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向家坝蓄水前后长江上游干流四川段氮磷的时空分布变化
1
作者 梁祝 潘树林 郭芳成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81-592,共12页
长江上游干流四川段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三峡库区的直接水源补给区。2012年向家坝水库蓄水后,该段的水沙条件显著改变,进而对水中氮磷的迁移转化产生重大影响。系统分析了2010-2020年间四川段水沙输移特性的改变及其对氮磷通... 长江上游干流四川段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三峡库区的直接水源补给区。2012年向家坝水库蓄水后,该段的水沙条件显著改变,进而对水中氮磷的迁移转化产生重大影响。系统分析了2010-2020年间四川段水沙输移特性的改变及其对氮磷通量时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2012年后,四川段的含沙量大幅削减,上下游分别降低了98.7%和66.4%,同时,上下游的氮磷通量也显著降低,总磷分别减少87.1%和62.9%,氨氮分别减少44.5%和53.7%。2012年后,岷江取代金沙江成为四川段最大的氮磷贡献者,其输入的氨氮和总磷占比分别达到73.5%和53.5%,四川段的氮磷水平主要取决于岷江的输入。总磷和氨氮的通量与含沙量之间均呈现线性正相关,前者的相关性极强(r=0.995 6),而后者的相关性相对较低(r=0.520 9);总磷与粒径呈现中等正相关,而氨氮与粒径基本不相关;相比粒径,含沙量的变化对氮磷的迁移影响更大,而含沙量的变化对总磷的影响比对氨氮的强。底泥的氮磷释放是四川段氮磷的一个重要来源,2012年后,受水力条件和水沙条件改变的影响,内源释放的氮磷通量减少,但总磷的内源释放通量仍然达到0.52×10^(4) t·a^(-1)(贡献率11.9%)。研究结果加深了对向家坝水库蓄水影响四川段氮磷迁移的认识,可为促进四川段流域的氮磷污染防控和保障长江上游干流水质安全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干流 四川段 水库蓄水 泥沙 氨氮 总磷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干流含沙量变化特征
2
作者 叶新 郭磊城 +1 位作者 陈嘉民 朱春燕 《泥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30,共8页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中下游干流的水沙过程发生显著变化。含沙量是反映水沙关系的重要指标,为了明晰新形势下长江中下游含沙量变化的特征,基于实测数据分析了含沙量的时空变化过程。受上游来沙减少影响和床沙粗化向下游传...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中下游干流的水沙过程发生显著变化。含沙量是反映水沙关系的重要指标,为了明晰新形势下长江中下游含沙量变化的特征,基于实测数据分析了含沙量的时空变化过程。受上游来沙减少影响和床沙粗化向下游传递,荆江河段含沙量极低,河床的泥沙补给作用减弱,洞庭湖和鄱阳湖等湖泊及支流的泥沙输入对中下游干流的贡献增加,对增大长江下游及河口的输沙量起到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含沙量恢复 支流湖泊 泥沙补给 床沙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弯曲分汊河段分布特征研究
3
作者 马俊福 王森 +2 位作者 郑晓刚 程凯 周静淑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2-56,共5页
长江作为我国第一大河流,其航道条件对内河航运及经济交流至关重要。基于Google Earth Pro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析了长江干流及主要一级支流范围内的弯曲分汊河段的空间分布与几何形态参数。结果表明,长江流域弯曲分汊河段主要集中于干... 长江作为我国第一大河流,其航道条件对内河航运及经济交流至关重要。基于Google Earth Pro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析了长江干流及主要一级支流范围内的弯曲分汊河段的空间分布与几何形态参数。结果表明,长江流域弯曲分汊河段主要集中于干流中下游及支流下游,其中安庆至南京河段占比最高,上游河段分汊较少;汉江全尺度显著聚集,乌江、赣江、金沙江全尺度分散,嘉陵江、岷江、沅江、湘江、长江小尺度分散、大尺度略聚集,反映了水流动力学、地质构造及沉积作用的多尺度驱动;左、右汊长度比集中于0.75~1.25,较为对称,但局部偏离受人类活动(如截弯取直)影响;左、右汊宽度比集中于0.05~11.75,分布偏态,反映水流分配不对称及沉积作用影响;弯曲分汊河道平均长度与宽度呈幂律正相关(R~2=0.65),长江分汊规模远大于支流,凸显主干流规模效应。研究结果为优化长江航道条件、提升“黄金水道”经济效益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弯曲分汊河段 长江干支流 空间分布 几何形态 Google Earth Pr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入江支流水体中抗生素的源解析与风险评估:以南京金川河为例
4
作者 唐娜 康国栋 +5 位作者 鲁磊磊 谭韵洲 陈苹 张圣虎 许晶晶 漆丹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90-599,共10页
利用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SPE-UPLC-MS/MS),以南京入江支流金川河为研究区域,通过测定表层水样品中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磺胺类、四环素类和青霉素类抗生素浓度,探究城市支流水体中抗生素的污染源及其风险。结果表明... 利用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SPE-UPLC-MS/MS),以南京入江支流金川河为研究区域,通过测定表层水样品中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磺胺类、四环素类和青霉素类抗生素浓度,探究城市支流水体中抗生素的污染源及其风险。结果表明,水体中抗生素残留质量浓度范围为n.d.~273.06 ng·L^(-1),平均值为229.37 ng·L^(-1),金川河抗生素残留浓度相对长江干流偏高。通过污染源解析,市政污水处理厂的贡献(48.50%)最大,其后依次为非集中处理生活污水(29.22%)、水产养殖废水(15.50%)和医药废水(6.78%)。除依诺沙星、罗红霉素和克拉霉素的生态风险商(RQ)大于0.1,处于较高生态风险水平外,其余抗生素RQ值均低于0.1,为低风险或无风险水平。此外,大多数抗生素产生耐药性风险偏低。研究可为更精准开展抗生素风险管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金川河 入江支流 源解析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长江干流及其支流枯水期浮游植物多样性与水质 被引量:33
5
作者 朱爱民 胡菊香 +2 位作者 李嗣新 周连凤 梁友光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78-385,共8页
2010年4月对长江干流和26条支流未淹没区与回水区的浮游植物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硅藻、绿藻和蓝藻共占浮游植物种类的93.33%~93.88%.干流优势种类有1门1种、未淹没区有3门6种、回水区有5门6种,出现率分别为15.38%、9.23%和25.00%.回水... 2010年4月对长江干流和26条支流未淹没区与回水区的浮游植物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硅藻、绿藻和蓝藻共占浮游植物种类的93.33%~93.88%.干流优势种类有1门1种、未淹没区有3门6种、回水区有5门6种,出现率分别为15.38%、9.23%和25.00%.回水区现存量平均值最高、未淹没区其次、干流最低.现存量组成在干流、未淹没区和回水区之间有差异,绿藻所占比例干流最高,硅藻所占比例未淹没区最高,隐藻、蓝藻和甲藻所占比例均在回水区最高.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性指数(J),未淹没区最高、干流次之、回水区最低.17条支流回水区H'和8条支流回水区J均低于未淹没区.水质评价显示,轻或无污染断面(采样点)的比例,干流为76.92%,未淹没区为84.62%,回水区为47.06%.19条(73.08%)支流回水区出现中污染或重污染,7条(26.92%)支流未淹没区出现中污染或重污染.三峡工程蓄水对回水区浮游植物与水质影响比长江干流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长江干流 支流 浮游植物 多样性 水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水库对长江上游主要干支流河流输沙量的影响 被引量:26
6
作者 张信宝 文安邦 +1 位作者 D E Walling 吕喜玺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9-66,共8页
本文阐明了大型水库的拦沙和滞洪削减洪峰,降低挟沙能力的减沙机制,给出了大型水库下游河流输沙量时空变化的坝下河段无泥沙补给、少量泥沙补给和有大量泥沙补给三种模式。在此基础上,通过水库修建前后下游河流水沙变化的对比分析,认为... 本文阐明了大型水库的拦沙和滞洪削减洪峰,降低挟沙能力的减沙机制,给出了大型水库下游河流输沙量时空变化的坝下河段无泥沙补给、少量泥沙补给和有大量泥沙补给三种模式。在此基础上,通过水库修建前后下游河流水沙变化的对比分析,认为大型电站水库的修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乌江、90年代以来金沙江、嘉陵江输沙减少和70年代以来岷江输沙波动的重要驱动力。宜昌站1992-2002年期间的输沙量比1956-1992年期间减少28.2%,主要归功于嘉陵江来沙减少和1998年以后的金沙江来沙减少;2003-2007年期间的输沙量又比1992-2002年期间减少82.2%,主要归功于三峡水库的蓄水拦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 主要干支流 大型水库 河流输沙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典型支流生境健康评价 被引量:11
7
作者 邹曦 杨荣华 +7 位作者 杨志 郑志伟 史方 池仕运 朱爱民 邵科 袁玉洁 万成炎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9-39,共11页
调查评估长江流域典型支流雅砻江、赤水河、乌江以及汉江的生境状况,探索影响不同支流生境状况的主要因子,为长江流域河流生境保护和修复提供支撑。从河流物理生境形态、河流岸边带生境和水环境特征3个方面选取了10个指标,借鉴栖息地评... 调查评估长江流域典型支流雅砻江、赤水河、乌江以及汉江的生境状况,探索影响不同支流生境状况的主要因子,为长江流域河流生境保护和修复提供支撑。从河流物理生境形态、河流岸边带生境和水环境特征3个方面选取了10个指标,借鉴栖息地评估指数(QHEI)和快速生物评估草案(RBPs)构建河流生境评价的指标体系。2017年8-9月对4条支流的162个断面进行了调查并对河流生境进行了综合评估。评价结果表明,雅砻江、赤水河、乌江、汉江的河流生境综合指数(RHI)分别为124.7、158.5、137.8、135.5,其中赤水河评价等级为“优”,其他河流评价等级均为“良”。影响雅砻江、赤水河、乌江和汉江生境状况的最主要指标有河岸植被覆盖、河岸植被带宽、河道硬化渠化度、人类活动干扰度和河道蜿蜒度。建议强化支流国土空间管控,建立自然保护区,对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支流河段开展生态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典型支流 生境评价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重庆段干流与主要支流鱼类分布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何滔 黎学练 +1 位作者 郑永华 刘建虎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7-51,共5页
对长江重庆段干流与8条主要支流的鱼类组成及主要生境进行了调查,并做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嘉陵江、乌江、綦河、小江、大宁河与长江干流的类似性系数(AFR值)大于80%,为共同区系关系,其中嘉陵江与干流的类似性系数最高。各支流与干流... 对长江重庆段干流与8条主要支流的鱼类组成及主要生境进行了调查,并做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嘉陵江、乌江、綦河、小江、大宁河与长江干流的类似性系数(AFR值)大于80%,为共同区系关系,其中嘉陵江与干流的类似性系数最高。各支流与干流鱼类组成(包括鱼类种类总数、长江上游特有、珍稀、濒危鱼类数)的共有比例各有差异,其中嘉陵江最高,五布河最低。各支流的产卵场数较干流少,但都是以粘性卵产卵场为主,漂流性卵产卵场比例很低。其中,梅溪河没有发现漂流性卵产场,而五布河内漂流性卵产场和粘性卵产场均没有发现。各主要支流洄游通道最长的是小江,为146.5 km,最短的是五布河,仅19 km。河口流量最大的是嘉陵江,为2 100 m^3/s,最小的是五布河,为7.74 m^3/s。综合比较8条支流的鱼类分布情况,嘉陵江是最适宜作为长江重庆段干流替代生境的支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重庆段 干流 支流 鱼类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汛期运行对长江干支流浮游植物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朱爱民 程郁春 +1 位作者 周连凤 李嗣新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2-30,共9页
为了探究三峡水库175m蓄水后工程运行对库区浮游植物影响,于汛期对长江干流及其25条支流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长江干流上游至下游共设朱沱、丰收坝、寸滩等13个采样点,綦江、嘉陵江、五布河等25条长江支流共设94个采样点。结果表明:(1... 为了探究三峡水库175m蓄水后工程运行对库区浮游植物影响,于汛期对长江干流及其25条支流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长江干流上游至下游共设朱沱、丰收坝、寸滩等13个采样点,綦江、嘉陵江、五布河等25条长江支流共设94个采样点。结果表明:(1)干流145m淹没河段,硅藻种类比例明显降低,蓝藻、绿藻、甲藻、隐藻种类比例明显升高,但主要种类组成仍为硅藻-绿藻-蓝藻型;现存量升高不明显,硅藻比例明显降低、蓝藻比例明显升高;出现蓝藻优势种类且占比最高,硅藻优势种类占比下降,但仍为最高优势度种类,且最高其优势度基本不变;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性指数(J)下降不明显;(2)145m未淹没支流,175m淹没河段重新恢复为自然河流状态,其浮游植物群落也恢复到自然河流状态;(3)145m淹没支流河口,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特点明显改变;现存量明显升高,其组成发生较大变化;硅藻优势种类占比、最高优势度明显下降,绿藻、蓝藻、隐藻、甲藻等优势种类相应升高;H′和J明显降低;(4)从上游至下游,干流和25条支流河口硅藻种类比例由最高到最低变化,蓝藻、绿藻种类比例由较低到最高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汛期运行 长江干流 支流 浮游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嘉陵江入汇对长江干流水流特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焰明 吴蔚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5-9,共5页
由于长江干流与其支流——嘉陵江的集雨区域不一样,加上其西部山区洪水暴涨暴跌的特性,该支流汇流比的变化范围非常宽。在此背景下,借助原型观测数据分析以及二维数模计算,研究嘉陵江汇流比变化对长江干流河段水流特性的影响规律。本文... 由于长江干流与其支流——嘉陵江的集雨区域不一样,加上其西部山区洪水暴涨暴跌的特性,该支流汇流比的变化范围非常宽。在此背景下,借助原型观测数据分析以及二维数模计算,研究嘉陵江汇流比变化对长江干流河段水流特性的影响规律。本文研究结论将为研究河段的河流研究提供有益的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同时也能为相似河段的分析研究提供思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动力学 汇流比 支流入汇 水流特性 长江干流 嘉陵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长江主要支流悬浮物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被引量:5
11
作者 陈兴仁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977-980,共4页
文章在安徽省境内的长江主要支流采集了枯水期和丰水期的悬浮物样品,测定其中重金属质量比。结果表明,这些河流的悬浮物中重金属元素富集现象明显,相对于流域土壤平均含量,悬浮物中重金属元素的富集系数为Cd>Cu>Zn>Hg>Pb>... 文章在安徽省境内的长江主要支流采集了枯水期和丰水期的悬浮物样品,测定其中重金属质量比。结果表明,这些河流的悬浮物中重金属元素富集现象明显,相对于流域土壤平均含量,悬浮物中重金属元素的富集系数为Cd>Cu>Zn>Hg>Pb>Ni,其中Cd的富集系数超过30倍。这些悬浮颗粒在下游冲积平原成为成土母质的重要成分,使之具有较高的重金属背景含量。沿江地区土壤Cd的富集较其他元素更为显著,与Cd在悬浮物中的富集系数大于其他元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物 重金属 富集系数 长江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干支流交汇河段水流数学模型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为 刘林 袁晶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0年第34期8466-8470,共5页
采用有限体积法,针对长江上游干支流交汇河段复杂的水流运动特点,采用贴体正交曲线坐标克服了干支流汇合处河道边界形状复杂的困难,建立了正交曲线坐标下的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以长江上游涪陵河段为例,进行了水面线、断面流速分布等... 采用有限体积法,针对长江上游干支流交汇河段复杂的水流运动特点,采用贴体正交曲线坐标克服了干支流汇合处河道边界形状复杂的困难,建立了正交曲线坐标下的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以长江上游涪陵河段为例,进行了水面线、断面流速分布等的验证计算。验证结果与实际符合较好,表明该模型能准确模拟该河段水流运动规律,不仅可以用于该河段复杂水流运动规律的模拟,对其他类似河段数值模拟亦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干流 支流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干流大型底栖动物的分布模式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梦娜 高文娟 +5 位作者 张婷玉 赵永晶 吴兴华 李媛 王洪铸 崔永德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546-1555,共10页
为研究长江中下游干流大型底栖动物的基本群落现状及其沿中下游的变化趋势,于2019—2020年对长江中下游干流开展了3次野外调查。共记录大型底栖动物129属种,总密度和总生物量(无灰干重)平均值分别为174 ind./m2和0.645 g/m2。自中游到... 为研究长江中下游干流大型底栖动物的基本群落现状及其沿中下游的变化趋势,于2019—2020年对长江中下游干流开展了3次野外调查。共记录大型底栖动物129属种,总密度和总生物量(无灰干重)平均值分别为174 ind./m2和0.645 g/m2。自中游到下游干流,大型底栖动物总种类数呈下降趋势;水生昆虫密度下降,其他类群密度上升;直接收集者和刮食者密度呈下降趋势,捕食者和撕食者密度上升。相关分析显示水深和平均流速是影响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的重要因素。总结了不同类群的分布模式:寡毛类与摇蚊类均喜深水缓流,两者适宜水深流速范围差异不大;腹足类喜水浅缓流,适宜水深与流速范围均较窄,而双壳类则相反。其他水生昆虫类、多毛类和钩虾类适宜水深范围较宽,流速范围相对较窄。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开展长江中下游干流大型底栖动物环境水流需求研究和水库生态调度等保护与管理工作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干流 大型底栖动物 水深 平均流速 分布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水沙态势变异及主要影响因素 被引量:20
14
作者 王延贵 刘茜 史红玲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8-47,共10页
流域人类活动对长江中下游水沙态势变异产生重要影响,为了深入了解长江中下游水沙态势变异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本文利用累积曲线法、M-K次序分析法和有序聚类法就长江中下游干流、主要支流和两湖(洞庭湖、鄱阳湖)湖口1950-2011年期间水... 流域人类活动对长江中下游水沙态势变异产生重要影响,为了深入了解长江中下游水沙态势变异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本文利用累积曲线法、M-K次序分析法和有序聚类法就长江中下游干流、主要支流和两湖(洞庭湖、鄱阳湖)湖口1950-2011年期间水沙态势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了流域人类活动的变化特征,指出长江中下游干流汉口站和大通站、主要支流汉江皇庄站及鄱阳湖湖口站年径流量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干流宜昌站和洞庭湖湖口城陵矶站的年径流量有显著减少的趋势;除鄱阳湖湖口站年输沙量变化不大外,干流、主要支流和洞庭湖水文站年输沙量显著减少。结合长江中下游水沙变化的特征,分析了水库拦沙、水土保持、两湖(洞庭湖、鄱阳湖)区域水沙变化、河道采砂等因素的影响,指出不同的影响因子对河道水沙态势变化的作用是不同的,特别是水库拦沙的影响更显著,三峡水库运用对中下游干流水沙态势变异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主要支流 洞庭湖 鄱阳湖 水沙态势变异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巧家段冲积物动态图像法粒度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王有鹏 李德文 王锦鹏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03-513,共11页
图像法作为国际地科联唯一推荐的粒度分析方法,长期受制于样本量不足的问题。基于新型快速成像和处理技术的动态图像法可在短时间内为样品建立海量颗粒的粒度粒形数据库,为天然沉积物粒度特征的直观表达开辟了广阔前景。本文以金沙江巧... 图像法作为国际地科联唯一推荐的粒度分析方法,长期受制于样本量不足的问题。基于新型快速成像和处理技术的动态图像法可在短时间内为样品建立海量颗粒的粒度粒形数据库,为天然沉积物粒度特征的直观表达开辟了广阔前景。本文以金沙江巧家段右岸支沟冲积扇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对4个沉积剖面20个样品进行动态图像粒度分析,建立样品颗粒图像数据库,计算颗粒6种粒径,包括等效投影圆面积径(等积径),弗雷德(Feret)径三种(最大、最小和均值)以及最小外接矩形径两种(最大和最小)等,并与激光(衍射/散射)法测试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①图像法所获6种粒径的中值粒径和均值粒径均较激光法粗,分选性较激光法优。②消除量程差异后的对比结果表明,激光法所测均值粒径仅为真实均值粒径(图像法结果)的3/10~1/2左右(差值为0.68~1.78φ);这种偏离可能与天然沉积物的多矿物属性和不规则性有关。③两种测试方法所获结果均能反映相同的剖面沉积物粒度相对变化趋势,在传统的沉积环境判别准则下均能反映基本一致的动力条件和堆积环境。这些认识为图像法粒度分析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了技术支撑和解释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沟冲积扇 动态图像法 沉积环境判别 粒度分析 金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4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体高锰酸盐指数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兰静 吴云丽 +3 位作者 娄保锋 王瑞琳 陈杰 卓海华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12-1122,共11页
高锰酸盐指数是我国水环境质量评价和污染控制考核的重要指标,其浓度高低能反映水体受到有机物污染的严重程度.2003年三峡水库投入运行后,长江中下游干流水文情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为此,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干流耗氧有机污染物的典型参数—... 高锰酸盐指数是我国水环境质量评价和污染控制考核的重要指标,其浓度高低能反映水体受到有机物污染的严重程度.2003年三峡水库投入运行后,长江中下游干流水文情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为此,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干流耗氧有机污染物的典型参数——高锰酸盐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体:2004年以来,高锰酸盐指数总体趋降,且目前已处于较低水平并趋于稳定;不同江段和水期高锰酸盐指数变化趋势不一致;耗氧有机污染物以溶解态为主,且溶解态所占比例沿程趋于降低,南津关、汉口、吴淞口下23 km断面溶解态占比中位值分别为0.862、0.734和0.598;可沉降颗粒物对水体中高锰酸盐指数浓度影响较低,尤其在研究河段上游段,悬浮颗粒中所含耗氧物质占总量比例中位值分别为0.138、0.266和0.402;上游江段水体同一监测断面不同测线和测点间高锰酸盐指数测定值差异不显著;河口段则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表层和底层之间;沿江城市江段近岸水域水体中耗氧物质污染程度较低,其澄清样中高锰酸盐指数均值在1.91-3.45 mg/L之间,仅局部城市江段和水期出现值高于6.0 mg/L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干流 高锰酸盐指数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运用后长江中下游枯水位变化成因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杨成刚 李思璇 +1 位作者 董炳江 袁晶 《泥沙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4-40,共7页
研究河流枯水位及极低水位变化对河流安全和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实测资料分析的方法,对三峡水库蓄水运用以来长江中下游河段的枯水位变化趋势及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三峡水库蓄水运用以来,长江中游河段枯水位出现累计性下降,... 研究河流枯水位及极低水位变化对河流安全和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实测资料分析的方法,对三峡水库蓄水运用以来长江中下游河段的枯水位变化趋势及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三峡水库蓄水运用以来,长江中游河段枯水位出现累计性下降,其中以荆江河段最为显著。2019年宜昌以下长江干流段更是出现三峡水库蓄水以来最为严重的极低水位情况。成因分析表明,枯水位累积性下降主要与枯水河槽冲刷有关,而极低水位出现主要是受枯水河槽冲刷和支流来水减少影响。其中,沙市站极低水位是枯水河槽严重冲刷下切所致;螺山站、汉口站的极低水位是枯水河槽冲刷下切和支流来水偏少共同导致的结果,大通站极低水位主要是受支流来水严重偏枯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枯水位变化 极低水位 河槽冲刷 支流来水减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江苏段近年水质状况分析
18
作者 何慈旺 张乐源 《绿色科技》 2023年第18期142-145,共4页
通过收集2018~2022年的水质数据,研究了长江江苏段干流和支流的水质状况。结果显示:近几年,长江江苏段干流和支流的水质状况呈现出良好的趋势,水质优良的断面比例逐渐增加,而劣质水断面比例则逐渐下降。2018~2022年,长江干流江苏段的水... 通过收集2018~2022年的水质数据,研究了长江江苏段干流和支流的水质状况。结果显示:近几年,长江江苏段干流和支流的水质状况呈现出良好的趋势,水质优良的断面比例逐渐增加,而劣质水断面比例则逐渐下降。2018~2022年,长江干流江苏段的水质整体达标率为98.39%,2019~2022年,达标率更是达到了100%。长江江苏段支流的水质状况也呈现出改善的趋势,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的比例不断下降,截至2022年底,Ⅴ类、劣Ⅴ类水质断面仅占2.94%。以期为长江江苏段的水质管理和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状况 长江江苏段 干流 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