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1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onic polymer metal composites actuators with enhanced driving performance by incorporating graphene quantum dots 被引量:1
1
作者 YIN Guo-xiao HE Qing-song +2 位作者 YU Min WU Yu-wei XU Xian-ru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5期1412-1422,共11页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driving performance of ionic polymer metal composites(IPMCs),Nafion/graphene quantum dots(GQDs)hybrid membranes incorporating GQDs with various contents of 0,0.1 wt.%,0.5 wt.%,1.0 wt.%,...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driving performance of ionic polymer metal composites(IPMCs),Nafion/graphene quantum dots(GQDs)hybrid membranes incorporating GQDs with various contents of 0,0.1 wt.%,0.5 wt.%,1.0 wt.%,2.0 wt.%and 4.0 wt.%were fabricated by solution casting,and then IPMCs were manufactured by electroless plating.The water contents and elastic moduli of the hybrid membranes were tested.The morpholog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ybrid membranes and the IPMCs were observed,and the current,AC impedance,blocking force and displacement of the IPMCs were measur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lastic modulus of the hybrid membranes decreases,the water content increases,and the actuation performance of the IPMCs improves significantly after the addition of GQDs.IPMC with 1.0 wt.%GQDs exhibits the best driving property.Compared with the IPMC without GQDs,the working current,ion conductivity,blocking force,and tip displacement increase by 94.67%,311.11%,53.66%,and 66.07%,respectively.These results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preparation of IPMCs with high performance,and further broaden their applications in biomedical devices and bionic robo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phene quantum dots hybrid membrane ionic polymer metal composites actuation performa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olymer-Coated Fibrous Packing Materials inMetal Capillary Gas Chromatography 被引量:3
2
作者 SAITO Yoshihiro OGAWA Mitsuhiro +2 位作者 IMAIZUMI Motohiro WADA Hiroo JINNO Kiyokatsu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69-371,共3页
关键词 金属毛细管 气相色谱 固定相 聚合物涂层纤维 聚合蜡状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functional polymer electrolyte with higher lithium-ion transference number for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被引量:1
3
作者 WANG Zi-long JIANG Jiang-hui +3 位作者 LU Jian-hao WANG An-bang JIN Zhao-qing WANG Wei-ku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12期3681-3693,共13页
Lithium-sulfur(Li-S)batteries have attracted enormous interest due to their super-high theoretical energy density(2600 W·h/kg)in recent years.However,issues such as lithium dendrites and the shuttle effect severe... Lithium-sulfur(Li-S)batteries have attracted enormous interest due to their super-high theoretical energy density(2600 W·h/kg)in recent years.However,issues such as lithium dendrites and the shuttle effect severely hampered the large-scale application of Li-S batteries.Herein,a novel bifunctional gel polymer electrolyte,poly(N,Ndiallyl-N,N-dimethylammonium bis(trifluoromethylsulfonylimide))-P(VDF-HFP)(PDDA-TFSI-P(VDF-HFP),PTP),was prepared by anion exchange reaction to tackle the above problems.Benefited from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FSI-and quaternary ammonium ion in PTP,a higher lithium-ion transference number was obtained,which could availably protect Li metal anodes.Meanwhile,due to the adsorption interactions between PDDA-TFSI and polysulfides(LiPSs),the shuttle effect of Li-S batteries could be alleviated effectively.Consequently,the Li symmetric batteries assembled with PTP cycled more than 1000 h and lithium metal anodes were protected effectively.Li-S batteries assembled with this polymer electrolyte show a discharge specific capacity of 813 mA·h/g after 200 cycles and 467 mA·h/g at 3 C,exhibiting excellent cycling stability and C-rates perform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DA-TFSI-P(VDF-HFP) gel polymer electrolyte Li-S batteries Li metal anod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研究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2
4
作者 权国辉 张庆莉 邰金华 《电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0-367,共8页
综述碳基材料、金属氧化物和导电聚合物等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讨论这些材料在结构设计、表面功能化及掺杂改性等方面的进展;总结它们在提高超级电容器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和循环寿命方面的优势与挑战。碳基材料具有优异的比表面积和... 综述碳基材料、金属氧化物和导电聚合物等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讨论这些材料在结构设计、表面功能化及掺杂改性等方面的进展;总结它们在提高超级电容器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和循环寿命方面的优势与挑战。碳基材料具有优异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率,成为提升电容性能的关键;金属氧化物材料凭借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和化学稳定性,显示出较高的能量储存能力;导电聚合物则因可调性强、环境友好等特点,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进一步优化电极材料,并结合高效电解液和先进的制造工艺,将有助于实现超级电容器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的同步提升,推动商业化应用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电容器 碳基材料 金属氧化物 导电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有机骨架复合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胡德计 宋恩凤 +2 位作者 张学玲 刘兴江 徐强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39-1756,共18页
由于安全和能量密度上的优势,全固态锂金属电池已经成为下一代电池发展的希望。在众多种类的固态电解质中,聚合物电解质具有较高的柔韧性、优良的加工性和与电极良好的界面接触性。但目前,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存在离子电导率较低机械强度... 由于安全和能量密度上的优势,全固态锂金属电池已经成为下一代电池发展的希望。在众多种类的固态电解质中,聚合物电解质具有较高的柔韧性、优良的加工性和与电极良好的界面接触性。但目前,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存在离子电导率较低机械强度较差的问题。为了提高聚合物电解质(SPE)的性能,向SPE中加入无机填料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金属有机框架(MOF)材料具有极高的比表面积、可设计的多孔结构和易于化学调节等优点。将MOF材料引入聚合物基体中,可以提高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和机械性能,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电极/电解质接触界面。本文综述了金属有机框架(MOF)复合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的最新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锂电池 复合聚合物电解质 金属有机骨架 填料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相法制备Al5052/PMMA接头界面结构与结合性能研究
6
作者 殷官超 丁纪俊 +3 位作者 张睿智 张建 罗国强 李家劲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1-261,共11页
目的提高Al5052/PMMA接头结合性能,研究界面结构与结合强度之间的构效关系。方法采用激光打孔结合盐酸腐蚀对5052铝合金(Al5052)表面进行处理,制备了具有多级轮廓特征的表面形貌。随后,采用液相法实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与Al5052的... 目的提高Al5052/PMMA接头结合性能,研究界面结构与结合强度之间的构效关系。方法采用激光打孔结合盐酸腐蚀对5052铝合金(Al5052)表面进行处理,制备了具有多级轮廓特征的表面形貌。随后,采用液相法实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与Al5052的直接连接。最后通过剪切与拉伸实验,并结合离散界面单元模型的仿真结果,系统地讨论了Al5052/PMMA接头界面结构与结合强度之间的构效关系。结果对于先由激光打孔,后经盐酸腐蚀的Al5052基板,与PMMA连接后最大剪切强度为13.94 MPa,最大抗拉强度为9.35 MPa;与未激光打孔、仅盐酸腐蚀的样品相比,最大强度提高了约30%。Al5052/PMMA接头脱粘面根据其形态和失效机制可分为韧性断裂与脆性断裂区域。结论Al5052表面粗糙程度随着盐酸腐蚀处理时间增加,原激光打孔的截面形状逐渐由方变圆,纵深也随之减小。使用液相法制备黏接样品时,Al5052/PMMA接头界面轮廓在物理层面上充分咬合。接头的剪切与拉伸强度均随盐酸腐蚀时间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所得构效关系的结果及其分析过程,将为涉及多级尺度轮廓特征的材料界面结合问题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聚合物连接 表面处理 液相法 结合性能 构效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O/ZIF-67/水性环氧复合涂层的制备及防腐性能
7
作者 黄亚文 张田田 +3 位作者 邓莉 张炜亮 陈俊 胡程耀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48,共9页
针对氧化石墨烯(GO)无自修复性能和沸石类金属有机框架(MOFs)聚合物的腐蚀介质屏蔽性能较弱等实际问题,将具有主被动协同防腐作用的GO/MOFs复合纳米颗粒作为防腐填料,加到水性环氧树脂涂层(WEP)中从而提升防腐性能。通过微观形貌观察、... 针对氧化石墨烯(GO)无自修复性能和沸石类金属有机框架(MOFs)聚合物的腐蚀介质屏蔽性能较弱等实际问题,将具有主被动协同防腐作用的GO/MOFs复合纳米颗粒作为防腐填料,加到水性环氧树脂涂层(WEP)中从而提升防腐性能。通过微观形貌观察、电化学阻抗谱(EIS)测试和盐水浸泡实验对涂层的附着力和防腐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复合纳米涂层的吸水率比纯WEP涂层降低6%。在3.5%盐水中浸泡7 d后,复合纳米填料的添加量达到0.3%时,复合涂层的阻抗模量仍能保持1.9×10^(8)Ω·cm^(2),表现出优异的防腐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沸石类金属有机框架聚合物 水性环氧树脂涂层 MOFS 防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板防滑涂料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高敏 谢庆宜 +3 位作者 刘宇 马春风 罗忠 张国梁 《涂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6-82,共7页
【目的/意义】旨在全面了解甲板防滑涂料的研究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和未来发展方向,为开发新型高性能防滑涂料提供理论支持和研究思路。【分析/评论/进展】重点综述了国内外聚合物基和金属基甲板防滑涂料的研究进展和... 【目的/意义】旨在全面了解甲板防滑涂料的研究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和未来发展方向,为开发新型高性能防滑涂料提供理论支持和研究思路。【分析/评论/进展】重点综述了国内外聚合物基和金属基甲板防滑涂料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甲板防滑涂料因其优异的防滑性、耐磨性、耐候性、耐腐蚀性等性能而备受关注。聚合物基涂料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施工性,而金属基涂料则表现出更高的硬度和耐腐蚀性。根据目前甲板防滑涂料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现阶段防滑涂料的研究短板以及我国防滑涂料发展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及措施。【结论/展望】明确了未来甲板防滑涂层材料技术研究的重点发展方向,即向环境友好型、耐久型和高功能型等新型防滑涂料转变,推动甲板防滑涂料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滑涂料 甲板 聚合物基材料 金属基材料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逆双交联网络自修复聚氨酯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勇 刘若凡 +2 位作者 金玉顺 丁伟 伍一波 《皮革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2,共8页
通过物理交联法制备一系列由可逆双硫键聚合物单交联网络和可逆-Fe^(3+)配位键聚合物单交联网络组成的双交联网络聚氨酯弹性体,得到可逆双交联网络互锁自修复聚氨酯材料(FSN)。该材料利用可逆双键网络中的二硫键和Fe^(3+)配位键网中的... 通过物理交联法制备一系列由可逆双硫键聚合物单交联网络和可逆-Fe^(3+)配位键聚合物单交联网络组成的双交联网络聚氨酯弹性体,得到可逆双交联网络互锁自修复聚氨酯材料(FSN)。该材料利用可逆双键网络中的二硫键和Fe^(3+)配位键网中的金属配位键互穿互锁,形成两个单交联网络协同的可逆双交联网络自修复弹性体材料。研究了双交联网络的自修复能力和力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FSN网络的机械应力达到3.5 MPa;聚合物自修复效率高达80%以上。该结果证明两个单交联网络间存在协同作用,使得FSN比单一可逆聚合物网络在力学性能和自修复能力方面均有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 自修复聚合物 双交联网络 金属配位键 二硫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液体电解质用于电化学储能装置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张超 姚雯嘉 +4 位作者 张仲之 王治彪 刘峥研 封文江 王晗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9-262,共14页
从基础研究到工业过程,电池储能系统在推进当代社会的信息化、智能化中至关重要。电解质作为电池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对电池技术的升级和突破起着重要的作用。离子液体是一种新型的液体电解质,展现出独特的性能,例如高导电性、不可燃性... 从基础研究到工业过程,电池储能系统在推进当代社会的信息化、智能化中至关重要。电解质作为电池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对电池技术的升级和突破起着重要的作用。离子液体是一种新型的液体电解质,展现出独特的性能,例如高导电性、不可燃性、难挥发性、高热稳定性和宽电化学窗口等特点,并在各种电池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与深入研究,在提高电池稳定性、能量密度、使用寿命和安全性等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本文主要综述了离子液体作为电解质在各种可充电金属离子电池以及超级电容器中的研究及应用进展。同时详细介绍了采用各种离子液体基电解质来提高电池性能的不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 电解质 金属离子电池 超级电容器 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渡金属碳化物/聚苯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11
作者 姚剑波 雒和明 +1 位作者 李希言 张建强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6-100,106,共6页
过渡金属碳化物(Ti_(3)C_(2)T_(x)-MXene)具有的二维层状结构优势和电化学性能优势使其在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领域展现出应用潜力。通过原位聚合法,利用Ti_(3)C_(2)T_(x)-MXene和导电聚合物的协同效应,将Ti_(3)C_(2)T_(x)-MXene与聚苯胺(... 过渡金属碳化物(Ti_(3)C_(2)T_(x)-MXene)具有的二维层状结构优势和电化学性能优势使其在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领域展现出应用潜力。通过原位聚合法,利用Ti_(3)C_(2)T_(x)-MXene和导电聚合物的协同效应,将Ti_(3)C_(2)T_(x)-MXene与聚苯胺(PANI)复合制备具有高性能的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将其组装成超级电容器探究实际应用潜能。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在1mol/L H_(2)SO_(4)电解液中有着极佳的电化学性能,在电流密度为1A/g时比电容达398.625F/g,对称超级电容器在500W/kg的功率密度下,具有7.76Wh/kg的能量密度,有很好的实际储能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渡金属碳化物 导电聚合物 复合材料 超级电容器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汞离子吸附材料研究进展
12
作者 张爱京 王桢钰 +4 位作者 肖宁宁 宋艳娜 李军 冯江涛 延卫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99-913,共15页
汞污染来源广泛、排放量大,已成为世界上最严重的十大污染源之一。在众多汞离子去除技术中,吸附法由于具有高效且经济的特点,成为了较为成熟且应用广泛的处理技术。性能优异的吸附剂是吸附法的关键,而传统的吸附材料吸附性能有限。基于... 汞污染来源广泛、排放量大,已成为世界上最严重的十大污染源之一。在众多汞离子去除技术中,吸附法由于具有高效且经济的特点,成为了较为成熟且应用广泛的处理技术。性能优异的吸附剂是吸附法的关键,而传统的吸附材料吸附性能有限。基于此,本文介绍了近年来报道的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Fs)、共轭微孔聚合物(CMPs)、导电聚合物、二维过渡金属碳(氮)化物(MXenes)和复合材料等新型汞离子吸附材料,详细论述了这些吸附材料的结构特征及其与汞离子的吸附特性之间的关系。总结了水中汞离子吸附材料的发展前景,指出调节材料结构以及添加特定官能团是进一步研发新材料的方向,希望对新型汞离子吸附材料的设计和开发提供一定参考和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汞离子吸附 金属有机骨架 共价有机框架 共轭微孔聚合物 二维过渡金属碳(氮)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a基液态金属@COFs的制备及其聚酰亚胺复合涂层的摩擦学性能
13
作者 刘超 唐雨凡 +3 位作者 薛新 靳子 杨仓 鲍艳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5-102,232,共9页
采用共价有机框架聚合物(COFs)对经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改性的镓基液态金属(GLM)进行包覆,制备了固-液复合润滑微胶囊(GLM@COFs),将GLM@COFs加入到聚酰亚胺(PI)中制备了GLM@COFs/PI复合涂层。通过TEM、XRD和EDS对GLM@COFs的结构组成进... 采用共价有机框架聚合物(COFs)对经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改性的镓基液态金属(GLM)进行包覆,制备了固-液复合润滑微胶囊(GLM@COFs),将GLM@COFs加入到聚酰亚胺(PI)中制备了GLM@COFs/PI复合涂层。通过TEM、XRD和EDS对GLM@COFs的结构组成进行了表征,考察了GLM@COFs添加量〔以4,4'-二氨基二苯醚(ODA)、均苯四甲酸酐(BTDA)和GLM@COFs总质量计,下同〕对GLM@COFs/PI复合涂层摩擦学性能的影响,采用SEM和XPS探究了磨损面对涂层的磨损机理。结果表明,GLM@COFs呈平均粒径约为2μm的球形;当GLM@COFs添加量为0.9%时,GLM@COFs/PI复合涂层的摩擦学性能最优,摩擦系数和体积磨损率分别为0.22和6.3×10^(–6) mm^(3)/(N·m),与未添加GLM@COFs的PI涂层相比,分别降低了35.3%和61.1%。COFs包覆GLM不仅可有效改善GLM与PI基体的相容性,还可有效发挥COFs与GLM协同减摩和耐磨的作用,在摩擦表面形成一层固-液复合自润滑转移膜,避免了基体和金属摩擦副之间的直接接触,进而有效降低了复合涂层的摩擦系数及体积磨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基液态金属 共价有机框架聚合物 聚酰亚胺涂层 摩擦学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金属有机骨架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14
作者 牛灿杰 叶素丹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0-402,共13页
基于金属有机骨架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因兼具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大比表面积、可设计性、功能多样性及分子印迹聚合物的预定性、选择性,越来越多的应用于食品检测中,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该文综述了近五年来基于金属有机骨架的分子印迹聚... 基于金属有机骨架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因兼具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大比表面积、可设计性、功能多样性及分子印迹聚合物的预定性、选择性,越来越多的应用于食品检测中,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该文综述了近五年来基于金属有机骨架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应用于构建食品快速检测的电化学传感器、荧光传感器;一方面作为样品前处理材料应用于固相萃取、磁性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基质固相分散萃取等前处理技术,并对该复合材料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在食品检测中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骨架 分子印迹聚合物 食品检测 传感器 样品前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枝法制备大孔金属固定化亲和层析介质及其蛋白分离性能研究
15
作者 侯恒扬 李子炀 +3 位作者 乔娟 马磊 靳海波 张荣月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37-1246,共10页
该文以大孔聚丙烯酸酯微球为基质,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亚氨基二乙酸(GMA-IDA)功能单体为配基,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制备了金属亲和层析介质。首先,基于GMA的环氧基团与IDA的亚氨基反应制备GMA-IDA功能单体,随后通过氧化还原反应,使功能... 该文以大孔聚丙烯酸酯微球为基质,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亚氨基二乙酸(GMA-IDA)功能单体为配基,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制备了金属亲和层析介质。首先,基于GMA的环氧基团与IDA的亚氨基反应制备GMA-IDA功能单体,随后通过氧化还原反应,使功能单体中的双键进行接枝聚合制备大孔聚合物微球。最后在0.1 mol/L镍溶液下螯合Ni2+,制备FastSep-GMA-IDA-Ni亲和层析介质。考察了接枝聚合反应中各因素对蛋白吸附容量的影响,包括功能单体浓度、引发剂浓度、反应体系pH值、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确定了Fastsep-GMA-IDA-Ni亲和层析介质的最佳制备条件。以牛血红蛋白为模型蛋白,所得FastSep-GMA-IDA-Ni亲和介质的静态结合容量最高可达47.97 mg/mL,比商品Ni亲和层析介质高约25.75%。通过偶联法制备的FastSep-IDA-Ni亲和层析介质,其静态结合容量为12.518 mg/mL,远低于接枝法制备的FastSep-GMA-IDA-Ni亲和层析介质。且FastSep-GMA-IDA-Ni相比商品介质显示出更好的蛋白传质效率。考察发现,随着镍含量的增加,同种条件下制备的Fastsep-GMA-IDA-Ni亲和层析介质的蛋白静态结合容量随之增加直至达到饱和。结果显示,随着离子交换容量的增加,螯合的镍含量也随之增加,最高镍含量为104.06μmol/mL。将制备的FastSep-GMA-IDA-Ni对CHO细胞表达的血凝素(HA-His)蛋白进行分离纯化,得到了良好的分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亲和层析介质 接枝法 聚合物微球 蛋白结合容量 分离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态金属-聚合物卷绕型热致动柔性人工肌肉
16
作者 朱宇 张印 +3 位作者 周青华 潘博 李剑飞 蒲伟 《载人航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2-59,共8页
聚合物卷绕型人工肌肉是一种新型柔性驱动器,为解决传统基于电阻丝的热致动方式存在热传导效率低、热量分布不均匀等问题,提升人工肌肉刺激响应速率、输出线性度等驱动性能,提出了一种液态金属与聚合物复合卷绕的柔性人工肌肉驱动机制... 聚合物卷绕型人工肌肉是一种新型柔性驱动器,为解决传统基于电阻丝的热致动方式存在热传导效率低、热量分布不均匀等问题,提升人工肌肉刺激响应速率、输出线性度等驱动性能,提出了一种液态金属与聚合物复合卷绕的柔性人工肌肉驱动机制与设计制备方法,并开展实验测试人工肌肉的温度、收缩速率、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和机械效率等关键参数。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液态金属-聚合物卷绕型人工肌肉空载时响应速率可达50%/s,可提升超本体质量300倍的负载,最大能量密度7.93 kJ/kg,最大功率密度4.9 kW/kg,机械效率提升至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肌肉 聚合物纤维 液态金属 驱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厨余发酵液作外加碳源处理电镀废水的效能探究
17
作者 蔡玲 黄显怀 王坤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6-103,共8页
电镀废水中含有多种重金属离子和高浓度的硝酸盐氮,需要投加大量的碳源来脱氮及维持微生物生长。将厨余垃圾发酵液(R1)与常用碳源葡萄糖(R2)处理电镀废水的效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R1对总氮、硝酸盐氮、氨氮、COD、混合重金属离子的去除... 电镀废水中含有多种重金属离子和高浓度的硝酸盐氮,需要投加大量的碳源来脱氮及维持微生物生长。将厨余垃圾发酵液(R1)与常用碳源葡萄糖(R2)处理电镀废水的效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R1对总氮、硝酸盐氮、氨氮、COD、混合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效果均优于R2。在混合重金属离子的胁迫下,R1与R2中胞外聚合物(EPS)的分泌量大量增加,其中蛋白质(PN)含量增加明显,在第90天,R1中紧密结合型胞外聚合物(TB-EPS)含量约为R2的1.2倍;混合重金属离子的长期存在激活了抗性机制微生物生成更多的TB-EPS,而TB-EPS会络合重金属离子降低传质速度来阻碍重金属离子直接作用于细胞。在第15天,R1的抑制率达46.8%,R2的抑制率高达87%。对90 d的混合重金属离子污泥负荷进行检测,发现单位质量SS混合重金属离子的污泥负荷为(0.74±0.23)mg/g,R1抑制率稳定在31.6%左右,R2抑制率稳定在37.3%左右。厨余发酵液的投加降低了混合重金属离子的抑制作用,提高了处理系统对混合重金属离子的抗冲击负荷能力,所以厨余发酵液可以作为一种优质外加碳源处理电镀废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镀废水 厨余发酵液 胞外聚合物 电子体系传递活性 混合重金属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聚合制备聚合物电解质用于锂金属电池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谢清水 张世禹 +2 位作者 张成锟 胡欣超 彭栋梁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62,共15页
[背景]聚合物电解质(PE)由于其良好的热稳定性、高柔韧性以及可加工性,成为固态电解质理想材料之一.原位聚合技术能增强电极-电解质的界面相容性,革新传统PE的制备方法,已广泛应用于PE的制备.[进展]本文阐述了原位聚合制备PE的最新研究... [背景]聚合物电解质(PE)由于其良好的热稳定性、高柔韧性以及可加工性,成为固态电解质理想材料之一.原位聚合技术能增强电极-电解质的界面相容性,革新传统PE的制备方法,已广泛应用于PE的制备.[进展]本文阐述了原位聚合制备PE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了不同原位聚合工艺制备PE的优缺点,比较了不同单体通过原位聚合制备PE的差异,综述了原位聚合设计PE在离子电导率、机械性能、高电压稳定性和阻燃性能等方面的改性方法.[展望]基于上述研究进展,总结了原位聚合制备的PE在锂金属电池应用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方向.由于各类电解质固有的局限性,研究者需要更深入地思考如何选择合适的方案对PE进行改性,为高能量密度固态锂金属电池的研发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电解质 原位聚合 锂金属电池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貌调控增强Zr-MOFs降解神经毒剂模拟物性能
19
作者 路世博 侯文杰 +2 位作者 李淑文 张晶晶 武杰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718-2726,共9页
有机磷酸酯类神经毒剂具有极高毒性,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与健康,因此亟需开发针对其的高效降解材料.锆基金属有机框架(Zr-MOFs)材料,如MOF-808、UiO-66-NH2、NU-912-I等,能够模拟磷酸三酯酶活性中心,对神经毒剂水解展现出极高的催化能力.除... 有机磷酸酯类神经毒剂具有极高毒性,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与健康,因此亟需开发针对其的高效降解材料.锆基金属有机框架(Zr-MOFs)材料,如MOF-808、UiO-66-NH2、NU-912-I等,能够模拟磷酸三酯酶活性中心,对神经毒剂水解展现出极高的催化能力.除了Zr-MOFs的组成和孔道尺寸外,晶体的形貌同样影响材料的催化位点可及性、亲/疏水性等,进而影响催化性能.本文通过调控NU-912和NU-912-I的生长条件,合成了绣球花状的NU-912-HYD和NU-912-I-HYD.在6%mol的催化剂用量条件下,NU-912-HYD和NU-912-I-HYD催化水解神经毒剂模拟物二甲基-4-硝基苯基磷酸(DMNP)的半衰期在1 min以内,表现出极高的催化性能.水解性能的提高是由于绣球花状的MOFs材料表面暴露出更多的活性位点以及材料亲水性的提高.进一步,通过相转化法将NU-912-HYD和NU-912-I-HYD与亲水性材料聚丙烯腈(PAN)结合制备成NU-912-HYD/PAN和NU-912-I-HYD/PAN薄膜,并将其用于湿度下对DMNP的固态水解.这些薄膜在99%相对湿度下和室温条件下,能够在3 h内完全水解DMNP,展示了良好的催化水解性能.该结果为其在防护材料方面的应用层面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毒剂及其模拟物 锆基金属有机框架 催化水解 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Fs的Cr(Ⅲ)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20
作者 杨语喆 胡斌 +3 位作者 洪玉文 罗甘滨 付冬雪 成会玲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97-203,共7页
采用表面印迹法,以Cr(Ⅲ)为模板离子,UiO-66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对印迹条件进行优化,制备了19种Cr(Ⅲ)离子印迹聚合物[Cr(Ⅲ)-IIPs]及相应的非印迹聚合物(NIPs)。制备印迹聚合物的优化条件为:以α-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模板离... 采用表面印迹法,以Cr(Ⅲ)为模板离子,UiO-66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对印迹条件进行优化,制备了19种Cr(Ⅲ)离子印迹聚合物[Cr(Ⅲ)-IIPs]及相应的非印迹聚合物(NIPs)。制备印迹聚合物的优化条件为:以α-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模板离子与功能单体、交联剂的摩尔比为1∶4∶60,UiO-66用量为30.00mg,乙醇与水(两者体积比为1∶1)为致孔剂。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吸附实验对优化条件下制备的Cr(Ⅲ)-IIP_(14)和NIP 14进行结构表征和性能研究。结果表明:Cr(Ⅲ)-IIP_(14)对Cr(Ⅲ)离子的吸附量为4.61mmol/g,印迹因子为1.66,且在“竞争离子”共存条件下,对Cr(Ⅲ)离子具有良好的吸附选择性;Cr(Ⅲ)-IIP_(14)吸附行为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过程以化学吸附和多分子层吸附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Ⅲ)离子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表面印迹法 离子印迹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