特旱频率明显上升;衡阳盆地气象干旱以秋季干旱的频率最大,为40.26%,春季干旱发生的可能性最小,其频率仅为9.84%;盆地中部的衡南县、西部的祁东县及西北部的衡阳县属于气象干旱高危险区,盆地北部的衡山县、东北部的衡东县、南部的常宁市与东南部的耒阳市为气象干旱的低危险区。该研究得出的气象干旱的时空规律与农业旱情的时空特征有较好的吻合性,因此,利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诊断干旱等级对农业防旱抗旱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干旱频率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 时空演变 衡阳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气象干旱过程识别及多维变量联合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洪柳天骄 陈伏龙 +2 位作者 王统霞 龙爱华 孙怀卫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15,共15页
【目的】新疆是我国典型的干旱区,境内干旱灾害频发,缓解其严峻的干旱形势迫在眉睫;为揭示新疆气象干旱特征并探究其干旱重现期,【方法】采用1960-2021年新疆60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数据,选取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CI)作为干旱评价指标进行... 【目的】新疆是我国典型的干旱区,境内干旱灾害频发,缓解其严峻的干旱形势迫在眉睫;为揭示新疆气象干旱特征并探究其干旱重现期,【方法】采用1960-2021年新疆60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数据,选取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CI)作为干旱评价指标进行干旱等级的划分,基于游程理论识别干旱过程并提取3个典型干旱特征变量,分析新疆近62年来发生干旱过程的时间变化趋势和各等级干旱日数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优选得出的Copula函数构建干旱特征变量的二维、三维联合分布函数模型,推求干旱重现期。【结果】结果表明:在年际变化上新疆干旱过程数量呈现减少趋势,1960-2021年北疆发生干旱过程总数较南疆高,在春季新疆易发生干旱过程,且易发生春夏连旱;随着干旱等级的增加,干旱日数显著减少,旱情呈现出北疆重于南疆的空间分布特征;广义极值分布函数能较好的拟合干旱强度和干旱历时,威布尔分布函数拟合干旱峰值的效果最佳,Gumbel Copula函数拟合干旱强度-历时的二维联合分布时效果较好,Clayton Copula函数在干旱历时-峰值和强度-峰值的二维联合分布及三维联合分布中拟合效果最佳。【结论】Copula函数能较好地描述新疆多维干旱特征变量的联合分布,新疆发生长历时、高强度的极端干旱事件的概率相对较小,发生短历时、低强度的干旱过程概率相对较大,研究成果可为干旱风险评估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ci) 干旱过程识别 干旱特征变量 COPULA函数 干旱重现期 新疆 干旱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