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96篇文章
< 1 2 7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ning pressure monitoring and analysis in fully mechanized backfilling coal mining face-A case study in Zhai Zhen Coal Mine 被引量:15
1
作者 张强 张吉雄 +2 位作者 康涛 孙强 李伟康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5期1965-1972,共8页
Fully mechanized solid backfill mining(FMSBM) technology adopts dense backfill body to support the roof. Based on the distinguishing characteristics and mine pressure control principle in this technology, the basic pr... Fully mechanized solid backfill mining(FMSBM) technology adopts dense backfill body to support the roof. Based on the distinguishing characteristics and mine pressure control principle in this technology,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methods for mining pressure monitoring were analyzed and established.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verburden strata movement were analyzed by monitoring the support resistance of hydraulic support, the dynamic subsidence of immediate roof, the stress of backfill body, the front abutment pressure, and the mass ratio of cut coal to backfilled materials. On-site strata behavior measurements of 7403 W solid backfilling working face in Zhai Zhen Coal Mine show that the backfill body can effectively support the overburden load, obviously control the overburden strata movement, and weaken the strata behaviors distinctly. Specific performances are as follows. The support resistance decreases obviously; the dynamic subsidence of immediate roof keeps consistent to the variation of backfill body stress, and tends to be stable after the face retreating to 120-150 m away from the cut. The peak value of front abutment pressure arises at 5-12 m before the operating face, and mass ratio is greater than the designed value of 1.15, which effectively ensures the control of strata movement.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bases for intensively studying basic theories of solid backfill mining strata behaviors and its control,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engineering design in FMSB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lly mechanized solid backfill mining(FMSBM) strata movement strata behavior mining pressure monitor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综采工作面人员入侵危险区域智能识别方法 被引量:2
2
作者 毛清华 翟姣 +2 位作者 胡鑫 苏毅楠 薛旭升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47-1361,共15页
为解决煤矿综采工作面人员尺度多变、危险区域动态变化等因素导致人员入侵危险区域时,视频AI识别准确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一种RSCA-YOLOv8s与危险区域自动划分的煤矿综采工作面人员入侵危险区域智能识别方法。针对综采工作面人员识别准确... 为解决煤矿综采工作面人员尺度多变、危险区域动态变化等因素导致人员入侵危险区域时,视频AI识别准确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一种RSCA-YOLOv8s与危险区域自动划分的煤矿综采工作面人员入侵危险区域智能识别方法。针对综采工作面人员识别准确率低问题,在YOLOv8s模型基础上引入RFAConv-SE(Squeeze-and-Excitation with Receptive-Field Attention Convolution)与CCNet(Criss-Cross Attention Network)注意力模块提高复杂背景图像中模型对全局及上下文信息的捕获能力,C2f模块融合Res2Net网络提高模型的多尺度和小目标人员特征提取能力,通过改进的SPCASFF(Adaptive Structure Feature Fusion with Sub-Pixel Convolution layer)模块提升模型对多尺度人员特征的自适应融合能力。针对综采工作面摄像头跟随液压支架动态变化导致危险区域在视场范围内动态变化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护帮板、挡煤板标志性目标关键特征点提取的危险区域自动划分方法。针对危险区域不规则变化与基于重叠度的判断方法参数设置困难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射线法判断人员与危险区域像素坐标位置关系的人员入侵危险区域精准识别方法。通过消融试验、RSCA-YOLOv8s与YOLOv5s、YOLOv8-SPDConv等方法对比试验,以及综采工作面7组多场景危险区域自动划分与5组人员入侵危险区域识别试验测试,结果表明:RSCA-YOLOv8s的人员识别方法准确率更高,达到了97.2%,相较基线模型mAP@0.5提高了1.1%,mAP@0.5:0.95提高了2.5%,对小目标人员具有更准确的识别能力和更高的识别精度;该方法危险区域自动划分的平均准确率为97.285%,人员入侵危险区域的判别准确率为98%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采工作面 人员入侵 危险区域 多尺度目标 YOLOv8s 区域自动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运动姿态感知的综放支架主动控顶空间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曾庆良 雷小万 +3 位作者 孟昭胜 万丽荣 班新亮 胡雨龙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5-660,共16页
综放支架是综放采场关键支护与主动放煤装置,其主动触支顶煤行为可有效引导顶煤智能有序破碎。为开展支架主动扰控顶煤理论及相关研究,明确综放支架对顶煤的主动触支工作空间,提出一种综放支架各部件相对空间姿态及绝对空间位姿动态感... 综放支架是综放采场关键支护与主动放煤装置,其主动触支顶煤行为可有效引导顶煤智能有序破碎。为开展支架主动扰控顶煤理论及相关研究,明确综放支架对顶煤的主动触支工作空间,提出一种综放支架各部件相对空间姿态及绝对空间位姿动态感知方法,以期提升综放支架对顶煤碎放过程可控性。首先,借助Denavit-Hartenberg(D-H)方法建立了综放支架空间姿态数学模型,分析得到支架顶梁和放煤机构在各关节节点坐标系与本体坐标系下坐标,明确了综放支架各关键部件之间的相对姿态及运动耦合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综放工作面全局感知模型并求解得到了支架的绝对空间位姿数据,获得了工作面顶板、底板倾角对综放支架空间支护姿态影响。其次,提出并计算了综放支架顶梁触支空间和放煤机构支护空间分布模型,获得了综放支架对顶煤的主动调控范围,同时使用初值优选的Levenberg-Marquardt(L-M)优化算法探究支架主动触顶姿态的调控方法与立柱的有效驱动行程。最后,搭建了支架姿态数据采集系统,依托山东省菏泽市赵楼煤矿7303综放工作面获取了支架运动过程中真实空间姿态参数数据,对比理论解算数据与传感器实测数据,验证了该空间位姿测量方法的可行性与准确性。结果表明,使用该方法解算的顶梁姿态与传感器测量结果重合率达98.26%,为进一步提高支架的空间位姿感知技术提供了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综放开采 综放支架 触支空间 顶煤调控 触顶姿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厚煤层采放协调智能群组放煤工艺模型及关键技术研究
4
作者 李东印 王祖洸 +5 位作者 王伸 李化敏 彭维平 李红斌 张国澎 张旭和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33,共12页
目的综放开采是特厚煤层安全高效的开采方法,放煤环境复杂多变、采放协调难度大、放煤工艺及参数受控因素多,导致智能化综放开采尤其是智能放煤控制技术发展较为缓慢。针对特厚煤层综放面群组放煤下的智能化放煤控制难题,方法采用理论... 目的综放开采是特厚煤层安全高效的开采方法,放煤环境复杂多变、采放协调难度大、放煤工艺及参数受控因素多,导致智能化综放开采尤其是智能放煤控制技术发展较为缓慢。针对特厚煤层综放面群组放煤下的智能化放煤控制难题,方法采用理论分析、实验室仿真试验、计算机控制软件研发、现场试验与示范等方法,以“智能群组放煤机理-采放协调控制理论及方法-放煤工艺决策模型-放煤软件现场应用”为主线展开深入研究。结果结果表明:提出多放煤口群组协同放煤方法,以连续群组放煤为例,揭示了多放煤口群组协同放煤下的顶煤放出体和煤岩分界面的空间关系;深入剖析综放工作面的采放协调关系及群组放煤逻辑,提出特厚煤层综放面采放协调智能放煤控制理论,构建了综放面采放时间、空间和运能协调控制模型和基于强化学习及隐马尔科夫随机场模型的群组放煤协同控制决策方法,为智能化放煤决策与精准控制提供可靠理论基础;深度融合地质信息与采放工艺参数,建立了综放面多源信息数据库,为智能决策及数字孪生提供数据基础。结论基于群组放煤条件下的采放协调特征,构建了智能放煤决策模型,自主研发智能放煤决策系统(软件),实现了智能放煤工作面年产1500万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厚煤层 综放开采 智能放煤 采放协调 群组放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铝土矿山综采工作面区段回风巷围岩破坏特征实测研究
5
作者 高林 高昌思 +4 位作者 吴延平 李强 石笑天 谢家胜 徐旭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20,共9页
瓦厂坪铝土矿是国内首个采用综合机械化开采工艺的大型有色金属地下矿山。为了探究区段矿柱留设宽度对区段回风巷道围岩破坏的影响,对目前不同区段矿柱宽度留设下的1104回风巷、1106回风巷进行了现场钻孔摄像观测,得到巷道围岩的内部结... 瓦厂坪铝土矿是国内首个采用综合机械化开采工艺的大型有色金属地下矿山。为了探究区段矿柱留设宽度对区段回风巷道围岩破坏的影响,对目前不同区段矿柱宽度留设下的1104回风巷、1106回风巷进行了现场钻孔摄像观测,得到巷道围岩的内部结构及破坏情况。定性、定量分析了围岩松动圈的大小、裂隙密度,并对矿柱受力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位置的围岩松动圈发育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矿柱侧的松动圈较大,而顶板和矿壁侧的松动圈则相对较小。20 m矿柱因支承压力演化形成“双峰马鞍形”应力重构,叠加复合应力场导致巷道围岩破坏程度和深度更为显著,而10 m矿柱的非对称弧形三角结构产生“单峰”支承压力分布和低扰动应力场,使巷道围岩破坏较小。两种矿柱在采矿活动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矿柱内部塑性区并未贯通,矿柱内仍然存在一定范围的弹性核区域,表明现阶段留设的20 m、10 m宽度矿柱均具有进一步优化减小的可能性。研究结果可为矿山后续开采过程中的区段矿柱留设及巷道围岩控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机械化开采 区段矿柱 围岩松动圈 裂隙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采面终采撤架期防灭火定量化注胶技术研究
6
作者 谢军 刘润杭 +2 位作者 徐书荣 高永文 王怡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2-118,共7页
为降低工作面终采撤架期间的自燃风险,提升防灭火措施中胶体压注过程的可控性,以青龙煤矿21802综采工作面终采期注胶防灭火为工程背景,研发出一种定量精准的自动制胶泵送装置。同时计算并确定了胶体扩散半径、组分配比、压注量等关键注... 为降低工作面终采撤架期间的自燃风险,提升防灭火措施中胶体压注过程的可控性,以青龙煤矿21802综采工作面终采期注胶防灭火为工程背景,研发出一种定量精准的自动制胶泵送装置。同时计算并确定了胶体扩散半径、组分配比、压注量等关键注胶参数,继而以所研发的装置为载体,以推导得出的关键注胶参数为依据,开展了架间定量压注与端头压注相结合的现场防灭火注胶应用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运用所研发的注胶装置并结合关键参数进行注胶,有效降低了工作面进回风隅角及支架后采空区的CO浓度,CO浓度从注胶前最高的14×10^(-6)降至1×10^(-6)以下。与大面积粗放型注胶相比,该方法显著降低了成本,保障了工作面终采撤架期间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采工作面 终采撤架期 采空区 防灭火 注胶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eDiff-GAN的综采工作面目标检测与孪生体同步映射
7
作者 张帆 于洋 +7 位作者 戚振明 李海军 王春丽 杜潇 王柄印 张光磊 宋惠 席宸荣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5,21,共8页
矿井综采工作面数字孪生模型的构建过程需要手动构建实体的数字孪生3D模型,然后对实体进行目标检测,并根据实时检测结果控制3D模型,以确保孪生体与实体之间的同步映射关系。因此,对井下目标的实时、准确检测是实现虚实同步映射控制的关... 矿井综采工作面数字孪生模型的构建过程需要手动构建实体的数字孪生3D模型,然后对实体进行目标检测,并根据实时检测结果控制3D模型,以确保孪生体与实体之间的同步映射关系。因此,对井下目标的实时、准确检测是实现虚实同步映射控制的关键。目前主流的目标检测方法需要在传统模型中引入或改进模块,使得模型网络结构复杂、训练周期较长,降低了目标检测的实时性;同时,对于一些含高强度噪声的图像难以精确检测。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UeDiff-GAN的综采工作面目标检测与孪生体同步映射方法。通过扩散模型对高质量样本进行加噪扩散,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噪样本,然后使用生成对抗网络(GAN)模型进行训练;设计了平滑扩散算法,以控制扩散步长,加入不均衡扩散模块,以得到与预识别样本匹配的检测算法模型。使用Unity3D构建综采工作面3D模型并进行渲染,实现井下物理实体的对象孪生,据此构建综采工作面实体与其孪生模型的映射关系,根据井下不同位置的检测结果控制对应机器运动状态及姿态,实现孪生模型协同控制,从而实现过程孪生。在自制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UeDiff-GAN模型对井下移动目标的平均检测精度较SSD,R-CNN,YOLOv7和Diff-GAN模型分别提升了19.4%,14.3%,9.1%,24.3%;检测速度较SSD,R-CNN分别提升了13.86,42.73帧/s;孪生模型与实体的实时性延迟至多为0.873 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采工作面 数字孪生 目标检测 虚实同步映射 扩散模型 生成对抗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决策树模型下船舶机电设备可靠性评估方法
8
作者 李烈熊 戴立庆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34-138,共5页
船舶机电设备各状态量关系复杂,单一或少数状态量难以准确反映其真实性。决策树模型能借节点和分支清晰呈现不同状态量组合及交互作用,给出更全面准确的评估结果。因此,提出决策树模型下船舶机电设备可靠性评估方法。计算各状态量与船... 船舶机电设备各状态量关系复杂,单一或少数状态量难以准确反映其真实性。决策树模型能借节点和分支清晰呈现不同状态量组合及交互作用,给出更全面准确的评估结果。因此,提出决策树模型下船舶机电设备可靠性评估方法。计算各状态量与船舶机电设备可靠性的关联度,筛选高关联度状态量作为重点监测评估对象。利用决策树融合这些高关联度状态量数据样本特征信息,通过设定根、叶节点,以当前可靠性状态数据特征子集确定基尼指数,据此分裂可靠性等级,生成直观树形结构,明确映射关系,增强评估解释性。并用悲观剪枝法对构建的决策树评估模型剪枝,简化模型以提升评估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提升船舶机电设备运行可靠性29%以上,可以保障船舶机电设备的安全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决策树模型 船舶 机电设备 可靠性评估 悲观剪枝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注意力机制网络的电力设备图像识别 被引量:1
9
作者 伍颖欣 刘磊 +1 位作者 肖轶婷 关远鹏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70-883,I0006,共15页
在复杂工作环境下,电力设备的有效图像识别和状态分析可提升其运行维护能力,降低潜在停电风险。然而,传统的电力设备图像识别方法存在目标与背景特征信息难以分辨和特征信息提取能力不足等问题。该文提出一种改进注意力机制网络的电力... 在复杂工作环境下,电力设备的有效图像识别和状态分析可提升其运行维护能力,降低潜在停电风险。然而,传统的电力设备图像识别方法存在目标与背景特征信息难以分辨和特征信息提取能力不足等问题。该文提出一种改进注意力机制网络的电力设备图像检测识别方法。该方法提出面向电力设备目标特征信息的预测策略:引入深度值的变化过程学习机制,提取图像深层语义信息;通过叠加卷积核和剔除前置网络池化层,以改进全局结构信息学习网络模块,获得富含细节特征且关联图像特征的电力设备图像先验信息,进一步采用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门控机制在不同层级图像特征信息上预测其电力设备目标特征信息,构建LSTM门控机制的注意力机制网络。此外,该方法提出深浅层特征信息交互策略:采用矩阵外积方式整合浅层特征信息与深层特征信息,使模型充分学习电力设备的多层次特征信息。相比于传统的电力设备图像识别方法,所提的改进方案可加强目标的细节特征识别和提取,精确区分背景与目标模糊界限信息,提升深浅层特征信息的交互能力,有效提高在复杂背景环境下目标识别的准确率。实验结果表明,针对绝缘子、变压器、断路器、输电线电杆以及输电线铁塔5种电力设备图像数据集,该文所提出的模型识别准确率达92%,比CvT模型高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设备 注意力机制 智能检测 智能识别 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采工作面自动化生产工艺研究与应用
10
作者 连东辉 袁瑞甫 +3 位作者 崔科飞 马祥 原鹏辉 潘坤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412-421,共10页
综采工作面采煤工作的任务是破煤、装煤、运煤、支护顶板、采空区处理这5个工序。智能化综采面需要各个装备在程序的控制下相互配合自动完成5个工序的任务,对于不同条件的工作面需要设计采煤机动作、支架跟机动作的详细流程。根据目前... 综采工作面采煤工作的任务是破煤、装煤、运煤、支护顶板、采空区处理这5个工序。智能化综采面需要各个装备在程序的控制下相互配合自动完成5个工序的任务,对于不同条件的工作面需要设计采煤机动作、支架跟机动作的详细流程。根据目前综采面智能化装备的功能特点,提出了适用于不同煤层条件的4种智能化生产工艺流程。对于近水平且赋存稳定煤层的工作面,设计了14道的采煤机自动化截割工序以及9个步骤的支架自动化跟机作业流程,解决了自动化端头进刀及割三角煤问题,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针对倾斜煤层、大倾角煤层以及特厚急倾斜煤层等复杂条件,分别提出了中部斜切进刀割煤工艺流程、大倾角煤层端部反向进刀单向割煤工艺流程、单摇臂采煤机中部斜切进刀割煤工艺流程。相关工艺在多个矿井现场应用,大大提高了智能化装备的自动化使用率,取得了较好的减人提效效果,对类似条件的智能化综采面生产工艺流程的设计和应用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采工作面 自动化 生产工序 复杂煤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采工作面多源粉尘和尾气运移规律教学实验设计
11
作者 涂庆毅 张伟 石高峰 《实验技术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5-190,共6页
该文针对陕北矿区煤矿井下综采工作面粉尘和燃油车辆尾气等空气污染物运移问题,搭建了受限空间多源粉尘及尾气运移物理模拟平台,设计了综采工作面多源粉尘和尾气运移规律教学实验,旨在使学生深刻理解煤矿井下受限空间风流场作用下粉尘... 该文针对陕北矿区煤矿井下综采工作面粉尘和燃油车辆尾气等空气污染物运移问题,搭建了受限空间多源粉尘及尾气运移物理模拟平台,设计了综采工作面多源粉尘和尾气运移规律教学实验,旨在使学生深刻理解煤矿井下受限空间风流场作用下粉尘和尾气的运移规律。实验中学生参与了实验粉尘样品制备、实验模拟平台运行、实验数据读取、粉尘与尾气采集、粉尘粒径与尾气组分测试、数据处理与分析、实验后平台清理等全过程,提升了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了团体协作精神,增强了科研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尘和尾气运移 综采工作面 物理模拟 教学实验 思政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倾角下行风综采工作面采空区瓦斯积聚特征与高位钻孔参数优化
12
作者 姚运泉 王兴华 +1 位作者 王天伟 杨胜强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6-81,共6页
为了解决大倾角下行通风综采工作面采空区瓦斯大量涌出所引起的回风流瓦斯浓度超限问题,采用单元测定法,从进风到回风将综采工作面分为若干单元,得出每个单元与采空区之间的漏风量、瓦斯涌出量及瓦斯浓度,分析评判采空区瓦斯异常积聚区... 为了解决大倾角下行通风综采工作面采空区瓦斯大量涌出所引起的回风流瓦斯浓度超限问题,采用单元测定法,从进风到回风将综采工作面分为若干单元,得出每个单元与采空区之间的漏风量、瓦斯涌出量及瓦斯浓度,分析评判采空区瓦斯异常积聚区分布特征;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分析不同布置条件下高位钻孔的瓦斯抽采效果,优化高位钻孔抽采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在采空区两端全风压压差、高位钻孔抽采负压、采空区热风压及瓦斯浮升力作用影响下,靠近进风侧平距10~30 m、距离煤层顶板10~25 m的采空区,形成瓦斯异常积聚区,将高位钻孔终孔布置在瓦斯异常积聚区且抽采流量为60 m^(3)/min时,瓦斯抽采效果最佳,回风流的瓦斯浓度超限隐患被消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倾角 下行通风 综采工作面采空区 瓦斯积聚 高位钻孔 瓦斯抽采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钯掺杂硫化镉对油中特征气体的吸附及传感性能
13
作者 陈飞宇 周文 +2 位作者 徐苓娜 陈伟根 周渠 《高电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245-3257,共13页
保障油浸式变压器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监测油中特征气体的浓度可实现对油浸式变压器的运行状态监控。为了研究具备高性能的油中特征气体传感器件,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单层Cd S及其钯(Pd)掺杂单层CdS对油中特征气体CO... 保障油浸式变压器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监测油中特征气体的浓度可实现对油浸式变压器的运行状态监控。为了研究具备高性能的油中特征气体传感器件,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单层Cd S及其钯(Pd)掺杂单层CdS对油中特征气体CO、C_(2)H_(4)、CH_(4)、C_(2)H_(2)及H_(2)的吸附及传感特性。单层CdS对CO、C_(2)H_(4)、CH_(4)、C_(2)H_(2)及H_(2)的吸附能分别为-1.95、-1.92、-1.82、-2.62 eV和-2.27 eV。Pd—Cd S对CO、C_(2)H_(4)、CH_(4)、C_(2)H_(2)及H_(2)的吸附能分别为-2.21、-1.39、-0.28、-0.81 eV和-1.72 eV。CO、C_(2)H_(4)、C_(2)H_(2)、H_(2)分子与Pd—Cd S表面存在明显的电荷转移,使Pd—Cd S的态密度整体向高能量方向移动,并增大能带间隙。在500 K下,C_(2)H_(4)在Pd—Cd S表面所需脱附时间为101 s;在300 K下,H_(2)在Pd—Cd S表面所需脱附时间为40.1 s。Pd掺杂后提升了单层Cd S对C_(2)H_(4)和H_(2)的传感能力,可以作为300 K下检测H_(2)或500 K检测C_(2)H_(4)的新型传感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计算 气体传感器 Pd掺杂CdS 单层CdS 传感原理 电力设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目相机的综放工作面放煤量监测系统设计
14
作者 邬杰 张宁波 +1 位作者 殷培东 宋旭斌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共8页
为解决现有基于自然射线的煤矸识别方法无法直接计算放煤口混矸率的问题,设计了基于双目相机的综放工作面放煤量监测系统。该系统通过监测放煤口放出量,结合自然射线煤矸识别数据计算混矸率,辅助确定合理的放煤口关闭时机。系统采用栅... 为解决现有基于自然射线的煤矸识别方法无法直接计算放煤口混矸率的问题,设计了基于双目相机的综放工作面放煤量监测系统。该系统通过监测放煤口放出量,结合自然射线煤矸识别数据计算混矸率,辅助确定合理的放煤口关闭时机。系统采用栅线投影法,向放煤口附近刮板输送机的煤流表面投影栅格图像,利用双目相机扫描获取煤流轮廓的高精度点云数据;通过投影和微距格网划分构建三维点云模型,引入有限元体积计算方法切片处理,结合梯形法计算切片体积并求和,得到煤流总体积。同时设计伸缩支架结构,实现探测器的灵活调节与安全保护。实验室试验表明,系统在不同煤流堆积状态下测量误差均低于5%。其中,平铺状态误差约5%,堆体状态误差4.6%~4.9%,均方根误差0.2952,显示出高精确度与稳定性。该系统为综放工作面智能化放煤提供了可靠的实时监测数据,支持混矸率精准计算,对提升煤矸自动识别技术的实用性具有重要意义,为煤矿智能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放开采 放煤量监测 双目相机 点云模型 放顶煤 采煤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采工作面风流-煤尘逸散规律及防控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高成 刘立仁 +1 位作者 郑磊 吕明杰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118,共8页
综采工作面采煤机在截割煤体时会产生明显的湍流风,使得采煤区风速发生变化,诱导煤尘颗粒向人行道区域横向扩散。为探究截割湍流风对截割煤尘横向扩散规律的影响,采用多重参考系(MRF)模型对滚筒旋转割煤进行仿真,对不同割煤状态下综采... 综采工作面采煤机在截割煤体时会产生明显的湍流风,使得采煤区风速发生变化,诱导煤尘颗粒向人行道区域横向扩散。为探究截割湍流风对截割煤尘横向扩散规律的影响,采用多重参考系(MRF)模型对滚筒旋转割煤进行仿真,对不同割煤状态下综采工作面风流-煤尘耦合运移规律进行数值模拟,得到工作面风流分布与煤尘浓度分布的关系。为降低截割湍流风对煤尘横向扩散的影响,提出一种采煤机尘源跟踪喷雾降尘系统,通过安装在支架顶梁或前探梁上的喷雾装置在采煤机滚筒与人行道间形成雾幕,削弱截割湍流风的扰动作用,阻隔煤尘颗粒横向扩散,实现对滚筒截割尘源的动态跟踪。仿真结果表明,不同割煤状态下滚筒转动产生的截割湍流风使风流向人行道区域发生偏移,当滚筒转速为29.29 r/min、系统风速为1.40 m/s时,其横向偏移分速度可超过0.54 m/s,并使煤尘颗粒向人行道区域扩散,出现浓度超过300 mg/m3的煤尘团,尤其是顺风割煤时煤尘横向扩散更为明显,人行道处煤尘浓度达385.12 mg/m^(3)。现场测试结果表明,采煤机尘源跟踪喷雾降尘技术的降尘率达83.68%,且单个喷洒点的待机能耗低于10 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采工作面 煤尘治理 多重参考系模型 截割湍流风 截割煤尘横向扩散规律 尘源跟踪 喷雾降尘 MR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埋综采面过上覆采空区及空巷回采技术研究
16
作者 郭海军 卞涛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367-372,共6页
以补连塔煤矿12424综采面为例,对浅埋综采面过上覆采空区及空巷回采技术进行研究。具体通过综采面矿压观测、综采面进出上覆采空区生产情况、综采面过上覆空巷,以及过顺槽超高度段等特殊条件的回采情况进行总结,详细分析了初次来压、周... 以补连塔煤矿12424综采面为例,对浅埋综采面过上覆采空区及空巷回采技术进行研究。具体通过综采面矿压观测、综采面进出上覆采空区生产情况、综采面过上覆空巷,以及过顺槽超高度段等特殊条件的回采情况进行总结,详细分析了初次来压、周期来压及特殊地质条件下的来压情况,对类似综采面回采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采面 矿压规律 初次来压 周期来压 回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大采高综采工作面过断层开采关键技术探析
17
作者 宋成鹏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349-352,共4页
大采高综采工作面过断层开采是煤矿开采中的关键难题,断层的存在使得开采过程面临复杂应力变化和顶板稳定性问题。本文结合最新研究成果,深入分析大采高综采工作面过断层开采的关键技术,包括断层加固技术、应力演化规律、开采工艺优化... 大采高综采工作面过断层开采是煤矿开采中的关键难题,断层的存在使得开采过程面临复杂应力变化和顶板稳定性问题。本文结合最新研究成果,深入分析大采高综采工作面过断层开采的关键技术,包括断层加固技术、应力演化规律、开采工艺优化。研究表明,通过注浆加固、卧底法等技术手段,可以有效控制断层附近应力集中,确保顶板稳定性,提高开采效率。研究成果为大采高综采工作面过断层开采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采高 综采工作面 断层 应力演化 顶板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采工作面等采长回采技术研究与应用
18
作者 王震 侯惠强 +1 位作者 焦渭涛 杜青青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5-71,共7页
针对倾斜综采工作面倾角、采长频繁变化等问题,以华亭煤矿250107-1工作面回采为工程背景,分析了工作面实际采长变化对工作面正常生产的影响,得出了实现工作面等采长回采的前提条件,即按照工作面回采巷道最大高程差位置处的正倾斜工作面... 针对倾斜综采工作面倾角、采长频繁变化等问题,以华亭煤矿250107-1工作面回采为工程背景,分析了工作面实际采长变化对工作面正常生产的影响,得出了实现工作面等采长回采的前提条件,即按照工作面回采巷道最大高程差位置处的正倾斜工作面长度来设计切眼以及确定液压支架、刮板输送机中部槽数目。研究了工作面回采巷道高程差、工作面采长、伪斜调整距离Δl之间的空间几何关系,推导得出了伪斜调整距离与工作面倾角之间的定量化关系,提出了实现综采面等采长回采的插帮割煤调斜、调正回采工艺,为同类工作面安全高效回采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采工作面 采长 割煤工艺 工作面调斜 回采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大综采面过上覆集中煤柱应用研究
19
作者 李伟 卞涛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379-383,共5页
补连塔煤矿煤层厚、埋藏浅、层间距较小,上覆集中煤柱对综采面开采影响较大。本文以补连塔煤矿22404综采面为例,对综采面过上覆集中煤柱工艺进行研究。本文对综采面过煤柱期间矿压显现规律及预测预报、综采面支护和工程质量、综采面机... 补连塔煤矿煤层厚、埋藏浅、层间距较小,上覆集中煤柱对综采面开采影响较大。本文以补连塔煤矿22404综采面为例,对综采面过上覆集中煤柱工艺进行研究。本文对综采面过煤柱期间矿压显现规律及预测预报、综采面支护和工程质量、综采面机电设备维护、综采面防止压架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避免过上覆集中煤柱时出现矿压显现强烈导致支架压死、冒顶、顺槽片帮、锚杆或锚索飞溅伤人等事故。本文对22404综采面过上覆采空区集中煤柱情况进行研究,对以后类似综采工作面的回采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采面 集中煤柱 冒顶 压死 片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综采工作面多参量智能化安全预警平台研究与应用
20
作者 杨小勇 王小勇 +2 位作者 白彦飞 路宝宏 李甲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1-156,共6页
为了提高煤矿综采工作面安全预警水平,降低安全事故发生概率,实现矿井高质量发展,以陕西小保当矿业有限公司一号矿井(以下简称“小保当一号矿井”)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煤矿综采工作面多参量智能化安全预警平台。介绍了该平台的总体架构设... 为了提高煤矿综采工作面安全预警水平,降低安全事故发生概率,实现矿井高质量发展,以陕西小保当矿业有限公司一号矿井(以下简称“小保当一号矿井”)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煤矿综采工作面多参量智能化安全预警平台。介绍了该平台的总体架构设计和关键技术,详细阐述了该平台感知层、通信层、分析层、应用层四大部分的组成和功能。该平台通过数字滤波算法,有效剔除了误差可能导致的偏差数据,并对参数发展变化趋势进行有效预测,实现综采工作面安全预警。通过在小保当一号矿井应用表明,该平台的投入既降低了煤矿安全管理压力,又为煤矿综采工作面安全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直接降低人工投入与安全培训成本达944万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采工作面 多参量 安全预警平台 数字滤波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