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车用汽油机进气歧管空气流量智能测量模型 被引量:1
1
作者 杨黔清 鄂加强 +1 位作者 陈尹梅 蒋玉秀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41-43,共3页
为了确保车用汽油机在运转工况下能获得最佳浓度的混合气要求,利用节气门元器件,基于压差式节流流量测量原理,通过对节气门旋转角度函数链神经网络拟合和节气门的流出系数拟合建立了车用汽油机进气歧管空气流量测量模型。实验验证结果表... 为了确保车用汽油机在运转工况下能获得最佳浓度的混合气要求,利用节气门元器件,基于压差式节流流量测量原理,通过对节气门旋转角度函数链神经网络拟合和节气门的流出系数拟合建立了车用汽油机进气歧管空气流量测量模型。实验验证结果表明:随着进气歧管压力升高,车用汽油机空气质量流量智能测量误差呈降低趋势,且其误差均小于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油机 空气流量 智能测量模型 函数链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固固循环流化反应器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 被引量:1
2
作者 黄水源 汪展文 +1 位作者 金涌 俞芷青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673-679,共7页
研究了用B-02催化剂在气固固循环流化反应器内进行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的过程。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工艺同目前工业中采用的绝热固定床工艺相比,丁烯的转化率可提高10%~20%,丁二烯的收率可提高10%~15%,水烯比可从16降至8。然后,... 研究了用B-02催化剂在气固固循环流化反应器内进行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的过程。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工艺同目前工业中采用的绝热固定床工艺相比,丁烯的转化率可提高10%~20%,丁二烯的收率可提高10%~15%,水烯比可从16降至8。然后,基于热态实验和一维拟均相模型,通过质量和能量衡算,对热态条件下的固气两相质量流量比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分析了气固固循环流化反应器内物流的移热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 丁烯 氧化 脱氢 反应器 丁二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水油藏水平井沿程水淹识别 被引量:9
3
作者 郑强 刘慧卿 +2 位作者 薛海庆 李媛媛 王长久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5-98,117-118,共4页
水平井沿程的不均匀见水主要是由地层非均质性和井筒压降所致。利用贝克莱—列维尔特方程和井筒压降方程,针对裸眼完井的水平井,建立了底水油藏水平井井筒变质量流与地层两相渗流的耦合模型,通过该模型可以求解地层中不同渗透率分布时... 水平井沿程的不均匀见水主要是由地层非均质性和井筒压降所致。利用贝克莱—列维尔特方程和井筒压降方程,针对裸眼完井的水平井,建立了底水油藏水平井井筒变质量流与地层两相渗流的耦合模型,通过该模型可以求解地层中不同渗透率分布时水平井井口在不同时刻的含水率,通过对高渗透带的渗透率、宽度和位置进行敏感性分析,研究水平井见水的影响因素。根据塔河油田某井的实际资料建立地质模型,调节井筒沿程高渗透带位置,绘制了含水率随时间变化的图版,通过与实际含水率变化曲线相比,确定井筒沿程的高含水率位置。结果表明,高渗透带位置是影响水平井井口含水率变化的主要因素,通过井口含水率的变化曲线可以反求高渗透带的大致位置;封堵沿程高含水带,还可有效降低井筒跟端底水脊进程度,从而进一步降低井口含水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水油藏 水平井 水淹 井筒压降方程 高渗透带 两相流 变质量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螺距螺旋结构的螺距设计与仿真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李飞翔 李永祥 +3 位作者 徐雪萌 唐静静 孟坤鹏 陈静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214-221,共8页
目的针对变距螺旋主要以经验设计为主,缺乏系统设计方法的问题,提出一种函数拟合法。方法首先以二次函数y=Ax2+Bx对变距展开线进行初始拟合,考虑进料段螺旋变距的均匀变化,再以线性函数y=Ax+B进行二次拟合。根据线性拟合结果,采用粒径为... 目的针对变距螺旋主要以经验设计为主,缺乏系统设计方法的问题,提出一种函数拟合法。方法首先以二次函数y=Ax2+Bx对变距展开线进行初始拟合,考虑进料段螺旋变距的均匀变化,再以线性函数y=Ax+B进行二次拟合。根据线性拟合结果,采用粒径为1.5 mm的小米物料对等距和变距螺旋进行离散元仿真。结果得到了进料段变距设计方案,S1=0.4D,S2=0.56D,S3=0.72D,S4=0.8D。相比等螺距,在相同转速及外径下,变距螺旋进料段下料均匀,输送稳定,质量流量与实际流量相对误差为1.8%。结论验证了变距设计的合理性,可为变距螺旋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输送 变螺距 函数拟合 离散元 质量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力流动料仓的功能设计 被引量:5
5
作者 张耀金 《南京化工学院学报》 1994年第3期66-71,共6页
料仓的功能设计对松散固体物料贮存及流动非常重要,目前国内还限于经验的方法。本文按照近年来国外流行的詹尼克(A.W.Jenike)重力流动理论以水泥生料粉为例,说明重力流动料仓功能设计的实用方法和在设计及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 重力流动 料仓 功能设计 水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弱南亚季风不同发展期对青藏高原垂直环流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裴宇菲 宋敏红 张少波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02-1415,共14页
为了探讨南亚季风的强弱变化对青藏高原垂直环流的作用,利用1990-2019年近30年高分辨率的JRA55再分析资料计算了南亚季风Webster-Yang指数(WYI)并选取了南亚季风强弱年,通过对比分析季风爆发前期(5月)、爆发期(7月)和爆发后期(10月)三... 为了探讨南亚季风的强弱变化对青藏高原垂直环流的作用,利用1990-2019年近30年高分辨率的JRA55再分析资料计算了南亚季风Webster-Yang指数(WYI)并选取了南亚季风强弱年,通过对比分析季风爆发前期(5月)、爆发期(7月)和爆发后期(10月)三个不同时段南亚季风强弱变化对青藏高原垂直环流的影响。研究表明:(1)5月WYI强年在高原南侧的上升气流强度和范围均大于弱年,7月高原主体与南侧的上升气流强度增大,强弱年差异不明显,10月WYI强年在高原南侧的垂直环流仍维持,但强度减弱,WYI弱年在高原南侧高空已转为下沉气流。(2)5月和10月,质量和能量均为从高原的南侧和北侧汇入高原,7月则转为高原向南北两侧散出质量和能量;WYI强年高原南侧高层辐散的强度大于弱年,低层辐合强度差异较小,强弱年在5月能量与质量的传输强度差异最大,7月最小。(3)WYI强年10月100 hPa南亚高压位置偏西,500 hPa西太副高维持,高原南侧的风场与温度场的减幅偏小,表明强南亚季风会改变高原地区高空水平环流形势,从而影响高原的垂直环流;WYI强年在5、7、10月高原主体的地表温度均大于弱年,表明在强南亚季风带来的暖湿气流的影响下,高原南侧的上升气流抬升至高原,高原的地表温度明显上升,高原地表热量增加进而影响高原垂直环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季风指数 垂直环流 流函数 质量流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收器降膜和滴状吸收过程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姜传胜 王照亮 +1 位作者 李华玉 金有海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99-103,共5页
针对以溴化锂水溶液为工质的水平管吸收器,考虑润湿比、变膜厚和横向对流作用,建立了描述管表面的降膜流动和管间滴状吸收传热传质耦合过程的数学模型,采用涡量流函数法进行数学模型求解。根据数值计算结果,分析了溶液温度、浓度和吸收... 针对以溴化锂水溶液为工质的水平管吸收器,考虑润湿比、变膜厚和横向对流作用,建立了描述管表面的降膜流动和管间滴状吸收传热传质耦合过程的数学模型,采用涡量流函数法进行数学模型求解。根据数值计算结果,分析了溶液温度、浓度和吸收速率沿管排不同位置和水平管管间的变化,以及溶液喷淋密度和进口浓度对吸收器整体传热传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喷淋密度可以改善吸收器传热性能,提高溶液进口浓度可改善传质性能,滴状吸收过程约占总吸收量的20%。与实验数据的对比说明建立的数学模型是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热传质 吸收器 降膜 滴状吸收 润湿比 涡量-流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限长圆柱横向附加质量的计算与工程应用方法 被引量:3
8
作者 蔡继峰 方新 梁乃刚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年第17期3886-3892,共7页
船体、潜航体、深海石油平台的支柱等的几何外型都接近圆柱体,用无限长圆柱来代替难以计及有限长度对附加质量的影响,并无法得到振动模态的附加模态质量。探讨了:(1)从势流理论出发求得了有限长刚性圆柱的附加质量;(2)用切片法得到了振... 船体、潜航体、深海石油平台的支柱等的几何外型都接近圆柱体,用无限长圆柱来代替难以计及有限长度对附加质量的影响,并无法得到振动模态的附加模态质量。探讨了:(1)从势流理论出发求得了有限长刚性圆柱的附加质量;(2)用切片法得到了振动模态的附加模态质量;(3)提出了影响函数方法,便于实际工程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势流理论 切片理论 附加质量 弹性振动模态 影响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湿润比和横向对流的降膜吸收过程的数值模拟及分析
9
作者 姜传胜 王照亮 +1 位作者 李华玉 金有海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01-106,共6页
针对以溴化锂水溶液为工质的水平管吸收器,考虑湿润比和横向对流作用,建立了描述水平管外表面的降膜流动吸收传热传质耦合过程的数学模型。采用涡量-流函数法求解,得到了考虑横向对流和湿润比时的液膜内部参数分布。模拟计算及分析的结... 针对以溴化锂水溶液为工质的水平管吸收器,考虑湿润比和横向对流作用,建立了描述水平管外表面的降膜流动吸收传热传质耦合过程的数学模型。采用涡量-流函数法求解,得到了考虑横向对流和湿润比时的液膜内部参数分布。模拟计算及分析的结果表明,横向对流可以强化传热传质效果;湿润比降低则吸收性能变差;吸收器传热系数和换热量随溶液喷淋密度增大而增大,而传质系数和吸收速率则先增大后减小,存在最佳喷淋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热传质 横向对流 降膜吸收 湿润比 涡量-流函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