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激光测距的机械设备微小结构件调姿控制方法
1
作者 林舒萍 李惠玲 张铃 《激光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40-245,共6页
微小结构件在工作状态下容易受到机械设备其他结构件的外部扰动,导致调姿控制过程中产生的过调量较大。针对该问题,本研究提出基于激光测距的机械设备微小结构件调姿控制方法。首先,标记结构件激光测距的初始位置,通过激光测距的方式捕... 微小结构件在工作状态下容易受到机械设备其他结构件的外部扰动,导致调姿控制过程中产生的过调量较大。针对该问题,本研究提出基于激光测距的机械设备微小结构件调姿控制方法。首先,标记结构件激光测距的初始位置,通过激光测距的方式捕捉结构件运动状态,得到调姿控制响应点;然后,将激光测距得到的数值处理为矢量,针对多个控制响应点设置调姿动态补偿条件;最后,结合结构件单位阶跃响应周期,设计含有左右死区补偿参数的死区补偿控制器,控制调姿过程产生的过调量,实现对机械设备微小结构件调姿控制。搭建机械设备测试平台后,通过分析结构件的位移可知,与传统控制方法相比,新方法调姿过程中产生的超调量最少,实际的动态控制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测距 机械设备 微小结构件 调姿控制 补偿条件 响应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液注采工业活动诱发地震机理及其断层滑动风险评估综述 被引量:1
2
作者 杨旭航 陶玮 +2 位作者 鲁人齐 詹艳 张国宏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5,共35页
诱发地震研究对气液注采相关工业活动安全开发有重要意义,是当前国际地震科学前沿热点问题之一.本文梳理了全球诱发地震相关研究,总结出四种诱发地震机理(流体扩散、孔弹耦合效应、热应变效应、断层蠕滑),以及一种由于工业区发生大量地... 诱发地震研究对气液注采相关工业活动安全开发有重要意义,是当前国际地震科学前沿热点问题之一.本文梳理了全球诱发地震相关研究,总结出四种诱发地震机理(流体扩散、孔弹耦合效应、热应变效应、断层蠕滑),以及一种由于工业区发生大量地震而可能发生的级联触发机制,列出其控制方程和相应案例,总结其地质构造条件、物理过程、诱发地震活动的时空特性及现象.本文结合断层稳定性分析,介绍了构造背景应力场下气液注采施工引起的断层滑动风险评估方法.基于对机理的认识,探讨诱发地震最大震级、延迟触发和如何判断背后主控机制等关键问题;提出在设计、施工及预警阶段降低诱发中强地震风险的措施建议.本文提出:探测先存断层、进行滑动风险评估、注采区选址规避高风险断层,是降低诱发地震风险的重要环节;开展实时监测和结合施工参数开展数值模拟分析是降低诱发地震风险的关键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注采工业活动 诱发地震机理 物理过程 地质构造条件 断层稳定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烃催化裂解过程中影响甲烷生成的因素分析
3
作者 刘玉佩 赵文龙 +4 位作者 史得军 张晓军 孙志国 王刚 张忠东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10-921,共12页
甲烷是轻烃催化裂解反应过程的终端烃类产物,其生成量是影响原料中氢、碳元素有效利用率的重要因素。基于此,以不同结构和碳数烷烃为原料,研究烃分子结构和反应条件对催化裂解过程中甲烷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甲烷源自烃分子端位C—C键... 甲烷是轻烃催化裂解反应过程的终端烃类产物,其生成量是影响原料中氢、碳元素有效利用率的重要因素。基于此,以不同结构和碳数烷烃为原料,研究烃分子结构和反应条件对催化裂解过程中甲烷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甲烷源自烃分子端位C—C键断裂但受反应中的烃分子异构化影响;通过热力学分析与实验验证,正己烷比正十六烷更易裂解生成甲烷,正十六烷催化裂解生成三烯的氢、碳原子利用率仅有62.21%和66.09%;对比不同结构的C6烷烃,异构烷烃裂解生成甲烷的选择性更高,正己烷催化裂解生成三烯的氢、碳原子利用率比2,3-二甲基丁烷分别高9.57、11.17百分点;提高反应温度,增加了原料中甲基断裂的比例,是甲烷选择性增加的主要原因;增大剂/油比促进了异构化反应,导致甲烷选择性增加;延长反应时间,烃分子二次裂解和异构化反应加剧,共同导致了甲烷选择性的快速增长。基于以上分析,原料中应减少异构烷烃参与反应,反应中抑制分子异构化生成异构烷烃,从原料结构和催化材料两方面调控甲烷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解 甲烷 生成机制 轻烃 分子结构 反应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地下车站装配式结构施工受力特征监测分析
4
作者 洪成雨 林楷哲 +5 位作者 饶伟 陈湘生 邱桐 张斌 戴继 贾科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1-520,共10页
为解决地铁地下车站装配式结构质量与尺寸大、施工工况多,极易导致结构的变形和应力集中造成的损伤问题,基于高精度、高空间分辨率分布式OFDR技术,对地下装配式结构侧墙内部连续空间的应变进行监测,探索侧墙、顶板、相邻块的拼装,以及... 为解决地铁地下车站装配式结构质量与尺寸大、施工工况多,极易导致结构的变形和应力集中造成的损伤问题,基于高精度、高空间分辨率分布式OFDR技术,对地下装配式结构侧墙内部连续空间的应变进行监测,探索侧墙、顶板、相邻块的拼装,以及车站顶部回填土在多种施工工况下对侧墙内部变形特征的影响;量化分析不同施工工况对侧墙应变场与弯矩分布特征的影响规律,探究多种施工工况对侧墙结构中部与端部弯矩的贡献度,总结地铁地下车站装配式结构高风险点对应的施工工况。研究结果表明:1)侧墙在拼装与顶部回填土阶段呈现较明显的压弯效应,顶部回填土施工阶段为装配式侧墙结构的最不利工况。2)支撑倒换与侧壁回填工序会增大侧墙结构的弯矩,平均增幅分别为42.8%与19.3%;顶部土体回填期间,B1、B2侧墙最大弯矩分别较前一阶段增长510%、252%。3)侧墙两端与中部弯矩随拼装与回填土工况的进行而不断增大,产生明显弯曲效应。顶部回填土阶段对中部、顶部、底部的弯矩平均贡献度分别为70.4%、69.4%、55.1%;由于上部回填土对侧墙弯矩贡献度最大,回填土施工阶段需要关注上部回填土压力对拼装车站侧墙结构受力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地下车站 装配式结构 光频域反射技术 施工工况 受力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集聚视角下组织数字化能力:形成、结构与后效机制研究
5
作者 李腾 张玲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50-160,共11页
虚拟集聚化发展使组织突破地理集聚约束,实现跨界、融合、协同发展。虚拟集聚中汇集了大量资源要素,但要素流动与共享障碍逐渐凸显,组织亟待构建数字化能力实现高效联结。然而,现有研究对数字化能力相关内涵与过程机制缺乏系统认识。首... 虚拟集聚化发展使组织突破地理集聚约束,实现跨界、融合、协同发展。虚拟集聚中汇集了大量资源要素,但要素流动与共享障碍逐渐凸显,组织亟待构建数字化能力实现高效联结。然而,现有研究对数字化能力相关内涵与过程机制缺乏系统认识。首先,梳理现有研究成果,界定虚拟集聚视角下组织数字化能力的概念与内涵;其次,归纳虚拟集聚中组织数字化能力形成的前因条件与机理;再次,提炼虚拟集聚中组织数字化能力的结构维度,并阐述相关测度方法的发展现状;最后,总结组织数字化能力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等。通过探索数字化能力形成结构与后效机制,为更好地开展虚拟集聚场景中数字化能力研究提供思路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集聚 数字化能力 前因条件 结构维度 后效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AE优化的新能源汽车空调风口下支板热流道模具设计
6
作者 程越 左桂兰 《中国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0-117,共8页
针对新能源汽车空调分口下支板塑件的成型设计了一副两板热流道模具。模具设计难点主要有2个,一是由于塑件形状复杂而致使其浇注系统难于开设,二是塑件异形结构特征多而自动脱模困难。基于此,首先运用CAE优化并设计了模腔的浇注系统和... 针对新能源汽车空调分口下支板塑件的成型设计了一副两板热流道模具。模具设计难点主要有2个,一是由于塑件形状复杂而致使其浇注系统难于开设,二是塑件异形结构特征多而自动脱模困难。基于此,首先运用CAE优化并设计了模腔的浇注系统和仿形冷却系统,浇注系统采用冷热复合浇注系统,浇口为矩形截面侧浇口,初始尺寸为8 mm×2 mm。冷却使用11条φ12 mm管道进行冷却,初始进口水温25℃,优化获得模腔注塑压力小于28 MPa,塑件翘曲变形小于2.275 mm,成型精度MT4~MT5级,注塑周期小于30 s。针对塑件的脱模难题,设置了4个滑块机构及6个斜顶机构用于塑件的自动脱模。斜顶机构中创新设计了一种新型交叉斜顶机构,斜顶的斜顶座改进为斜导柱辅助驱动的滑动斜顶座,有效地减小了斜顶杆运动阻力,保证了机构的使用寿命,机构中关键设计参数取值为滑动座驱动斜导柱斜角α=12°,斜圆顶杆顶出角度β=9°,滑动座滑槽导向角度θ=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空调 下支板 热流道 注塑模具 滑块机构 模流分析 交叉斜顶机构 模具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界面下梁端直剪型锚栓钢板剪切承载力试验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全学友 罗晨 +1 位作者 刘佳迪 黄辉辉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9-67,共9页
开展梁端直剪型锚栓钢板剪切承载力加固试验研究。试验序列包含1个对比试验段、5个剪切承载力加固试验段。试验参数包括界面条件和钢板高度。结果表明:受力过程中钢板与混凝土之间的黏结界面终会剥离,不同黏结界面不影响剪切承载力;增... 开展梁端直剪型锚栓钢板剪切承载力加固试验研究。试验序列包含1个对比试验段、5个剪切承载力加固试验段。试验参数包括界面条件和钢板高度。结果表明:受力过程中钢板与混凝土之间的黏结界面终会剥离,不同黏结界面不影响剪切承载力;增加钢板高度和配套的直剪型锚栓数量能有效提高混凝土梁的剪切承载力。直剪型锚栓钢板剪切承载力加固存在2种机制,约束机制通过限制斜裂缝宽度提高剪切承载力,而组合受力机制通过钢板将一部分剪力直接传入支座。加固钢板高度较小时以约束机制为主,加固钢板高度较大时,2种加固机制联合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加固 锚栓钢板加固 直剪型锚栓钢板加固 界面条件 约束机制 组合受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型集材挂车满载工况下的有限元建模与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韩东涛 马跃威 +1 位作者 刘晋浩 崔小青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0-177,共8页
小型集材挂车于林间作业存在多种工况,包括满载弯曲、满载扭转、紧急制动和急速转弯。为解决挂车在满载工况下车载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较差的问题,建立小型集材挂车的三维装配模型,进行静态分析。通过有限元分析,研究挂车在4种典型工... 小型集材挂车于林间作业存在多种工况,包括满载弯曲、满载扭转、紧急制动和急速转弯。为解决挂车在满载工况下车载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较差的问题,建立小型集材挂车的三维装配模型,进行静态分析。通过有限元分析,研究挂车在4种典型工况下的结构变形和应力分布。研究表明,满载弯曲工况下,最大位移为4.5177 mm,最大应力为115.19 MPa,安全系数为3.08;满载扭转工况下,最大位移为0.98448 mm,最大应力为71.929 MPa,安全系数为4.935;满载制动工况下,最大位移为4.9946 mm,最大应力为120.05 MPa,安全系数为2.957;紧急转弯工况下,最大位移为4.3658 mm,最大应力为104.64 MPa,安全系数为3.39。结果显示研究设计的小型集材挂车在林间作业时满载工况下稳定性较强,确保木材的可靠采集和运输。基于该结果可进一步优化挂车设计和性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环境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集材挂车 ANSYS仿真 集材工况 林木集材 结构稳定性分析 材料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OC方法的少自由度无过约束并联机构构型综合 被引量:11
9
作者 朱小蓉 宋月月 +3 位作者 沈惠平 姚欣 孙晨 杨廷力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370-377,共8页
根据基于方位特征集和序单开链单元的并联机构拓扑结构设计理论,提出了一种基于基本回路过约束特性的无过约束并联机构设计方法。首先,分析动平台方位特征集、支链方位特征集以及基本回路独立位移方程数三者之间的关系,确定了少自由度... 根据基于方位特征集和序单开链单元的并联机构拓扑结构设计理论,提出了一种基于基本回路过约束特性的无过约束并联机构设计方法。首先,分析动平台方位特征集、支链方位特征集以及基本回路独立位移方程数三者之间的关系,确定了少自由度无过约束并联机构构型的存在条件,给出了无过约束并联机构构型综合的方法和步骤。然后,按照支链类型及其对动平台提供的约束不同,将无过约束并联机构构型分为3类,表明通过不同类型的支链组合可得到不同性能的无过约束并联机构新构型。最后,通过典型实例总结无过约束并联构型的支链组成及其装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机构 少自由度 无过约束 构型条件 构型综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芽孢形成机制在微生态制剂生产中的应用 被引量:58
10
作者 徐世荣 陈骧 吴云鹏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21-126,共6页
益生菌的生存能力和稳定性是生产者在技术和市场方面临的两大挑战。由于芽孢对多种不利环境有极大的抗性而成为近年来益生菌剂中一个研究热点。芽孢的抗性与多种因素有关,并通过芽孢这种独特结构来实现。Spo0A和σ是芽孢形成过程中基因... 益生菌的生存能力和稳定性是生产者在技术和市场方面临的两大挑战。由于芽孢对多种不利环境有极大的抗性而成为近年来益生菌剂中一个研究热点。芽孢的抗性与多种因素有关,并通过芽孢这种独特结构来实现。Spo0A和σ是芽孢形成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关键调节因子。杆菌和梭菌在芽孢形成中的主要差别是梭菌形成感受态细胞和淀粉粒的积累。为了得到最高的菌体浓度和芽孢形成率,需要优化培养条件。其中,遗传性、接种量、培养温度、pH值、无机盐、淀粉、菌体浓度、营养因子的限量添加都与芽孢的形成有重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菌 芽孢 芽孢的结构 芽孢形成机制 芽孢形成率 培养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融环境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综述 被引量:28
11
作者 郑元勋 杨培冰 康海贵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7-32,共6页
对国内外冻融环境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及归纳,并对该领域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基于对国内外文献的研读与分析,首先对冻融环境下混凝土的破坏机理、冻融试验方法和标准进行了归纳与梳理;并分别从理... 对国内外冻融环境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及归纳,并对该领域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基于对国内外文献的研读与分析,首先对冻融环境下混凝土的破坏机理、冻融试验方法和标准进行了归纳与梳理;并分别从理论研究及数值模拟方法上对非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同时提出增强混凝土抗冻性能的对策措施,最后分析了未来冻融环境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研究趋势.研究表明:针对冻融环境作用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基于大尺寸预应力构件开展的冻融环境作用下的耐久性研究尚未见报道,应作为下一步重点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结构 耐久性 研究综述 冻融环境 破坏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一次飑线的发展维持原因分析 被引量:19
12
作者 张宁 苏爱芳 史一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383-1392,共10页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数据及多普勒雷达监测产品,对2014年7月29日豫北飑线的形成机制、结构特征及发展维持原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此次飑线过程发生在"槽前型"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对流发生前,冷空气侵入高空槽前与低...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数据及多普勒雷达监测产品,对2014年7月29日豫北飑线的形成机制、结构特征及发展维持原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此次飑线过程发生在"槽前型"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对流发生前,冷空气侵入高空槽前与低层发展的暖湿气流在对流潜势区叠加建立了不稳定层结。根据飑线的演变特征将其生命史分为组织发展阶段和再生阶段。在其组织发展阶段,东移高空槽和发展的地形辐合线是其主要驱动和组织触发机制。系统前沿阵风锋、主风暴及后部层云区形成的前侧入流与后侧出流共存、低层辐合与高层辐散共存的垂直环流,与水平方向上环境入流与系统出流共存并错开的环流体现了成熟期飑线高度的自组织结构特征,并形成了风暴发展的正反馈机制,正反馈机制的建立使其得以长期维持。另外,飑线与其他风暴发生对流合并也是其组织结构迅速增强的重要原因。在其再生阶段,豫东地区适宜的热力条件及中等以上强度垂直风切变条件对飑线的组织发展极为有利。飑线与北上的弓形回波发生对流合并使近地面形成中尺度雷暴高压,变压风与环境气流在中尺度湿区附近建立的辐合抬升运动为飑线再生提供了重要的触发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环境条件 组织结构 触发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热/力耦合条件下复合材料结构渐进损伤仿真 被引量:9
13
作者 刘玉佳 燕瑛 +1 位作者 何明泽 齐忠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84-388,393,共6页
发展了湿/热/静力耦合条件下复合材料结构渐进损伤仿真方法,考虑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随机分布特性建立有限元模型,改进了湿热条件下复合材料本构关系,以Hashin准则、最大应力准则作为失效判据,完整仿真了不同湿热条件、不同载荷类型作用... 发展了湿/热/静力耦合条件下复合材料结构渐进损伤仿真方法,考虑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随机分布特性建立有限元模型,改进了湿热条件下复合材料本构关系,以Hashin准则、最大应力准则作为失效判据,完整仿真了不同湿热条件、不同载荷类型作用下复合材料开孔层合板从损伤起始至最终失效的损伤演化全过程,极限强度预测结果与相应试验结果的误差在10%以内,验证了仿真分析方法的有效性.湿热效应对损伤起始和演化的影响表明:由于湿热条件作用,相对于室温干态而言,复合材料开孔层合板的损伤起始的时间提前、所需载荷降低,极限强度和极限应变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热/力耦合条件 复合材料结构 渐进损伤 仿真方法 试验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陡复杂构造带深层页岩气保存条件差异性分析——以川东南綦江高陡复杂构造带为例 被引量:9
14
作者 张旭亮 刘珠江 +4 位作者 陈超 苏克露 张煜颖 陈斐然 张迪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21-1131,共11页
川东南地区是中国页岩气勘探的重点目标之一,现阶段的勘探领域正逐步迈入深层、超深层,但由于受钻井与地震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对该地区的构造特征及页岩气保存条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为了查明川东南地区綦江高陡复杂构造带构造变形特征... 川东南地区是中国页岩气勘探的重点目标之一,现阶段的勘探领域正逐步迈入深层、超深层,但由于受钻井与地震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对该地区的构造特征及页岩气保存条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为了查明川东南地区綦江高陡复杂构造带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对深层页岩气富集规律的影响,为后续勘探部署提供依据,选取典型三维地震剖面,从构造变形特征剖析入手,结合实钻数据分析,建立高陡构造模型,在此基础上开展保存条件差异的主控因素定量评价。结果表明,綦江高陡构造具备“上陡下缓+膏岩主控+前锋变陡”的分层变形特征;綦江地区发育一套大范围的寒武系膏盐层,其塑性形变对上覆构造的隆起起到控制作用;区内影响页岩气保存条件的因素包含主动变形强度、断裂体系、断面正应力、构造与地应力夹角、顶板滑脱层等,各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研究区内部保存条件差异明显。据此,建立了綦江高陡构造保存条件评价标准,明确隆盛—桃子荡构造带构造应力单一,主动变形强度低,构造封闭性强,是下一步勘探的主要有利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綦江高陡构造 构造变形特征 保存条件 成因机制 有利目标 川东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西北淳安银山地区银铅锌矿床矿石结构构造、矿石成分及成矿机制 被引量:8
15
作者 胡逸洲 厉子龙 +5 位作者 毛建仁 余明刚 励音骐 汪惠惠 蔡雄祥 骆学全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3623-3636,共14页
浙西北与同处钦杭成矿带东段的赣东北和皖南相比,由于其地质研究程度较低,在该区尚未能找到大型多金属矿床。近年来,随着地质勘查程度的不断提高,淳安地区银山一带发现中型以上银铅锌矿床。本文选取银山矿区钻井岩芯中富含银、铅、锌矿... 浙西北与同处钦杭成矿带东段的赣东北和皖南相比,由于其地质研究程度较低,在该区尚未能找到大型多金属矿床。近年来,随着地质勘查程度的不断提高,淳安地区银山一带发现中型以上银铅锌矿床。本文选取银山矿区钻井岩芯中富含银、铅、锌矿石样品,利用显微镜观察和电子探针分析等方法,对其中的银等多金属的矿石结构构造、矿石成分及成矿机制等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研究表明,银山地区多金属(银、铅、锌)矿体主要分布在蓝田组上段与上覆皮园村组之间的接触带中,另有部分处于蓝田组层内岩性变化的界面以及蓝田组底部白云质灰岩和下伏南沱组含砾泥岩之间,均呈似层状展布。矿石呈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他形粒状结构和交代残余结构以及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和网脉状构造。金属矿物组合主要分为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和磁黄铁矿-毒砂-闪锌矿两组,其中前者位于蓝田组顶部和皮园村组之间,属于中低温热液型的矿物组合,后者位于蓝田组下部和南沱组之间,属于中温热液型的矿物组合。通过对不同金属矿物中银含量的对比分析,得出银山地区银元素主要赋存在方铅矿中。脉石矿物有石英、方解石、白云母、绿泥石、单斜辉石等,尤其在矿石中多见的细粒单斜辉石按其成分上的差异分为透辉石和钙铁辉石两类,指示了热液作用对成矿的显著影响。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浙西北银山多金属矿床成因很可能为早期层控-后期中低温热液改造的叠生型矿床。其形成机制是:震旦纪时期海相火山喷流沉积使得部分多金属成层聚集,蓝田组地层为银山多金属矿床的形成提供了部分的物质来源,加里东期的变质变形作用及其发育的断裂构造也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随后,大规模的燕山期花岗质岩浆及其流体组分沿断裂带上侵,不仅使得原有地层中的多金属元素进一步富集,而且其本身也可能带入部分多金属流体,从而使得富含多金属元素热液流体在具有地球化学障的岩性界面上富集成矿。此项研究对该地区及邻区进一步找矿勘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成分 成矿地质条件 成矿机制 银多金属矿 浙西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构造变形地区致密岩石力学性质实验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葛善良 周文 +1 位作者 谢润成 单钰铭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0年第1期59-64,共6页
在模拟地层条件下,利用"MTS系统",对川东北河坝构造陆相地层样品作波速及力学参数的同步测试,分层位、分岩性研究纵向上岩石力学参数的变化规律及动态、静态参数的关系。地层条件下,砂岩的抗压强度、弹性模量、泊松比、内聚... 在模拟地层条件下,利用"MTS系统",对川东北河坝构造陆相地层样品作波速及力学参数的同步测试,分层位、分岩性研究纵向上岩石力学参数的变化规律及动态、静态参数的关系。地层条件下,砂岩的抗压强度、弹性模量、泊松比、内聚力和内摩擦角分别为241.87MPa,35.5GPa,0.27,29.32MPa和36.1°;泥岩的抗压强度、弹性模量、泊松比、内聚力和内摩擦角分别为115.63MPa,24.8GPa,0.33,10.11MPa和19°;砂岩的抗张强度为自流井组>须家河组>沙溪庙组>千佛崖组,平均值分别为7.09MPa,6.2MPa,4.72MPa,4.51MPa。岩石力学参数受颗粒大小、泥质含量、胶结物性质及孔隙度大小的影响。饱水后岩样的纵波速度、弹性模量、泊松比较饱水前明显增加。随着围压的增大,岩石塑性变形的比例也增大,更多地表现出弹-塑性变形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构造 致密岩石 岩石力学 模拟地层条件 饱水/饱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放采场直接顶垮落成拱机理相似模拟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红涛 刘长友 汪理全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5-98,共4页
在综放条件下由于上覆岩层直接顶岩性的不同,在直接顶的垮落过程中可能会形成不同的顶板结构。结合某一矿井的地质条件,对直接顶垮落形成散体拱结构的现象进行了物理相似模拟研究,研究认为直接顶垮落流动的过程中,在某一瞬间产生了散体... 在综放条件下由于上覆岩层直接顶岩性的不同,在直接顶的垮落过程中可能会形成不同的顶板结构。结合某一矿井的地质条件,对直接顶垮落形成散体拱结构的现象进行了物理相似模拟研究,研究认为直接顶垮落流动的过程中,在某一瞬间产生了散体拱结构形成的合适的力学平衡条件,从而在上位直接顶形成了散体拱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放 直接顶 散体拱结构 力学平衡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层间接触的沥青路面非线性疲劳损伤特性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孙志林 黄晓明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385-2389,共5页
运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及其二次开发平台,建立考虑路面材料非线性疲劳损伤的沥青路面结构数值计算模型,分析不同层间接触状态对受损路面结构层底损伤度、结构层底水平正应力、路表弯沉以及对路面结构层疲劳寿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运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及其二次开发平台,建立考虑路面材料非线性疲劳损伤的沥青路面结构数值计算模型,分析不同层间接触状态对受损路面结构层底损伤度、结构层底水平正应力、路表弯沉以及对路面结构层疲劳寿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面层与基层层间摩擦因数的逐步增大,基层层底损伤度逐步增加,底基层层底损伤度逐步减小,且两者逐渐接近;基层层底水平拉应力逐渐减小,底基层逐渐增大;路表弯沉逐渐减小;基层疲劳寿命减小,底基层疲劳寿命增加,且两者逐渐接近。总体来说,良好的层间接触状态能使各结构层充分发挥作用,从而增强结构整体承载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面结构 沥青路面 层间状态 损伤力学 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介质对多种边界条件方板振动频率及辐射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石焕文 尚志远 郭敏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4-97,共4页
本文提出了一种简便计算置于无限大障板上的方板水中振动频率以及辐射效率的计算方法。在假定流体不可压、方板作小振幅振动、水中模态挠度近似为真空模态挠度的条件下 ,利用瑞利积分得到了因流体压而引起的附加质量密度。进而应用瑞利... 本文提出了一种简便计算置于无限大障板上的方板水中振动频率以及辐射效率的计算方法。在假定流体不可压、方板作小振幅振动、水中模态挠度近似为真空模态挠度的条件下 ,利用瑞利积分得到了因流体压而引起的附加质量密度。进而应用瑞利方法得到了方板水中振动频率与真空中振动频率、无量纲附加虚质量增量之间的关系。在真空中模态的有限元方法分析数据以及采用适当方法处理奇点积分的基础上 ,应用离散积分计算了无量纲附加虚质量增量的值。从真空中模态特征频率出发用迭代法直到水中频率收敛为止而得到水中方板的特征频率 ,进而计算了方板的模态辐射效率。方法的有效性通过方板的无量纲附加虚质量增量与文献 [11]结果对比的一致性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介质 边界条件 方板 振动频率 辐射效率 有限元法 瑞利积分 超越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船舶局部结构振动分析中边界条件的简化和修正方法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付世晓 赵德有 黎胜 《船舶力学》 EI 2004年第1期92-98,共7页
本文对船舶局部结构振动分析中边界条件的简化问题做了系统的分析研究,比较分析了各种不同边界处理方法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边界简化和修正的方法。通过算例分析表明,本文的边界简化和修正方法能更好地描述船舶局部... 本文对船舶局部结构振动分析中边界条件的简化问题做了系统的分析研究,比较分析了各种不同边界处理方法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边界简化和修正的方法。通过算例分析表明,本文的边界简化和修正方法能更好地描述船舶局部结构的真实边界条件,而且在实际的工程分析中易于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舶 局部振动 边界条件 振动分析 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