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1篇文章
< 1 2 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lectrolyte composition and removal mechanism of Cu electro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 被引量:1
1
作者 边燕飞 翟文杰 +2 位作者 程媛媛 朱宝全 王金虎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6期2191-2201,共11页
The optimization of electrolytes and the material removal mechanisms for Cu electrochemical mechanical planarization(ECMP)at different pH values including 5-methyl-1H-benzotriazole(TTA),hydroxyethylidenediphosphoric a... The optimization of electrolytes and the material removal mechanisms for Cu electrochemical mechanical planarization(ECMP)at different pH values including 5-methyl-1H-benzotriazole(TTA),hydroxyethylidenediphosphoric acid(HEDP),and tribasic ammonium citrate(TAC)were investigated by electrochemical techniques,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meter(XPS)analysis,nano-scratch tests,AFM measurements,and polishing of Cu-coated blanket wafers.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lanarization efficiency and the surface quality after ECMP obtained in alkali-based solutions are superior to that in acidic-based solutions,especially at pH=8.The optimal electrolyte compositions(mass fraction)are 6% HEDP,0.3% TTA and 3% TAC at pH=8.The main factor affecting the thickness of the oxide layer formed during ECMP process is the applied potential.The soft layer formation is a major mechanism for electrochemical enhanced mechanical abrasion.The surface topography evolution before and after electrochemical polishing(ECP)illustrates the mechanism of mechanical abrasion accelerating electrochemical dissolution,that is,the residual stress caused by the mechanical wear enhances the electrochemical dissolution rate.This understanding is beneficial for optimization of ECMP proces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 electrolyte composition removal mechanism 5-methyl-lH-benzotriazole hydroxyethylidenediphosphoric acid tribasic ammonium citrat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technology and mechanism of removal of plastic mulch and land preparation
2
作者 ZHANG Huiyou HOU Shulin +2 位作者 NA Mingjun YANG Xiaoli BAI Shengnan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07年第1期72-75,共4页
In this article,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field plastic mulch, the craft for mechanization removal and land preparation of plastic mulch and the mechanism frequently used in the removal and land preparation of plasti... In this article,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field plastic mulch, the craft for mechanization removal and land preparation of plastic mulch and the mechanism frequently used in the removal and land preparation of plastic mulch were introduced, which offered references for the design of removal mechanism and land preparation of plastic mulch and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combination of working compon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chanism for removal and land preparation removal of plastic film land preparation mechanism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chanism of ultrasonic-pulse electrochemical compound machining based on particles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成光 张勇 张飞虎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1期151-159,共9页
The electric double layer with the transmission of particles was presented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electrochemistry.In accordance with this theory,the cavitation catalysis removal mechanism of ultrasonic-pulse elect... The electric double layer with the transmission of particles was presented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electrochemistry.In accordance with this theory,the cavitation catalysis removal mechanism of ultrasonic-pulse electrochemical compound machining(UPECM) based on particles was proposed.The removal mechanism was a particular focus and was thus validated by experiments.The principles and experiments of UPECM were introduced,and the removal model of the UPECM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UPECM was established.Furthermore,the effects of the material removal rate for the main processing parameters,including the particles size,the ultrasonic vibration amplitude,the pulse voltage and the minimum machining gap between the tool and the workpiece,were also studied through UPECM.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articles promote ultrasonic-pulse electrochemical compound machining and thus act as the catalyzer of UPECM.The results also indicate that the processing speed,machining accuracy and surface quality can be improved under UPECM compound machi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LTRASONIC pulse electrochemical machining (PECM) cavitation catalysis removal mechanism PARTICLES electric doublelay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晶镍纳米切削材料去除行为与机理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田海兰 闫少华 +1 位作者 韩涛 闫海鹏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7-165,共9页
单晶镍纳米尺度加工时的材料去除机理对实现其超精密加工尤为重要。为此,借助分子动力学仿真研究单晶镍纳米切削时的力热行为、表面/亚表面形成特征以及塑性变形机制以揭示材料去除机理。结果表明单晶镍纳米切削时,有序的镍原子在刀具... 单晶镍纳米尺度加工时的材料去除机理对实现其超精密加工尤为重要。为此,借助分子动力学仿真研究单晶镍纳米切削时的力热行为、表面/亚表面形成特征以及塑性变形机制以揭示材料去除机理。结果表明单晶镍纳米切削时,有序的镍原子在刀具挤压和剪切作用下以非晶结构的形式被去除,部分具有面心立方(face center cubic, FCC)结构的镍原子转变成密排六方(hexagonal close-packed, HCP)结构和非晶结构,主导了相变与非晶化;同时出现伯氏矢量分别为1/6<112>、1/3<100>、1/6<110>、1/3<111>以及1/2<110>的位错线。单晶镍纳米切削时的塑性变形机制为相变、非晶化和位错滑移。在切削过程中,由于几何条件与能量条件被同时满足,发生1/2<110>全位错转变为1/6<112>不全位错的位错反应。在切削力热的作用下,已加工亚表面出现了位错环、梯杆位错、棱住位错、V型位错、原子团簇和空位等缺陷结构。相比于(100)晶面和(110)晶面,沿(111)晶面切削有利于减小亚表面缺陷层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晶镍 纳米切削 分子动力学 材料去除机理 塑性变形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氯乙烯微塑料对厌氧氨氧化脱氮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陆一新 唐艺 +3 位作者 刘芳颖 舒铭宇 丁怡 陈佼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9-104,共6页
为探究微塑料(MPs)对厌氧氨氧化性能的影响,考察了不同质量浓度(50~500 mg/L)聚氯乙烯微塑料(PVC-MPs)胁迫下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体系的脱氮效果、氮去除动力学特征及胁迫机制。结果表明,PVC-MPs连续输入63 d后,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体系... 为探究微塑料(MPs)对厌氧氨氧化性能的影响,考察了不同质量浓度(50~500 mg/L)聚氯乙烯微塑料(PVC-MPs)胁迫下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体系的脱氮效果、氮去除动力学特征及胁迫机制。结果表明,PVC-MPs连续输入63 d后,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体系对污水中NH_(4)^(+)-N、NO_(2)^(⁻)-N和TN的去除效率分别比未输入PVC-MPs时降低了12.6~50.4、9.1~36.1和7.5~36个百分点,且输入PVC-MPs的质量浓度越高,对厌氧氨氧化脱氮的胁迫效应越强,NH_(4)^(+)-N、NO_(2)^(⁻)-N的去除速率越低。PVC-MPs的持续胁迫使得污泥胞外聚合物分泌量减少,厌氧氨氧化菌Candidatus Brocadia和Candidatus Kuenenia的相对丰度之和比未受PVC-MPs胁迫时降低了6.1~13.9个百分点,丝状菌norank_c__OLB14和norank_o__SBR1031的相对丰度之和比未受PVC-MPs胁迫时降低了4.7~18.9个百分点,污泥颗粒化程度变低,厌氧氨氧化脱氮性能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氨氧化 微塑料 脱氮 胁迫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湿地中微塑料的来源及去除机理研究现状
6
作者 董雯 张亚坤 +3 位作者 李怀恩 李家科 徐志嫱 陈禹彤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7-30,35,共5页
人工湿地中微塑料主要来源于人为来源(污水排放、农业和工业生产)和自然来源(地表径流、大气沉降)。影响微塑料去除的主要因素包括基质截留、植物拦截与吸收、生物膜滞留、微生物分解。分析表明,基质在微塑料去除中起主导作用,植物的去... 人工湿地中微塑料主要来源于人为来源(污水排放、农业和工业生产)和自然来源(地表径流、大气沉降)。影响微塑料去除的主要因素包括基质截留、植物拦截与吸收、生物膜滞留、微生物分解。分析表明,基质在微塑料去除中起主导作用,植物的去除效果相对有限,微生物是微塑料的主要分解者。研究人工湿地中微塑料的来源及去除机理,对于提升人工湿地的处理效能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微塑料 来源 影响因素 去除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靖边碳酸盐岩气藏储层伤害机理及解堵技术研究
7
作者 李小刚 潘东 +4 位作者 常永峰 江智强 何淼 张耀刚 朱静怡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88-1694,共7页
随着靖边碳酸盐岩气藏的开发,部分气井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井筒和储层堵塞,这些堵塞严重影响了气井的携液能力,导致气井提前进入积液和间歇生产阶段,从而限制了气田的高效开发。通过分析前期井下作业历史数据、单井井筒内堵塞物的成分以及... 随着靖边碳酸盐岩气藏的开发,部分气井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井筒和储层堵塞,这些堵塞严重影响了气井的携液能力,导致气井提前进入积液和间歇生产阶段,从而限制了气田的高效开发。通过分析前期井下作业历史数据、单井井筒内堵塞物的成分以及储层基质的水锁损害程度,采用了一种特制的复合解堵液体系进行解堵增产。结果显示,解水锁剂具有显著润湿反转效果,对水锁伤害岩心渗透率恢复率可达94.48%,复合解堵液体系对固相伤害岩心的渗透率恢复率达92.21%。在现场应用中,优选裂缝酸洗工艺对目标储层进行了解堵增产作业,确保复合解堵液既能在储层裂缝中滤失,又能渗透至储层深部,实现裂缝和基质的同步解堵。应用该复合解堵液体系后,靖边气田的低产气井平均日增产量可达2.2×10^(4) m^(3),经济效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气井堵塞 堵塞机理 解堵剂 解堵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重注意力机制的图像雨滴去除方法
8
作者 陈羽中 林闽沪 +1 位作者 陈友昆 牛玉贞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94-904,共11页
图像雨滴去除任务的目标是对于给定的雨滴图像去除其镜头上遮挡的附着雨滴,还原出真实的干净图像,其在计算机视觉下游任务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已有的图像雨滴去除方法没有考虑雨滴所具有的空间位置局部性和尺度多样性,雨滴去除效... 图像雨滴去除任务的目标是对于给定的雨滴图像去除其镜头上遮挡的附着雨滴,还原出真实的干净图像,其在计算机视觉下游任务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已有的图像雨滴去除方法没有考虑雨滴所具有的空间位置局部性和尺度多样性,雨滴去除效果不理想.为缓解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重注意力机制的图像雨滴去除方法.首先,为了适应雨滴的空间位置局部性和尺度多样性,提出结合多尺度特征提取模块和多重注意力模块构建编码器-解码器架构,其中多重注意力模块融合了像素、通道和空间注意力,能够自适应地匹配雨滴的空间位置局部性.此外,设计了一种迭代式图像特征融合模块,在融合解码器特征和雨滴图像得到初步去雨图像后,采用初步去雨图像加强解码器特征,得到进一步的细化特征,再融合初步去雨图像和细化特征得到最终去雨图像.在雨滴图像测试集Raindrop上实验结果表明,与其他方法相比,所提方法能够有效地去除图像中的雨滴,进一步提升雨滴去除的性能,比对比方法中最优的方法在PSNR指标上提升了0.25 d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雨滴去除 注意力机制 多尺度特征 特征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瘀论治特发性肺纤维化研究进展
9
作者 刘勇明 吕晓东 +6 位作者 庞立健 臧凝子 王靖宇 王佳然 梁元钰 邹吉宇 郑钰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8-113,共6页
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IPF)是一种慢性纤维化致死性间质性肺疾病,目前除肺移植外尚无特效治疗方法。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可从凝血-纤溶系统失衡、血小板活化、病理性血管新生等方面讨论IPF发病机制。中医理论认... 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IPF)是一种慢性纤维化致死性间质性肺疾病,目前除肺移植外尚无特效治疗方法。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可从凝血-纤溶系统失衡、血小板活化、病理性血管新生等方面讨论IPF发病机制。中医理论认为“瘀”贯穿于IPF病程始终,故将活血化瘀法确立为治疗IPF的重要方法,结合益气、养阴、祛痰等治法。研究发现从瘀论治对IPF患者具有确切疗效,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延缓疾病进展;从瘀论治IPF主要通过改善凝血-纤溶系统失衡、干预血小板活化、减少血管新生等多重机制发挥抗肺纤维化作用。从中医学和对现代医学IPF之“瘀”的认识、从瘀论治IPF相关治法和现代生物学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从而揭示从瘀论治IPF的科学内涵,同时为丰富中医治瘀方法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肺纤维化 血瘀 活血化瘀 生物学机制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磨和抛光参数对(001)面β-Ga_(2)O_(3)单晶衬底表面质量的影响
10
作者 高飞 王英民 +3 位作者 程红娟 张嵩 董增印 辛倩 《半导体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15-921,共7页
衬底的表面质量对卤化物气相外延(HVPE)法生长的同质外延薄膜的质量至关重要。研究了(001)面β-Ga_(2)O_(3)单晶衬底研磨和抛光工艺中研磨盘材质、研磨压力、抛光垫种类等参数对材料去除速率(v_(R))、表面粗糙度(R_(a))和表面质量的影... 衬底的表面质量对卤化物气相外延(HVPE)法生长的同质外延薄膜的质量至关重要。研究了(001)面β-Ga_(2)O_(3)单晶衬底研磨和抛光工艺中研磨盘材质、研磨压力、抛光垫种类等参数对材料去除速率(v_(R))、表面粗糙度(R_(a))和表面质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树脂铜盘、树脂锡盘和SUBA800抛光垫配合3μm粒径的多晶金刚石液研磨,均可以实现塑性域去除,v_(R)分别为3.13、1.23、0.25μm/min,R_(a)分别为16.2、13.2和7.81 nm。在化学机械抛光(CMP)过程中,抛光垫的物性参数直接影响v_(R)和表面质量,采用阻尼布可以实现R_(a)小于0.2 nm、无亚表面损伤的原子级平整表面。采用此衬底进行HVPE法生长的同质外延薄膜形貌均匀,未发现加工相关的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001)面β-Ga_(2)O_(3) 原子级平整 表面粗糙度 材料去除速率 化学机械抛光(CM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瘀毒”理论探析铁死亡与冠心病心肌损伤的相关性
11
作者 沈月红 裴可 +2 位作者 汪树林 王新东 沈建平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68-1172,共5页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心血管系统疾病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心肌缺血损伤是其持续发生的病理改变。铁死亡是一种非凋亡性质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参与了冠心病心肌损伤的病理发展。中医学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认识独到...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心血管系统疾病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心肌缺血损伤是其持续发生的病理改变。铁死亡是一种非凋亡性质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参与了冠心病心肌损伤的病理发展。中医学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认识独到,铁死亡的发病特点及其加重冠心病心肌损伤的机制符合中医“瘀毒互结”病机。结合现代医学和药理学对铁死亡和冠心病的深入研究,以“瘀毒”理论为着眼点探讨铁死亡与冠心病心肌损伤的相关性,挖掘冠心病心肌铁死亡的中医内涵,阐述活血解毒中药治疗心肌铁死亡损伤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冠心病的中医药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铁死亡 代谢机制 瘀毒 病机内涵 活血解毒 中医药 心肌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晶SiC微纳力学性能测试与材料去除机制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敬谦 柴鹏 +1 位作者 耿宝龙 曹国立 《机械工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15,共8页
单晶SiC是第三代半导体的核心材料,广泛应用于微/纳机电系统、传感器和柔性电子器件的组件制备。单晶SiC的微纳力学性能与宏观尺度下不同,表现出显著的尺寸效应,而且其硬度高、脆性强,导致微纳加工效率低、成本高、质量差。研究单晶SiC... 单晶SiC是第三代半导体的核心材料,广泛应用于微/纳机电系统、传感器和柔性电子器件的组件制备。单晶SiC的微纳力学性能与宏观尺度下不同,表现出显著的尺寸效应,而且其硬度高、脆性强,导致微纳加工效率低、成本高、质量差。研究单晶SiC的微纳力学性能与材料去除机制是实现高效、高精度微纳加工,进而提高器件功能性和可靠性的关键。总结了微纳力学性能测试方法,归纳了微纳加工材料去除机制类型,综述了试验与模拟研究微纳加工材料去除机制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单晶SiC微纳加工领域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加工 脆塑转变 材料去除 力学行为 分子动力学 单晶Si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采面终采撤架期防灭火定量化注胶技术研究
13
作者 谢军 刘润杭 +2 位作者 徐书荣 高永文 王怡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2-118,共7页
为降低工作面终采撤架期间的自燃风险,提升防灭火措施中胶体压注过程的可控性,以青龙煤矿21802综采工作面终采期注胶防灭火为工程背景,研发出一种定量精准的自动制胶泵送装置。同时计算并确定了胶体扩散半径、组分配比、压注量等关键注... 为降低工作面终采撤架期间的自燃风险,提升防灭火措施中胶体压注过程的可控性,以青龙煤矿21802综采工作面终采期注胶防灭火为工程背景,研发出一种定量精准的自动制胶泵送装置。同时计算并确定了胶体扩散半径、组分配比、压注量等关键注胶参数,继而以所研发的装置为载体,以推导得出的关键注胶参数为依据,开展了架间定量压注与端头压注相结合的现场防灭火注胶应用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运用所研发的注胶装置并结合关键参数进行注胶,有效降低了工作面进回风隅角及支架后采空区的CO浓度,CO浓度从注胶前最高的14×10^(-6)降至1×10^(-6)以下。与大面积粗放型注胶相比,该方法显著降低了成本,保障了工作面终采撤架期间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采工作面 终采撤架期 采空区 防灭火 注胶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藻除磷机理及其工艺模式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安余梁 祁峰 +1 位作者 母锐敏 马桂霞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17,共8页
向水环境排放过多的磷会危害环境和人体健康,同时导致磷资源的浪费。微藻除磷作为一种可以回收资源的污水深度处理方式,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目前的研究还未揭开微藻除磷机理的全貌,也未开发出微藻的全部除磷潜力。对微藻... 向水环境排放过多的磷会危害环境和人体健康,同时导致磷资源的浪费。微藻除磷作为一种可以回收资源的污水深度处理方式,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目前的研究还未揭开微藻除磷机理的全貌,也未开发出微藻的全部除磷潜力。对微藻除磷的优势进行了综述,基于现有研究成果论述了微藻除磷的机理,重点阐明了微藻除磷过程中“磷库”状态和“磷流”方向,并总结了微藻各种培养方式在除磷方面的优势与弱点。微藻除磷从机理上看,是生物质合成、化学沉淀、过量吸收和表面吸附这4种除磷机制共同作用和互相竞争的结果;从工艺模式上看,藻菌共生模式及光合兼养的营养模式是当前污水微藻除磷工艺的较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处理 微藻除磷 培养方式 生物燃料 除磷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尘雾凝并降尘增效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
15
作者 姜伯洋 齐艺裴 +3 位作者 张嘉勇 郭立稳 李嘉 肖洋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83-200,共18页
矿井机械化、智能化水平提升所导致的煤尘问题愈发严重,喷雾广泛用于井下工作面煤尘问题治理,尘雾凝并过程可实现煤尘沉降,继而缓解煤尘对职工健康的危害与安全生产压力。为进一步完善工作面降尘措施,提高井下工作环境质量,优化矿井工... 矿井机械化、智能化水平提升所导致的煤尘问题愈发严重,喷雾广泛用于井下工作面煤尘问题治理,尘雾凝并过程可实现煤尘沉降,继而缓解煤尘对职工健康的危害与安全生产压力。为进一步完善工作面降尘措施,提高井下工作环境质量,优化矿井工作面湿式除尘体系,加速实现绿色矿山目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相关理论发展历程与实践研究现状,分析当前尘雾凝并湿式除尘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雾滴捕尘过程及机理、煤尘润湿性研究、表面活性剂优化进展、内外流场射流破碎雾化机理、喷嘴发展历程。同时针对喷雾降尘接触—润湿—结合—沉降机理研究不透彻、液态介质在喷雾内流场外流场作用下射流破碎雾化行为认识不足、雾化效果各影响因素间耦合关系不明朗、措施优化缺乏足够理论支撑、现场应用与实验室结果不符等问题,在除尘及雾化机理、煤尘润湿性、表面活性剂、喷嘴雾化特性、现场应用等方面提出研究展望。研究表明,我国矿井煤尘防治体系已初具雏形,未来研究重点将转向润湿—捕尘机理研究、深层次多角度煤尘润湿性影响因素联合分析、雾化及降尘效果表征参数及测量手段完善、尘-雾多角度喷嘴雾化特性优化、无害强增效表面活性剂研制和现场应用普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式除尘 雾滴捕尘机理 煤尘润湿性 表面活性剂 雾化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煤灰基吸附剂脱除SO_(3)酸雾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敏 马素霞 裴婷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85,共6页
选用Na_(2)CO_(3)、NaHCO_(3)和NaOH溶液作为粉煤灰(FA)活化剂,采用水热法制备了粉煤灰基吸附剂,改善了粉煤灰对SO_(3)酸雾脱除效率低的问题,实现了SO_(3)酸雾的高效、低成本脱除。考察了粉煤灰基吸附剂制备过程中水热反应温度、水热反... 选用Na_(2)CO_(3)、NaHCO_(3)和NaOH溶液作为粉煤灰(FA)活化剂,采用水热法制备了粉煤灰基吸附剂,改善了粉煤灰对SO_(3)酸雾脱除效率低的问题,实现了SO_(3)酸雾的高效、低成本脱除。考察了粉煤灰基吸附剂制备过程中水热反应温度、水热反应时间、碱液浓度和液固比等参数对脱除SO_(3)酸雾性能的影响。粉煤灰基吸附剂最佳的制备条件:水热反应温度100℃、水热反应时间10 h、碱液浓度2 mol/L、液固比10。粉煤灰基吸附剂对SO_(3)酸雾的脱除效率均比原始粉煤灰更高,最高达67.43%,较原灰提高了近5倍。采用XRD、FTIR、SEM和BET对粉煤灰基吸附剂的物相组成、含氧官能团、表面形貌和比表面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碱液活化后,粉煤灰基吸附剂的表面变得粗糙且比表面积增大,特征峰强度增强,粉煤灰中的惰性成分在碱性条件下转化成了新的活性成分——沸石、硅酸钠和硅酸铝钠,有利于对SO_(3)酸雾的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灰基吸附剂 SO_(3)酸雾 脱除效率 脱除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细观仿真建模的CFRP纵-扭超声铣削材料去除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超 任莹晖 +3 位作者 于晓琳 李茂君 余承阳 杜新亮 《中国机械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60-769,779,共11页
为揭示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CFRP)纵-扭超声振动铣削材料去除机理,展开了CFRP细观切削仿真研究。分析了纵-扭超声振动铣削运动学特性,建立了CFRP材料三维细观切削模型。仿真对比了传统切削与纵-扭超声振动切削在不同纤维方向角下... 为揭示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CFRP)纵-扭超声振动铣削材料去除机理,展开了CFRP细观切削仿真研究。分析了纵-扭超声振动铣削运动学特性,建立了CFRP材料三维细观切削模型。仿真对比了传统切削与纵-扭超声振动切削在不同纤维方向角下的纤维去除机制、基体损伤、切屑形态及切削力。结果表明,0°纤维方向角时,纵-扭超声振动冲击特性加速了纤维弯断进程,刃口去除纤维机制由传统碾压转变为划擦;45°和90°纤维方向角时,冲击作用增强了切削刃对纤维的剪切效果,90°纤维方向角时剪切效果更显著;135°纤维方向角时,纤维去除机制由大面积弯断转变为局部断裂。纵-扭超声振动铣削有利于抑制基体损伤,改善切屑形态,减少切削区域热量积累,减小平均切削力。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仿真分析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 纵-扭超声振动 细观仿真 材料去除机理 纤维方向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镍及其合金超精密抛光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韩嘉茹 蒋淼锦 +4 位作者 陈倚 魏雅晓 乔冬升 徐姿仪 弓爱君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7-109,共13页
镍及其合金作为高新技术领域的重要基础材料,对其表面质量的要求日益提升。然而,由于其韧性高、硬度高、导热系数小,可加工性较差,传统表面加工方法存在加工硬化、表面划痕、加工效率低等问题,因此对镍及其合金进行超精密抛光已成为一... 镍及其合金作为高新技术领域的重要基础材料,对其表面质量的要求日益提升。然而,由于其韧性高、硬度高、导热系数小,可加工性较差,传统表面加工方法存在加工硬化、表面划痕、加工效率低等问题,因此对镍及其合金进行超精密抛光已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研究方向。聚焦于高效率、高质量、低损伤抛光,综述了应用于镍及其合金加工的电化学抛光(ECP)、化学机械抛光(CMP)、磁流变抛光(MRF)与激光抛光(LP)技术的原理、特点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从表面质量、抛光效率、形状限制、环境污染以及加工成本这几个方面对各超精密抛光技术进行了对比,并概述了不同抛光技术的优缺点,分析了不同种类镍合金所适用的抛光方法。归纳总结发现,ECP与CMP成本较低,是目前加工镍及其合金的主流方式,但其抛光液存在污染。MRF与LP对环境友好,可用于复杂形状表面的抛光,但操作过程复杂、成本较高。最后基于目前镍及其合金超精密抛光所存在的问题与现有的技术,对超精密抛光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进一步研究镍及其合金的超精密抛光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合金 抛光 材料去除机理 抛光效率 表面质量 超精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过氧乙酸的高级氧化技术去除水中新污染物:现状与挑战 被引量:1
19
作者 汤崇锹 金丽丽 +1 位作者 黄辉 任洪强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5-404,共10页
当前水处理领域面临着新污染物去除的重要挑战.基于过氧乙酸(PAA)的高级氧化工艺(AOPs)因其在有机物降解方面的效率及较低的成本,成为水处理中新污染物去除的热点技术.本文系统评述了利用光、热、电、过渡金属、磷酸盐缓冲溶液、碳材料... 当前水处理领域面临着新污染物去除的重要挑战.基于过氧乙酸(PAA)的高级氧化工艺(AOPs)因其在有机物降解方面的效率及较低的成本,成为水处理中新污染物去除的热点技术.本文系统评述了利用光、热、电、过渡金属、磷酸盐缓冲溶液、碳材料以及负载金属碳材料等活化PAA的方法及机理,总结了现有PAA-AOPs技术去除水中新污染物的现状及新兴研究趋势,并对此技术面临的挑战及可能的解决方案进行了前瞻性分析,旨在为PAA-AOPs技术在去除水中新污染物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乙酸 高级氧化 新污染物 去除技术 降解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石膏掺杂改性水泥对酸性矿山废水中铅的去除
20
作者 刘淑婕 胡明月 +3 位作者 罗本福 左开霞 刘天 谢燕华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118-3127,共10页
基于磷石膏(PG)的酸性和富磷特性特征,将其对水泥(PO)进行掺杂改性(PO-PG),并用于酸性矿山废水中铅的去除.结果表明,PO-PG在适宜的投加量下对不同浓度铅(15~100mg/L)的去除效率均高于99%;在初始pH值为3、PO-PG投加量0.2g/L、25℃反应条... 基于磷石膏(PG)的酸性和富磷特性特征,将其对水泥(PO)进行掺杂改性(PO-PG),并用于酸性矿山废水中铅的去除.结果表明,PO-PG在适宜的投加量下对不同浓度铅(15~100mg/L)的去除效率均高于99%;在初始pH值为3、PO-PG投加量0.2g/L、25℃反应条件下,PO-PG对30mg/L的Pb^(2+)完全去除时间由PO的120min缩短至20min;同时,PO-PG对铅具有较高的亲和力,在成分复杂的模拟废水中,对铅的去除效果仍然稳定.机理分析可知,晶格置换和表面异质化学沉淀是PO-PG除铅的主要机制,其中PO-PG中Ca(OH)_(2)、CaCO_(3)和Ca_(5)(PO_(3))_(3)OH是主要的除铅因子,Pb^(2+)通过与Ca^(2+)发生晶格置换及其他化学反应形成难溶于水的沉淀而被去除,除铅后的产物主要包括PbCO_(3)、Pb(OH)_(2)、Pb_(3)(CO_(3))_(2)(OH)_(2)和Pb_(5)(PO_(4))_(3)OH沉淀.综上,酸性PG的掺杂可加快碱性PO的水化速率,提高反应效率,并缓解PO处理出水pH值偏高的问题,PG中磷酸盐的存在也可成为有效的除铅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石膏 水泥 掺杂 除铅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