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7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机络合Cu(Ⅱ)介导过二硫酸盐降解氧氟沙星的研究
1
作者 张笑萌 周润生 +1 位作者 周磊 修光利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41,共6页
氧氟沙星(OFX)是最常用的氟喹诺酮类抗生素(FQs)之一,在水体中检出率高,对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水体中广泛且稳定存在的过渡金属离子Cu(Ⅱ)对基于过二硫酸盐(PDS)的高级氧化技术有一定影响,但其机制尚不明确。重点研究了Cu(... 氧氟沙星(OFX)是最常用的氟喹诺酮类抗生素(FQs)之一,在水体中检出率高,对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水体中广泛且稳定存在的过渡金属离子Cu(Ⅱ)对基于过二硫酸盐(PDS)的高级氧化技术有一定影响,但其机制尚不明确。重点研究了Cu(Ⅱ)介导PDS体系降解OFX的过程,发现在6.0 mmol/L Cu(Ⅱ)和6 mmol/L PDS共存条件下,2 min内OFX的降解率可达到50.78%。淬灭实验表明,Cu(Ⅱ)介导的PDS体系降解受到了羟基自由基(·OH)、硫酸根自由基(SO_(4)^(-)·)的作用。产物鉴定结果表明,有机络合Cu(Ⅱ)介导作用下,OFX可通过羟基化、脱羧基和去甲基化3条路径发生转化。毒性鉴定结果表明,OFX的6种降解产物中4种属于无毒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二硫酸盐 氧氟沙星 cu() 高级氧化法 络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季戊四胺席夫碱的Ni(Ⅱ)和Cu(Ⅱ)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其抑菌活性 被引量:9
2
作者 张奇龙 王焕宇 +3 位作者 江峰 冯广卫 徐红 黄亚励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64-468,共5页
以4-甲氧基水杨醛和季戊四胺进行缩合反应得到席夫碱化合物H_4L,然后将配体H_4L分别与Ni(Cl O_4)_2·6H_2O、Cu(Cl O_4)_2在乙醇溶液中进行配位反应,得到2个席夫碱配合物[Ni_2(L)]·DMF(1)和[Cu_4(L)_2(DMSO)_3]·2DMSO(2)... 以4-甲氧基水杨醛和季戊四胺进行缩合反应得到席夫碱化合物H_4L,然后将配体H_4L分别与Ni(Cl O_4)_2·6H_2O、Cu(Cl O_4)_2在乙醇溶液中进行配位反应,得到2个席夫碱配合物[Ni_2(L)]·DMF(1)和[Cu_4(L)_2(DMSO)_3]·2DMSO(2)。并用元素分析、FT-IR和X射线单晶衍射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和2都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配合物1和2都为双核配合物。初步研究了配体和配合物的体外抑菌活性,结果表明,配体及其配合物1和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席夫碱 Ni()配合物 cu()配合物 晶体结构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异双希夫碱及其Cu(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与荧光性质 被引量:17
3
作者 张栋梅 范玉华 +3 位作者 毕彩丰 艾小康 何雪涛 孙峰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35-338,共4页
邻苯二胺与5-氯-2-羟基二苯酮、水杨醛作用合成了一种异双四齿希夫碱配体C26H19N2O2(H2L)。在正丁醇和甲醇体系中醋酸铜与该配体反应合成了一种固体配合物CuL。通过质谱分析、元素分析、IR、UV、TG-DTG及摩尔电导分析等手段对合成的配... 邻苯二胺与5-氯-2-羟基二苯酮、水杨醛作用合成了一种异双四齿希夫碱配体C26H19N2O2(H2L)。在正丁醇和甲醇体系中醋酸铜与该配体反应合成了一种固体配合物CuL。通过质谱分析、元素分析、IR、UV、TG-DTG及摩尔电导分析等手段对合成的配体及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初步研究了它们的荧光性质,发现希夫碱试剂在385nm处有一强荧光发射峰。在pH9.62时,铜(Ⅱ)离子与试剂形成的配合物可使其荧光猝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双希夫碱 配合物 合成 表征 荧光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Ⅱ)对壳聚糖的配位控制降解 被引量:19
4
作者 尹学琼 张岐 +2 位作者 于文霞 杨丽春 林强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7-90,共4页
对壳聚糖进行液态均相络合反应制得壳聚糖铜配合物,IR、UV、元素分析及热重分析等检测证实了壳聚糖铜配合物中配位键的存在,且显示壳聚糖在形成配位结构后存在有利于降解的优势构象。以H2O2对壳聚糖-Cu?络合物及壳聚糖进行氧化降解,考... 对壳聚糖进行液态均相络合反应制得壳聚糖铜配合物,IR、UV、元素分析及热重分析等检测证实了壳聚糖铜配合物中配位键的存在,且显示壳聚糖在形成配位结构后存在有利于降解的优势构象。以H2O2对壳聚糖-Cu?络合物及壳聚糖进行氧化降解,考察降解过程中粘度的变化及降解产物分子量分布,在相同的降解条件下,壳聚糖铜配合物的降解速度明显高于壳聚糖,降解产物分子量分布较壳聚糖直接降解窄,结果进一步证明壳聚糖铜配合物中存在有利于降解的优势结构,同时证明以金属离子Cu?对壳聚糖的配位控制降解是可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铜配合物 配位控制降解 铜() 氧化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合物C_(30)H_(58)O_4N_2·Cu(Ⅱ)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7
5
作者 杜巧云 郭旭明 +1 位作者 王建革 张振华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07-709,共3页
Grafting dodecyl in EDTA,A ligand-N,N′-di ( dodecyl ) disodium ethylenediamine di-acetic acid was synthesized and its complex C 30 H 58 O 4N 2Cu ( Ⅱ ) was obtained in chloroformme∶thanol=1∶1( V/V ).The products we... Grafting dodecyl in EDTA,A ligand-N,N′-di ( dodecyl ) disodium ethylenediamine di-acetic acid was synthesized and its complex C 30 H 58 O 4N 2Cu ( Ⅱ ) was obtained in chloroformme∶thanol=1∶1( V/V ).The products were characterized by IR?EA? 1HNMR and UV spectr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合物 C30H58O4N2·cu()合成 表征 EDTA 十二烷 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4-二羟基苯甲酰腙Cu(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与DNA的相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王慧 甘国庆 +2 位作者 瞿阳 陈浩 林志东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17-1221,共5页
合成了2,4-二羟基苯甲醛缩对硝基苯甲酰腙Cu(Ⅱ)配合物,通过红外、紫外、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组成结构进行了表征。配合物属单斜晶系,C2/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573 6(3)nm,b=0.715 82(14)nm,c=3.171 2(6)nm,β=96.631(3)°,V=3.548 ... 合成了2,4-二羟基苯甲醛缩对硝基苯甲酰腙Cu(Ⅱ)配合物,通过红外、紫外、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组成结构进行了表征。配合物属单斜晶系,C2/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573 6(3)nm,b=0.715 82(14)nm,c=3.171 2(6)nm,β=96.631(3)°,V=3.548 3(12)nm3,Z=4,Dc=1.639 g.cm-3。配合物通过弱的分子间氢键C-H…O构筑三维结构。利用溴化乙锭(EB)荧光猝灭分析法研究了其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说明配合物与ct-DNA可能发生插入作用,是潜在的抗癌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4-二羟基苯甲醛缩对硝基苯甲酰腙 铜()配合物 晶体结构 插入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Schiff碱配体的超分子Co(Ⅱ)和Cu(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晶体结构(英文) 被引量:3
7
作者 孙银霞 赵亚元 +3 位作者 李春宇 俞彬 郭建强 李璟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13-920,共8页
合成了2个含肟基Schiff碱Co(Ⅱ)和Cu(Ⅱ)配合物Co(L^1)_2(1)和Cu(L^2)_2(2)。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1和2具有相似的结构,均由1个中心金属离子和2个双齿配体单元组成,且金属离子的配位数为4,具有平面四边形结构。配合物1和2... 合成了2个含肟基Schiff碱Co(Ⅱ)和Cu(Ⅱ)配合物Co(L^1)_2(1)和Cu(L^2)_2(2)。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1和2具有相似的结构,均由1个中心金属离子和2个双齿配体单元组成,且金属离子的配位数为4,具有平面四边形结构。配合物1和2均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均为P1。配合物1的晶胞参数为a=1.156 40(11)nm,b=1.376 81(12)nm,c=1.388 59(13)nm,α=63.776 0(10)°,β=87.400(2)°,γ=84.280(2)°;配合物2的晶胞参数为a=1.156 42(9)nm,b=1.372 19(13)nm,c=1.404 40(12)nm,α=63.683 0(10)°,β=87.227(2)°,γ=84.883 0(10)°。2个配合物分子均通过分子间C-H…O和C-H…π氢键作用以及分子间π…π堆积作用相连接,形成了二维层状超分子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钴()配合物 铜()配合物 晶体结构 SCHIFF碱配体 超分子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谱法研究EGCG-Cu(Ⅱ)与ctDNA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4
8
作者 王东冬 孟庆翔 +3 位作者 陈丹丹 任丽萍 周振明 牟豪杰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10-513,共4页
研究了EGCG-Cu(Ⅱ)-ctDNA系统的荧光光谱,电子吸收光谱和共振光散射光谱(RLS)。与EGCG-Cu(Ⅱ)二元配合物比较,EGCG-Cu(Ⅱ)-ctDNA三元体系光谱显示以下特征:(1)荧光光谱的发射位置没有变,荧光强度显著增强,并且三元体系的荧光强度随着DN... 研究了EGCG-Cu(Ⅱ)-ctDNA系统的荧光光谱,电子吸收光谱和共振光散射光谱(RLS)。与EGCG-Cu(Ⅱ)二元配合物比较,EGCG-Cu(Ⅱ)-ctDNA三元体系光谱显示以下特征:(1)荧光光谱的发射位置没有变,荧光强度显著增强,并且三元体系的荧光强度随着DNA浓度增大而增大。在适宜的条件下,Cu(Ⅱ)-EGCG配合物有望成为检测ctDNA的荧光探针;(2)电子吸收光谱有明显的增色效应;(3)共振光散射强度也增强。三种光谱的特征显示,EGCG-Cu(Ⅱ)配合物与核酸之间主要依靠插入作用和静电引力结合。由于配合物的插入,使系统的荧光强度增强,而静电作用使其电子吸收光谱和共振光散射光谱产生增色效应。酸度和离子强度对三元系统荧光强度的影响也进行了实验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GCC-cu()-DNA三元配合物 光谱法 作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谱法研究钙红-Cu(Ⅱ)络合物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及其应用 被引量:5
9
作者 陈丹丹 张涛 +2 位作者 任丽萍 石登荣 于金莲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86-689,共4页
研究了钙红-Cu(Ⅱ)络合物与牛血清蛋白(BSA)作用的共振光散射光谱(RLS)、荧光光谱和电子吸收光谱特征,建立了利用金属配合物作为探针测定痕量蛋白质的方法。钙红-Cu(Ⅱ)-BSA三元络合物的形成导致RLS强度和荧光强度的增大;同... 研究了钙红-Cu(Ⅱ)络合物与牛血清蛋白(BSA)作用的共振光散射光谱(RLS)、荧光光谱和电子吸收光谱特征,建立了利用金属配合物作为探针测定痕量蛋白质的方法。钙红-Cu(Ⅱ)-BSA三元络合物的形成导致RLS强度和荧光强度的增大;同时引起电子吸收光谱的强度减小,594nm处吸收峰消失。在pH5·65~5.75的酸度条件下,钙红-Cu(Ⅱ)络合物与BSA系统在317nm处有一增强的RLS光谱峰,且增强的RLS强度与BSA的浓度呈线性关系。在实验室确定的优化条件下,RLS强度与BSA浓度的线性范围为0.75~10μg·mL^-1,线性方程为I=150.88+201.48c(BSA,μg·mL^-1),相关系数r=0.9973。方法检出限为5.62×10^-2μg·mL^-1。该方法成功地用于人工混合样品中BSA含量的测定。对钙红-Cu(Ⅱ)络合物与BSA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表明,钙红-Cu(Ⅱ)络合物与BSA之间主要存在的是静电引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红-cu()络合物 牛血清蛋白 光谱法 作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呋喃甲醛-4-羟基苯甲酰腙及其Cu(Ⅱ)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及与CT-DNA的结合性能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向荣 孙秀超 +3 位作者 杨再文 赵顺省 杨水兰 闫森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50-258,共9页
通过2-呋喃甲醛与4-羟基苯甲酰肼缩合得到2-呋喃甲醛-4-羟基苯甲酰腙(H2L),并以其为配体与Cu(Ⅱ)配位得到了配合物[Cu(HL)2]·2H2O(1),采用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配体和配合物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配体属于正交晶系,Pna21空间... 通过2-呋喃甲醛与4-羟基苯甲酰肼缩合得到2-呋喃甲醛-4-羟基苯甲酰腙(H2L),并以其为配体与Cu(Ⅱ)配位得到了配合物[Cu(HL)2]·2H2O(1),采用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配体和配合物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配体属于正交晶系,Pna21空间群。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利用热重实验研究了H2L和1的热稳定性,并计算了它们主要热分解过程的表观活化能,发现H2L和1的热稳定性都较高。通过紫外吸收光谱研究了H2L和1与CT-DNA的相互作用方式,并利用微量热计测量了其作用过程的热效应,结果表明H2L和1均以插入方式与CT-DNA结合,且作用过程放出的热量1大于H2L,说明配合物与CTDNA的结合能力强于配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酰腙化合物 cu()配合物 晶体结构 CT-DNA 微量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肟型Schiff碱Cu(Ⅱ)和Ni(Ⅱ)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光谱性质(英文) 被引量:3
11
作者 郭建强 孙银霞 +2 位作者 俞彬 李璟 贾浩然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481-1488,共8页
合成了2个Schiff碱Cu(Ⅱ)/Ni(Ⅱ)配合物[Cu(L^1)_2](1)和[Ni(L^2)_2](2)(HL1=1-(4-(((E)-3,5-dichloro-2-hydroxybenzylidene)amino)henyl)ethanoe O-benzyloxime,HL2=1-(4-(((E)-4-methoxy-2-hydroxybenzylidene)amino)phenyl)ethanone... 合成了2个Schiff碱Cu(Ⅱ)/Ni(Ⅱ)配合物[Cu(L^1)_2](1)和[Ni(L^2)_2](2)(HL1=1-(4-(((E)-3,5-dichloro-2-hydroxybenzylidene)amino)henyl)ethanoe O-benzyloxime,HL2=1-(4-(((E)-4-methoxy-2-hydroxybenzylidene)amino)phenyl)ethanone O-benzyloxime),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及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进行了表征和分析。X射线结构表明:配合物1和2具有类似的结构,均由1个金属离子和2个配体单元组成。配合物1和2都是单斜晶系,但配合物1空间群为C2/c,而配合物2为P21/c。且中心金属Cu(Ⅱ)和Ni(Ⅱ)离子的空间构型均为四配位的扭曲的平面四边形结构。配合物1通过π…π和C-H…π作用形成3D超分子结构,而配合物2通过C-H…π作用形成2D超分子孔道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配合物 镍()配合物 晶体结构 SCHIFF碱配体 光谱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不对称双Schiff碱Cu(Ⅱ),Zn(Ⅱ)异三核配合物的合成和晶体结构 被引量:4
12
作者 陶偌偈 梅崇珍 牛景扬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020-1023,共4页
合成了不对称双Schiff碱Cu(Ⅱ)单核配合物CuHL(H3L为N3羧基水杨醛N′水杨醛缩乙二胺)及其Cu(Ⅱ)Zn(Ⅱ)Cu(Ⅱ)异三核配合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电子光谱对它们进行了表征,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了三核配合物的晶体结构。该三核配合... 合成了不对称双Schiff碱Cu(Ⅱ)单核配合物CuHL(H3L为N3羧基水杨醛N′水杨醛缩乙二胺)及其Cu(Ⅱ)Zn(Ⅱ)Cu(Ⅱ)异三核配合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电子光谱对它们进行了表征,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了三核配合物的晶体结构。该三核配合物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1862(2)nm,b=15440(3)nm,c=19488(4)nm;α=9004(3)°,β=9786(3)°,γ=9012(3)°;V=35356(12)nm3,Z=1;R1=00614,wR2=013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羧基水杨醛 不对称双Sehiff碱 cu()-Zn()-cu()异三核配合物 晶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4-乙烯基吡啶与Cu(Ⅱ)离子配合过程及配合物的结构 被引量:4
13
作者 孔德轮 高保娇 李刚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399-1403,共5页
采用粘度法确定了聚4-乙烯基吡啶(P4VP)在乙醇/水混合溶剂中的临界交迭浓度c*,分别在稀溶液与亚浓溶液浓度范围内,采用光谱法与电导滴定法研究了P4VP与Cu(Ⅱ)离子的配合过程及配合物的结构,通过红外光谱(FTIR)对配合物的化学结构进行了... 采用粘度法确定了聚4-乙烯基吡啶(P4VP)在乙醇/水混合溶剂中的临界交迭浓度c*,分别在稀溶液与亚浓溶液浓度范围内,采用光谱法与电导滴定法研究了P4VP与Cu(Ⅱ)离子的配合过程及配合物的结构,通过红外光谱(FTIR)对配合物的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定了配合物的热性能.结果表明,对于相对分子质量为1.06×105的P4VP,其c*为15 mmol·L-1(按P4VP中的链节量计算).在稀溶液中P4VP与Cu(Ⅱ)离子形成可溶性的分子内配合物,表观配位数为9-10;在亚浓溶液中,P4VP与Cu(Ⅱ)离子发生分子间配合作用,由于配位交联,形成不溶性的配合物P4VP-Cu(Ⅱ),配位数为3.P4VP与Cu(Ⅱ)离子形成配合物后,玻璃化温度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子-金属配合物 配合物结构 聚4-乙烯基吡啶 cu()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肟基Schiff碱配体及其Cu(Ⅱ)配合物的合成及超分子结构(英文) 被引量:3
14
作者 孙银霞 陆瑞娥 +2 位作者 李新然 赵亚元 李春宇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55-1062,共8页
合成了一个含肟基Schiff碱配体(HL,C15H16N2O)及其Cu(Ⅱ)配合物[Cu L2],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以及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配体HL结构中,一对HL分子通过分子间的Cl…Cl卤键(Cl…Cl的距离为0.345 9(3)nm)链... 合成了一个含肟基Schiff碱配体(HL,C15H16N2O)及其Cu(Ⅱ)配合物[Cu L2],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以及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配体HL结构中,一对HL分子通过分子间的Cl…Cl卤键(Cl…Cl的距离为0.345 9(3)nm)链接形成了二聚体,每个二聚体通过分子间C-H…π作用链接其它4个相邻的二聚体形成了无限的三维超分子网状结构。Cu(Ⅱ)配合物为单核结构,由1个Cu(Ⅱ)离子和2个双齿配体组成。Cu(Ⅱ)离子的配位数为4,具有平面四边形结构。在Cu(Ⅱ)配合物结构中每个配合物分子通过分子间C-H…π作用链接其它4个相邻的分子形成了二维层状超分子结构,这种层状结构通过π…π堆积作用而进一步连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HIFF碱配体 晶体结构 铜髤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性变位极谱法研究(Ⅺ)——Cu(Ⅱ)-组氨酸配位吸附波 被引量:7
15
作者 吴志斌 张祖训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359-362,共4页
本文对铜(Ⅱ)-组氨酸配位吸附波的极谱行为进行了研究,该波属不可逆波。测定了配合物的组成及其条件生成常数和化学反应速率常数,对电极反应机制也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铜配合物 组氨酸 配位吸附波 极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磺氯酚N-Cu(Ⅱ)-HSA-OP体系对尿蛋白的测定 被引量:2
16
作者 胡秋娈 冯爱青 +1 位作者 赵淑珍 刘尚才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8-71,共4页
室温下,在pH3.0的Britton—Robinson缓冲介质中,磺氯酚N与cu^2+生成淡蓝色配合物,配合物与蛋白质发生反应形成多元深蓝色复合物,λmax为724nm,相比于磺氯酚N红移了174nm。初步探讨了反应机理,研究了反应体系的光谱性质及其影响... 室温下,在pH3.0的Britton—Robinson缓冲介质中,磺氯酚N与cu^2+生成淡蓝色配合物,配合物与蛋白质发生反应形成多元深蓝色复合物,λmax为724nm,相比于磺氯酚N红移了174nm。初步探讨了反应机理,研究了反应体系的光谱性质及其影响因素,确定了最佳实验条件,建立了以多元反应为基础测定蛋白质的新方法。方法的ε724nm=3.06×105L·mol^-1·cm^-1,对HSA的检测线性范围为20~120mg/L。聚乙醇辛基苯基醚(0P)存在时,λmax基本不变,灵敏度提高31%,将该法用于尿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满意。与双缩脲法相比,该方法的抗干扰能力强,灵敏度提高了16倍,适用于干扰较大的尿蛋白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度法 磺氯酚N—cu()络合物 尿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Ⅱ)-Salen催化分子氧氧化丙硫醇动力学 被引量:3
17
作者 蔡哲斌 丁莉萍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3-57,共5页
采用Cu(Ⅱ ) Salen催化剂在常压下催化分子氧氧化丙硫醇转化成二硫化物。考察了催化剂用量、丙硫醇浓度、NaOH浓度、反应温度等因素对反应初始速率的影响 ,得到常压 (PO2 =10 1.3kPa)下 ,当c(NaOH) <2 .5mol/l、c(n C3 H7SH) <0 ... 采用Cu(Ⅱ ) Salen催化剂在常压下催化分子氧氧化丙硫醇转化成二硫化物。考察了催化剂用量、丙硫醇浓度、NaOH浓度、反应温度等因素对反应初始速率的影响 ,得到常压 (PO2 =10 1.3kPa)下 ,当c(NaOH) <2 .5mol/l、c(n C3 H7SH) <0 .4mol/l时 ,反应动力学方程为v0 =12 .8c0 .7(NaOH)c(n C3 H7SH)e-15.1/RT,反应活化能Ea=15 .1kJ/mol。并采用红外光谱 (IR)、紫外光谱 (UV)和质谱 (MS)表征了氧化产物的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Salen 分子氧 双水杨醛缩乙二胺合铜 配合物 丙硫醇 动力学 催化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链型含醇羟基N_3O_2配体Zn(Ⅱ)和Cu(Ⅱ)配合物催化对-硝基苯酚乙酸酯水解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解永树 薛奕 +1 位作者 林瑞森 刘清亮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745-750,共6页
合成了链型五齿配体N-(2-羟乙基)-N”-(2-羟基苄基)-二乙烯三胺(HL),通过元素分析、IR和1H NMR等手段进行了表征。用 pH电位滴定法,在 25 ± 0. 1℃, I= 0. 10(KNO3)条件下,测... 合成了链型五齿配体N-(2-羟乙基)-N”-(2-羟基苄基)-二乙烯三胺(HL),通过元素分析、IR和1H NMR等手段进行了表征。用 pH电位滴定法,在 25 ± 0. 1℃, I= 0. 10(KNO3)条件下,测定了配体的质子化常数以及配体与Cu(Ⅱ)和Zn(Ⅱ)配位反应平衡常数。讨论了配体与金属离子的配位情况,得到了配位酚羟基和水的离解常数。运用分光光度法,在 pH= 7. 0- 9. 0范围内,研究了配合物催化对硝基苯酚乙酸酯(NA)水解动力学,得到了 NA酯水解的配合物催化速率常数 kc。结果表明,Cu(Ⅱ)与配体的氨基和酚羟基配位,生成四配位配合物,配位酚羟基的 p Ka值为 4. 79,对 NA酯水解基本上没有催化效果;而 Zn(Ⅱ)则可以分别与配体的三个氨基,一个酚羟基和一个溶剂水分子配位,形成五配位配合物,配位酚羟基和水的 p Ka分别为 5. 99和 9. 17,催化 NA酯水解时,存在 Zn(Ⅱ)…-OH和酸羟基的协同作用,有很好的催化效果,pH为 9. 0时, kc可达 8. 50 × 10-2mol-1· L· s-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合物 催化动力学 NA酯 水解 醇羟基N3O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链型氮氧杂醇酚胺多齿配体Cu(Ⅱ)和Zn(Ⅱ)配合物催化NA酯水解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解永树 郁隽 +1 位作者 林瑞森 刘清亮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1441-1444,共4页
在 2 5± 0 .1℃ ,I(KNO3) =0 .1 0 mol/ L ,p H=6 .5~ 9(5 0 mmol/ L缓冲溶液 )条件下 ,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含醇羟基和酚羟基链型氮氧杂配体 N,N -二 -(2 -羟乙基 ) -乙二胺 (L1)和 N-(2 -羟基苄基 ) -3-氨基 -1 -丙醇 (HL2 )的 C... 在 2 5± 0 .1℃ ,I(KNO3) =0 .1 0 mol/ L ,p H=6 .5~ 9(5 0 mmol/ L缓冲溶液 )条件下 ,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含醇羟基和酚羟基链型氮氧杂配体 N,N -二 -(2 -羟乙基 ) -乙二胺 (L1)和 N-(2 -羟基苄基 ) -3-氨基 -1 -丙醇 (HL2 )的 Cu( )配合物及 N -(2 -羟乙基 ) -N -(2 -羟基苄基 ) -乙二胺 (HL3)和 N -(2 -羟乙基 ) -二乙三胺(L4 )的 Zn( )配合物催化对硝基苯酚乙酸酯 (NA)水解动力学 ,得到了 NA酯催化水解二级反应速率常数k C.结果表明 ,在中性 p H值附近生成的配位烷氧负离子 Cu( )…… - OR和 Zn( )…… - OR均为很好的亲核试剂 .配合物对 NA酯水解有亲核试剂进攻和金属离子作为 L ewis酸活化底物的双重催化作用 ,k C 值可分别达到 6 .72× 1 0 - 2 ,0 .1 2 6 ,4.5 5× 1 0 - 2 和 7.6 6× 1 0 - 2 mol- 1·L· s-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氧杂配体 催化水解 配合物 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溴水杨醛硫代双酰腙及其Cu(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抑菌活性 被引量:23
20
作者 梁芳珍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693-695,共3页
Salicylaldehyde thiodiacylhydrazone(STZ), 5-bromosalicylaldehyde thiodiacyl hydrazone(BSTZ) and their Cu(Ⅱ) complexes: STZ(Cu) 2 and BSTZ(Cu) 2 were synthesized. The structures of the ligands and complexes were chara... Salicylaldehyde thiodiacylhydrazone(STZ), 5-bromosalicylaldehyde thiodiacyl hydrazone(BSTZ) and their Cu(Ⅱ) complexes: STZ(Cu) 2 and BSTZ(Cu) 2 were synthesized. The structures of the ligands and complex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l analysis, IR, 1H NMR and UV spectroscopy. The bacteriostatic test showed that the ligands were more bioactive than the complex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溴水杨醛硫代双酰腙 cu()配合物 合成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