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胶莱盆地东北缘郭城-崖子金矿集区拆离构造控矿特征及成矿前景分析 |
王立功
智云宝
王英鹏
董健
王巧云
|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2
|
中国东部胶东半岛昆嵛山变质核杂岩结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
罗博文
田忠华
王伟
李俊
贾督
李晓东
|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3
|
内蒙古大青山-盘羊山晚中生代-早新生代构造事件及其对华北北缘构造演化的启示 |
张进江
郑剑磊
王海滨
郭磊
刘江
戚国伟
|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4
|
藏东吉塘变质核杂岩组成及大地构造意义 |
冯翼鹏
王书来
王根厚
李典
刘函
鲁扬
唐宇
张培烈
韩宁
|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5
|
胶东地区玲珑双向变质核杂岩的均衡隆升:运动学涡度的指示 |
吴晓冬
朱光
|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6
|
呼和浩特变质核杂岩伸展运动学特征及剪切作用类型 |
王新社
郑亚东
张进江
G.ADavis
B.J.Darby
|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2 |
46
|
|
7
|
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构造特征 |
马寅生
崔盛芹
吴淦国
吴珍汉
朱大岗
李晓
冯向阳
|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
1999 |
69
|
|
8
|
藏南萨迦拉轨岗日变质核杂岩的厘定及其成因 |
李德威
刘德民
廖群安
张雄华
袁晏明
|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3 |
48
|
|
9
|
华北克拉通中生代伸展构造研究的几个问题及其在岩石圈减薄研究中的意义 |
王涛
郑亚东
张进江
王新社
曾令森
童英
|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7 |
78
|
|
10
|
辽西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构造特征及其岩石组构的动力学分析 |
朱大岗
孟宪刚
冯向阳
邵兆刚
曲玮
张贺朋
付海涛
王建平
杨美玲
|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3 |
13
|
|
11
|
松辽盆地变质核杂岩和伸展断陷的构造特征及成因 |
张晓东
余青
陈发景
汪新文
|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
2000 |
47
|
|
12
|
用陆块旋转解释藏东南渐新世—中新世伸展作用——来自点苍山及邻区变质核杂岩的证据 |
刘俊来
曹淑云
翟云峰
宋志杰
王安建
修群业
曹殿华
高兰
管烨
|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7 |
54
|
|
13
|
中蒙边界区亚干变质核杂岩的组成与结构 |
王涛
郑亚东
李天斌
高永军
马铭波
|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2 |
22
|
|
14
|
藏南拆离系锑金成矿特征与成因模式 |
杨竹森
侯增谦
高伟
王海平
李振清
孟祥金
曲晓明
|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6 |
133
|
|
15
|
辽宁南部万福变质核杂岩的发现及其区域构造意义 |
关会梅
刘俊来
纪沫
赵胜金
胡玲
Gregory A.Davis
|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8 |
36
|
|
16
|
医巫闾山岩体同伸展侵位的证据及其地质意义 |
李刚
刘正宏
徐仲元
董晓杰
沙茜
王挽琼
王兴安
张超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0 |
16
|
|
17
|
北京西山官地杂岩的形成时代及构造意义 |
颜丹平
周美夫
宋鸿林
刘敦一
王彦斌
汪昌亮
董铁柱
|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5 |
14
|
|
18
|
华北克拉通及邻区晚中生代伸展构造及其动力学背景的讨论 |
林伟
王军
刘飞
冀文斌
王清晨
|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3 |
79
|
|
19
|
内蒙赤峰楼子店拆离断层带下盘变形花岗质岩石的时代、成因及其地质意义——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证据 |
王彦斌
韩娟
李建波
欧阳志侠
童英
侯可军
|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0 |
24
|
|
20
|
黑龙江新开岭变质核杂岩的组成及其演化 |
赵海滨
莫宣学
徐受民
李尚林
马伯永
|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7 |
4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