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2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heat release performance of filling body under condition of heat extracted by fluid flowing in buried tube 被引量:6
1
作者 ZHANG Xiao-yan LIU Li +2 位作者 LIU Lang LIU Lu JIA Yu-ha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8期2160-2174,共15页
It is the basic requirement of the synergetic exploitation of deep mineral resources and geothermal resources to arrange the heat transfer tube in filling body. The heat release performance of filling body directly im... It is the basic requirement of the synergetic exploitation of deep mineral resources and geothermal resources to arrange the heat transfer tube in filling body. The heat release performance of filling body directly impacts on the exploiting efficiency of geothermal energy. Based on heat transfer theory, a three-dimensional unsteady heat transfer model of filling body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FLUENT simulation software. Taking the horizontal U-shaped buried pipe as research object, the variation of temperature field in filling body around buried pipe is analyzed during the heat release process of filling body;the initial temperature of filling body, the diameter of buried pipe, the inlet temperature and inlet velocity of heat transfer fluid influencing of coupling heat transfer, which exists between heat transfer fluid and surrounding filling body within a certain axial distance of buried tube, and influencing of temperature difference between inlet and outlet of heat transfer fluid and on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of filling body are also discussed. It not only lays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synergetic exploit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and geothermal energy in deep mines, but also provides a reference basis for the arrangement of buried pipes in filling body as well as the selection of working conditions for heat transfer flui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lling body buried pipe heat transfer fluid heat release performa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源地铁车站物化阶段碳排放计算方法
2
作者 赵旭 孟亚娟 +3 位作者 张国柱 陶连金 任泽森 孙凯悦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7-326,共10页
能源地铁车站是一种利用地温能对地铁车站进行温度控制的新型能源地下结构。选取能源地铁车站为研究对象,结合建设特点对其施工过程进行分部分项划分,以排放因子法为基础,建立了考虑地源热泵的盐水管系统施工的能源地铁车站物化阶段碳... 能源地铁车站是一种利用地温能对地铁车站进行温度控制的新型能源地下结构。选取能源地铁车站为研究对象,结合建设特点对其施工过程进行分部分项划分,以排放因子法为基础,建立了考虑地源热泵的盐水管系统施工的能源地铁车站物化阶段碳排放计算方法。并以北京市某地铁车站为例,计算了地铁车站加设地源热泵的盐水管系统后物化阶段的碳排放,最后对结果进行分析验证。目前尚缺乏地下结构的碳排放细化计算方法,该方法的建立不仅可以为类似工程碳排放核算工作提供理论和计算参考,还能满足基础设施建设行业发展需求,对推动我国碳排放核算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因子法 能源地铁车站 盐水管 地源热泵 物化阶段 分部分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型地埋管系统跨季节储热性能研究
3
作者 张杰 牛晨 于春雨 《特种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7-174,共8页
为探究地埋管设计参数对系统储热特性的影响,建立了W型地埋管跨季节储热系统数值仿真模型,分析了入口温度、流速、井间距及有效埋深等因素对储热性能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地下温度场在跨季节储热过程中沿径向变化最为显著;地埋管内循... 为探究地埋管设计参数对系统储热特性的影响,建立了W型地埋管跨季节储热系统数值仿真模型,分析了入口温度、流速、井间距及有效埋深等因素对储热性能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地下温度场在跨季节储热过程中沿径向变化最为显著;地埋管内循环流体的最佳流速为0.6 m/s时,可实现储热效率与能耗的平衡;提升系统入口流体温度虽能增大管内温度波动范围,但同时也加剧了热损失;正六边形管群布局下,最佳井间距随地埋管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该研究成果可为地埋管跨季节储热系统设计和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季节储热 W型地埋管 储热性能 井群布置 温度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深层地热供暖系统运行策略模拟研究
4
作者 赵永哲 赵宝锋 +3 位作者 胡振阳 苟立 杜丁山 刘成路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3-212,共10页
【背景】积极利用中深层地热能供暖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中深层地热供暖系统运行策略的优劣直接影响供暖效果,并对地热供暖系统运行能耗产生重要影响,在利用地热能的同时要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方法】依托陕西关中盆地... 【背景】积极利用中深层地热能供暖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中深层地热供暖系统运行策略的优劣直接影响供暖效果,并对地热供暖系统运行能耗产生重要影响,在利用地热能的同时要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方法】依托陕西关中盆地某中深层地热能实际供暖工程,基于TRNSYS瞬态模拟软件建立动态仿真模型,模拟5种运行策略的供暖效果及系统运行能耗,并对温度数据、能耗表现、运行机理进行系统性分析。【结果和结论】结果表明:(1)在供暖季初期及末期采用地热井直接换热供暖模式下的运行策略供暖效果最佳,用户侧房间温度最高32℃,COP峰值可达19;采用地热井加热泵机组梯级利用的供暖运行策略适用于供暖季中期地埋管出水温度逐渐下降时,在短期内可将用户侧房间温度保持在30℃左右,COP值最高为12.75、最低为9.06。(2)单井连续供暖运行后期可采用以热泵机组供热为主的运行策略,短期内可将用户侧房间温度保持在20~28℃,COP值最高为6.99、最低为5.22。(3)此外,在不同应用场景下需根据地埋管出水温度及用户侧房间温度对运行策略进行调整,从综合能耗表现可得出应优先采用地热井直接换热供暖的运行策略,尽量减少热泵机组开启次数及时间。(4)梯级利用应优先开启一台热泵机组、尽量减少热泵机组开启台数。对于单口井供暖的运行策略,在供暖季中后期依赖热泵机组会导致系统能耗增加,条件允许应尽量采取多井间歇运行。研究成果可应用于中深层地热同轴套管式地埋管换热系统运行策略的调整优化,同时可为运行策略的设计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能开发利用 中深层套管式地埋管 TRNSYS模拟 运行策略 梯级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深式浅层土壤垂直埋管换热器换热效能分析
5
作者 郭新锋 王天任 +4 位作者 王延欣 王滋樟 李昊 王令宝 卜宪标 《可再生能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96-901,共6页
为分析不同埋深下地埋管热短路程度及换热效能,文章建立了加深埋管地源热泵系统三维动态仿真模型,对不同埋深下埋管换热效能进行了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地埋管换热效能沿循环介质流动方向不断下降,且进水管降幅大于出水管,降幅随埋深... 为分析不同埋深下地埋管热短路程度及换热效能,文章建立了加深埋管地源热泵系统三维动态仿真模型,对不同埋深下埋管换热效能进行了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地埋管换热效能沿循环介质流动方向不断下降,且进水管降幅大于出水管,降幅随埋深增加而减小。当埋深为60~300 m时,地埋管的进、出水管换热量每20 m平均下降0.145~0.046kW和0.035~0.016kW。地埋管总换热量随埋深增加而增加,单位埋深换热量则相反。当埋深以60 m的幅度从60 m增加到300 m时,进口温度为2℃时的地埋管总取热量分别增加62.94%,25.27%,11.24%,8.55%,单位埋深换热量从28.33 W/m降低到了23.08,19.28,16.08,13.97W/m。与埋深60 m相比,埋深为120,180,240,300 m时的热短路不平衡系数分别增加20.39%,43.40%,64.33%,81.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深式地埋管 地源热泵 埋深 热短路 换热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区竖埋管钻孔新型回填材料抗冲刷性能试验研究
6
作者 楼杰 罗文龙 +2 位作者 曾召田 刘宗辉 刘兆强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9-488,共10页
岩溶区地源热泵竖埋管钻孔回填时,膨润土-细砂回填材料易被地下水流冲刷带走,导致工程成本大大增加。针对以上缺陷,以膨润土、细砂、高岭土为原料制备一种新型回填材料,采用自制的抗冲刷试验装置,考虑岩溶区地下水流速、回填材料初始干... 岩溶区地源热泵竖埋管钻孔回填时,膨润土-细砂回填材料易被地下水流冲刷带走,导致工程成本大大增加。针对以上缺陷,以膨润土、细砂、高岭土为原料制备一种新型回填材料,采用自制的抗冲刷试验装置,考虑岩溶区地下水流速、回填材料初始干密度及冲刷时间的影响,对不同配比的新型回填材料试样进行了抗冲刷性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自制的抗冲刷试验装置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结果准确等优点;高岭土质量分数、初始干密度能显著提高试样的抗冲刷能力,而冲刷流速、冲刷时间则强化水流的冲刷效应;与传统的膨润土-细砂回填材料相比,新型回填材料的抗冲刷性能显著提高,当回填材料中高岭土质量分数达35%时,其试样相对冲刷率始终保持在1.5%以内,能满足岩溶地区竖埋管钻孔回填材料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地区 竖直地埋管 回填材料 抗冲刷性能 地下水渗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知识图谱的埋地管道研究现状与创新性分析
7
作者 卫伟 赵弘 《腐蚀与防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7-76,共10页
为了满足埋地管道行业发展的需求,运用CiteSpace和VOSviewer文献分析软件,针对该领域国内外相关文献,从产出时间、关键词共现聚类图谱、关键词频次、中心度、时间线图、作者及单位等多角度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趋势预... 为了满足埋地管道行业发展的需求,运用CiteSpace和VOSviewer文献分析软件,针对该领域国内外相关文献,从产出时间、关键词共现聚类图谱、关键词频次、中心度、时间线图、作者及单位等多角度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趋势预测、管道安全性评价和创新性研究。结果表明:学术界对埋地管道给予了长期高度关注。关于埋地管道研究,国外研究范围广,多注重腐蚀泄漏后的检测;国内研究较集中,且早期侧重防护性研究,现阶段注重缺陷检测研究,这主要和国内外埋地管道的基本情况和政策有关。现阶段国内研究相对成熟稳定且已形成专业性研究团队,未来埋地管道领域仍具有较高的研究热度和开发空间。该领域在多方式联合检测、信号特征突显等数据处理技术以及自动检测小车研发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研究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地管道 知识图谱 关键词 可视化 预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平等尺度物理模型试验的地埋管换热性能关键影响因素
8
作者 王春磊 张佳乐 +3 位作者 李玉山 何剑波 谭松成 骆进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6-205,共10页
地埋管换热性能受多种因素影响,但由于现场测试难度大、耗时长和费用较高,前人大多仅针对单一因素展开研究,缺乏对其关键因素的系统了解。提出了一种水平等尺度模型平台,该平台可多次重复测试不同影响因素对地埋管换热效果的影响,在验... 地埋管换热性能受多种因素影响,但由于现场测试难度大、耗时长和费用较高,前人大多仅针对单一因素展开研究,缺乏对其关键因素的系统了解。提出了一种水平等尺度模型平台,该平台可多次重复测试不同影响因素对地埋管换热效果的影响,在验证了水平等尺度模型可靠性的基础上,测试了三进一出型和单U型地埋管的换热效率,并进一步测试了管间距对其换热性能的影响,最后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影响地埋管换热效率的机制。结果表明:在1.0和2.0 kW 2种功率下,与单U型地埋管相比,三进一出型地埋管的钻孔热阻分别降低了10.2%和35.9%,平均能效系数分别提高了3.4%和28.8%;当三进一出型埋管间距由60 mm增加至120 mm时,钻孔热阻降低了28.7%;管壁厚度的增大导致地埋管出口水温呈线性升高,管壁热阻也呈线性增大;扩大管间距时,出口流体温度和钻孔中心点处温度降低,这说明扩大管间距可以充分降低管间热干扰,达到提升换热效率的目的。因此,三进一出型地埋管充分利用了减薄进水管壁以减少热阻、增加出水管壁厚度以减少热损失的特点,且通过多管增大换热面积、增加管间距、减少管间热干扰等综合措施,显著提升了地埋管的整体换热效率。研究成果可为地埋管换热性能分析提供重要的实践手段,并为提升地埋管换热效率提供关键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源热泵系统 地埋管换热器 换热性能 水平等尺度物理模型 机理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埋管地源热泵长度设计影响因素及其敏感性分析
9
作者 毕伟蔷 韩宗伟 +2 位作者 张雪平 张宏志 杨灵艳 《制冷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0-128,共9页
针对地埋管地源热泵工程应用中出现的地埋管长度设计不合理问题,搭建了地源热泵三维动态仿真平台,将动态模拟的出口温度与规范要求的设计出口温度进行对比,评估地埋管设计长度的合理性。以北京某建筑为应用对象,研究了地埋管设计长度的... 针对地埋管地源热泵工程应用中出现的地埋管长度设计不合理问题,搭建了地源热泵三维动态仿真平台,将动态模拟的出口温度与规范要求的设计出口温度进行对比,评估地埋管设计长度的合理性。以北京某建筑为应用对象,研究了地埋管设计长度的误差随土壤热物性参数与钻孔相关参数变化的规律,并用敏感性分析法量化了各因素对地埋管长度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导热系数、土壤容积热容、钻孔深度、钻孔间距的增加,地埋管设计长度的相对误差逐渐增大。各因素的相对误差变化范围分别为:10.7%~27.3%、8.0%~23.8%、7.3%~12.5%、12.5%~17.4%。土壤导热系数敏感性分析的量化指标的绝对值为0.909,是地埋管长度的显著影响因素,其余因素的影响程度由高到低分别为土壤容积热容、钻孔间距、钻孔排列列数和钻孔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源热泵 地埋管换热器 地埋管设计长度 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直径地埋管对日光温室主被动蓄放热系统热交换性能的影响
10
作者 张彩虹 姜鲁艳 +3 位作者 王国强 德贤明 刘涛 张小慧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5年第2期3-9,共7页
为在新疆逆温带地区推广主被动蓄放热系统,为提高设施农业冬季作物产量提供数据支持和帮助,探究配置不同直径地下地埋管的主被动蓄放热系统对温室室内土壤温度的影响,选取新型组装式深冬生产型日光温室为试验样地温室,配置不同直径地下... 为在新疆逆温带地区推广主被动蓄放热系统,为提高设施农业冬季作物产量提供数据支持和帮助,探究配置不同直径地下地埋管的主被动蓄放热系统对温室室内土壤温度的影响,选取新型组装式深冬生产型日光温室为试验样地温室,配置不同直径地下地埋管的主被动蓄放热系统,结合对土壤进行分层研究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空气能热泵系统放热运行时间段,装备Φ6 cm直径的地埋管放热量为98267.4 kJ,装备Φ4 cm地埋管放热量为129889.2 kJ,装备Φ2 cm地埋管放热量为67872 kJ,Φ4 cm地埋管放热量较Φ2 cm和Φ6 cm地埋管放热量分别提高了91.37%和32.18%。因此,适宜在新疆逆温带地区推广应用Φ4 cm地埋管的主被动蓄放热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光温室 主被动蓄放热系统 地埋管 直径 新疆逆温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建综合管廊下穿既有管道最小安全埋深解析解求解方法及工法优化
11
作者 王浩爽 陈云娟 +3 位作者 李波 段鸿杰 高庆峰 刘效智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6-85,共10页
为探索新建综合管廊下穿既有管道的施工风险范围,针对北京某新建管廊下穿既有管道工程,基于M-C准则和修正的鲁宾涅特方程提出了新建管廊下穿既有管道最小安全埋深解析解求解方法。基于该最小安全埋深建立FLAC3D数值模型,模拟分析该管廊... 为探索新建综合管廊下穿既有管道的施工风险范围,针对北京某新建管廊下穿既有管道工程,基于M-C准则和修正的鲁宾涅特方程提出了新建管廊下穿既有管道最小安全埋深解析解求解方法。基于该最小安全埋深建立FLAC3D数值模型,模拟分析该管廊下穿既有管道的塑性区分布特征及管廊位移场、应力场分布规律,明确下穿施工风险段并对其进行工法优化。结果表明:以新建管廊和既有管道塑性区贯通临界值作为判断标准,得到的下穿既有管道最小安全埋深解析解理论值与数值模拟结果相吻合;下穿既有管道处2倍管道半径范围内为下穿风险段,相较于上下台阶法,该区段采用交叉中隔墙(CRD)法施工时,管廊拱顶最大沉降控制率可达65.3%;在工法转换段,CRD法临时支撑端部有应力集中现象,临时支撑可承受较大的形变压力从而有效控制地层沉降,施工时应加强保护,确保施工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管廊 下穿施工 最小安全埋深 施工风险段 工法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桩基埋管地源热泵与空气源热泵系统对比研究
12
作者 王福慧 孔纲强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7-484,共8页
能量桩技术作为超低能耗建筑的技术手段之一,逐步获得工程技术人员的关注;面向超低能耗建筑采暖/制冷需求,依托“坝道工程医院”中试场地示范绿色建筑,基于Revit软件构建超低能耗建筑及桩基埋管(能量桩)、钻孔埋管地源热泵系统模型,结合... 能量桩技术作为超低能耗建筑的技术手段之一,逐步获得工程技术人员的关注;面向超低能耗建筑采暖/制冷需求,依托“坝道工程医院”中试场地示范绿色建筑,基于Revit软件构建超低能耗建筑及桩基埋管(能量桩)、钻孔埋管地源热泵系统模型,结合TRNSYS软件分析河南平舆地区超低能耗办公建筑全年负荷需求;对比研究地源热泵系统与空气源热泵系统供给端的性能,研究源侧以及负荷侧供回水温差变化,探讨地源热泵系统运维过程中土层温度变化规律,初步分析通过能量桩替代部分钻孔埋管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由桩基埋管与钻孔埋管组成的地源热泵系统相比空气源热泵系统节能率超过30%;经过一个制冷季或采暖季地埋管系统土层温度分别上升1.84℃或降低1.40℃,系统运行10年后,能量桩土层平均温度上升至17.40℃,地埋管土层平均温度上升至18.00℃,导致土层产生“热堆积”;依托工程条件下,通过建筑桩基内埋管替代部分钻孔埋管,可以节省约25%的初始投资费用,系统运行节能率超过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能耗建筑 地源热泵系统 空气源热泵系统 能量桩 钻孔埋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实细砂层地铁暗挖隧道新型超前加固材料性能及注浆参数研究
13
作者 陈铖 来弘鹏 +1 位作者 刘禹阳 朱新健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32-1442,共11页
为降低超前注浆加固对地铁暗挖隧道地层环境影响,注浆要求低压缓注。密实细砂层结构紧密、黏粒含量高,导致现有注浆材料在低注浆压力下扩散半径小,无法有效加固隧道掌子面。基于组分活性激发及颗粒尺寸优化理念,以矿渣微粉、超细粉煤灰... 为降低超前注浆加固对地铁暗挖隧道地层环境影响,注浆要求低压缓注。密实细砂层结构紧密、黏粒含量高,导致现有注浆材料在低注浆压力下扩散半径小,无法有效加固隧道掌子面。基于组分活性激发及颗粒尺寸优化理念,以矿渣微粉、超细粉煤灰为主体,掺入适量超细水泥及复合激活凝聚剂,制备了新型注浆材料。通过室内试验,探究了不同配合比、复合激活凝聚剂掺量影响下新型注浆材料浆液流动度、凝结时间及结石体强度变化特性。采用自主研制的小导管注浆足尺试验装置,对比分析了普通水泥、超细水泥及新型注浆材料加固效果,揭示了上覆荷载与含水率影响下新型材料浆液扩散特性及注浆终压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水固比为1∶1、矿渣微粉、超细粉煤灰及超细水泥质量比为4∶2∶4,复合激活凝聚剂掺量4%时,新型注浆材料浆液流动性最优、凝结时间可控、结石体强度较高;采用小导管注浆加固时,普通水泥浆液在密实细砂层以压密扩散为主、超细水泥浆液以压密-劈裂为主,新型材料则以渗透-劈裂方式进行扩散。新型注浆材料扩散性能及加固效果最优,超细水泥次之,普通水泥最差;注浆前期,新型材料应保持低压注浆,防止注浆量过大,引起砂土局部劈裂,造成加固失效的问题;新型材料注浆终压随上覆荷载及含水率的增加呈线性增长,上覆荷载增加50 kPa,注浆压力增大50 kPa左右。含水率增加2%,注浆压力增加量约为40 kPa。研究结果对注浆加固工程理论研究及工程应用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隧道 浅埋暗挖法 密实细砂层 小导管注浆加固 浆液扩散特性 注浆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区高压埋地天然气管道泄漏扩散的三维模型及危害边界
14
作者 陈利琼 赵奎 +3 位作者 许铎 张开 马国光 詹文文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5-175,共11页
随着中国山区输气管道规模的不断增加,天然气泄漏导致的环境破坏和人员伤亡等事故日益频繁。为了研究高压埋地天然气管道泄漏后在山区环境中的扩散行为及垂向危害距离,基于计算流体力学建立了管道-土体-空气的三维模型,分别研究了不同... 随着中国山区输气管道规模的不断增加,天然气泄漏导致的环境破坏和人员伤亡等事故日益频繁。为了研究高压埋地天然气管道泄漏后在山区环境中的扩散行为及垂向危害距离,基于计算流体力学建立了管道-土体-空气的三维模型,分别研究了不同泄漏方向、泄漏孔形状、土壤类型、土壤埋深、障碍物类型对天然气管道泄漏扩散及危害距离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泄漏方向与浮力方向夹角的变大,气体泄漏后扩散到地面的速率及垂向危害距离相应变小;三角形和正方形的泄漏孔扩散和危害范围均大于圆形;泄漏气体在土壤中的扩散速度随着土壤颗粒度和孔隙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加;不同的土壤埋深将影响泄漏气体到达地面的时间,同一时间的垂向危害距离随土壤埋深的增大而缩小;障碍物将改变泄漏气体的扩散路径并加快垂向危害距离的增长,而暗沟将使天然气在沟内积聚形成高浓度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天然气管道 埋地管道泄漏 扩散规律 危害范围 运输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深层同轴地埋管换热器井下换热关键参数及影响规律分析
15
作者 刘成路 胡振阳 +1 位作者 赵永哲 苟立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134-3141,共8页
为探明中深层同轴地埋管换热器的高效换热特性,基于流体流动传热方程,构建中深层同轴地埋管换热器与周围岩土体的传热模型,应用COMSOL软件进行换热数值分析与计算,研究该模型在不同埋深、内管导热系数、循环水流量、固井材料导热系数条... 为探明中深层同轴地埋管换热器的高效换热特性,基于流体流动传热方程,构建中深层同轴地埋管换热器与周围岩土体的传热模型,应用COMSOL软件进行换热数值分析与计算,研究该模型在不同埋深、内管导热系数、循环水流量、固井材料导热系数条件下名义取热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内管导热系数、循环水流量及固井材料导热系数对名义取热量影响较大;内管导热系数从0.5 W/(m·K)降至0.002 W/(m·K),名义取热量增幅为289.4%;循环水流量从20 m^(2)/h升至45 m~2/h,名义取热量增幅为124%;固井材料导热系数从0.8 W/(m·K)升至1.8 W/(m·K),名义取热量增幅为2%。最后依托中煤科工西安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中深层地热能建筑供热试点示范项目,对该项目连续运行(168 h)工况下实验与模拟数据进行差异化分析。研究成果对中深层同轴地埋管换热器优化设计及中深层地热井高效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深层同轴地埋管换热器 高效换热 流体传热模型 名义取热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壤分层的双U型地埋管出口温度及土壤温度场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宏伟 于川淇 +2 位作者 安瑞 张芸栗 于磊鑫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8-344,共7页
目的 探究在土壤分层和地下水渗流条件下地埋管的出口温度以及传热规律。方法 基于多孔介质理论建立分层岩土体瞬态三维模型,分析土壤的初始温度、地下水渗流、回填材料种类对地埋管出口温度及土壤温度场的影响。结果 土壤初始温度为290... 目的 探究在土壤分层和地下水渗流条件下地埋管的出口温度以及传热规律。方法 基于多孔介质理论建立分层岩土体瞬态三维模型,分析土壤的初始温度、地下水渗流、回填材料种类对地埋管出口温度及土壤温度场的影响。结果 土壤初始温度为290.15 K时,热泵运行30 d后地埋管的出口温度最高,达到280.43 K;三种常用的回填材料中沙土的换热效果最好,黏土作为回填材料时,地埋管附近出现明显的冷量堆积;地下水渗流速度达到200 m/a时,地埋管出口温度为280.85 K,相较于不存在地下水渗流时的出口温度增加了0.51 K。结论 土壤初始温度、地下水渗流速度均与地埋管出口温度呈正相关;土壤温度场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回填材料的种类及热物性;地下水渗流的存在能够消除土壤冷量的堆积,在地埋管敷设时应适当增加沿着渗流方向管间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竖直双U型地埋管 出口温度 回填材料 地下水渗流 土壤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单元生死技术的埋地管道塌陷过程力学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滕振超 周亚东 +3 位作者 池林林 刘晓燕 李正巍 刘博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3-81,共9页
为解决埋地管道塌陷发育过程中管周土动态流失的非线性问题,首先,采用数值分析方法构建穿越塌陷区的管-土非线性耦合模型,并应用单元生死技术模拟土体流失过程;其次,依托试验实测数据及规范验证模型,分析不同塌陷阶段埋地管道的应力变... 为解决埋地管道塌陷发育过程中管周土动态流失的非线性问题,首先,采用数值分析方法构建穿越塌陷区的管-土非线性耦合模型,并应用单元生死技术模拟土体流失过程;其次,依托试验实测数据及规范验证模型,分析不同塌陷阶段埋地管道的应力变形特征;然后,研究埋地管道遭受土体塌陷作用下的破坏机制,确定埋地管道的控制应力及危险截面;最后,通过分析管土接触,探讨管土相互作用揭示埋地管道塌陷动态演化过程及力学特征。结果表明:轴向应力为控制应力,跨中管底为控制点,跨中截面为危险截面,过度的拉应力是埋地管道失效的主要原因;证实管土分离现象的存在,且在塌陷深度达到48 mm时管土分离;随着塌陷过程的进展,管-土结构从开始变形到埋地管道受拉破坏的全过程分为3个阶段,即顶部受压阶段、过渡阶段和底部受拉阶段,塌陷深度80与160 mm为分界点;塌陷深度达到59 mm时,管顶应力在跨中位置处实现谷值到峰值的转变;塌陷深度达到80 mm时,摩擦应力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元生死技术 埋地管道 塌陷过程 管土分离 土体流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中深层地源热泵供暖系统运行优化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俊峰 徐继军 +2 位作者 徐建伟 信敏 张健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11-317,共7页
构建变工况运行且包含蓄热装置的中深层地源热泵供暖系统,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分别以运行费用、系统COP和地热能利用系数为目标函数对系统运行进行优化,并对优化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对应目标函数优化后的运行费用、系统COP和... 构建变工况运行且包含蓄热装置的中深层地源热泵供暖系统,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分别以运行费用、系统COP和地热能利用系数为目标函数对系统运行进行优化,并对优化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对应目标函数优化后的运行费用、系统COP和地热能利用系数分别为279.27元、6.4420和0.8527。以系统COP为目标函数的优化效果与运行费用相反,而与地热能利用系数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源热泵 粒子群算法 地热能 地埋管 改进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横向滑坡载荷作用下埋地PE管道的损伤数值模拟
19
作者 燕集中 沈利民 +1 位作者 杨洪 汤文亮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7114-7121,共8页
埋地燃气输送管道服役环境复杂,其中滑坡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管道的服役安全。以埋地聚乙烯(polyethylene,PE)管道为研究对象,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模拟了横向滑坡载荷作用下的管道损伤行为,探讨了滑坡参数(滑坡体位移量)、管道埋深以及内... 埋地燃气输送管道服役环境复杂,其中滑坡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管道的服役安全。以埋地聚乙烯(polyethylene,PE)管道为研究对象,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模拟了横向滑坡载荷作用下的管道损伤行为,探讨了滑坡参数(滑坡体位移量)、管道埋深以及内压对PE管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滑坡作用下埋地PE管最大偏移、最大Mises应力和最大主应变均位于管轴向横截对称面上。管道最大Mises应力随滑坡位移的增大而增大,管底为管道最终屈服点,屈服主要原因为管横截面被压扁变形。管道未屈服时,最大Mises应力随内压的增大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现象,最大主应变随内压的增大而增大。最大Mises应力和最大主应变均随埋深的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AQUS 有限元模拟 埋地PE管 横向滑坡 力学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荷载作用下砂土边坡-管道相互作用试验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喻文昭 朱鸿鹄 +3 位作者 王德洋 谢天铖 裴华富 施斌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09-1320,共12页
随着我国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的快速推进,埋地管道不可避免地会穿越高陡山区,并受到区域地形地貌的影响,而关于边坡-管道相互作用机制的认识还相对滞后,相关研究亟需加强。基于分布式光纤应变传感(distributed strain sensing... 随着我国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的快速推进,埋地管道不可避免地会穿越高陡山区,并受到区域地形地貌的影响,而关于边坡-管道相互作用机制的认识还相对滞后,相关研究亟需加强。基于分布式光纤应变传感(distributed strain sensing,简称DSS)、粒子图像测速(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简称PIV)技术,开展加载工况下砂土边坡-管道相互作用的室内模型试验,探究了临坡地基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并研究了不同坡角下边坡土体变形破坏机制及埋地管道的结构响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临坡地基经历了弹性压密、局部剪切和整体破坏3个阶段,并呈现不对称楔形破坏模式;(2)临坡地基极限承载力随着坡角的增大呈减小趋势,同一坡角下埋地管道的存在会降低临坡地基极限承载力;(3)管道对边坡滑裂面形成路径的影响程度随着坡角的增大而变大;(4)在荷载作用下埋地管道横截面环向应变呈“椭圆化”分布,据此提出了管周界面土抗力的简化计算模型与椭圆度计算式。相关结论对边坡-管道系统的变形控制与结构设计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地管道 光频域反射(OFDR) 边坡-管道相互作用 土抗力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