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4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褐煤大分子结构模型优化与高温燃烧机理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贾进章 田昊 +3 位作者 贾鹏 赵丹 王东明 宋海龙 《煤炭转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46,共12页
在分子水平上了解褐煤的高温燃烧机理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XPS,^(13)C NMR核磁共振实验和表征数据构建了内蒙古褐煤大分子结构模型并对其进行了结构优化,基于反应力场分子动力学(ReaxFF MD)模拟,利用AMS软件研究了其在... 在分子水平上了解褐煤的高温燃烧机理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XPS,^(13)C NMR核磁共振实验和表征数据构建了内蒙古褐煤大分子结构模型并对其进行了结构优化,基于反应力场分子动力学(ReaxFF MD)模拟,利用AMS软件研究了其在2500 K~4000 K高温下的燃烧行为,重点分析了4000 K高温下的燃烧特性。通过ReaxFF MD的模拟结果得出了褐煤高温燃烧过程中的主要气体和自由基产物的反应占比,确定了褐煤高温燃烧的主要气相产物(CO_(2),CO,H_(2)O,O_(2))和活性物种(·O,·H,·OH,·CHO,·CH_(2)O,·CHO_(2))。通过MS软件的Dmol^(3)模块,重点分析了主要燃烧产物的静电式分布和扩散特性。结果表明:内蒙古褐煤的燃烧过程包括多种复杂的物理化学相互作用;通过静电势分布和扩散特性分析发现,自由基在燃烧链反应中生成和消耗对燃烧过程的维持至关重要(特别是·OH和·H),电势分布显示出明显的高活性特征,扩散特性表现出高扩散性和高迁移性,表明高温环境下的扩散和反应活性对燃烧效率和链反应的延续起到了关键作用,进一步揭示高温可以有效促进自由基的生成和消耗,从而优化燃烧效率并减少污染物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燃烧 大分子结构模型 REAXFF MD 模拟 高温燃烧 自由基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兰煤生物产气过程中大分子结构的变化特征
2
作者 夏大平 秦旭 +4 位作者 邓泽 石尚威 李银川 薛培 张亚伟 《煤炭转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5-66,共12页
为阐明煤的大分子结构特征及其在生物产气过程中的变化,选择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乌兰图噶矿区的褐煤进行生物产气实验,通过^(13)C-NMR测试、元素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研究其结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原始乌兰煤样的芳香结构基本单元由... 为阐明煤的大分子结构特征及其在生物产气过程中的变化,选择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乌兰图噶矿区的褐煤进行生物产气实验,通过^(13)C-NMR测试、元素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研究其结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原始乌兰煤样的芳香结构基本单元由3个苯环、3个萘环、1个蒽环和3个吡咯组成,碳原子总数为129个。经过微生物的生物产气作用,碳原子总数减少了21个,其中芳香族碳减少了4个,脂肪族碳减少了17个。原始乌兰煤样大分子结构中的脂肪碳原子为55个,生物产气结束后,脂肪碳数量减少了21.8%,亚甲基碳数量减少了25%,次甲基碳和季碳数量减少了16.7%,氧接脂碳和甲基碳数量分别减少了14.3%和33.3%。煤大分子的芳香结构基本单元和侧链脱落主要发生在水解阶段,在后期产甲烷阶段,煤的结构改造基本停止,仅依靠已脱落于反应液中的物质参与生化反应,这证实了在生物产气过程中,煤大分子结构向更高芳构化程度转化是一个显著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分子结构 褐煤 生物产气 芳香结构基本单元 脂肪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 2封存过程煤分子结构演化规律的光谱研究
3
作者 高飞 林菀 +4 位作者 贾喆 白企慧 刘婧 王一凡 李伟英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91-1800,共10页
为研究CO_(2)封存于不可开采煤层后对煤的孔隙结构和分子结构造成的影响,采用低温液氮吸附、低温CO_(2)吸附、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和拉曼光谱(Raman)实验,探究了煤吸附不同压力CO_(2)后的孔隙结构、表面官能团、微晶... 为研究CO_(2)封存于不可开采煤层后对煤的孔隙结构和分子结构造成的影响,采用低温液氮吸附、低温CO_(2)吸附、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和拉曼光谱(Raman)实验,探究了煤吸附不同压力CO_(2)后的孔隙结构、表面官能团、微晶结构及大分子结构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煤吸附CO_(2)后微孔的累积比表面积与累积孔体积呈减小趋势,介孔、大孔的累积比表面积与累积孔体积呈增大趋势,微孔的平均孔径整体增大,孔隙结构中微孔向介孔和大孔的方向转变。同时煤芳香烃总体含量减少,芳香层间距d 00_(2)增加,微晶堆积高度L_(c)、晶体堆叠平均层数n、芳香度f_(a)减小,含氧官能团与羟基含量升高,—CH_(2)—含量减小,—CH_(3)含量小幅度升高,CH_(3)/CH_(2)值升高,说明煤吸附CO_(2)后大芳香结构向小芳香结构发展,芳环上的支链逐渐变短且增多,芳香微晶结构被破坏,芳香层堆积的更加松散,导致晶体化程度减小。随着煤吸附CO_(2)压力的升高,D峰和G峰的峰位差d(G-D)减小,强度比I_(D)/I_(G)、D峰半峰宽(FWHM-D)、G峰半峰宽(FWHM-G)与W_(D)/W_(G)值增加,代表缺陷结构的峰面积比A_(S)/A_(total)、A_(S)/A_(D)、A_(D)/A_(G)、A_((GR+VL+VR))/A_(D)值也均增大,这说明煤吸附不同压力的CO_(2)后,煤中大分子结构发生胀裂,石墨结构占比减少且杂质结构占比增加,煤结构整体上朝无序化增强的方向发展。研究结果可为CO_(2)地质封存技术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封存 孔隙结构 大分子结构 傅里叶红外光谱 X射线衍射 拉曼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在线激光拉曼光谱的CO_(2)/CH_(4)/N_(2)气体注入对无烟煤大分子结构的影响
4
作者 王天 潘结南 +4 位作者 李猛 王凯 唐助云 程南南 侯泉林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2-51,共10页
【目的和方法】煤层气的吸附与解吸过程不仅会诱发煤体宏观变形,还显著改变煤的大分子结构特征,不同气体的作用机制与影响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基于自主研发的在线激光拉曼光谱测试系统,从分子尺度揭示无烟煤在CO_(2)、CH_(4)和N_(2)注入... 【目的和方法】煤层气的吸附与解吸过程不仅会诱发煤体宏观变形,还显著改变煤的大分子结构特征,不同气体的作用机制与影响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基于自主研发的在线激光拉曼光谱测试系统,从分子尺度揭示无烟煤在CO_(2)、CH_(4)和N_(2)注入条件下的结构响应差异特征及作用机制。【结果和结论】气体注入导致煤微晶结构的D_(4)、D、D_(3)和G峰呈现明显蓝移,解吸时则表现为红移,且解吸过程结构无法完全恢复。随着吸附压力的增加,峰面积比(AD/AG)、峰强比(ID/IG)及D峰半高宽(FWHM)均显著增大,反映出微晶尺寸减小、结构有序度下降及缺陷增加,其中CO_(2)诱导结构变化最显著,影响程度排序为CO_(2)>CH_(4)>N_(2)。这一微观结构变化规律,为深部煤层CO_(2)/N_(2)强化煤层气开发和CO_(2)地质封存提供了分子层面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烟煤 吸附变形 在线激光拉曼光谱 气体注入 大分子结构 膨胀/收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液质联用技术结合网络药理学探讨金莲花乙酸乙酯部位抗炎作用机制
5
作者 陈乔 张鹏 +3 位作者 韩诗祺 石召华 田先翔 胡俊杰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4-419,共16页
目的通过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细胞体外炎症模型与二甲苯致小鼠耳廓体内急性炎症模型明确金莲花乙酸乙酯部位(ETCB)的抗炎作用,并利用UHPLC-Q-TOF-MS技术(LC-MS)与网络药理学方法,对ETCB的成分进行分析,并初步探讨其抗炎机制。方法通过G... 目的通过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细胞体外炎症模型与二甲苯致小鼠耳廓体内急性炎症模型明确金莲花乙酸乙酯部位(ETCB)的抗炎作用,并利用UHPLC-Q-TOF-MS技术(LC-MS)与网络药理学方法,对ETCB的成分进行分析,并初步探讨其抗炎机制。方法通过Griess实验评估金莲花不同溶剂萃取部位的抗炎效果;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TCB对脂多糖诱导RAW264.7细胞产生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6(IL-6)含量的影响;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检测ETCB对细胞中TNF-α、IL-6与iNOS等炎症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使用二甲苯诱导的耳廓炎症模型进一步验证抗炎活性,并检测了耳肿胀以及组织中IL-6和TNF-α的含量;利用LC-MS技术分析ETCB的成分组成;运用网络药理学筛选金莲花发挥抗炎作用的有效成分、靶点与作用通路,最后将核心成分与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ETCB对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细胞产生的NO的抑制效果最好,是金莲花发挥抗炎作用的主要活性部位;ETCB显著降低了炎性细胞中TNF-α和IL-6的含量(P<0.01),并抑制了TNF-α、IL-6与iNOS的mRNA表达水平;在二甲苯诱导的小鼠耳廓炎症模型中,ETCB有效缓解了耳肿胀,并降低了组织中TNF-α和IL-6的含量;LC-MS分析出ETCB中的30个化学成分,其中包括21个黄酮、7个有机酸、1个多糖和1个花苷类化合物;网络药理学预测与筛选获得的核心靶点为TNF、Akt1、PTGS2、EGFR、SRC和MMP9,抗炎活性成分主要为羟基芫花素、香叶木素、柳穿鱼黄素、高车前素、蓟黄素以及洋槐黄素;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之间具有良好的结合能。结论ETCB在体内与体外均具有较好的抗炎效果,可以通过多靶点和多通路发挥抗炎作用,为进一步探索金莲花的抗炎作用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莲花 乙酸乙酯部位 UHPLC-Q-TOF-MS 网络药理学 炎症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成特异性富集与光催化降解功能的玻璃纤维制备与应用
6
作者 朱刘燕 邓光宇 +2 位作者 张睿媛 聂翔宇 张荣莉 《功能高分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1-278,共8页
光催化作为新兴的水处理技术,符合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理念,但其对低浓度污染物的选择性较差,而且传统的TiO_(2)光催化剂回收相对困难。结合大分子自组装技术、光催化技术与分子印迹技术,在玻璃纤维表面修饰具有黏附性的光催化分子... 光催化作为新兴的水处理技术,符合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理念,但其对低浓度污染物的选择性较差,而且传统的TiO_(2)光催化剂回收相对困难。结合大分子自组装技术、光催化技术与分子印迹技术,在玻璃纤维表面修饰具有黏附性的光催化分子印迹复合纳米粒子,构筑了集特异性分子富集与高效光催化降解于一体的多功能玻璃纤维,实现了对低浓度有机污染物对硝基苯酚(PNP)的高选择性催化降解。此外,复合纳米粒子的良好的黏附性也极大地提高了光催化剂的循环稳定性。制备的对硝基苯酚@二氧化钛/双亲性无规聚合物复合纳米粒子(PNP@TiO_(2)/PAVD NPs)为直径50 nm左右的不规则球状,将其修饰在玻璃纤维表面后对PNP的去除率高达97.57%,且对PNP的催化降解有良好的选择性。本研究不仅实现了对目标水污染物的高效富集与降解,还为光催化剂的分离及回收提供了一种简便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降解 分子印迹 功能化玻璃纤维 大分子自组装 特异性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MI型大分子分散稳定剂的聚合物多元醇
7
作者 刘禄麒 王新灵 《功能高分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7-244,共8页
以聚醚多元醇和3-异丙基-二甲基苄基异氰酸酯(TMI)为原料合成了一种大分子分散稳定剂,并通过分散聚合的方法将其与苯乙烯(ST)、丙烯腈(AN)共聚,最终制得一种高固含量、低黏度的聚合物多元醇(POP)。通过旋转式黏度计、扫描电镜等研究了... 以聚醚多元醇和3-异丙基-二甲基苄基异氰酸酯(TMI)为原料合成了一种大分子分散稳定剂,并通过分散聚合的方法将其与苯乙烯(ST)、丙烯腈(AN)共聚,最终制得一种高固含量、低黏度的聚合物多元醇(POP)。通过旋转式黏度计、扫描电镜等研究了该大分子分散稳定剂的封端比例(异氰酸酯基团与羟基的物质的量之比,n(—NCO)∶n(—OH))、大分子分散稳定剂的质量分数及作为溶剂的聚醚的分子量对聚合物多元醇黏度和固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大分子分散稳定剂的封端比例为0.8∶6~1∶6、质量分数为4%时,采用较低分子量的聚醚作为溶剂,可制得高固含量(大于40%)、低黏度(小于4500 mPa·s)的聚合物多元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分子分散稳定剂 聚合物多元醇 分散聚合 低黏度 高固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氧化褐煤大分子结构分析与空间模型构建
8
作者 孟方友 晏凤凤 +2 位作者 陈洁如 张金晶 石开仪 《化学与生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8-54,共7页
通过元素分析测定了云南氧化褐煤的C、H、O、N元素含量,利用FTIR、XPS和13CNMR表征其官能团的相对含量,基于此计算出一系列结构参数,进而构建并优化其空间结构模型。结果表明,氧化褐煤的芳碳率(f_(a))为60.3%,桥接芳碳摩尔分数(χ_(b))... 通过元素分析测定了云南氧化褐煤的C、H、O、N元素含量,利用FTIR、XPS和13CNMR表征其官能团的相对含量,基于此计算出一系列结构参数,进而构建并优化其空间结构模型。结果表明,氧化褐煤的芳碳率(f_(a))为60.3%,桥接芳碳摩尔分数(χ_(b))为0.22,亚甲基平均链长(C_(n))为1.31,计算出芳碳、苯环、萘环、吡啶环、吡咯环、硝基的数目分别为90、3、3、3、5、4;通过ChemDraw软件绘制的氧化褐煤分子式为C_(146)H_(97)O_(61)N_(13),其芳环、含氧官能团的数目与实验计算值基本一致;通过ChemDraw3D中分子动力学(MM2)模块进行最低能量优化,并通过比较模型^(13)CNMR图谱等证明所得结构模型合理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褐煤 大分子结构 空间结构模型 生物液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oss-linking density and aging constitutive model of HTPB coating under prestrain thermal accelerated aging 被引量:1
9
作者 Yong-qiang Du Jian Zheng Chao Xiong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2期439-446,共8页
In order to study the cross-linking density and aging constitutive relationship of HTPB coating during storage,the thermal accelerated aging tests at 0%,3%,6%and 9%prestrains were carried out.The crosslinking density ... In order to study the cross-linking density and aging constitutive relationship of HTPB coating during storage,the thermal accelerated aging tests at 0%,3%,6%and 9%prestrains were carried out.The crosslinking density of HTPB coating at different aging stages were tested using low-field^1 H NMR and the variation of cross-linking density was analyzed.The aging model of cross-linking density considering the chemical aging and the physical stretching factors was established.The uniaxial tensile tests were carried out on HTPB coating at different aging stages and the cross-linking density was introduced into Ogden hyperelastic constitutive model as a characterization parameter of correction coefficient.Combined with uniaxial tensile test results,a prestrain aging constitutive model of HTPB coating was establish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ross-linking density of HTPB coating increases rapidly at first and then slowly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rmal accelerated aging time without prestrain.Under prestrain conditions,the crosslinking density of HTPB coating decreases at the early stage,and increases rapidly at first and then slowly at the middle and late stages of thermal accelerated aging.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of aging model of cross-linking density and aging constitutive model with test results are R>0.9500 and R>0.9900 respectively,which can be used to accurately describe the cross-linking density and aging constitutive relationship of HTPB coating under prestrain accelerated thermal aging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STRAIN THERMAL accelerated AGING Low-field^1H NMR cross-linking density AGING CONSTITUTIVE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NEW UNSTEADY THREE DIMENSIONAL MODEL FOR MACROMOLECULAR TRANSPORT AND WATER FILTRATION ACROSS THE ARTERIAL WALL
10
作者 黄浩 温功碧 《应用数学和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1043-1057,共15页
A new unsteady three-dimensional convective-diffusive mathematical model for the transportation of macromolecules and water across the arterial wall was proposed . After the formation of leaky junctions due to the mit... A new unsteady three-dimensional convective-diffusive mathematical model for the transportation of macromolecules and water across the arterial wall was proposed . After the formation of leaky junctions due to the mitosis of endothelial cell of the arterial wall, the macromolecular transport happens surrounding the leaky cells. The arterial wall was divided into four layers: the endothelial layer, the subendothelial intima, the internal elastic lamina and the media for the convenience of research. The time-dependent concentration growth, the effect of the shape of endothelial cell and the effect of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were analyzed. The analytical solution of velocity field and pressure field of water flow across the arterial wall were obtained; and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of three macromolecules; LDL, HRP and Albumin, were calculated with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 The new theory predicts, the maximum and distribution areas of time dependent concentration with round-shape endothelial cell are both larger than that with ellipse-shape endothelial cell. The model also predicts the concentration growth is much alike that of a two-dimensional model and it shows that the concentration reaches its peak at the leaky junction where atherosclerotic formation frequently occurs and falls down rapidly in a limited area beginning from its earlier-time growth to the state when macromolecular transfer approaches steadily. These predictions of the new model are in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 for the growth and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of LDL and Albu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定常三维模型 大分子传质 动脉粥样硬化 浓度分布 跨血管壁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pen ADAMTS13 Promotes the Cross-Linking of Von Willebrand Factor Molecules
11
作者 Zhiwei Wu Junxian Yang Jiangguo Lin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146-146,共1页
Von Willebrand factor(VWF)is a multimeric plasma glycoprotein that captures platelets to the sites of vascular injury.The adhesive activity of VWF is highly dependent on the size of VWF.Hemodynamic force converts coil... Von Willebrand factor(VWF)is a multimeric plasma glycoprotein that captures platelets to the sites of vascular injury.The adhesive activity of VWF is highly dependent on the size of VWF.Hemodynamic force converts coiled VWF to linear form,exposing the scissile bond Y1605-M1606 within A2 domain.ADAMTS13(A Di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ase with a ThromboSpondin type 1 motif 13)inhibits excessive platelet aggregation by specifically cleaving the cryptic peptide bond of VWF to regulate its size.Deficiency of ADAMTS13 activity,caused by either mutations or by inhibitory autoantibody,results in the accumulation of ultra-large VWF in plasma,leading to excessive platelet aggregation and disseminated VWF/plateletrich thrombus formation,which is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Previous studies showed that,circulating ADAMTS13 generally adopts a closed conformation by the interaction of its TSP8-CUB domain and Spacer domain.This auto-inhibition is relieved when VWF D4-CK domain binds to C-termini of ADAMTS13 disrupt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SP8-CUB domain and Spacer domain.As a result,ADAMTS13 changes into an open conformation,exposing more VWF binding sites.Open conformation of ADAMTS13 is considered as a hallmark of acute acquired TTP.However,the dynamic process of conformational transition of ADAMTS13 has not been fully understood.Besides,there are variable natural truncations of ADAMTS13 in circulation,including the truncations lacking the metalloprotease domain.The role of these truncations without enzyme activity in hemostasis is still unknown.Given that there are multiple binding sites in both VWF and open ADAMTS13,we hypothesize that open ADAMTS13 promotes the cross-linking of VWF.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was employed to prove our hypothesis at single molecule level.The N-termini of ADAMTS13 was immobilized on the polystyrene surface,while the C-termini was stretched by AFM tip.The force required for unfolding was measured and the molecular length increment was obtained by fitting the data with worm-like chain model.In addition,both the polystyrene surface and cantilever were coated with VWF,the adhesion frequency of VWF-VWF interaction were measured in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soluble DisC(a ADAMTS13 truncation that lacks the metalloprotease domain).Our results show that,the rupture force required for ADAMTS13 unfolding is^22 pN.The length increment is mainly in the range of 0-50 nm,and the peak value is 22.6±1.8 nm,consistent with the predicted value of homologous modeling(~27 nm)in literature.The adhesion frequency of two VWF molecules increased in the presence of DisC in a concentration-dependent manner.With or without DisC in solution,the rupture force of the VWF molecules was^20 pN.The bond lifetime of two VWF declined with force increasing,the characteristic of a'slip'bond.In contrast,in the presence of DisC,the bond lifetime firstly increased as force increasing and then decreased as force increasing further,which is the characteristic of a'catch-slip'bond.The distinct patterns of bond lifetime vs force in the presence and absence of DisC indicate that DisC promotes the cross-linking of two VWF molecules.Our data suggest that open ADAMTS13 stabilizes the network of VWF multimers and promotes platelet adhe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AMTS13 VWF conformational CHANGE AFM cross-link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谱技术的多糖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
12
作者 牛付阁 廖华斌 +5 位作者 顾斐娜 高一 李哲 曹晏任 周娱 潘伟春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174-2182,共9页
为揭示大分子拥挤剂葡聚糖-70(dextran-70)对蛋白质构象和微环境的影响,利用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同步荧光、荧光量子产率及微流变等技术手段,研究葡聚糖-70添加后溶菌酶(Lys)、牛血清白蛋白(BSA)、β-乳球蛋白(BLG)微观构象的变化。结... 为揭示大分子拥挤剂葡聚糖-70(dextran-70)对蛋白质构象和微环境的影响,利用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同步荧光、荧光量子产率及微流变等技术手段,研究葡聚糖-70添加后溶菌酶(Lys)、牛血清白蛋白(BSA)、β-乳球蛋白(BLG)微观构象的变化。结果表明,添加葡聚糖-70会改变蛋白,尤其是BLG蛋白的三级结构;葡聚糖-70引起蛋白质氨基酸微环境的变化,使蛋白质更趋向于疏水环境;荧光光谱显示,葡聚糖-70会导致蛋白质内源性荧光的猝灭,同时色氨酸和酪氨酸残基移向更加疏水的环境;葡聚糖-70对蛋白质量子产率的影响较小,对Lys的影响更为明显;微流变结果显示,随着葡聚糖-70浓度的增加,混合体系的复数模量和复数粘度增加、蛋白质分子运动速度减慢,可能是蛋白质与葡聚糖-70之间的相互作用所致。本研究结果可为蛋白质和多糖类食品体系的结构设计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 多糖 大分子拥挤试剂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胁迫下冬小麦不同品种萌发特性差异的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乔志新 张杰道 +5 位作者 王雨 郭启芳 刘燕静 陈蕊 胡文浩 孙爱清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68-1583,共16页
干旱是影响小麦生产的重要逆境,可以造成萌发成苗质量下降。为了解当前小麦品种在干旱胁迫下的种子萌发特性,采用沙培控水法研究了生产上应用广泛的128个小麦品种的干旱萌发特性;筛选出干旱萌发特性差异显著的6个小麦品种(山农28号(SN28... 干旱是影响小麦生产的重要逆境,可以造成萌发成苗质量下降。为了解当前小麦品种在干旱胁迫下的种子萌发特性,采用沙培控水法研究了生产上应用广泛的128个小麦品种的干旱萌发特性;筛选出干旱萌发特性差异显著的6个小麦品种(山农28号(SN28)、长6878(C6878)、烟农19(YN19)、山农23号(SN23)、鑫麦296(XM296)和新麦38(XM38))进行干旱胁迫下种子萌发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分析。结果表明,根据活力指数的耐旱系数进行聚类分析,将128个小麦品种的干旱萌发特性分为好、较好、中等、较差、差5类。山农28号和长6878等18个干旱萌发特性好的小麦品种种子萌发快,幼苗整齐健壮;新麦38、乐麦185等26个干旱萌发特性差的小麦品种种子萌发慢、萌发时间分散、发芽率低且幼苗整齐度差。进一步对不同干旱萌发特性的小麦品种进行生理生化指标测定表明,干旱萌发特性好的山农28号和长6878干旱萌发前期大分子修复基因TDP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干旱萌发前期POD活性也显著高于对照;α-淀粉酶和半胱氨酸蛋白酶活性受干旱影响较小,萌发后期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而干旱萌发特性差的鑫麦296和新麦38在干旱胁迫下种胚DNA和蛋白质修复基因表达水平上升相对滞后;在干旱胁迫下的半胱氨酸蛋白酶活性显著降低。上述结果表明,干旱萌发特性好的小麦品种在干旱胁迫下萌发成苗过程中种胚大分子修复能力和种子抗氧化能力强,贮藏物质动员早,最终种子萌发速度快,出苗质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干旱胁迫 种子萌发特性 贮藏物质分解转化 大分子修复能力 抗氧化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分子成核剂对PBA型水性聚氨酯结晶行为的影响
14
作者 郑慧洁 黄毅萍 +4 位作者 鲍俊杰 朱港港 全晴晴 赵雨楠 赵明明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50,共6页
以聚己二酸1,4-丁二醇酯(PBA)、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2,2-二羟甲基丙酸(DMPA)等为主要原料制备了数均分子量9 270的水性聚氨酯(WPU),将其作为大分子成核剂加入到PBA型水性聚氨酯(以PBA、HDI、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DMPA等为... 以聚己二酸1,4-丁二醇酯(PBA)、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2,2-二羟甲基丙酸(DMPA)等为主要原料制备了数均分子量9 270的水性聚氨酯(WPU),将其作为大分子成核剂加入到PBA型水性聚氨酯(以PBA、HDI、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DMPA等为主要原料制备,数均分子量28 700)中,研究了成核剂加入量对WPU结晶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大分子成核剂本身具有较高的热结晶温度,它的加入提高了WPU的热结晶温度、结晶速率和结晶度,增强了WPU胶膜的力学性能。当大分子成核剂乳液加入量为3 g即20%时,WPU中PBA热结晶温度为19.6℃,结晶度为47.7%,胶膜拉伸断裂强度为11.7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性聚氨酯 大分子成核剂 非等温结晶 结晶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大分子促进剂的H型水合物储氢特性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15
作者 武英东 曹青 梁海峰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2-128,共7页
纯氢气水合物形成的温压条件极为苛刻(低温高压),限制了其工业应用,而氢气和甲烷混合气水合物形成的温压条件相对温和。通过恒温恒压(NPT)系综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环庚酮(C_(7)H_(12)O)、甲基环己烷(C_(6)H_(11)-CH_(3))、1,1-二甲基... 纯氢气水合物形成的温压条件极为苛刻(低温高压),限制了其工业应用,而氢气和甲烷混合气水合物形成的温压条件相对温和。通过恒温恒压(NPT)系综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环庚酮(C_(7)H_(12)O)、甲基环己烷(C_(6)H_(11)-CH_(3))、1,1-二甲基环己烷(1,1-C_(8)H_(16))和1,2-二甲基环己烷(1,2-C_(8)H_(16))4种大分子促进剂对H型纯氢气水合物以及氢气和甲烷混合气水合物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别应用4种大分子促进剂的H型水合物牢笼稳定性从大到小依次为1,1-C_(8)H_(16)、1,2-C_(8)H_(16)、C_(6)H_(11)-CH_(3)和C_(7)H_(12)O。相比于纯氢气,氢气和甲烷混合气能够极大缓和热力学条件(温度升高,压力降低)。两种同分异构体(1,1-C_(8)H_(16)和1,2-C_(8)H_(16))作为大分子促进剂,对应的热力学条件表现出较大差异。在纯氢气水合物中,两种同分异构体作为大分子促进剂所需温度条件相近(270 K),而1,1-C_(8)H_(16)作为大分子促进剂所需压力条件(60 MPa)低于1,2-C_(8)H_(16)(100 MPa)。在氢气和甲烷混合气水合物中,1,1-C_(8)H_(16)作为大分子促进剂所需温度条件(270 K)高于1,2-C_(8)H_(16)(260 K),所需压力条件(20 MPa)低于1,2-C_(8)H_(16)(40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型水合物 大分子促进剂 双客体小分子 储氢 分子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二川芎嗪基大黄酸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闫恳 张燕燕 +4 位作者 卞在东 张辉兰 黄鹏 倪佳 黄和平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7-343,共7页
本文采用紫外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圆二色谱法、电化学分析法和分子对接技术,对1,8-二川芎嗪基大黄酸(DBR)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DBR和BSA间存在强相互作用,在温度290、300、310 K时,两者间的结合常数K... 本文采用紫外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圆二色谱法、电化学分析法和分子对接技术,对1,8-二川芎嗪基大黄酸(DBR)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DBR和BSA间存在强相互作用,在温度290、300、310 K时,两者间的结合常数Ka的数量级达10^(5),结合位点数为1.1,表明两者之间有着较强的相互作用并形成1∶1复合物;Kq两者的猝灭常数值分别为5.5924×10^(12)、4.9853×10^(12)、4.1665×10^(12)L·mol^(-1)·s^(-1),推测猝灭方式为静态猝灭。根据F9rster的非辐射能量转移机制求算出给体与受体间的结合距离r=4.8 nm、能量转移效率E=0.5793,推测两者之间存在非辐射能量转移;通过计算该体系的热力学参数得到ΔH<0,ΔS<0,ΔG<0,表明二者作用力类型为氢键和范德华力。另外,随着DBR的加入BSA的构象发生了改变,BSA的α-螺旋结构从60.55%减少到58.5%;电化学分析法表明两者形成了非电活性的超分子化合物;分子对接模拟结果推测出DBR分子进入了BSA分子的疏水腔内,其结合位置位于domainⅠA亚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8-二川芎嗪基大黄酸 牛血清白蛋白 光谱法 电化学法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酸酯无皂乳液的构建及对水性油墨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郑咏佳 费贵强 +3 位作者 段仪豪 郑熙熙 桑起龙 徐洪杰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20-928,共9页
以丙烯酸(AA)、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羟丙酯(HPA)、2-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乙烯基三异丙氧基硅烷(A-173)为单体,过氧化苯甲酰(BPO)、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TBPB)为引发剂,合成了丙烯酸酯大分子乳化剂,再通过... 以丙烯酸(AA)、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羟丙酯(HPA)、2-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乙烯基三异丙氧基硅烷(A-173)为单体,过氧化苯甲酰(BPO)、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TBPB)为引发剂,合成了丙烯酸酯大分子乳化剂,再通过无皂乳液聚合法合成了聚丙烯酸酯无皂乳液,将其与颜料等混合制备了水性油墨。采用FTIR、DSC、TEM、SEM对聚合物的结构及性能进行了表征,考察了不同BPO用量对丙烯酸酯大分子乳化剂的影响,不同AA添加量对乳液及水性油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BPO用量为单体总质量的4.18%时,丙烯酸酯大分子乳化剂具有最低表面张力40.43mN/m;当AA添加量为单体总质量的1.00%时,聚丙烯酸酯无皂乳液具有合格的储存稳定性,乳胶膜拉伸强度可达5.00 MPa,断裂伸长率为200%,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8.5℃,所制备的水性油墨黏度为23.79mPa·s,附着牢度90.75%,耐摩擦性4.5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分子乳化剂 乳液聚合 丙烯酸酯 无皂乳液 水性油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步法合成氨基负载固体二氧化碳吸附材料
18
作者 陈熹圣 冀昕航 +3 位作者 李岚新 邹威 梁胜轲 张晨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共7页
将丙烯酸十八酯(OA)与支化聚乙烯亚胺(B-PEI)进行迈克尔(Michael)加成反应合成了PEI-OA两亲性接枝共聚物,将其作为大分子乳化剂引入浓乳液体系,利用乳液模板制得了氨基负载的聚苯乙烯多孔材料,实现了一步法制备氨基负载固体CO_(2)吸附... 将丙烯酸十八酯(OA)与支化聚乙烯亚胺(B-PEI)进行迈克尔(Michael)加成反应合成了PEI-OA两亲性接枝共聚物,将其作为大分子乳化剂引入浓乳液体系,利用乳液模板制得了氨基负载的聚苯乙烯多孔材料,实现了一步法制备氨基负载固体CO_(2)吸附材料。研究了大分子乳化剂的结构、乳化剂用量,以及浓乳液的分散相体积分数对吸附材料的微观形貌及CO_(2)吸附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制备的PEI-OA乳化剂更倾向于形成O/W型乳液,形成了颗粒紧密堆积型的多孔结构,并且多孔通道会随着乳化剂与分散相体积分数的改变而变化。采用气体吸附分析仪测定了氨基负载多孔聚合物材料的CO_(2)吸附量,结果表明,PEI含量、乳化剂用量和分散相体积分数的适度增加均能提高产物对CO_(2)的吸附量,吸附量最高可达到2.65mmol/g。样品的循环性能测试显示,材料循环使用5次后吸附能力仅下降了0.15%,表明所制备的氨基负载二氧化碳吸附材料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分子乳化剂 一步法 乳液模板法 CO_(2)吸附 氨基负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机-有机大分子异质结的半透明有机光伏
19
作者 严雪 李鸿祥 +3 位作者 胡颖玥 严岑琪 王嘉宇 程沛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4-152,共9页
以宽带隙p型无机半导体给体硫氰化亚铜(CuSCN)与大分子受体Y6制备了双层异质结活性层结构的半透明有机太阳能电池。由于CuSCN与Y6制备得到的器件性能较低,以表面处理和添加剂的形式在活性层中引入1,8-二碘辛烷(DIO),能提高CuSCN空穴导... 以宽带隙p型无机半导体给体硫氰化亚铜(CuSCN)与大分子受体Y6制备了双层异质结活性层结构的半透明有机太阳能电池。由于CuSCN与Y6制备得到的器件性能较低,以表面处理和添加剂的形式在活性层中引入1,8-二碘辛烷(DIO),能提高CuSCN空穴导电性及改善Y6的形貌,进而提升半透明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性能,从而基于引入DIO的活性层体系制备的半透明有机太阳能电池获得了最高的短路电流密度(7.48 mA/cm^(2))和最高的能量转换效率(3.37%),远高于原始未处理器件(5.40mA/cm^(2),2.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太阳能电池 半透明 无机 大分子异质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分子拥挤环境下多酚结构类似物抑制人血清白蛋白聚集的研究
20
作者 姜梦瑶 闫雨 +2 位作者 关姣 王梦凡 彭鑫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34-44,共11页
为了揭示生理拥挤环境下巴西苏木素(Brazilin,Bra)、苏木素(Hematoxylin,Hto)和氧化苏木精(Hematein,Hte)抗蛋白质聚集能力,本文首先利用大分子拥挤试剂聚乙二醇构建了模拟拥挤环境,然后利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动态光散... 为了揭示生理拥挤环境下巴西苏木素(Brazilin,Bra)、苏木素(Hematoxylin,Hto)和氧化苏木精(Hematein,Hte)抗蛋白质聚集能力,本文首先利用大分子拥挤试剂聚乙二醇构建了模拟拥挤环境,然后利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动态光散射法和原子力显微镜法研究了这三种结构类似的多酚类化合物对人血清白蛋白(HSA)聚集行为的抑制机制。结果表明,在拥挤环境中它们均能够维持HSA结构的稳定,减少形成的淀粉样纤维数量,缩短其长度,从而抑制蛋白质的聚集过程,且抑制能力依次为:Hto>Bra>Hte,此外,与体外稀溶液环境相比,拥挤试剂的存在会导致这三个抑制剂的抑制活性降低。总之,本研究表明Hto可作为潜在的蛋白质聚集抑制剂和功能性食品成分,用于淀粉样变性疾病的治疗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西苏木素 苏木素 氧化苏木精 人血清白蛋白 蛋白质聚集 大分子拥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