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绿道规划植被NMHC排放与大气污染的响应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胡剑东 李红玲 谢慧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1期225-230,共6页
在环境大气中非甲烷总烃(NMHC)属于重要污染物,其成分结构较为复杂,种类较多,部分非甲烷总烃化合物具有致癌作用、刺激性和毒性,有时还会形成二次有机气溶胶和光化学烟雾,造成环境污染,严重威胁着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研究绿道规划植被... 在环境大气中非甲烷总烃(NMHC)属于重要污染物,其成分结构较为复杂,种类较多,部分非甲烷总烃化合物具有致癌作用、刺激性和毒性,有时还会形成二次有机气溶胶和光化学烟雾,造成环境污染,严重威胁着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研究绿道规划植被非甲烷总烃排放与大气污染间存在的响应关系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光合有效辐射和叶温等基本变量,计算绿道规划植被NMHC排放量,分析不同植被排放的NMHC成分构成,获取了光强和温度对植物排放NMHC速率产生的影响。采用最大增量活性因子法MIR和丙烯等效浓度(Prop-Equiv)研究绿道规划植被NMHC排放与臭氧生成潜势(OFP)之间的关系,进而获得NMHC排放与大气污染之间的响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道规划植被 NMHC排放 排放速率 大气污染 最大增量活性因子法(mir) 丙烯等效浓度(Prop-Equiv) 臭氧生成潜势(OF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地区大气中非甲烷烃(NMHCs)质量浓度水平和反应活性研究 被引量:31
2
作者 张俊刚 王跃思 +2 位作者 王珊 吴方堃 毛婷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58-162,共5页
2006年8月15日—9月15日同时在北京和天津对大气中的非甲烷烃(NMHCs)进行了同步观测,利用最大增量反应活性(MIR)计算了两地NMHCs的臭氧生成潜势以估计其对臭氧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北京大气中ρ(NMHCs)平均值比天津高78.0μg/m3.用上午... 2006年8月15日—9月15日同时在北京和天津对大气中的非甲烷烃(NMHCs)进行了同步观测,利用最大增量反应活性(MIR)计算了两地NMHCs的臭氧生成潜势以估计其对臭氧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北京大气中ρ(NMHCs)平均值比天津高78.0μg/m3.用上午的ρ(NMHCs)计算了京津地区臭氧生成潜势,分别为1 470和814μg/m3,其中苯系物对臭氧生成的影响最大,分别占总臭氧生成潜势的75%和73%,其次是烯烃(占13%和11%)和烷烃(占12%和16%).比较两地ρ(NMHCs)和NMHCs的反应活性可知,北京地区大气中NMHCs的组成比天津的稳定,且其反应活性强于天津.结合臭氧浓度发现,北京地区大气的氧化能力比天津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甲烷烃 最大增量反应活性 臭氧生成潜势 北京 天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化学工业区挥发性有机物组成特征及大气化学反应活性 被引量:19
3
作者 裴冰 刘娟 孙焱婧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11年第B12期1-6,23,共7页
采用在线气相色谱法对某化学工业区大气中52种VOCs进行连续90 d的在线观测,以VOCs中不同组分的质量浓度、体积分数、OH消耗速率及最大增量反应活性MIR为统计方法,分析该工业区大气VOCs的组成特征及大气化学反应活性。结果显示,与城区大... 采用在线气相色谱法对某化学工业区大气中52种VOCs进行连续90 d的在线观测,以VOCs中不同组分的质量浓度、体积分数、OH消耗速率及最大增量反应活性MIR为统计方法,分析该工业区大气VOCs的组成特征及大气化学反应活性。结果显示,与城区大气中VOCs各类别分担率相比,该工业区大气VOCs中烯烃浓度较高,质量浓度和体积分数分担率分别为32.2%和48.3%。以OH消耗速率及MIR法计,烯烃分别贡献了总大气VOCs反应活性和臭氧生成潜力的85.8%和53.9%,均为首要组分。计算得出该工业区大气VOCs平均KOH为13.52×1012 cm3.mol-1.s-1,高于乙烯,与邻二甲苯相当。烯烃中浓度较高的物种为乙烯与丙烯,以OH消耗速率计,烯烃中反应活性最大的5个物种为异戊二烯、乙烯、顺式-2-丁烯、丙烯及异丁烯;以MIR法计,烯烃中最大臭氧生成潜力排名靠前的5个物种为丙烯、顺式-2-丁烯、异戊二烯、1-丁烯及反式-2-丁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工业区 挥发性有机物 烯烃 最大增量反应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市大气VOCs污染特征及其对臭氧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34
4
作者 曾沛 郭海 +6 位作者 梁胜文 胡柯 黄振 胡艳琦 王祖武 成海容 吕效谱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17-124,共8页
于2014年1-12月在武汉市城区对大气中105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进行在线监测,以便研究武汉市区VOCs的组成特征及变化规律。同时评估大气VOCs对武汉市臭氧(O_3)生成的影响,并探讨关键VOCs活性物种及来源。结果表明,武汉市2014年大气... 于2014年1-12月在武汉市城区对大气中105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进行在线监测,以便研究武汉市区VOCs的组成特征及变化规律。同时评估大气VOCs对武汉市臭氧(O_3)生成的影响,并探讨关键VOCs活性物种及来源。结果表明,武汉市2014年大气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s)年平均浓度为(92.88±1.06)μg/cm^3,乙烷、丙烷、乙烯、正丁烷、甲苯是浓度最大的5个物种。大气TVOCs的浓度在冬季最高夏季最低,昼夜变化表现为明显的早晚双高峰特征。在非甲烷碳氢化合物(NMHCs)中,烯炔烃的臭氧生成潜势最大,其次为芳香烃和烷烃。武汉市臭氧生成潜势最大的5个物种分别为乙烯、间/对-二甲苯、丙烯、甲苯和异丁烯。机动车排放是武汉市大气VOCs的重要来源,控制机动车VOCs排放有助于削减大气VOCs活性较大的组分,从而减少臭氧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臭氧 机动车尾气 最大增量反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某海滨城市臭氧污染原因解析及控制建议 被引量:2
5
作者 李琴 刁春燕 +1 位作者 楚碧武 李剑峰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1-78,共8页
作者于2019年7月16日-22日和10月11日-17日对S市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进行连续观测,以便研究S市不同季节臭氧污染特征及臭氧污染过程的主控因素。研究表明,S市夏秋两季臭氧污染较为严重,质量浓度较高的VOCs物种有丙酮、2-丁酮、乙... 作者于2019年7月16日-22日和10月11日-17日对S市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进行连续观测,以便研究S市不同季节臭氧污染特征及臭氧污染过程的主控因素。研究表明,S市夏秋两季臭氧污染较为严重,质量浓度较高的VOCs物种有丙酮、2-丁酮、乙酸乙酯、二氯甲烷、甲苯等;等效丙烯浓度和臭氧生成潜势评估发现,苯系物为夏季臭氧生成潜势最大的VOCs类别;间/对-二甲苯与乙苯比值表明夏季气团光化学年龄较短,臭氧浓度主要受本地排放源和短距离传输的影响;结合HYSPLIT后向轨迹进一步说明了沿海城市臭氧超标主要与风速较低、气团移动较慢、以及周边城市污染物聚积有关,同时冬春季变性冷高压脊控制、夏秋季台风及副热带高压共同影响等天气形式下容易发生臭氧超标情况。控制机动车排放,控制塑胶制品行业、印刷等相关使用溶剂涂料行业的排放,以及控制周边城市的污染输送,可以缓解该地区的臭氧超标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臭氧生成潜势 等效丙烯浓度 最大增量反应活性 后向轨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