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82篇文章
< 1 2 7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COVERY AND THE IMPLICATION OF A HYDROTHERMAL-METASOMATIC SKARN DEPOSIT IN GANGDISE TECTONIC ZONE,TIBET 被引量:2
1
作者 Yao Peng 1,Li Jingao 2 2 BGMR,Tibet,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143-144,共2页
Hydrothermal activity from a hydrothermal circulatory system is a special geological event, it is of importance to the formation of some massive sulfide deposits (hydrothermal deposits). The Authors think that Jiama p... Hydrothermal activity from a hydrothermal circulatory system is a special geological event, it is of importance to the formation of some massive sulfide deposits (hydrothermal deposits). The Authors think that Jiama polymetallic ore deposit in Gangdise tectonic zone, Tibet is a special skarn deposit i.e. a “hydrothermal\|metasomatic skarn deposit" bound up with benthonic hydrothermal circulatory system. Its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are as follows: 1 Evolution of the Gangdise island arc in studied area may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Middle Jurassic volcanic arc stage; Middle—Late Jurassic and Early Cretaceous inter arc sedimentary basin stage; and Eogene magmatic arc stage. The deposit is confined to the inter arc sedimentary basin. Existing data indicate that the volcanic arc provided Jiama deposit with abundant ore\|forming material; the inter arc sedimentary basin provided Jiama deposit with absolutely necessary space; the magmatic arc created reconcentration condition for the Jiama deposi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KARN deposit hydrothermal circulatory system DISCOVERY IMPLIC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e of Hydrothermal Cobalt Deposit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Magmatism
2
作者 Irina G.Tretjakova Alexander S.Borisenko Evgeniy A.Naumov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66-166,共1页
Hydrothermal cobalt deposits provide a valuable example in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fic magmatism and mineralization.Three main types of hydrothermal cobalt ore deposits have been recognized in the Alt... Hydrothermal cobalt deposits provide a valuable example in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fic magmatism and mineralization.Three main types of hydrothermal cobalt ore deposits have been recognized in the Altay-Sayan fold belt(Russia), which are Ni-Co-arsenic(Ni-Co-As),Co-sulfoarsenic (Co-As),and Cu-Co-sulfoarsenic-sulfosaltic(Cu-Co -As).Cobalt mineralization in this district is characterized by well zonation,commonly with the following sequence:Co-sulfoarsenic ores in metasomatic rocks→Ni-Co-As mineralization in carbon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BALT age MAGMATISM hydrothermal O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otential of Magmatic Ni-Cu Deposits of the Hualong Block,Qilian Mountains
3
作者 Zhaowei Zhang Xi’an Center of Geological Survey,China Geological Survey,Xi’an 710054,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67-167,共1页
The Jinchuan magmatic Ni-Cu deposit,located in the Longshou Mountain region,is the largest producer of Ni and Cu in China,with mineralization being related to mafic and ultramafic magmatism.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e Jinchuan magmatic Ni-Cu deposit,located in the Longshou Mountain region,is the largest producer of Ni and Cu in China,with mineralization being related to mafic and ultramafic magmatism.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Longshou Mountain was combined with the Qilian Mountains before Neoproterozoic,and was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 due to the opening of late Qilian oceanic basin in the Paleozoic.The relict Precambrian microcontinents of the Longshou Mountain and Qilian Mounta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MATISM NI-CU Jinchuan deposi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upling mechanism of mineralization and hydrocarbon-forming in hydrothermal convection system: An example from Longtoushan Sn-polymetal deposit, Dachang
4
作者 YANG Bin PENG Sheng-lin YANG Mu ZHANG Qi-zua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5年第z1期129-134,共6页
Longtoushan Sn-polymetal deposit is a large-scale deposit of high-tenor. The ore-bodies occur in reef limestone of middle Devonian. There is much anthraxolite in reef limestone and ore-bodies. The anthraxolite is the ... Longtoushan Sn-polymetal deposit is a large-scale deposit of high-tenor. The ore-bodies occur in reef limestone of middle Devonian. There is much anthraxolite in reef limestone and ore-bodies. The anthraxolite is the postmature result of oil-gas' thermal metamorphism. The close relationship of anthraxolite and Sn-polymetal deposit reveals the space-time relation between oil-gas evolution and Sn-polymetal mineralization. Sulfur isotope of Longtoushan deposit is close to oil's sulfur in Devonian, which indicates obv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lfur's source of deposit and oil-gas' activity. The forming of Longtoushan deposit relates to exhalative-sedimentary mineralization in Devonian. Because of the favorable hydrocarbon-forming condition of Longtoushan reef and surrounding basin facies' black shale and peat, coupling of ore-formation and hydrocarbon-forming occurs in seabed's hydrothermal convection. The distributing of ore-forming elements indicates the presence of hydrothermal convection system. The thermal fluid containing organic matters conduces to Sn-polymetal elements' activation and transfer, and provides catalyzing condition to the transforming from SO42- to S2-. The erosion action of brine containing organic acid to reef limestone induces the growing of crannies and karst's caverns, which provides advantageous space to Sn-polymetal mineralization. The heat source of mineralization provides thermocatalysis condition to hydrocarbon-forming. When the circulatory fluid containing oil-gas enters the high-temperature region(>150 ℃ ), the oil-gas is decomposed and anthraxolite comes into be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upling mechanism of MINERALIZATION and hydrocarbon-forming hydrothermal CONVECTION Sn-polymetal deposit Longtousha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山带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深部动力学机制探讨 被引量:6
5
作者 高晓峰 隋清霖 +6 位作者 尤敏鑫 胡朝斌 查显锋 李猛 任广利 李婷 杨敏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6-220,共15页
针对造山带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岩浆具有富水、源区不均一、弧岩浆元素特征以及矿床中的硫来源多样的特征,前人提出其成矿动力学模式主要包括地幔柱叠加造山带、板块俯冲和地幔柱相互作用、俯冲交代改造的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后碰... 针对造山带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岩浆具有富水、源区不均一、弧岩浆元素特征以及矿床中的硫来源多样的特征,前人提出其成矿动力学模式主要包括地幔柱叠加造山带、板块俯冲和地幔柱相互作用、俯冲交代改造的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后碰撞伸展阶段软流圈地幔和岩石圈地幔共同作用以及板块断裂引起软流圈地幔上涌减压熔融等多种观点。纵观地球演化历史,经历多期次造山作用,但并不是所有造山带均形成了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因此,造山带中能够形成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的关键因素有待进一步明晰。基于上述模式均指向造山带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均来源于俯冲交代地幔源区,形成时限滞后于俯冲峰期的研究结果和地质事实,笔者提出了造山带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两阶段成矿动力学模式。第一阶段:俯冲期内地幔橄榄岩被俯冲板片形成的硅质熔体交代,交代过程中,俯冲熔体导致Ni等元素从橄榄石中释放以及自身携带硫的释放,从而形成含有斜方辉石和镍硫化物的辉石岩为主地幔源区。第二阶段:俯冲碰撞期结束后,富集辉石和镍硫化物地幔通过拆沉方式进入软流圈地幔发生再次熔融,熔融条件转变成近似无水条件,镁铁质岩浆会分异形成富集亲铜元素形成的硫化物堆晶或岩浆硫化物矿床。区域上深大断裂、韧性剪切带和缝合带作为岩浆通道,是母岩浆脱离熔融源区后岩浆过程的富集通道,源区和岩浆过程共同作用形成造山带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 熔体交代 岩石圈拆沉 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造山带岩浆Ni-Co硫化物矿床成矿作用:橄榄石成分和全岩S同位素制约 被引量:1
6
作者 陈文 陈列锰 +3 位作者 于宋月 李大鹏 吴树宽 王治安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3-475,共23页
东昆仑造山带不仅产出世界级夏日哈木Ni-Co硫化物矿床,也产出多个同时代的含岩浆硫化物的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如石头坑德。夏日哈木和石头坑德岩体具有相似的矿物学和岩石学特征,但二者的成矿规模明显不同,这些异同点为探讨造山带环境幔... 东昆仑造山带不仅产出世界级夏日哈木Ni-Co硫化物矿床,也产出多个同时代的含岩浆硫化物的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如石头坑德。夏日哈木和石头坑德岩体具有相似的矿物学和岩石学特征,但二者的成矿规模明显不同,这些异同点为探讨造山带环境幔源岩浆的硫饱和机制与过程、以及岩浆硫化物成矿控制因素提供了良好的对象。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与对比夏日哈木和石头坑德岩体的橄榄石成分和全岩S同位素组成,探讨造山带环境岩浆硫化物矿床的成矿作用。夏日哈木岩体中橄榄石的Fo牌号在82.3~90.0之间,Ni含量在558×10^(-6)~4370×10^(-6)之间;石头坑德岩体中橄榄石的Fo牌号在79.9~90.2之间,Ni含量在300×10^(-6)~3040×10^(-6)之间。夏日哈木岩体全岩的δ^(34) S值在4.0‰~6.4‰之间,平均值为5.2‰;石头坑德岩体全岩的δ^(34) S值在1.8‰~4.6‰之间,平均值为3.2‰。夏日哈木岩体中高Fo牌号橄榄石的Ni含量(高达4000×10^(-6))明显高于石头坑德岩体(通常小于3000×10^(-6)),表明前者母岩浆的Ni含量高于后者。石头坑德岩体贫硫化物纯橄岩中橄榄石具有高的Fo牌号和低的Ni含量,且显示出负相关性。这些特征表明石头坑德岩体母岩浆演化过程经历了富Mg碳酸盐岩的混染:富Mg物质的加入不仅促使结晶出高Fo牌号的橄榄石,也延长了橄榄石的结晶区间。由于Ni在橄榄石中为中等相容元素,大量橄榄石的结晶导致残余岩浆中的Ni含量进一步降低。此外,岩相学研究表明夏日哈木岩体中包裹硫化物珠滴的橄榄石Fo牌号较高,最高值达89.2;相反,石头坑德岩体中包裹硫化物珠滴的橄榄石的Fo牌号通常低于85。这些特征指示母岩浆演化过程中夏日哈木岩体的S饱和与硫化物熔离阶段早于石头坑德。另一方面,夏日哈木和石头坑德岩体的全岩δ^(34) S值均明显高于地幔(-2‰~+2‰),暗示二者母岩浆演化过程中有地壳S的加入。由于两个岩体直接围岩中的S含量都很低,因此,深部地壳S的加入是促使两个岩体母岩浆达到硫饱和、发生硫化物熔离的关键因素。综合以上认识,我们提出岩浆演化过程中早期大量橄榄石的结晶和较晚阶段S饱和是导致石头坑德岩体相对(夏日哈木岩体)贫Ni的重要机制。因此,原始岩浆富Ni、深部地壳S的加入导致岩浆演化早期硫化物熔离等条件与过程的耦合是东昆仑造山带超大型岩浆硫化物矿床成矿的关键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造山带 镁铁-超镁铁质岩体 岩浆硫化物矿床 橄榄石 S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余庆地区层间破碎带热液型重晶石矿床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源洪 杜红毅 +3 位作者 陈军 徐石辉 胡涛 袁清松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2-133,共12页
热液型重晶石因其高品质而成为近些年的重点勘查对象。位于扬子克拉通中部的武陵-苗岭一带是我国主要的热液重晶石成矿区,已成为重要钡资源基地。近些年,在贵州黔北新发现了受上寒武统娄山关群白云岩与下奥陶统桐梓组底部页岩接触部位... 热液型重晶石因其高品质而成为近些年的重点勘查对象。位于扬子克拉通中部的武陵-苗岭一带是我国主要的热液重晶石成矿区,已成为重要钡资源基地。近些年,在贵州黔北新发现了受上寒武统娄山关群白云岩与下奥陶统桐梓组底部页岩接触部位控制的重晶石矿体,矿体延伸稳定,具有较大的成矿潜力,但其特殊热液成矿机制尚未开展系统研究,制约了进一步的勘查部署工作。以贵州余庆地区热液型重晶石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系统的岩相学、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和硫同位素组成分析研究。野外地质调查表明,硅(碎屑岩)-钙(白云岩)界面产生的层间破碎带及张性裂隙是该区重晶石的主要控矿构造。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围岩白云岩样品δCe呈现无异常特征(平均1.06),而重晶石样品呈明显的δCe负异常(平均0.66),揭示重晶石在氧化条件下形成。(Cu+Zn)与Sr元素协变关系和Y/Ho比值指示成矿物质可能来自寒武系富Ba的碳酸盐岩(含膏岩)地层。同样重晶石硫同位素组成(δ34SVCDT为30.94‰~41.27‰)也指示硫主要来自寒武系海相蒸发岩。综合前人研究认为,构造运动驱使盆地流体发生运移,并萃取富Ba蒸发岩地层,在层间断层(硅-钙界面)与大气降水混合,形成重晶石矿床。研究成果为重晶石矿床的勘查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微量元素 硫同位素 热液重晶石矿床 余庆地区 贵州 层间破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金矿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指示元素相关性及其意义
8
作者 李惠 禹斌 +8 位作者 任良良 魏江 王旭 张国义 李上 彭伟 要悦稳 王希君 谢子晨 《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1-449,共9页
研究和正确认识找金指示元素间的相关性对构造叠加晕预测金矿盲矿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有学者认为预测金矿盲矿的指示元素与金正相关,且相关系数越大越好,实际并非完全如此。热液金矿床含矿热液流体带来的成矿及伴生元素沉淀形... 研究和正确认识找金指示元素间的相关性对构造叠加晕预测金矿盲矿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有学者认为预测金矿盲矿的指示元素与金正相关,且相关系数越大越好,实际并非完全如此。热液金矿床含矿热液流体带来的成矿及伴生元素沉淀形成的矿体-晕,在理论与宏观上伴生元素与成矿元素金密切相关,晕比矿大,易发现,伴生元素是找金很好的直接指示元素和标志。金矿体-晕有明显轴向分带,每个矿体都有自己的前缘晕、近矿晕和尾晕。理论上,金只与近矿晕元素正相关,与前、尾晕元素并不相关。实际中,计算矿体-晕指示元素相关系数矩阵会出现相关关系混乱,如Au与前缘晕元素Hg、尾晕元素V、Ti等出现相关,显示了金矿多期多阶段叠加后金与伴生元素相关的复杂性。研究还发现这种复杂性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成矿热液活动的强弱,结合指示元素的异常强度,是判别深部是否存在盲矿的一种有利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叠加晕 指示元素 相关的复杂性 预测标志 热液金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内造山型斑岩铜矿成矿岩浆系统:以长江中下游武山铜矿为例
9
作者 李武显 黄小龙 +1 位作者 张三衡 杨东生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5-287,I0004,I0005,共15页
斑岩铜矿是世界铜金属资源最重要的来源,通常形成于加厚的(地壳厚度大于35 km)岛弧/活动大陆边缘环境(岛弧型),并伴随长期的岩浆活动和成熟的穿地壳岩浆系统。中国的斑岩铜矿多形成于非岛弧环境(如碰撞造山环境、陆内造山环境和活化克... 斑岩铜矿是世界铜金属资源最重要的来源,通常形成于加厚的(地壳厚度大于35 km)岛弧/活动大陆边缘环境(岛弧型),并伴随长期的岩浆活动和成熟的穿地壳岩浆系统。中国的斑岩铜矿多形成于非岛弧环境(如碰撞造山环境、陆内造山环境和活化克拉通及边缘),其穿地壳岩浆系统的运行方式与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对长江中下游中生代陆内造山型斑岩铜矿的典型矿床武山铜矿开展了系统的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和矿物化学研究,构建了武山铜矿穿地壳岩浆系统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比了岛弧型和陆内造山型斑岩铜矿的岩浆系统及其演化特征,揭示了两类斑岩铜矿与岩浆岩时空分布关系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地壳岩浆系统 陆内造山型斑岩铜矿 武山铜矿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海德乌拉铀矿床萤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10
作者 吴佳 刘晓东 +5 位作者 王凯兴 戴佳文 余驰达 孙立强 朱坤贺 杨建俊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797-2810,共14页
青海海德乌拉铀矿床是目前西北地区唯一探明的单铀型火山岩型热液铀矿床。查明该矿床成矿流体性质与成矿机制,有利于矿床成因的认识和找矿实践的开展。本文首次对青海海德乌拉铀矿床中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的脉石矿物——萤石开展了详细... 青海海德乌拉铀矿床是目前西北地区唯一探明的单铀型火山岩型热液铀矿床。查明该矿床成矿流体性质与成矿机制,有利于矿床成因的认识和找矿实践的开展。本文首次对青海海德乌拉铀矿床中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的脉石矿物——萤石开展了详细的矿物学、岩相学和微量元素(含稀土元素)研究,以探讨成矿流体特征。研究表明,海德乌拉铀矿床产出有紫黑色、紫色两期热液萤石脉,其中紫黑色萤石与成矿关系更为密切。两期萤石的微量元素特征和稀土配分模式明显不同,成矿期紫黑色萤石相对富集Sr和Ba,而成矿后紫色萤石相对富集REE以及Co、Ni、Cu、Zn、Ga、Rb、Y、Zr、Nb、Mo、Cs、Pb、Th和U等微量元素。其中,成矿期紫黑色萤石ΣREE变化范围较大(59.98×10^(-6)~118.31×10^(-6)),中值为75.02×10^(-6),稀土配分模式呈轻稀土富集的右倾型(ΣLREE/ΣHREE中值为5.06),轻重稀土分异明显((La/Yb)_N中值为12.24),具有中度铕负异常(δEu中值为0.56)、铈异常不明显(δCe中值为0.99)和钇正异常(δY值中值为2.21);成矿后紫色萤石ΣREE含量较高(194.12×10^(-6)~207.67×10^(-6)),中值为195.55×10^(-6),稀土配分模式呈轻稀土富集的右倾型(ΣLREE/ΣHREE中值为4.76),轻重稀土分异较明显((La/Yb)_N中值为6.37),具有强烈铕负异常(δEu中值为0.09)、明显的铈正异常(δCe中值为1.33)和钇正异常(δY值中值为1.90)。根据与围岩和沥青铀矿的地球化学特征的对比结果,认为海德乌拉铀矿床中两期萤石形成于不同来源的流体,成矿期萤石反映了其形成于富含F^(-)、Cl^(-)的酸性流体,可能是大气降水与岩浆水的混合,且在相对还原的环境下沉淀成矿;成矿后紫色萤石主要继承了赋矿火山岩围岩的Eu负异常特征,但Ce明显正异常,指示紫色萤石形成于更为氧化的环境,具有更高比例大气降水的加入,且成矿后流体的氧逸度和pH值与成矿期的流体相比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萤石 微量元素 稀土元素 海德乌拉铀矿床 成矿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汇聚板块边缘镁铁-超镁铁质岩浆作用与铜镍硫化物矿床成因
11
作者 王焰 魏博 +3 位作者 曹勇华 高剑峰 暴宏天 杨军辉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53-776,共24页
中亚造山带在中国境内可分为东、中、西三段,东段和西段主要为洋内型汇聚板块边缘,中段主要为安第斯型汇聚板块边缘,均发育大量志留纪-三叠纪的镁铁-超镁铁质岩体。但是,赋含具经济价值的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岩体主要集中在早二叠世-晚三叠... 中亚造山带在中国境内可分为东、中、西三段,东段和西段主要为洋内型汇聚板块边缘,中段主要为安第斯型汇聚板块边缘,均发育大量志留纪-三叠纪的镁铁-超镁铁质岩体。但是,赋含具经济价值的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岩体主要集中在早二叠世-晚三叠世,笔者对中亚造山带早二叠世-晚三叠世镁铁-超镁铁质岩体的地幔源区性质、辉石岩组分参与地幔部分熔融的作用、地幔源区和幔源岩浆氧逸度、岩浆硫化物饱和机制,以及差异性成矿的控制因素等开展系统研究,总结出汇聚板块边缘铜镍硫化物矿床形成的几个主要特点。首先,通过对比西段额尔齐斯构造带的构造演化过程和喀拉通克地区含矿岩体的形成过程,发现成矿作用具有爆发性,表现在含矿岩体的形成时代与区域平行造山带伸展构造完全同期,其形成与持续碰撞挤压过程中局部地区出现的短暂伸展构造有关,促使幔源岩浆快速侵位至地壳浅部,抑制深部橄榄石分离结晶造成的岩浆镍丢失,从而有利于成矿。这一认识与通常认为这些含矿岩体形成于碰撞后长期伸展阶段不同。其次,通过对不同岩体超镁铁质岩相中橄榄石的成分研究,发现辉石岩组分参与地幔部分熔融有利于幔源岩浆富Ni,但其参与程度与熔融压力有关:在洋内型汇聚板块边缘,约10%的辉石岩组分参与地幔熔融,就能明显提高岩浆Ni含量,有利于成矿;而在安第斯型汇聚板块边缘,古老交代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虽然有可能造成更多辉石岩组分的参与,但其地幔部分熔融程度低且熔出的岩浆量少,仍不利于成矿。第三,通过计算不同岩体的岩浆氧逸度,发现含矿岩体普遍具有高于MORB地幔的氧逸度值,这与交代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普遍含水有关。通过硫化物原位S同位素和矿石C同位素组成分析,发现这种高氧逸度岩浆可能携带了足够成矿的幔源硫,其硫化物饱和主要是由于外来的地壳有机碳加入所造成,氧化的岩浆被有机碳还原从而导致岩浆中硫溶解度降低。同时,这种富水岩浆易于形成特殊的网脉状和角砾状矿石构造。总之,汇聚板块边缘背景下产出的铜镍硫化物矿床与板内拉张背景下产生的同类矿床具有不同的特点,总体上表现为矿体规模相对较小、含矿岩体成带分布、成矿具爆发性、矿石构造特殊。汇聚板块边缘背景形成的造山带构造演化复杂,有些地区覆盖严重。因此,在汇聚板块边缘寻找含矿岩体应具有不同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镍硫化物矿床 镁铁-超镁铁质岩体 中亚造山带 汇聚板块边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液型矿床白色云母短波红外光谱特征及其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
12
作者 徐清俊 张志新 +5 位作者 叶发旺 张川 王艺龙 李瑞炜 田程 李新春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22-1035,共14页
【研究目的】白色云母是热液型矿床最为广泛发育的蚀变矿物,其短波红外光谱蕴含着丰富的地质信息,记录了其形成热液环境及其与矿化的关系。研究热液型矿床白色云母短波红外光谱变化规律及地质影响因素,这不仅可为高光谱矿物填图技术的... 【研究目的】白色云母是热液型矿床最为广泛发育的蚀变矿物,其短波红外光谱蕴含着丰富的地质信息,记录了其形成热液环境及其与矿化的关系。研究热液型矿床白色云母短波红外光谱变化规律及地质影响因素,这不仅可为高光谱矿物填图技术的深入找矿应用提供重要理论支持,还可以进一步完善蚀变矿物勘查标识体系。【研究方法】本文系统整理、总结了热液型矿床白色云母短波红外光谱特征,剖析了白色云母化学组分和含量,热液流体温度、酸碱性、压力等地质因素与其短波红外光谱特征的关系。【研究结果】白色云母短波红外光谱吸收特征与其结构中主要的两种含氢基团Al-OH和H_(2)O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的两个特征吸收峰位分别位于2200 nm(主要吸收峰)和2350 nm(次要吸收峰)附近。白色云母Al-OH特征吸收峰位受到热液流体温度、压力、酸碱性等地质因素影响,主要发生Tschermak(契尔马克)替换^(Ⅵ)Al^(3+)+^(Ⅳ)Al^(3+)ν^(Ⅳ)Si^(4+)+^(Ⅵ)(Fe^(2+),Mg^(2+),Mn^(2+)),Si、Al、Fe、Mg、K、Na等离子含量产生变化,致使其Al-OH特征吸收峰位在2180 nm和2230 nm之间发生漂移变化。原岩组分、其他蚀变矿物、流体组分、岩石渗透率和水/岩比值等地质因素也会影响白色云母Al-OH特征吸收峰位波长的变化。【结论】白色云母Al-OH特征吸收峰波长与矿化的关系会因地质环境的不同而呈现出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在利用Al-OH特征吸收峰波长变化规律圈定矿床热液矿化中心时需要综合考虑矿床地质特征。白色云母的伊利石成熟度或结晶度(ISM或SWIR-IC)在不同的热液矿床系统中则呈现出一致性,即靠近矿床热液矿化中心,伊利石成熟度值相对较大,远离矿床热液矿化中心则相对较小。未来应加强白色云母光谱特征的精细、定量化星空(卫星和航空)高光谱遥感反演研究,建立典型热液矿床成矿热液特征的高光谱遥感反演应用示范,以推进星空高光谱遥感矿物填图技术的深入地质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色云母 短波红外光谱 Al-OH特征吸收峰 伊利石成熟度 矿产勘查工程 热液型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覆盖区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地球物理勘查方法——以黑龙江省黑河市阿陵河矿区为例
13
作者 殷启春 纪元 +5 位作者 王康 谭桂丽 孙桐 杨华本 陈海江 孙彦海 《黄金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5-238,共14页
浅覆盖区地质找矿难度大,尤其是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体,其地球物理特征不明显,导致有效信息提取困难。在东北森林浅覆盖区的阿陵河矿区,对土壤金异常区实施了1/5000高精度磁法扫面、1/5000激电中梯扫面和高密度激电法等一系列地球物理勘... 浅覆盖区地质找矿难度大,尤其是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体,其地球物理特征不明显,导致有效信息提取困难。在东北森林浅覆盖区的阿陵河矿区,对土壤金异常区实施了1/5000高精度磁法扫面、1/5000激电中梯扫面和高密度激电法等一系列地球物理勘探工作后,开展了钻探查证和测井分析工作。结果表明:安山岩分布区的热液蚀变具有低磁异常和低视电阻率值,二者分布规律基本一致。通过对地球物理异常验证钻孔揭露的6条金矿体开展综合测井分析,根据磁性、电性和极化率组合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将低硫型金矿体划分为通道型和末端型2种成因类型。研究表明,采用综合物探方法逐步聚焦勘探靶区的找矿效果显著,为浅覆盖区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的地球物理勘查提供了有效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覆盖区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 低硫型 综合地球物理勘查 测井分析 热液蚀变 阿陵河矿区 黑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成矿带两期金成矿-岩浆-构造作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兴辉 梁改忠 +5 位作者 吴金检 杨奎锋 范宏瑞 曾庆栋 张哲铭 胡芳芳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6-543,共18页
东昆仑成矿带为青藏高原北部重要的稀贵金属成矿带,被誉为我国重要的“金腰带”,已经发现金矿床(点)约169处,主要集中在五龙沟、沟里和大场金矿集区。近几年的勘查找矿工作在主力矿区(五龙沟、沟里矿集区)外围有重大突破,显示其深部及... 东昆仑成矿带为青藏高原北部重要的稀贵金属成矿带,被誉为我国重要的“金腰带”,已经发现金矿床(点)约169处,主要集中在五龙沟、沟里和大场金矿集区。近几年的勘查找矿工作在主力矿区(五龙沟、沟里矿集区)外围有重大突破,显示其深部及外围金资源潜力巨大,亟需进一步加深对其金成矿背景、成矿模式、成矿规律的研究。东昆仑成矿带金矿床与区域广泛分布的岩浆岩显示密切的空间关系,但目前缺乏系统性探究并总结金矿化与岩浆作用的成因关系。本文在详细描述沟里和五龙沟矿集区金矿床成矿特征基础上,总结了热液独居石原位U-Pb定年结果,精确限定阿斯哈、岩金沟、红旗沟和黄龙沟金矿成矿年龄分别为227.1±6.5Ma、237.3±3.0Ma、236.7±3.7Ma和422.2±2.4Ma,表明存在志留纪-泥盆纪和三叠纪两期金矿化作用,并以三叠纪最为强烈。金矿床中均发育不同世代黄铁矿,其结构和化学成分分析表明多阶段的成矿流体演化。黄铁矿硫同位素和特征微量元素比值研究表明,东昆仑成矿带沟里矿集区和五龙沟矿集区金矿床成矿流体均与同时代岩浆活动有关,岩浆热液在不同金矿床中贡献程度不同。东昆仑成矿带岩浆岩主要形成于志留纪-泥盆纪(440~390Ma)和三叠纪(260~210Ma),与金矿化时间一致,显示出密切的成因关系,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同时期长英质岩浆流体出溶。两期成矿-岩浆作用分别对应原特提斯洋和古特提斯洋俯冲-碰撞-板块回撤-断离等构造演化背景,在五龙沟和沟里地区形成典型的构造-岩浆-金成矿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床 岩浆作用 成矿年龄 成矿流体 东昆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桦甸地区二道甸子金矿床成因与成矿背景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存柱 徐明芳 +6 位作者 刘长纯 张苍江 郑大贺 李国郡 金忠宝 许帅农 王刚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9-154,共16页
吉林省桦甸地区二道甸子金矿床是一座大型金矿床,位于桦甸市二道甸子镇西北约2 km处。为了揭示该矿床成因和成矿地质背景,在矿床地质研究基础上,开展了矿物流体包裹体、H-O-S-Pb同位素及成矿时代等方面研究。结果表明:该矿床流体包裹体... 吉林省桦甸地区二道甸子金矿床是一座大型金矿床,位于桦甸市二道甸子镇西北约2 km处。为了揭示该矿床成因和成矿地质背景,在矿床地质研究基础上,开展了矿物流体包裹体、H-O-S-Pb同位素及成矿时代等方面研究。结果表明:该矿床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是气液两相包裹体和液相包裹体;获得均一温度为218.7~347.8℃,流体盐度为3.33%~14.57%,密度为0.69~0.89 g/cm^(3),成矿深度<1.4 km;流体包裹体的δ^(18)O H_(2)O为5.23‰~9.50‰、δD为-83.8‰~-111.1‰,δ^(34)S为-8.25‰~-2.00‰,^(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值分别为16.7210~18.4898、15.3400~15.6230、36.4880~38.3730。上述特征揭示其为中温热液矿床,成矿流体来自岩浆水,演化过程发生与围岩的水岩交换,晚阶段有大气水混入,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岩浆,伴有地壳物质的混染。结合获得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的LA-ICP-MS单颗粒锆石U-Pb年龄((192.7±1.6)Ma)和区域金矿成矿时代的研究成果,分析认为该矿床为与深成岩浆作用有关的岩浆热液金矿床,成矿适值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下的活动大陆边缘造山伸展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床地质 流体包裹体 H-O-S-Pb同位素 锆石U-PB定年 成矿地质环境 二道甸子金矿床 岩浆热液型金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岭印支期花岗岩与钨锡成矿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云飞 许国锋 +1 位作者 徐先兵 刘磊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5-277,共13页
华南中生代陆内环境成矿大爆发在区内形成了东部钨锡高温成矿省和西部金—锑—铅—锌低温成矿省,造就了世界级金属成矿区。华南中部的南岭成矿带是世界上钨锡多金属矿床分布最密集的区域之一,南岭在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期都发育有与... 华南中生代陆内环境成矿大爆发在区内形成了东部钨锡高温成矿省和西部金—锑—铅—锌低温成矿省,造就了世界级金属成矿区。华南中部的南岭成矿带是世界上钨锡多金属矿床分布最密集的区域之一,南岭在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期都发育有与钨—锡成矿相关的成矿花岗岩,区内印支期的成矿强度明显弱于燕山期,对区内印支期岩体的研究相对滞后。笔者等在对比了南岭印支期钨锡花岗岩与不成矿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并结合前人的研究发现可以结合花岗岩的高度的结晶分异、低镁、铁含量、高REE+Y、Nb+Ta值和Ti、P的强烈亏损来区分印支期钨—锡花岗岩与不成矿花岗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岭成矿带 印支运动 高分异花岗岩 岩浆热液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麻花坪钨铍矿成矿流体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来自流体包裹体与H-O-He-Ar同位素的证据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昱 李文昌 +5 位作者 孔志岗 闫阔 安鹏 张必宏 牟明海 余博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88-2105,共18页
云南麻花坪钨铍矿床是“三江”地区唯一一个钨和铍均达大型的矿床。该矿床的Be-W矿体产于浅变质岩中,其大面积矿化及成矿分带表现出独特的成矿特征,然而因矿区及周边均未揭露到中酸性岩浆岩体,矿床成因不明,制约了其成矿机制的深入研究... 云南麻花坪钨铍矿床是“三江”地区唯一一个钨和铍均达大型的矿床。该矿床的Be-W矿体产于浅变质岩中,其大面积矿化及成矿分带表现出独特的成矿特征,然而因矿区及周边均未揭露到中酸性岩浆岩体,矿床成因不明,制约了其成矿机制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的找矿勘查。本文选择该矿床不同成矿阶段的白钨矿、绿柱石、石英、萤石、方解石,通过系统的包裹体岩相学观察、显微测温、激光拉曼及H-O-He-Ar同位素分析,示踪其流体来源和演化过程,探讨其矿床成因。包裹体岩相学及测温结果显示,包裹体以含CO_(2)包裹体及气液两相包裹体最为常见,从阶段Ⅰ到阶段Ⅳ温度为338.64~170.32℃,盐度为5.04%~2.88%NaCleqv,密度为0.70~0.92g/cm^(3),为中低温中低盐度低密度的H 2O-CO_(2)-NaCl体系,且流体温度和盐度均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计算得出成矿流体的成矿压力为51.25~91.07MPa,成矿深度为3.71~5.84km。H-O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Ⅰ阶段δ^(18)D_(V-SMOW)和δ^(18)O_(H_(2)O)变化范围分别为-73.9‰~-89.8‰和4.42‰~5.63‰,落于岩浆水附近;Ⅱ、Ⅲ、Ⅳ阶段δ^(18)D_(V-SMOW)和δ^(18)O_(H_(2)O)均逐渐减小,明显向大气降水漂移,显示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水,随着成矿作用的进行,成矿流体中有越来越多的大气降水加入。Ⅰ、Ⅱ、Ⅲ阶段中包裹体^(3)He/^(4)He值为0.11~0.29Ra,位于地幔氦和地壳氦之间(幔源He值为1.64%~4.62%),且地壳流体占主导地位。^(40)Ar/^(36)Ar值为315.5~687.0,经计算的成矿流体中大气^(40)Ar贡献介于6.33%~56.99%,显示出成矿流体富含大气Ar来源,与大气平衡的饱和大气水参与了成矿。因此,麻花坪钨铍矿的成矿流体是富含地壳放射成因氦的饱和大气降水与富含幔源氦的深源流体两端元混合的结果,同时,深部(3500m标高)样品的He同位素明显高于浅部,暗示隐伏岩体位于深部,成矿流体由深部向浅部运移。综合分析认为,麻花坪钨铍矿床为远端岩浆热液型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钨铍矿床 H-O-He-Ar同位素 成矿流体 远端岩浆热液型矿床 云南麻花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桐柏围山城地区金矿找矿预测综合信息模型 构建 与靶区预测
18
作者 张晓飞 唐相伟 +5 位作者 庞振山 薛建玲 陈辉 王珺璐 隗含涛 雷晓力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7-370,共14页
寻找和发现隐伏矿和深部矿是矿产勘查界的科学前沿和研究热点。大比例尺找矿预测研究直接服务于矿产勘查工作,是实现科学找矿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成矿地质体找矿预测理论和方法为指导,以银洞坡金矿为重点研究对象,在系统梳理总结前人研... 寻找和发现隐伏矿和深部矿是矿产勘查界的科学前沿和研究热点。大比例尺找矿预测研究直接服务于矿产勘查工作,是实现科学找矿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成矿地质体找矿预测理论和方法为指导,以银洞坡金矿为重点研究对象,在系统梳理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以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与成矿结构面和成矿作用特征标志为主要内容的找矿预测地质模型,以期为区域内金多金属矿大比例尺找矿预测工作提供思路和示范。本文厘定银洞坡金矿为与侵入岩浆地质作用有关的岩浆热液型矿床。成矿地质体为早白垩世中酸性隐伏岩体。成矿构造主要为褶皱成矿构造系统,成矿结构面主要为岩性界面(硅钙面)、褶皱成矿构造系统结构面或可能存在侵入成矿构造系统结构面。成矿作用宏观蚀变特征标志主要为硅化和黄铁绢英岩化,成矿元素形成近程Pb、Zn和Ag矿化,伴生Au矿化,远程Au矿化,伴生Pb、Zn和Ag矿化的分带特征。结合物化探等信息,建立了银洞坡金矿找矿预测综合信息模型,在围山城地区圈定找矿靶区5处,经钻探验证,取得找矿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洞坡金矿 岩浆热液 成矿地质体 找矿预测 地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昆仑木吉地区卡拉瓦拉伟晶岩型锂铍矿电气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19
作者 龙雨兵 王核 +5 位作者 张晓宇 黄亮 孙志强 张嵩 董瑞 王振宏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05-921,共17页
木吉地区的卡拉瓦拉锂铍矿床位于西昆仑-松潘-甘孜稀有金属伟晶岩成矿带的西段,其稀有金属伟晶岩成矿与三叠纪高分异花岗岩密切相关。电气石作为广泛分布于卡拉瓦拉各类伟晶岩中的重要矿物,是研究岩浆和热液系统的理想材料。通过对电气... 木吉地区的卡拉瓦拉锂铍矿床位于西昆仑-松潘-甘孜稀有金属伟晶岩成矿带的西段,其稀有金属伟晶岩成矿与三叠纪高分异花岗岩密切相关。电气石作为广泛分布于卡拉瓦拉各类伟晶岩中的重要矿物,是研究岩浆和热液系统的理想材料。通过对电气石主量和微量元素数据的详细分析,可以揭示其成因机制并追踪其地球化学演化过程。本文对卡拉瓦拉矿床中贫矿伟晶岩(BK)与含矿伟晶岩(MK)中的两类典型电气石样品进行了电子探针和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发现卡拉瓦拉的电气石可分为碱性系列和X位空位系列,主要由铁电气石和锂电气石组成。BK型电气石主要分布于贫锂的花岗岩及其伟晶岩和细晶岩中,而MK型电气石则全部分布于富锂的花岗伟晶岩和细晶岩中。从BK型到MK型电气石的化学成分变化趋势显示,Fe和Mg含量逐渐减少,而Li、Al和F含量逐渐增加,表明复杂的元素交换过程导致了电气石成分的多样性。此外,电气石中大部分微量元素的含量变化幅度较大,平均含量范围为0.1×10^(-6)~10×10^(-6),其中Sr、Pb和Sn的富集指示电气石受到了热液流体的显著影响。而BK型和MK型电气石中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相关性的不一致,则进一步表明存在局部熔体/流体作用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气石 稀有金属伟晶岩 西昆仑 岩浆-热液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岩浆热液矿床辉钼矿中铼(Re)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指示意义
20
作者 王志超 林彬 +4 位作者 唐攀 何亮 王梦蝶 徐书慧 赵媛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64-1684,共21页
铼(Re)是重要稀散金属之一, 在国防和工业领域作为重要原材料具有不可替代性。自然界中Re很难形成独立矿物, 主要以类质同象的形式赋存于辉钼矿中, 并产自斑岩-矽卡岩型Cu(-Mo/-Mo-Au)矿床。目前, 我国Re已知资源量较小且分配不均匀, ... 铼(Re)是重要稀散金属之一, 在国防和工业领域作为重要原材料具有不可替代性。自然界中Re很难形成独立矿物, 主要以类质同象的形式赋存于辉钼矿中, 并产自斑岩-矽卡岩型Cu(-Mo/-Mo-Au)矿床。目前, 我国Re已知资源量较小且分配不均匀, 不同矿床中Re的富集机制和关键控制因素仍不清楚。本文基于中国484个岩浆热液矿床的3427条辉钼矿Re-Os测试结果, 结合前人相关研究进行综合分析, 认为: (1)发育富Re含量(≥100×10^(-6))辉钼矿的热液矿床主要形成于中生代(~140Ma)和新生代(~20Ma), 呈两个"峰值";(2)相比于其他类型, 斑岩型Cu(-Au)、Cu-Mo矿床中的辉钼矿最富Re, 而在斑岩型、矽卡岩型及石英脉型三类矿床中, 富Au的矿床亚类型发育最富Re的辉钼矿;(3)尽管成矿过程中岩浆氧逸度及分异程度、成矿热液的温度及酸碱性以及矿床Mo品位都有可能影响矿床范围内辉钼矿中最终沉淀的Re含量, 但是更多证据指示, 岩浆源区可能是造成中国不同矿床, 特别是不同(亚)类型的矿床之间辉钼矿Re含量差异的关键因素;(4)目前, 中国岩浆-热液矿床中初步估算总Re资源量约为3000t, 具良好Re成矿潜力。其中, 斑岩型Cu-Mo矿床Re的成矿潜力最好, 主要集中分布在冈底斯斑岩铜矿带、东天山斑岩铜矿带和长江中下游斑岩铜矿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钼矿 岩浆热液矿床 富集机制 岩浆源区 勘查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