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享经济服务中的用户偏离行为:维度甄别、形成逻辑与优化路径
1
作者 侯婷婷 潘玲 李普林 《心理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30-842,共13页
偏离行为正在影响分享经济行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虽然已在实践层面呈现出其紧迫性和重要性需求,但相关研究成果尚不足以解释该现象如何形成和管理的问题。本研究立足于分享经济发展的现实困境,以社会交换理论为基础,探索分享经济中的... 偏离行为正在影响分享经济行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虽然已在实践层面呈现出其紧迫性和重要性需求,但相关研究成果尚不足以解释该现象如何形成和管理的问题。本研究立足于分享经济发展的现实困境,以社会交换理论为基础,探索分享经济中的用户偏离行为。本研究围绕以下三个研究内容展开:(1)探究分享经济中用户偏离行为的表现形式,揭示偏离行为的具体维度,开发可操作化测量工具;(2)明确用户偏离行为的形成受到哪些感知收益、感知风险和个体特质因素的影响,揭示分享经济用户偏离行为的形成机制;(3)挖掘行业规制和政府监管措施,探讨外部干预措施对分享经济偏离行为决策的影响,优化分享经济偏离行为管理策略。本研究将从偏离行为的维度划分、形成机制、优化措施三方面提供理论洞察,丰富社会交换理论的层次,推动分享经济偏离行为的理论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享经济 偏离行为 社会交换理论 形成机制 外部干预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抑菌浓度抗菌药物影响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张晓润 宋爽 +2 位作者 朱丽莹 王文静 陶臻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38-543,共6页
金黄色葡萄球菌(SA)是引起医院获得性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之一,极易黏附在导管或植入物表面形成生物膜导致耐药性增加,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挑战。近年研究表明,抗菌药物处于亚抑菌浓度时可影响SA生物膜形成。因此,本文阐述SA生物膜的形成过... 金黄色葡萄球菌(SA)是引起医院获得性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之一,极易黏附在导管或植入物表面形成生物膜导致耐药性增加,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挑战。近年研究表明,抗菌药物处于亚抑菌浓度时可影响SA生物膜形成。因此,本文阐述SA生物膜的形成过程及基因调控,不同抗菌药物在亚抑菌浓度下对SA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以期为有效控制及治疗SA生物膜相关感染提供一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抑菌浓度 抗菌药物 金黄色葡萄球菌 生物膜形成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化合物抑制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生物被膜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李雅笛 郭荣芳(综述) 王玉(审校)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91-896,共6页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生物被膜抵抗抗菌药物和消毒剂的清除作用,导致食品的持续性污染和感染的发生。天然化合物来源广泛,种类繁多,是理想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生物被膜清除剂。文章主要就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生物被膜抵抗抗菌药物和消毒剂的清除作用,导致食品的持续性污染和感染的发生。天然化合物来源广泛,种类繁多,是理想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生物被膜清除剂。文章主要就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的调控机制;天然化合物抑制单核细胞增李斯特菌生物被膜的作用机理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旨在为单核细胞增李斯特菌生物被膜的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生物被膜 调控机制 天然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生物膜的形成与调控机制 被引量:43
4
作者 唐俊妮 史贤明 +1 位作者 王红宁 周锐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2期48-50,53,共4页
细菌通过自身合成的水合多聚物粘附在固体表面,以固着的方式生长从而形成生物膜,细菌生物膜的形成涉及到几个明显的阶段,包括起始的附着、细胞与细胞之间的吸附与增殖、生物膜的成熟、及最后细菌的脱离等四个阶段,生物膜的形成增加了细... 细菌通过自身合成的水合多聚物粘附在固体表面,以固着的方式生长从而形成生物膜,细菌生物膜的形成涉及到几个明显的阶段,包括起始的附着、细胞与细胞之间的吸附与增殖、生物膜的成熟、及最后细菌的脱离等四个阶段,生物膜的形成增加了细菌对抗生素的抗性以及帮助细菌逃逸寄主的免疫攻击等,从而引起临床上持续性的慢性感染等各种问题;生物膜结构非常复杂,除了细菌分泌的各种胞外多糖,胞外蛋白质外,最新的研究表明,DNA也是生物膜的一个重要成分。针对近年来的最新文献报道分别对生物膜的形成、结构以及调控机制等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生物膜 形成 结构 调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酸菌生物膜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8
5
作者 王星 张华 +2 位作者 张淼 王小杰 谈重芳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8-40,46,共4页
乳酸菌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益生菌,能够很好地调节改善人体肠道菌群,而乳酸菌生物膜的存在可以帮助机体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帮助乳酸菌抵御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从而使乳酸菌益生功能得到更好地发挥。本文介绍了乳酸菌生物膜的形成机理,并对... 乳酸菌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益生菌,能够很好地调节改善人体肠道菌群,而乳酸菌生物膜的存在可以帮助机体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帮助乳酸菌抵御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从而使乳酸菌益生功能得到更好地发挥。本文介绍了乳酸菌生物膜的形成机理,并对葡萄糖、金属离子、pH以及食品添加剂对乳酸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生物膜 形成机制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理学视域下校园欺凌的形成机理及对策 被引量:47
6
作者 王玥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2-45,共14页
校园欺凌是国内外中小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从心理学角度考察其成因、探索相应干预措施有着重要意义。有关欺凌事件直接参与者的研究表明:部分欺凌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反社会行为或认知特征,欺凌行为也是青春期个体获取、维护社会支配地位... 校园欺凌是国内外中小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从心理学角度考察其成因、探索相应干预措施有着重要意义。有关欺凌事件直接参与者的研究表明:部分欺凌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反社会行为或认知特征,欺凌行为也是青春期个体获取、维护社会支配地位的一种手段;某些"另类"特征、情绪和社会交往问题会让儿童青少年成为易受欺凌的对象;欺凌和受欺凌都可能导致个体情绪、行为等方面的适应障碍,其不良影响甚至会延续相当长的时间;欺凌-受欺凌者是最不稳定的一类角色,兼具欺凌者与受欺凌者两者的缺点,适应状况通常最差。班级内的同伴生态、旁观者的行为和朋友关系都会影响欺凌事件的发生几率及所导致的后果。某些家庭和父母特征也是与欺凌行为联系密切的危险性或保护性因素。积极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减少欺凌事件的发生,也能对其后果起到缓冲作用。但缺乏培训的父母和教师,通常无法及时准确地识别欺凌事件并做出有效应对。当前教育实践中,可以有效防控校园欺凌的措施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类;一是面向特定相关群体的单水平干预,二是要求学生、家长、教职员工等都要参与其中的多水平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欺凌 心理学 形成机理 干预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业技术标准形成机制研究——以移动通信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舒兆平 毛蕴诗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4-47,共4页
从历代移动通信标准的形成过程来看,存在着不同的标准形成机制。本文分析了第一代移动通信的基于市场标准形成机制,第二代的基于市场与委员会混合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第三代的政府干预下的市场与委员会混合机制,并重点分析了这种机制... 从历代移动通信标准的形成过程来看,存在着不同的标准形成机制。本文分析了第一代移动通信的基于市场标准形成机制,第二代的基于市场与委员会混合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第三代的政府干预下的市场与委员会混合机制,并重点分析了这种机制对标准的形成所发挥的显著作用,探讨了相应的政策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通信 网络效应 标准形成机制 政府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老油田套损特征及大庆油田套损防控建议 被引量:9
8
作者 刘颖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8-65,共8页
针对目前大庆油田套损井数逐年增加,修井成本高,套损严重区块修复率低的难题,对比分析了国内外一些老油田套损情况,研究了中国、欧美和俄罗斯等国老油田套损类型、层位、时间、原因,梳理了不同成因类型相应的防控措施。结果表明:大庆与... 针对目前大庆油田套损井数逐年增加,修井成本高,套损严重区块修复率低的难题,对比分析了国内外一些老油田套损情况,研究了中国、欧美和俄罗斯等国老油田套损类型、层位、时间、原因,梳理了不同成因类型相应的防控措施。结果表明:大庆与胜利、吉林、安梅阁等油田的套损类型都以变形为主;套损层位广泛分布于非油层和油层,不同油田分布比例有所不同;套损井出现数量与油田开发阶段紧密相关;地层沉降导致地应力变化是套损的重要影响因素。国外在套损检测、模型预测、剩余可用寿命模型等方面取得较好效果,但套损治理措施仍以常规技术为主,未取得重大突破。建议在大庆油田套损防控中引入国外成熟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损 地应力 套损机理 套损类型 套损原因 套损检测 地层沉降 套损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希瓦氏菌生物被膜研究进展
9
作者 阎俊 谢晶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5期104-111,共8页
希瓦氏菌(Shewanella spp.)是海产品中常见的优势腐败菌,易在食品加工设备表面形成生物被膜而难以清除。生物被膜的存在不仅会造成食品的持续污染和交叉污染,也会影响加工设备的使用,从而对国民健康和经济发展造成威胁。目前,针对希瓦... 希瓦氏菌(Shewanella spp.)是海产品中常见的优势腐败菌,易在食品加工设备表面形成生物被膜而难以清除。生物被膜的存在不仅会造成食品的持续污染和交叉污染,也会影响加工设备的使用,从而对国民健康和经济发展造成威胁。目前,针对希瓦氏菌生物被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表型研究上,对其生物被膜形成分子机制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总结希瓦氏菌生物被膜的形成过程,重点论述希瓦氏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机制并对希瓦氏菌生物被膜控制方法进行简要概括,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希瓦氏菌生物被膜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瓦氏菌 生物被膜 形成机制 控制方法 检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杆菌生物膜形成特性及控制措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0
作者 吴丽娜 董鹏程 +4 位作者 张一敏 毛衍伟 梁荣蓉 朱立贤 罗欣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307-313,共7页
大肠杆菌既是人体内正常菌群的一部分,也是能够引起较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病原体。大肠杆菌可以在生物或非生物表面形成生物膜,从而增强其在不利环境下的生存率(特别是对各种消毒剂、洗涤剂和抗生素的耐受力)。本文主要综述了目前对... 大肠杆菌既是人体内正常菌群的一部分,也是能够引起较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病原体。大肠杆菌可以在生物或非生物表面形成生物膜,从而增强其在不利环境下的生存率(特别是对各种消毒剂、洗涤剂和抗生素的耐受力)。本文主要综述了目前对大肠杆菌形成生物膜研究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包括大肠杆菌形成生物膜的主要过程、特征、影响因素、分子调控机制、控制措施,并提出了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为大肠杆菌生物膜的防控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生物膜 形成机制 影响因素 控制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接触表面生物被膜形成机制及防控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1
作者 马悦 吴梦洁 +2 位作者 李卓思 刘阳泰 董庆利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76-285,共10页
食源性致病菌的生物被膜是固着在食品接触表面上形成的具有一定空间组织的多细胞群体结构。因生物被膜具有极强的黏附性和抗逆性,常规消杀手段难以对其进行有效防控,造成食品安全隐患并严重威胁消费者身体健康。本文归纳了近年来国内外... 食源性致病菌的生物被膜是固着在食品接触表面上形成的具有一定空间组织的多细胞群体结构。因生物被膜具有极强的黏附性和抗逆性,常规消杀手段难以对其进行有效防控,造成食品安全隐患并严重威胁消费者身体健康。本文归纳了近年来国内外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被膜在形成机制及防控方法方面的相关研究。以生物被膜黏附性提高、菌体状态改变和抗逆性增强的3个主要特点为核心,总结讨论了细菌的长链附属结构、群体感应系统及胞外聚合物在生物被膜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并将生物被膜的防控策略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法3类,分别分析了各类方法的作用原理及优缺点,旨在为食品领域生物被膜的高效防控方法的开发提供理论指导,以期更好地实现食品微生物的安全有效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致病菌 生物被膜 形成机制 防控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ε-聚赖氨酸对鲍曼不动杆菌生长及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时文静 余甜 +6 位作者 李可可 林赋桂 闫亚芳 景双艳 邹凤梅 王欣 魏莲花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1期73-77,共5页
目的探究ε-聚赖氨酸(ε-poly-L-lysine,ε-PL)对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Ab)生长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ε-PL对鲍曼不动杆菌抗菌机制的初步研究。方法以鲍曼不动杆菌ATCC19606和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为实验菌株,参考CLSI... 目的探究ε-聚赖氨酸(ε-poly-L-lysine,ε-PL)对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Ab)生长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ε-PL对鲍曼不动杆菌抗菌机制的初步研究。方法以鲍曼不动杆菌ATCC19606和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为实验菌株,参考CLSI-M100文件中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吸光度法测定鲍曼不动杆菌ATCC19606的生长曲线。通过结晶紫染色检测ε-PL对Ab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比较测定药物处理前和药物处理后菌体丙二醛(MDA)和活性氧(ROS)含量。结果ε-PL对ATCC19606和临床菌株的MIC均为4.096mg/mL,MBC均为8.192mg/mL。随着ε-PL浓度的增加,鲍曼不动杆菌的生长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越来越明显。从抑菌-时间曲线结果来看,ε-PL在6h时明显抑制了鲍曼不动杆菌ATCC19606的浮游菌。鲍曼不动杆菌使用ε-PL作用后MDA和ROS含量升高。结论ε-PL可有效抑制鲍曼不动杆菌的生长和生物膜的形成。使用ε-PL作用后可以使鲍曼不动杆菌菌体内产生大量ROS和MDA,提示ε-PL可能通过氧化作用发挥抑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Ε-聚赖氨酸 鲍曼不动杆菌 生物膜形成 细菌生长 抑菌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接触表面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膜形成及控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3
作者 程传松 闫晓彤 +1 位作者 李长城 方婷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1-8,共8页
目的综述食源性致病菌在食品接触表面形成生物膜的安全性及其控制措施,为解决食品接触表面食源性致病菌形成生物膜的危害问题提供参考。方法归纳阐述近年来国内外食品接触表面形成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膜的危害问题,重点分析生物膜的形成机... 目的综述食源性致病菌在食品接触表面形成生物膜的安全性及其控制措施,为解决食品接触表面食源性致病菌形成生物膜的危害问题提供参考。方法归纳阐述近年来国内外食品接触表面形成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膜的危害问题,重点分析生物膜的形成机制、预防和控制措施,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结果食源性致病菌在食品接触表面形成粘附力大、抗逆性高、适应性广、耐药性强的生物膜结构,使用常规的物理性、化学性生物膜清除方法无法完全去除;广谱微生物源性抗生物膜剂、抗菌包装材料和天然食品级化学杀菌剂具有优良的裂解性、特异性、无毒性、环保性和抗菌性等特点,已成为生物膜清除和控制的有效资源。结论天然抗菌活性物质、抑菌包装材料和具有生物活性的抗生物膜剂已逐步取代传统的物理性、化学性生物膜清除方法,成为有效保障食品工业生产、消费者食品食用安全的新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致病菌 生物膜 食品接触表面 微生物危害 形成机制 控制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黑色素形成机理与干预机制 被引量:32
14
作者 陈卓仪 刘晓英 +3 位作者 郑雅婷 洪婷 刘潭林 杜志云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3-117,125,共6页
皮肤黑色素形成机理与美白研究息息相关,综述了皮肤黑色素的形成机理及其在细胞水平上的调控,同时也对黑色素的干预机制,包括黑色素合成通路、运输路径、分解及代谢和内外因素干预调节多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对皮肤黑色素未来研究趋... 皮肤黑色素形成机理与美白研究息息相关,综述了皮肤黑色素的形成机理及其在细胞水平上的调控,同时也对黑色素的干预机制,包括黑色素合成通路、运输路径、分解及代谢和内外因素干预调节多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对皮肤黑色素未来研究趋势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白功效评价 黑色素 形成机理 干预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形成及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5
作者 贾雯 郭瑞林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36-944,共9页
生物膜是细菌生长的动态过程,其产生的胞外成分可增强细菌对宿主防御机制和抗生素的抵抗力。耐药细菌生物膜的形成将是临床感染治疗与控制的一大挑战。肺炎克雷伯菌是临床常见的致病菌,高毒力型肺炎克雷伯菌与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可... 生物膜是细菌生长的动态过程,其产生的胞外成分可增强细菌对宿主防御机制和抗生素的抵抗力。耐药细菌生物膜的形成将是临床感染治疗与控制的一大挑战。肺炎克雷伯菌是临床常见的致病菌,高毒力型肺炎克雷伯菌与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可引起严重的感染性疾病,难以治愈,其生物膜的形成使这种情况更加严峻。对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形成及其调控机制的深入研究可为临床抗感染治疗与控制带来新的思路。本文主要从菌毛、多糖、群体感应系统和外排泵对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形成的作用及调控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克雷伯菌 生物膜形成 调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酸干预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吕婷婷 张忠斌 +2 位作者 贺爽 马金鑫 丁文雅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2-76,共5页
试验通过标准微量稀释法测定大黄酸的亚抑菌浓度(MIC),利用结晶紫染色法考察大黄酸对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干预作用;以木糖葡萄球菌谷氨酰胺酶缺失株和咪唑甘油磷酸酯脱水酶缺失株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亚抑菌浓度药物大黄酸对各菌... 试验通过标准微量稀释法测定大黄酸的亚抑菌浓度(MIC),利用结晶紫染色法考察大黄酸对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干预作用;以木糖葡萄球菌谷氨酰胺酶缺失株和咪唑甘油磷酸酯脱水酶缺失株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亚抑菌浓度药物大黄酸对各菌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考察药物在生物被膜不同形成时期对细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探索大黄酸干预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大黄酸对木糖葡萄球菌的MIC为64 mg/L;亚抑菌浓度的大黄酸具有抑制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能力,且随着大黄酸浓度增加,其干预作用越明显,抑制效果越好;以木糖葡萄球菌标准菌株作为参照,谷氨酰胺酶缺失株、咪唑甘油磷酸酯脱水酶缺失株形成生物被膜的能力极显著下降(P<0.01);在各亚抑菌浓度大黄酸中谷氨酰胺酶缺失株抑制率均显著降低,咪唑甘油磷酸酯脱水酶缺失株在低浓度大黄酸中抑制率也显著降低;药物大黄酸对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干预主要在6 h与12 h发挥显著作用,谷氨酰胺酶对生物被膜的抑制时间也在6 h和12 h。研究表明,亚抑菌浓度大黄酸可以显著抑制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通过谷氨酰胺酶、咪唑甘油磷酸酯脱水酶为靶点发挥干预作用;且大黄酸对生物被膜的干预时期在生物被膜形成的早期阶段,可能是通过抑制细菌黏附发挥干预生物被膜形成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乳腺炎 大黄酸 木糖葡萄球菌 生物被膜 干预生物被膜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生物被膜形成的调控机制与消除方法 被引量:7
17
作者 宋雪艳 刘志欢 +3 位作者 谢翠萍 刘营营 杨永亚 刘建华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2-115,共4页
多数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形成生物被膜,这是细菌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也会造成细菌耐药。成熟的生物被膜由多种机制调控,并不断循环黏附、聚集、成熟、脱落四个过程形成蘑菇状独特的结构。随着环境、营养等条件的不同,生物被膜表层和深... 多数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形成生物被膜,这是细菌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也会造成细菌耐药。成熟的生物被膜由多种机制调控,并不断循环黏附、聚集、成熟、脱落四个过程形成蘑菇状独特的结构。随着环境、营养等条件的不同,生物被膜表层和深层细菌会产生一定的异质性,对食品安全和临床防治等产生威胁。论文在现有的理论和研究基础上,就生物被膜的形成及影响因素、结构特性、调控机制、清除方法等进行综述,旨在为控制生物被膜引起的慢性感染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被膜 形成过程 结构特性 调控机制 消除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加工过程中细菌生物被膜的危害及控制 被引量:14
18
作者 陈小雪 陈晶瑜 韩北忠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共4页
生物被膜中的微生物生活在一个由胞外聚合物(EPS)形成的环境中,它的形成是微生物生长过程中的一个保护模式,允许细胞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并分散到新的环境中。食品加工过程中有害菌形成的生物被膜对食品工业的危害极大,可使微生物残存增... 生物被膜中的微生物生活在一个由胞外聚合物(EPS)形成的环境中,它的形成是微生物生长过程中的一个保护模式,允许细胞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并分散到新的环境中。食品加工过程中有害菌形成的生物被膜对食品工业的危害极大,可使微生物残存增加,加工设备无法严格清洗、消毒,导致产品受到污染。该文在收集、研究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归纳介绍了生物被膜的特点及其形成过程和形成机制,概述了生物被膜的危害、控制及检测方法,旨在提高人们对生物被膜的认识,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生物被膜 形成 食品加工 危害 调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