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4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境风作用下主辅机共塔型空冷系统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李高潮 赵强强 +7 位作者 万超 范烨 杨凯旋 荆涛 姚兆林 崔元永 肖文博 师进文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5-144,共10页
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主辅机共塔间接空冷塔系统在夏季常规工况下不同环境风向、风速对机组流动换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风速从4 m/s增至16 m/s,迎风扇段压力增加,两侧扇段则压力降低,背风扇段内侧压力升高形成高温区,并在风速大于8m/... 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主辅机共塔间接空冷塔系统在夏季常规工况下不同环境风向、风速对机组流动换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风速从4 m/s增至16 m/s,迎风扇段压力增加,两侧扇段则压力降低,背风扇段内侧压力升高形成高温区,并在风速大于8m/s时高温区会减少,外侧压力降低,迎风背风段的压力变化大于两侧扇段,主机扇段总换热量降低,辅机扇段缓慢增加且受环境风影响较小;在不同环境风向下,当风向角为0°和180°时被遮挡的塔换热量会大幅升高,风向角为45°和135°时,两塔之间的部分扇段被阻挡,被遮挡的塔换热量会相对小幅降低,主机扇段的换热量最大值出现在环境风被完全遮挡的方位,辅机扇段换热量最大值出现在环境风向角90°处,即正对辅机扇段的方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冷系统 主辅机共塔 环境风速 环境风向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舱式激光雷达的合成风速风向处理研究
2
作者 张鹏 胡永钊 +3 位作者 董光焰 沈静 魏龙超 张鹏飞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39-647,共9页
使用新型卡尔曼滤波对风速、风向测量结果进行数据校正。借助一组样本点发挥非线性函数作用,使风速、风向垂直分布状态的估计结果更准确,经过若干次迭代,逐步降低合成风速、风向的测量误差。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距离范围内,该方法能保... 使用新型卡尔曼滤波对风速、风向测量结果进行数据校正。借助一组样本点发挥非线性函数作用,使风速、风向垂直分布状态的估计结果更准确,经过若干次迭代,逐步降低合成风速、风向的测量误差。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距离范围内,该方法能保证风速、风向测量误差的均值不变且近似于0,误差的标准差降低6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机组 激光雷达 卡尔曼滤波 风速 风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二次分数低阶协方差的超声波风速风向测量方法
3
作者 刘小松 任玮 +1 位作者 单泽彪 刘云清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4-41,共8页
为解决强脉冲噪声背景下超声波测风系统性能衰退、受环境噪声影响稳定性较差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二次分数低阶协方差的三阵元超声波风矢量测量方法。三阵元超声波阵列结构由3个收发一体式的超声波换能器构成,依托该系统结构并结合二次... 为解决强脉冲噪声背景下超声波测风系统性能衰退、受环境噪声影响稳定性较差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二次分数低阶协方差的三阵元超声波风矢量测量方法。三阵元超声波阵列结构由3个收发一体式的超声波换能器构成,依托该系统结构并结合二次分数低阶协方差算法求得超声波传播时间,进而得到风矢量估测值。通过搭建的实际测风系统以及对比仿真实验证实了该文方法的有效性。在实际测量中风速风向角的最大测量误差分别为2.2%和2.4°,测量精度满足超声波风速风向测量的基本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速风向测量 超声波测量 时延测量 二次分数低阶协方差 脉冲噪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加权滑动滤波的激光雷达测风数据处理
4
作者 魏龙超 张鹏 +7 位作者 李明洋 张意乾 张鹏飞 张云飞 张一伟 宋城虎 岳慧锋 李聪聪 《激光与红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72-679,共8页
在风力机工作过程中引入风速、风向信息实现姿态校正和变桨控制是实现节能增效和安全生产的关键,因此激光雷达被广泛应用于重建风力机前方风场。然而,激光雷达安装位置决定了风力机前方风速、风向算法的差异性和准确性。对于机舱式激光... 在风力机工作过程中引入风速、风向信息实现姿态校正和变桨控制是实现节能增效和安全生产的关键,因此激光雷达被广泛应用于重建风力机前方风场。然而,激光雷达安装位置决定了风力机前方风速、风向算法的差异性和准确性。对于机舱式激光雷达而言,雷达前方测量的风速、风向并非轮毂处风速、风向,而且系统噪声和异常值的存在会增大测量误差。为了解决该问题,本文提出了线性化垂直风切变模型,建立了上平面风速、下平面风速和轮毂处风速之间的关系,采用加权滑动滤波对轮毂处风速、风向测量值进行数据处理,从而提高了轮毂处风速、风向的测量精度。通过切实可行的实验,验证了该方法能将风速测量误差降低至0.5 m/s以内,风向测量误差降低至10°以内,测量值与理论值之间的R^(2)接近于1。该项研究为机舱式激光雷达在风电行业的应用提供了技术参考和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雷达 相干探测 风切变 滤波 风速 风向 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二次分数低阶协方差的双阵元接收阵列超声波风矢量测量
5
作者 刘小松 任玮 +2 位作者 单泽彪 张旭 柳鹏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7-111,共5页
针对强脉冲噪声背景下超声波风速风向测量性能下降、抗噪声能力不足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二次分数低阶协方差的双阵元接收阵列超声波风矢量测量方法。所提方法采用一种双阵元接收阵列结构,该结构由单个发射传感器搭配2个接收传感器组成... 针对强脉冲噪声背景下超声波风速风向测量性能下降、抗噪声能力不足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二次分数低阶协方差的双阵元接收阵列超声波风矢量测量方法。所提方法采用一种双阵元接收阵列结构,该结构由单个发射传感器搭配2个接收传感器组成,在此结构基础上应用二次分数低阶协方差算法对超声波传播时间进行估测,并计算得出实际的风速风向。通过模拟仿真实验对所提方法进行了有效性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对脉冲噪声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风速测量误差为0.27 m/s,风向角测量误差为2.7°,达到了超声波测风方法的测量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速风向测量 脉冲噪声 二次分数低阶协方差 双阵元阵列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强台风“杜苏芮”风速概率建模与分析
6
作者 李杰 杨昕 彭勇波 《土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0,共10页
相较于良态风,台风风场具有更为丰富的空间结构和复杂的时空演化特征。基于现象学的传统建模方法,难以准确表征台风风场的概率密度演化规律,制约工程结构抗风可靠度的评估。文章以超强台风“杜苏芮”的全过程观测资料为基础,结合物理随... 相较于良态风,台风风场具有更为丰富的空间结构和复杂的时空演化特征。基于现象学的传统建模方法,难以准确表征台风风场的概率密度演化规律,制约工程结构抗风可靠度的评估。文章以超强台风“杜苏芮”的全过程观测资料为基础,结合物理随机过程描述与湍流动力学原理,根据能谱动力学方程和相似性原理推导台风风速随机Fourier波数谱和对数律模型,构建了统一的近地台风风场物理模型。采用基于样本集合数值特征的识别原则,标定了模型中基本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通过对摩擦速度、地面粗糙度和分界波数等基本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演化表述,实现基于物理机制的台风脉动风谱和平均风剖面的定量建模。对“杜苏芮”台风3个阶段以及良态风观测数据的对比表明:物理随机模型能有效捕捉不同风况下的脉动风速和平均风剖面的概率结构,且可以反映台风脉动风速随机过程的非高斯与非平稳性质。这一研究进展为风敏感结构的随机响应分析和可靠度评价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杜苏芮”脉动风速 概率结构 平均风剖面 物理随机模型 风场实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接软土基坑高铁桥梁变形的轴力伺服主动控制方法
7
作者 涂启柱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6-141,共6页
近接运营高铁桥梁的深基坑工程日益增多,而高铁桥梁变形的控制标准极为严格,仅通过加强基坑变形被动控制措施,很难实现毫米级变形控制目标。本文依托一近接高铁桥梁软土深基坑工程,提出高铁桥梁变形的轴力伺服直接与间接两种主动控制方... 近接运营高铁桥梁的深基坑工程日益增多,而高铁桥梁变形的控制标准极为严格,仅通过加强基坑变形被动控制措施,很难实现毫米级变形控制目标。本文依托一近接高铁桥梁软土深基坑工程,提出高铁桥梁变形的轴力伺服直接与间接两种主动控制方法,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基坑施工过程中两种轴力伺服主动控制方法通过适时调整伺服轴力均能严格控制高铁桥梁墩台与桩基变形;随着基坑开挖两种轴力伺服主动控制方法所需施加的轴力近似呈线性增长,轴力伺服间接控制方法所需施加的轴力约是轴力伺服直接控制方法的2.0倍;基坑地下连续墙与排桩组成的门式刚架结构能够有效承担轴力伺服控制方法施加的轴力,减少对围护结构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桥梁 软土深基坑 间接控制 直接控制 轴力伺服控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共振风速风向传感器共振态温度补偿方法 被引量:1
8
作者 曾祥豹 袁宇鹏 +2 位作者 廖崧琳 王露 余华 《仪器仪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0,共10页
风能发电、航空航天、气象等重点行业对风速风向的高精度、高可靠检测具有迫切需求。与传统机械式、超声对射式、超声反射式风速风向传感器相比,提出的超声共振式风速风向传感解决方案具有体积小、精度高、无机械磨损的显著优势。针对... 风能发电、航空航天、气象等重点行业对风速风向的高精度、高可靠检测具有迫切需求。与传统机械式、超声对射式、超声反射式风速风向传感器相比,提出的超声共振式风速风向传感解决方案具有体积小、精度高、无机械磨损的显著优势。针对复杂工况环境条件下超声共振式风速风向传感器的精度偏移难题,建立了超声共振式风速风向传感器的误差来源理论模型,开展了不同温度环境传感器测试实验,分析了相应传感器的输出性能,构建了工作环境温度与传感器共振频率点的关联关系,实现了不同环境条件下传感器基于共振点频率的温度补偿。搭建了传感器风洞试验系统,开展了不同温度条件下的传感器风洞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提出的共振态温度补偿后的超声共振式风速风向传感器风速测量精度显著提升,补偿后在<15 m/s的风速范围内风速测量精度时可达±0.3 m/s、在15~50 m/s风速范围内精度可到±2.3%。传感器测量精度随温度漂移显著降低,在环境温度17.1℃时测量误差降低至2.30%,环境温度29.2℃时测量误差降低至2.09%,与传统超声对射/反射式相比精度提升40%以上。综上所述,该研究为风电场风机的发电效率提升、气象领域的要素测量精度提升等重点领域提供更有效的风速风向测量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速风向传感器 共振态温度补偿 风速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STM的风电机组轮前风速映射方法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郜宁 高晓霞 +5 位作者 吴茂乾 朱霄珣 刘伟 石泽启 卢鸿坤 王瑜 《中国测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5-161,共7页
因风电机组机舱测风仪及风向标代表轮前风况存在较大误差,影响机组功率调节效果。针对上述问题,构建基于LSTM模型的轮前风速映射方法并在河北某风电场进行激光雷达测风实验验证。首先,根据测风实验测得实际轮前风速;其次,分析机组SCADA... 因风电机组机舱测风仪及风向标代表轮前风况存在较大误差,影响机组功率调节效果。针对上述问题,构建基于LSTM模型的轮前风速映射方法并在河北某风电场进行激光雷达测风实验验证。首先,根据测风实验测得实际轮前风速;其次,分析机组SCADA系统与激光雷达测量风速的相关性;然后,以激光雷达测风数据和SCADA系统数据为基础划分训练集、测试集及验证集,构建LSTM模型来训练得到机舱测速和有效来流风速之间的传递关系。结果表明:映射后得到的风速与实际激光雷达测风装置测得的风速误差很小,实际风电场随机选取的3台风电机组的MAPE值分别为3.664%、3.395%、3.935%,同时与LSSVR及Lenet-5算法计算结果作比较,证明该方法的有效性。该研究对提高风电机组控制系统准确性以及风电场风功率预测等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发电 轮前风速 LSTM 映射关系 激光雷达测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Windcube的风参数观测与验证 被引量:24
10
作者 夏俊荣 王普才 闵敏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33-741,共9页
2007年12月11~14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与法国Leosphere公司在该研究所位于北京市北三环和北四环之间的325m气象塔试验场内联合开展了一次测风激光雷达Windcube的外场演示试验。Wind-cube观测数据随后与325m气象塔上的风杯风速... 2007年12月11~14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与法国Leosphere公司在该研究所位于北京市北三环和北四环之间的325m气象塔试验场内联合开展了一次测风激光雷达Windcube的外场演示试验。Wind-cube观测数据随后与325m气象塔上的风杯风速仪测得的风速资料进行了对比,结果是:由两种手段获得的所有6层匹配高度(63m、80m、100m、120m、160m和200m)上的10min风速平均值一致性很好,相关系数都达到或超过0.98。使用矢量法对6层高度上的风向资料进行平均,得到风向的10min平均值,两者的相关系数均达到0.99。与国产测量低层大气风廓线的高精度多普勒激光雷达相比,Windcube的风速测量精度稍优,风向表现相当。验证结果表明,该型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是一款观测结果可靠、机动性能良好的低层大气风廓线测量仪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ndcube 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 风速 风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indSim软件在复杂地形风电场风能资源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21
11
作者 王美琳 罗勇 周荣卫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3-119,共7页
复杂地形的风能资源评估研究对于风电事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作者利用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的风能资源评估系统软件WindSim对我国复杂地形新疆托克逊县境内某风电场2007年的风资源情况进行了模拟,并将模拟结果与测风塔观... 复杂地形的风能资源评估研究对于风电事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作者利用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的风能资源评估系统软件WindSim对我国复杂地形新疆托克逊县境内某风电场2007年的风资源情况进行了模拟,并将模拟结果与测风塔观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模拟结果表明,WindSim软件对我国复杂地形地区平均风速的模拟能力比较好,10m、40 m、50 m、70 m高度的月平均风速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是12.91%、10.21%、9.68%、12.91%。同时,WindSim软件不仅可以较为准确地模拟出该区域2007年的主导风向,而且对该年的有效风速频率的模拟效果也很好。此风电场风能资源模拟试验说明,该地区具有十分丰富的可供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进一步说明WindSim软件对我国复杂地形地区的风能资源评估工作具有很好的参考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ndSim 风速风向模拟 风能资源评估 复杂地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高铁沿线风速风向联合预测研究
12
作者 肖图刚 王涵玉 +2 位作者 文旭光 洪彧 蒲黔辉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3-78,94,共7页
风速和风向是影响高速列车运行安全的重要因素,对高铁沿线的大风风速和风向进行有效预测有助于及时地对列车运行状况进行评估和预警。目前高铁大风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风速的预测,尚未考虑风速风向的联合预测。基于深度循环神经网络—... 风速和风向是影响高速列车运行安全的重要因素,对高铁沿线的大风风速和风向进行有效预测有助于及时地对列车运行状况进行评估和预警。目前高铁大风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风速的预测,尚未考虑风速风向的联合预测。基于深度循环神经网络—长短记忆(LSTM)模型,提出独立预测法、分量预测法和多变量预测法等3种风速与风向联合预测方法,并利用兰新高铁大风监测实测数据对沿线多个基站的短期风速和风向进行同步联合预测。首先,通过归一化预处理原始风向和风速序列,并运用控制变量法确定最优时间步长和模型参数。其次,采用BPTT(Backpropagation Through Time)和Adam算法进行迭代训练,并结合早停法控制收敛,得到优化后的网络结构。最后,利用训练好的LSTM网络,采用3种方法对风速和风向进行联合预测。4个基站的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LSTM模型可以有效提取风速风向时间序列的长期依赖特征,结合联合预测方法能够实现对风速和风向的高精度同步预测;3种联合预测方法都能在较小范围内准确预测风速和风向,除5520基站外,风速预测误差在15%以内,风向预测误差在20%以内,其中多变量预测法表现出最优的整体预测精度,独立预测法次之。本研究为风速风向的联合预测提供了新的视角,对保障高铁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风速风向联合预测 大风监测 控制变量法 深度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实测数据的直驱风电机组谐波特性分析及建模方法
13
作者 张磊 孙媛媛 +3 位作者 李亚辉 张帆 刘洋 李立生 《电力系统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2-92,共11页
随着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以风力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被广泛使用,受电力电子器件开关特性的影响,风电机组并网时不可避免地产生谐波,在大规模并网时,风电集群设备间的交互影响进一步加剧谐波问题。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实测数据的风电机组... 随着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以风力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被广泛使用,受电力电子器件开关特性的影响,风电机组并网时不可避免地产生谐波,在大规模并网时,风电集群设备间的交互影响进一步加剧谐波问题。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实测数据的风电机组谐波特性建模方法,用于分析实际工程中风电机组的谐波特性。首先,明确了不同频次谐波特性的关键影响因素,提出了风电机组的谐波特性分析模型,简化了风电机组谐波建模的整体过程。其次,结合实际风电集群拓扑结构,建立了风电集群聚合谐波模型,明确了风电机组之间的谐波交互影响程度,量化了计及风电机组间耦合影响的单体与集群的关联关系。最后,通过实验分析了直驱风电机组的谐波特性,通过仿真验证了集群聚合谐波模型的准确性,提高了风电集群建模的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电力系统 实测数据 直驱风电机组 谐波建模 风电集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基双波段非对称空间外差测风干涉仪设计
14
作者 崔勇 高亮 +3 位作者 江伦 王锦疆 裴惠熠 方远翔 《应用光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71-579,共9页
根据中高层大气风场探测需求,设计了一款可对557.7 nm氧原子绿线气辉及630.0 nm氧原子红线气辉同时进行探测的非对称空间外差测风干涉仪,探测范围为90 km~300 km。为实现对双波段的探测,根据干涉条纹调制度与最优光程差的关系,选择对双... 根据中高层大气风场探测需求,设计了一款可对557.7 nm氧原子绿线气辉及630.0 nm氧原子红线气辉同时进行探测的非对称空间外差测风干涉仪,探测范围为90 km~300 km。为实现对双波段的探测,根据干涉条纹调制度与最优光程差的关系,选择对双波段兼容的光程差。通过对扩视场棱镜的顶角及材料进行设计和选择,提高了干涉仪的视场范围。为减少热偏差对测风精度的影响,推导了热偏差与垫片材料、垫片厚度、干涉仪偏置量的关系式,并通过该式计算出相应的参数。此外,采用一种中阶梯光栅作为反射光栅,实现双波段同时探测。根据地基探测的需要,设计了前置镜组及后置镜组。最后对整体系统进行仿真并获取模拟条纹图,验证系统是否满足双波段探测需要。仿真结果表明:干涉仪的干涉模块在557.7 nm气辉波段的光程差的热偏差为3.22×10^(-6) mm/℃,相位热漂移为0.03 rad/℃;630 nm气辉波段的光程差的热偏差为9.45×10^(-7) mm/℃,相位热漂移为0.009 42 rad/℃,证明了该系统相较于早期的设计降低了热偏差对测量精度的影响,满足90 km~300 km测风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高层大气 风速测量 非对称空间外差 干涉仪 光学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标海面风资料的质量控制及中国近海风的基本特征分析
15
作者 孔莉莎 吴焕萍 李玉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6-36,共11页
对中国近海74个浮标海面风资料进行整合、质量控制,形成了一套高度统一、准确可靠的浮标海面风数据集。结果表明:约80%的浮标风速数据的可疑率在5%以下,浮标海面风资料整体质量较好。基于该数据集对中国近海各浮标不同月份的平均风速和... 对中国近海74个浮标海面风资料进行整合、质量控制,形成了一套高度统一、准确可靠的浮标海面风数据集。结果表明:约80%的浮标风速数据的可疑率在5%以下,浮标海面风资料整体质量较好。基于该数据集对中国近海各浮标不同月份的平均风速和盛行风向分布、不同海域各风向频率及各级风速频率进行分析发现:中国近海1月、4月、7月、10月的平均风速、盛行风向分布有明显差别;8个不同海域的浮标1月偏北风频率较高,7月偏南风频率较高;渤海—台湾海峡北部的风速峰值逐渐增大,台湾海峡南部浮标的风速频率呈现“双峰型”特征,南海南部浮标比南海西北部浮标的风速频率分布稍陡峭,北部湾浮标的风速在4~5 m/s、8~9 m/s的频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标 海面风 质量控制 平均风速 风向频率 风速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管道泄漏扩散风洞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曹琦 何春宏 +4 位作者 辛保泉 仉志 张新琪 刘毅 于安峰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330-2340,共11页
为了形成CO_(2)管道风险评估技术,基于中国石化高危介质泄漏扩散风洞试验平台开展CO_(2)扩散试验,模拟工业尺度超临界CO_(2)管道在100 mm口径泄漏扩散过程。研究了风速分别为1 m/s和2 m/s,风向分别为东向、西向、南向和北向条件下介质... 为了形成CO_(2)管道风险评估技术,基于中国石化高危介质泄漏扩散风洞试验平台开展CO_(2)扩散试验,模拟工业尺度超临界CO_(2)管道在100 mm口径泄漏扩散过程。研究了风速分别为1 m/s和2 m/s,风向分别为东向、西向、南向和北向条件下介质体积分数分布,分别对比并分析了风速和风向对体积分数分布的影响。风向对体积分数分布较为显著,1 m/s风速条件下泄漏区易形成体积分数较高区域。将风洞试验结果转化至工业尺度,划定了工业尺度超临界CO_(2)管道在100 mm口径泄漏时的CO_(2)危险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CO_(2)扩散 风洞试验 风速风向 危险范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中部地区风电场风速特性及尾流效应计算
17
作者 贾晓红 石岚 郝玉珠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1-433,共13页
为研究风电场尾流特征及与气象条件的关系,选取内蒙古中部地区某风电场33台风电机组,统计分析了2021—2023年平均风速、风向、风频分布等风资源评估参数。基于Jensen尾流模型,计算不同风向及精细化主导风向尾流区风速,探讨考虑尾流效应... 为研究风电场尾流特征及与气象条件的关系,选取内蒙古中部地区某风电场33台风电机组,统计分析了2021—2023年平均风速、风向、风频分布等风资源评估参数。基于Jensen尾流模型,计算不同风向及精细化主导风向尾流区风速,探讨考虑尾流效应后的风速与其他气象要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2021—2023年内蒙古中部地区风电场以西南(SW)风为主,高频风向年内变化由偏西向偏南转变,月内风向集中且风速差较小。主导风向下平均风速最大,风速频率曲线呈现正偏态分布。(2)各风向平均风速下,受尾流影响最大的风电机组风速损失率超过10%,其中西北(NW)、东南(SE)风向超过50%风电机组受尾流影响,风速损失集中分布在风电场东北(NE)向偏后位置,偏西风向风速减小更明显。(3)气压、气温和湿度对不同风向风速日变化的影响程度不同,上述气象因子对风速的影响下,SW风向在4~5 m·s^(-1)风速区间内尾流模型计算效果相对好于其他风速段,风速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NW风向在9~10 m·s^(-1)风速区间内尾流模型计算风速与实测更接近,误差与气压和气温都呈正相关。SE、NE风向分别在9~10 m·s^(-1)、7~8 m·s^(-1)风速区间尾流模型计算效果较好。研究结果可为风电机组尾流效应分析及风电场风速预测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场 风速 风向 尾流效应 气象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站迁址对测风数据及其应用效果影响
18
作者 张永山 赵晓栋 +1 位作者 袁春红 宋丽莉 《应用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85-399,共15页
基于国家级地面气象站站址沿革信息,将2012-2023年2311个国家级地面气象站分为迁址站、未迁址站和高山站,对比各类气象站风速、风向等统计量的差异,选取典型气象站测风数据分析迁址对工程应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数气象站迁址后的年平... 基于国家级地面气象站站址沿革信息,将2012-2023年2311个国家级地面气象站分为迁址站、未迁址站和高山站,对比各类气象站风速、风向等统计量的差异,选取典型气象站测风数据分析迁址对工程应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数气象站迁址后的年平均风速、年最大风速、年极大风速明显增大,静风频率明显降低,在地形复杂区域气象站迁址后的主导风向也发生较大变化,而无迁址气象站风速变化趋势不明显,即在气候持续变暖背景下,我国地表风速总体呈增大趋势主要由气象站迁址所致。迁址导致的年最大风速序列的非均一性对工程抗风所关注的重现期最大风速的估计影响较大,同时年平均风速、静风频率、主导风向变化等会影响对大气扩散能力和扩散方向的评估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站迁址 风速变化 风向变化 标准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SC-HVDC并网远海风电场集电系统过电压分析及抑制
19
作者 程文静 丁汝安 卢铁兵 《电力工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6-56,共11页
目前关于海上风电场集电系统内部过电压的相关研究,多针对基于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并网的海上风电场,缺乏对经过柔性直流输电并网的远海风电场的关注。为此,文中建立集电系统和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电磁暂态模型,分析集电系统内部并网、甩负... 目前关于海上风电场集电系统内部过电压的相关研究,多针对基于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并网的海上风电场,缺乏对经过柔性直流输电并网的远海风电场的关注。为此,文中建立集电系统和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电磁暂态模型,分析集电系统内部并网、甩负荷和三相接地短路故障3种典型工况下的集电系统过电压特征。研究发现,汇流母线处及其紧邻馈线端口处三相接地短路故障引起的集电系统过电压现象最严重,该过电压不仅对机端变压器和柔性直流输电线路的绝缘性能提出更高要求,还会导致所有风电机组脱网。因此,文中提出在关键节点配置避雷器并改进故障期间海上换流站控制策略的抑制方案,该方案可显著降低暂态过电压的幅值。实施该方案后,过电压的影响被控制在故障所在风电场内部,同时可避免风电机组的大规模脱网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海风电场 柔性直流输电并网 集电系统 过电压 抑制策略 三相接地短路故障 甩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风速——风向联合分布的UHVDC线路合成场及评估技术研究
20
作者 秦子翌 陈炯 +2 位作者 任茂鑫 尹凡 方圆圻 《高压电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26,共11页
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形成的离子流在风力作用下迁移,由于风具有地域性与随机性,造成离子流密度ρj与合成场强E的量化评估困难。目前计及风力的E值统计评估未考虑到风速与风向随机性的关联,且缺少对多风向下离子流迁移的模拟。为此,文中... 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形成的离子流在风力作用下迁移,由于风具有地域性与随机性,造成离子流密度ρj与合成场强E的量化评估困难。目前计及风力的E值统计评估未考虑到风速与风向随机性的关联,且缺少对多风向下离子流迁移的模拟。为此,文中以湖州±800 kV线路为例,将传统二维线路合成场有限元模型拓展到三维,得到—影响下ρj与E的变化规律,并以Copula函数构建概率模型,提出一种安全评估技术。结果表明:风速决定了空间电荷扩散程度,风向决定其扩散轨迹;风速增大使ρj与E先增大后减小;风向与线路走向夹角减小使风力影响减弱;应充分考虑风速—风向分布以控制线路设计裕量,±800 kV线路架设高度至多可降至22 m,此时仍有95.08%的E统计值在E95限值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压直流 合成电场 离子流场 COPULA函数 风速—风向联合分布 概率统计 安全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