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zing the Completeness(Relative Minimum Magnitude) of History Seismic Catalogue in Sichuan Province
1
作者 Li Sun,Mingzhong Tian School of the Earth Sciences and Resour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Beijing 100083,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51-51,共1页
Sichuan Province,East Western of China,within the area of east longitude 97°21′-108°31′,north latitude 26°03′-34°19′,which is on the Mediterranean seismic zone;with its complicated geological b... Sichuan Province,East Western of China,within the area of east longitude 97°21′-108°31′,north latitude 26°03′-34°19′,which is on the Mediterranean seismic zone;with its complicated geological background,several strong shocks occurred in this district since ancient times.Earthquake catalogue of this area could date back to B.C.26,however,limited by the conditions—technology or funds,lots of minor earthquake have been lost,which could b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STORY SEISMIC CATALOGUE Sichuan Province RELATIVE minimum magnitude surface-wave magnitude local-wave magnitude Gutenberg-Richter re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苏鲁造山带及其邻区岩石圈速度结构特征
2
作者 于悦颖 顾勤平 +4 位作者 张海江 李正楷 周昱辰 高磊 韩守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681-4697,共17页
大别—苏鲁造山带是我国东部重要的碰撞造山带,精细的岩石圈三维速度结构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这里的构造演化和地球动力学过程.本文收集了大别—苏鲁造山带及其周缘各区域地震台网2008—2021年间记录的天然地震走时资料,其中添加了江苏、... 大别—苏鲁造山带是我国东部重要的碰撞造山带,精细的岩石圈三维速度结构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这里的构造演化和地球动力学过程.本文收集了大别—苏鲁造山带及其周缘各区域地震台网2008—2021年间记录的天然地震走时资料,其中添加了江苏、安徽、河南三省103个自建台站的观测资料.结合区域内8~70 s瑞雷面波频散数据,采用体波面波联合反演方法获得了水平方向上0.5°×0.5°网格的Vp、Vs模型,并进行了地震重新定位.研究表明:(1)大别和苏鲁造山带的壳内速度分布具有上凸下凹的相似结构,中地壳同时存在高、低速异常,但苏鲁造山带的岩石圈厚度相对更薄.(2)襄樊—广济断裂南侧、晓天—磨子潭断裂以及嘉山—响水断裂下方出现岩石圈地幔缺口,可能与岩石圈拆沉有关,推测中地壳高速体可能是热物质通过岩石圈薄弱位置上涌后在壳内冷却形成的结晶物.(3)大别山和苏鲁地体早期可能是同生构造,受扬子板块俯冲、郯庐断裂带的走滑活动以及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等因素控制,造成现今岩石圈深部结构的差异.(4)研究区内的主要地质体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地震活动性,地震分布总体呈现出北多南少的特征,且地震主要发生在高、低速过渡带或高速异常区域.郯庐断裂带中段郯城下方的地震在纵向上呈高角度条带状展布,最大震源深度接近25 km,表明断裂面在深部可能存在高倾角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苏鲁造山带 体波面波联合反演 岩石圈三维速度结构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 地震重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的多普勒效应 被引量:1
3
作者 况春利 韩光洁 +1 位作者 刘奕君 戴丹青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71-1274,共4页
收集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震中距2°~15°范围内测震数据和211组近场强震记录,分别测定面波震级和不同周期的水平向地震动反应谱值。结果表明,91个台站测得的宽频带平均面波震级M_(S(BB))为6.2,震级空间分布具有南东小、北西... 收集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震中距2°~15°范围内测震数据和211组近场强震记录,分别测定面波震级和不同周期的水平向地震动反应谱值。结果表明,91个台站测得的宽频带平均面波震级M_(S(BB))为6.2,震级空间分布具有南东小、北西大的特征;水平向地震动反应谱值主要呈椭圆状展布,最大反应谱值主要位于震中北西方向两侧。地震震级分布和加速度反应谱的空间分布特征具有明显的断层地震多普勒效应,结合地震构造背景、震源机制解、余震序列精定位和破裂过程反演等推断,发震构造可能位于拉脊山断裂北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M_(S)6.2地震 多普勒效应 面波震级 近场地震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震台网与美国地震台网测定震级的对比(Ⅱ)——面波震级 被引量:60
4
作者 刘瑞丰 陈运泰 +4 位作者 PETER BORMANN 任枭 侯建民 邹立晔 杨辉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7,共7页
采用正交回归方法,利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IGCEA)和美国地质调查局国家地震信息中心(USGS/NEIC)1983-2004年的观测资料,对这两个机构测定的面波震级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得到了中国地震台网与美国地震台网面波震级之间的关... 采用正交回归方法,利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IGCEA)和美国地质调查局国家地震信息中心(USGS/NEIC)1983-2004年的观测资料,对这两个机构测定的面波震级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得到了中国地震台网与美国地震台网面波震级之间的关系式.结果表明,由于使用的震级计算公式和观测仪器不同,IGCEA测定的面波震级总体上要比NEIC测定的结果偏高0.2级;对于3.5~4.5级的地震,IGCEA测定的震级比NEIC测定的震级偏高0.3级;对于5.0~6.5级的地震,IGCEA偏高0.2级;对于7.0级以上的地震,IGCEA偏高小于0.1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性地震震级 面波震级 体波震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震台网震级的对比 被引量:71
5
作者 刘瑞丰 陈运泰 +5 位作者 任枭 徐志国 孙丽 杨辉 梁建宏 任克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67-476,共10页
采用线性回归和正交回归方法,利用中国地震台网1983—2004年的观测资料,对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测定的地方性震级ML、面波震级MS与MS7、长周期体波震级mB、短周期体波震级mb进行对比,给出了它们之间的经验关系式.研究结果表明:①由... 采用线性回归和正交回归方法,利用中国地震台网1983—2004年的观测资料,对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测定的地方性震级ML、面波震级MS与MS7、长周期体波震级mB、短周期体波震级mb进行对比,给出了它们之间的经验关系式.研究结果表明:①由于不同的震级标度反映了地震波在不同周期范围内辐射地震波能量的大小,因此对于不同大小的地震,使用不同的震级标度更能客观地描述地震的大小.当震中距小于1000km时,用地方性震级ML可以较好地测定近震的震级.当地震的震级M<4.5时,各种震级标度之间相差不大.当4.5<M<6.0时,mB>MS,MS标度低估了较小地震的震级,因此用mB可以较好地测定较小地震的震级.当M>6.0时,MS>mB>mb,mB与mb标度均低估了较大地震的震级,用MS可以较好地测定出较大地震(6.0<M<8.5)的震级.当M>8.5时,MS出现饱和现象,不能正确地反映大地震的大小;②在我国境内,当震中距<1000km时,ML与区域面波震级MS基本一致,在实际应用中无需对它们进行震级的换算;③虽然MS与MS7同为面波震级,但由于所使用的仪器和计算公式不同,MS比MS7系统地偏高0.2~0.3级;④对于长周期体波震级mB和短周期体波震级mb,虽然使用的计算公式相同,但由于使用的地震波周期不同,对于mB=4.0左右的地震,mB与mb几乎相等,而对于mB≥4.5的地震,则mB>m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性震级 面波震级 体波震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震台网与美国地震台网测定震级的对比(Ⅰ)——体波震级 被引量:34
6
作者 刘瑞丰 陈运泰 +4 位作者 Peter Bormann 任枭 侯建民 邹立晔 杨辉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83-587,共5页
采用正交回归的方法,利用中国地震台网和美国地震台网1983—2001年的观测资料, 对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IGCEA)和美国地质调查局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测定的 体波震级进行了比较.从正交回归得到的结果看,IGCEA测定的体波震级mb与... 采用正交回归的方法,利用中国地震台网和美国地震台网1983—2001年的观测资料, 对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IGCEA)和美国地质调查局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测定的 体波震级进行了比较.从正交回归得到的结果看,IGCEA测定的体波震级mb与NEIC测定 的体波震级mb不存在系统差.如果以NEIC测定的体波震级为基准,对于3.5~4.5级之间 的地震,IGCEA测定的震级比NEIC测定的震级偏高O.2~O.1级;对于5.O~5.5级之间的 地震,IGCEA与NEIC测定的体波震级没有偏差;对于6.O级以上的地震,IGCEA比NEIC 偏低小于O.2级.而IGCEA测定的体波震级与国际数据中心(IDC)测定的体波震级结果基本 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级 面波 体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中国地震台网观测报告的M_L与M_S经验关系 被引量:28
7
作者 汪素云 王健 +3 位作者 俞言祥 吴清 高阿甲 高孟潭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22,共9页
根据1990~2000年《中国地震年报》和2001~2008年《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观测报告》的大量数据,研究了测定面波震级MS与近震震级ML的不确定性;采用双随机变量的回归方法,用3种不同的数据组,获得二者之间的3组新的转换关系。结果表明,自20世... 根据1990~2000年《中国地震年报》和2001~2008年《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观测报告》的大量数据,研究了测定面波震级MS与近震震级ML的不确定性;采用双随机变量的回归方法,用3种不同的数据组,获得二者之间的3组新的转换关系。结果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使用至今的公式MS=1.13ML-1.08严重偏离数据组,已不适用于新的数据。考虑到测定震级的不确定性及数据的离散性较大等因素,认为采用关系式MS=0.03+0.98ML作为新的经验关系更合理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级测定 面波震级 MS 近震震级 ML 震级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ASPEI宽频带面波震级与传统面波震级的对比 被引量:11
8
作者 杨晶琼 杨周胜 +2 位作者 蔡明军 许亚吉 梁勇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03-307,共5页
应用IASPEI新推荐的宽频带面波震级M_S(BB)标准,选取云南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2000~2011年云南及周边地区4.0级以上的433个地震事件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宽频带面波震级M_S(BB),同时也重新测定面波震级M_S,并采用线性回归和正交回归方... 应用IASPEI新推荐的宽频带面波震级M_S(BB)标准,选取云南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2000~2011年云南及周边地区4.0级以上的433个地震事件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宽频带面波震级M_S(BB),同时也重新测定面波震级M_S,并采用线性回归和正交回归方法,对M_S(BB)与M_S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得到了它们之间的回归关系式。结果表明:M_S比M_S(BB)系统偏高,当震级较大时,二者之间差别也偏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频带面波震级MS(BB) 面波震级MS 震级测定 震级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标度震级关系和台基影响问题探讨 被引量:12
9
作者 张宏志 刁桂苓 +3 位作者 赵明淳 王勤彩 张骁 黄媛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1-146,共6页
利用近年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观测报告中的中国及邻区地震目录资料,取能够同时计算面波震级MS和近震震级ML的地震,拟合出2种震级之间的关系,发现与过去使用30余年的换算公式存在系统差别。考虑现代化地震数字观测系统有动态范围大、频带宽... 利用近年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观测报告中的中国及邻区地震目录资料,取能够同时计算面波震级MS和近震震级ML的地震,拟合出2种震级之间的关系,发现与过去使用30余年的换算公式存在系统差别。考虑现代化地震数字观测系统有动态范围大、频带宽、台站多、覆盖区域广、测定精度高的特点,由此拟合的关系应当更可靠。考虑不同误差因素统计面波震级MS和近震震级ML的关系表明,2种震级之间换算和不换算的差别并不大,因此建议MS和ML震级之间不换算为宜。分析地震台站的场地响应发现:一些基岩台的放大因子在1附近,场地响应不随频率变化;处于沉积土层的台站,放大因子在低频段大于1,高频段小于1;还有一些台站在某个频段范围大于1,或者小于1。另外,沉积土层台站的单台震级和台网平均震级差也随周期增大,呈现由负到正的增长趋势。看来并不存在固定的台站校正系数,因此不能把台站校正作为提高震级测定精度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震震级 面波震级 震级换算 场地响应 台基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地震——一次面波震级未饱和的地震 被引量:7
10
作者 刘瑞丰 陈运泰 +2 位作者 任枭 侯建民 邹立晔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67-476,共10页
概述了2001年11月14日发生在新疆、青海交界的昆仑山口西地震震级的测定过程,分析比较了我国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和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测定的面波震级MS,以及国内外不同机构测定的该地震的矩震级MW.结果表明,不同... 概述了2001年11月14日发生在新疆、青海交界的昆仑山口西地震震级的测定过程,分析比较了我国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和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测定的面波震级MS,以及国内外不同机构测定的该地震的矩震级MW.结果表明,不同的机构在测定面波震级时,由于所使用的资料不尽相同,所使用的计算震级的公式也有所不同,导致测定结果有一定的差别.我国对该地震的速报结果是MS=8.1,在正式编辑出版的《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观测报告》中给出的测定结果是MS=8.2;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测定的结果是MS=8.0.地震发生后不久,哈佛大学(Harvard)、NEIC、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ERI)、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APCEA)、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IG-CEA)利用全球地震台网、中国国家数字地震台网或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的资料得出的矩震级MW分别是7.8(Harvard),7.7(NEIC),7.7(ERI),7.6(APCEA),7.5(IGCEA),测定的结果基本一致,平均为MW=7.7.鉴于矩震级是一个描述地震绝对大小的力学量,与传统的震级标度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国际地震学界推荐矩震级作为优先使用的震级.本文分析表明,昆仑山口西地震的震级(矩震级)为MW=7.7,其面波震级MS=8.0,是一次面波震级未饱和的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级 矩震级 面波震级 震源机制 地震台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震沟对台阶爆破地震波减震机理探讨 被引量:32
11
作者 余德运 杨军 赵明生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44-247,共4页
为研究减震沟的减震机理,基于爆破地震波中体波和表面波的传播特性,利用弹性波的反射和透射理论分别分析减震沟对体波、表面波的削弱作用,推导出修正后的质点振动速度公式并用来描述表面波的衰减规律。应用ANSYS/LS-DYNA模拟台阶爆破,... 为研究减震沟的减震机理,基于爆破地震波中体波和表面波的传播特性,利用弹性波的反射和透射理论分别分析减震沟对体波、表面波的削弱作用,推导出修正后的质点振动速度公式并用来描述表面波的衰减规律。应用ANSYS/LS-DYNA模拟台阶爆破,通过对有减震沟和无减震沟时岩体内部测点和表面测点质点振动速度对比分析,验证了分开考虑体波和表面波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体波的衰减与减震沟的深度和宽度都有关,其中减震沟的深度对体波的衰减起主要作用;表面波的衰减仅与减震沟的深度有关,减震沟的宽度对表面波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震沟 台阶爆破 减震机理 体波 表面波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地区近震震级与面波震级转换关系研究 被引量:15
12
作者 杨晶琼 杨周胜 +2 位作者 蔡明军 许亚吉 梁勇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13-521,共9页
利用云南地区数字地震台站记录的云南及周边地区2000 ~2011年4.0级以上可同时测定近震震级ML和面波震级Ms的433个地震波形数据,将速度数据进行仿真,即近震震级ML在仿真短周期地震仪DD-1记录上测定,面波震级Ms在仿真中长周期地震仪SK记... 利用云南地区数字地震台站记录的云南及周边地区2000 ~2011年4.0级以上可同时测定近震震级ML和面波震级Ms的433个地震波形数据,将速度数据进行仿真,即近震震级ML在仿真短周期地震仪DD-1记录上测定,面波震级Ms在仿真中长周期地震仪SK记录上测定,对全部人工重新测定的ML和Ms,采用线性回归和正交回归方法,得到了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式.结果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使用至今的公式Ms=1.13ML-1.08与云南地区实际情况存在系统偏差,已不适用于云南地区.考虑到区域差异,认为采用关系式Ms=1.13ML-0.86作为新的转换关系更合理适用.同时,对云南地震台网和国家地震台网都有记录的地震数据进行对比,发现云南台网和国家台网测定的绝大多数地震ML差值为-0.2 ~0.4,差值为0.2的地震数量最多;Ms差值为-0.4~0.2,差值为-0.2的地震数量最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级测定 面波震级Ms 近震震级ML 震级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1920年海原大地震震级高估的讨论 被引量:7
13
作者 刘静 徐晶 +6 位作者 偶奇 韩龙飞 王子君 邵志刚 张培震 姚文倩 王鹏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79-596,共18页
1920年海原大地震作为史料记载以来中国大陆震级最高、伤亡最多的极具破坏性的地震之一,开启了我国用现代地震学方法研究大地震的新篇章,在我国地震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最新研究结果表明,1920年海原大地震的矩震级为M_(W)(7.9... 1920年海原大地震作为史料记载以来中国大陆震级最高、伤亡最多的极具破坏性的地震之一,开启了我国用现代地震学方法研究大地震的新篇章,在我国地震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最新研究结果表明,1920年海原大地震的矩震级为M_(W)(7.9±0.2),与文献和大众广泛接受的M8(1/2)的数值相差较大。本文通过对震级标度及其演化历史的总结和梳理,阐述了仪器记录早期阶段基于地震波波形振幅和频率的震级标定存在系统偏差的问题,这与仪器限制、台站稀疏、标定不统一等因素有关,也使得1920年海原大地震和同时期世界上其它一些重要大地震的震级不同程度被高估。在各种震级标度中,矩震级MW与地震破裂面积和位移等物理参数关联,是地震震级的最佳标定方法。震级作为表述地震大小和能量的重要参数,被广泛地用于评估断层未来的地震潜势;震级的偏差对地震活动时空分布样式的研究会产生重要影响,并造成基于历史地震资料的地震危险性评价和灾害评估等产品的可信度降低。因此,本文倡导对历史地震震级进行检验和修订,并建议1920年海原大地震的震级采用矩震级M_(W)(7.9±0.2)表示,修正后的1920年海原大地震的震级与2008年汶川地震(M_(W)7.9,M_(S)8.0)和2001年昆仑山大地震(M_(W)7.8,M_(S)8.1)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20 年海原大地震 历史地震 震级标定 面波震级 矩震级 同震位移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_S7.3地震参数测定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晓欣 刘瑞丰 +5 位作者 邹立晔 袁菲 陈宏峰 陈运泰 张立文 梁建宏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22-528,532,共7页
引言 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2014年2月12日17时19分48.3秒(北京时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于田县(36.10°N,82.50°E)发生MS7.3地震,震源深度12 km.此次地震发生在塔里木盆地南侧,靠近西昆仑山区域边缘的阿尔金地震... 引言 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2014年2月12日17时19分48.3秒(北京时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于田县(36.10°N,82.50°E)发生MS7.3地震,震源深度12 km.此次地震发生在塔里木盆地南侧,靠近西昆仑山区域边缘的阿尔金地震带,震中位于新疆与西藏交界的无人区,平均海拔5100m,地震没有造成人员伤亡.2008年3月21日于田县境内也曾发生过一次MS7.3地震,两次地震震中仅相距96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4年于田MS7 3地震 矩震级 面波震级 震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ASPEI新标准体波震级分析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任克新 徐志国 +2 位作者 刘瑞丰 张立文 邱海江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77-385,共9页
应用IASPEI新推荐的体波震级标准,选取2001-2007年国家地震台网48个台记录到的震中距小于100°的564个地震事件为研究对象,测定短周期体波震级mb和宽频带体波震级mB(BB),并使用正交回归方法对IASPEI新标准体波震级与中国地震台网... 应用IASPEI新推荐的体波震级标准,选取2001-2007年国家地震台网48个台记录到的震中距小于100°的564个地震事件为研究对象,测定短周期体波震级mb和宽频带体波震级mB(BB),并使用正交回归方法对IASPEI新标准体波震级与中国地震台网传统的短周期体波震级mbc、中长周期体波震级mBc及哈佛大学矩震级MW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对于mb6.0以下地震,mb和mbc基本一致;对于mb6.0以上地震,mb比mbc偏大;对于mB(BB)7.0以下地震,mB(BB)比mBc偏大0.2-0.4,对于mB(BB)7.0以上地震,mB(BB)和mBc基本无偏差;对于4.5〈MW〈8.0地震,mB(BB)和MW基本一致。由于宽频带体波震级mB(BB)具有测定速度快,精度高,并对于8.0级以下地震与矩震级MW基本一致的特点,故mB(BB)在地震应急反应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体波震级 正交回归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地震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6
作者 田宝峰 杨建思 +3 位作者 刘莎 郑钰 姜旭东 徐志强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67-279,282,共13页
归纳总结了在南极开展地震学研究中的各种主要方法及其研究成果,较全面地介绍了南极地震学研究的现状与进展.首先对南极地震活动性作了简单的介绍,然后分别介绍了利用面波和体波研究地壳上地幔结构的主要成果,最后从地震各向异性的角度... 归纳总结了在南极开展地震学研究中的各种主要方法及其研究成果,较全面地介绍了南极地震学研究的现状与进展.首先对南极地震活动性作了简单的介绍,然后分别介绍了利用面波和体波研究地壳上地幔结构的主要成果,最后从地震各向异性的角度归纳介绍了南极大陆部分区域面波方位各向异性及剪切波分裂研究的主要成果.研究表明,南极大陆地震活动性较低、地震强度较小,仅在横贯南极山脉区域、维多利亚地、阿黛利地、威尔克斯地等有较明显的地震活动;横贯南极山脉将南极大陆分为东南极和西南极两个不同的地质构造区域,东南极地壳和上地幔地震波速度偏高,西南极则偏低;上地幔各向异性较为明显并普遍存在,且西南极各向异性强度稍高于东南极克拉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地震学地 震活动性 面波 体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体近水面波浪力试验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冯学知 缪泉明 +1 位作者 蒋强强 蔡大明 《船舶力学》 EI 1997年第2期24-28,共5页
本文介绍了潜体模型近水面波浪力测试试验的方法,给出了试验结果。从一阶波浪力(矩)及平均二阶波浪力的测量分析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相比较来看,试验结果令人满意,说明本试验及试验分析方法、程序正确、实用,为今后水面及近水面物... 本文介绍了潜体模型近水面波浪力测试试验的方法,给出了试验结果。从一阶波浪力(矩)及平均二阶波浪力的测量分析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相比较来看,试验结果令人满意,说明本试验及试验分析方法、程序正确、实用,为今后水面及近水面物体波浪力测量试验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体 近水面 波浪力 模型试验 船舶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地震台网震级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杨晶琼 杨周胜 +4 位作者 许亚吉 秦敏 张会苑 蔡明军 李姣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31-540,共10页
利用云南地震台网记录的云南及其周边地区2000~2017年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资料,按照新的震级国家标准《地震震级的规定》(GB17740-2017)的测定方法,使用同一套软件,对地方性震级ML、面波震级MS、宽频带面波震级MS(BB)、短周期体波震级mb、... 利用云南地震台网记录的云南及其周边地区2000~2017年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资料,按照新的震级国家标准《地震震级的规定》(GB17740-2017)的测定方法,使用同一套软件,对地方性震级ML、面波震级MS、宽频带面波震级MS(BB)、短周期体波震级mb、宽频带体波震级mB(BB)和矩震级MW重新进行人工测量。并分别用一般线性回归和正交回归方法,对不同震级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给出它们之间的经验关系式。研究结果表明:(1)当M<4.5时,各种震级之间相差不大,使用地方性震级ML可以较好地表示地震的大小,也能够更加充分地反映区域特性;当4.5≤M<8.0时,宽频带面波震级MS(BB)和矩震级MW均能较好地表示地震的大小,但矩震级MW的测定需要一定时间,因此在速报工作和大震应急中,可以使用MS(BB)表示地震的大小;MS(BB)的测定方法与国际接轨,消除0.2的震级偏差。(2)对于面波震级MS和宽频带面波震级MS(BB),由于面波测量的位置、计算公式和量归函数不同,MS比MS(BB)系统偏高0.2左右;短周期体波震级mb较宽频带体波震级mB(BB)整体偏小0.2左右,主要区别在于仿真模式。(3)宽频带面波震级MS(BB)和宽频带体波震级mB(BB)均在垂直向原始宽频带记录上直接测定,取消波形仿真环节,另外,相比测定mB(BB)震中距要求大于5度,许多台站被限制,MS(BB)更利于区域台网测定。(4)当3.5≤ML≤6.5时,ML较MW整体偏大;MS≥3.5时,MS也较MW整体偏大,且均随着震级增加,偏差值呈上升趋势。(5)当M≥8.0时,面波震级出现饱和现象,使用矩震级MW表示M≥8.0地震的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级国家标准 地方性震级 面波震级 体波震级 矩震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下航行体波浪力理论预报 被引量:9
19
作者 匡晓峰 汪玉 +3 位作者 缪泉明 冯学知 蒋强强 向旭 《船舶力学》 E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8-35,共8页
本文对水下航行体近水面航行状态进行波浪力的计算,计算采用STF理论和Frank源分布紧密拟合方法预报波浪力响应以及用Newman细长体方法和3D修正方法计算水下航行体的二阶平均波浪力与力矩。该方法和计算程序已经过多次模型试验结果比较... 本文对水下航行体近水面航行状态进行波浪力的计算,计算采用STF理论和Frank源分布紧密拟合方法预报波浪力响应以及用Newman细长体方法和3D修正方法计算水下航行体的二阶平均波浪力与力矩。该方法和计算程序已经过多次模型试验结果比较和验证。采用该方法就某水下航行体计算了二种水深、七种相对浪向下近水面波浪力响应,并给出了波浪力参数随水深变化与浪向变化的计算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航行体 近水面 波浪力 计算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地震的面波震级测定及其多普勒效应 被引量:9
20
作者 刘瑞丰 邹立晔 张立文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64-373,共10页
本文介绍了全球主要地震机构对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参数的速报和修订情况,分析了美国地质调查局国家地震信息中心测定的面波震级。通过对比198个全球地震台站测定的面波震级和面波周期,得出如下结论:测定面波震级偏大的台站主要分布... 本文介绍了全球主要地震机构对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参数的速报和修订情况,分析了美国地质调查局国家地震信息中心测定的面波震级。通过对比198个全球地震台站测定的面波震级和面波周期,得出如下结论:测定面波震级偏大的台站主要分布在震中的东北方向,测定面波震级偏小的台站主要分布在震中的西南和东南方向,面波周期偏小的台站主要分布在震中东北方向。由于此次地震破裂方向是以北东向单侧破裂为主,且地震多普勒效应导致震中东北方向振动加强,因此该方向上的面波震级偏大,地震烈度衰减慢;而震中西南方向的振动减弱,此方向面波震级偏小,地震烈度衰减快。从而造成地震烈度沿中央断裂带的北东方向衰减慢,而南西方向衰减快的特征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面波震级 多普勒效应 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