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立井冻结井壁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被引量:1
1
作者 杨维好 黄书翔 +8 位作者 王衍森 李伟 杨志江 任彦龙 韩涛 张驰 张涛 骆汀汀 张雨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2-114,共23页
分析了“深部化”和“大型化”趋势对中国深井井筒的设计、施工与运维带来的严峻挑战。总结经验教训,指出冻结法是复杂条件下深井井筒施工最主要的地层堵水与加固工法。回顾了2002年以前国内外冻结井壁技术的状况。概述了2002年以来我国... 分析了“深部化”和“大型化”趋势对中国深井井筒的设计、施工与运维带来的严峻挑战。总结经验教训,指出冻结法是复杂条件下深井井筒施工最主要的地层堵水与加固工法。回顾了2002年以前国内外冻结井壁技术的状况。概述了2002年以来我国在400~800 m深厚土层中和在500~1000 m深厚富水岩层中冻结井壁技术取得的重大突破及其应用情况,包括:冻结井筒C60~C100、CF80~CF110高承载力混凝土井壁设计与施工技术,深厚土层中冻结井壁破裂灾害防治技术,深厚富水岩层中低渗漏单层井壁技术等。针对2002年以来中国冻结井壁技术的发展,总结了井壁材料的进步;介绍了横截面、纵剖面井壁结构的发展;归纳了对土层的初始水平水土压力、内层井壁承受的水压、冻结压力、富水岩层中孔隙水引起的井壁水力荷载、井壁竖直附加力等的新认识;简述了井壁力学模型,高径向承载力井壁和内层可缩井壁的力学特性,双层复合井壁之内、外壁厚度的设计理论,含水岩层中单层井壁厚度的设计理论和内层可缩井壁的设计理论等的新进展;介绍了大厚度井壁裂漏机理及防裂技术、井壁腐蚀破坏及防治技术、信息化施工技术,以及内层可缩井壁和低渗漏单层井壁的施工工艺。针对我国在1500 m超深土层中以及3000 m深厚富水岩层中冻结井壁技术将面临的挑战,指出应重点研究:深厚土层中冻结井筒掘进期间浅部外壁破裂新机理,超深土的力学特性,高强、高性能筑壁材料与构件,超高承载力井壁结构及其力学特性,超深冻结井壁设计理论与施工技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厚土层 深厚富水岩层 立井 冻结法凿井 冻结井壁 井壁结构 井壁材料 井壁外载 冻结壁 力学特性 设计理论 施工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湿循环作用下土-岩接触面剪切力学特性劣化规律试验研究
2
作者 黄小芸 邓华锋 +3 位作者 李建林 李冠野 叶晨晖 朱文羲 《工程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6-425,共10页
在库水位周期性升降变化作用下,库岸边坡消落带岩土体处于干湿循环状态,堆积体-基岩接触面的剪切力学性能劣化是影响堆积体库岸边坡变形破坏的关键,设计了土-岩接触面干湿循环作用试验。土-岩接触面剪切应力-剪切位移曲线可分为弹性阶... 在库水位周期性升降变化作用下,库岸边坡消落带岩土体处于干湿循环状态,堆积体-基岩接触面的剪切力学性能劣化是影响堆积体库岸边坡变形破坏的关键,设计了土-岩接触面干湿循环作用试验。土-岩接触面剪切应力-剪切位移曲线可分为弹性阶段、屈服阶段与塑性阶段,无明显峰值,表现出轻微的塑性硬化现象;干湿循环作用下土-岩接触面抗剪强度逐渐降低,总体呈先陡后缓的非均匀劣化趋势,12个干湿循环作用周期后,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分别降低了37.45%、22.12%,比较而言,黏聚力劣化幅度大于内摩擦角,前5次干湿循环作用导致的土-岩接触面抗剪强度劣化幅度约占总劣化幅度的80%。干湿循环作用下土体和岩体强度劣化,基岩面粗糙度降低,以及土-岩接触面贴合程度降低,是导致土-岩接触面抗剪性能劣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岩接触面 干湿循环 抗剪强度 剪切特性 劣化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内聚力单元的土石混合体细观数值方法
3
作者 张佩 杨承儒 +1 位作者 侯世伟 杜修力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20-1631,共12页
土石混合体是一种由强度较高的块石和强度较低的土体基质组成的非均质材料,荷载作用下其细观组分具有复杂的相互作用。结合土石混合体的细观结构特征,将土体与块石界面以及土体基质内部视为材料的薄弱位置,基于内聚力模型描述该薄弱位... 土石混合体是一种由强度较高的块石和强度较低的土体基质组成的非均质材料,荷载作用下其细观组分具有复杂的相互作用。结合土石混合体的细观结构特征,将土体与块石界面以及土体基质内部视为材料的薄弱位置,基于内聚力模型描述该薄弱位置的裂缝萌生、扩展及断裂,编制内聚力单元插入程序,进而结合材料直剪试验结果,分别给出土体基质内部内聚力单元与土石界面内聚力单元的材料参数确定方法,发展了基于内聚力模型的土石混合体细观数值方法。在此基础上,开展不同细观结构的土石混合体双轴压缩数值试验,结合内聚力单元失效状态,明确不同细观因素对材料宏细观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内聚力单元剪切方向最大允许名义应力可由直剪试验荷载位移曲线峰值剪切应力确定,最大有效位移可由最大剪切位移的1/5进行确定,切向摩擦系数可由残余剪切应力与法向应力的比值确定。建立的基于内聚力单元的土石混合体细观数值方法,可较好地描述材料的力学特性和变形规律,特别是能反映出低围压下的材料应变软化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石混合体 内聚力模型 细观数值方法 界面力学行为 应变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不同凸起体宽度的规则形态土-岩界面剪切试验研究
4
作者 杨烜宇 王勇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95-204,共10页
界面力学行为是岩土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其中土-岩接触面作为广泛存在于各类地质体中的界面,其力学行为与工程稳定和地质灾害发育密切相关。几何形态是影响土-岩界面力学行为的重要因素,以不同形态的土-岩接触面为对象,通过3D打印... 界面力学行为是岩土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其中土-岩接触面作为广泛存在于各类地质体中的界面,其力学行为与工程稳定和地质灾害发育密切相关。几何形态是影响土-岩界面力学行为的重要因素,以不同形态的土-岩接触面为对象,通过3D打印技术还原了天然接触面形态,并分别打印了含矩形接触面、锯齿状接触面以及弧形接触面的基岩模具,制备了含不同界面形态的土-岩试样。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室内剪切试验,研究了不同凸起体宽度下,规则界面形态对试样剪切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1)相同材料中,天然界面具有明显的剪切峰值,规则界面无显著的峰值。凸起体宽度占比低于35%时,弧形界面剪切强度最大,其次为锯齿状界面,矩形界面的剪切强度最低;当凸起体宽度占比超过35%,锯齿状界面剪切强度最大,其次为弧形界面,矩形界面的剪切强度最低。并且随着凸起体宽度的增加,剪切强度逐渐增大。(2)界面的黏聚力按照从大到小排序为锯齿状>弧形>矩形,内摩擦角按照从大到小排序为矩形>锯齿状>弧形。(3)含凸起体界面在剪切过程中有两个剪切面,位于土-岩界面的主剪切面和凸起体中的次剪切面,次剪切面是造成不同形态界面剪切行为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岩界面 剪切强度 几何形态 破坏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抗拉强度截断效应的双模式盾构穿越土岩复合地层开挖面稳定性研究
5
作者 黄阜 肖辉 +3 位作者 王勇涛 张敏 陈晶晶 方薇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9-119,共11页
为解决已有的基于极限分析的双模式盾构开挖面稳定性研究均未考虑抗拉强度截断效应难以反映开挖面前方岩土体的真实破坏特征问题,利用空间离散技术构建考虑抗拉强度截断效应的双模式盾构在土岩交替复合地层中掘进施工的开挖面三维破坏... 为解决已有的基于极限分析的双模式盾构开挖面稳定性研究均未考虑抗拉强度截断效应难以反映开挖面前方岩土体的真实破坏特征问题,利用空间离散技术构建考虑抗拉强度截断效应的双模式盾构在土岩交替复合地层中掘进施工的开挖面三维破坏机制。通过计算破坏机制中的内外能耗功率方程,得到双模式盾构在穿越土岩交界面过程中开挖面支护力的目标函数,采用优化计算获得盾构穿越土岩交界面过程中维持开挖面稳定的支护力最优上限解;采用数值模拟技术计算双模式盾构穿越土岩交界面过程中维持开挖面稳定的极限支护力。结果表明:1)考虑抗拉强度截断效应的开挖面支护力大于未考虑该效应的支护力,开挖面支护力随着抗拉强度折减系数ξ增大而减小;2)将数值模拟获得的支护力与本文理论方法计算得到的支护力进行对比,验证了本文提出的理论方法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岩交界面 三维破坏机制 开挖面支护力 抗拉强度截断效应 双模式盾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围压与不同温度作用下土石坝护坡土石混合体力学特性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卓 孙屹 +1 位作者 姜鑫 蒋景东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0-96,共7页
针对寒区土石坝护坡存在的隆起、错位、坍塌等冻胀破坏问题,以寒区某土石坝护坡工程砂砾料垫层、坝体填土土石混合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低围压下不同温度和含石量的土石坝护坡土石混合体三轴试验,研究了不同围压、温度、含石量对土石混... 针对寒区土石坝护坡存在的隆起、错位、坍塌等冻胀破坏问题,以寒区某土石坝护坡工程砂砾料垫层、坝体填土土石混合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低围压下不同温度和含石量的土石坝护坡土石混合体三轴试验,研究了不同围压、温度、含石量对土石混合体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较低围压作用下,含石量较低试样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为应变软化型,随着围压增大,试样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变为应变硬化型;在常温条件下,当围压较低时,不同含石量的试样呈现先剪缩后剪胀的现象,当围压较高时,试样则一直表现为剪缩,且围压越大,剪缩量越大;在不同冻结温度下,土石混合体的体积应变呈现先剪缩后剪胀的变化规律,且试验温度越低,剪胀变形越明显;随着含石量的增加,砾石之间的嵌合作用增强,土石混合体逐渐成为砾石骨架结构,土石混合体的内摩擦角增大而黏聚力减小;温度的降低使得土石混合体试样内部的水逐渐相变成冰,在结冰胶结作用下,土石混合体的内摩擦角和黏聚力都有所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石坝 护坡 土石混合体 低围压 冻胀破坏 力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石混合体边坡力学特性及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石广斌 周泽凯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02-215,共14页
土石混合体边坡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泛,在降雨、地震等外力作用下会产生滑坡等变形破坏现象。归类和分析了土石混合体力学特性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试验以及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成果,得出块石尺寸和含石量是影响土石混合体剪切特性主... 土石混合体边坡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泛,在降雨、地震等外力作用下会产生滑坡等变形破坏现象。归类和分析了土石混合体力学特性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试验以及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成果,得出块石尺寸和含石量是影响土石混合体剪切特性主要因素,块石排列可以忽略不计;雨水和冻胀等能够显著改变土石胶结介质力学参数,降低率约为20%;通过对比多种稳定性分析方法,认为离散单元法或数值流形法、连续—非连续耦合方法能够更有效分析具有强烈非均质体的土石混合体边坡。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和考虑土石混合体介质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土石混合体力学特性和此类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上存在的不足之处,即:①在获取土—石胶结接触面力学参数相关特性指标上,缺少精密的试验设备或仪器,无法准确地测得接触面参数;②在土—石胶结接触面力学模型构建上,忽略了土体与块石间存在嵌入等情况,无法充分反映土—石胶结接触面在外力作用下的力学行为;③目前土石混合体边坡稳定性研究主要关注坡体力学特性以及降雨等作用下的相关参数变化,很少涉及多应力场(如降雨、地震、低温等组合作用)下的土石混合体边坡数值模拟,无法满足实际工程问题的相关需求;④现阶段构建三维土石混合体边坡数值模型上,仅有少数考虑结合数字图像等计算机技术还原真实块体下的三维数值模型,尚需进一步研究分析块石接触面差异分布、超大粒径块石模拟等相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石混合体边坡 力学特性 稳定性分析方法 土—石胶结接触面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样内置传感器密封引出装置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1
8
作者 凌淇淞 李怡航 +3 位作者 张朝鹏 刘洋 张志龙 高恒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0-53,共4页
针对岩石力学领域高温高压环境中内置传感器引出和保护问题,设计了一套传感器密封引出装置。该装置主要由垫块、限位座、压块、顶盖、套筒和环形卡箍等组成。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该装置实现了试样内部温度等参数的实时测量,保护了传感器... 针对岩石力学领域高温高压环境中内置传感器引出和保护问题,设计了一套传感器密封引出装置。该装置主要由垫块、限位座、压块、顶盖、套筒和环形卡箍等组成。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该装置实现了试样内部温度等参数的实时测量,保护了传感器及导线不受高温高压环境侵蚀,提高了大尺寸试样力学试验的稳定性及测试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封 传感器引出 岩石力学 三轴试验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粒土体及加载速率对土石混合体力学行为的影响
9
作者 王洪兵 任禾 +4 位作者 张学杰 孙文超 许凡 罗安静 徐文杰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6-92,共7页
土石混合体在工程中广泛应用于填筑和路基等领域,其力学行为对工程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文章通过对含石量相似但细粒土为非黏性和黏性2种不同材料的试样,采用室内三轴试验开展相关研究,研究细粒土特性及试验加载速率对土... 土石混合体在工程中广泛应用于填筑和路基等领域,其力学行为对工程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文章通过对含石量相似但细粒土为非黏性和黏性2种不同材料的试样,采用室内三轴试验开展相关研究,研究细粒土特性及试验加载速率对土石混合体力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排水条件下,细粒土体为非黏性的试样展现出较高的强度特征,而在不排水条件下,细粒土体为黏性的试样则表现出更高的强度,这一发现凸显了细粒土特性在不同排水条件下对土石混合体强度的重要影响;(2)加载速率变化对土石混合体力学行为的显著影响,较快的加载速率导致内部块石颗粒更剧烈的运动、旋转和更频繁的破坏,从而影响了土石混合体的宏观力学特性。研究成果可为土石混合体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石混合体 三轴试验 细粒土体 加载速率 力学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碱环境下泥岩土石混合体剪切特性研究
10
作者 段国勇 徐广超 +1 位作者 罗文庆 李森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8-155,共8页
【目的】我国中西部地层中泥岩土石混合体分布较为常见,其抗剪强度特性决定着泥岩地基工程及边坡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泥岩土石混合体的抗剪强度特性易受外界酸碱环境的影响,为探究酸碱浓度对泥岩土石混合体抗剪强度特性的影响,【方法】... 【目的】我国中西部地层中泥岩土石混合体分布较为常见,其抗剪强度特性决定着泥岩地基工程及边坡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泥岩土石混合体的抗剪强度特性易受外界酸碱环境的影响,为探究酸碱浓度对泥岩土石混合体抗剪强度特性的影响,【方法】将试样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HCl和NaOH溶液浸泡2 h后,分别在100 kPa、200 kPa、300 kPa围压下开展室内三轴剪切试验,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分析其内部结构特征变化规律。【结果】结果显示:泥岩土石混合体三轴应力-应变曲线与单纯泥岩和土体有明显的区别;随着酸碱浓度的增加,泥岩土石混合体峰值抗剪强度和残余强度均减小,黏聚力呈线性降低趋势,内摩擦角无明显变化;酸性环境下试样峰值抗剪强度、残余强度和黏聚力降幅大于碱性环境。【结论】结果表明:泥岩块石构成新的骨架系统;酸性环境较碱性环境对泥岩土石混合体的抗剪强度劣化效应更显著。研究成果可为泥岩土石混合体地基及边坡的稳定性分析及防灾工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岩 土石混合体 酸碱浓度 抗剪强度 力学性能 变形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发育区深埋隧道水岩相互作用机理 被引量:41
11
作者 王鹰 陈强 +1 位作者 魏有仪 陈璐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5-58,共4页
结合渝怀铁路圆梁山隧道涌水实例,运用地球化学和断裂力学有关理论分析岩溶区深埋隧道的水岩相互作用机理,探讨水岩相互作用对岩溶地区隧道施工发生涌水、突泥的影响。研究表明:岩体的水力劈裂作用导致的裂纹扩展属于Ⅰ Ⅱ复合型裂纹问... 结合渝怀铁路圆梁山隧道涌水实例,运用地球化学和断裂力学有关理论分析岩溶区深埋隧道的水岩相互作用机理,探讨水岩相互作用对岩溶地区隧道施工发生涌水、突泥的影响。研究表明:岩体的水力劈裂作用导致的裂纹扩展属于Ⅰ Ⅱ复合型裂纹问题;隧道开挖改变岩溶地下水循环系统的平衡,特别是深埋隧道在高水压作用下,施工爆破等作业使围岩裂隙的连通性增大,张开度增加,围岩体内裂隙发生扩展是最终形成大岩溶管道的关键;在高水头压力作用地段,水力劈裂作用造成导水裂隙进一步扩展,导致本来并不连通的岩溶管道产生水力联系,形成大型岩溶漏斗系统;如果隔水层在爆破过程中被破坏,大量岩溶水和填充物进入隧道可能会造成突发性大规模涌水突泥事故。超前地质预报或加强灌浆是确保隧道施工顺利通过隐伏大型岩溶区的有力工程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埋隧道 岩溶地区 隧道涌水 水岩相互作用 机理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石混合体工程地质力学特性及其结构效应研究 被引量:50
12
作者 胡瑞林 李晓 +5 位作者 王宇 高玮 夏加国 李志清 高文伟 孙永帅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55-281,共27页
土石混合体是一种土-石混杂、分布广泛、性质特殊的地质体,也是众多山区滑坡的重要载体.复杂的土-石结构组成是此类介质物理力学特性复杂、难以把控的关键.本文通过多尺度宏-微观室内和现场物理力学试验与模拟,对土石混合体的强度特性... 土石混合体是一种土-石混杂、分布广泛、性质特殊的地质体,也是众多山区滑坡的重要载体.复杂的土-石结构组成是此类介质物理力学特性复杂、难以把控的关键.本文通过多尺度宏-微观室内和现场物理力学试验与模拟,对土石混合体的强度特性、变形特性和渗透特性及其结构控制机理展开了深入研究,系统阐明了含石量、块石形状、基质组分、土-石级配等关键结构因子的制约规律,进一步揭示了土石混合体强度和变形特征随机性的土石结构控制规律,提出了不同结构状态下强度参数的正确获取方法;研究了不同含石量土石混合体的非线性渗透特性,获得了非线性渗流计算模型及其抗渗变形优化设计方法,为全面建立基于真实土石结构和非线性本构关系的新一代土石混合体滑坡预测预警体系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石混合体 工程地质力学 强度特性 变形特性 渗透特性 土石结构 控制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能级强夯在大型石化工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13
作者 高广运 水伟厚 +1 位作者 王亚凌 李伟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1275-1278,共4页
大面积的多孔隙、粗颗粒非饱和土地基的加固处理宜采用强夯法。加固深厚地基,特别是大孔隙湿陷性地基、山区大厚度非均匀块石回填地基和抛石填海地基,应该施加高能级强夯进行处理。我国的高能级强夯主要用于石化工程施工中的生产装置和... 大面积的多孔隙、粗颗粒非饱和土地基的加固处理宜采用强夯法。加固深厚地基,特别是大孔隙湿陷性地基、山区大厚度非均匀块石回填地基和抛石填海地基,应该施加高能级强夯进行处理。我国的高能级强夯主要用于石化工程施工中的生产装置和大型储罐地基。结合青岛重交沥青有限公司4座5万m3原油储罐和配套附属设施地基处理工程,对高能级强夯的关键技术、检测方法和综合评价进行了阐述,可供强夯设计施工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能级强夯 有效加固深度 施工机具 施工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缩过程中非饱和膨胀土体变特征与持水特性的水力耦合效应 被引量:10
14
作者 周葆春 孔令伟 +2 位作者 梁维云 马全国 张斌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29-640,共12页
土体压缩是岩土工程领域的基本问题。压缩过程中非饱和土的力学与水力学行为是同时发生且相互影响的,有必要统一考察体变特征与持水特性的水力耦合效应。为此,以荆门弱膨胀土为研究对象,开展土中水密度试验、饱和与控制吸力下的非饱和... 土体压缩是岩土工程领域的基本问题。压缩过程中非饱和土的力学与水力学行为是同时发生且相互影响的,有必要统一考察体变特征与持水特性的水力耦合效应。为此,以荆门弱膨胀土为研究对象,开展土中水密度试验、饱和与控制吸力下的非饱和一维压缩试验,准确测量了压缩与卸荷回弹过程中孔隙比–重力含水率–吸力–竖向净应力关系,探讨了水力耦合状况下非饱和膨胀土的体变特征与持水特性规律,并建立相应本构描述。结论如下:1加载段,非饱和压缩曲线均发生明显转折,体现出屈服行为;随吸力增大,压缩曲线依次发生"穿越"现象;卸载段大体呈线性,其斜率随吸力增大而降低。提出能够描述干缩、压缩、卸荷体胀、屈服、压缩性与卸荷回弹性随吸力变化等行为的非饱和土体变方程,可直接用于分层总和法计算。2不同吸力下重力含水率变化存在较大差异;压缩至2941.8 k Pa时,不同吸力下含水率非常接近。吸力与竖向净应力对含水率变化的耦合影响可用3参数Logistic函数描述。3压缩过程中饱和度随竖向净应力增大而增大,卸荷过程中随竖向净应力降低亦增大。采用饱和度或重力含水率,对压缩过程中的水力路径会出现"湿化"与"脱湿"的不同判断,即水力耦合状况下土体表现出复杂的持水状态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土 压实膨胀土 体变特征 持水特性 吸力 水力耦合 饱和度 土中水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风化壳岩-土界面风化作用机制——对岩粉层淋溶模拟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冯志刚 马强 +4 位作者 李石朋 王世杰 黄伟 刘江 史文革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9-132,共14页
碳酸盐岩风化壳通常呈现出清晰突变的岩-土界面,成为直接利用野外地质剖面的发育特征探索碳酸盐岩风化作用过程的障碍。本文选择贵州中部及湘西的4条典型碳酸盐岩原位风化壳的岩-土界面作为研究对象,模拟干热风化条件(即气候温暖或炎热... 碳酸盐岩风化壳通常呈现出清晰突变的岩-土界面,成为直接利用野外地质剖面的发育特征探索碳酸盐岩风化作用过程的障碍。本文选择贵州中部及湘西的4条典型碳酸盐岩原位风化壳的岩-土界面作为研究对象,模拟干热风化条件(即气候温暖或炎热、排水条件良好的风化状态),在24~29.5℃的环境温度下,利用饱和CO2水对各剖面岩粉层样柱开展了系统的淋溶实验研究(淋溶终点以碳酸盐完全溶蚀为标志)。通过对淋出液中主要造岩元素和淋溶残余物的动态取样分析,初步揭示了碳酸盐岩风化壳岩-土界面的风化作用机制。结果表明:①碳酸盐岩风化壳岩-土界面风化过程中,碳酸盐的溶蚀和酸不溶物的分解是同步进行的,在碳酸盐淋溶伊始,酸不溶物已表现出明显的风化倾向;②排水条件良好的风化环境下,由硅酸盐等酸不溶物组分分解溶出的盐基离子及Si等元素更易随风化溶液淋失,使得在风化残余物中难以形成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等自生粘土矿物。酸不溶物相的其他造岩元素中,Ti和Al为惰性元素,Fe为弱迁移元素,Mn和P表现出明显的活性;③碳酸盐岩岩粉层的水-岩作用过程中,当碳酸盐含量对水-岩反应而言过量时,碳酸盐的溶蚀强度主要受岩粉层质地的制约。粒度粗,渗透性强,水-岩作用时间短,碳酸盐的溶蚀量低,反之亦然。而酸不溶物组分对于水-岩反应而言,在整个淋溶周期内都是不足的,其含量成为制约水-岩反应强度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风化壳 岩-土界面 淋溶模拟 风化作用机制 岩粉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大开发中的岩土力学问题 被引量:104
16
作者 李宁 程国栋 谢定义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68-272,共5页
针对西部大开发中广泛的岩土工程问题提炼出四个有代表性的岩土力学问题 ,就该岩土力学问题的研究现状、存在的困难、发展方向等进行了探讨 ,可望对这一问题引起抛砖引玉的深究。
关键词 西部大开发 黄土力学 冻土力学 节理岩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体锚固效应及锚杆的解析本构模型研究 被引量:25
17
作者 朱训国 杨庆 栾茂田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27-532,共6页
利用Mohr-Coulomb、Hoek-Brown以及Duncan-Chang理论分别分析了块状和碎块状岩体锚固后的物理效应,通过分析认为,岩体锚固后可以有效地提高岩体的凝聚力和软弱结构面的抗剪强度,增强岩体的弹性模量,改善岩体的力学性质。通过对拉拔试验... 利用Mohr-Coulomb、Hoek-Brown以及Duncan-Chang理论分别分析了块状和碎块状岩体锚固后的物理效应,通过分析认为,岩体锚固后可以有效地提高岩体的凝聚力和软弱结构面的抗剪强度,增强岩体的弹性模量,改善岩体的力学性质。通过对拉拔试验测试结果分析,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推导了锚杆与注浆体或岩体耦合情况下的解析本构方程,并对其进行了参数分析,认为提高拉拔力、增大锚杆直径和锚固段长度可以有效地改善其锚固效果,并提出了锚固临界值的概念。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利用提出的耦合解析本构模型建立了非耦合状态下锚杆的解析本构模型,通过计算认为,该解析模型是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锚固效应 本构模型 岩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格宾网加筋红层软岩土石混填路堤力学行为的现场测试与数值模拟 被引量:16
18
作者 蒋建清 杨果林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6-165,共10页
为掌握格宾网加筋红层软岩土石混填路堤的力学行为,通过加筋路堤现场测试研究路堤土压力、路堤内部潜在破裂面、格宾网筋材和石笼墙面变形等力学行为,并结合FLAC^(3D)数值模拟,分析格宾网加筋间距、加筋长度、地基土的压缩模量、强度指... 为掌握格宾网加筋红层软岩土石混填路堤的力学行为,通过加筋路堤现场测试研究路堤土压力、路堤内部潜在破裂面、格宾网筋材和石笼墙面变形等力学行为,并结合FLAC^(3D)数值模拟,分析格宾网加筋间距、加筋长度、地基土的压缩模量、强度指标及路堤填料压实度变化对其力学性状的影响。现场测试表明:格宾网拉应变沿路堤横断面非均匀分布,路堤内部潜在破裂面近似"改进双线段简化破裂面";石笼面墙在墙背平面内类似梁弯曲变形,在墙背平面外以向外鼓胀变形为主;墙后同一标高处填土竖直土压力呈非均匀分布;墙背实测水平土压力与墙高呈非线性关系,路堤填筑高度大于7.5 m时,墙背水平土压力接近朗肯主动土压力值。数值模拟表明:加筋间距及长度变化对路堤侧移的影响明显大于对沉降的影响,格宾网竖向加筋间距宜为0.5~1.0 m,水平加筋长度宜为0.7H^1.0H;地基土压缩模量改变对路堤沉降有较大影响,为控制路堤不均匀沉降,地基土压缩模量宜大于5 MPa;为控制墙面侧移增长速度,地基土黏聚力不小于15 kPa;红层软岩土石混填路堤填料压实度宜控制在93%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筋土 红层软岩土石混填路堤 力学行为 现场测试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数阶微积分的Kelvin-Voigt流变模型 被引量:27
19
作者 郭佳奇 乔春生 +1 位作者 徐冲 黄山秀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6,共6页
为研究岩土材料的应力、应变和时间的关系,基于分数阶微积分理论,定义含分数阶导数的力学元件(FC元件),推导FC元件的蠕变柔量和松弛模量。与牛顿体元件相比,FC元件能更好地反映流变问题的非线性渐变过程。借鉴经典元件组合模型的建模思... 为研究岩土材料的应力、应变和时间的关系,基于分数阶微积分理论,定义含分数阶导数的力学元件(FC元件),推导FC元件的蠕变柔量和松弛模量。与牛顿体元件相比,FC元件能更好地反映流变问题的非线性渐变过程。借鉴经典元件组合模型的建模思路,用FC元件取代整数阶微积分Kelvin-Voigt流变模型中的牛顿体元件,形成基于分数阶微积分的Kelvin-Voigt流变模型。应用离散化求Laplace逆变换的方法以及H-Fox函数,得出分数阶微积分Kelvin-Voigt流变模型的本构方程、蠕变方程、松弛方程、蠕变柔量及松弛模量的解析表达式。采用整数阶微积分Kelvin-Voigt流变模型、整数阶5参数开尔文流变模型和分数阶微积分Kelvin-Voigt流变模型对试验数据拟合的结果表明,分数阶微积分Kelvin-Voigt流变模型不但拟合精度高,能够克服整数阶微积分Kelvin-Voigt流变模型在蠕变初期及蠕变曲线拐点附近与试验数据不能很好吻合的弊端,而且能够在保证拟合精度的条件下,减少本构模型中的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 流变性 蠕变 分数阶微积分 力学元件 流变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南深切峡谷岸坡地应力场基本特征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华 李崇标 +2 位作者 刘云鹏 韩刚 赵其华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482-488,共7页
基于西南地区10个大型水电工程95点空间应力测试数据与50点硐壁应力恢复法测试数据,统计分析了边坡地应力场随垂向、水平向深度变化规律,根据主应力量级、倾角变化规律分析边坡浅表部地应力场特征,探讨了西南深切峡谷地区边坡地应力场... 基于西南地区10个大型水电工程95点空间应力测试数据与50点硐壁应力恢复法测试数据,统计分析了边坡地应力场随垂向、水平向深度变化规律,根据主应力量级、倾角变化规律分析边坡浅表部地应力场特征,探讨了西南深切峡谷地区边坡地应力场分布规律。研究表明,(1)边坡应力场在宏观上可划分为浅表部区(0~300 m)与深部区(>300 m);(2)浅表部区主应力量级、倾角波动较为剧烈,而深部区主应力量级、倾角较为稳定,其最大主应力介于15~30 MPa,中间主应力介于10~20 MPa,最小主应力介于5~12 MPa,最大、最小主应力倾角介于0°~30°,最大主应力约为最小主应力的1.5~3.5倍;(3)浅表部区地应力场具有由主应力较小、最大主应力倾角与坡角近平行转变为主应力急剧增高、最大主应力倾角变化不明显,继而转变为主应力量级、最大主应力倾角剧烈波动,最后逐渐转变与深部应力场近于一致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应力场 深切峡谷边坡 中国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