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1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Lake Resource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1
作者 CAO Jian tingDoctor, Colleg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8, China WANG Su minProfessor,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Lim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anjing 210008, China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01年第S1期57-60,共4页
Based on geographical and hyd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ake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lake resources, including th... Based on geographical and hyd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ake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lake resources, including the conflict among agriculture water conservancy, and fishery, lake water pollution and eutrophication, lake siltation and swamping.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such as improving the strategic status of lake harnessing, strengthening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lakes and their watershed, strengthening researches on lake environment and lake resources, are proposed to practice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lake resour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KE RESOURCES harnessing integrated management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lood and Waterlogging Disaster Damage Evaluation in Middle-Lower Yangtze River by 3S technology
2
作者 ZHAN Xiao-guoEngineer, Yangtze Riv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Wuhan 430010,China TAN De-baoSenior Engineer, Yangtze Riv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Wuhan 430010,China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01年第S1期50-52,共3页
The evaluation method, model and process for the flood and waterlogging disaster condition by GIS,RS and GPS technology and the method for setting up disaster condition database, dyke database and historical disaster ... The evaluation method, model and process for the flood and waterlogging disaster condition by GIS,RS and GPS technology and the method for setting up disaster condition database, dyke database and historical disaster damage database are presented. An index of flood damage degree(FDD) used to evaluate the relative degree of disaster loss and divide flood and waterlogging area is suggested. The value of flood damage degree can be calculated as follows :taking the various disaster losses of sample area in a base year as standard value and computing the ratios of various disaster loss values in different areas and years to the standard flood disaster loss values, then summing up the weighted ratios. The computed results are the value of flood damage degree in the every year. The macroscopic flood disaster distribution can be evaluated by the values of flood loss degre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OOD and WATERLOGGING disaster evaluation method 3S(GIS RS GPS) FLOOD damage degree middle-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弯曲河道治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渠庚 陈栋 +1 位作者 姚仕明 王洪杨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27,共8页
弯曲型河道作为一种重要的河流形态,在长江中下游广泛存在,弯曲河道演变复杂,其治理一直是水利、交通等部门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在总结三峡水库建库前后长江中下游弯曲河道演变规律、弯曲河道整治理论与治理技术等成果的基础上,提出长江... 弯曲型河道作为一种重要的河流形态,在长江中下游广泛存在,弯曲河道演变复杂,其治理一直是水利、交通等部门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在总结三峡水库建库前后长江中下游弯曲河道演变规律、弯曲河道整治理论与治理技术等成果的基础上,提出长江中下游弯曲河道治理应基于河势演变规律和趋势,稳定有利河势、改善不利河势;探讨了未来长江中下游弯曲河道治理的方向,包括少沙背景下弯曲河道长期演化趋向及多目标治理需求,近岸河床长期冲刷下崩岸风险与河道监测预警,防洪-通航等协同综合治理技术及整治新材料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弯曲型 河道演变 多目标 治理技术 长江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河型转化研究进展
4
作者 金中武 陈栋 +4 位作者 郭小虎 刘亚 何子灿 楚栋栋 柯帅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9,共11页
正确预测河型发展趋势,因势利导,是保障河流功能稳定的前提条件。三峡工程等水库运用后,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持续长期冲刷,局部河势剧烈调整,可能导致河型转化,进而将对防洪、生态、供水、通航等河流功能的发挥产生一系列影响。对河型成... 正确预测河型发展趋势,因势利导,是保障河流功能稳定的前提条件。三峡工程等水库运用后,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持续长期冲刷,局部河势剧烈调整,可能导致河型转化,进而将对防洪、生态、供水、通航等河流功能的发挥产生一系列影响。对河型成因、分类与判别、转化机理,长期冲刷状态下长江中下游不同河型演化规律与预测方法以及河型转化的影响和治理对策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若干展望,包括河型亚类细化、非连续约束边界条件下不同河型形态参数对水沙条件等因素变化的响应模式、冲刷过程中长河道纵向冲刷调整对河型转化的作用机制、河型转化临界条件定量识别以及百年尺度河型转化预测方法构建和趋势预估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型 演化规律 驱动机制 预测方法 治理对策 长江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矮秆基因Rht-D1在长江中下游麦区的育种利用探索
5
作者 姜朋 吴磊 +5 位作者 黄倩楠 李畅 王化敦 何漪 张鹏 张旭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077-2086,共10页
Rht-B1和Rht-D1基因是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的矮秆基因。在长期的育种选择中,我国长江中下游麦区对矮秆基因的选择表现出明显倾向性,以Rht-B1b变异类型为主。为丰富品种矮秆基因类型,拓宽遗传基础,本研究尝试将黄淮麦区的主要矮秆基因... Rht-B1和Rht-D1基因是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的矮秆基因。在长期的育种选择中,我国长江中下游麦区对矮秆基因的选择表现出明显倾向性,以Rht-B1b变异类型为主。为丰富品种矮秆基因类型,拓宽遗传基础,本研究尝试将黄淮麦区的主要矮秆基因变异类型Rht-D1b引入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品种,以2个麦区的小麦品种为亲本进行杂交,在后代中筛选携带不同矮秆基因的品系,并进行系统的田间表型评价,为后续育种利用提供理论及材料支持。结果表明,携带Rht-D1b的品系较携带Rht-B1b的品系在单位面积穗数、株高、穗长、叶片长宽、茎叶夹角等性状上无显著差异,而其小穗数则显著增加,是一个可利用的优势性状。但是,携带Rht-D1b品系的赤霉病病小穗率显著高于携带Rht-B1b的品系,通过抗赤霉病基因的应用,携带不同矮秆基因材料的赤霉病抗性均显著提高。本研究明确了将Rht-D1b变异类型应用于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育种能够增加小穗数,提升产量潜力,抗病基因的应用均能够显著提高赤霉病抗性,同时这些材料也可作为优良抗性亲本应用于黄淮麦区育种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长江中下游麦区 矮秆基因 冬春杂交 赤霉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化环境下长江中下游河道形态演变及归因分析
6
作者 黄诚 王玉蓉 王媛媛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6-32,共7页
河道形态在河流系统管理与保护中至关重要,全面了解其演变过程有助于更好地管理河流。基于1988-2023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提取了长江中下游宜昌至大通河道形态特征,评估了江心洲面积、水面平均宽度、蜿蜒度、分汊系数等形态指标,通过引... 河道形态在河流系统管理与保护中至关重要,全面了解其演变过程有助于更好地管理河流。基于1988-2023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提取了长江中下游宜昌至大通河道形态特征,评估了江心洲面积、水面平均宽度、蜿蜒度、分汊系数等形态指标,通过引入变异系数及变化率和恢复率,分析了河道形态自适应性调整的敏感性和可恢复程度。结果显示:①1988-2002年,长江中下游水沙条件相对平衡,江心洲面积增加11%,水面平均宽度减少8%;在2003年后,三峡水库及上游梯级水库陆续运行,水沙条件发生明显变化,江心洲面积减少9%,水面平均宽度增大6%,蜿蜒度和分汊系数变化较小;②研究期内,江心洲面积是最敏感的形态指标;三峡水库修建前后,各河段形态指标敏感性变化存在较大差异;③在三峡水库的调节作用下,形态变化率的年均增长由水库修建前的1%减小到水库建设后的0.33%,河道形态演变速率有所减缓;2003-2005年河道形态的变化率为12%,由于河道的持续侵蚀,基于该变化的恢复率在2005-2023年由52%降至34%。总体而言,河道形态的变化受到三峡水库及长江上游梯级水库、护岸工程和河道采砂等人类活动引发的水沙及边界条件变化的综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河道形态 敏感性 恢复率 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下游芜裕河段近期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7
作者 渠庚 孙天印 +2 位作者 何子灿 栾华龙 郝婕妤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18,共9页
芜裕河段位于长江下游,是连接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纽带。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该河段河床冲刷剧烈,洲滩格局相应调整,研究新水沙条件下芜裕河段的河势演变规律,对长江下游河段的保护与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基于芜裕河段多年实测... 芜裕河段位于长江下游,是连接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纽带。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该河段河床冲刷剧烈,洲滩格局相应调整,研究新水沙条件下芜裕河段的河势演变规律,对长江下游河段的保护与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基于芜裕河段多年实测数据,分析了三峡工程蓄水前后该河段河道演变的基本规律,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表明:近期芜裕河段河势总体稳定,河床以冲刷为主,洲滩头部冲刷后退,急弯段和多汊段分别出现“凸冲凹淤”和“短支汊发展”的新特征;上游潜洲右汊发展、分流量增大以及中枯水历时增加导致的主流撇弯是急弯段“凸冲凹淤”的主要原因;“短支汊发展”的驱动因素则可归因于陈家洲多汊段左汊分流比增加,进而加剧陈捷水道、曹捷水道两短汊道冲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床演变 凸冲凹淤 短支汊发展 因素分析 三峡水库运行 分流比 长江下游河段 芜裕河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赋值法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再生稻品种筛选的研究
8
作者 束爱萍 熊丽 +4 位作者 何隆鑫 邵彩虹 刘增兵 袁福生 孙刚 《江西农业学报》 2025年第3期9-14,29,共7页
通过筛选41个具备再生稻生产潜力的品种,考察其生育期的适应性、产量、最终再生率,并采用算术平均法对各项指标进行赋值,综合评价参选品种作为再生稻的生产潜力。结果显示:参选品种生育期均适合长江中下游地区再生稻种植的要求,其中,桃... 通过筛选41个具备再生稻生产潜力的品种,考察其生育期的适应性、产量、最终再生率,并采用算术平均法对各项指标进行赋值,综合评价参选品种作为再生稻的生产潜力。结果显示:参选品种生育期均适合长江中下游地区再生稻种植的要求,其中,桃优77、桃优香占在10月初成熟,为三熟制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基于赋值量化数据,筛选出筑两优慧占、华浙优1号、悦两优钰占、珂两优1019、玮两优8612等12个品种,作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再生稻后续验证的品种;再生稻的最终再生率与再生季产量、总产量、总产量赋值、总赋值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说明该量化评价方法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稻 品种筛选 赋值法 长江中下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干流含沙量变化特征
9
作者 叶新 郭磊城 +1 位作者 陈嘉民 朱春燕 《泥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30,共8页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中下游干流的水沙过程发生显著变化。含沙量是反映水沙关系的重要指标,为了明晰新形势下长江中下游含沙量变化的特征,基于实测数据分析了含沙量的时空变化过程。受上游来沙减少影响和床沙粗化向下游传...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中下游干流的水沙过程发生显著变化。含沙量是反映水沙关系的重要指标,为了明晰新形势下长江中下游含沙量变化的特征,基于实测数据分析了含沙量的时空变化过程。受上游来沙减少影响和床沙粗化向下游传递,荆江河段含沙量极低,河床的泥沙补给作用减弱,洞庭湖和鄱阳湖等湖泊及支流的泥沙输入对中下游干流的贡献增加,对增大长江下游及河口的输沙量起到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含沙量恢复 支流湖泊 泥沙补给 床沙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DNA技术的长江下游典型江段浮游植物生物完整性评价
10
作者 周宇恒 赵旭 +3 位作者 王玉清 陈丽丽 章守宇 王凯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5-286,共12页
【目的】基于环境DNA(eDNA)技术评价长江下游典型江段浮游植物生物完整性,为评估长江大保护实施后的生态恢复效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在长江下游安庆(AQ)、芜湖(EH)、靖江(JJ)3个典型江段丰水期(2021年9月)和枯水期(2021年4月)采... 【目的】基于环境DNA(eDNA)技术评价长江下游典型江段浮游植物生物完整性,为评估长江大保护实施后的生态恢复效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在长江下游安庆(AQ)、芜湖(EH)、靖江(JJ)3个典型江段丰水期(2021年9月)和枯水期(2021年4月)采集eDNA样本。在3个典型江段选择参考点和受损点,通过筛选物种丰富度、群落物种丰度、群落结构组成和群落营养结构,选择5个候选指标,然后采用0~5评分法构建长江下游典型江段浮游植物生物完整性指数(P-IBI)评价体系。【结果】在安庆、芜湖、靖江3个典型江段共鉴定出8个门96个属浮游植物,包括硅藻门、绿藻门、蓝藻门、金藻门、甲藻门、褐藻门、红藻门、定鞭藻门和舟形藻属、根管藻属、衣藻属、色球藻属、微囊藻属、团藻属和骨条藻属等。在丰水期,安庆、芜湖和靖江江段在属分类水平上浮游植物物种总数分别为4849、5746和7617种,枯水期分别下降至3933、4243和5683种。丰水期,安庆、芜湖江段的优势种为硅藻门、蓝藻门和绿藻门;靖江江段硅藻门占主导地位;枯水期,3个江段的浮游植物群落均以硅藻门和绿藻门为主。在丰水期,安庆、芜湖、靖江江段的得分分别为17、16和15,浮游植物生物完整性等级分别为好、好和一般。在枯水期,安庆、芜湖、靖江江段的得分分别为13、16和17,浮游植物生物完整性等级分别为一般、好和好。【结论】eDNA技术在物种分类数量上展现出高丰富性、高物种多样性和详细的群落组成,对浮游植物物种检测具有高效且准确的特点,在生物参数指标的选取中具有良好的筛选作用,对P-IBI评价体系构建具有良好的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eDNA技术 浮游植物生物完整性指数(P-IBI) 水文期 长江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强盛且稳定维持与长江中下游持续性极端高温事件
11
作者 陈蔚 管兆勇 +1 位作者 杨华栋 王磊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45,共13页
2022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1960年以来最强的高温事件,其形成和维持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WPSH)异常强盛有关。利用站点观测资料和再分析资料,通过对不同变量的诊断分析,研究了高温时段WPSH异常强盛且稳定维持的机制,得到如下结论:... 2022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1960年以来最强的高温事件,其形成和维持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WPSH)异常强盛有关。利用站点观测资料和再分析资料,通过对不同变量的诊断分析,研究了高温时段WPSH异常强盛且稳定维持的机制,得到如下结论:(1)在高温时段,长江中下游地区盛行比一般高温年更强的下沉运动,扰动垂直动力加热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维持的主要因素。短波辐射通量表现为向下的异常,可通过向上的感热通量将热量由地面传输至近地层空气并促使其升温。(2)与一般高温年不同,2022年WPSH与南亚高压(SAH)重叠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有利于WPSH在大陆上空维持,为此次极端高温事件的出现提供了有利的环流条件。WPSH强度维持与局地负涡度的维持有关。一是扰动负涡度的垂直向下输送,二是相对涡度水平平流负异常。特别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上空WPSH的维持,自上而下的负涡度的垂直输送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3)不同于一般高温年,WPSH在海洋上的主体部分的维持主要与180o附近赤道中太平洋海温异常偏低有关。而WPSH在大陆上的部分,其维持与菲律宾群岛附近对流活动关系密切,有利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上空负涡度的维持。研究结果将有利于加深对WPSH变化成因的认识,为后续研究持续高温的成因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高温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维持机制 长江中下游 2022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opula函数的长江下游感潮河段沿程洪潮遭遇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仲跻文 于慧 +5 位作者 袁震洲 卞佳琪 赵明 韦立新 肖仲凯 巫昕煜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7-163,共7页
长江下游感潮河段受到上游来水和海洋潮汐的共同影响,使得该河段的防洪形势复杂严峻,因此,辨识长江下游径流与潮汐的遭遇风险对于区域防洪治涝减灾具有实际意义。研究以长江下游河段为研究区域,以大通水文站最大流量以及南京潮位站、镇... 长江下游感潮河段受到上游来水和海洋潮汐的共同影响,使得该河段的防洪形势复杂严峻,因此,辨识长江下游径流与潮汐的遭遇风险对于区域防洪治涝减灾具有实际意义。研究以长江下游河段为研究区域,以大通水文站最大流量以及南京潮位站、镇江潮位站、江阴潮位站最高潮位为数据基础,分析长江下游河段沿程洪潮遭遇的概率分布。通过Copula函数分别构建大通水文站年最大流量与南京潮位站、镇江潮位站、江阴潮位站年最高潮位的联合分布,比较分析Gumbel Copula、Clayton Copula和Frank Copula函数的拟合优度,最终选定以Clayton Copula函数构建长江下游的洪潮联合分布,分析了各站点之间的同现风险率、条件风险率和组合风险率,进一步探究洪潮风险的变化规律。通过对上下游洪潮遭遇风险的比较,发现各潮位站年最高潮位的出现受到大通站年最大流量的影响,大通站年最大流量越大,下游各潮位站出现超某一高潮位的可能性越大。此外,从长江下游段沿程分析结果来看,距离入海口越近的站点,受到上游大通站最大流量的影响越小,即受到上游洪水的影响越小,因此遭遇极端洪潮组合事件的概率越低。结果表明,在长江下游河段防洪应重点考虑极端洪潮组合事件的风险与防护,不同站点受到洪潮风险各不相同,不同区域应针对不同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分析与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PULA函数 洪潮遭遇 组合风险 长江下游感潮河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下游滩涂湿地优势植物功能性状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被引量:1
13
作者 罗来开 章伟 +5 位作者 原萌 程樱 阳艳芳 赵凯 伍佳楠 肖晶晶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4,共12页
植物功能性状是植物响应外界环境变化的外在表达,反映了植物对生长环境的生态适应策略。探究长江下游滩涂湿地植物功能性状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理解区域尺度上滩涂湿地植物的生态适应性和资源利用策略,对于长江流域湿地植被的... 植物功能性状是植物响应外界环境变化的外在表达,反映了植物对生长环境的生态适应策略。探究长江下游滩涂湿地植物功能性状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理解区域尺度上滩涂湿地植物的生态适应性和资源利用策略,对于长江流域湿地植被的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安庆段流域为研究区域,选取了滩涂湿地17种代表性植物的14个功能性状指标,旨在探究滩涂湿地植物功能性状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1)滩涂湿地植物功能性状变异程度不同,变异系数最大为叶片组织密度(CV=361.39%),最小为相对叶绿素含量(CV=21.75%),平均变异幅度为106.55%。(2)叶性状间、茎性状间以及茎-叶性状间具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叶性状间相关性较大,叶长与叶宽、叶干重、相对叶绿素含量、叶周长间均为极显著正相关(P<0.01)。茎干物质含量与叶长、叶厚度、叶面积和叶组织密度为显著负相关相关(P<0.05),而与叶周长显著正相关;小枝组织密度与叶干物质含量、叶长、叶厚度为显著负相关(P<0.05)。(3)RDA分析表明,铵态氮、速效磷、土壤容重、有机质、全磷、pH和速效钾是影响滩涂湿地植物适应策略的关键土壤因子。综上,长江下游滩涂湿地典型植物功能性状变异丰富及差异显著,但可通过形成一定的性状组合的策略以及与环境因子间的相互作用以提高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下游 滩涂湿地 功能性状 土壤因子 适应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网拆除前后长江下游升金湖鱼类群落稳定性和多样性的关系
14
作者 施晨曦 梁阳阳 +1 位作者 谢畅 蒋忠冠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3-554,I0009,共13页
在长江大保护的背景下,长江中下游洪泛湖泊经历了从集约化的围网养殖渔业向禁渔和多样性保护转型。长江中下游洪泛湖泊不仅支撑了较高的鱼类多样性,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渔业生产基地,统筹和协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渔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厘清... 在长江大保护的背景下,长江中下游洪泛湖泊经历了从集约化的围网养殖渔业向禁渔和多样性保护转型。长江中下游洪泛湖泊不仅支撑了较高的鱼类多样性,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渔业生产基地,统筹和协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渔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厘清鱼类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的关系。本研究以长江下游升金湖为例,分别在围网拆除前(2017年)和围网拆除后(2019年)的丰水期和枯水期对鱼类群落进行系统的调查采集。本研究采用3种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3种功能多样性指数(FRic功能丰富度指数、FDis功能分散指数和FEve功能均匀度指数)和6种功能性状(最大体长、生长速率、寿命、初次性成熟时间、初次性成熟体长、营养级),从物种和功能两个维度探讨围网拆除前后鱼类群落稳定性水平和稳定性驱动因子的差异。结果表明:1)升金湖围网拆除前以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等物种作为主要优势种,围网拆除后优势种变为黄尾鲴(Xenocypris davidi)、翘嘴鲌(Culter alburnus)等物种。2)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围网拆除后鱼类群落多样性水平显著高于围网拆除前,群落稳定性显著低于围网拆除前。3)多元线性逐步回归结果显示围网拆除前鱼类群落稳定性与初次性成熟时间呈正相关,与生长速率呈负相关,这可能与围网拆除前占据优势地位的周期策略鱼类的功能性状有关;围网拆除后鱼类群落稳定性与生长速率呈正相关,与寿命和初次性成熟时间呈负相关,这可能与围网拆除后作为优势种的机会策略鱼类的功能性状有关。此外,围网拆除前和围网拆除后鱼类群落稳定性均与Pielou均匀度指数呈正相关,均匀度较高的群落可能通过物种间的保险效应去支撑群落整体的稳定。本研究分析和比较了围网拆除前和围网拆除后鱼类群落稳定和多样性的差异以及作用关系,可为升金湖和其他洪泛湖泊鱼类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基础与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网养殖 鱼类 群落稳定性 功能性状 长江下游 升金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RMAX-GARCH模型的长江中下游区域径流模拟研究
15
作者 郭淑慧 谭森明 曾凌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0-87,共8页
径流模拟的准确性对水文预报、水资源管理及流域防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国内外关于径流模拟主要采用水文模型法、统计学方法、机器学习等方式,其中ARMAX-GARCH时间序列模型属于数理统计类方法,具有所需资料少、便于操作以及能够... 径流模拟的准确性对水文预报、水资源管理及流域防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国内外关于径流模拟主要采用水文模型法、统计学方法、机器学习等方式,其中ARMAX-GARCH时间序列模型属于数理统计类方法,具有所需资料少、便于操作以及能够描述非线性过程等优点,已逐渐应用于水文过程模拟中。针对长江中下游区域,洞庭湖、汉江、鄱阳湖相继汇入长江中下游干流,主干流及支流的径流过程之间产生相互影响,错综复杂的干支流水量交换关系也加大了该区域径流模拟的难度,利用时间序列模型ARMAX-GARCH,首先对不同径流序列进行互相关性分析,将与模拟目标站相关性较强的径流序列作为外生变量加入模型,进而模拟目标站点径流过程。本文对长江中下游区域宜昌、城陵矶、汉口、仙桃、湖口、大通水文站的径流进行模拟,宜昌、城陵矶、仙桃和湖口站径流序列建立ARMA-GARCH模型,对汉口和大通站径流序列建立ARMAX-GARCH模型,结果显示模型模拟径流序列效果较好,且能够有效考虑到与目标水文站相关性较强的径流序列的影响;并分析了三峡水库的建设对下游径流均值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为削弱了下游干流的极端径流事件并且该效应顺着水流方向逐渐减弱。研究印证了采用时间序列模型模拟径流的可行性,并为具有复杂江湖关系区域的水文模拟预报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区域 ARMAX-GARCH模型 径流模拟 江湖关系 三峡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矿冶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与多情景模拟
16
作者 吴向莹 游智 +4 位作者 杨曾慧子 王丹丹 杜美瑾 胡恒 杨与广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79-193,共15页
文章通过定量研究土地利用变化背景下长江中下游大冶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特征,为流域土地合理利用及生态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助力落实长江大保护战略。基于1992-2021年6期遥感人机交互解译获取的长江中下游大冶湖流域土地利用... 文章通过定量研究土地利用变化背景下长江中下游大冶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特征,为流域土地合理利用及生态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助力落实长江大保护战略。基于1992-2021年6期遥感人机交互解译获取的长江中下游大冶湖流域土地利用数据,结合修订后的当量因子表、土地利用动态度、敏感度分析、空间自相关和地形位分析,运用PLUS模型预测多情景下2033年土地利用情况,探讨大冶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1)大冶湖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耕地为主,土地利用多在耕地及建筑用地之间转变,且表现为耕地大幅减少与建筑用地快速增加同步进行,是人类活动、城市化进程加剧所导致。(2)近些年,流域土地类型转换频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在整个研究时段内,林地、水体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贡献的主体;一级服务类型中调节服务为主要贡献量,二级服务中水文调节为主要贡献量。空间尺度上,大冶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存在明显差异,水平空间表现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布具有一定的聚集程度;垂直空间表现为各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随地形梯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3)2033年自然发展、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均以耕地与林地为主,水域与建筑用地表现为明显的扩张趋势,在耕地保护情景与生态保护情景下,大冶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提高均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长江中下游流域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空间自相关 地形梯度 PLUS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城市内涝与雨季污染协同治理对策 被引量:7
17
作者 夏军 贾海峰 +2 位作者 张翔 张永勇 骆文广 《水资源保护》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15,共6页
针对长江中下游城市内涝与雨季污染协同治理的突出问题,对城市水安全、雨季水体返黑返臭风险和河湖水生态退化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发现长江中下游城市河网密度高、降水量大、暴雨多发,同时人口密集、经济发展水平高,内涝、污... 针对长江中下游城市内涝与雨季污染协同治理的突出问题,对城市水安全、雨季水体返黑返臭风险和河湖水生态退化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发现长江中下游城市河网密度高、降水量大、暴雨多发,同时人口密集、经济发展水平高,内涝、污染、生态退化等水问题突出;城市内涝频发,雨季污染造成某些城市水体局部返黑返臭,严重影响城市水环境品质,成为制约长江中下游城市绿色发展的重要瓶颈问题。提出了建立三级内涝协同防治体系、构建城市“绿-灰-蓝”设施耦合工程体系、协同推进水体品质提升与生态修复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中下游城市 城市内涝 雨季污染 协同治理 绿色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崩岸险情智能感知预警与防治关键技术研究构想及成果展望 被引量:2
18
作者 卢金友 周银军 +2 位作者 邓彩云 郭超 李凌云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共9页
崩岸是长江中下游河道自然演变的常见形式,严重威胁防洪安全、航道畅通及沿江经济基础设施正常运行甚至是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三峡工程等水利水电工程建成运行引起长江中下游水沙情势显著改变,近年来,中下游河道持续冲刷、局部河势调整... 崩岸是长江中下游河道自然演变的常见形式,严重威胁防洪安全、航道畅通及沿江经济基础设施正常运行甚至是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三峡工程等水利水电工程建成运行引起长江中下游水沙情势显著改变,近年来,中下游河道持续冲刷、局部河势调整、崩岸频发,造成多方面不利影响。尽管以往已开展了相关研究并进行了治理,但由于影响因素众多,崩岸机理复杂,隐蔽性、突发性和随机性强,预警及治理难度依然很大。本文以“崩岸机理揭示—大范围筛查—介入式监测—多尺度预警—系统化防治”为总体思路开展研究,围绕流-固耦合作用下的崩岸机理与险情智能筛查、河道岸坡土体全要素实时感知及崩岸模拟预警技术、耦合河势控制措施的崩岸系统防治技术等关键科学技术问题,重点研究持续冲刷下河势变化与崩岸动态响应关系,研发多源信息融合的崩岸险情智能筛查技术、河道岸坡全要素一体化智能感知技术、多尺度河道崩岸预测与预警技术,以及耦合河势控制措施的崩岸系统防治技术,旨在揭示持续冲刷条件下长江中下游崩岸发生的驱动因素及内在机理,研发崩岸险情智能感知预警及防治关键技术,实现崩岸险情智能筛查、多要素监测、动态预警与系统防治。研究有望显著提高长江中下游河道崩岸发生的预见性和治理技术水平,促进崩岸从灾后抢护向灾前预防转变,为河道系统治理和水安全保障能力提升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崩岸 机理 筛查 监测预警 系统治理 长江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PI和VHI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向大享 姜莹 +1 位作者 陈喆 李喆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3-159,165,共8页
近60 a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强度不断增强,影响范围不断扩大,持续时间不断变长,对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通过构建长江中下游地区60 a长序列历史降水数据和40 a遥感数据集,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植被健康指数等指... 近60 a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强度不断增强,影响范围不断扩大,持续时间不断变长,对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通过构建长江中下游地区60 a长序列历史降水数据和40 a遥感数据集,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植被健康指数等指标建立干旱监测指数序列库,分析时序干旱指数变化特征,开展旱情时空分布、季节差异、发生频次等指标统计分析,探究旱情发生频率及其时空分异特征、旱情程度等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事件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夏季干旱频率高,秋冬季干旱频率低;干旱存在明显区域性差异,易旱地区主要包括湖北北部、湖南南部等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时空特征 SPI VHI 长江中下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136年(1885~2020年)长江中下游伏旱期划分及其演变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徐群 赵亮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72-1094,共23页
少雨高温的伏旱期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水利和人体健康等具有重要影响,但目前缺乏对该地区伏旱期的历史划分,对其长期变化规律也缺乏充分认识。本文利用1885年以来已划定的长江中下游沿江五站(上海、南京、芜湖、九江和汉口)梅雨期和... 少雨高温的伏旱期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水利和人体健康等具有重要影响,但目前缺乏对该地区伏旱期的历史划分,对其长期变化规律也缺乏充分认识。本文利用1885年以来已划定的长江中下游沿江五站(上海、南京、芜湖、九江和汉口)梅雨期和夏季日气温、降水资料,对出梅后的少雨高温时段分别确定了少雨和高温的定量标准,划定出1885~2020年长江中下游伏旱期,并用统一气温标准结合伏旱期长度,综合确定了近136 a(1885~2020年)伏旱期强度指数。这136 a(包含有16个无伏旱年及10个入秋伏旱年)里伏旱期的年平均长度为21.6 d,呈现出3~6 a、36 a和84 a周期。1951年以来,1959~1978年是伏旱期长度的主要峰期,1980~1987年是伏旱期长度的下降谷期,之后缓慢增加;1980年代之后虽然大于30 d的长伏旱期有减少趋势,但是15~30 d且高强度的伏旱期频现;1995年之后秋伏旱明显增多,夏季延迟。136 a里最长且强的伏旱期依次出现于1934、1967、1978和2013年;最早的伏旱期出现在6月中旬,最晚在9月中下旬。近40 a来,伏旱期高温(≥35.0°C)日数大幅提高,伏旱期高温发生率从1980年代的30%左右上升到近年的50%以上,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长(强)伏旱期的副热带环流特征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稳定控制长江中下游区,而短(弱)伏旱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多偏东或偏南,入秋伏旱与副热带高压稳定西伸有关。伏旱期内高温日数的演变受到双重人类活动的制约,它不仅与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海陆升温有关,并且因地而异,即受到局地生态环境演变和城市热岛效应增减的人为作用影响。印度—太平洋季风区陆海温差对长江中下游伏旱期长度年代际变化有重要调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伏旱期 准周期演变 人类活动 高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