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38篇文章
< 1 2 8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 ANALYSIS OF MODIFIED WATER MASSES IN THE 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
1
作者 Su Yusong, Yu Zuxiang and Li Fengqi(Shandong College of Oceanology)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89年第S1期383-384,共2页
The waters in the shallow part of the 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 are affected greatly by climatic and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and fail to possess homogeneity and conservativeness like oceanic waters. They have appa... The waters in the shallow part of the 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 are affected greatly by climatic and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and fail to possess homogeneity and conservativeness like oceanic waters. They have apparent difference in modified degrees, so we may regard a certain range of mixed water as a relatively independent one. In fact, the study of water masses in the shallow sea means a modified analysis of waters. The idea of modified water masses is introduced, i. e., a water body which holds the similar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s, occupies a certain space, and varies seasonally and regularly. On the T-S diagram, it displays as a certain amount of points aggregated together, the centre of which changes regularly and may have a process of combination and separation.According to the clustering method, there are eight modified water masses in this area. They may also be divided into three salinity types. On the T-S diagram, the points concerning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of differ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 MASS MODIFIED WATER MASS the HUANGHAI SEA the east china SE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THE CLUSTERING METHOD IN ANALYSING SHALLOW WATER MASSES AND MODIFIED WATER MASSES IN THE HUANGHAI SEA AND EAST CHINA SEA
2
作者 Su Yusong, Yu Zuxiang and Li Fengqi(Shandong College of Oceanology,Qingdao)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89年第S1期385-402,共18页
The idea of modified water masses is introduced and a cluster analysis is used for determining the boundary of modified water masses and its variety in the shallow water area of the Huanghai Sea (Yellow Sea) and the E... The idea of modified water masses is introduced and a cluster analysis is used for determining the boundary of modified water masses and its variety in the shallow water area of the Huanghai Sea (Yellow Sea) and the East China Sea.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ed standards to make the cluster, we have determined the number and boundary of the water masses and the mixed zones.The results obtained by the cluster method show that there are eight modified water masses in this area. According to the relative index of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the modified water masses are divided into nin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 parts. The water, masses may also be divided into three salinity types. On the TS-Diagram, the points concerning temperature and safinity of different modified mater masses are distributed around a curve, from whic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radual modification may be embodied. The variation ranges of different modified water masses are all large, explaining the intensive modification of water masses 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 MASS MODIFIED WATER MASS the HUANGHAI SEA the east china SEA clustering method the MODIFIED regression curv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ological investigations of anchovy and some selected fish species caught during the R/V "Bei Dou" surveys 1984-1999 被引量:2
3
作者 ArneJohannessen 金星仕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2001年第4期46-56,共11页
The paper deals with growth of Japanese anchovy (Engraulis japonicus) and variations in length by area and maturity of anchovy and some selected fish species obtained during surveys with R/V "Bei Dou" in the... The paper deals with growth of Japanese anchovy (Engraulis japonicus) and variations in length by area and maturity of anchovy and some selected fish species obtained during surveys with R/V "Bei Dou" in the 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in 1984-1999.Demersal trawl catch rates for some selected fish species from the same surveys are also included.No density dependent growth in length or weight of anchovy was found.Reduced length at maturity of small yellow croaker was apparent from 1986 to 19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鱼 经济鱼类 生物学 生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SCUSSION OF SOME CONCEPTIONS OF A WATER MAS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FUZZY SETS
4
作者 李凤岐 苏育嵩 +1 位作者 王凤钦 喻祖祥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89年第S1期430-444,共15页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for differentiating water masses is a strict consideration of their relative "interior homogeneity" and obvious "exterior differences" with others in characteristics. The ...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for differentiating water masses is a strict consideration of their relative "interior homogeneity" and obvious "exterior differences" with others in characteristics. The conceptions of water type, water mass and water system are dealt with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fuzzy sets. A proposal to apply the theory of fuzzy sets to define the water mass and its core, independent area, boundary and mixing area is put forward.As an example, the membership function of the surface water masses in the 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 in August, 1979, are considered. Their cores, independent areas, boundaries, mixing areas and the approximation degrees between different water masses are calculated respectively. The water masses are ranged according to their fuzzy degre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 mass fuzzy SETS WATER type WATER system MEMBERSHIP function the YELLOW SEA the east china SE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东部次海盆下地壳倾斜反射体结构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
5
作者 徐子英 姚永坚 +4 位作者 汪俊 唐江浪 高红方 李学杰 曾程辉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5-276,共12页
南海东部次海盆洋壳内发育了大量强振幅的壳内倾斜反射体,它记录了海盆洋壳增生过程,深入研究海盆下地壳倾斜反射体的结构及成因,对认识南海海盆扩张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深反射多道地震剖面,刻画了东部次海盆下地壳倾斜反射体的... 南海东部次海盆洋壳内发育了大量强振幅的壳内倾斜反射体,它记录了海盆洋壳增生过程,深入研究海盆下地壳倾斜反射体的结构及成因,对认识南海海盆扩张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深反射多道地震剖面,刻画了东部次海盆下地壳倾斜反射体的结构特征及内部变形,初步探讨了其发育成因。研究表明,东部次海盆南、北部都发育强振幅的下地壳倾斜反射体,倾斜反射体大部分终止于Moho反射界面,但南北部倾斜反射体的分布范围、结构特征及成因存在明显差异。东部次海盆下地壳倾斜反射体倾斜长度北长南短,北长约15~22 km,南长约5~8 km;分布范围北大南小,北部南北向长约150 km,南部南北向长约70 km。下地壳倾斜反射区的Moho面埋深起伏差异明显北小南大,北为0.5 s,南有1.2 s。基底北部平坦南部起伏大,洋壳厚度北部厚南部薄,推测东部次海盆洋壳增生过程是非对称性和非均一的。东部次海盆下地壳倾斜反射体的成因可能与同岩浆断裂、水热循环、壳幔过渡区岩浆间隙侵入和基底深大断裂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东部次海盆 下地壳倾斜反射体 结构特征 发育成因 洋壳增生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陆架边缘海碳源汇的强度与控制因素
6
作者 宋金明 袁华茂 +8 位作者 李学刚 曲宝晓 钟国荣 邢建伟 马骏 段丽琴 王启栋 戴佳佳 刘珊珊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4,共14页
基于观测和大数据机器学习的研究表明,中国陆架边缘海(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年均碳汇强度为(-10.2±4.4)Tg/a。黄海、东海和南海北部全年吸收大气CO_(2),而渤海、南海南部和长江口沿岸向大气释放CO_(2)。东海碳汇最强,平均通量... 基于观测和大数据机器学习的研究表明,中国陆架边缘海(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年均碳汇强度为(-10.2±4.4)Tg/a。黄海、东海和南海北部全年吸收大气CO_(2),而渤海、南海南部和长江口沿岸向大气释放CO_(2)。东海碳汇最强,平均通量为(-10.5±4.5)Tg/a,黄海碳汇较小,为(-2.1±0.9)Tg/a。面积最小的渤海碳源为(+0.3±0.1)Tg/a,而面积最大的南海其碳源强度为(+2.0±0.9)Tg/a。从季节上看,冬季我国边缘海碳汇强度最大,为(-45.7±19.7)Tg/a,春季较弱,为(-16.9±7.3)Tg/a。而夏季和秋季我国边缘海整体为碳源,平均分别为(+11.9±5.1)Tg/a和(+9.9±4.3)Tg/a。中国陆架边缘海碳源汇强度平均不确定度为±43.0%(±4.4 Tg/a),比以往用局部海域观测数据导致的平均90.5%的不确定度,基于观测数据机器学习构建格点数据的估算结果不确定度降低了47.5%。海-气界面CO_(2)分压差的差异和由风速引起的CO_(2)交换速率差异是导致我国边缘海海-气界面碳源汇时空变化的关键,究其根本是源于水文动力、陆源输入、浮游生物群落及大洋跨陆架输送等多种因素和过程对我国边缘海海-气碳交换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源汇强度 海气界面二氧化碳通量 控制因素 中国陆架边缘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丽水凹陷古新统泥岩岩相划分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7
作者 陈刚 朱晓军 +1 位作者 蒋一鸣 朱伟林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1-82,共12页
通过岩石薄片、X射线衍射(XRD)和热解分析,对东海陆架盆地丽水凹陷古新统泥岩进行了岩相划分,并对比了不同岩相泥岩的有机质含量和生烃潜力特征。依据泥岩沉积构造和XRD矿物组成特征,可将丽水凹陷古新统泥岩岩相划分为纹层状泥岩、砂质... 通过岩石薄片、X射线衍射(XRD)和热解分析,对东海陆架盆地丽水凹陷古新统泥岩进行了岩相划分,并对比了不同岩相泥岩的有机质含量和生烃潜力特征。依据泥岩沉积构造和XRD矿物组成特征,可将丽水凹陷古新统泥岩岩相划分为纹层状泥岩、砂质块状泥岩和泥质块状泥岩。其中,纹层状泥岩的矿物基质和有机质呈互层状、不连续分布,有机质含量和生烃潜力最大,该类岩相主要分布在西次凹,以西次凹月桂峰组最为发育。砂质块状泥岩的长英质碎屑矿物含量高、粒径较粗,泥质块状泥岩的黏土矿物含量大、分布均匀,二者的有机质以颗粒状零散分布于矿物基质中,有机质含量和生烃潜力不高;砂质块状泥岩主要发育于凹陷的灵峰组、明月峰组,而泥质块状泥岩主要发育于东次凹月桂峰组。进一步对比丽水凹陷古新统和中国近海陆域古新统、海域始新统及以上已贡献油气产量的烃源岩,发现丽水凹陷古新统烃源岩的有机质含量和生烃潜力较好,具有持续投入的油气勘探价值。综合来看,东海陆架盆地丽水凹陷古新统不同岩相泥岩的有机质含量和生烃潜力及分布特征差异大,烃源岩的深入研究应重点关注纹层状泥岩及西次凹月桂峰组,这对该区的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相 有机质 生烃潜力 古新统 丽水凹陷 东海陆架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陆缘盆地成盆机制及其控藏作用——以中国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为例
8
作者 徐长贵 高阳东 +7 位作者 刘军 彭光荣 李洪博 邱欣卫 丁琳 龙祖烈 郑金云 姜大朋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9-739,共21页
中国南海被动陆缘的裂谷盆地研究近年来取得了重要进展,但至今仍没有就盆地属性形成统一认识,缺乏对该类盆地的形成机制及其控藏作用的详细解剖。基于连片的三维地震数据、重磁资料以及超过200口钻遇基底的钻井资料,首次提出珠江口盆地... 中国南海被动陆缘的裂谷盆地研究近年来取得了重要进展,但至今仍没有就盆地属性形成统一认识,缺乏对该类盆地的形成机制及其控藏作用的详细解剖。基于连片的三维地震数据、重磁资料以及超过200口钻遇基底的钻井资料,首次提出珠江口盆地为中生代弧-盆体系与新生代洋-陆体系在动力上转换、空间上叠合、时间上接续的复合陆缘盆地,并根据中生代基底岩浆弧的岩性差异,及其内部先存断裂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对新生代盆地影响程度,将中生代岩浆弧划分为后弧-内弧-前弧“三元”结构。复合陆缘盆地属性及其基底弧结构特征对盆地深部油气成藏有明显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1)中生代岩浆弧的内弧带先存逆断层的发育密度和倾角更大,利于新生代盆地“反转深断”形成大型宽且深的断陷湖盆,其最大湖盆面积可达3 590 km^(2),有利于形成大面积分布的优质烃源岩;(2)复合陆缘盆地基底岩性的东西差异控制了珠江口盆地深层成岩环境的东西差异特征——“东部贫钾、西部富钾”,同时发现富钾流体抑制高岭石沉淀和贫钾流体抑制伊利石转化的协同保渗机制,有效指导了深部储层预测;(3)复合陆缘盆地深部复杂流体背景下表现为“超临界CO_(2)促运、钙砂薄泥交互联封”的油气高效保存富集机制。提出的复合陆缘盆地概念丰富了大陆边缘盆地类型,对在全球类似盆地内开展成盆机制及其深部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烃机制 成储机制 油气富集机制 成盆机制 复合陆缘盆地 珠江口盆地 中国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西湖凹陷孔雀亭地区始新统平湖组中段沉积特征 被引量:1
9
作者 陈生华 王健伟 +5 位作者 刘舒 严曙梅 韩建辉 傅恒 谢才铸 孙莉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3-114,共12页
根据钻井岩心、测井、高精度三维地震等资料,利用古地貌恢复、地震相识别、数学逐步回归模型融合属性等方法,对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始新统平湖组中段沉积体系及砂体展布特征进行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西湖凹陷孔雀亭地区平湖组可... 根据钻井岩心、测井、高精度三维地震等资料,利用古地貌恢复、地震相识别、数学逐步回归模型融合属性等方法,对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始新统平湖组中段沉积体系及砂体展布特征进行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西湖凹陷孔雀亭地区平湖组可识别出1个二级层序,5个三级层序,古地貌呈北西—南东向阶梯式加深格局,沉积物源来自西北部的海礁凸起;②研究区平湖组中段位于三级层序的高位体系域,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有障壁滨海沉积体系,可细分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及潮坪4个亚相;③研究区砂体主要发育于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3个微相中,平湖组中段主要发育P8,P7,P6共3个砂层组,对应于平湖组中段高位体系域内的3个四级旋回,从最大海泛面开始发育P8砂层组,高位体系域中期发育P7砂层组,高位体系域末期发育P6砂层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分流河道 水下分流河道 河口坝 地震属性 平湖组 始新统 孔雀亭地区 西湖凹陷 东海陆架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RA-Interim高分辨率数据的中国东海南海波浪能评估 被引量:18
10
作者 万勇 张杰 +1 位作者 孟俊敏 王晶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59-1267,共9页
利用近20年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提供的海浪场数据研究东海、南海近海和近岸(4个波能富集区)波浪能资源的分布状况。研究表明:波功率密度大值区位于南海中北部、吕宋海峡、琉球群岛附近、台湾和菲律宾东部海域,P。约为14~18kW/m... 利用近20年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提供的海浪场数据研究东海、南海近海和近岸(4个波能富集区)波浪能资源的分布状况。研究表明:波功率密度大值区位于南海中北部、吕宋海峡、琉球群岛附近、台湾和菲律宾东部海域,P。约为14~18kW/m,波能资源秋冬季大,春夏季小;波能丰富且稳定的区域位于东海、南海北部近岸海域、台湾东部海域;南海年总波能量高于东海,越接近外海,年总波能量越大。近岸波能富集区波功率指向性好,波功率方向集中,有利于获得最大吸能效率;极值波功率最大可达330kW/m,对总波能密度有突出贡献的波况大致相同,H2为0.5~4.0m,Te为4~9s,该波况范围的能量约占总能量的90.0%以上。所得结果可为波能电站的选址及波能装置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A-interim再分析数据 东海 南海 近海 近岸 波浪能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黄海海表面温度季节内变化特征的EOF分析 被引量:24
11
作者 曾广恩 练树民 +2 位作者 程旭华 华祖林 齐义泉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6-155,共10页
基于1998—2004年的TRMM/TMI卫星遥感海面温度(SST)数据,在初步分析东、黄海SST的季节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采用EOF方法分析了SST的季节内变化特征,进而对SST季节内变化的可能机制进行了探讨。EOF分析获得的前4个模态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7.... 基于1998—2004年的TRMM/TMI卫星遥感海面温度(SST)数据,在初步分析东、黄海SST的季节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采用EOF方法分析了SST的季节内变化特征,进而对SST季节内变化的可能机制进行了探讨。EOF分析获得的前4个模态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7.07%,其结果基本反映了东、黄海SST变化的主要物理过程。其中,EOF的第一模态的方差贡献率占30.17%,其空间模态揭示了以东海北部为中心的、整个海域SST变化趋于一致的特征,这一模态的显著变化周期为6.3周;第二模态的方差贡献率占14.36%,其空间模态呈现东南海域与西北海域SST的反相变化趋势,显著变化周期为8.7周和10.6周;第三模态的方差贡献率占7.02%,其空间SST变率最大的区域位于黄海海域,显著变化周期为6.8,8.7,10.2周等;第四模态的方差贡献率占5.52%,其空间SST变率最大的区域位于东、黄海近海,显著变化周期为6.8周。东、黄海SST季节内变化与此海区大气中的季节内振荡是紧密相关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黄海 海表面温度 季节内变化 Eof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孔雀亭区断裂体系特征及控藏效应 被引量:3
12
作者 薛煜恒 李坤 +3 位作者 尚娅敏 陈秋佟 盛烈豪 刘建斌 《岩性油气藏》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1-169,共9页
以三维地震精细解释为基础,运用构造剖面复原、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方法,对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孔雀亭区断裂体系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演化特征及控藏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西湖凹陷孔雀亭区断裂体系具有明显东、西分区、分带特征... 以三维地震精细解释为基础,运用构造剖面复原、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方法,对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孔雀亭区断裂体系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演化特征及控藏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西湖凹陷孔雀亭区断裂体系具有明显东、西分区、分带特征。平面上,东部发育3组方向主干伸展断裂,NNE向为主,NE向及近NS向次之,西部发育2组方向主干伸展断裂,NE向为主,NNE向次之;剖面上东部以多米诺式斜列构造样式为主,西部以同向断阶为主;自西向东可分为5个断阶带,东部发育2个反向断裂带,西部发育3个同向断裂带。②研究区断裂体系经历了断陷期、断-坳转换期、坳陷反转期以及区域沉降期4个演化阶段,断裂活动性表现出“东部为早强晚弱、西部为早弱晚强”差异演化特征。③研究区发育东部反向断槽-局部自圈油气藏和西部顺向断阶-岩性尖灭油气藏,其中东部的油气藏为双源供烃,是油气富集有利区,尤其是F2和F3断裂活动性强、断距较大,所控圈闭的面积和高度大,在平湖组富油、花港组下段富气,是有利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断裂 断裂活动性 双源供烃 断裂控藏 反向断槽-局部自圈油气藏 顺向断阶-岩性尖灭油气藏 西湖凹陷 东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ezy型和广义Manning型摩擦关系在渤、黄、东海陆架潮汐模拟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滕飞 方国洪 +3 位作者 魏泽勋 徐晓庆 崔欣梅 吴頔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96-705,共10页
以往对渤、黄、东海潮汐数值模拟中使用的摩擦系数大都采用不随地点变化的常数,即采用Chezy型摩擦。为了改善模拟效果,本文比较了Chezy型和广义Manning型摩擦关系,并选择与实测数据符合最好的参数,即最优参数。结果表明,采用广义Mannin... 以往对渤、黄、东海潮汐数值模拟中使用的摩擦系数大都采用不随地点变化的常数,即采用Chezy型摩擦。为了改善模拟效果,本文比较了Chezy型和广义Manning型摩擦关系,并选择与实测数据符合最好的参数,即最优参数。结果表明,采用广义Manning型摩擦系数所得结果更好。底摩擦系数在0.0009至0.0014之间,显著低于Proudman(1953)给出的0.0026,也比以往大多数已发表的值小。与原始的Manning公式不同(该公式的幂值为负数),本研究得到的幂值为正,表明在渤、黄、东海陆架区。总体上,水体越浅摩擦系数越小。本文给出了根据最优Manning型摩擦参数模拟得出的同潮图和能通量分布图,并描述了它们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黄海 东海 数值模拟 海底摩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季东海海水和大气中BTEX分布及生态环境效应
14
作者 李进国 乔浩 +4 位作者 徐锋 王健 吴谨巍 周立敏 张洪海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225-3234,共10页
研究了2020年10月中国东海海域海水和大气中苯、甲苯、乙苯和二甲苯(BTEX)的浓度分布特征,评估了其海-气交换通量,并分析了其生态风险及环境效应.结果表明,研究海域表层和底层海水中苯、甲苯、乙苯、间/对二甲苯和邻二甲苯的平均浓度分... 研究了2020年10月中国东海海域海水和大气中苯、甲苯、乙苯和二甲苯(BTEX)的浓度分布特征,评估了其海-气交换通量,并分析了其生态风险及环境效应.结果表明,研究海域表层和底层海水中苯、甲苯、乙苯、间/对二甲苯和邻二甲苯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36.8±76.8),(321.3±279.0),(530.3±530.0),(336.2±453.6)和(493.7±814.7)pmol/L,以及(122.3±84.2),(217.1±162.4),(423.8±399.0),(236.8±215.1)和(344.3±288.5)pmol/L,整体呈现出近岸和调查海域东部高的分布特征,其中近岸高表明受陆源输入影响显著,调查海域东部高值可能与石油开采活动有关.大气中苯、甲苯、乙苯、间/对二甲苯和邻二甲苯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10.5±45.3),(410.1±384.4),(139.5±108.8),(128.3±123.9)和(108.9±97.6)×10^(-12),后向轨迹显示其受陆源输入的显著影响.东海海域苯、甲苯、乙苯、间/对二甲苯和邻二甲苯的海-气通量平均值分别为(25.6±13.1),(73.1±78.2),(179.9±194.5),(146.3±185.4)和(216.3±358.7)g/(km·d),表明调查海域是大气中BTEX的重要来源.生态风险方面,海水中,BTEX浓度远低于海洋生物的急性毒性半数效应浓度(EC50)和半数致死浓度(LC50),表明BTEX对部分海洋生物的直接危害较低;大气中,通过计算致癌风险值(R)、非致癌风险危害商(HQ)和非致癌风险指数(HI)均远低于参考值,表现出BTEX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威胁较低.通过O3和SOA生成潜势的分析发现,甲苯和二甲苯是大气中BTEX的关键活性成分,对环境效应的影响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环苯系物 分布 海-气通量 生态风险 环境效应 东海 秋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三叶原甲藻(Prorocentrum triestinum)的形态特征及其ITS序列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红霞 陆斗定 +2 位作者 何飘霞 夏平 戴鑫烽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55-162,共8页
报道了首次分离于东海海域的三叶原甲藻(Prorocentrum triestinum Schiller)藻株号(LAMB100721),通过利用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形态特征、显微结构和分子系统进化进行了详尽描述和鉴定。细胞长卵形或... 报道了首次分离于东海海域的三叶原甲藻(Prorocentrum triestinum Schiller)藻株号(LAMB100721),通过利用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形态特征、显微结构和分子系统进化进行了详尽描述和鉴定。细胞长卵形或披针形,后端细长且尖,前端圆,最宽部位于细胞中央。顶刺长而显,三角状。壳面光滑,无刺或突起物。刺丝胞孔稀疏而不规则地分布于壳面边缘。叶绿体无具体形状,分布于整个细胞中,细胞核球形,位于中下部。老化的细胞可见细胞边缘的间接带,且间接带表面光滑。细胞长为19~25μm,平均值为(22.6±0.9)μm;宽为11~16μm,平均值为(13.2±1.1)μm。所测目标藻株的rDNA ITS序列长度为569bp,其中GC含量为47.6%。三叶原甲藻系赤潮种,为东海原甲藻春季大规模赤潮的伴随种。加强有害赤潮的预防和监测工作是减少危害的有效途径,而对赤潮原因种的准确识别和鉴定则是基础和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三叶原甲藻 形态特征 扫描电镜 rDNAITS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BN转换横波分裂分析刻画东海西湖凹陷裂缝分布
16
作者 李亚清 刘苗 +4 位作者 赵秀莲 陈茂根 朱宝衡 陈琳枝 李振伟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9-199,共11页
裂缝方位和发育强度是各向异性研究的重要参数,通过常规纵波地震数据难以辨识。相比之下,裂缝引起的横波分裂现象更加明显。为研究中国东海西湖凹陷探区裂缝发育情况,本文利用四分量海底节点(oceanbottom nodes,OBN)地震数据中记录的转... 裂缝方位和发育强度是各向异性研究的重要参数,通过常规纵波地震数据难以辨识。相比之下,裂缝引起的横波分裂现象更加明显。为研究中国东海西湖凹陷探区裂缝发育情况,本文利用四分量海底节点(oceanbottom nodes,OBN)地震数据中记录的转换横波信息进行了横波分裂分析。研究发现:浅层(0~3000ms)快慢横波时间延迟3~5ms,平均裂缝方向约111°—117°,裂缝方位相似度高达80%~90%,裂缝发育比较集中;深层(大于3000ms)裂缝分布较复杂,快慢横波时间延迟主要集中于6~8ms,主要方位集中于119°,但裂缝方位相似度低(低于50%),方位不集中,出现约20°—40°方位的裂缝。研究区浅层主要发育NW(西北)向裂缝,深层主要发育NW(西北)和NE(东北)向裂缝,与研究区断层发育方向基本一致;横波分裂时间延迟量从浅部到深部逐渐增大,表明越往深层,裂缝发育强度越强;研究区南侧时间延迟明显高于北侧,表明南侧裂缝发育强度高于北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横波分裂 OBN转换横波 各向异性 裂缝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海联动”:美国海上制华策略及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贺先青 《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1-106,I0003,共17页
南海、东海和台海(“三海”)问题事关中国国家主权与安全。美国出于海洋霸权护持的战略需求,不断强化“中国威胁”认知,提升针对中国“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的反制水平,意图利用中国周边海洋矛盾,推动“三海”问题的“安全化”进程,通... 南海、东海和台海(“三海”)问题事关中国国家主权与安全。美国出于海洋霸权护持的战略需求,不断强化“中国威胁”认知,提升针对中国“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的反制水平,意图利用中国周边海洋矛盾,推动“三海”问题的“安全化”进程,通过“三海联动”策略实现高效制华。操作实施上,美国通过构建“三海”叙事逻辑,打造遏制中国的军事基地网络,采取多样化军事威慑行动,构建众多双边、小多边盟伴网络,强化海上制华态势。美国此举加剧了中美海上博弈的烈度,冲击了地区海洋安全秩序构建,对中国周边海洋安全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并增加了中国的海上维权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海联动 海洋安全 美国 中国周边 南海 东海 台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东海海域台风浪特征分析
18
作者 邱梓欣 程天宇 +2 位作者 高郭平 陈洁 龙逢鑫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3-504,共12页
紧邻长江口的黄东海海域航线密集,航运繁忙,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产生的极端海浪显著威胁船舶航行安全。本研究利用1949—2022年影响黄东海海域的TC最佳路径数据集提取风场数据,并驱动SWAN(Simulating WAves Nearshore)海浪模... 紧邻长江口的黄东海海域航线密集,航运繁忙,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产生的极端海浪显著威胁船舶航行安全。本研究利用1949—2022年影响黄东海海域的TC最佳路径数据集提取风场数据,并驱动SWAN(Simulating WAves Nearshore)海浪模式,获得TC影响下的海浪数据,分析历史台风浪的发生强度、频次和空间分布等特征,探讨不同TC移动速度下的海浪不对称分布特征及危险性海浪的主要可能成因。结果表明,TC影响下,研究海域的海浪强度和出现频率呈现显著的空间差异性,海浪危险等级呈现由东南向西北海域递减的分布特征,极端台风浪的主导波向为SE向。研究海域内,东南部外海海域属于海浪高危险区,30°N以南近海海域的海浪危险等级相对高于30°N以北的近海海域。台风浪呈现明显的不对称分布,右前侧象限的有效波高值更大、波长更长、波周期更长,同时,移动速度介于>3.0~7.0 m/s的中速移动TC引起的海浪场不对称性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SWAN海浪模式 极端海浪 波要素不对称分布 黄东海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株海洋来源分枝菌酸小杆菌属细菌的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19
作者 周羿 于敏 +1 位作者 张晓华 郭瑞红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0-74,共15页
为了解决分枝菌酸小杆菌属(Mycolicibacterium sp.)菌株的遗传特征及代谢潜力不明的问题,本研究对分离自东海和马里亚纳海沟的两株菌株LZB054和YHM108及其相近菌株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基因组学分析。采用全基因组测序获得菌株LZB054和YHM10... 为了解决分枝菌酸小杆菌属(Mycolicibacterium sp.)菌株的遗传特征及代谢潜力不明的问题,本研究对分离自东海和马里亚纳海沟的两株菌株LZB054和YHM108及其相近菌株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基因组学分析。采用全基因组测序获得菌株LZB054和YHM108的基因组序列,并基于16S rRNA基因和单拷贝核心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明确了它们的分类地位,随后,对两株菌以及同属参考菌株的基因组基于不同数据库进行功能注释及比较分析。菌株LZB054和YHM108基因组大小分别为6149381和6164082 bp,GC含量分别为67.99%和67.87%,分别编码了5761和5848个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这两株菌株虽为同种,但通过DNA杂交(DNA-DNA hybridization,DDH)发现,它们与最相似菌株之间的相关性值均小于70%,初步判断它们为该属的潜在新种。通过功能注释分析发现,与脂肪转运代谢、转录和次级代谢物生物合成相关的功能基因占比较高。分离自东海的LZB054菌株携带锰铁运输蛋白编码基因,而来源于马里亚纳海沟的YHM108菌株则具有胶质酸和生物膜转录调节蛋白编码基因、甲酸氧化以及甲烷氧化功能基因。此外,两菌株均富含多种葡萄糖苷酶、磷脂酰肌醇甘露基转移酶和糖原磷酸化酶等碳水化合物活性酶,并拥有10种以上的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以及烷烃降解基因,展现出极高的潜在应用价值。本研究通过比较基因组分析,揭示了两株分枝菌酸小杆菌属潜在新型菌株LZB054和YHM108的基因组特征和代谢潜力,从而为深入研究它们对海洋环境的适应机制以及后续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数据基础和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马里亚纳海沟 分枝菌酸小杆菌 全基因组测序 基因组功能注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精致真刺水蚤(Euchaeta concinna)种群生态特征 被引量:19
20
作者 徐兆礼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7-104,共8页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00′N、118°30′—128°00′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采用聚集强度等生态学方法和回归方差贡献等统计分析方法,对东海浮游桡足类精致真刺水蚤自然种群特征进行了研究,并与1979—1...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00′N、118°30′—128°00′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采用聚集强度等生态学方法和回归方差贡献等统计分析方法,对东海浮游桡足类精致真刺水蚤自然种群特征进行了研究,并与1979—1980年资料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精致真刺水蚤在东海的优势性主要表现在秋季;其丰度和优势度有显著的季节变化,依次为秋季>冬季>夏季>春季;除夏季东海北部近海丛生指标I为1·34外,冬、春和夏3季I均为负值,秋季I值最高,有明显的聚集现象。与20年前结果相比,东海精致真刺水蚤优势度和占浮游桡足类总丰度的比例有所上升,这种现象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相关。底层水环境的变化和暖流势力的强弱是影响东海精致真刺水蚤数量分布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浮游桡足类 精致真刺水蚤 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