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灾难性地震和降雨滑坡的体积与运动距离研究 被引量:25
1
作者 樊晓一 乔建平 +1 位作者 韩萌 曾耀勋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051-3058,共8页
为预测和评价灾难性滑坡的致灾机制,基于国内近年来地震和降雨诱发的灾难性滑坡资料,对地震和降雨滑坡的等价摩擦系数H/L、最大水平运动距离L、最大垂直运动距离H与滑坡体积V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灾难性地震和降雨滑坡的远程运动特征以... 为预测和评价灾难性滑坡的致灾机制,基于国内近年来地震和降雨诱发的灾难性滑坡资料,对地震和降雨滑坡的等价摩擦系数H/L、最大水平运动距离L、最大垂直运动距离H与滑坡体积V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灾难性地震和降雨滑坡的远程运动特征以及不同规模滑坡最大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优势距离。研究结果表明,滑坡的H/L、L、H与V具有幂律关系,其中H/L与V具有负幂律关系,L、H与V具有正幂律关系。同一规模等级的地震和降雨诱发灾难性滑坡的水平和垂直运动距离不同。以H/L=0.42作为滑坡远程运动的标准,地震诱发的灾难性滑坡与滑坡远程运动的关系较小,而降雨诱发灾难性滑坡与滑坡的远程运动的关系较大。根据滑坡运动距离的累积分布表,以80%滑坡的运动距离所分布的范围,建立了滑坡不同规模等级的优势运动距离区间,同规模等级的地震滑坡和降雨滑坡在水平和垂直运动的优势距离区间上存在差异。灾难性滑坡的运程不仅受滑坡体积的控制还与其诱发机制相关,其研究成果可为由地震和降雨诱发的灾难性滑坡的致灾区域和致灾强度的预测和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滑坡 降雨滑坡 等价摩擦系数 最大水平距离 最大垂直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设计地震作用效应影响因素及规律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李英民 郑妮娜 周长安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2003年第1期51-56,共6页
基于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本文分析了现行抗震设计中影响结构设计地震作用效应的主要因素,以规则平面框架为例对新旧规范影响结构设计地震作用效应的因素进行了对比,给出了其间的重要变化和基本规律。
关键词 结构设计 抗震设计 水平地震作用效应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楼层水平剪力最小值 建筑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宝河流域地震滑坡运动特征研究
3
作者 杨海龙 樊晓一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46-50,共5页
以苏宝河流域地震滑坡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数理统计知识,以滑坡最大水平运动距离(Lmax)和视摩擦因数(Hmax/Lmax)为评价指标,探讨影响因子(滑坡面积S、滑坡高度H、滑坡坡度α、运动区坡度β、场地类型X)对不同规模的地震滑坡运动的影响... 以苏宝河流域地震滑坡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数理统计知识,以滑坡最大水平运动距离(Lmax)和视摩擦因数(Hmax/Lmax)为评价指标,探讨影响因子(滑坡面积S、滑坡高度H、滑坡坡度α、运动区坡度β、场地类型X)对不同规模的地震滑坡运动的影响特征。在Lmax的影响上,当S>1 000 m2时,影响因子的大小顺序为H,α,β和X;当S≤10 000 m2时,影响因子的大小顺序为H、X、α和β。显著性分析表明,H是影响Lmax的决定性因素且不受滑坡规模大小的限制。在Hmax/Lmax的影响上,当S>10 000 m2时,影响因子的大小顺序为α,H,β和X;当S≤10 000 m2时,影响因子的大小顺序为H,α,β和X;显著性分析表明,当S≤10 000 m2时,H、α、β对H max/L max的影响特别显著;当S>10 000 m2时,各影响因子对H max/L max均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特征 最大水平距离 视摩擦因数 地震滑坡 苏宝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场地震作用下多层RC框架的地震易损性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谭倩 杨杰 张耀庭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65-176,共12页
随着对近场地震动研究上的深入,将地震近场效应影响纳入到结构的抗震设计的考虑范畴,已成为工程中的必须。为此,文中对近场脉冲地震作用下的多层RC框架结构的抗震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参考我国抗震规范设计出设防烈度为8度、水平地震影... 随着对近场地震动研究上的深入,将地震近场效应影响纳入到结构的抗震设计的考虑范畴,已成为工程中的必须。为此,文中对近场脉冲地震作用下的多层RC框架结构的抗震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参考我国抗震规范设计出设防烈度为8度、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_(max)增大系数分别取1、1.25、1.5、1.75的四榀多层RC框架结构办公楼,并在OpenSees软件中,对4榀框架在近场水平脉冲地震下的抗震性能,进行了基于增量动力分析(IDA)的地震易损性分析与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按照我国现规范、不考虑地震动近场效应设计出来的多层RC框架结构,在近场地震下的抗倒塌性能存在明显的不足;随着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增大系数的加大,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有明显的提高,在设防烈度8度区,规范中规定的地震动影响系数最大值的增大系数偏小,将增大系数调整至1.75时所设计框架,能更好地抵御地震动近场脉冲效应;另外,在震中距分别为5-10 km和0-5 km的近场地震作用下,多层RC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无明显的区别,因而,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的取值,不必按震中距5-10 km和0-5 km进行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场脉冲地震作用 多层RC框架结构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增量动力分析 地震易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满足规范剪重比要求的高层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王福明 沈蒲生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13,共6页
介绍了美国等国规范有关剪重比的规定,以及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中最小剪重比提出的背景,对高层结构满足现行规范剪重比要求的结构自振周期进行了分析.根据现行抗震规... 介绍了美国等国规范有关剪重比的规定,以及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中最小剪重比提出的背景,对高层结构满足现行规范剪重比要求的结构自振周期进行了分析.根据现行抗震规范的要求将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分为两种情况,又将每种情况下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分为5段,分析了每段的结构自振周期与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值之间的关系,最后对结果进行合并,得到了满足规范要求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值的结构基本周期,根据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便可以判断该结构的剪重比是否能够满足规范剪重比的要求.通过工程实例对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重比 高层建筑 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值 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结构基本自振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