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柴芍乳增胶囊对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大鼠神经递质和胃肠激素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杨铭 张文军 +2 位作者 于德伟 赫慧 杨明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811-1818,共8页
目的观察柴芍乳增胶囊对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注射苯甲酸雌二醇加不可预知的应激刺激方法,复制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大鼠模型。模型大鼠给予柴芍乳增胶囊高、中、低剂量(1.2、0.6、0.3 g·kg^(-1))... 目的观察柴芍乳增胶囊对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注射苯甲酸雌二醇加不可预知的应激刺激方法,复制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大鼠模型。模型大鼠给予柴芍乳增胶囊高、中、低剂量(1.2、0.6、0.3 g·kg^(-1))。连续28天。观察大鼠一般状态及行为学指标,乳头直径、乳头高度及乳腺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测血清孕酮(P)、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生成素(FSH)、雌二醇(E2)、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胃动素(MTL)、血管活性肠肽(VIP)、P物质(SP)。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脱毛、倦怠、反应迟钝、易激怒,自主活动次数减少、蔗糖水偏嗜度降低,体质量明显降低(P<0.01);乳头直径增加,乳头高度增大(P<0.01);乳腺小叶增生程度增大(P<0.01)。血清中E2、LH、5-TH、NE、DA、MTL、SP含量升高,P、VIP含量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柴芍乳增胶囊各剂量组脱毛、倦怠、反应迟钝、易激怒等症状明显改善,自主活动次数增加、蔗糖水偏嗜度升高(P<0.05或P<0.01);乳头直径和乳头高度明显减少(P<0.05或P<0.01);乳腺小叶增生程度降低(P<0.05或P<0.01);血清中P、FSH、VIP含量明显升高,E2、LH、5-TH、NE、DA、MTL、SP含量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柴芍乳增胶囊能缓解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模型大鼠性激素紊乱,调节神经递质水平,改善胃肠激素异常,减轻肝郁气滞症状,抑制乳腺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芍乳增胶囊 乳腺增生 肝郁气滞证 神经递质 胃肠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蒲公英对乳腺疾病治疗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
作者 张文可 程旭锋 +2 位作者 李志鲲 王蓓蓓 孟冰心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2-216,共5页
乳腺疾病是我国常见的危害女性心理及健康的最主要因素,蒲公英在治疗乳腺疾病方面疗效确切,深入研究其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尤为必要。基于此,就近年来关于蒲公英对乳腺疾病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分析,发现可通过含蒲公... 乳腺疾病是我国常见的危害女性心理及健康的最主要因素,蒲公英在治疗乳腺疾病方面疗效确切,深入研究其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尤为必要。基于此,就近年来关于蒲公英对乳腺疾病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分析,发现可通过含蒲公英的复方治疗乳腺增生病;其主要有效成分可通过调控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信号通路和微生物相关分子模式(microb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MAMPs)信号通路,下调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ukin-6,IL-6)等炎性因子的表达治疗哺乳期乳腺炎;通过中药复方合理配伍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通过调控细胞周期以抑制增殖、促进凋亡、抗侵袭转移、调节自噬、影响雌激素、提高免疫力、抑制相关代谢途径等抗乳腺癌。总结梳理的关于蒲公英作用于乳腺疾病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可为进一步研究蒲公英在乳腺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公英 乳腺增生病 哺乳期乳腺炎 非哺乳期乳腺炎 乳腺癌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息经络铜砭刮痧结合五行音乐疗法在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症病人中的应用 被引量:7
3
作者 杨政坤 郑娟霞 +2 位作者 吴永睿 龚锐 刘鸿源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6-368,共3页
目的:探讨全息经络铜砭刮痧结合五行音乐疗法在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症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2年3月在我院中医流派工作室及中医护理门诊的52例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症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案分组,对照组26例,... 目的:探讨全息经络铜砭刮痧结合五行音乐疗法在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症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2年3月在我院中医流派工作室及中医护理门诊的52例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症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案分组,对照组26例,观察组2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及全息经络铜砭刮痧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五行音乐疗法护理。比较两组病人疼痛、生活质量及中医证候。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病人疼痛评分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中医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症病人实施全息经络铜砭刮痧联合五行音乐疗法护理,可使病人中医证候、疼痛及生活质量等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息经络 铜砭刮痧 五行音乐疗法 肝郁气滞型 乳腺增生症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探究海洋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的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 被引量:6
4
作者 张婉悦 杨旭杰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2-335,共14页
基于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及动物实验,挖掘含海洋中药的授权专利组方治疗乳腺增生的用药规律、探究核心药组治疗乳腺增生的作用机制。搜集1993年至2022年间治疗乳腺增生的授权复方专利文献,其中含海洋中药的专利组方有157首。组方中高... 基于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及动物实验,挖掘含海洋中药的授权专利组方治疗乳腺增生的用药规律、探究核心药组治疗乳腺增生的作用机制。搜集1993年至2022年间治疗乳腺增生的授权复方专利文献,其中含海洋中药的专利组方有157首。组方中高频海洋中药有牡蛎、海藻、昆布等,高频非海洋中药有柴胡、当归、夏枯草等;高频药物可聚为三类;关联规则分析获得的核心药组为柴胡-牡蛎-当归。网络药理学分析显示柴胡-牡蛎-当归药组治疗乳腺增生的核心靶点有TP53、AKT1、ALB、ESR1;核心成分有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β-谷甾醇;核心药组治疗乳腺增生与P13K-ATK信号通路关系密切。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核心药组中的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对接良好,动物实验表明核心药组能有效改善乳房形态,抑制乳腺增生。本研究初步揭示海洋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的用药规律及机制,为海洋中药治疗乳腺增生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为相关专利的申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增生 海洋药物 数据挖掘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雌激素和孕激素诱导的乳腺增生大鼠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5
作者 马茜茜 明慧 +2 位作者 白雪 刘佳 张俊飞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718-1726,共9页
目的:基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的血清代谢组学探究大鼠乳腺增生的发生机制以及潜在差异代谢物。方法:将12只SPF级8周龄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6)和模型组(n=6),模型组给予肌肉注射苯甲酸雌二醇(0.5 mg·kg^(−1)... 目的:基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的血清代谢组学探究大鼠乳腺增生的发生机制以及潜在差异代谢物。方法:将12只SPF级8周龄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6)和模型组(n=6),模型组给予肌肉注射苯甲酸雌二醇(0.5 mg·kg^(−1)·d^(−1)),连续注射21 d,随后肌肉注射黄体酮(4 mg·kg^(−1)·d^(−1)),连续注射7 d,制备乳腺增生模型。测定大鼠体重和乳头直径,并观察乳腺组织病理形态变化。造模成功后,利用大鼠血清进行LC-MS代谢组学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PLS-DA)筛选正常组与模型组血清中的差异代谢物,并通过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开放数据库对差异的标志物进行代谢通路分析。结果: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体重无显著变化(P>0.05);乳头直径显著扩大(P<0.01);乳腺HE切片表现出典型的乳腺增生形态,表明造模成功。正常组与模型组血清样本的代谢模式存在显著差异,基于变量投影重要性(VIP)≥2.0和P<0.05的原则鉴定出30个差异代谢物,并且进一步进行ROC分析显示13种差异代谢物的AUC均大于0.9,表明这13种代谢物可能对乳腺增生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经过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大部分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醛固酮的合成与分泌、鞘磷脂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细胞凋亡和胆固醇代谢等。结论:雌激素和孕激素诱导的乳腺增生大鼠的发病机制可能与改变胆汁酸及其衍生物代谢和脂质代谢途径有关。血清代谢组学鉴定出的13种敏感度较高的差异代谢物,可为乳腺增生疾病的诊断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增生 发病机制 代谢组学 生物标志物 代谢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定量蛋白质组学探讨西黄丸抗乳腺增生的作用机制
6
作者 陶蕊 王婧瑞 +5 位作者 王俊亮 马学莉 孙娟霞 高广淼 范琪瑞 韩涛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41-1648,共8页
目的基于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明确西黄丸抗乳腺增生(hyperplasia of mammary glands,HMG)中乳腺组织的差异蛋白并验证,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西黄丸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肌注雌孕激素建立HMG大鼠模型... 目的基于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明确西黄丸抗乳腺增生(hyperplasia of mammary glands,HMG)中乳腺组织的差异蛋白并验证,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西黄丸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肌注雌孕激素建立HMG大鼠模型,为期30 d。给药西黄丸14 d后,观察各组大鼠表观形态变化,HE染色观察乳腺组织病理改变,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各组差异表达蛋白(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DEPs),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Western blot验证。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西黄丸组表观病理形态明显改善,大鼠乳头高度直径明显降低(P<0.01),组织病理程度明显缓解。定量蛋白质组学鉴定出乳腺组织4299个DEPs,对西黄丸组与空白组相对模型组变化一致的14个DEPs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与肌肉系统过程的调节、肌肉收缩调节、DNA复制和DNA复制启动前过程有关。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西黄丸组大鼠乳腺组织ACLY与ALDOC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BIN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1)。结论西黄丸可能通过调控BIN1、ACLY及ALDOC蛋白水平,调控DNA复制、DNA复制启动前和肌肉系统过程的调节、肌肉收缩调节等途径发挥抗HMG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黄丸 蛋白质组学 乳腺增生 BIN1蛋白 ACLY蛋白 ALDOC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增生患者期门穴与非穴位对照点红外辐射光谱比较 被引量:26
7
作者 应荐 沈雪勇 +4 位作者 丁光宏 程亦勤 张海蒙 沈霃平 胡升芳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145-1147,共3页
目的:比较乳腺增生病患者双侧期门穴与非穴位对照,羔体表红外辐射光谱的差异。方法:采用高灵敏度PHE201体表红外光谱仪,检测68名乳腺增生病患者左、右期门穴与非穴位对照,最体表1.5~16μm波段的红外辐射光谱。结果:乳腺增生病... 目的:比较乳腺增生病患者双侧期门穴与非穴位对照,羔体表红外辐射光谱的差异。方法:采用高灵敏度PHE201体表红外光谱仪,检测68名乳腺增生病患者左、右期门穴与非穴位对照,最体表1.5~16μm波段的红外辐射光谱。结果:乳腺增生病患者左期门穴在检测的59个波长点中有49个点(3.50、4.00、4.50~16.00μm)红外辐射强度明显高于与非穴对照点(P〈0.05);右期门穴在检测的59个波长检测点中有48个点(1.75、3.50、4.00、4.50~6.50、7.00、7.50~16.00μm)红外辐射强度明显高于与非穴对照点(P〈0.05)。结论:期门穴红外辐射强度增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乳腺增生病肝气郁滞的病理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增生病 期门穴 红外辐射 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女性乳腺增生危险因素Meta分析 被引量:43
8
作者 李斌 廖秋月 +5 位作者 王兆芬 刘寿 杜文琪 汪海静 张发斌 梁军 《中国健康教育》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43-446,共4页
目的 探讨我国女性乳腺增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为今后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Meta分析方法对我国2000-2014年公开发表的有关乳腺增生危险因素的18篇文献进行定量综合分析。结果 母乳喂养、月经紊乱、流产次数、不规律饮食、痛经、初... 目的 探讨我国女性乳腺增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为今后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Meta分析方法对我国2000-2014年公开发表的有关乳腺增生危险因素的18篇文献进行定量综合分析。结果 母乳喂养、月经紊乱、流产次数、不规律饮食、痛经、初产年龄、怀孕次数的合并OR值(95%CI)分别为0.57(0.40-0.80),1.62(1.23-2.14),1.25(1.07-1.47),2.48(1.16-5.31),1.74(1.00-3.02),1.28(1.16-1.42),1.55(1.08-2.21)。结论 月经紊乱、流产次数、不规律饮食、痛经、初产年龄、怀孕次数是我国女性乳腺增生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母乳喂养为保护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增生 危险因素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枝茯苓胶囊对大鼠乳腺增生病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6
9
作者 蒋时红 刘旺根 +3 位作者 杨丽萍 王蕾 王雪萍 王玎玎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040-1042,共3页
目的观察桂枝茯苓胶囊(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等)对实验性大鼠乳腺增生病的治疗作用,探讨其新疗效和作用机理。方法本研究用肌注外源性苯甲酸雌二醇及黄体酮的方法复制大鼠乳腺增生模型,观察各组大鼠乳头形态学变化,用放射免疫方法... 目的观察桂枝茯苓胶囊(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等)对实验性大鼠乳腺增生病的治疗作用,探讨其新疗效和作用机理。方法本研究用肌注外源性苯甲酸雌二醇及黄体酮的方法复制大鼠乳腺增生模型,观察各组大鼠乳头形态学变化,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各组实验性大鼠模型血浆内雌二醇(E2)、黄体酮(Pt)的含量,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乳腺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变化。结果桂枝茯苓胶囊治疗组大鼠的乳头红肿、乳腺增大和显微小叶、腺泡、导管增生均显著轻于模型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雌二醇、乳腺组织中ER和PR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血浆黄体酮含量则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桂枝茯苓胶囊对大鼠乳腺增生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其机理与改善血液流变、调节实验性大鼠性激素的血浓度及其受体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枝茯苓胶囊 乳腺增生病 雌二醇 黄体酮 雌激素受体 孕激素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焦超声消融乳腺纤维瘤治疗中声场对乳腺增生的作用 被引量:13
10
作者 杨炜 冉立峰 +3 位作者 周崑 金成兵 朱辉 王智彪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1-63,共3页
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治疗伴乳腺纤维瘤的乳腺增生的可行性。方法:9例伴有乳腺纤维瘤的乳腺增生患者接受HIFU治疗,治疗后行乳腺彩超或乳腺钼靶检查,并随访治疗前后患者乳腺疼痛变化及... 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治疗伴乳腺纤维瘤的乳腺增生的可行性。方法:9例伴有乳腺纤维瘤的乳腺增生患者接受HIFU治疗,治疗后行乳腺彩超或乳腺钼靶检查,并随访治疗前后患者乳腺疼痛变化及乳腺增生结节大小变化。结果:9例患者在3个月内疼痛均不同程度的缓解。疗效维持时间为12~24个月,平均为16个月。结论:HIFU治疗乳腺纤维瘤安全有效,可明显缓解乳腺疼痛,疗效持久,有望成为治疗乳腺增生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焦超声 乳腺增生 乳腺纤维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乳康液对乳腺增生模型乳腺、子宫及卵巢形态学的影响 被引量:11
11
作者 钱丽旗 潘超 +2 位作者 冯振卿 冷静 许芝银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4期255-257,共3页
目的研究利乳康液对大鼠乳腺增生模型乳腺、子宫及卵巢病理形态学的影响。方法采用显微光镜法,结合图像分析仪计算模型鼠用药前后细胞腺腔(CA)、间质(GA)及细胞核(NA)面积,观察子宫、卵巢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①利乳康液对模型鼠乳腺腺... 目的研究利乳康液对大鼠乳腺增生模型乳腺、子宫及卵巢病理形态学的影响。方法采用显微光镜法,结合图像分析仪计算模型鼠用药前后细胞腺腔(CA)、间质(GA)及细胞核(NA)面积,观察子宫、卵巢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①利乳康液对模型鼠乳腺腺腔扩张、间质水肿、细胞核增大均有明显的消散和治疗作用;②利乳康液能使模型鼠的子宫和卵巢的病理改变明显减轻。结论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不仅对乳腺局部的病理性增生有所改变,且对子宫、卵巢的病理形态亦有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性腺轴的功能而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乳康液 乳腺增生模型 乳腺 子宫 卵巢病理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不同证型乳腺增生患者血清蛋白质组的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卢德赵 沃立科 +4 位作者 赵虹 楼丽华 沃兴德 唐利华 李毅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0年第8期1613-1616,共4页
目的:应用凝胶内差异显示电泳和质谱技术研究不同证型乳腺增生病患者血清蛋白质组。方法:收集正常人及不同证型乳腺增生病患者血清,去除高丰度蛋白质后分别用Cy3或Cy5标记,每一对Cy3和Cy5标记样品都与一个Cy2标记的内标等量混合,上样于... 目的:应用凝胶内差异显示电泳和质谱技术研究不同证型乳腺增生病患者血清蛋白质组。方法:收集正常人及不同证型乳腺增生病患者血清,去除高丰度蛋白质后分别用Cy3或Cy5标记,每一对Cy3和Cy5标记样品都与一个Cy2标记的内标等量混合,上样于同一胶中进行电泳分离,经不同光激发下扫描得到不同样品的蛋白质组图谱。所获得的图谱经DeCyder6.5软件进行分析,筛选表达量有显著差异的蛋白质进行质谱鉴定。结果:与正常人相比,在乳腺增生患者血清中抗凝血酶lii、富含亮氨酸的α-2糖蛋白、HCCR结合蛋白2、结合珠蛋白2和转甲状腺蛋白及其变异体表达量增加。而SP40,40、Ras association and pleckstrin homology domains 1 iso-form3表达量下降。在不同证型乳腺增生患者血清中,抗凝血酶lii和SP40,40在肝郁气滞型表达量最高,痰瘀互结型次之,而冲任失调型表达量少;HCCRBP2在痰瘀互结型中表达量最高,在肝郁气滞型中表达量最低;转甲状腺素蛋白变异体在肝郁气滞型、冲任失调型和痰瘀互结型中表达依次降低。结论:这些蛋白质可能与乳腺增生病不同证型相关,可以作为乳腺增生病临床中医辨证论治的候选客观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增生 蛋白质组 凝胶内差异显示电泳 证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药乳腺-Ⅰ号对乳腺增生大鼠抗氧化能力、乳腺组织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1
13
作者 王忠超 李敏 +6 位作者 张彬 任立群 额都 张秋丽 秀兰 刘一飞 刘蓝涛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52-1057,F0002,共7页
目的:观察蒙药乳腺-Ⅰ(M-Ⅰ)号对乳腺增生大鼠体内抗氧化能力及乳腺组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的影响,为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48只雌性未孕Wistar大鼠,随机选出8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动物每天肌肉注射苯甲... 目的:观察蒙药乳腺-Ⅰ(M-Ⅰ)号对乳腺增生大鼠体内抗氧化能力及乳腺组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的影响,为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48只雌性未孕Wistar大鼠,随机选出8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动物每天肌肉注射苯甲酸雌二醇(0.5mg·kg-1)1次,连续25d,随后每天肌肉注射黄体酮(4mg·kg-1)1次,连续5d,复制大鼠乳腺增生模型,同时正常对照组大鼠肌肉注射生理盐水。模型复制成功后,随机分为5组,模型对照组大鼠给予生理盐水灌胃;阳性药对照组大鼠给予三苯氧胺1.8mg·kg-1灌胃;M-Ⅰ号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大鼠分别给予M-Ⅰ号0.5、1.0和3.0g·kg-1灌胃。给药结束后,检测各组大鼠乳头高度,观察大鼠乳腺组织病理学特征,检测大鼠血清及乳腺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乳腺组织ER和PR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乳头高度仍显著增高(P<0.01),光镜下观察乳腺组织病理改变明显,血清SOD和GSH-Px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MDA水平显著升高(P<0.05),乳腺组织ER、PR的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M-Ⅰ号各剂量组大鼠乳头高度明显偏小(P<0.05或P<0.01);乳腺组织病理学改变明显减轻,M-Ⅰ号高剂量组大鼠乳腺组织结构接近正常对照组;血清及乳腺组织中SOD和GSH-Px水平较模型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MDA水平显著降低(P<0.01或P<0.05),乳腺组织中ER和PR的蛋白表达水平亦显著降低(P<0.01)。结论:M-Ⅰ号对乳腺增生大鼠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治疗机制可能与增强乳腺增生大鼠体内抗氧化能力、降低乳腺组织中ER和PR表达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Wistar 蒙药乳腺-Ⅰ号 雌激素 乳腺增生 雌激素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荔枝核提取物抑制大鼠乳腺增生及调节激素水平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林妮 肖柳英 +2 位作者 吕俊华 葛文涛 潘竞锵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9年第8期861-865,共5页
目的:探讨荔枝核提取物对大鼠乳腺增生病以及激素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取健康、未孕雌性SD大鼠6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荔枝核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44、22、11g/kg),乳结平组(3.3g/kg),每组10只。实验结束时,... 目的:探讨荔枝核提取物对大鼠乳腺增生病以及激素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取健康、未孕雌性SD大鼠6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荔枝核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44、22、11g/kg),乳结平组(3.3g/kg),每组10只。实验结束时,观察各组大鼠乳头高度,光镜检查乳腺组织病理变化,用放射免疫法(RIA)分析测量血清雌二醇(E2)、孕酮(P)、泌乳素(PRL)的水平。结果:模型对照组大鼠乳头红肿或增生明显,导管上皮细胞层数、腺泡数明显增加,血清激素E2和PRL水平明显升高,而P水平明显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乳结平组和荔枝核提取物高、中剂量组均能逆转病鼠乳头直径、高度、导管上皮细胞层数和腺泡数(P<0.01),并降低E2和PRL水平(P<0.01),而提高P含量(P<0.05或0.01);荔枝核提取物低剂量组也能不同程度地逆转大鼠乳头红肿或乳腺组织增生(P<0.01),提高P含量(P<0.05),但E2和PRL水平则未见统计学明显差异(P>0.05)。结论:荔枝核提取物可调节乳腺增生大鼠的激素水平,改善增生乳腺的病理形态变化。推测荔枝核的部分作用机制,可能是调整下丘脑-垂体-卵巢性腺轴功能紊乱,从而有效地对抗雌激素性大鼠乳腺增生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枝核 乳腺增生 雌二醇 孕酮 泌乳素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针疗法对乳腺增生病疼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4
15
作者 陈冬 夏有兵 +3 位作者 凌立君 符仲华 肖安菊 吕凯露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4-137,共4页
目的观察浮针与药物在治疗乳腺增生病疼痛的疗效差异,探讨最佳治疗方法。方法将105例女性乳腺增生病患者随机分为浮针组、夏枯草组、维生素E组,每组各35例。浮针组进行浮针操作,并留置5h;夏枯草组采取夏枯草口服液口服;维生素E组采取维... 目的观察浮针与药物在治疗乳腺增生病疼痛的疗效差异,探讨最佳治疗方法。方法将105例女性乳腺增生病患者随机分为浮针组、夏枯草组、维生素E组,每组各35例。浮针组进行浮针操作,并留置5h;夏枯草组采取夏枯草口服液口服;维生素E组采取维生素E软胶囊口服。3组均在经前(7±3)天开始治疗,浮针隔日1次,治疗3次,夏枯草口服液每日早晚各服1次,维生素E每日服1次,经期停止治疗。观察3组治疗前后及随访1月后简明McGill疼痛问卷(SF-MPQ)评分表的变化、浮针组初次治疗疼痛缓解时间及3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3组乳腺增生病疼痛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浮针组在乳腺增生病疼痛的改善方面优于夏枯草组、维生素E组(P<0.01),且在随访1月内保持较好疗效(P<0.01);夏枯草组在乳腺增生病疼痛的改善方面优于维生素E组(P<0.05)。浮针组在初次治疗乳房疼痛缓解时间上取效迅捷。结论浮针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病能迅速缓解疼痛,疗效持久,对患者疼痛的改善优于夏枯草口服液和维生素E软胶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增生病 疼痛 浮针 即时疗效 远期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莪术油乳膏对大鼠乳腺增生的作用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李文静 蔡德富 +4 位作者 牛英才 李晓明 李成冲 邹宇 洪博 《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3期229-232,共4页
目的观察外用莪术油乳膏对乳腺增生模型大鼠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散结乳癖贴膏组和莪术油乳膏大、中、小剂量组,每组10只。采用大鼠后腿内侧肌内注射苯甲酸雌二醇联合黄... 目的观察外用莪术油乳膏对乳腺增生模型大鼠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散结乳癖贴膏组和莪术油乳膏大、中、小剂量组,每组10只。采用大鼠后腿内侧肌内注射苯甲酸雌二醇联合黄体酮法复制乳腺增生模型,给予不同剂量药物干预,连续4周。酶联免疫吸附法、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和免疫组化法探讨外用莪术油对乳腺增生的作用机制。结果莪术油乳膏对乳腺增生有一定防治作用。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莪术油大剂量组大鼠乳房直径显著缩小(P<0.01),体质量恢复正常,血清雌二醇(P<0.01)、促卵泡激素(P<0.05)、泌乳素(P<0.01)均明显降低,孕酮、睾酮、促黄体生成素含量升高(P<0.01),小叶内腺泡数量及直径显著减少。结论莪术油乳膏能显著改善大鼠血清激素水平紊乱,抑制乳腺增生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莪术油乳膏 增生 乳腺 病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乳消痛贴治疗乳腺增生病35例 被引量:9
17
作者 徐晋 张碧擎 +1 位作者 于青松 吴丽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87-288,共2页
目的观察安乳消痛贴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按就诊号随机分组,其中治疗组35例,局部敷贴安乳消痛贴3个月经周期;对照组(A)32例,口服逍遥丸3个月经周期;对照组(B)33例,外用乳癖消贴膏3个月经周期。3组分别于治疗后对... 目的观察安乳消痛贴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按就诊号随机分组,其中治疗组35例,局部敷贴安乳消痛贴3个月经周期;对照组(A)32例,口服逍遥丸3个月经周期;对照组(B)33例,外用乳癖消贴膏3个月经周期。3组分别于治疗后对临床疗效作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症状改善总有效率97.14%,对照组(A)症状改善总有效率71.87%,对照组B总有效率78.79%,治疗组症状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A)、(B)(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A)、(B)比较,体征改变有效率低于对照组(B)(P<0.05)而与(A)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安乳消痛贴治疗乳腺增生病疗效确切,尤其在改善症状、缓解疼痛方面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乳消痛贴 中医药疗法 乳腺增生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气散结颗粒对大鼠乳腺增生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魏谭军 梁源 +5 位作者 王毅 王张 肖成 胡凤娇 周殿儒 孙位军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04-309,共6页
目的研究理气散结颗粒对大鼠乳腺增生的影响。方法 96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他莫昔芬组(0. 003 3 g/kg)、小金丸组(0. 200 0 g/kg)、理气散结丸组(1. 957 0 g/kg)及理气散结颗粒低、中、高剂量组(0. 978 5、1. 957 0、... 目的研究理气散结颗粒对大鼠乳腺增生的影响。方法 96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他莫昔芬组(0. 003 3 g/kg)、小金丸组(0. 200 0 g/kg)、理气散结丸组(1. 957 0 g/kg)及理气散结颗粒低、中、高剂量组(0. 978 5、1. 957 0、3. 914 0 g/kg),每组12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各组大鼠肌内注射苯甲酸雌二醇和黄体酮以诱导乳腺增生。给药30 d后取血,ELISA法测定血清雌二醇(E2)、孕酮(P)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组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蛋白表达,光镜下观察乳腺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理气散结颗粒中剂量组ER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 05);高剂量组E2水平显著升高(P<0. 05),ER、PR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 05,P<0. 01);低剂量组组织增生明显改善(P<0. 05)。结论理气散结颗粒对大鼠乳腺增生的影响可能与改善乳腺组织中ER、PR蛋白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气散结颗粒 乳腺增生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增宁贴膏外贴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5
19
作者 徐利 刘丽芳 欧春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7年第1期103-105,共3页
目的:观察乳增宁贴膏外贴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所选乳腺增生病病例随机分为乳增宁贴膏外贴治疗组30例和散结止痛膏外贴对照组30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乳房肿块大小及疼痛程度的变化,以及治疗前后患者黄体期性激素水平变化... 目的:观察乳增宁贴膏外贴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所选乳腺增生病病例随机分为乳增宁贴膏外贴治疗组30例和散结止痛膏外贴对照组30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乳房肿块大小及疼痛程度的变化,以及治疗前后患者黄体期性激素水平变化。结果:两组病例的年龄、病情轻重、病程等一般临床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治疗后乳房疼痛、肿块硬度、肿块直径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但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更明显(P<0.01),肿块分布范围无明显改善。治疗组升高P值含量,降低E2、PRL值含量方面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乳增宁贴膏外贴治疗乳腺增生病具有较好疗效,其机理可能与改善乳房部血液循环,促进包块吸收和调节机体内分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增宁贴膏 乳腺增生病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增生患者腧穴体表红外辐射光谱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应荐 尚研研 +4 位作者 李恒 陈红风 胡升芳 孙霃平 沈雪勇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74-177,共4页
目的比较乳腺增生病患者期门穴、膻中穴与非穴对照点体表红外辐射光谱的差异。方法采用高灵敏度PHE201体表红外光谱仪,分别检测68名乳腺增生病患者左右期门穴、膻中穴与非穴对照点体表1.5~16m波段的红外辐射光谱。结果乳腺增生病患者... 目的比较乳腺增生病患者期门穴、膻中穴与非穴对照点体表红外辐射光谱的差异。方法采用高灵敏度PHE201体表红外光谱仪,分别检测68名乳腺增生病患者左右期门穴、膻中穴与非穴对照点体表1.5~16m波段的红外辐射光谱。结果乳腺增生病患者左期门穴在检测的30个波长点中有26个点,红外辐射强度明显高于非穴对照点(P<0.05);右期门穴在检测的30个波长检测点中有26个点,红外辐射强度明显高于非穴对照点(P<0.05);膻中穴在检测的30个波长点中有5个波长检测点,红外辐射强度明显低于非穴对照点(P<0.05)。结论期门穴红外辐射强度增高,而膻中穴红外辐射强度降低。提示在乳腺增生病的病理状态下,相异经络的腧穴处于不同的气血虚实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增生病 期门穴 膻中穴 红外辐射 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