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类分子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桢 陈昊 +1 位作者 王雪鹏 朱六龙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0-274,共5页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是由绝经期雌激素缺乏引起的骨代谢紊乱相关的全身性骨骼疾病。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分子(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Ⅱmolecules,MHC-Ⅱ)是蛋白质呈递途径的核心...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是由绝经期雌激素缺乏引起的骨代谢紊乱相关的全身性骨骼疾病。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分子(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Ⅱmolecules,MHC-Ⅱ)是蛋白质呈递途径的核心,其功能受雌激素调节,可通过参与由T和B淋巴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反应,促进T细胞衍生各种炎症因子,最终促进破骨细胞介导的骨骼的骨形成和骨吸收。笔者就雌激素、MHC-Ⅱ、淋巴细胞及其在破骨细胞分化过程及功能活性中的潜在机制进行综述,进而更好地理解MHC-Ⅱ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的可能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雌激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类分子 淋巴细胞 破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窦癌组织中LAG-3 FGL1 MHC-Ⅱ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
2
作者 戚颖 黄子祺 +2 位作者 别鸿宇 颜次慧 任秀宝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4-69,共6页
目的:探索新型免疫检查点淋巴细胞激活基因3(lymphocyte-activation gene 3,LAG-3)、纤维蛋白原样蛋白1(fibrinogenlike protein 1,FGL1)、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分子(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Ⅱ,MHC-Ⅱ)在胃窦癌(gas... 目的:探索新型免疫检查点淋巴细胞激活基因3(lymphocyte-activation gene 3,LAG-3)、纤维蛋白原样蛋白1(fibrinogenlike protein 1,FGL1)、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分子(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Ⅱ,MHC-Ⅱ)在胃窦癌(gastric antral cancer,GAC)中的表达情况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诊断为GAC的67例患者病理标本,分别进行石蜡切片制作,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LAG-3、FGL1、MHC-Ⅱ三个指标的表达情况,并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组间差异。采用Kaplan-Meier法评估LAG-3、FGL1、MHC-Ⅱ的表达水平与GAC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并绘制生存曲线。结果:GAC患者中,肿瘤大小<4 cm的患者和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LAG-3免疫细胞阳性率更高(P<0.05);女性患者MHC-Ⅱ免疫细胞阳性率更高(P<0.05)。免疫细胞中LAG-3、MHC-Ⅱ高表达的患者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较好(P<0.05);肿瘤细胞中MHC-Ⅱ高表达的患者OS、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较差(P<0.05);而FGL1在免疫细胞和肿瘤细胞中的表达与OS、DFS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GAC患者LAG-3、MHC-Ⅱ在不同区域的表达量存在差异,GAC患者LAG-3及其配体在免疫细胞的表达对预后产生积极影响,提示免疫细胞中LAG-3/MHC-Ⅱ可以作为GAC患者预后标志物,为临床个体化免疫治疗提供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窦癌 淋巴细胞激活基因3 纤维蛋白原样蛋白1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类分子 生存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伯利亚鲟MHCⅡβ基因克隆、组织分布及细菌感染后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7
3
作者 田照辉 徐绍刚 +4 位作者 胡红霞 王巍 董颖 东天 孙爱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6-62,共7页
为研究鲟鱼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基因的分子特征和表达,利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了西伯利亚鲟Acipernser baerii MHCⅡβ cDNA序列1443 bp,包括开放阅读框(OFR)801 bp,编码184个氨基酸。Blast分析显... 为研究鲟鱼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基因的分子特征和表达,利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了西伯利亚鲟Acipernser baerii MHCⅡβ cDNA序列1443 bp,包括开放阅读框(OFR)801 bp,编码184个氨基酸。Blast分析显示,由MHCⅡβcDNA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其他物种的一致性为46%~83%,通过Smart站点分析,该序列具有SMART MHC_Ⅱ_beta结构域、SMART IGc1结构域和跨膜螺旋结构域;实时定量分析表明,正常情况下MHCⅡβ mRNA在西伯利亚鲟10种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脾、头肾和血液中表达量较高,皮肤和肉中表达量极低(P<0.05);感染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 40 h后,脾脏中MHCⅡβ mRNA的表达量显著低于未感染的对照组(P<0.05),直至93 h时恢复至对照组水平且有显著性变化(P<0.05)。研究表明,MHCⅡβ基因参与了西伯利亚鲟的免疫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伯利亚鲟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基因( MHCβ) 实时定量 细菌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MHC Ⅱ类分子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王昭晖 张瑰红 +2 位作者 丁凯阳 涂义姚 杨枫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35-539,共5页
目的检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Ⅱ,MHCⅡ)类分子的表达,探讨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收集123例DLBCL和3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eactiv... 目的检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Ⅱ,MHCⅡ)类分子的表达,探讨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收集123例DLBCL和3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eactive hyperplasia,RH)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对DLBCL进行免疫分型,并检测良恶性淋巴组织中MHCⅡ类分子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DLBCL组织中MHCⅡ类分子阳性率(49.5%,61/123)显著低于RH淋巴组织(86.7%,26/30);活化B细胞(activated B-cell-like,ABC)型DLBCL中MHCⅡ阳性率(38%,27/71)显著低于生发中心型B细胞样(germinal center B-cell-like,GCB)(65.3%,34/52)。DLBCL中MHCⅡ类分子的低表达与患者结外病灶受累多、体能状态评分高和国际预后指数评分高危组有关(P均<0.05)。在ABC型DLBCL患者中,MHCⅡ低表达组患者的总生存率明显低于MHCⅡ高表达组患者。ABC型DLBCL中MHCⅡ类分子表达与MUM1表达呈负相关(P<0.01)。结论 MHCⅡ类分子在DLBCL中存在低表达,其异常表达可能在DLBCL发生和浸润中发挥重要作用,其表达丢失提示DLBCL患者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弥漫大B细胞 MHC类分子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孢子虫感染小鼠MHC-Ⅱ类抗原的表达 被引量:3
5
作者 秦元华 郑莉莉 +2 位作者 戴晓冬 任一鑫 崔昱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96-200,共5页
目的探讨中药补骨脂、双氢青蒿素二者配伍对小鼠隐孢子虫病的疗效。研究该合剂对MHC-Ⅱ类抗原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将6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成5组:A:正常组;B:阳性对照组1;C:1w治疗组;D:阳性对照组2;E:2w治疗组。B、C、D、E四组小鼠经腹股... 目的探讨中药补骨脂、双氢青蒿素二者配伍对小鼠隐孢子虫病的疗效。研究该合剂对MHC-Ⅱ类抗原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将6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成5组:A:正常组;B:阳性对照组1;C:1w治疗组;D:阳性对照组2;E:2w治疗组。B、C、D、E四组小鼠经腹股沟皮下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建立隐孢子虫感染模型。经1w和2w药物治疗后,计数各组小鼠粪便卵囊数量并观察回肠组织中MHC-Ⅱ类抗原的表达。结果所有药物治疗组,粪便卵囊量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减少(P(0.05)。在经药物治疗1w组,B组MHC-Ⅱ类抗原的表达显著高于A组(P(0.05),C组与B组无显著性差异。治疗2w后,E组MHC-Ⅱ类抗原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A组无差别(P>0.05),D组MHC-Ⅱ类抗原的表达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 MHC-Ⅱ类抗原在隐孢子虫感染小鼠中表达升高,随着虫体感染加重,MHC-Ⅱ类抗原表达受抑;补骨脂、双氢青蒿素合剂可通过调节MHC-Ⅱ类抗原的表达,进而调节宿主免疫应答反应的能力,达到抑杀虫体,修复病损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骨脂 双氢青蒿素 隐孢子虫 抗原提呈细胞 MHC-类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SLA-Ⅱ类基因的研究概况 被引量:3
6
作者 潘伟荣 张清政 +3 位作者 霍金龙 查星琴 牛自兵 曾养志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59-763,共5页
猪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又称SLA,即为猪白细胞抗原,其编码基因位于猪的第7号染色体上,是一组紧密连锁、高度多态的基因群,包括多个不同位点,是编码移植抗原,控制免疫细胞各亚群间协同作用的一个基因复合体。它不仅与移植排斥有关,而且... 猪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又称SLA,即为猪白细胞抗原,其编码基因位于猪的第7号染色体上,是一组紧密连锁、高度多态的基因群,包括多个不同位点,是编码移植抗原,控制免疫细胞各亚群间协同作用的一个基因复合体。它不仅与移植排斥有关,而且广泛参与免疫应答的诱导和调节,在遗传、进化、行为、保护及生态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就SLA-Ⅱ类区域基因目前的研究现状,对它的位置、分类、功能、多态、表达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HC SLA 移植排斥 免疫应答 SLA-类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质内注射脂多糖对小胶质细胞MHCⅡ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王普清 孙圣刚 +1 位作者 张允健 乔娴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5-189,共5页
目的观察黑质内注入脂多糖(LPS)后对黑质小胶质细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MHCⅡ)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向大鼠单侧黑质内注入LPS建立帕金森病动物模型,分别于注药后1、7、14、60 d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MHCⅡ阳性细胞;Weste... 目的观察黑质内注入脂多糖(LPS)后对黑质小胶质细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MHCⅡ)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向大鼠单侧黑质内注入LPS建立帕金森病动物模型,分别于注药后1、7、14、60 d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MHCⅡ阳性细胞;Western blot检测黑质小胶质细胞MHCⅡ蛋白的表达;双标荧光染色法检测p47phox(NADPH氧化酶标志物)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在MHCⅡ阳性小胶质细胞的表达。结果注射LPS后1 d,注射侧黑质区始出现MHCⅡ阳性细胞,7 d时达高峰,14 d时减少,60 d时仅见少量的阳性细胞。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也有类似的趋势。双标荧光染色法检测到p47phox和i NOS在MHCⅡ阳性小胶质细胞均有表达。结论黑质内单次注射LPS可激活黑质小胶质细胞并表达MHCⅡ;LPS可诱导MHCⅡ阳性小胶质细胞同时表达i NOS和NADPH氧化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多糖 小胶质细胞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11c和MHC-Ⅱ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楠楠 石海 +1 位作者 许建明 胡乃中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88-392,共5页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s)的数量及成熟情况在肝细胞性肝癌(简称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癌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收集50例肝癌患者术后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并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石蜡切片中DCs特异性标志CD11c、MVD标志CD34以...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s)的数量及成熟情况在肝细胞性肝癌(简称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癌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收集50例肝癌患者术后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并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石蜡切片中DCs特异性标志CD11c、MVD标志CD34以及DCs成熟标志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类分子(MHC-Ⅱ)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癌组织中CD11c和MVD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1);癌组织中MHC-Ⅱ明显低于癌旁组织(P<0.01)。MVD与MHC-Ⅱ呈负相关性(r=-0.480,P<0.01),而与CD11c则无明显相关性。癌组织中各项指标的表达与肝癌的转移、TNM分期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肝癌组织中CD11c、MHC-Ⅱ的表达与肝癌的转移及TNM分期密切相关;MVD的高表达与浸润性DCs的成熟度呈负相关性,提示增加DCs的成熟度可能成为肝癌抗血管治疗的潜在靶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树突状细胞 肿瘤微血管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类分子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A基因多态性及其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与玫瑰痤疮易感性的相关性
9
作者 尹湘丽 朱权 +2 位作者 李吉 邹义洲 罗奇志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9-330,共12页
目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链相关基因A(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 Ⅰ chain-related gene A,MICA)是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因多态性与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疾... 目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链相关基因A(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 Ⅰ chain-related gene A,MICA)是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因多态性与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玫瑰痤疮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与遗传、自身免疫异常等因素有关。本研究分析MICA基因多态性及其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与玫瑰痤疮易感性的关系,旨在为玫瑰痤疮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见解。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84例玫瑰痤疮患者(玫瑰痤疮组)外周血DNA样本,另收集223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外周血DNA样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法(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equencing-based typing,PCR-SBT)和二代测序(the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分析MICA基因多态性分型,并比较2种分型方法的准确性。比较玫瑰痤疮组与对照组MICA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的差异。对所有MICA多态性分子进行氨基酸聚类分析和SNP位点分析,确定相关连锁SNP位点,并对MICA多态性分子进行分类。比较玫瑰痤疮组与对照组不同分类MICA多态性分子的分布频率差异。结果:玫瑰痤疮患者血生化检测结果以中性粒细胞计数轻度升高为主要特征,淋巴细胞计数无显著变化。PCR-SBT和NGS均能准确地鉴定MICA等位基因分型,其中MICA*010:01、MICA*008:04和MICA*019:01是玫瑰痤疮组最常见的等位基因;玫瑰痤疮组等位基因MICA*002:01、MICA*027分布频率均低于对照组(6.55%vs 18.16%、 1.19%vs 5.38%), MICA*009:01、 MICA*010:01分布频率均高于对照组(7.74%vs 3.36%、 31.55%vs18.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研究检测到5种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STR)等位基因,其中玫瑰痤疮组MICA-A4、MICA-A9分布频率均低于对照组(16.07%vs 23.32%、7.74%vs 17.26%),MICA-A6分布频率高于对照组(10.12%vs 4.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通过氨基酸序列聚类分析和SNP位点分析发现MICA基因存在6个连锁SNP位点,并据此将MICA多态性分子分为Ⅰ型(C36+M129+K173+G206+W210+S215)和Ⅱ型(Y36+V129+E173+S206+R210+T215)。玫瑰痤疮患者I型MICA多态性分子与玫瑰痤疮易感性密切相关。结论:MICA基因多态性与玫瑰痤疮易感性相关。MICA基因存在6个连锁SNP位点,可据此将MICA多态性分子分为I型和II型,其中I型与玫瑰痤疮发病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链相关基因A 人类白细胞抗原 玫瑰痤疮 等位基因 基因多态性 单核苷酸多态性 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法 二代测序 短串联重复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GF-β通过miR-23a-3p/IRF1轴下调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表达促进肝癌免疫逃逸
10
作者 于滢 涂丽 +3 位作者 刘洋 宋雪翼 邵倩倩 唐小龙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97-1408,共12页
目的 探讨肝癌细胞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调控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MHC-I)分子的机制及其在肿瘤免疫逃逸中的作用。方法 设置对照组、TGF-β处理组及TGF-β联合TGF-βⅠ型受体抑制剂SB-431542干预组,通过Western blotting和RT-... 目的 探讨肝癌细胞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调控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MHC-I)分子的机制及其在肿瘤免疫逃逸中的作用。方法 设置对照组、TGF-β处理组及TGF-β联合TGF-βⅠ型受体抑制剂SB-431542干预组,通过Western blotting和RT-qPCR评估TGF-β对肝癌细胞MHC-I表达水平的影响;通过RNA转染及其干扰技术、RT-qPCR和Western blotting实验探究TGF-β调控肝癌细胞MHC-I表达水平的分子机制。将各组肝癌细胞与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共培养,采用CCK-8、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肿瘤增殖能力;通过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实验、线粒体膜电位检测量化T细胞杀伤效率,并利用流式细胞术及ELISA分析T细胞活化水平。结果 TGF-β抑制肝癌细胞MHC-I表达(P<0.01),且T细胞活化水平降低,导致共培养体系中肿瘤增殖率上升且死亡率下降;TGF-β通过特异性上调miR-23a-3p(P<0.001,P<0.01),负向调控其靶基因IRF1(P<0.05),进而抑制MHC-I转录(P<0.01);过表达miR-23a-3p可重现IRF1/MHC-I表达抑制效应(P<0.05)。结论 TGF-β通过miR-23a-3p/IRF1信号轴下调MHC-I表达,削弱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应答,揭示了肝癌免疫逃逸的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细胞 转化生长因子-Β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类 肿瘤免疫逃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28抗体协同表达MHC Ⅱ类分子的甲状腺细胞刺激自身T细胞增殖和活化
11
作者 李玉姝 杨帆 +6 位作者 周瑾 王楚媛 于晓会 关海霞 范晨玲 单忠艳 滕卫平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67-169,共3页
目的探讨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Ⅱ类分子的甲状腺细胞如何发挥抗原递呈功能。方法分离表达MHCⅡ类分子的转基因鼠和对照小鼠的甲状腺细胞,免疫磁珠方法分离其自身T细胞,在体外共同培养,并加入抗CD28抗体。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 目的探讨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Ⅱ类分子的甲状腺细胞如何发挥抗原递呈功能。方法分离表达MHCⅡ类分子的转基因鼠和对照小鼠的甲状腺细胞,免疫磁珠方法分离其自身T细胞,在体外共同培养,并加入抗CD28抗体。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分析检测T细胞的增殖和活化。ELISA方法检测培养上清的细胞因子浓度。结果单纯表达MHCⅡ类分子的转基因小鼠甲状腺细胞不能刺激自身T细胞的增殖和活化,然而当加入抗CD28抗体后,表达MHCⅡ类分子的甲状腺细胞能刺激自身T细胞的增殖、活化及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的分泌,而T细胞对野生型小鼠的甲状腺细胞无反应。结论加入协同刺激信号后,表达MHCⅡ类分子的甲状腺细胞也可刺激T细胞增殖活化及分泌细胞因子,具有递呈抗原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细胞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类分子 抗原递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HC Ⅱ在小鼠子宫的表达
12
作者 董海龙 吴庆侠 +1 位作者 靳亚平 盛宏霞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6-50,共5页
探讨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Ⅱ,MHCⅡ)在不同生长时期小鼠子宫组织中的表达和变化规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0个不同生理时期(出生后5d,15 d,30 d,60 d,妊娠1d,妊娠4 d,妊娠6 d,妊娠9 d,妊娠15 d,妊娠1... 探讨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Ⅱ,MHCⅡ)在不同生长时期小鼠子宫组织中的表达和变化规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0个不同生理时期(出生后5d,15 d,30 d,60 d,妊娠1d,妊娠4 d,妊娠6 d,妊娠9 d,妊娠15 d,妊娠18 d)小鼠子宫MHCⅡ的表达水平,并进行图像分析。各检测期子宫均见MHCⅡ表达,其主要分布于子宫内膜基质细胞、上皮细胞,其他部位基本无表达。出生后5、15、306、0 d,随着日龄增加,表达依次增强,差异显著(P<0.05)。其中60 d,MHCⅡ表达最强,但进入妊娠期MHCⅡ表达减弱。妊娠1 d、妊娠4 d、妊娠6 d、妊娠9 d这几组间MHCⅡ的表达无明显差异。而妊娠18 d与其他组均差异显著(P<0.05),MHCⅡ表达量最低。不同生长时期小鼠子宫内膜上皮和基质细胞上均有MHCⅡ表达,具备了成为非专职抗原递呈细胞的必要条件之一,因而推测子宫内膜细胞可能具有抗原呈递作用,其在不同生理期的生殖免疫中作用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子宫内膜 抗原递呈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性病毒性心肌炎心肌MHCⅡ类抗原的表达
13
作者 成建定 陈玉川 +2 位作者 孔德晖 郭薇 刘水平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31-432,共2页
【目的】研究病毒性心肌炎 (VMC)心肌组织相容性抗原Ⅱ类 (MHCⅡ类抗原 )的表达特点 ,探索轻度、不典型VMC的法医病理学诊断方法。【方法】以 10 3 .5TCID50 的CoxsackieB3 病毒接种Balb/c小鼠 ,诱导小鼠轻度VMC。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VM... 【目的】研究病毒性心肌炎 (VMC)心肌组织相容性抗原Ⅱ类 (MHCⅡ类抗原 )的表达特点 ,探索轻度、不典型VMC的法医病理学诊断方法。【方法】以 10 3 .5TCID50 的CoxsackieB3 病毒接种Balb/c小鼠 ,诱导小鼠轻度VMC。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VMC小鼠心肌MHCⅡ类抗原的表达。【结果】VMC小鼠心肌组织内MHCⅡ类抗原异常表达 ,部分心肌细胞膜局灶性MHCⅡ类抗原阳性。【结论】心肌MHCⅡ类抗原的异常表达参与了轻度VMC的发病机制 ;心肌MHCⅡ类抗原 LSAB染色可望成为诊断轻度、不典型VMC的免疫病理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炎 组织相容性抗原 诊断 病理学 抗原 动物实验 病毒性心肌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吗啡依赖对巨噬细胞MHCⅡ和CD80分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鹏 王新华 +2 位作者 傅强 田野苹 石学银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84-287,共4页
目的 :研究吗啡依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主要组织相容复合体 (MHC )和协同刺激分子 CD80表达的影响。 方法 :BAL B/ 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吗啡依赖组、吗啡戒断组。吗啡依赖组采用后肢皮下注射剂量递增的吗啡建立模型 ;戒断组在注射吗... 目的 :研究吗啡依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主要组织相容复合体 (MHC )和协同刺激分子 CD80表达的影响。 方法 :BAL B/ 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吗啡依赖组、吗啡戒断组。吗啡依赖组采用后肢皮下注射剂量递增的吗啡建立模型 ;戒断组在注射吗啡前 30 min皮下预先注射 1 / 1 0吗啡剂量的纳洛酮 ;对照组给予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每组 1 5只动物 ,各组又分为 3个亚组 ,分别连续皮下给药 3、5、7d,并于末次给药后处死动物 ,分离获得腹腔巨噬细胞 ,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MHC 和 CD80分子的表达。结果 :在连续给药 3d后 ,吗啡依赖组和戒断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 MHC 和 CD80表达量较对照组均无明显变化 ;连续给药 5 d后 ,两组 MHC 的表达较对照组分别下降 4 0 .4 %和 2 8.0 % (P<0 .0 5 ) ,而 CD80表达量则较对照组分别增加了 4 5 %和 33% (P<0 .0 5 ) ,戒断组下降及增加的幅度均低于吗啡组 (P<0 .0 5 ) ;给药 7d后 ,两组 MHC 表达保持在较低水平 ,较对照组分别降低 4 5 .7%和 34.6 % (P<0 .0 5 ) ,而 CD80仍然处于高表达水平 ,较对照组分别增加 5 3%和 4 4 % (P<0 .0 5 )。 结论 :小鼠在吗啡依赖过程中 ,腹腔巨噬细胞 CD80表达显著升高而 MHC 分子表达显著下降 ,可能是导致腹腔巨噬细胞抗原提呈功能下降的原因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吗啡依赖 巨噬细胞 MHC CD80 分子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联素抑制脂肪组织MHC Ⅱ表达及对糖脂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汤爱莲 李灿 +1 位作者 邹楠 张霞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027-2032,共6页
目的:探讨脂联素是否通过影响脂肪组织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类(MHCⅡ)的表达调节糖脂代谢。方法:脂联素基因敲除小鼠(KO)和C57BL/6小鼠(WT)分别给予高脂饲料或普通饲料,24周后,测量小鼠体重、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稳态... 目的:探讨脂联素是否通过影响脂肪组织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类(MHCⅡ)的表达调节糖脂代谢。方法:脂联素基因敲除小鼠(KO)和C57BL/6小鼠(WT)分别给予高脂饲料或普通饲料,24周后,测量小鼠体重、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稳态胰岛素评价指数(HOMA-IR)、血清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行肝脏组织病理形态学评价;检测脂肪组织MHCⅡ反式激活因子(CIITA)、小鼠MHCⅡ抗原Eβ(H2-Eb1)、MHCⅡ恒定链(CD74)mRNA及MHCⅡ相关蛋白质表达水平。用siRNA沉默3T3-L1脂肪细胞中MHCⅡ的表达及用过表达载体升高3T3-L1脂肪细胞中的脂联素和(或)MHCⅡ的表达,检测脂联素对MHCⅡ蛋白水平的影响。结果:高脂饲料或普通饲料喂养的KO小鼠体重、FBG、FINS、HOMA-IR、TC、TG、LDL-C、肝脂肪变性、脂肪组织中CIITA、H2-Eb1、CD74 mRNA和MHCⅡ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WT小鼠。在脂肪细胞中,抑制脂联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逆转siRNA干扰所引起的MHCⅡ表达降低,过表达脂联素后脂肪细胞中MHCⅡ的表达降低。结论:脂联素可以通过抑制脂肪组织中MHCⅡ的表达改善糖脂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联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 糖脂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激诱导Jurkat细胞中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类转录激活因子基因和人白细胞抗原的表达
16
作者 晏丽 程谟斌 +1 位作者 张业 沈珝琲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46-750,共5页
目的检测热激对Jurkat细胞中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类转录激活因子(CⅡTA)的表达,及其对下游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RT-PCR检测42℃热激和干扰素-γ(IFN-γ)作用前后Jurkat细胞中CⅡTA mRNA的变化。采用Wester... 目的检测热激对Jurkat细胞中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类转录激活因子(CⅡTA)的表达,及其对下游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RT-PCR检测42℃热激和干扰素-γ(IFN-γ)作用前后Jurkat细胞中CⅡTA mRNA的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热激和IFN-γ作用前后Jurkat细胞中CⅡTA蛋白的表达变化。采用流式细胞仪荧光分析热激前后Jurkat细胞表面HLA-DR的表达。结果在Jurkat细胞中,热激可诱导CⅡTAmRNA和蛋白的表达,而IFN-γ处理后无明显变化。与正常Jurkat细胞相比,热激后HLA-DR在Jurkat细胞表面的抗原浓度明显增加(P<0.01)。结论热诱导Jurkat细胞中CⅡTA和HLA-DR先后表达增高。提示热激可能在免疫基因表达缺陷的细胞中,重建相关基因的功能,为肿瘤热疗提供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激 JURKAT细胞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类转录激活因子 人白细胞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替比林衍生金属Ni(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性质研究
17
作者 毛仁群 邹晓青 +4 位作者 喻情 马丽 刘畅 庞海霞 袁曦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4-188,共5页
以吡啶-4-甲醛缩4-氨基安替比林(简称为L_4)和NiCl_2·6H_2O为原料,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一个新型双核Ni(Ⅱ)的配合物[Ni_2(L_4)_4Cl_4·(H_2O)_2]·(CH_3CH_2OH)_2(L_4=吡啶-4-甲醛缩4-氨基安替比林),对该配合物进行光谱和结... 以吡啶-4-甲醛缩4-氨基安替比林(简称为L_4)和NiCl_2·6H_2O为原料,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一个新型双核Ni(Ⅱ)的配合物[Ni_2(L_4)_4Cl_4·(H_2O)_2]·(CH_3CH_2OH)_2(L_4=吡啶-4-甲醛缩4-氨基安替比林),对该配合物进行光谱和结构表征,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分析、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及热重分析等方法.得出结论:新型双核Ni(Ⅱ)的配合物晶体为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晶胞参数,a=6.4266(4),b=33.732(2),c=17.3649(12),α=90°,β=89.708(1)°,γ=90°;V=3764.4(4)3,Z=2.热重分析表明,该配合物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啶类希夫碱 溶剂热法 双核Ni()配合物 晶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工程血管脱细胞支架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抗原性的免疫组化观察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太华 张炎 +3 位作者 姜宗来 李玉泉 刘波 张秀花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2-74,F004,共4页
目的 :探讨组织工程血管全生物支架的免疫原性的检测方法。 方法 :取猪颈总动脉 ,剥离外膜 ,剪成 2 cm长的血管段 ,随机分为 3组 :对照组、脱细胞组和脱细胞加碱处理组 ,每组 5段。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血管脱细胞处理前后主要组织相容性... 目的 :探讨组织工程血管全生物支架的免疫原性的检测方法。 方法 :取猪颈总动脉 ,剥离外膜 ,剪成 2 cm长的血管段 ,随机分为 3组 :对照组、脱细胞组和脱细胞加碱处理组 ,每组 5段。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血管脱细胞处理前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HC )的变化情况 ,并将检测结果作图像分析。 结果 :对照组血管壁 MHC 高表达 ,脱细胞处理后 MHC 明显减少。图像分析得出阳性颗粒面积与视场面积比 :对照组为 (2 4 .0 9± 6 .0 9) % ,脱细胞组为 (6 .71± 2 .1 8) % ,脱细胞加碱处理组为 (1 .6 2± 0 .76 ) % ,组间比较差别均有显著意义 (P<0 .0 1 )。 结论 :MH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血管脱细胞支架 免疫组织化学 免疫原性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 免疫排斥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类MHCII类基因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9
作者 庞纪彩 高风英 +3 位作者 卢迈新 朱华平 可小丽 黄樟翰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41-145,共5页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是广泛存在于脊椎动物体内,与免疫相关并编码免疫蛋白受体的基因群。在鱼类中,由于其高度的多态性,使其在遗传、进化以及抗病育种等方面备受青睐。从MHC II类基因的分子结...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是广泛存在于脊椎动物体内,与免疫相关并编码免疫蛋白受体的基因群。在鱼类中,由于其高度的多态性,使其在遗传、进化以及抗病育种等方面备受青睐。从MHC II类基因的分子结构与功能、克隆及组织分布、遗传特征及基因多态性与抗病力的关系以及MHC II类基因在鱼类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并对鱼类MHCⅡ类基因未来的研究重点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MHCII基因 免疫 抗病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猕猴MHC-DPB1基因外显子2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徐怀亮 汪宴廷 +6 位作者 程安春 姚永芳 倪庆永 曾文 毕风均 杨泽霞 陈孝跃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88-598,共11页
猕猴(Macaca mulatta)是最理想的医学实验灵长类动物,且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为了解中国猕猴主要组织相容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基因的遗传多态性背景,为它们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及其遗传资源的保护提供一定... 猕猴(Macaca mulatta)是最理想的医学实验灵长类动物,且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为了解中国猕猴主要组织相容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基因的遗传多态性背景,为它们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及其遗传资源的保护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文章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和克隆测序技术分析了106个四川野生猕猴MHC-DPB1基因的exon2,共检测到21个Mamu-DPB1等位基因,其中有15个为本研究中首次发现的新等位基因;从整个大的猕猴群体(106个个体)来看,等位基因频率最高的是Mamu-DPB1*30(0.1120);单独从不同地理群体来看,最高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小金-DPB1*30(0.1120),黑水-DPB1*04(0.1702),巴中-DPB1*32(0.1613),汉源-DPB1*30(0.1120),九龙-DPB1*04(0.1139);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猕猴Mamu-DPB1等位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中,有12个氨基酸残基变异位点表现出物种特异性,其中有9个位于新发现的15个Mamu-DPB1等位基因氨基酸序列中;不同物种来源的DPB1等位基因系统发生树表明,猕猴与其近缘物种食蟹猴(Macaca fascicularis)的DPB1等位基因间存在着跨种多态(Trans-species polymorphism)现象。研究还表明,MHC-DPB1等位基因在中国猕猴群体和先前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印度猕猴群体间具有较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 主要组织相容复合体 Mamu-DPB1基因 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