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4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贮玉米种子油分含量遗传分析
1
作者 王淇 邓琪 +4 位作者 张莹莹 申忠宝 林红 范金生 吴建忠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51-957,共7页
高油分含量青贮玉米(Zea mays)是重要的反刍动物粗饲料,开展油分含量性状的遗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油分含量性状差异显著亲本系BY4944和DNF34-2构建的304株DH系作为研究群体,对油分含量进行描述性统计、遗传力计算、最少基因对数估计... 高油分含量青贮玉米(Zea mays)是重要的反刍动物粗饲料,开展油分含量性状的遗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油分含量性状差异显著亲本系BY4944和DNF34-2构建的304株DH系作为研究群体,对油分含量进行描述性统计、遗传力计算、最少基因对数估计、遗传模型预测和性状调控基因间互作方式的综合遗传分析。结果显示,青贮玉米种子油分含量性状呈标准正态分布,其变异系数为18.25%,遗传力为86.68%,最少基因对数为8.43,调控基因间无互作,由4对表现为正向加性效应的主基因控制。表明油分含量性状遗传多样性较高,变异速度较快,改良潜力较大,可以作为品种改良的重要指标。本研究结果可为青贮玉米种质鉴定及遗传育种提供参考,为下一步青贮玉米种子油分含量调控基因挖掘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数量性状分析 油分含量 主%plus%多混合遗传分析 混合遗传模型 主基因遗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瓜枯萎病抗性遗传规律分析
2
作者 刘雅岚 牛玉 +5 位作者 于仁波 易林 刘昭华 张俊红 杨衍 韩旭 《福建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9-224,共6页
【目的】培育抗病苦瓜品种是防控由尖孢镰孢菌苦瓜专化型引起苦瓜枯萎病的关键措施。本研究旨在明确苦瓜枯萎病抗性遗传规律,为苦瓜抗枯萎病种质创制及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苦瓜高代自交系高抗种质父本材料Mc176与高代自... 【目的】培育抗病苦瓜品种是防控由尖孢镰孢菌苦瓜专化型引起苦瓜枯萎病的关键措施。本研究旨在明确苦瓜枯萎病抗性遗传规律,为苦瓜抗枯萎病种质创制及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苦瓜高代自交系高抗种质父本材料Mc176与高代自交系感病种质母本材料Mc131杂交,构建四世代遗传群体(P_(1)、P_(2)、F_(1)、 F_(2)),获得四世代种子后播种,并使用灌根接菌法在苦瓜两叶一心时期接种尖孢镰孢菌苦瓜专化型,接种后25 d进行抗性鉴定。采用R-4.1.1软件包SEA对24个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确定苦瓜枯萎病抗性遗传最适模型。【结果】苦瓜枯萎病抗性遗传符合“1MG-AD”模型,即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模型,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值分别为2.347 9和0.646 7,一对主基因在F_(2)代中遗传率为30.86%,受环境因素影响为69.14%。【结论】苦瓜枯萎病抗性具有显著数量性状特点,在Mc131×Mc176杂交组合中枯萎病抗性受一对主基因调控,控制枯萎病抗性的主基因以加性效应为主,且枯萎病抗性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瓜 枯萎病 遗传分析 主基因%plus%多基因混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荞RILs群体千粒质量和粒形的遗传特性分析
3
作者 石茂竹 黎瑞源 +3 位作者 刘迪 陈庆富 王莉花 石桃雄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2-313,共12页
【目的】千粒质量是苦荞产量性状三大构成因素之一,其大小由粒形(粒长、粒宽和粒厚)和籽粒充实度等决定,研究千粒质量和粒形的遗传变异与分子机理对苦荞育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方法】以‘晋荞麦2号×品苦1号’衍生的重组自交系(... 【目的】千粒质量是苦荞产量性状三大构成因素之一,其大小由粒形(粒长、粒宽和粒厚)和籽粒充实度等决定,研究千粒质量和粒形的遗传变异与分子机理对苦荞育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方法】以‘晋荞麦2号×品苦1号’衍生的重组自交系(JP-RILs)群体为材料,在2个环境中对粒长、粒宽、长宽比及千粒质量等4个性状进行变异、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相关性和聚类等分析。【结果】在E1和E22个环境中,JP-RILs群体的4个调查性状均呈现连续的变异及明显的双向超亲分离现象,其中长宽比变异系数最大(15.30%、15.70%),其次是粒长(11.27%、11.03%),粒宽变异系数最小(5.46%、5.94%)。粒宽的最佳模型均为MX1-A-AI,受1对加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多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9.84%和62.68%,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3.90%和34.24%。长宽比的最佳模型均为4MG-AI,受4对加性主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98.07%和98.26%。粒长的最佳模型分别为4MG-AI和1MG-A,受4对或1对加性主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97.98%和88.39%。千粒质量的最佳模型分别为2MG-DE和4MG-EEEA,受2对重叠主基因或4对加性主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36.61%和70.43%。聚类分析筛选出千粒质量较大的长粒和圆粒类型以及千粒质量较低的圆粒类型,可作为新品种选育以及粒形和千粒质量遗传学研究的基础材料。【结论】苦荞JP-RILs群体千粒质量和粒形均存在明显的主效基因,且上位性效应占主导地位,为苦荞粒形和千粒质量的QTL定位和遗传改良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荞 重组自交系 粒形 主基因%plus%多基因遗传模型 相关性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油菜植株粗蛋白含量的遗传规律研究
4
作者 张林 周凌 +4 位作者 王涛 钟伟 吴宇瑶 陈建军 代文东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2-126,共5页
试验旨在明确饲料油菜植株粗蛋白含量的遗传规律,为高蛋白饲料油菜的遗传改良奠定理论基础。以植株粗蛋白含量差异较大的饲料油菜材料21SL-239和21SL-756为亲本,构建P_(1)、P_(2)、F_(1)、F_(2)、B_(1)、B_(2)共6世代遗传分析群体,采用... 试验旨在明确饲料油菜植株粗蛋白含量的遗传规律,为高蛋白饲料油菜的遗传改良奠定理论基础。以植株粗蛋白含量差异较大的饲料油菜材料21SL-239和21SL-756为亲本,构建P_(1)、P_(2)、F_(1)、F_(2)、B_(1)、B_(2)共6世代遗传分析群体,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研究抽薹期饲料油菜植株粗蛋白的遗传规律。结果显示,饲料油菜植株粗蛋白含量的最适遗传模型为PG-ADI,其遗传受多基因控制,并表现为加性-显性-上位性效应,F_(2)、B_(1)、B_(2)的遗传率分别为65.41%、57.94%、29.76%。研究表明,饲料油菜抽薹期植株粗蛋白含量受多基因和环境的共同调控,在F_(2)群体和以高蛋白材料为轮回亲本的B_(1)群体开展植株粗蛋定向选择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料油菜 粗蛋白 主基因%plus%多基因 遗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瓜果实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
5
作者 徐彬其 李炯 +3 位作者 梁梓兴 洪宇 程蛟文 崔竣杰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34-1445,共12页
苦瓜果实相关性状显著影响其商品的产量和品质。为解析苦瓜果实相关性状的遗传规律,以果实性状差异的苦瓜自交系‘S022’和‘PG’为亲本,构建包括P1、P2、F1、F2、B1、B2的6个世代遗传群体,利用卡方检验和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 苦瓜果实相关性状显著影响其商品的产量和品质。为解析苦瓜果实相关性状的遗传规律,以果实性状差异的苦瓜自交系‘S022’和‘PG’为亲本,构建包括P1、P2、F1、F2、B1、B2的6个世代遗传群体,利用卡方检验和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方法,对苦瓜果皮颜色、果瘤形状、果长、果径、果形指数、果质量、色差值L共7个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苦瓜果皮绿色对白色、刺瘤对平瘤均由单显性基因控制;果长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模型(2MG-ADI),主基因遗传率在B1、B2、F23个世代分别为47.61%、64.08%、73.27%;果形指数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MX2-ADI-AD),主基因遗传率在B1、B2、F23个世代分别为65.50%、71.21%、81.17%;色差值L遗传符合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MX1-AD-ADI),主基因遗传率在B1、B2、F23个世代分别为0、83.99%、84.63%;果径和果质量遗传均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PG-ADI),无明显多基因遗传率。试验结果说明苦瓜果长、果形指数、色差值L的遗传主要由主基因控制,适宜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果径和果质量主要由微效多基因控制,受环境影响较大,适宜在高世代进行选择。综上,研究结果为苦瓜果实相关性状选育策略的制定和亲本组配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瓜 果实性状 遗传分析 主基因%plus%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RIL群体出仁率的遗传特性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薛云云 张蕙琪 +7 位作者 张鑫 田跃霞 李娜 梁煜莹 张加羽 张晓吉 王露欢 白冬梅 《花生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13,共5页
出仁率是花生的产量性状之一,是籽仁产量的重要影响因子。本研究以花育44×DF12构建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试验材料,出仁率作为表型数据,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3个环境下的出仁率进行遗传特性分析。结果表明,3个环境下... 出仁率是花生的产量性状之一,是籽仁产量的重要影响因子。本研究以花育44×DF12构建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试验材料,出仁率作为表型数据,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3个环境下的出仁率进行遗传特性分析。结果表明,3个环境下的出仁率的最适遗传模型均为4MG-AI,即4对加性—上位性主基因调控,3个环境下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91.93%,90.60%,96.85%。本研究结果为出仁率遗传机制挖掘奠定了重要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RIL群体 出仁率 主基因%plus%多基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芥菜型油菜种子中神经酸、芥酸和油酸含量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范一铭 吴金锋 +5 位作者 李洪戈 李浩 陈碧云 闫贵欣 蔡光勤 伍晓明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81-794,共14页
神经酸等有益脂肪酸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芥菜型油菜作为神经酸潜力来源,是具有高品质的功能型油料作物。为探究芥菜型油菜神经酸等重要脂肪酸的遗传规律,本文以芥菜型油菜高神经酸种质JH1和低神经酸种质JL4为亲本,创制遗传分析世代... 神经酸等有益脂肪酸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芥菜型油菜作为神经酸潜力来源,是具有高品质的功能型油料作物。为探究芥菜型油菜神经酸等重要脂肪酸的遗传规律,本文以芥菜型油菜高神经酸种质JH1和低神经酸种质JL4为亲本,创制遗传分析世代(P_(1)、P_(2)、F_(1)/RF_(1)、B_(1)/RB_(1)、B_(2)/RB_(2)、F_(2)/RF_(2)),测定各世代种子的脂肪酸含量,对神经酸、芥酸和油酸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和遗传分析。结果发现,油酸与芥酸、神经酸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神经酸与芥酸极显著正相关(P<0.01)。两个亲本的神经酸含量分别为(2.998±0.274)%和(0.000±0.000)%,芥酸含量分别为(47.644±2.343)%和(0.000±0.000)%,油酸含量分别为(8.853±1.963)%和(48.649±3.395)%,亲本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1和RF1的三种脂肪酸含量介于两个亲本之间,分离世代的表型分布广泛。遗传分析表明:三种脂肪酸含量的加性效应较强,其最佳遗传模型均为MX2-ADI-ADI(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B2/RB2和F2/RF2中三种脂肪酸的遗传都以主基因为主,遗传率较高,环境影响小。B1和RB1的神经酸和芥酸以主基因或多基因遗传为主,环境影响小,油酸受环境影响较大。本文结果为高神经酸芥菜型油菜品质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芥菜型油菜 神经酸 芥酸 油酸 主基因%plus%多基因 遗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棱丝瓜早熟相关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陈琴 郭元元 +7 位作者 李洋 康德贤 张力 孙晓研 宋焕忠 唐娟 文俊丽 陈振东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2-439,共8页
【目的】通过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有棱丝瓜早熟性相关性状的遗传规律,为早熟丝瓜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高代自交系有棱丝瓜LC034(♀)和LC052(♂)为亲本构建6世代群体,采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离法分析有棱丝瓜的4个早... 【目的】通过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有棱丝瓜早熟性相关性状的遗传规律,为早熟丝瓜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高代自交系有棱丝瓜LC034(♀)和LC052(♂)为亲本构建6世代群体,采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离法分析有棱丝瓜的4个早熟相关性状(第一雌花节位、始花期、第一坐果节位和始收期)遗传规律。【结果】LC034的4个早熟相关性状均极显著低于LC052(P<0.01)。F_(1)、BC_(1)P_(1)、BC_(1)P_(2)和F_(2)代群体的4个早熟相关性状变异系数为8.70%~25.46%、14.77%~37.67%、19.93%~38.97%和22.37%~46.81%,且4个早熟相关性状在F_(2)代群体的分离频率分布均包含多种正态分布的混合分布。MX2-ADI-ADI为第一雌花节位和第一坐果节位的最优遗传模型,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第一雌花节位在BC_(1)P_(1)、BC_(1)P_(2)和F_(2)代群体的主基因遗传率(h^(2)_(mg))分别为4.63%、84.69%和79.99%,多基因遗传率(h^(2)_(pg))为74.60%、0和0;第一坐果节位在BC_(1)P_(1)、BC_(1)P_(2)和F_(2)代群体的h^(2)_(mg)分别为2.38%、82.86%和76.45%,h^(2)_(pg)为57.04%、0和0。2MG-ADI为始花期的最优遗传模型,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在BC_(1)P_(1)、BC_(1)P_(2)和F_(2)代群体的h^(2)_(mg)分别为72.02%、79.05%和86.53%。2MG-AD为有棱丝瓜始收期最优遗传模型,属于2对主基因控制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在BC_(1)P_(1)、BC_(1)P_(2)和F_(2)代群体的h^(2)_(mg)分别为62.33%、84.79%和85.07%。【结论】有棱丝瓜的第一雌花节位、始花期、第一坐果节位和始收期均表现为数量性状的特点,受多基因的控制,其中第一雌花节位和第一坐果节位受2对主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始花期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始收期受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棱丝瓜 早熟相关性状 主基因%plus%多基因遗传模型 6世代群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椒果实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陈楠 周云云 +2 位作者 陈朗 张华锋 陈儒钢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73-682,共10页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蔬菜种质资源创新实验室提供的辣椒品系AA5与CK18为亲本构建F 2代群体,统计调查群体各性状的分离情况,经相关性分析以及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的方法来获得辣椒6个果实性状的主基因模型以及遗传效应。结果表明:6个果...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蔬菜种质资源创新实验室提供的辣椒品系AA5与CK18为亲本构建F 2代群体,统计调查群体各性状的分离情况,经相关性分析以及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的方法来获得辣椒6个果实性状的主基因模型以及遗传效应。结果表明:6个果实性状皆是受主基因调控的数量性状,而且其相关性密切。辣椒果形指数、果肉厚度和果宽等3个性状中存在两组等加性主基因,属于2MG-EA模型;果长和单果质量存在两组加-显性主基因,属于2MG-AD模型;果皮硬度性状的遗传属于1MG-AD模型,存在一组加-显性主基因。辣椒的果形指数和单果质量第1对主基因的正加性更显著。果皮硬度和果长性状的主基因效应为负显性以及正加性。果宽和果肉厚度性状的两对主基因表现为正向等加性。主基因遗传率∶单果质量(53.69)>果宽(48.42)>果长(34.67)>果肉厚度(25.42)>果皮硬度(22.91)>果形指数(22.23)。因此辣椒的这6个果实性状不宜于低代开展选育。研究结果为本材料的后续分子标记以及更高效、更具针对性的辣椒分子选育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果实性状 主基因%plus%多基因 遗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稻曲病抗性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 被引量:65
10
作者 李余生 朱镇 +2 位作者 张亚东 赵凌 王才林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728-1733,共6页
稻曲病是由稻曲病菌引起的水稻真菌病害,目前已上升为我国水稻主要病害之一,探明水稻稻曲病的抗性遗传机制对制定抗病育种策略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本研究以病情指数为指标,利用高效引发稻曲病人工接种方法对来自抗病亲本IR28(籼稻)与感... 稻曲病是由稻曲病菌引起的水稻真菌病害,目前已上升为我国水稻主要病害之一,探明水稻稻曲病的抗性遗传机制对制定抗病育种策略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本研究以病情指数为指标,利用高效引发稻曲病人工接种方法对来自抗病亲本IR28(籼稻)与感病亲本大关稻(粳稻)组合的亲本及其衍生的F10代重组自交系群体(RIL)进行抗病性评价,采用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抗性的遗传模型进行判别与遗传参数的估计。结果表明,水稻稻曲病抗性的遗传除受主基因控制外还受多基因的影响,符合E-1-3遗传模型,即2对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2对主基因间表现为等加性作用,加性效应为11.41;主基因遗传率为76.67%,多基因遗传率为22.86%,抗性遗传存在明显的主基因效应。提示抗稻曲病育种时不仅要考虑主基因对抗病性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基因对抗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曲病抗性 遗传 主基因%plus%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PPO活性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被引量:63
11
作者 葛秀秀 张立平 +1 位作者 何中虎 章元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8-20,共3页
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 +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冬小麦品种中优 95 0 7(高PPO活性 )与品种CA96 32 (低PPO活性 )杂交组合的DH群体进行了PPO活性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 ,中优 95 0 7×CA96 32的PPO活性受 2对独立主基因控制遗传 ,主... 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 +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冬小麦品种中优 95 0 7(高PPO活性 )与品种CA96 32 (低PPO活性 )杂交组合的DH群体进行了PPO活性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 ,中优 95 0 7×CA96 32的PPO活性受 2对独立主基因控制遗传 ,主基因遗传率为 88.83% ,环境影响较小 ,环境方差占总方差的 1 1 .1 7%。控制PPO活性的 2对主基因基因效应不等 ,第 1对主基因da 的基因效应为 2 .4 32 ,而第 2对主基因db 的基因效应为 1 .0 84 ,相当于第 1对主基因效应的4 4 6 0 %。因此 ,用低PPO活性的亲本配制杂交组合 ,并且在育种的早期阶段进行较严格的选择 ,淘汰PPO活性高的单株或家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PPO活性 主基因 多基因 混合遗传 多酚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脂异常遗传性疾病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16
12
作者 何轶群 许美芬 +5 位作者 于涵 耿军伟 施苏雪 薛凌 卢中秋 管敏鑫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237-1243,共7页
血脂异常(Dyslipidemia)是指血浆中胆固醇和(或)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可导致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常以冠心病和脑中风为首发表现,该类疾病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一些血脂异常疾病具有遗传性,主要包括孟德尔遗传和多基因遗传。传统检测血脂异... 血脂异常(Dyslipidemia)是指血浆中胆固醇和(或)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可导致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常以冠心病和脑中风为首发表现,该类疾病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一些血脂异常疾病具有遗传性,主要包括孟德尔遗传和多基因遗传。传统检测血脂异常相关基因的方法主要有DNA测序和连锁分析,适合于孟德尔遗传性血脂异常疾病。最近几年兴起的新一代测序技术(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不仅适用于孟德尔遗传性血脂异常疾病的研究,同样适用于复杂性血脂异常疾病。2006年至今,运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 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筛出许多与血脂异常疾病相关的基因,这些基因和早期孟德尔遗传家系确定的基因多数相同。GWAS频谱分析发现,复杂性疾病相关的基因变异频率存在差异,并且几乎所有筛查出的与血脂异常疾病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变异均位于非编码区,使得人们逐渐对非编码区基因变异展开了研究。血脂异常致病基因的发现和基因变异致病机制的阐明,为血脂异常疾病提供新的治疗靶点,并为新一代药物筛选提供新思路。文章对血脂异常遗传性疾病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脂异常 孟德尔遗传 多基因遗传 基因突变 致病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栽培大豆耐盐性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被引量:34
13
作者 罗庆云 於丙军 +3 位作者 刘友良 章元明 薛艳玲 张艳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39-244,共6页
选用栽培大豆南农1138-2(耐盐)、南农88-31(较耐盐)和Jackson(盐敏感)配制的南农1138-2×南农88-31和南农88-31×Jackson等2套组合,通过P1、P2、F1、F2和F2:3苗期植株耐盐性调查,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联合分离分析了... 选用栽培大豆南农1138-2(耐盐)、南农88-31(较耐盐)和Jackson(盐敏感)配制的南农1138-2×南农88-31和南农88-31×Jackson等2套组合,通过P1、P2、F1、F2和F2:3苗期植株耐盐性调查,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联合分离分析了栽培大豆耐盐性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南农88-31×Jackson和南农1138-2×南农88-31耐盐性遗传均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式。在高世代选择耐盐性植株的效率较高,从F2:3估计,南农88-31×Jackson组合的NaCl耐性微效基因遗传率为82.13%;南农1138-2×南农88-31组合的耐盐性微效基因遗传率为67.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大豆 耐盐性 “主基因%plus%多基因”遗传模式 混合遗传 多世代联合分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雌性育性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被引量:45
14
作者 侯北伟 窦秉德 +5 位作者 章元明 李生强 杨晋彬 刘福霞 杜金昆 孙其信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567-1572,共6页
选用普通小麦中3种不同生态型育性正常品种与雌性不育系XND126杂交构建3个F2组合,连续两年对3组合P1、P2、F1和F2雌性育性进行调查,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的4世代联合分析方法分析了小麦雌性育性的遗传。结果表明:... 选用普通小麦中3种不同生态型育性正常品种与雌性不育系XND126杂交构建3个F2组合,连续两年对3组合P1、P2、F1和F2雌性育性进行调查,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的4世代联合分析方法分析了小麦雌性育性的遗传。结果表明:小麦雌性育性受两对主效基因+多基因联合控制,两对主效基因之间存在互作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雌性育性 主基因%plus%多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棉产量与品质性状的主基因与多基因遗传分析 被引量:36
15
作者 殷剑美 武耀廷 +1 位作者 朱协飞 张天真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67-72,共6页
对(泗棉3号×TM 1)(组合Ⅰ)和(泗棉3号×CARMEN)(组合Ⅱ)的产量与品质性状进行遗传模型分析,得到有关产量与品质性状的最适遗传模型,其中组合Ⅰ子指的最适遗传模型为负向显性主基因+多基因模型,铃重最适遗传模型为等显性主基因... 对(泗棉3号×TM 1)(组合Ⅰ)和(泗棉3号×CARMEN)(组合Ⅱ)的产量与品质性状进行遗传模型分析,得到有关产量与品质性状的最适遗传模型,其中组合Ⅰ子指的最适遗传模型为负向显性主基因+多基因模型,铃重最适遗传模型为等显性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衣分、单株铃数的最适遗传模型分别为两对主基因+多基因和一对主基因+多基因模型。组合Ⅱ中衣分、子指、单株铃数、铃重、整齐度和麦克隆值的最适遗传模型均为无主基因的多基因模型,纤维长度、纤维强度和伸长率最适遗传模型均为一对主基因+多基因模型。主基因个数的预测与分子检测的主效QTL个数基本相符。选用P1、P2、F1和F2∶3四个世代联合分析方法,相比于单个分离世代的分离分析法,增加了试验的精确度,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并可以鉴别多基因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量 品质 主基因与多基因 遗传模型 陆地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纹枯病抗性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被引量:18
16
作者 吴纪中 颜伟 +2 位作者 蔡士宾 任丽娟 汤颋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11,共6页
以病情指数为指标,利用牙签接菌法对ARZ×扬麦 158衍生的F6 代重组自交系群体 (RIL)进行纹枯病抗性评价,并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法,研究该群体抗纹枯病基因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这一群体中小麦纹枯... 以病情指数为指标,利用牙签接菌法对ARZ×扬麦 158衍生的F6 代重组自交系群体 (RIL)进行纹枯病抗性评价,并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法,研究该群体抗纹枯病基因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这一群体中小麦纹枯病的抗性符合两对连锁主基因遗传模型(B 2 1),主基因间表现为加性 加性×加性上位性作用,重组率为 0 178 7。在两对主基因中,效应较大的 1对加性效应为 10 10%,效应较小的 1对加性效应为 2 32%,两对主基因的遗传率中等偏高,为 72 31%。提示抗纹枯病育种应重视主基因的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基因 小麦纹枯病 遗传模型 加性效应 抗性 接菌 群体 多基因遗传 AR 分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脂肪及脂肪酸组分含量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26
17
作者 郑永战 盖钧镒 +3 位作者 周瑞宝 田少君 卢为国 李卫东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01-806,共6页
以Essex×ZDD2315的P1、P2、F1、BC1F3为材料,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大豆脂肪及脂肪酸组分含量的遗传机制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大豆脂肪含量受2对加性互补主基因+多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16.23%,多基因遗传率为53.49%... 以Essex×ZDD2315的P1、P2、F1、BC1F3为材料,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大豆脂肪及脂肪酸组分含量的遗传机制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大豆脂肪含量受2对加性互补主基因+多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16.23%,多基因遗传率为53.49%;棕榈酸、硬脂酸和亚油酸均为3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其中均有2对主基因效应为等加性,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1.63%,91.51%和91.59%,棕榈酸多基因遗传率为14.78%,硬脂酸和亚油酸未估计出多基因遗传率;油酸为3对加性主基因遗传模型,其中2对主基因效应为等加性,主基因遗传率为74.66%;亚麻酸为2对等加性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41.98%,多基因遗传率为24.17%。相关分析结果,棕榈酸、亚麻酸与脂肪呈极显著负相关(-0.272、-0.325);油酸与亚油酸亚麻酸呈极显著负相关(-0.833、-0.604);亚油酸和亚麻酸呈极显著正相关(0.287);棕榈酸与油酸亚油酸呈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0.255和-0.211);硬脂酸与亚油酸呈极显著负相关(-0.310)。因此,脂肪及脂肪酸组分含量的遗传涉及到主效基因和多基因,脂肪及亚麻酸含量的主基因遗传率较低,其它性状主基因遗传率均在70%以上,改善脂肪含量要注重多基因的积累,改善脂肪酸组分可着重在主基因的利用,提高脂肪含量与改善脂肪酸组分无突出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脂肪 脂肪酸组分 遗传机制 主基因%plus%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白菜抽薹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被引量:24
18
作者 卓祖闯 万恩梅 +2 位作者 张鲁刚 张明科 惠麦侠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23-928,共6页
以大白菜易抽薹自交系06S1703和耐抽薹自交系06J32形成的P1、P2、F1、F2、B1和B2等6个世代为材料,应用主基因+多基因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对大白菜抽薹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白菜的抽薹性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 以大白菜易抽薹自交系06S1703和耐抽薹自交系06J32形成的P1、P2、F1、F2、B1和B2等6个世代为材料,应用主基因+多基因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对大白菜抽薹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白菜的抽薹性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其中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分别为-3.5758和-13.619,显性效应值分别为-3.7552和-2.2577.B1、B2和F2世代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7.95%、95.13%和96.25%,只在B1群体中检测到多基因效应,遗传率仅为1.39%,说明大白菜的抽薹性是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可以进行早期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白菜 抽薹 主基因%plus%多基因 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棉花品种泗棉3号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24
19
作者 张培通 朱协飞 +2 位作者 郭旺珍 俞敬忠 张天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011-1017,共7页
利用泗棉3号和CARMEN构建的RIL及其F2、B1、B2、P1、P2、F1两套群体,同时在3个环境中,采用各自的联合世代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长江流域棉区广泛种植的优良品种泗棉3号高产性状的遗传规律。遗传模型分析揭示泗棉3号×Carmen组合的产... 利用泗棉3号和CARMEN构建的RIL及其F2、B1、B2、P1、P2、F1两套群体,同时在3个环境中,采用各自的联合世代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长江流域棉区广泛种植的优良品种泗棉3号高产性状的遗传规律。遗传模型分析揭示泗棉3号×Carmen组合的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最适遗传模型符合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说明存在控制这些性状的主基因。所有性状在不同环境中的遗传模型不同。同时,各性状在不同环境中的主基因遗传率变化较大,而多基因遗传率在不同环境中变化相对较小,表明环境对数量性状主基因的表达影响大,对多基因的表达也存在影响。对环境间差异较大性状的研究和选育,要在多个特定的环境中进行,才能提高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产量性状 主基因加多基因遗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高粱与甜高粱杂交组合株高、糖度的主基因多基因模型遗传效应分析 被引量:14
20
作者 管延安 张华文 +4 位作者 樊庆琪 杨延兵 秦岭 王海莲 王洪刚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6-42,共7页
对普通高粱与甜高粱杂交组合(石红137×L-甜)的株高与糖度进行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以期研究株高、糖度的遗传效应。获得了2个性状的最适遗传模型,株高的最适遗传模型为2对完全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 对普通高粱与甜高粱杂交组合(石红137×L-甜)的株高与糖度进行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以期研究株高、糖度的遗传效应。获得了2个性状的最适遗传模型,株高的最适遗传模型为2对完全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74.4%,多基因遗传率为22.1%;糖锤度的最适遗传模型为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65.72%,多基因遗传率为20.43%。主基因个数和基因效应的预测与分子检测的主效QTL个数和基因效应基本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株高 糖锤度 主基因与多基因 遗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