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凝结加热和地表通量对华南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发生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25
1
作者 蒙伟光 李江南 +3 位作者 王安宇 冯瑞权 古志明 闫敬华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68-376,共9页
通过有无凝结加热和地表通量影响的数值模拟对比研究,分析了非绝热过程对一次华南暴雨MCS发生发展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凝结加热对MCS的降水影响很大,在MCS发展的各个时期,如不考虑凝结加热,MCS的降水强度很快减弱,无法继续发展。(2... 通过有无凝结加热和地表通量影响的数值模拟对比研究,分析了非绝热过程对一次华南暴雨MCS发生发展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凝结加热对MCS的降水影响很大,在MCS发展的各个时期,如不考虑凝结加热,MCS的降水强度很快减弱,无法继续发展。(2)凝结加热在MCS涡旋的形成期最为重要,在涡旋形成之后,影响相对减弱。(3)凝结加热通过对MCS发展过程的影响从而也影响了MCS环境场中尺度低空急流、高层辐散等中尺度结构特征的形成。(4)地表感热、潜热通量等边界层非绝热过程对MCS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在暴雨MCS发生前期,地表非绝热过程造成气压下降,导致华南南部来自海洋的偏南风加大,辐合加强,从而使低层的湿度增大,气层变得更加不稳定,有利于对流的启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结加热 地表通量 中尺度对流系统(mcs) 华南暴雨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一次锢囚状MCS和相关中涡旋MCV的观测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陈永林 俞小鼎 +2 位作者 杨引明 王慧 刘红亚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6-173,共8页
利用常规地面和高空气象观测资料,结合气象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分析了2009年6月14日15—23时(北京时,下同),造成江苏强对流天气的一个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锢囚状特征的形成过程及其垂直结构。地面中尺度分析表明,雷暴高压东侧在... 利用常规地面和高空气象观测资料,结合气象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分析了2009年6月14日15—23时(北京时,下同),造成江苏强对流天气的一个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锢囚状特征的形成过程及其垂直结构。地面中尺度分析表明,雷暴高压东侧在飑前倒槽北端发展的闭合低压环流的东南气流将暖湿空气输送到冷性雷暴高压的北侧形成东南一西北向的暖舌,从而形成锢囚状的结构。长三角探空网资料的垂直结构分析表明,在对流层下部地面到850 hPa为冷性的雷暴高压,在对流层中部700 hPa为冷性的α中尺度涡旋(MCV),而500 hPa已转变为暖性的MCV。静力学关系可以说明MCV仅仅存在于700~500 hPa的原因和MCS下冷上暖的热力结构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 锢囚状 中尺度对流系统 中尺度涡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源探测资料在一次非线状MCS分析中的综合应用 被引量:12
3
作者 崔春光 王晓芳 付志康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56-566,共11页
用多种加密观测资料和NCEP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0年7月14日强降水期间咸宁地区一次非线状MCS活动造成短时强降水的发生发展机制。结果表明,14日13—18时非线状MCS回波结构组织性差,强对流单体散乱地分布在大片层状回波中,准静止地维持... 用多种加密观测资料和NCEP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0年7月14日强降水期间咸宁地区一次非线状MCS活动造成短时强降水的发生发展机制。结果表明,14日13—18时非线状MCS回波结构组织性差,强对流单体散乱地分布在大片层状回波中,准静止地维持在湖北咸宁地区大约5 h,造成了短时强降水。该MCS发生在梅雨锋锋面附近的地面涡旋环流中,高空冷空气侵入和锋前抬升运动是对流的主要触发机制,切变线南侧不稳定的暖湿气流在长江中游地区辐合集中、局地的地面气流辐合和边界层有利的风切变是该非线状MCS发展维持在咸宁地区的有利条件。高时空分辨率探测资料对MCS演变过程有较好的分析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密观测资料 梅雨锋 中尺度对流系统 发展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7.22”四川暴雨的MCS特征及对短时强降雨的影响 被引量:78
4
作者 陈永仁 李跃清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848-860,共13页
利用FY2D卫星云图云顶亮温(TBB)资料、雷达回波产品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地面自动站降水资料及NCEP 1°×1°逐6 h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7月21-22日四川暴雨中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特征及其对短时强降雨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 利用FY2D卫星云图云顶亮温(TBB)资料、雷达回波产品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地面自动站降水资料及NCEP 1°×1°逐6 h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7月21-22日四川暴雨中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特征及其对短时强降雨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这次暴雨过程在21日00-06时和21日21时至22日03时有两个明显的6 h短时强降雨阶段。第一阶段中,500 hPa高原涡与700 hPa低涡切变线、低空急流作用,引发盆地西部短时强降雨;第二阶段中,500 hPa高原涡与700 hPa西南涡作用,引发盆地南部短时强降雨。(2)短时强降雨通常由MCS中的深对流特征造成,水平尺度多为β中尺度或更小的γ中尺度系统,具有云顶亮温低、雷达反射率因子大和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高等特点。(3)探空资料分析表明,MCS增长初期,大气不稳定能量高,存在风垂直切变,在低层冷暖平流交汇明显且温度梯度大的区域,有利于激发MCS生成,另外高低层系统作用产生的深厚正涡度对其发生发展亦具有重要作用。在演变过程中MCS具有低层正涡度、负散度,高层负涡度、正散度的垂直结构,且上升速度明显,这种结构特征可能是MCS发展维持的重要因素,亦是产生强降雨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雨 西南低涡 中尺度对流系统(mcs) 雷达反射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7年夏季川渝与江淮流域MCS分布与日变化特征 被引量:11
5
作者 祁秀香 郑永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7-28,I0002,共13页
2007年夏季川渝地区及江淮流域持续性降水、极端强降水和强对流事件频发。利用强暴雨发生时段2007年6月28日至7月26日逐时FY-2C红外TBB资料对这两个地区及周边区域(25°~38°N、100°~130°E)进行普查,共获得570个生... 2007年夏季川渝地区及江淮流域持续性降水、极端强降水和强对流事件频发。利用强暴雨发生时段2007年6月28日至7月26日逐时FY-2C红外TBB资料对这两个地区及周边区域(25°~38°N、100°~130°E)进行普查,共获得570个生命史≥3小时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MCS的定义为-52℃TBB闭合等值线内TBB≤-52℃的面积≥400km2,不区分形状与生命史。MCS识别由计算机自动完成,MCS追踪由人工完成。普查结果发现,云南西北部至四川西部、四川东部与重庆、云贵高原东部和广西北部山区至洞庭湖、淮河流域四个区域是MCS活跃区,但淮河流域又有三个波动状MCS活跃中心。普查区域内总体MCS和川渝地区活动最频繁的MCS持续时间为3~7小时,但江淮流域活动最频繁的MCS生命史为4~9小时。按时间尺度将570个MCS分成三类,第一类MCS生命史3~5小时,第二类MCS生命史6~11小时,第三类MCS生命史≥12小时。三类MCS的地理分布特征及触发机制各不相同:第一、二类MCS在西太平洋副高平均位置的内、外侧都有发生,它们的发生、发展及移动受中尺度因素影响明显,可能与地形、中尺度辐合线等有关;第三类MCS发生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平均位置的外侧,其发生、发展及移动路径受天气尺度环境控制因素显著。三类MCS日变化具有明显不同的日变化特征。三类MCS的形成高峰都出现在午后。第一类MCS无显著的夜发性特征,第二、三类MCS有较显著的夜发性特征。第一、二类MCS在午后最活跃,但第三类MCS活动最活跃时段在下半夜(18UTC)。川渝地区和江淮流域的MCS都具有多峰型日变化特征,但二者的活跃时段有所不同。本文还给出了2个引发强降水的MCS典型个例及1个长生命史MCS演变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系统 地理分布 移动路径 日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05.6”东北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研究Ⅱ:MCS动力结构特征的雷达卫星资料分析 被引量:25
6
作者 寿亦萱 许健民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71-182,共12页
应用多普勒雷达和卫星资料对2005年6月10日发生在黑龙江省沙兰河上游的暴雨MCS动力结构的演变特征作了进一步研究,以加深对东北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动力学结构的认识。研究结果表明,导致2005年6月10日黑龙江省沙兰河上游暴雨的中尺度对... 应用多普勒雷达和卫星资料对2005年6月10日发生在黑龙江省沙兰河上游的暴雨MCS动力结构的演变特征作了进一步研究,以加深对东北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动力学结构的认识。研究结果表明,导致2005年6月10日黑龙江省沙兰河上游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是一个具有多单体风暴结构特征的孤立对流系统,对流系统中个别对流单体的强烈发展导致了沙兰河上游的雷暴等剧烈天气过程。此外,研究还发现,对流系统在初生—发展—成熟3个阶段中,雷达反演的低空风场上显示出明显的规律性,随着降水加大,降水区附近的流场上反气旋性旋转疏散的特征显著增强。对整个对流系统来说,以对流云团移向方向(东北方)为前方,低空暖湿气流从云团左后方(西南方)入流,而在云团的右前方(偏东方)出流,即系统内的气流具有后方入流前方出流的特点。从对流系统的移动规律来看,云团左侧低空入流高空出流,右侧低空出流高空入流,即在云层平均风方向的左侧低空辐合高空辐散,右侧低空辐散高空辐合。这种有利于对流单体从系统的左后方新生,在右前方消亡的配置可能是导致沙兰河上游暴雨的雷暴云具有左移风暴特点的重要动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暴雨 mcs 多普勒雷达 雷达反演风场 孤立对流系统 左移风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春夏华南地区MCS时空分布和活动特征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李佳颖 沈新勇 +1 位作者 王东海 李俊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75-485,共11页
利用2008年3—8月FY2号地球静止卫星逐小时红外亮温(TBB)资料对我国华南地区春夏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分布和活动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并采用动态合成分析方法,讨论MCS初生前、初生、成熟和消亡四个阶段的大尺度环境场特征。研究... 利用2008年3—8月FY2号地球静止卫星逐小时红外亮温(TBB)资料对我国华南地区春夏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分布和活动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并采用动态合成分析方法,讨论MCS初生前、初生、成熟和消亡四个阶段的大尺度环境场特征。研究发现:(1)两广沿海地区和海南岛北部是两个主要MCS活跃区,从两广沿海往北,随纬度增加和深入内陆MCS发生频率降低;(2)MCS活动分布具有明显的月际变化特征,3—6月对流活动逐渐增强并北扩,6月对流活动最活跃,之后又逐渐减弱南退;(3)华南地区MCS日变化呈现双峰分布,午后到傍晚前是MCS全天发生的最高峰,傍晚前后MCS达到成熟高峰,MCS消亡高峰则出现在傍晚到晚上,另外清晨有一个MCS发生、成熟、消亡的次高峰;(4)MCS平均生命史为4.7h,3-7h的MCS占总数的90%,平均移速为25km/h,以向东移动为主,向南和向西次之;(5)华南MCS发生的大尺度环境场特征主要表现为:对流层高层,MCS被南亚高压东部的反气旋环流控制,云团北侧存在西风急流,造成较强的风切变;中层,MCS形成于副热带高压西北侧的西风槽上,云团内部出现局部中性层结;低层则有西南急流将水汽输送至华南,急流左侧(对应MCS发生处)形成低涡,水汽易在此大量堆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系统 时空分布 活动特征 动态合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MCS的尺度分离动能分析
8
作者 方慈安 吴宝俊 +1 位作者 常国刚 许晨海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1期33-37,共5页
利用尺度分离动能方法对1994年6月11日09UTC-12日10UTC影响湖南省的一次MCS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大尺度运动中非地转风以及两种尺度间风场与气压场的相互作用产生的动能,是这次MCS的主要能源;2.中... 利用尺度分离动能方法对1994年6月11日09UTC-12日10UTC影响湖南省的一次MCS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大尺度运动中非地转风以及两种尺度间风场与气压场的相互作用产生的动能,是这次MCS的主要能源;2.中尺度动能以及两种尺度风场相互作用的动能,随MCS发展(减弱)而增加(减小);3.在MCS的整个发展阶段,高层的总体动能锐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 对流系统 尺度分离动能 尺度间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5月8—9日引发珠江口区域强降水的两个长生命史MCS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9
作者 陈涛 张芳华 +1 位作者 符娇兰 于超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49-461,共13页
2014年5月8日上午至9日白天,广东中南部珠江口地区连续受MCS-A1、MCS-A2两个长生命史中尺度对流系统影响,形成长时间强降水。其中5月8日午后华南内陆地区MCS-A1逐步增强,从广西东部向广东珠江口方向移动,陆上活动时间超过11h;MCS-A2从9... 2014年5月8日上午至9日白天,广东中南部珠江口地区连续受MCS-A1、MCS-A2两个长生命史中尺度对流系统影响,形成长时间强降水。其中5月8日午后华南内陆地区MCS-A1逐步增强,从广西东部向广东珠江口方向移动,陆上活动时间超过11h;MCS-A2从9日凌晨至上午持续影响珠江口沿海地区,维持时间超过9 h,导致珠江口沿海地区出现400 mm以上单站降水量。过程发生前,8日早上华南南部地区具有弱地面温度梯度,中午MCS-A1对流触发与广西南部地面南风增强、华南南部云开大山—云雾山中尺度地形抬升有紧密关系;在弱斜压环境条件下,MCS-A1从层云伴随线状对流结构演变为中尺度涡旋组织结构。8日夜间MCS-S1入海后,与陆上遗留冷池相关的地面温度边界稳定在珠江口西侧沿海地区;9日凌晨西南低空急流增强后,MCS-A2在珠江口沿海残留冷池边界附近开始发展,在向上游迎风方向传播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多条平行β中尺度线状对流组织结构,对流系统整体移动缓慢,造成珠江口沿海地区出现较高的总降水量。计算表明MCS-A2冷池边界扩张速度与低层垂直切变相对平衡,有利于形成较为直立的对流单体,增强的边界层水汽输送、更高的对流单体高度有利于产生较高的降水强度。通过总结这两个华南地区长生命史MCS发生发展过程,表明通过分析对流反馈造成的边界层/近地面层热动力特征变化,对于分析MCS发展特征、提高华南前汛期中尺度暴雨预报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前汛期 中尺度对流系统 暴雨 冷池 线状对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一次MCS活动的环境特征及动力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淑云 张唯 +1 位作者 魏秀梅 崔倩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46-251,共6页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FY-2C卫星TBB资料以及常规观测资料对2010年18日至20日的华北暴雨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副热带高压外围500 hPa高空槽是此次暴雨过程的直接影响系统。在此次暴雨过程中,有多个对流云团及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发生、...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FY-2C卫星TBB资料以及常规观测资料对2010年18日至20日的华北暴雨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副热带高压外围500 hPa高空槽是此次暴雨过程的直接影响系统。在此次暴雨过程中,有多个对流云团及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发生、发展并影响华北区域,MCS云团在高空西风急流转折点与副热带急流转折点及两条急流交汇点三点形成的三角形区域发生或发展,引发了这次华北暴雨到大暴雨天气。暴雨区域低层具有大的水汽辐合、大的能量场,低层能量大值区域与高层能量大值下伸区域具有较大的上升速度、大的散度,高空辐散值大于低空辐合,高空急流的动力辐散作用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系统 急流槽 动力辐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两次持续性极端暴雨对比分析
11
作者 肖红茹 周春花 +2 位作者 龙柯吉 谌芸 但玻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9-284,共16页
2020年8月10—13日、14—18日(分别简称“8.10-13”“8.14-18”),四川盆地连续出现两次持续性极端暴雨天气过程,降水强度大,落区高度重叠,引发次生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为了深入认识极端暴雨发生发展机制,理解其致灾机理,... 2020年8月10—13日、14—18日(分别简称“8.10-13”“8.14-18”),四川盆地连续出现两次持续性极端暴雨天气过程,降水强度大,落区高度重叠,引发次生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为了深入认识极端暴雨发生发展机制,理解其致灾机理,文章利用高空、地面观测、FY-4A红外云图、多普勒雷达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8.10-13”“8.14-18”暴雨过程的降水特征和最强降水阶段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演变及触发机制。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均发生在中高纬“两槽一脊”环流背景下,是盆地典型的“东高西低”型暴雨,都出现了极端降水。“8.10-13”暴雨小时雨强超历史极值,“8.14-18”暴雨小时雨强与历史统计值相当。“8.10-13”暴雨最强降水阶段属于暖区强降水,由一个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发生—发展—成熟—减弱过程导致,≥40 dBz的回波范围大,持续时间长,回波质心低,强度超过55 dBz;“8.14-18”暴雨最强降水阶段属于混合性降水,由两个α中尺度对流系统(α-MCS)发生—发展—合并—减弱过程导致,≥40 dBz的回波范围小,持续时间短,低质心回波强度达50 dBz。“8.10-13”暴雨喇叭口地形绕流和迎风坡抬升作用及陡峭地形过渡区温度高梯度带触发对流,配合低层较强暖平流,高层弱冷平流,对流维持;“8.14-18”暴雨对流层低层冷暖气流交汇辐合抬升和暖区低空急流左侧辐合触发了对流,冷暖气流交汇形成的切变使得降水持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极端暴雨 短时强降水 mcC mcs 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CC和一般暴雨云团发生发展的物理条件差异 被引量:43
12
作者 覃丹宇 江吉喜 +1 位作者 方宗义 马岚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90-600,共11页
利用NCEP/NCAR 1°× 1°再分析资料和GMS红外辐射亮温 (TBB)资料 ,研究了 2 0 0 2年 6月 2 2日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MCC)和 7月 2 3日的一般暴雨云团两者之间发生发展的环境场差异。结果表明 ,MCC发生在较弱的斜压环境里 ... 利用NCEP/NCAR 1°× 1°再分析资料和GMS红外辐射亮温 (TBB)资料 ,研究了 2 0 0 2年 6月 2 2日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MCC)和 7月 2 3日的一般暴雨云团两者之间发生发展的环境场差异。结果表明 ,MCC发生在较弱的斜压环境里 ,对流层低层有明显的天气系统如切变线、中尺度低涡 ,中层可以没有低压槽参与 ,高层则出现在反气旋环流里。普通暴雨云团低层的影响天气系统和MCC类似 ,但中层往往和槽线相联系 ,高层则出现在急流入口区右侧。MCC对高温高湿能量的需求比一般暴雨云团更高 ,如要求高能舌范围更广、更深厚 ,对流不稳定区范围更大。MCC的动力强迫主要在低层 ,和较大的θse梯度联系密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云团 天气系统 物理条件 mcC NCAR 高空槽 环境场 发生发展 强迫 NCE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级地形触发的东移中尺度对流系统影响下游降水的典型个例
13
作者 杨如意 张元春 +2 位作者 孙建华 慕建利 于廷照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67-784,共18页
本文针对发生在2016年6月29日至7月1日的一次典型二级地形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MCS)东移与高原东移对流合并影响下游对流系统个例开展数值模拟研究。本次过程导致长江中游至江淮流域地区出现了一次范围较大的强... 本文针对发生在2016年6月29日至7月1日的一次典型二级地形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MCS)东移与高原东移对流合并影响下游对流系统个例开展数值模拟研究。本次过程导致长江中游至江淮流域地区出现了一次范围较大的强降水过程。高分辨率的数值模拟清楚地再现了二级地形对流东移与高原东移对流合并发展影响下游对流系统的发展过程,较好地刻画出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此次对流发展过程主要经历形成、移出、合并和减弱阶段。在形成阶段,由于西南低涡东北的气旋式扰动,二级地形MCS于夜间在西部山地地区形成,至次日凌晨东移到二级地形东部边界并且增强发展。发展加强后的二级地形MCS逐渐移出地形之后下游已有零散对流(高原东部对流东移至二级地形东部所致)在午后逐渐组织起来,受到夜间增强的低空急流影响,与二级地形东移对流合并发展。合并后的MCS东移并发展,推动上升运动增强,从而低层辐合增强,对流层低层诱发中尺度涡旋,涡旋和对流共同发展,引发长江中下游地区强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级地形 东移中尺度对流系统 影响机理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X波段双偏振雷达观测的北京地区一次中尺度对流系统微物理特征
14
作者 李双旭 陈羿辰 +3 位作者 高婕 任阳泽 王震 薛惠文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9-378,共10页
利用北京房山X波段双偏振雷达观测资料和北京市观象台探空资料,对2018年7月16日发生在北京地区冷锋云系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进行水成物种类识别和微物理特征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0℃层以上的冰相水成物种类在这次MCS的不同阶段和不... 利用北京房山X波段双偏振雷达观测资料和北京市观象台探空资料,对2018年7月16日发生在北京地区冷锋云系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进行水成物种类识别和微物理特征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0℃层以上的冰相水成物种类在这次MCS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区域存在差异。从发展到成熟再到消散阶段,组合反射率大于40dBZ的区域主要水成物是霰和雪,冰晶的比例较低,组合反射率在20~40dBZ之间的区域主要水成物是霰、雪和冰晶,这两个区域内霰的比例均随时间逐渐减少,雪和冰晶的比例随时间逐渐增加。组合反射率小于20dBZ的区域霰的比例非常低,主要水成物是雪和冰晶,雪的比例随时间逐渐减少,冰晶的比例随时间逐渐增加。2)本次MCS中,20~40dBZ回波区域的面积对降水面积起主导作用。3)在对流刚发生时,卫星亮温观测对降水有较好的监测作用。应用X波段双偏振雷达资料分析MCS微物理特征有利于理解系统发生的微物理过程,可为微物理参数化方案的修正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波段雷达 中尺度对流系统(mcs) 冰相水成物种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16年暖季青藏高原东部两类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统计特征
15
作者 麦子 傅慎明 孙建华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85-398,共14页
利用日本高知大学提供的逐小时分辨率静止卫星云顶黑体亮温(TBB)资料,使用模式匹配算法对2000~2016年(2005年除外)暖季(5~9月)青藏高原东部的两类中尺度对流系统(MCS)进行了识别和追踪,并利用人工验证订正了结果。基于此,利用NOAA的CMOR... 利用日本高知大学提供的逐小时分辨率静止卫星云顶黑体亮温(TBB)资料,使用模式匹配算法对2000~2016年(2005年除外)暖季(5~9月)青藏高原东部的两类中尺度对流系统(MCS)进行了识别和追踪,并利用人工验证订正了结果。基于此,利用NOAA的CMORPH(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Morphing)降水资料和NCEP的CFSR(Climate Forecast System Reanalysis)再分析资料对高原东部两类MCS进行了统计和对比研究。研究发现,7月和8月是高原东部MCS生成最活跃的季节,然而,此两个月能够东移出高原MCS的比例最小;5月虽然MCS生成数最少,但是移出率高达近40%。对比表明,能够东移出高原的MCS(V-MCS)比不能移出的MCS(N-MCS)生命史更长,触发更早,短生命史个例占比更低。暖季各个月份,相比于N-MCS,V-MCS的对流更旺盛且发展更快,然而,由于其发生频数远低于N-MCS,总体而言,V-MCS对高原东部的降水贡献率仅为15%左右,是N-MCS相应数值的一半左右。高原东部两类MCS的环流特征差异显著,有利于V-MCS发生、维持和东移的因子主要位于对流层中低层(西风带短波槽、西风引导气流、低层风场切变),而在对流层高层,N-MCS拥有更好的高空辐散条件(其对应的南亚高压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中尺度对流系统mcs 南亚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3次对流下山增强过程的云参数特征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艺亚 雷蕾 +3 位作者 仲跻芹 翟亮 荆浩 郭锐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9-443,共15页
利用FY-4A资料,识别北京地区3次对流下山加强过程(2021年7月1日、2022年6月12日和2022年8月4日)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MCS),结合京津冀自动气象站降水资料、中国气象局北京快速更新循环数值预报系统(CMA-BJ)产... 利用FY-4A资料,识别北京地区3次对流下山加强过程(2021年7月1日、2022年6月12日和2022年8月4日)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MCS),结合京津冀自动气象站降水资料、中国气象局北京快速更新循环数值预报系统(CMA-BJ)产品分析MCS云特征以指示MCS的形成、成熟阶段和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形成阶段MCS面积增长缓慢,红外亮温梯度大,亮温值快速下降,最低值小于-65℃;成熟阶段MCS面积迅速增大,面积最大时地面短时强降水站数最多,但变温区面积、降温幅度和亮温梯度均小于形成阶段。水汽与红外亮温差(简称亮温差)可表示对流云发展强度,亮温差随时间变化呈缓慢波动增长-快速增长-稳定维持的特征,指示MCS不同发展阶段。MCS形成阶段后期,云顶高度升高,红外亮温和水汽亮温下降,亮温差接近于0℃;MCS成熟阶段,云顶高度、红外亮温和水汽亮温均达到极值,高空出流明显,云团面积增至最大。以上特征可揭示北京地区对流下山过程中MCS的发展阶段,为判断MCS强度变化和地面强降雨、大风落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系统(mcs) FY-4A静止卫星 亮温 对流下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2年中国暴雨试验期间一次低涡切变上发生发展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研究 被引量:75
17
作者 孙建华 张小玲 +3 位作者 齐琳琳 张高英 赵思雄 陶诗言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75-691,共17页
采用常规观测和“973”中国暴雨试验资料 ,对 2 0 0 2年 6月 2 2~ 2 3日一次由中尺度对流系统 (MCS)发展而产生的低涡 ,以及伴随其发生发展的对流系统进行了分析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 :MCSA东移到河南西部时 ,由于对流层中层正涡度中... 采用常规观测和“973”中国暴雨试验资料 ,对 2 0 0 2年 6月 2 2~ 2 3日一次由中尺度对流系统 (MCS)发展而产生的低涡 ,以及伴随其发生发展的对流系统进行了分析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 :MCSA东移到河南西部时 ,由于对流层中层正涡度中心的强迫和潜热释放产生了气旋 ,低层的暖平流可能是低涡东移发展的原因之一。模拟结果显示低涡东部的对流系统发生在气旋东部的暖切变上 ,西部对流系统发生在冷切变附近。在低涡的南部偏南风与偏北风之间形成辐合线 ,辐合线上有低层偏东风与高层偏西风的垂直切变 ,对流沿辐合线由西南向东北方向移动形成对流带。对流系统发展强盛时除了低层的强辐合外 ,高层较深厚的强辐散是其维持的重要原因 ,当系统倾斜时表明开始减弱。试验加密资料分析也表明 :降雨发生前有明显的增湿过程 ,而降雨开始后 ,整层可降雨量迅速减少 ;对流系统南侧强的西南低空急流向对流区输送了大量水汽 ;气旋东移后 ,西北风 (冷空气 )的侵入使降雨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低涡 中尺度对流系统 辐合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雷暴大风天气的环境条件分布特征 被引量:51
18
作者 杨新林 孙建华 +1 位作者 鲁蓉 张弦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769-780,共12页
利用中国气象局提供的观测资料研究了2010—2014年华南雷暴大风和普通雷暴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将华南春夏两季雷暴大风和普通雷暴的大尺度环境条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研究的华南区域08—20时(北京时)夏季雷暴大风略多于春季,而普通雷暴... 利用中国气象局提供的观测资料研究了2010—2014年华南雷暴大风和普通雷暴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将华南春夏两季雷暴大风和普通雷暴的大尺度环境条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研究的华南区域08—20时(北京时)夏季雷暴大风略多于春季,而普通雷暴夏季样本数约为春季的3.6倍,雷暴大风主要发生在粤西到珠江三角洲地区。相比于普通雷暴,雷暴大风天气发生的环境条件具有更强的条件性不稳定,斜压性和动力强迫更强。春季雷暴大风发生时环境中的大气可降水量和中高层湿度均比普通雷暴更大,而夏季反之。华南春季雷暴动力条件明显优于夏季,而夏季热力强迫的作用大于春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系统 雷暴大风 环境条件 雷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云南强对流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27
19
作者 鲁亚斌 李华宏 +3 位作者 闵颖 胡娟 许迎杰 杨竹云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45-654,共10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常规观测资料与雷达、卫星等非常规观测资料,综合分析了2014年6月6日云南暴雨过程的天气成因及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结果表明:500hPa前倾槽、700hPa切变线及地面冷锋是此次暴雨过程的天气尺度影响系统;高能高...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常规观测资料与雷达、卫星等非常规观测资料,综合分析了2014年6月6日云南暴雨过程的天气成因及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结果表明:500hPa前倾槽、700hPa切变线及地面冷锋是此次暴雨过程的天气尺度影响系统;高能高湿的对流不稳定层结、明显的垂直风向切变是强对流天气形成的有利条件;在Q矢量散度辐合区内多个β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发生发展,短时强降水主要出现在MCS移动方前沿对流活跃的云顶亮温(TBB)等值线密集区,雨强变化与TBB等值线梯度变化密切相关;多普勒雷达及地闪资料显示多个γ中尺度对流系统是强对流暴雨产生的直接影响系统,雷暴易发生于回波强度在35~45dBz、回波顶高超过10km的区域,中尺度辐合线、第二类γ中尺度辐合区附近负地闪密集区与短时强降水、雷暴天气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暴雨 诊断分析 mcs 多普勒雷达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雨期一个伴有前导层状降水对流线的结构特征 被引量:18
20
作者 王晓芳 胡伯威 +1 位作者 李红莉 崔春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52-1066,共15页
采用美国ERSL实验室LAPS系统融合NCEP 1°×1°逐日再分析资料、业务观测和雷达资料,分析了2007年6月18日发生在湖北中部的一个伴有前导层状降水对流线发生、发展及消亡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该系统在雷达回波上主要分为两... 采用美国ERSL实验室LAPS系统融合NCEP 1°×1°逐日再分析资料、业务观测和雷达资料,分析了2007年6月18日发生在湖北中部的一个伴有前导层状降水对流线发生、发展及消亡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该系统在雷达回波上主要分为两部分:后方回波强而窄的对流带和前方回波相对弱的宽层状降水区,在对流带和层状降水区之间有一条回波更弱的转换带。流场上RFLS系统主要由4种气流组成:在层状降水区前方中低层有一个由上而下转为从前向后的入流、对流层低层从后向前的入流、朝前倾斜的上升气流、中上层由后向前的气流。该系统在组织阶段开始产生前导层状降水区,到成熟阶段垂直气流发展旺盛,前方的层状降水区变宽。中低层垂直对流线的垂直风切变随时间增大和地面冷丘随时间减弱或者不变,是18日RFLS系统上升气流向前倾斜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cs 层状降水 对流线 梅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