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3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echnical parameters of drawing and coal-gangue field movements of a fully mechanized large mining height top coal caving working face 被引量:7
1
作者 LIU Chang-you HUANG Bing-xiang WU Feng-feng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I CAS 2009年第5期549-555,共7页
Under fully mechanized, large mining height top coal caving conditions, the shield beam slope angle of the support increases due to the enlargement of the top coal breaking and caving space. This results in a change o... Under fully mechanized, large mining height top coal caving conditions, the shield beam slope angle of the support increases due to the enlargement of the top coal breaking and caving space. This results in a change of the caving window location and dimensions and, therefore, the granular coal-gangue movement and flows provide new characteristics during top coal caving. The main inferences we draw are as follows. Firstly, after shifting the supports, the caved top coal layer line and the coal gangue boundary line become steeper and are clearly larger than those under common mining heights. Secondly, during the top coal caving procedure, the speed of the coal-gangue flow increases and at the same drawing interval,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coal-gangue boundary line and the top beam end is reduced. Thirdly, affected by the drawing ratio, the slope angle of the shield beam and the dimensions of the caving window, it is easy to mix the gangue. A rational drawing interval will cause the coal-gangue boundary line to be slightly behind the down tail boom lower boundary. This rational drawing interval under conditions of large mining heights has been analyzed and determi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rge mining height top coal caving coal-gangue movement field coal caving technical parameters coal caving window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ystematic principles of surrounding rock control in longwall mining within thick coal seams 被引量:9
2
作者 Jiachen Wang Zhaohui W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I CSCD 2019年第1期65-71,共7页
Effective surrounding rock control is a prerequisite for realizing safe mining in underground coal mines.In the past three decades, longwall top-coal caving mining(LTCC) and single pass large height longwall mining(SP... Effective surrounding rock control is a prerequisite for realizing safe mining in underground coal mines.In the past three decades, longwall top-coal caving mining(LTCC) and single pass large height longwall mining(SPLL) found expanded usage in extracting thick coal seams in China. The two mining methods lead to large void space left behind the working face, which increases the difficulty in ground control.Longwall face failure is a common problem in both LTCC and SPLL mining. Such failure is conventionally attributed to low strength and high fracture intensity of the coal seam. However, the stiffness of main components included in the surrounding rock system also greatly influences longwall face stability.Correspondingly, surrounding rock system is developed for LTCC and SPLL faces in this paper. The conditions for simultaneous balance of roof structure and longwall face are put forward by taking the stiffness of coal seam, roof strata and hydraulic support into account. The safety factor of the longwall face is defined as the ratio between the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and actual load imposed on the coal wall.The influences provided by coal strength, coal stiffness, roof stiffness, and hydraulic support stiffness,as well as the movement of roof structure are analyzed. Finally, the key elements dominating longwall face stability are identified for improving surrounding rock control effectiveness in LTCC and SPLL fa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NGWALL top coal CAVING mining Single PASS large height LONGWALL mining SURROUNDING rock system LONGWALL face stabil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倾角工作面覆岩三维破断运移演化规律
3
作者 解盘石 黄宝发 +5 位作者 伍永平 罗生虎 朱明建 易磊磊 徐辉 陈建杰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6,共15页
大倾角煤层安全高效开采的关键是对采场围岩与装备的多维耦合控制,定量化表征大倾角采场覆岩空间结构破断特征、采动裂隙发育和空隙分布特征是实现该类煤层精准岩层控制的前提。以大倾角长壁大采高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数值计算、现场... 大倾角煤层安全高效开采的关键是对采场围岩与装备的多维耦合控制,定量化表征大倾角采场覆岩空间结构破断特征、采动裂隙发育和空隙分布特征是实现该类煤层精准岩层控制的前提。以大倾角长壁大采高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数值计算、现场实测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厘定覆岩空间移动变形规律的基础上,引入三维曲率、岩体空隙率及分形几何理论定量描述了采场不同区域破断岩块的运移–堆砌–铰接特征及岩体裂隙分布规律,实现了大倾角大采高工作面开采过程中三维结构组成及采动裂隙场空间占位的动态精细定量表征。研究表明,大倾角大采高破断顶板在采场空间发生了多维度耦合的非均衡运动,中、上部顶板以垂直岩层运动为主,下部顶板演变为倾向下滑。顶板破坏形式沿倾向、走向、垂向呈现三维区域异化,上部破断岩块错层、跨层迁移形成倾斜砌体结构,采空区后方存在“非均匀矸石–弯曲悬臂梁–破断岩块”承载结构形成非均匀空顶区域,承载结构相互约束,随倾向位置、覆岩层位不同发生动态演化。支架阻力分区波动性分布,中部阻力>上、下部,走向非同步来压。曲率分布呈“横、竖O–X”形态,“O”型内部垮落岩块非平行同步下沉,倾向、反倾向堆砌结构并存,正负曲率不一,岩块间形成弱铰接结构。随覆岩层位升高,离层破坏区域向中下部和采空区中部偏移,岩体空隙率和分形维数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现象。研究结果揭示了采空区内部覆岩三维破断运移规律,丰富了大倾角煤层岩层控制理论,也为顶板岩层运移规律的精细定量分析提供了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倾角煤层 大采高 覆岩破断运移 三维曲率 空隙率 分形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炭高效开采数智技术与成套装备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国法 张金虎 +4 位作者 任怀伟 杜毅博 张德生 闫汝瑜 于翔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3-64,共22页
总结了煤炭数智化技术在现阶段的发展状况,分析了煤炭高效开采数智技术与成套装备研究及其应用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针对不同煤层赋存条件面临的高强度开采围岩-设备状态全面感知、装备群一体化协同推进与联动控制等难题,将物联网、... 总结了煤炭数智化技术在现阶段的发展状况,分析了煤炭高效开采数智技术与成套装备研究及其应用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针对不同煤层赋存条件面临的高强度开采围岩-设备状态全面感知、装备群一体化协同推进与联动控制等难题,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和高精度惯导等先进信息技术与煤矿开采技术深度融合,实现了对采煤设备的状态监测和数据集成管理,通过精准感知、实时数据分析和智能控制,改善了煤矿开采过程中对设备的监测、管理和决策效率,提高了开采成套装备对不同煤层赋存条件的适应性。为解决中厚煤层超长工作面装备群一体化推进、协同控制等难题,通过地理信息动态感知与模型实时更新技术,实现了回采前方地质信息的同步映射,研发了适应超长工作面的大功率快速推进设备,构建了涵盖支-采-运各个环节的多区域同步推进工艺体系,形成了超长工作面支护装备群的联动机制,实现了装备群之间协同控制,显著提升中厚煤层开采效率和资源回收率。针对深部厚煤层复杂地质条件,研发了支架控制精细化、装备群组智能协同控制技术,实现了设备之间感知协调和自适应精准控制,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效率。针对8~10 m超大采高工作面超大开采空间煤壁防护、工作面围岩动载强烈、煤流载荷变化大等难题,提出了液压支架与围岩耦合自适应控制技术,增强了设备对超大采高工作面环境的适应性,研发了护帮板监测系统、采煤机稳定性自适应截割技术以及煤流负荷平衡和链条动态张紧控制等关键技术,使得设备能够在煤层厚度变化较大和强矿压条件下实现高效开采。针对煤矿高效开采数智化成套装备在海外的推广过程中,煤矿条件、安全要求、技术标准存在差异等难题,通过对技术装备的定制化调整,研发了集成监控和大数据分析系统,提高了对异常情况的响应能力,实现了工作面内设备群的自主感知、高可靠数据传输、智能分析决策、精准控制与执行。建立了适应不同工况的煤炭高效开采数智化成套装备技术体系,并在工程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煤矿智能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为解决煤矿智能化建设的关键技术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智能化 煤炭高效开采 数智技术 开采成套装备 超长工作面 超大采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厚硬岩层下大采高孤岛面煤柱宽度优化及控制技术研究
5
作者 张童 张宁波 +3 位作者 李廷 刘起源 陈宝宝 吴东园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3-114,共12页
大采高孤岛面煤柱留设的合理尺寸确定是影响煤炭回采率与安全回采的关键因素之一,以黄岩汇矿15115大采高孤岛面为研究对象,运用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方法,构建了厚硬岩挠曲-煤体协同压缩与硬岩悬臂附加应力耦合作用的煤柱叠加承载模型,确... 大采高孤岛面煤柱留设的合理尺寸确定是影响煤炭回采率与安全回采的关键因素之一,以黄岩汇矿15115大采高孤岛面为研究对象,运用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方法,构建了厚硬岩挠曲-煤体协同压缩与硬岩悬臂附加应力耦合作用的煤柱叠加承载模型,确定了合理柱宽。主要结论如下:煤柱帮荷载主要由厚硬岩层挠曲与煤体自重压缩变形效应决定,而采空区侧荷载来源于悬臂岩层附加应力。煤柱荷载与极限承载力在其宽度上变化呈反向趋势,得到了煤柱最小宽度9.4 m,确定了等效断裂角对降低煤柱荷载强度的作用敏感点为82°。模拟中随煤柱宽度增加,煤柱塑性破坏范围占比与煤体扩容程度降低,中部应力集中程度趋于稳定,整体承载性能增强,综合考虑宽度设置为10.0 m。现场表明,巷道两侧实施压裂后,岩层裂缝贯通弱化了厚硬岩层的完整性。煤柱保留了中部2.0 m弹性区,顶底板及两帮变形量均控制在520 mm内,有效实现了孤岛面安全护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采高 孤岛工作面 硬岩层 煤柱宽度 岩-煤柱压缩 协同变形 压裂卸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软”厚煤层大采高工作面覆岩破断及应力运移规律实验研究
6
作者 康志鹏 任波 +2 位作者 罗勇 段昌瑞 任帅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8-164,共7页
针对“三软”厚煤层大采高工作面开采覆岩非线性、非对称破坏问题以及保护煤柱宽度不合理造成的资源浪费、巷道围岩稳定性差等问题,以新景煤矿15028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通过物理相似模拟实验对“三软”厚煤层大采高工作面覆岩破断及应力... 针对“三软”厚煤层大采高工作面开采覆岩非线性、非对称破坏问题以及保护煤柱宽度不合理造成的资源浪费、巷道围岩稳定性差等问题,以新景煤矿15028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通过物理相似模拟实验对“三软”厚煤层大采高工作面覆岩破断及应力运移规律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三软”厚煤层大采高工作面在回采开始时,顶板未发生大面积垮落,但产生较多水平裂隙;初次垮落时,塌落岩体与上部形成较大自由空间;当继续回采达到关键层极限破断距时,上覆岩层迅速大面积垮落,形成类似冲击地压的顶板“强烈垮塌”,采空区边缘悬臂梁结构发生“裂隙孕育快速发育回转下沉”变化,顶板垮落岩石由于碎胀充填作用,并未完全冒落;随着煤层持续开采,只在上覆岩层作用力的情况下,采空区底板未产生明显变形,即底板变形的主要原因为水平应力因素,采空区上覆岩层整体发生下沉,其中靠近煤层顶板越近,下沉量越大,最大下沉量为750 mm;采空区中部岩层位移最大,向两侧实煤体帮逐渐减小到0,整体位移曲线呈“V”字形;厚煤层大采高工作面侧向支承压力具有“双峰”特性,先小幅增加,达到第1个峰值点后小幅回落,应力降低区距离采空区10 m左右,而后到达第2个峰值点,此时距离采空区边缘19.2 m,应力最大值为27.5 MPa,随后持续回落,在72 m处趋于稳定,即采动侧向支承压力影响范围在60 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软”厚煤层 大采高工作面 破断失稳 应力运移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复杂环境工作面液压支架压力-位姿融合分析技术
7
作者 巩师鑫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1-77,共7页
针对当前深部复杂环境工作面液压支架群信息感知匮乏、数据分析不足、装备运行参数规律和数据模型难以支撑智能化开采及支护决策等问题,以淮南口孜东矿140502深部“三软”煤层大采高工作面为应用场景,通过构建深部工作面液压支架姿态监... 针对当前深部复杂环境工作面液压支架群信息感知匮乏、数据分析不足、装备运行参数规律和数据模型难以支撑智能化开采及支护决策等问题,以淮南口孜东矿140502深部“三软”煤层大采高工作面为应用场景,通过构建深部工作面液压支架姿态监测系统,实现液压支架立柱压力和空间位姿的连续感知。基于工作面液压支架顶梁和底座横滚角数据,利用线段拟合方法实现工作面顶底板三维走向趋势实时可视化。基于工作面液压支架压力-位姿数据,建立液压支架压力-位姿数据映射关系和液压支架位姿计算模型。通过深部工作面支架压力和位姿的融合分析,揭示工作面采高、支架顶梁合力大小及合力作用点动态变化规律:相比于工作面两端液压支架,工作面中部液压支架采高最小,而工作面机尾的液压支架采高最大;工作面中部液压支架顶梁合力在大部分时间内都小于工作面两端液压支架顶梁合力;相比于工作面两端部支架,工作面中部支架顶梁合力作用点更偏向前立柱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煤层 液压支架 姿态监测 态势映射 融合分析 采高 顶梁合力 合力作用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大采高综采工作面刮板输送装备发展概述
8
作者 张鹏 《煤矿机械》 2025年第4期85-88,共4页
通过回顾我国超大采高综采工作面刮板输送装备的发展历史,并结合超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的工况需求和近年来陕西、内蒙古、山西、山东等煤炭主产区的国产超大采高综采工作面刮板输送装备应用情况,分析了目前的技术研究重点和装备发展趋势,... 通过回顾我国超大采高综采工作面刮板输送装备的发展历史,并结合超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的工况需求和近年来陕西、内蒙古、山西、山东等煤炭主产区的国产超大采高综采工作面刮板输送装备应用情况,分析了目前的技术研究重点和装备发展趋势,为建设绿色、安全、高效、智能的数字化矿山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刮板输送装备 研究现状 超大采高 特厚煤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采高综采工作面末采片帮治理研究
9
作者 张宇航 《能源与节能》 2025年第1期225-227,共3页
针对大采高综采工作面末采期间煤壁稳定性差、片帮等问题,以5607大采高工作面为研究对象,结合实际地质条件分析了片帮影响因素并提出以提高煤体强度为主的片帮治理措施。依据现场情况,提出在采面回采巷道内、主撤巷道内布置注浆钻孔,对... 针对大采高综采工作面末采期间煤壁稳定性差、片帮等问题,以5607大采高工作面为研究对象,结合实际地质条件分析了片帮影响因素并提出以提高煤体强度为主的片帮治理措施。依据现场情况,提出在采面回采巷道内、主撤巷道内布置注浆钻孔,对末采阶段煤体进行加固,并具体给出注浆加固技术方案。工程应用后,末采范围内破碎煤体得到有效加固,工作面末采期间基本不出现片帮情况,为5607大采高工作面高效收尾创造了良好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煤层 大采高综采工作面 破碎煤体 片帮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埋深薄基岩综采工作面合理煤柱宽度优化研究
10
作者 畅艳平 刘闯 +1 位作者 牛小雪 张启硕 《陕西煤炭》 2025年第3期24-28,56,共6页
为研究浅埋深薄基岩煤层开采条件下,煤柱宽度对大采高综采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矿压规律的影响,以苏家寨煤矿5103大采高综采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建立不同煤柱宽度条件下的数值模拟开采模型。通过分析数值模拟结果得出,当工作面与回风巷之间留... 为研究浅埋深薄基岩煤层开采条件下,煤柱宽度对大采高综采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矿压规律的影响,以苏家寨煤矿5103大采高综采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建立不同煤柱宽度条件下的数值模拟开采模型。通过分析数值模拟结果得出,当工作面与回风巷之间留设的煤柱为3 m时,回风巷道处于减压区,应力集中系数较小;煤柱宽度为5~12 m时,整个煤柱完全塑性破坏,煤柱强度急剧下降,巷道支护要求高;煤柱宽度大于15 m时,煤柱中塑性破坏范围减小,煤柱强度下降不明显;结合矿井实际支护方式和效果,确定工作面与回风巷道之间留设的煤柱尺寸为12~15 m。研究结果对浅埋薄基岩煤层开采的煤柱宽度优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深 大采高 综采工作面 煤柱宽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榆林地区大采高工作面回采巷道煤柱尺寸优化研究
11
作者 张慧峰 《陕西煤炭》 2025年第3期41-46,共6页
针对小保当一号井厚煤层综采工作面因护巷煤柱留设宽度不合理而产生的资源损失问题,基于巷道围岩地质力学和强度测试,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煤柱尺寸进行优化,通过工程类比和现场实测确定了合理的煤柱宽度。测试结果显示,工作... 针对小保当一号井厚煤层综采工作面因护巷煤柱留设宽度不合理而产生的资源损失问题,基于巷道围岩地质力学和强度测试,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煤柱尺寸进行优化,通过工程类比和现场实测确定了合理的煤柱宽度。测试结果显示,工作面附近地应力场为σ_(H)>σ_(v)>σ_(h)型,最大水平主应力为NNE方向,回采巷道受最大水平主应力影响较大,巷道顶板和巷帮浅部煤岩体破坏现象明显,裂隙较为发育,深部岩层受采动影响较小,完整性较好。通过理论分析、工程类比和数值模拟确定最佳煤柱宽度为20 m,经现场实测煤柱帮变形处于合理范围内,满足使用要求,有效提高了资源回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采高工作面 大断面巷道 煤柱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大采高工作面煤壁片帮冒顶分析
12
作者 闫军伟 《能源与节能》 2025年第4期314-317,共4页
针对煤矿大采高工作面煤壁片帮冒顶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分析煤矿大采高工作面的定义、特点及其开采工艺,详细阐述煤壁片帮和冒顶的基本概念及常见原因。其次,从岩层力学的角度深入探讨煤壁片帮和冒顶的力学机制,研究应力分布对其... 针对煤矿大采高工作面煤壁片帮冒顶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分析煤矿大采高工作面的定义、特点及其开采工艺,详细阐述煤壁片帮和冒顶的基本概念及常见原因。其次,从岩层力学的角度深入探讨煤壁片帮和冒顶的力学机制,研究应力分布对其影响。综合分析地质构造、煤层及顶板特性、采矿方法和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对煤壁片帮和冒顶的影响。并介绍相关的监测技术和预警系统,通过实例验证其有效性。最后,提出包括物理加固、工艺改进和支护优化在内的防治措施。研究结果为煤矿大采高工作面安全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采高工作面 煤矿 煤壁片帮冒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倾角厚煤层采煤工作面防灭火技术研究
13
作者 马力源 《能源与节能》 2025年第4期179-181,共3页
针对大倾角厚煤层采煤工作面遗煤自然发火危险性高、防灭火难度大等问题,以8112综放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针对性构建以L型注氮、灌两相泡沫为主,喷洒阻化剂等为辅的防灭火技术方案,并进行工程应用。结合8112综放工作面开采情况及巷道布置... 针对大倾角厚煤层采煤工作面遗煤自然发火危险性高、防灭火难度大等问题,以8112综放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针对性构建以L型注氮、灌两相泡沫为主,喷洒阻化剂等为辅的防灭火技术方案,并进行工程应用。结合8112综放工作面开采情况及巷道布置情况等,对防灭火技术措施布置进行了详细设计。工程应用后,8112综放工作面在回采期间未发生采空区遗煤自燃征兆,采面得以安全快速回采,表明现场采用的防灭火技术措施效果显著,可有效保障大倾角厚煤层采煤工作面安全回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倾角厚煤层 煤炭开采 防灭火 注氮 两相泡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厚煤层大断面回采巷道支护参数优化研究
14
作者 姜万明 《陕西煤炭》 2025年第2期30-35,45,共7页
长壁工作面回采巷道保持“掘-采”全生命周期内的围岩稳定,对于保障工作面高效生产、井下作业人员安全至关重要。杭来湾煤矿302盘区回采巷道为典型的浅埋深、厚煤层、大断面煤巷,为掌握其矿压显现规律,在302盘区选取“三条、两类”回采... 长壁工作面回采巷道保持“掘-采”全生命周期内的围岩稳定,对于保障工作面高效生产、井下作业人员安全至关重要。杭来湾煤矿302盘区回采巷道为典型的浅埋深、厚煤层、大断面煤巷,为掌握其矿压显现规律,在302盘区选取“三条、两类”回采巷道为研究对象,通过矿压实测、煤岩力学测试、数值模拟及工程实践等方法开展了浅埋厚煤层大断面回采巷道矿压规律研究,对杭来湾煤矿工作面回采巷道支护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在有效保障巷道围岩稳定的同时,实现了高强度、低密度支护,同时提高了掘巷速度,改善了采掘接续关系,促进了矿井实现安全高效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深 厚煤层 大断面 掘采全周期 围岩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大角度转采工艺的应用
15
作者 曹志勇 《能源与节能》 2025年第1期234-237,共4页
长春兴煤业井田范围内断层、陷落柱发育,整体地质构造较为复杂,断层对盘区采掘布局影响较大。基于此,长春兴煤业在22309工作面采用大角度转采技术,不但缩短了掘进巷道距离,减少了搬家倒面次数,而且有效提升了煤炭资源回收率。结合长春... 长春兴煤业井田范围内断层、陷落柱发育,整体地质构造较为复杂,断层对盘区采掘布局影响较大。基于此,长春兴煤业在22309工作面采用大角度转采技术,不但缩短了掘进巷道距离,减少了搬家倒面次数,而且有效提升了煤炭资源回收率。结合长春兴煤业现场实际情况,通过分析固定点转采和不固定点转采2种转采技术的优缺点,最终认为不固定点转采技术更加有利于22309工作面的采煤管理。长春兴煤业22309工作面转采技术的成功实践,为其他矿井的特厚煤层转采提供了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厚煤层 综放工作面 大角度转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厚煤层大采高综放工作面覆岩断裂演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洪涛 罗紫龙 +3 位作者 韩子俊 韩洲 陈小港 彭佳琛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2,共12页
大采高综放开采易形成强烈的矿压显现,上覆岩层的断裂演化规律对工作面安全生产至关重要。以羊场湾煤矿160206工作面为工程背景,运用相似模拟试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的综合研究方法,对大采高综放工作面覆岩的断裂过程与覆岩运移规律... 大采高综放开采易形成强烈的矿压显现,上覆岩层的断裂演化规律对工作面安全生产至关重要。以羊场湾煤矿160206工作面为工程背景,运用相似模拟试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的综合研究方法,对大采高综放工作面覆岩的断裂过程与覆岩运移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研究表明:导水裂隙带内岩层随工作面推进表现为“台阶下沉”,同层岩层下沉趋势沿走向表现为“急剧下降—稳定(最大值)—快速上升—稳定(最小值)”。工作面覆岩运动场由两区分布(加速下沉区、缓慢下沉区)演化为三区分布(加速下沉区、缓慢下沉区、稳定区)。对离层演化与地表下沉规律进行了定量描述,运用理论计算表达式深入地剖析了地表的动态下沉机理及其相关因素。结合相似模拟与数值模拟的试验结果,提出了覆岩断裂演化的形态变化特征:覆岩断裂形态由“单等腰梯形”演化为“双等腰梯形”,表土层影响区由“矩形”演化为“倒梯形”。分析了覆岩中垮落区、离层区、压实区、裂隙富集区的动态演化过程:垮落区逐渐增大至一定程度,高度小幅度降低并趋于稳定,离层区由下至上逐渐发育并随工作面向前移动,离层区逐渐闭合形成压实区,且压实区逐渐增大并最终保持稳定,裂隙富集区位于采空区前后端部并随工作面向前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采高综放 相似模拟 覆岩运动场 覆岩运移 覆岩断裂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软煤层大采高工作面煤壁片帮机理及深浅孔交替超前预注浆加固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晓祥 韩文宇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22,共12页
目的为探究松软煤层大采高工作面煤壁片帮机理,并对片帮严重的松软煤层大采高工作面煤壁进行有效控制,方法利用材料力学理论得到煤壁片帮的频发位置,引入煤壁剪切破坏准则,得出松软煤体煤壁片帮的主控因素。并以李村煤矿1305工作面为例... 目的为探究松软煤层大采高工作面煤壁片帮机理,并对片帮严重的松软煤层大采高工作面煤壁进行有效控制,方法利用材料力学理论得到煤壁片帮的频发位置,引入煤壁剪切破坏准则,得出松软煤体煤壁片帮的主控因素。并以李村煤矿1305工作面为例,通过FLAC3D建立数值模型,以煤壁最大位移、煤体破坏深度、支承压力大小和支承压力峰值位置4个因素作为参考比较对象,通过引入正交试验法,研究了煤层埋深、内摩擦角、黏聚力、抗拉强度以及支护强度对煤壁片帮的影响程度。结果结果表明:煤体自身的物理力学性质(内摩擦角和黏聚力)是影响煤壁片帮的主要因素,其次煤体的赋存条件(埋深)也是一个较为关键的影响因素。结论工业性试验基于正交试验结果提出了大采高综采工作面深浅孔交替超前预注浆加固技术,有效控制了李村煤矿1305工作面煤壁片帮严重情况,为其他类似地质条件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煤壁片帮控制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采高 松软煤层 煤壁片帮 正交试验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TLAB大采高液压支架稳定性仿真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宋文敏 李合菊 李敏 《煤矿机械》 2024年第10期97-100,共4页
针对液压支架存在失稳等重大安全隐患,以某型大采高液压支架为研究对象,对支架前倾、后仰、侧翻、滑移4种失稳进行分析,运用MATLAB仿真的方法对不同采高、底座宽度、极限倾角、煤层倾角、加载载荷下的支架重心高度等进行仿真分析和研究... 针对液压支架存在失稳等重大安全隐患,以某型大采高液压支架为研究对象,对支架前倾、后仰、侧翻、滑移4种失稳进行分析,运用MATLAB仿真的方法对不同采高、底座宽度、极限倾角、煤层倾角、加载载荷下的支架重心高度等进行仿真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支架极限倾角的增加,支架重心高度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随着支架底座宽度增加,支架重心高度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随着采高高度的增加,最大、最小煤层倾角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随着支架底座宽度增加,最大、最小煤层倾角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随着加载载荷增加,煤层倾角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该研究为液压支架稳定性、安全可靠性提高等方面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采高液压支架 MATLAB 煤层倾角 稳定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倾角大采高工作面煤壁失稳机理分析
19
作者 张浩 伍永平 解盘石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7-114,共8页
大倾角大采高工作面煤壁灾变易诱使支架-围岩系统失衡,导致围岩稳定性控制复杂化,故煤壁灾变防控对保障工作面安全生产十分关键,而科学化防控技术的前提是明晰煤壁失稳孕育机制,为此采用数值计算及理论分析法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 大倾角大采高工作面煤壁灾变易诱使支架-围岩系统失衡,导致围岩稳定性控制复杂化,故煤壁灾变防控对保障工作面安全生产十分关键,而科学化防控技术的前提是明晰煤壁失稳孕育机制,为此采用数值计算及理论分析法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倾角大采高工作面煤壁承压倾向分区异化,下部区域应力集中程度较中部、上部高,集中区范围由下至上减小,垂向中部应力值较低,应力极值及走向位置与回采距具有正相关性,煤壁揭露前后邻域承压环境会突变,且承压态随煤体破坏演变异化,煤体承压结构会由非连续态经压实过渡为类连续状,而后整体移动至阈值后发生破断结构离散化。煤壁前方塑性区随采动作用不同幅度扩展,其稳定性受制于回采距及速度,低速回采、回采距离增加时煤壁稳定性逐步降低,塑性破裂发育区煤体为支承压力等动载、静载主承体,煤壁失稳是支承压力与扰动区内煤体自身抗压性能动态失衡,由运移、变形等承压行为量变诱发煤体结构质变而破断失稳,承压非对称性及多向耦合造成煤壁失稳分区及范围倾向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倾角 大采高 煤壁 塑性区 失稳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10 m厚煤层超大采高液压支架及其工作面系统自适应智能耦合控制 被引量:10
20
作者 韩会军 王国法 +3 位作者 许永祥 张金虎 雷声 李艳鹏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76-288,共13页
厚煤层储量及产量占我国原煤总储量及产量的一半,通过梳理厚煤层开采历史沿革,总结了我国厚煤层开采40年来的技术及装备研发实践,系统分析了以高端大采高液压支架及围岩智能耦合理论为代表的6~10 m大采高综采高效智能化综采技术及装备... 厚煤层储量及产量占我国原煤总储量及产量的一半,通过梳理厚煤层开采历史沿革,总结了我国厚煤层开采40年来的技术及装备研发实践,系统分析了以高端大采高液压支架及围岩智能耦合理论为代表的6~10 m大采高综采高效智能化综采技术及装备研究进展,提出了大采高支护理论及围岩智能耦合控制的突破是厚煤层一次开采高度突破的首要因素,完善的感知体系建立是液压支架自适应支护的前提,数字技术的应用为大采高工作面高效推进及装备智能协同控制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阐明了大采高综放液压支架与围岩耦合关系,剖析了采高增加对硬煤层冒放性的有利影响,提出了基于煤矸识别、放煤机构控制的“纯煤段记忆放煤+煤岩分界模糊段人工反馈式干预放煤”的智能放煤控制策略;分析了大采高开采“采–运”协同智能耦合控制关键技术,构建了基于采煤机牵引速度与刮板输送机链速间联动调节的工作面装备间多机异构耦合自适应协同控制模型;研发了厚煤层开采中10 m超大采高液压支架,分析了厚煤层开采不断突破开采高度极限的新认识,从开采装备、控制系统等方面提出厚煤层一次开采高度的突破的研发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煤层开采 高端开采装备 支架–围岩耦合 大采高综采 大采高综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