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5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an and nature》
1
作者 杨滟珺 《印染》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I0044-I0044,共1页
关键词 man and nature man and nat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interpreting "Universe" and Recovering "Benevolence" -- To Commemorate the Evolution and Ethics andthe Theory of Benevolence Published 120 Years
2
作者 Zhang Shuguang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83-288,共6页
Yan Fu's 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Tan Sitong' s Theory of Benevolence are thetwo important books published in the great turning point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Both booksnot only harshly criticize the monarchy, tak... Yan Fu's 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Tan Sitong' s Theory of Benevolence are thetwo important books published in the great turning point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Both booksnot only harshly criticize the monarchy, take the lead in appealing for liberty, equality and democra-cy, but also give a creative explanation of universe -man relationship which is the basic issue of Chi-nese thought,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cosmology and morality toward a new worldoutlook, social outlook and values, and lay the foundation for ontology and methodology of new ide-as and new theories. Both books have the "Prejudice" given by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but be-cause of their ideological resources, thinking coordinates and methodological path differences, theyconstitute a certain relationship of contrast and complementarity in theory. Therefore, conducting amore in - depth analysis and summing up the achievements and limitations of them are enough toprovide valuable lessons for us in "restarting the thinking of universe -man" in today's er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IVERSE man BENEVOLENCE natural SELECTION SOCIaL SELECTION objective BELIE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nstruction of Core Values of Teenag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Theory
3
作者 Han Yongtao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15-223,共9页
Marxist theory is an im portant so urce of socialism core value theory,and building so cialism core valu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t theory is a major proposition that must be considered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 Marxist theory is an im portant so urce of socialism core value theory,and building so cialism core valu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t theory is a major proposition that must be considered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new era.Based on the Marxist material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this paper analyzed,from the Marxist perspective,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ree and full developm ent of people,the value of peo ple and social development,pointe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necessity of targeted education of the core values for teenagers,and proposed to develop and innovate the ways and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s well as carry out extensive education on the Marxism,socialism patriotism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t theory,for the purpose of helping teenagers build socialism core values and strengthen their faith in the socialist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deals and beliefs of commun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RXisT theory material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 nature of man free and full development of people PaTRIOTisM traditional cult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赋能生态正义的前提反思、现实困囿及纾解策略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建森 陶莉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37,共12页
生态正义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当前,人工智能为协调人类社会中的生态利益、分配生态资源及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正义目标提供了新机遇。然而,在利用人工智能推进生态正义的过程中,也需注意避免陷入一些价值认知误区... 生态正义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当前,人工智能为协调人类社会中的生态利益、分配生态资源及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正义目标提供了新机遇。然而,在利用人工智能推进生态正义的过程中,也需注意避免陷入一些价值认知误区,必须正视技术资本化与“反生态性”逻辑、算法机制与公平分配失衡、技术应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三重矛盾。从坚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筑牢数字安全共同体、构建技术创新共同体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四个维度出发,科学引导人工智能的运行过程和发展方向,重塑人工智能赋能生态正义的多样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生态正义 资本逻辑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生美学:中国美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一次尝试
5
作者 韩清玉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9-155,F0002,共8页
自主知识体系指不以西方学科范式和理论观念为衡量尺度的中国话语与中国形态,具有原创性、主体性和时代性三个主要特征。“生生美学”研究可以视为中国美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一次重要尝试。生生美学包含审美本体论(生生)、经验论(生命... 自主知识体系指不以西方学科范式和理论观念为衡量尺度的中国话语与中国形态,具有原创性、主体性和时代性三个主要特征。“生生美学”研究可以视为中国美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一次重要尝试。生生美学包含审美本体论(生生)、经验论(生命感)、审美范畴(生气、气韵生动、生意等)等问题域,是一个完备的美学体系;相对于西方生命哲学、自然美学、环境美学,生生美学是具有中国形态的生态美学,是原创的本土理论话语;生生美学是应对全球生态危机、超越后现代的新的意义系统。对生生美学诸理论面向的揭示,对于丰富中国当代美学的思路与方法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生美学 自主知识体系 天人合一 生命 生态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河湖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与路径创新——基于巢湖综合治理的案例考察
6
作者 董玮 许玉久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11-219,共9页
流域作为国土空间中的基本生态单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新时代河湖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应有之义。在学界现有研究基础上,论文重点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如何予以河湖流域更为细微化、焦点化的... 流域作为国土空间中的基本生态单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新时代河湖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应有之义。在学界现有研究基础上,论文重点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如何予以河湖流域更为细微化、焦点化的治理指引。通过阐明生态文明建设映射在河湖治理中的核心要义与内在逻辑,解析生态自然观、经济观、民生观、系统观、法治观对于河湖治理的指导思路,引入巢湖综合治理这一重要案例,揭示巢湖综合治理的三阶段演化格局及其在生态安全、经济、法治、技术等体系方面存在的现实症结,结合日本琵琶湖—淀川流域的治理历程及其对我国河湖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启示,构建兼具流域治理特点、蕴含区域发展特色的河湖生态文明建设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湖生态文明建设 巢湖综合治理 流域治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论述对中华传统自然观的继承与创新 被引量:1
7
作者 陈红娟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2,F0002,共9页
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与特色内容之一,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继承发展,也是对中华传统自然观的创新发展。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论述主要从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个层面实现了... 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与特色内容之一,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继承发展,也是对中华传统自然观的创新发展。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论述主要从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个层面实现了对中华传统自然观的创新发展。第一,建构人与自然共同体,重塑“人-自然”互生逻辑,从本体论层面实现对传统自然观的创新;第二,强化“人”的主观能动性,重构“人-自然”平等格局,从认识论层面实现对传统自然观的创新;第三,扬弃“天”的内在价值,深化“人-自然”价值统一,从价值论层面实现对传统自然观的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传统自然观 本体论 认识论 价值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间、空间与道德:明式书房中的“天人合一” 被引量:1
8
作者 莫哲琼 王奕雯 季铁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6-111,共6页
本文旨在探讨明式文人书房“天人合一”的核心设计理念及其实现方式。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图像分析法和物质文化研究法,系统考察明代文人书房的文献记载、图像资料及有关文物。研究发现,明代文人是从时间、空间、道德三个维度,在对天... 本文旨在探讨明式文人书房“天人合一”的核心设计理念及其实现方式。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图像分析法和物质文化研究法,系统考察明代文人书房的文献记载、图像资料及有关文物。研究发现,明代文人是从时间、空间、道德三个维度,在对天时、天场、天德的拟真中,将书房塑造为一个天人合一、气韵生动的道德文化空间:仿天时体现在按月令更替书画、按四时更换花木;拟天场是通过选址外部与自然环境相连,内部用天然材料、仿生形制、自然纹样等营造;法天德则强调以礼制规范空间秩序,以朴素自然为审美追求。这种对天的多维度效仿,使明式书房不再仅是静态的物质空间,更是滋养文人、连接“天”与“人”的精神场域,这一发现为当下博物馆与私人住宅中“中国书房”的还原与再设计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式书房 天人合一 古典家具 传统家具 空间营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岛礁型海洋生物保护区(IMPA)的设计和管理:理论和实例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徐嵩龄 孙建璋 +4 位作者 钟晓东 唐飞 刘芫 曹光招 葛伟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95-103,共9页
本文提出和论述了岛礁型海洋生物保护区(IMPA)设计和管理的7条原则;生物多样性和稀缺性,生境典型性和完整性,物种-面积关系,海-陆生态交错带,人工自然化.生态脆弱性和自养型经济。并且结合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海洋生物保护... 本文提出和论述了岛礁型海洋生物保护区(IMPA)设计和管理的7条原则;生物多样性和稀缺性,生境典型性和完整性,物种-面积关系,海-陆生态交错带,人工自然化.生态脆弱性和自养型经济。并且结合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海洋生物保护区──南麂列岛自然保护区(NINR)的设计和规划的实践,说明如何实施这些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岛礁型 海洋生物保护区 人工野化 生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第二个结合”的理论典范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培功 《求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7,共8页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第二个结合”的提出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达到了新的境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第二个结合”的提出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达到了新的境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传统。通过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生存共同体、情感共同体、道德共同体的理论逻辑,从而探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是对生存共同体、情感共同体、道德共同体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第二个结合”使得“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理论嬗变,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返本开新,也向世界呈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第二个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音乐治疗中的生态美学观念
11
作者 邹珊 刘敏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58-62,共5页
从生态美学的视角,分析中国传统音乐治疗“人与天地相参”的原则、“形体不敝,精神不散”的目的和“以情胜情调七情”的核心思想,探讨此疗法中的“取象比类”的审美推论、“游心于物之初”的审美想象与以“和”为核心的审美理想,突出揭... 从生态美学的视角,分析中国传统音乐治疗“人与天地相参”的原则、“形体不敝,精神不散”的目的和“以情胜情调七情”的核心思想,探讨此疗法中的“取象比类”的审美推论、“游心于物之初”的审美想象与以“和”为核心的审美理想,突出揭示了此疗法与生态美学中整体统一性、和谐共生性和动态发展性思想的关联。在呼唤对生态环境问题予以观照的当今时代,人们能从这种音乐治疗中,走向深层的审美静观,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世界,与宇宙交相和谐、共同创进、臻于无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疗法 天人合一 生态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生态文明:当代出场、内涵面相与实践展陈 被引量:1
12
作者 景池 冯明宇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3-132,共10页
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是一体推进数字中国与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数字生态文明作为数智时代的独特文明形态,在文明发展范式绿色化转型、科学技术变革数智化趋势与数字中国建设生态化要求同期交... 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是一体推进数字中国与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数字生态文明作为数智时代的独特文明形态,在文明发展范式绿色化转型、科学技术变革数智化趋势与数字中国建设生态化要求同期交叠的复合语境下出场,整体呈现出“人—数字—自然”互构共生系统、“数字化”和“绿色化”交融耦合过程及“传统生态文明”数智化进阶样态的三维内涵面相,旨在通过推动生态环境智慧治理、促进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与倡导绿色智慧生活方式,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战略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生态文明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色化 数字化 环境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之“新”解
13
作者 曹家宁 刘吉发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20,共10页
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华文明自古秉持的生态智慧。在新一轮科学技术变革的宏观背景下,通过解析新质生产力引发的对人类、对社会、对自然的新质变化,能够明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的时代“新”意涵、逻辑“新”理路和实践“新... 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华文明自古秉持的生态智慧。在新一轮科学技术变革的宏观背景下,通过解析新质生产力引发的对人类、对社会、对自然的新质变化,能够明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的时代“新”意涵、逻辑“新”理路和实践“新”进路。从时代意涵看,当前新质生产力变革所带来的人与自然关系高维和谐,既是先进生产力的显著标识,也是人类现代化的生态升维,彰显着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生态适宜性。从逻辑理路看,发展新质生产力将会带来人类社会的深刻变革,在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交互方式、人类社会组织结构的建构范式和人类道德文化体系的表现形式上产生有利于人与自然关系有机和谐的积极变化。从实践进路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应当积极把握生产力发生新质变化的时代契机,集中解决当前人与自然的突出矛盾,加快构建人与自然新型关系,克服传统现代化中生态自反性限制,渐进式地迈向高质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开创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 生态现代化 生态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制度优势”到“文明范式”:社会主义生态治理的认知革命与经验重构
14
作者 赵晓宇 张丽 《社会主义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1-69,共9页
马克思恩格斯描述了19世纪资本主义工业化迅速发展所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工人阶级恶劣的生产生活环境,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中生态危机的根源,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生产方式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使用是生态恶化的根本原因,并... 马克思恩格斯描述了19世纪资本主义工业化迅速发展所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工人阶级恶劣的生产生活环境,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中生态危机的根源,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生产方式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使用是生态恶化的根本原因,并提出通过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实现共产主义来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解。新中国成立初期,受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我国一度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作为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不存在生态环境问题。这种认知偏差导致了经济建设中的急躁冒进,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冲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逐渐显露,我国开始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并非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附属品,而是现代社会发展面临的普遍挑战。社会主义社会虽然同样面临生态环境问题,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通过对生态环境问题认知的不断深化,我国逐步形成了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方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方案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文明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基因的可专利性之争——Myriad案评析
15
作者 苟大凯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27-131,共5页
Myriad案解决的重点问题是,美国分子病理学协会等与Myriad公司之间有关人类基因的可专利性问题的争议。Myriad案中,美国最高法院根据基因技术的特点颇具针对性地对"发明"与"发现"做了区分,并在审查人类基因的可专... Myriad案解决的重点问题是,美国分子病理学协会等与Myriad公司之间有关人类基因的可专利性问题的争议。Myriad案中,美国最高法院根据基因技术的特点颇具针对性地对"发明"与"发现"做了区分,并在审查人类基因的可专利性时灵活地运用了区分自然之物与人造之物的方法,最终否定了分离DNA的可专利性,肯定了cDNA的可专利性。Myriad案成为美国生物技术发明专利保护史上又一具有里程碑式转折意义的判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DNa CDNa 可专利性 人造之物 自然之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S混合式语言接口的研究与设计
16
作者 许建潮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CSCD 1993年第3期49-53,共5页
本文研究了混合式语言接口设计的难点,提出了一种简单的、适用于 MIS 的混合式语言接口的设计方法。
关键词 管理信息系统 人机对话 语言接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颜值”何以转化为经济“产值”: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
17
作者 余敏江 贾德清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80,共12页
生态产品是联结自然和社会的桥梁和纽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环境高水平保护的重要举措。通过对A县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案例研究发现,生态价值转化效能受到“资源要素行动者结构”及其过程化机制的多重影响。其中... 生态产品是联结自然和社会的桥梁和纽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环境高水平保护的重要举措。通过对A县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案例研究发现,生态价值转化效能受到“资源要素行动者结构”及其过程化机制的多重影响。其中,以生态资源禀赋、制度政策环境为核心的基础性要素体系与以政府主体、市场主体和村民共同参与的行动者结构构成了“生态价值变产值”的核心序参量。要素体系的匹配程度和聚合效应促使不同行动者围绕生态“颜值”与经济“产值”之间的套现机制,形成平等参与和有序协同的内生关系,进而激活和共享各类要素资源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构建支撑实现“生态资源生态资产生态资金”货币化转变的要素体系和“资源变产品”“产品变商品”的内在机制与关键环节。基于此,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是一个主体结构和资源要素长程互动的“连续谱”。生态价值的可持续转化有赖于两大要素体系之间相互适配,需要构建基础性资源要素的确权核算机制、“行动者资源”要素体系的耦合协同机制和“资源资产资金”制度套利机制,从而为生态价值可持续转化提供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山”理论 生态产品 价值实现 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视域下乡村生态振兴路径研究
18
作者 李美琪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13期146-149,共4页
基于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论,深入探讨乡村生态振兴的实现路径。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生态振兴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该文从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论出发,一是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生态环境质量... 基于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论,深入探讨乡村生态振兴的实现路径。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生态振兴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该文从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论出发,一是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生态环境质量;二是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强化生态文化教育,提升村民的生态意识;四是完善生态治理机制,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生态治理体系。通过以上路径,促进乡村生态系统的修复与保护,推动乡村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的目标,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乡村振兴 生态 乡村生态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湿地合理利用模式、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19
作者 钱逸凡 魏姿芃 刘道平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26-33,共8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湿地合理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成功探索出“湿地生态旅游+”“湿地生态农业+”“湿地健康疗养+”“湿地文创产品+”“湿地自然教育+”和湿地多元利用等诸多独具中国特色的合理利用模式。然而,我国湿地合理利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湿地合理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成功探索出“湿地生态旅游+”“湿地生态农业+”“湿地健康疗养+”“湿地文创产品+”“湿地自然教育+”和湿地多元利用等诸多独具中国特色的合理利用模式。然而,我国湿地合理利用当前仍面临着绿色发展理念薄弱、科技创新赋能不足、科学经营水平不高、引导示范推广不够等问题。应通过着力培育湿地新质生产力、增强科技创新赋能、提升湿地精细管理水平、强化龙头示范效应等措施,持续创新并推广湿地合理利用模式,为推进新时期湿地高质量发展、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合理利用 高质量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园林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以阳新县银杏大蚕蛾防治为例
20
作者 邓志坚 《园艺与种苗》 2025年第5期66-67,103,共3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园林植物在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碳中和与碳达峰目标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生物防治技术因其无污染、可持续的特点,逐渐成为园林植物病虫害管理的重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园林植物在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碳中和与碳达峰目标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生物防治技术因其无污染、可持续的特点,逐渐成为园林植物病虫害管理的重要手段。该文以阳新县银杏大蚕蛾防治为例,探讨了基于生态平衡的生物防治技术创新与应用,分析其在减少碳排放、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的作用,为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植物 生物防治技术 银杏大蚕蛾 碳中和 碳达峰 人与自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