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88篇文章
< 1 2 10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ear Earth Vortices Driving of Field Aligned Currents Based on Magnetosphere Multiscale and Swarm Observations 被引量:1
1
作者 ZHANG C SHEN C +8 位作者 YANG Y Y DUNLOP M W TI S RUSSELL C T LüHR H BURCH J L LINDQVIST P A TORBERT R B FRIIS-CHRISTENSEN E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17,共9页
A long-standing mystery in the study of Field-Aligned Currents(FACs) has been that: how the currents are generated and why they appear to be much stronger at high altitudes than in the ionosphere. Here we present two ... A long-standing mystery in the study of Field-Aligned Currents(FACs) has been that: how the currents are generated and why they appear to be much stronger at high altitudes than in the ionosphere. Here we present two events of magnetotail FACs observed by the Magnetospheric Multiscale Spacecraft(MMS) on 1 st July and 14 th July 2016, to show how the Substorm Current Wedges(SCW) were form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particles were transferred heading towards the Earth during the expansion phase of substorms.The azimuthal flow formed clockwise(counter-clockwise) vortex-like motion, and then generated downward(upward) FACs on the tailward/poleward side of the distorted field with opposite vorticity on their Earthward/equatorward side. We also analyzed the Region 1 FACs observed by the Earth Explorer Swarm spacecraft on 1 st July 2016 and found that they were associated with FACs observed by MMS, although differing by a factor of 10. This difference suggests that either there was the closure of the currents at altitudes above 500 km or the currents were not strictly parallel to B and closed at longitudes away from where they were gener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BSTORM current WEDGE MAGNETOSPHERE Field-aligned currentS Flow VORTICITY Multiple spacecraft measuremen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电站乏燃料水池水下ACFM焊缝缺陷检测系统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沈光耀 张晓春 +2 位作者 朱加雷 李丛伟 田正磊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3-231,共9页
目的针对核电站乏燃料水池钢覆面焊缝缺陷的水下检测需求,开发一种基于交流电磁场检测(ACFM)技术的水下缺陷检测系统,以检测和识别焊缝中的微小漏点,进而确保乏燃料水池的结构完整性和运行安全。方法采用有限元模拟结合实验验证的研究... 目的针对核电站乏燃料水池钢覆面焊缝缺陷的水下检测需求,开发一种基于交流电磁场检测(ACFM)技术的水下缺陷检测系统,以检测和识别焊缝中的微小漏点,进而确保乏燃料水池的结构完整性和运行安全。方法采用有限元模拟结合实验验证的研究方法。首先,采用三代核电乏燃料水池钢覆面的主要材料S32101双向不锈钢作为研究对象,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建立ACFM的缺陷检测模型,并对激励频率、激励电流进行优化分析。其次,研制了适用于核电水下环境的ACFM缺陷检测设备,并通过水压、电磁干扰、辐照试验来验证设备的可靠性。结果当激励频率为1~5 kHz并采用较大的激励电流时,可以获得最佳的检测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系统在辐照水下环境中具有良好的适用性,能够有效检测并识别出直径为0.1 mm的微孔贯穿缺陷及3 mm×0.2 mm×0.5 mm的浅表缺陷。结论综合仿真分析、设备研制和实验验证的结果可知,所开发的水下ACFM缺陷检测系统能够满足核电站乏燃料水池钢覆面焊缝缺陷的水下检测需求,为核设施水下缺陷的早期预警和漏点判定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乏燃料水池 S32101 水下缺陷检测 交流电磁场检测 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千安级宽频交流大电流校准系统研究
3
作者 陈少华 余和真 +2 位作者 王书强 金海彬 黄晨 《计量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41,共6页
介绍了一种千安级宽频交流大电流的校准系统,可解决电流范围最大到2 kA、频率从50 Hz~1 kHz的交流大电流的校准问题。为了保证交流大电流溯源链的完整性,开展了补偿式交流电流比率校准方法研究,研制了一套可以覆盖比率到1000∶1、频率到... 介绍了一种千安级宽频交流大电流的校准系统,可解决电流范围最大到2 kA、频率从50 Hz~1 kHz的交流大电流的校准问题。为了保证交流大电流溯源链的完整性,开展了补偿式交流电流比率校准方法研究,研制了一套可以覆盖比率到1000∶1、频率到1 kHz的交流电流比率校准系统,解决了关键的非工频电流比率标准溯源问题,并进行了相关测试,以验证交流电流比自校准系统的量传可靠性。通过该校准系统可对被测交流大电流源开展校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系统的扩展不确定度约为2.4×10^(-4),满足大部分宽频交流大电流校准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学计量 千安级宽频交流大电流 电流比率 校准系统 溯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改进的BSRMWR直接转矩和直接悬浮力控制
4
作者 杨艳 吴苏 +1 位作者 刘泽远 刘程子 《电机与控制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2-164,共13页
在传统的电流斩波控制方式下,由于脉冲式的供电方式和双凸极结构,单绕组宽转子齿结构无轴承开关磁阻电机(BSRMWR)存在较大的转矩脉动、悬浮力波动以及悬浮力不稳定的情况。针对传统电流斩波控制的不足,根据该电机本体结构与双相导通工... 在传统的电流斩波控制方式下,由于脉冲式的供电方式和双凸极结构,单绕组宽转子齿结构无轴承开关磁阻电机(BSRMWR)存在较大的转矩脉动、悬浮力波动以及悬浮力不稳定的情况。针对传统电流斩波控制的不足,根据该电机本体结构与双相导通工作方式,本文结合开关磁阻电机的直接转矩控制理论,分析现有基本电压矢量选择规则不可直接应用于单绕组宽转子齿结构无轴承开关磁阻电机的原因,提出适用于该电机的空间电压矢量图和基本电压矢量选择规则,研究了一种单绕组宽转子齿结构无轴承开关磁阻电机的直接转矩和直接悬浮力控制方法。通过仿真软件及硬件平台,验证了该控制方法不仅可以实现电机的稳定运行,而且在抑制转矩脉动和悬浮力波动方面具有优越性,为推进BSRMWR实用化奠定了理论和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轴承开关磁阻电机 单绕组 宽转子齿 电流斩波控制 直接转矩控制 直接悬浮力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频电流互感器误差测量仪研制
5
作者 金海彬 胡志远 +1 位作者 梁晟直 任秀伟 《计量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24,共6页
利用电流比较仪测量微小误差电流的原理,采用嵌入式控制模块,由电流互感器误差校验回路中电流标准回路的电流信号产生的工作电压,通过程控的电导箱和电容箱产生与工作电压同相和正交的高准确度微差电流,并与被测电流互感器误差电流同时... 利用电流比较仪测量微小误差电流的原理,采用嵌入式控制模块,由电流互感器误差校验回路中电流标准回路的电流信号产生的工作电压,通过程控的电导箱和电容箱产生与工作电压同相和正交的高准确度微差电流,并与被测电流互感器误差电流同时输入电流比较仪绕组,再通过高分辨力的数字指零仪进行自主平衡测量,实现了0.00001%至10%宽误差范围和50 Hz至1 kHz宽频带电流互感器的比值误差和相位误差的测量,与传统的电流互感器校验仪相比具有准确度高,测量范围宽和测量速度快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计量 误差测量仪 电流互感器 校验仪 宽频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矿石标本宽频带电性参数快速测量方法研究
6
作者 付国红 雷泽宁 +1 位作者 程辉 刘阳阳 《仪器仪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2-164,共13页
岩矿石标本电性特征的研究是地球物理勘探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针对变频法测量岩矿石标本电性参数存在效率低、抗干扰能力较差等问题,提出基于逆重复m序列的岩矿石标本宽频带电性参数测量方法并设计了测量系统。系统采用编码恒流信... 岩矿石标本电性特征的研究是地球物理勘探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针对变频法测量岩矿石标本电性参数存在效率低、抗干扰能力较差等问题,提出基于逆重复m序列的岩矿石标本宽频带电性参数测量方法并设计了测量系统。系统采用编码恒流信号激励的方式,利用编码信号源的频点分布特性和多频点数据处理手段,实现发送一组编码矩形波电流便可获得岩矿石标本多个频点响应信息的高效测量。介绍了逆重复m序列的信号特征,给出了多频点阻抗测量算法流程;通过理论与仿真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影响Howland压控电流源性能的重要因素;明晰了实验条件下导致高频段阻抗测量误差的主要因素并给出了校准方案;最后,搭建了测量系统并使用本系统与苏黎世MFIA阻抗分析仪进行了阻抗测量对比实验,结果表明:使用5阶信号时,测量效率相对变频法提高2.3倍,通过调整信号编码参数可实现不同频点密度的测量工作;系统测量频率范围覆盖1 mHz~100 kHz,阻容模型阻抗模值测量误差最大约为0.5%,相位误差最大为23 mrad;校准前后结果对比表明了校准方案在高频段测量的有效性。该系统能够实现宽频阻抗谱快速准确测量,为岩矿石标本电性参数测量提供了一种宽频带快速测量方法与技术支持,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意义与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矿石标本 宽频带 电性参数 快速测量 逆重复m序列 Howland电流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电缆出线精细化建模及复杂工况接地电流计算
7
作者 李吉生 顾小龙 +4 位作者 余银辉 梁霄 郑智慧 邓冶强 王羽 《高压电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1-190,共10页
核电站中压厂用电系统包含各种型式电缆,数量高达数百根,涉及范围广,运行环境复杂,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概率高,大量电缆的投入会使得系统电容电流超过标准,引起厂用电系统绝缘故障甚至是弧光接地。核电厂中压厂用电系统运行工况高达数... 核电站中压厂用电系统包含各种型式电缆,数量高达数百根,涉及范围广,运行环境复杂,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概率高,大量电缆的投入会使得系统电容电流超过标准,引起厂用电系统绝缘故障甚至是弧光接地。核电厂中压厂用电系统运行工况高达数百种,实际中并不能针对所有工况进行接地电流试验测试。首先,文中根据国内某核电站厂用电系统接线图,搭建电缆数量超过600条的多电缆出线的精细化接地电流仿真计算模型,电缆电容仿真计算值与实测值的误差最大为5.5%,基于此模型计算中压厂用电系统数百种工况下的接地电流以及系统过电压,得到接地电流超过标准的运行工况,可用于指导实际核电站运行工作。其次,对接地电流超标的运行工况进行真型试验测量,并和仿真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其中金属性接地最大误差不超过4%,高阻接地最大误差不超过12%。最后,对接地电流超标的运行工况提出抑制措施,为核电站厂用电系统的电缆维护与安全运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电站 厂用电系统 接地电流 电缆绝缘故障 真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漏磁引流效应的凸极同步发电机转子磁极不圆度检测
8
作者 武玉才 刘艳泽 +3 位作者 叶超 周天华 杨光勇 白雨卉 《电机与控制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1,共11页
大型凸极同步发电机组的转子磁极不圆度超出允许值时,易导致定子铁心剧烈振动、转子扫膛等运行事故。此类故障在电机漏磁场中呈现出相应特征,通过精准采集并分析机壳漏磁信号,可实现对转子磁极不圆度的在线检测。首先,分析转子磁极外缘... 大型凸极同步发电机组的转子磁极不圆度超出允许值时,易导致定子铁心剧烈振动、转子扫膛等运行事故。此类故障在电机漏磁场中呈现出相应特征,通过精准采集并分析机壳漏磁信号,可实现对转子磁极不圆度的在线检测。首先,分析转子磁极外缘在不同凹凸形态下引起的气隙磁场特征,基于发电机定子机壳导磁性,指出机壳漏磁通频谱中包含转子磁极不圆度的故障判据,即k/p次谐波分量;其次,提出在定子机壳紧密贴合U型铁心,人为制造引流回路增强漏磁通,并对其上缠绕的测量线圈感应电压进行频谱分析,实现对转子磁极不圆度故障的实时检测;最后,在一台凸极同步发电机组上完成故障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感应电压频谱的1/2和3/2次谐波幅值随故障加剧而增大,能够有效检测转子磁极不圆度故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凸极同步发电机 转子磁极不圆度 漏磁通分析 引流效应 测量线圈 频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粗糙金属表面非导电覆盖层厚度非接触测量技术
9
作者 王飞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6-99,108,共5页
采用接触式测量技术进行金属表面腐蚀产物厚度测量时,由于腐蚀一般为非均匀腐蚀,被测对象基底将成为粗糙表面,接触式测量探头与被测表面间的空气隙将对测试结果产生影响。为解决该问题,综合电涡流测距和电容测距2种非接触测量原理,求解... 采用接触式测量技术进行金属表面腐蚀产物厚度测量时,由于腐蚀一般为非均匀腐蚀,被测对象基底将成为粗糙表面,接触式测量探头与被测表面间的空气隙将对测试结果产生影响。为解决该问题,综合电涡流测距和电容测距2种非接触测量原理,求解探头悬空提离高度和非导电覆盖层厚度,仿真及实测研究了不同加工表面粗糙度下对于非导电覆盖层厚度的测量误差,综合电容测距和电涡流测距的粗糙金属表面非导电层厚度非接触无损测量技术大幅改善了粗糙表面空气隙带来的影响。实测表明,在常见粗糙度范围内,对于6μm厚度聚酰亚胺覆盖层的测量误差在±0.5μm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糙表面 电涡流测距 电容测距 非导电覆盖层 厚度测量 非接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潮急流跨海桥梁基础局部冲刷研究
10
作者 李有为 肖苡辀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4-92,共9页
跨海桥梁基础冲刷问题极为复杂,探究各个建设阶段中的床面冲刷情况,对于预防桥梁由于冲刷造成的损坏至关重要。以杭州湾跨海铁路大桥(在建)南航道桥主墩基础为例,针对桩基施工与承台施工的不同阶段,通过物理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及现场原... 跨海桥梁基础冲刷问题极为复杂,探究各个建设阶段中的床面冲刷情况,对于预防桥梁由于冲刷造成的损坏至关重要。以杭州湾跨海铁路大桥(在建)南航道桥主墩基础为例,针对桩基施工与承台施工的不同阶段,通过物理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及现场原位测量3种手段进行桥梁基础局部冲刷的研究,分析了各阶段的冲刷特性和水力特性。结果表明: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的结果与实测测量数据基本吻合;桩基施工阶段期间,粉砂层已被冲刷掉,当前泥面主要由更难以被冲刷的淤泥质土构成;在大桥基础冲刷过程中,70%的冲刷深度出现在冲刷初期的30%时间内;围堰减小了床面切应力的整体变化范围,降低了周边水流流速,并在迎水面和背水面形成了淤积区;围堰安装后,预测将进一步冲刷4 m,使冲刷深度和范围增加约30%,这将超出桩基设计的冲刷深度,影响其承载能力,需采取预防或保护措施以免受进一步冲刷。研究成果可为类似跨海大桥的设计、建设和运营管理等方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潮急流 跨海桥梁基础 局部冲刷 物理模型 数值模拟 原位实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子绕组电流的双馈风电机组齿轮箱阶次跟踪与故障诊断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城宇 万书亭 +2 位作者 王萱 张伯麟 赵晓艳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56-564,共9页
针对目前利用振动信号对变转速情况下风电机组齿轮箱诊断不佳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转子绕组电流的双馈风电机组齿轮箱阶次跟踪与故障诊断方法。首先,通过优化变分模态分解算法分析双馈异步风力发电机(DFIG)转子绕组电流,获得滤波后的电... 针对目前利用振动信号对变转速情况下风电机组齿轮箱诊断不佳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转子绕组电流的双馈风电机组齿轮箱阶次跟踪与故障诊断方法。首先,通过优化变分模态分解算法分析双馈异步风力发电机(DFIG)转子绕组电流,获得滤波后的电流信号。然后,采用同步提取变换方法对转子绕组电流进行时频分析,基于提取的电流信号时频脊线和转子绕组电流估计转频原理,计算DFIG转子的瞬时转频。根据齿轮箱之间传动比,推导出行星齿轮箱输出端轴承转频。最后,对采集的行星齿轮箱振动信号进行等角度重采样,通过获得的稳态角域信号进行包络阶次谱分析,实现对双馈风电机组齿轮箱的故障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机组 齿轮箱 故障诊断 阶次跟踪 转子绕组电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介入型LCC-HVDC系统阻抗宽频测量
12
作者 王丹 李勇 +2 位作者 张益 付颖 刘泽洪 《电工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3460-3475,共16页
为了在不额外增设一次设备的条件下有效监测电网换相换流器型高压直流输电(LCCHVDC)系统中馈入受端交流系统的运行动态特性及接入后的宽频振荡风险,提出一种非介入型LCC-HVDC系统阻抗宽频测量方法。所提方法与现有采用单一电压/电流扰... 为了在不额外增设一次设备的条件下有效监测电网换相换流器型高压直流输电(LCCHVDC)系统中馈入受端交流系统的运行动态特性及接入后的宽频振荡风险,提出一种非介入型LCC-HVDC系统阻抗宽频测量方法。所提方法与现有采用单一电压/电流扰动注入或宽频谐波扰动注入等介入型方法不同,无需向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注入谐波扰动,避免了可能产生的谐振风险。同时所提方法引入了曲线相似度与动态调整时间步长的采样方案。该文首先阐述了LCC系统接入受端交流系统的交互原理;其次以单极大地回线的拓扑结构作为分析对象,采用谐波状态空间(HSS)理论建立了LCC-HVDC系统的HSS阻抗模型;进而提出非介入型阻抗宽频测量方法来观测系统的运行状态,判断宽频振荡风险,剖析LCC系统与受端电网的交互与宽频振荡特性;最后,以CIGRE标准模型算例仿真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与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相换流器型高压直流输电(LCC-HVDC) 非介入 阻抗宽频测量 谐波状态空间 曲线相似度 动态调整时间步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替极永磁电机转矩脉动抑制控制策略 被引量:1
13
作者 聂杰 王凯 +4 位作者 郭玲玲 李烽 朱姝姝 刘闯 陈万庆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18-1126,I0026,共10页
交替极永磁(consequent pole permanent magnet,CPPM)电机每对极下的气隙磁密不对称,在特定极槽配合下其反电动势(electromotive force,EMF)中存在2、4次等偶次谐波分量,引起额外的转矩脉动,降低转矩输出品质。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一种... 交替极永磁(consequent pole permanent magnet,CPPM)电机每对极下的气隙磁密不对称,在特定极槽配合下其反电动势(electromotive force,EMF)中存在2、4次等偶次谐波分量,引起额外的转矩脉动,降低转矩输出品质。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一种注入多谐波电流产生的转矩补偿原有转矩脉动的控制策略。推导适用于任意次谐波磁链产生的转矩脉动通用解析模型;并基于此模型,给出利用谐波电流抑制转矩脉动的理论依据;提出在同步旋转坐标系下注入多次谐波电流的方法,抑制由2、4、5、7、11、13次谐波反电势引起的3、6、12次转矩脉动;并利用准-比例谐振控制器实现谐波电流的精确跟踪。最后,以一台三相9槽10极交替极永磁电机为例,通过不同工况下的转矩脉动抑制实验,验证所提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替极转子 永磁同步电机(PMSM) 反电动势(EMF)谐波 谐波电流注入 转矩脉动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黄缘闭壳龟(Cuora flavomarginata)野生种群的现状及其保护建议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方 周婷 黄成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2期87-89,共3页
安徽是濒危物种黄缘闭壳龟的重要分布区之一,由于人类活动使得该龟栖息地日益减少,生存空间被挤占。加之近年来日益频繁的黄缘闭壳龟贸易所带来的肆意滥捕以及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导致其野生种群衰减严重,数量已经十分稀少,同时买卖和... 安徽是濒危物种黄缘闭壳龟的重要分布区之一,由于人类活动使得该龟栖息地日益减少,生存空间被挤占。加之近年来日益频繁的黄缘闭壳龟贸易所带来的肆意滥捕以及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导致其野生种群衰减严重,数量已经十分稀少,同时买卖和饲养也进一步加剧了黄缘闭壳龟的非自然扩散和引入。目前黄缘闭壳龟在安徽的具体产地一直缺乏一个较为科学的研究,而了解黄缘闭壳龟在安徽的具体分布状况,对于该龟的保护至关重要。2011年—2012年5月至10月间,采用市场和访问调查以及野外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安徽黄缘闭壳龟野生种群现状进行了研究,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报道,同时针对保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保护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缘闭壳龟 野生种群 现状 保护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N探测器贯穿辐射与非贯穿辐射线性特性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忠兵 张显鹏 +1 位作者 陈亮 欧阳晓平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95-599,共5页
采用脉冲X射线源和脉冲氙灯光源实验研究了PIN探测器对贯穿辐射和非贯穿辐射响应的最大线性电流输出特性,并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PIN探测器输出的最大线性电流随外加反向偏置电压线性变化,对贯穿辐射响应的最大线性电流输出比对... 采用脉冲X射线源和脉冲氙灯光源实验研究了PIN探测器对贯穿辐射和非贯穿辐射响应的最大线性电流输出特性,并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PIN探测器输出的最大线性电流随外加反向偏置电压线性变化,对贯穿辐射响应的最大线性电流输出比对非贯穿辐射响应的最大线性电流输出约大20%,理论计算的最大线性电流值比实验值小。在脉冲辐射探测中,采用可见脉冲光源获得的PIN探测器最大线性电流不会超出探测器对贯穿辐射的线性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n探测器 线性电流 贯穿辐射 脉冲辐射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叶尖间隙自适应测量的转子振动监测
16
作者 谷昭鹏 王维民 +1 位作者 米珂嘉 李明龙 《航空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8-164,共7页
在变转速工况下,为了实现叶尖间隙的高精度测量,对电涡流传感器进行了多转速动态标定,基于动态灵敏度曲线提出了变转速工况下叶尖间隙的自适应测量方法,并通过数值仿真和真实扭转叶片试验台测试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 在变转速工况下,为了实现叶尖间隙的高精度测量,对电涡流传感器进行了多转速动态标定,基于动态灵敏度曲线提出了变转速工况下叶尖间隙的自适应测量方法,并通过数值仿真和真实扭转叶片试验台测试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多转速动态标定方法的测量偏差小于9μm,有较高的动态叶尖间隙测量精度。针对航空发动机测点少且测点多位于机匣上的情况,初步提出了基于叶尖间隙测量的4传感器均布轴心轨迹监测方法,在少测点的条件下实现了叶尖间隙、转子振动的同步监测。搭建原理性简易转子模型并进行测试验证,结果表明:根据所监测叶尖间隙信息能准确提取出转子轴心轨迹,验证了该方法在简单转子模型上应用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尖间隙 自适应测量 变转速 少测点监测 转子振动 轴心轨迹 航空发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侵入式差频电解质溶液电导率测量系统
17
作者 花一鸣 吴帅 +2 位作者 张军 朱建平 吕春峰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1-239,共9页
针对传统接触式电解质溶液电导率测量中存在测量电极被极化、被测溶液易受污染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电涡流效应的非侵入式双线圈电解质溶液电导率测量系统。通过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深入探讨了激励频率、线圈几何参数等对测量系统灵敏度... 针对传统接触式电解质溶液电导率测量中存在测量电极被极化、被测溶液易受污染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电涡流效应的非侵入式双线圈电解质溶液电导率测量系统。通过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深入探讨了激励频率、线圈几何参数等对测量系统灵敏度的影响,为系统探头设计以及误差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实验部分,优化了线圈探头参数,搭建了基于FPGA的双线圈差频式测量系统,该系统能够将电感变化转换为频率变化,实现数字信号输出。双线圈由检测线圈和参考线圈组成,其中检测线圈用于测量被测溶液,参考线圈远离被测溶液且仅受环境影响,二者信号实现差动输出,可消除外界干扰。对比实验显示,该系统能有效测量不同电导率溶液,验证了仿真模型的正确性。进一步的温度和抗干扰实验表明,双线圈差动结构在确保测量精度的同时,显著增强了系统的抗干扰性能,整体误差控制在1.2%以内,展现了该系统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侵入式 电涡流 双线圈 差频 电导率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i-PIN探测器的电流型计数式α粒子测量 被引量:2
18
作者 田耕 欧阳晓平 +3 位作者 刘金良 李海涛 张显鹏 渠红光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678-1684,共7页
为解决基于Si-PIN探测器的传统计数型粒子测量系统在测量低强度脉冲辐射场时存在的计数率低和不能直接测量粒子时间信息的问题,提出了电流型计数测量方法。其原理是对电流型Si-PIN探测器在粒子入射时输出的脉冲信号进行线性放大和高速... 为解决基于Si-PIN探测器的传统计数型粒子测量系统在测量低强度脉冲辐射场时存在的计数率低和不能直接测量粒子时间信息的问题,提出了电流型计数测量方法。其原理是对电流型Si-PIN探测器在粒子入射时输出的脉冲信号进行线性放大和高速数字化,并使用数字信号处理算法进行数据分析以获得粒子测量信息。利用电流型Si-PIN探测器、电流型前置放大器和高带宽数字示波器组建了电流型计数测量系统,并在241 Am-244 Cm和239 Pu源上开展了α粒子测量实验。实现了脉冲幅度谱和粒子入射时间的联合测量,同时利用FIR及IIR型数字滤波器改善了能谱测量的能量分辨率。系统的最大计数率达2×106 s-1,适用于低强度脉冲辐射场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Pin 电流型计数 α粒子测量 数字滤波器 脉冲辐射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磁场耦合的非接触式金属温度测量系统
19
作者 杨鸿滟 翁婉莹 +2 位作者 王云峰 吴建德 何湘宁 《仪器仪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3-202,共10页
随着现代科学与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金属温度测量在保证产品质量、优化生产过程和确保安全等方面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传统的金属温度测量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常面临难以在线测量及测量精度较低的问题。基于此,提出了一种基于磁场耦合的非接... 随着现代科学与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金属温度测量在保证产品质量、优化生产过程和确保安全等方面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传统的金属温度测量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常面临难以在线测量及测量精度较低的问题。基于此,提出了一种基于磁场耦合的非接触式金属温度测量传感系统设计方法。首先,分析了系统等效阻抗实部与金属温度之间的近似线性关系,进而将无法直接测量的温度变化量转化为可测量的系统阻抗值,为基于磁场耦合的非接触式金属温度测量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构建了非接触式金属温度测量系统的等效模型,并使用Ansys Maxwell软件进行三维有限元仿真验证,验证了系统模型的可行性。进一步,提出并比较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电涡流传感器用于温度测量。其中,多线圈耦合的电涡流传感器具有较小的体积、更高的测量精度和较强的稳定性。基于上述理论分析和仿真验证,提出了基于多线圈耦合的非接触式金属温度测量系统设计方法,并进行了系统建模分析和实物测试。实验结果显示,该系统的绝对温度偏差<2℃,验证了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该系统能够在没有直接可视路径的情况下稳定工作,克服了对可视路径的依赖,提升了非接触式金属温度测量系统的适用性,能够在复杂环境下实现金属温度的实时精确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场耦合 非接触式温度测量 电涡流 系统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A193的电源电流高精度测定方法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2
20
作者 关静 胡圣尧 +1 位作者 杨子立 于海平 《电子测量技术》 2019年第12期76-80,共5页
介绍了电流检测专用芯片INA193的应用电路,实测INA193的输出电压直流特性,通过DSP计算实际增益和偏移电压,建立修正输出电压实测值的修正方程式,从而减小与INA193输出电压理论值间的误差比例,达到提高检测电流精度的目的。实验结果表明... 介绍了电流检测专用芯片INA193的应用电路,实测INA193的输出电压直流特性,通过DSP计算实际增益和偏移电压,建立修正输出电压实测值的修正方程式,从而减小与INA193输出电压理论值间的误差比例,达到提高检测电流精度的目的。实验结果表明,电流检测专用芯片INA193修正前输出电压实测值与理论值间误差比例高达-1.21^-1.55%,而修正后的输出电压值与理论值间误差比例减小到约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流检测 高精度测量 数字信号处理 快速响应特性 inA19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