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油气系统理论在实用中面临的几个问题与解决方法 被引量:1
1
作者 庞雄奇 崔新璇 +9 位作者 贾承造 鲍李银 李才俊 黎茂稳 徐帜 肖惠译 郑定业 金玉洁 施砍园 张思佳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39-1054,共16页
全油气系统概念的提出以及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藏有序分布模式的建立实现了油气地质理论的统一,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全油气系统理论是基于全球普遍的地质条件建立的,在中国叠合盆地等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应用面临着4... 全油气系统概念的提出以及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藏有序分布模式的建立实现了油气地质理论的统一,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全油气系统理论是基于全球普遍的地质条件建立的,在中国叠合盆地等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应用面临着4个方面挑战,主要表现在:(1)浮力成藏下限因缺少客观指标表征以及后期构造变动破坏,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判别和预测困难;(2)油气藏形成与分布受多动力-多期次-多要素复合作用控制,成藏动力和成藏类型判别困难;(3)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等储层因油气润湿性和界面张力不同,在实际地质条件下形成油气藏的最大埋深和有利富集油气的领域预测困难;(4)全油气系统演化过程中,油气运聚受动力类型、源-储间毛细管力差、烃类流体特性以及构造变动等多因素联合控制,富集模式建立困难。针对这些问题,利用全球已发现油气藏储层物性特征、产能变化特征和油气润湿性参数特征等资料展开多种方法和技术研究,提出了浮力成藏下限判识、油气成藏动力评价以及油气资源最大埋深预测等新方法,并建立了全油气系统富油气模式,为复杂地质条件下全油气系统理论完善、发展和应用开拓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动力边界 油气成藏最大埋深 油气成藏动力场 油气成藏动力机制 油气资源 油气富集模式 常规和非常规油气 全油气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有利储层展布与勘探方向 被引量:23
2
作者 魏国齐 杨威 +7 位作者 金惠 谢增业 施振生 谢武仁 朱秋影 刘满仓 李德江 沈珏红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14,共4页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是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的重点勘探接替层系,随着勘探形势的变化,需要以全盆地为单元,弄清各储集砂体的平面展布规律及其勘探潜力。综合分析地震、测井、录井和野外露头资料,将须家河组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1...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是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的重点勘探接替层系,随着勘探形势的变化,需要以全盆地为单元,弄清各储集砂体的平面展布规律及其勘探潜力。综合分析地震、测井、录井和野外露头资料,将须家河组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12个体系域;以体系域为单元编制了全盆地须家河组沉积微相展布图,指出须家河组形成了6大三角洲砂体,有利储集砂体主要分布于低位体系域,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砂体;而水进和高位体系域湖泊相沉积发育,砂体规模较小。综合考虑各砂体的分布面积、生烃强度、资源潜力、储层类别、勘探现状及顶面埋深等条件,对须家河组进行了勘探潜力综合评价,指出了下一步的勘探方向:①须二段应集中在广安—营山和蓬莱—金华2个砂体上;②须四段应集中在蓬莱—金华、安岳—合川2个砂体上;③须六段则应集中在勘探程度相对较低的蓬莱—金华、宜宾—观音场和古蔺—泸州砂体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晚三叠世 砂体展布 层序 储集层特征 成藏条件 生储盖组合 勘探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东部地区上古生界生烃潜力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胡宗全 周新科 朱建辉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97-701,共5页
华北东部地区上古生界烃源岩“二次生烃”潜力主要取决于烃源岩的埋藏史、热史和生烃史。该区上古生界烃源岩主要有4种埋藏史类型:早期浅埋-中期抬升-晚期深埋型、早期浅埋-中期浅埋-晚期深埋型、早期中埋-中期深埋-晚期浅埋型和早期深... 华北东部地区上古生界烃源岩“二次生烃”潜力主要取决于烃源岩的埋藏史、热史和生烃史。该区上古生界烃源岩主要有4种埋藏史类型:早期浅埋-中期抬升-晚期深埋型、早期浅埋-中期浅埋-晚期深埋型、早期中埋-中期深埋-晚期浅埋型和早期深埋-中晚期抬升型。生烃史模拟结果表明,东濮凹陷“二次生烃”集中于古近纪,晚期生烃潜力大;济阳坳陷“二次生烃”以古近纪为主,晚期生烃潜力较大;临清坳陷“二次生烃”主要在侏罗纪—白垩纪,晚期生烃潜力小。上古生界砂岩储集层物性主要受控于沉积相和埋藏深度,石英含量高、粒度粗的储集层物性条件好,有效储集层深度下限大。“二次生烃”深度上限与有效储集层深度下限共同控藏模式表明,东濮凹陷和济阳坳陷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条件好,周口坳陷和临清坳陷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东部 上古生界 生烃潜力 “二次生烃”深度上限 有效储集层深度下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挤压型盆地最大埋深期泥岩压实重建及其油气地质意义——以库车前陆盆地为例 被引量:6
4
作者 王刚 范昌育 +2 位作者 李子龙 吴双 张随随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9-38,共10页
最大埋深期泥岩压实研究是超压成因判别、地层压力预测、剥蚀厚度恢复及油气运聚研究的基础。强挤压型盆地后期经历的强挤压和强剥蚀强烈地改造了最大埋深期泥岩压实规律,重建最大埋深期泥岩压实对于认识和预测超压气藏的形成具有重要... 最大埋深期泥岩压实研究是超压成因判别、地层压力预测、剥蚀厚度恢复及油气运聚研究的基础。强挤压型盆地后期经历的强挤压和强剥蚀强烈地改造了最大埋深期泥岩压实规律,重建最大埋深期泥岩压实对于认识和预测超压气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揭示最大埋深期泥岩的压实规律,以典型强挤压型盆地——库车前陆盆地为例,根据库车前陆盆地内克拉苏冲断带和南部斜坡带新近系物源相同、泥岩类型相似以及构造变形强弱不同的典型地质特征,重建强挤压型盆地最大埋深期泥岩压实模型,恢复强挤压区克拉苏冲断带最大埋深期泥岩压实过程,并探讨泥岩压实重建对流体压力定量评价、超压成因判别的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强挤压型盆地中弱挤压区/弱剥蚀区(山前坳陷、斜坡带)沉积的与强挤压区相似的泥岩可以作为重建最大埋深期泥岩压实模型;(2)利用弱挤压区/弱剥蚀区泥岩重建的最大埋深期泥岩压实曲线评价强挤压盆地最大埋深期流体压力更精确,误差更小;(3)强挤压盆地中,重建的最大埋深期加载曲线能够较准确地判别超压成因,反映真实的超压演化与油气成藏过程,体现了多成因超压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挤压型盆地 最大埋深期 泥岩压实 重建 超压成因 加载曲线 超压气藏 库车前陆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