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1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tensity measures for seismic liquefaction hazard evaluation of sloping site
1
作者 陈志雄 程印 +2 位作者 肖杨 卢谅 阳洋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0期3999-4018,共20页
This work investigat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 large number of widely used ground motion intensity measures(IMs) and the corresponding liquefaction potential of a soil deposit during earthquake loading. In order to ... This work investigat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 large number of widely used ground motion intensity measures(IMs) and the corresponding liquefaction potential of a soil deposit during earthquake loading. In order to accomplish this purpose the seismic responses of 32 sloping liquefiable site models consisting of layered cohesionless soil were subjected to 139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s. Two sets of ground motions, consisting of 80 ordinary records and 59 pulse-like near-fault records are used in the dynamic analyses. The liquefaction potential of the site is expressed in terms of the the mean pore pressure ratio, the maximum ground settlement, the maximum ground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and the maximum ground horizontal acceleration. For each individual accelerogram, the values of the aforementioned liquefaction potential measures are determined. The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iquefaction potential measures and the IMs is evaluated.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velocity spectrum intensity(VSI) shows the strongest correlation with the liquefaction potential of sloping site. VSI is also proven to be a sufficient intensity measure with respect to earthquake magnitude and source-to-site distance, and has a good predictability, thus making it a prime candidate for the seismic liquefaction hazard evalu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liquefaction liquefaction potential index intensity measure(IM) pore pressure generation seismic response predi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sponse of train-bridge system under intensive seismic excitation by random vibration method 被引量:4
2
作者 WU Zhao-zhi ZHANG Na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8期2467-2484,共18页
Earthquake is a kind of sudden and destructive random excitation in nature.It is significant to determine th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rresponding dynamic indicators to ensure the safety and t... Earthquake is a kind of sudden and destructive random excitation in nature.It is significant to determine th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rresponding dynamic indicators to ensure the safety and the stability of structures when the intensive seismic excitation,the intensity of which is larger than 7,acts in train-bridge system.Firstly,the motion equations of a two-dimensional train-bridge system under the vertical random excitation of track irregularity and the vertical seismic acceleration are established,where the train subsystem is composed of 8 mutually independent vehicle elements with 48 degrees of freedom,while the single-span simple supported bridge subsystem is composed of 102D beam elements with 20 degrees of freedom on beam and 2 large mass degrees of freedom at the support.Secondly,Monte Carlo method and pseudo excitation method are adopted to analyze the statistical parameters of the system.The power spectrum density of random excitation is used to define a series of non-stationary pseudo excitation in pseudo excitation method and the trigonometric series of random vibration history samples in Monte Carlo method,respectively solved by precise integral method and Newmark-βmethod through the inter-system iterative procedure.Finally,the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e case under the weak seismic excitation,and show that the samples of vertical acceleration response of bridge and the offload factor of train obeys the normal distribution.In a high probability,the intensive earthquakes pose a greater threat to the safety and stability of bridges and trains than the weak o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ndom vibration method intensive seismic excitation train-bridge system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inter system iteration precise integral meth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M_(S)6.8地震模拟仪器地震烈度场 被引量:1
3
作者 谢志南 王帅 +4 位作者 陈相兆 卢建旗 孙柏涛 马强 李山有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17,共6页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发生M S6.8级地震。文中采用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地震动模拟预测云平台,结合运动学震源模型、区域公共速度模型和数字高程模型,模拟了近场地震波场及仪器烈度场。结果表明:在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地震...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发生M S6.8级地震。文中采用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地震动模拟预测云平台,结合运动学震源模型、区域公共速度模型和数字高程模型,模拟了近场地震波场及仪器烈度场。结果表明:在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地震预警工程台网站点,模拟与测定仪器地震烈度相当;高烈度区主要分布在断层地表投影所在区域;模拟仪器地震烈度场与调查评定地震烈度场基本一致。在此基础上,综合西藏自治区现场调查数据和普查数据,评估了当地典型建筑(以土/石木结构为主)房屋震害以及人员伤亡,评估结果与实际结果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模拟 仪器地震烈度 调查评定地震烈度 地震灾情应急评估 2025西藏定日M S6.8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研究
4
作者 万卫 薄景山 +1 位作者 彭达 李孝波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86-900,共15页
利用黄土高原44次地震的烈度等值线图等资料,选用椭圆限定模型,运用两次加权、两步回归法分别建立黄土高原西区和东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通过增加拟合限定条件,实现长轴和短轴在震中和远场的烈度值大致相等的要求。与其他区域的地震... 利用黄土高原44次地震的烈度等值线图等资料,选用椭圆限定模型,运用两次加权、两步回归法分别建立黄土高原西区和东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通过增加拟合限定条件,实现长轴和短轴在震中和远场的烈度值大致相等的要求。与其他区域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对比显示,黄土高原地区烈度衰减关系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点。在大多数情况下,相同距离处,黄土高原西区的烈度值高于青藏区,最大差值可达0.8;当震中距较小时,黄土高原东区的长轴和短轴烈度值均低于东部强震区,因黄土高原东区烈度的衰减速率较慢,随着距离增大,其烈度值逐渐超过东部强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地震烈度 衰减关系 限定模型 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高烈度地震区不同矢跨比曲线隧道地震响应分析
5
作者 张国军 王希宝 +2 位作者 肖锋 罗庆斐 王峥峥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8-296,共9页
依托跑马山隧道极高烈度以及其曲线段平面线形复杂的特点,提出矢跨比(α)的概念对其进行分类,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不同矢跨比曲线隧道在地震作用下的数值模型,研究曲线隧道在极高烈度地震区的地震响应.结果表明:与直线隧道相比,曲线... 依托跑马山隧道极高烈度以及其曲线段平面线形复杂的特点,提出矢跨比(α)的概念对其进行分类,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不同矢跨比曲线隧道在地震作用下的数值模型,研究曲线隧道在极高烈度地震区的地震响应.结果表明:与直线隧道相比,曲线隧道在地震作用下的相对变形具有明显区段性,按照变形增长快慢,可以将其分为增长段(0~300 m、900~1200 m)和平稳段(300~900 m).其中增长段相对变形增长快,且x方向水平相对变形(ΔU_(x))较大,而平稳段相对变形几乎不变,但是y方向水平相对变形(ΔU_(y))较大.曲线隧道在增长段的相对变形速率和塑性应变随着矢跨比的增大而增大,其中相对变形速率、塑性应变的最大增长幅度分别达到14倍、3倍,同时平稳段与增长段的加速度差值也增大.综合考虑不同矢跨比曲线隧道相对变形、塑性应变以及加速度响应的变化规律,α=0.1,0.2的曲线隧道的地震响应与直线隧道更为接近,而α=0.3,0.4的曲线隧道的地震响应更具曲线特性,因此在进行抗震设计时需要重点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线隧道 极高烈度 矢跨比 地震响应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地震预警站网效能的定量化评估研究
6
作者 万玉杰 马丽 +6 位作者 吕弃暇 白占孝 王俊 赵燕杰 李玮杰 李振凯 张杰林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61-968,共8页
综合运用噪声功率概率密度函数、双曲线正演建模及其联合似然性、插值网格时程等技术方法,从台网布局、地震监测与定位能力、预警能力与烈度速报精度等方面对青海地震预警站网的效能进行了系统性评估。获得的主要认识:(1)基于实际台基... 综合运用噪声功率概率密度函数、双曲线正演建模及其联合似然性、插值网格时程等技术方法,从台网布局、地震监测与定位能力、预警能力与烈度速报精度等方面对青海地震预警站网的效能进行了系统性评估。获得的主要认识:(1)基于实际台基噪声水平计算了站网地震监测能力,结果显示:青海全省80%区域的地震监测能力可达到2.5级,重点预警区内局部可达1.2级;理论监测能力与基于PMC方法获得的概率最小完整性震级(M_(P))空间分布十分一致。(2)采用二维理论合成地震定位测试,清晰地揭示了预警站网中增加了基本站和一般站,使得定位精度有了明显提高,结果的系统性误差显著降低;按照水平误差及GT定义综合判断定位精度的准则评估的定位精度表明,全省重点预警区内的定位精度能达到Ⅰ类精度,其他区域范围内站点周围约30 km范围内能达Ⅱ类精度;震中位置偏差大于20 km区域主要位于青海西南部的监测能力薄弱区。(3)3个台触发条件下,在重点预警区内的预警首报时间约5.9 s,全省约20%的区域预警首报时间为10 s左右;重点预警区内的烈度速报精度可达10 km,90%置信度下全省80%的区域烈度速报精度约为70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合成地震定位 插值网格时程 最小完整性震级 定位精度 预警能力 烈度速报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控震源含裂纹平板应力强度因子分析与疲劳寿命预测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王乔木 陈振 +4 位作者 黄志强 敬爽 陈亚轩 帅军 郝磊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2-301,共10页
为详细考察含裂纹平板在不同初始裂纹参数下的应力强度因子变化规律以及平板在激振工况下的疲劳裂纹扩展寿命,利用子模型技术建立含不同初始裂纹的平板有限元模型,采用M-积分计算前缘面的应力强度因子,基于Paris公式计算平板在不同应力... 为详细考察含裂纹平板在不同初始裂纹参数下的应力强度因子变化规律以及平板在激振工况下的疲劳裂纹扩展寿命,利用子模型技术建立含不同初始裂纹的平板有限元模型,采用M-积分计算前缘面的应力强度因子,基于Paris公式计算平板在不同应力比下的疲劳寿命。结果表明:平板在工况下的破坏以I型裂纹为主,改变初始裂纹形状、尺寸与预埋深度不会影响裂纹类型;初始裂纹形状变化会影响初始前缘面应力强度因子的分布规律与均衡性,半椭圆形裂纹应力强度因子分布不均衡性更显著,而半圆形裂纹则较均衡,K_1值分布规律呈V字形和1/4弧形;初始裂纹预埋越深,起始前缘应力强度因子越大,裂纹扩展驱动力越高;初始裂纹倾斜角度改变,裂纹类型会发生变化;以裂纹穿透工字梁危险处板厚为疲劳失效判断时,裂纹扩展至15.151 4 mm;三种应力比工况下的平均疲劳寿命与现场统计结果的误差为13.17%。上述分析为可控震源平板的裂纹失效问题与疲劳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具有一定的工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控震源平板 初始裂纹参数 应力强度因子 疲劳裂纹 寿命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极震区烈度快速预测方法 被引量:1
8
作者 王茂岑 张令心 +2 位作者 钟江荣 张云霞 张鹏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5-244,共10页
极震区烈度的快速准确评估对于震后的应急响应至关重要。针对现有的极震区烈度预测精度差的问题,首先,整理了1949年—2021年的406次震级大于5.0且极震区烈度大于Ⅴ度的历史震例;然后,基于输入参数可在震后快速易于获取的原则,选择震级... 极震区烈度的快速准确评估对于震后的应急响应至关重要。针对现有的极震区烈度预测精度差的问题,首先,整理了1949年—2021年的406次震级大于5.0且极震区烈度大于Ⅴ度的历史震例;然后,基于输入参数可在震后快速易于获取的原则,选择震级和震源深度作为输入参数,分别建立了基于随机森林、k近邻、逻辑回归以及决策树4种机器学习模型的极震区烈度快速预测方法;最后,对这几种方法的性能进行比较,并与已有的统计回归方法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基于随机森林模型的预测方法性能更好,预测的准确率也很高;与仅选用震级作为输入参数的预测方法相比,该方法的准确率得到了较大提高;与现有的统计回归方法相比,该方法在准确率上有明显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级 震源深度 极震区烈度 机器学习 快速预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地震强度不确定性的车站韧性评估方法
9
作者 张陈龙 张东明 +1 位作者 黄忠凯 黄宏伟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4-172,共9页
地铁车站作为地下交通的枢纽,是社会经济交流和人员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灾害风险。以前包括地震在内的灾害,会对地下交通网络造成严重后果,也对城市功能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地铁车站等关键交通枢纽的韧性评估对于... 地铁车站作为地下交通的枢纽,是社会经济交流和人员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灾害风险。以前包括地震在内的灾害,会对地下交通网络造成严重后果,也对城市功能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地铁车站等关键交通枢纽的韧性评估对于提高城市安全性和维护其功能至关重要。提供了一个考虑地震强度不确定性的综合韧性评估框架,用于评估浅埋地铁车站在地震灾害下的鲁棒性和快速恢复能力。该框架方法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相关地铁车站数值模型;然后,通过所选择的地震动展开大量数值分析,以便生成关于峰值地面加速度(PGA)的地铁车站易损性函数;接着利用蒙特卡洛模拟进一步量化地震动强度不确定性,并最终确定车站在各个损伤阶段的概率。最终,通过联立地铁车站损伤概率与经济损失关系,考虑地铁车站的恢复路径和可恢复性,完成韧性评估。本研究通过该韧性评估框架和所计算出的韧性指标R,评价和讨论了性能恢复模型和场地条件对车站抗震韧性的影响。这项工作可以帮助地铁网络基于韧性的设计和管理,以支持对地震灾害的适应,从而促进相关决策者关于资源的有效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站 地震韧性 地震易损性 地震动不确定性 恢复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C剪力墙结构超强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子田 陶忠 +2 位作者 李何潇 孙伟 董晴天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256-262,共7页
结构超强系数作为评估抗震安全储备的关键指标,在发达国家规范中已形成系统化应用,而国内研究目前主要聚焦于钢筋混凝土(RC)框架结构。为揭示RC剪力墙体系的超强特性,本研究依据我国现行规范,考虑不同抗震设防烈度、不同层数等因素构建... 结构超强系数作为评估抗震安全储备的关键指标,在发达国家规范中已形成系统化应用,而国内研究目前主要聚焦于钢筋混凝土(RC)框架结构。为揭示RC剪力墙体系的超强特性,本研究依据我国现行规范,考虑不同抗震设防烈度、不同层数等因素构建了8组考虑多烈度与变层数(10—30层)的典型剪力墙模型,采用Perform-3D开展增量动力分析(IDA),计算出各结构的超强系数,并深入分析了不同因素对超强系数的影响规律,还对剪力墙结构与其他结构的超强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模型均呈现显著的超强现象,且其超强系数均大于2,说明结构在设计地震作用下具有一定的安全储备。进一步发现,超强系数与设防烈度呈负相关性,构件承载力相对较低;而超强系数随层数递增。RC框架结构和砌体结构的超强系数及层数对其超强特征的影响规律与RC剪力墙结构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C剪力墙结构 超强系数 IDA分析 抗震设防烈度 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6.8级地震应急产品产出及震源参数初步分析
11
作者 徐佳静 杨志高 +4 位作者 韩光洁 戴丹青 席楠 张莹莹 孙丽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4-166,共13页
北京时间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28.50°,N,87.45°E)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0km。中国地震预警网于震后19s产出首报预警信息;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于震后170s发布自动速报结果,震后13min发布正式速报结果,... 北京时间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28.50°,N,87.45°E)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0km。中国地震预警网于震后19s产出首报预警信息;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于震后170s发布自动速报结果,震后13min发布正式速报结果,同时联合多家单位启动地震应急产品产出工作,产出震源参数、地震构造、历史地震、震源机制、震源破裂过程、推测烈度等应急产品。结果显示,本次地震是一次以正断型为主的事件;余震呈SN向展布,长度约85km,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5~15km之间。主震以单侧破裂为主,持续时间约25s,破裂长度约65km,最大滑动量为2.3m,破裂可能出露地表。烈度速报结果显示,极震区推测烈度最高达Ⅸ度,与实际调查烈度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地震 应急产品 震源机制 破裂过程 地震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动强度分布特征对混凝土面板破坏影响机制研究
12
作者 冯业林 王芳 +1 位作者 黄青富 李国英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3-127,共5页
目前,面板堆石坝动力分析中地震动输入极少考虑地震动强度特征对面板动力安全性态的影响。对于土石坝来说,地震动位移及地震引起的塑性永久变形会对大坝防渗体系应力变形产生重要影响,这两者均与地震动强度分布特征密切相关。以拟建240 ... 目前,面板堆石坝动力分析中地震动输入极少考虑地震动强度特征对面板动力安全性态的影响。对于土石坝来说,地震动位移及地震引起的塑性永久变形会对大坝防渗体系应力变形产生重要影响,这两者均与地震动强度分布特征密切相关。以拟建240 m高面板坝为例,研究了地震动强度分布特征对面板堆石坝坝体及面板动力响应的影响,分析了坝体塑性变形与面板动应力变化过程之间的联系。研究表明,不同地震动强度分布对面板拉、压应力极值发生时刻具有较大影响。因此,建议面板堆石坝抗震设计中除考虑频谱特性、峰值加速度、地震持时等因素外,还应根据地震场地条件提出合理的地震动强度分布特性,提升面板坝动力分析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强度 抗震分析 面板堆石坝 面板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设防烈度下两种隔震支座对建筑最大层间位移角的隔震效率对比
13
作者 龙雨欣 潘文 +1 位作者 杜杰伟 苏何先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9-106,共8页
本文探讨了建筑结构采用隔震技术以提高地震安全性能的情况,通过软件ETABS对比分析了两种隔震支座——橡胶支座和摩擦摆支座在不同设防强度下的表现。研究结果显示,这两种支座均使结构的地震剪力和层间位移角减小50%以上。然而,在设防... 本文探讨了建筑结构采用隔震技术以提高地震安全性能的情况,通过软件ETABS对比分析了两种隔震支座——橡胶支座和摩擦摆支座在不同设防强度下的表现。研究结果显示,这两种支座均使结构的地震剪力和层间位移角减小50%以上。然而,在设防强度为7度(0.1g)和8度(0.2g)时,橡胶支座表现出更出色的整体隔震效率,相较之下,略高于摩擦摆支座。尽管在设防烈度为9度下,两者的整体隔震效率相差不大,但橡胶支座仍然显示出更佳的隔震性能。综合考虑,橡胶支座和摩擦摆支座均表现出卓越的耗能性能,但总体而言,橡胶隔震支座更具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隔震支座 摩擦摆隔震支座 层间位移角 隔震效率 设防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高烈度区砖混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
14
作者 任瑞国 曾金艳 +2 位作者 李宏伟 郝雪景 王雷雷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4-164,共11页
针对山西省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的本地化需求,基于房屋建筑现场抽样详查获取的砖混结构数据,开展了基本烈度为高烈度区域内不同地市的地震易损性分析,建立了适用于山西省九个地市的城市多层砖混和农村砖混结构房屋的地震易损性模型。在此... 针对山西省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的本地化需求,基于房屋建筑现场抽样详查获取的砖混结构数据,开展了基本烈度为高烈度区域内不同地市的地震易损性分析,建立了适用于山西省九个地市的城市多层砖混和农村砖混结构房屋的地震易损性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平均震害指数和损失期望作为区域抗震能力的评估指标,分析了这些地区的砖混结构的抗震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高烈度区的农村砖混结构与国家标准下的未设防砖混结构具备相近的抗震能力;而大同、临汾和晋中三个地市的城市砖混结构则表现出相对较弱的抗震能力。研究成果可为山西省高烈度区砖混结构的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与防范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省高烈度区 砖混结构 地震易损性 平均震害指数 损失期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烈度区简支梁桥新型复合减震支座及抗震性能研究
15
作者 王剑明 郭健 伍大成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20,共8页
为提高传统高阻尼隔震橡胶(high-damping seismic isolation rubber,HDR)支座的减震性能及其在高烈度地震区简支梁桥中的适用性,基于减震榫与HDR支座的合理集成研发了一种新型复合减震支座,阐述了其结构构造与力学行为。该文以某具体规... 为提高传统高阻尼隔震橡胶(high-damping seismic isolation rubber,HDR)支座的减震性能及其在高烈度地震区简支梁桥中的适用性,基于减震榫与HDR支座的合理集成研发了一种新型复合减震支座,阐述了其结构构造与力学行为。该文以某具体规格产品为例,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对其竖向压缩性能与水平滞回性能进行了论证。然后以8度地震区某5~20 m混凝土简支梁桥为对象,采用SAP2000建立有限元模型,对其抗震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支座竖向压缩性能满足标准要求,水平滞回曲线较传统HDR支座饱满,有限元数值分析及试验结果均与理论骨架模型吻合较好。相比于HDR支座减震体系,采用复合减震支座后,桥墩内力响应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仍在能力范围内,而桥梁梁端位移及墩-梁相对位移均显著降低,可有效避免落梁及相邻梁体碰撞等震害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烈度区 简支梁桥 复合减震支座 抗震性能 滞回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1月7日定日M_(S)6.8地震长周期地震动初步模拟
16
作者 纪志伟 余厚云 +4 位作者 李宗超 琚长辉 孙耀充 张永仙 陈晓非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7-931,共15页
2025年1月7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M_(S)6.8地震。由于该地区强震动观测台站稀疏,在此次地震中未能获得近断层速度脉冲。为评估此次地震的长周期地震动场及速度脉冲分布特征,文中基于定日地震强震破裂模型,结合震源区域地形数据,采用... 2025年1月7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M_(S)6.8地震。由于该地区强震动观测台站稀疏,在此次地震中未能获得近断层速度脉冲。为评估此次地震的长周期地震动场及速度脉冲分布特征,文中基于定日地震强震破裂模型,结合震源区域地形数据,采用曲线网格有限差分方法给出了定日地震波场传播过程和震源区域烈度分布模拟结果。在此基础上,结合速度脉冲识别方法,获得震源区域的速度脉冲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受震源的单侧破裂影响,地震烈度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在破裂传播方向上烈度较高的特征,最大烈度约为Ⅸ度。正断层破裂模式导致速度脉冲主要集中于断层上盘区域,并以垂直于地表的方向为主。文中的模拟结果为研究正断型地震脉冲分布特征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未来类似地震的震害预测与防震减灾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M_(S)6.8地震 地震动模拟 地震烈度 曲线网格有限差分方法 速度脉冲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烈度山区简支梁桥桥墩选型及隔震技术研究
17
作者 何畅 徐略勤 《桥梁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9-156,共8页
为选取高烈度山区简支梁桥合适的桥墩类型,提升该类桥梁抗震性能,以西香高速为背景,采用有限元法对比分析不同跨径和墩高下双柱空心墩、双柱圆墩、独柱空心墩简支梁桥的抗震性能,并总结适用于该类桥梁的隔震技术。结果表明:对于不同跨... 为选取高烈度山区简支梁桥合适的桥墩类型,提升该类桥梁抗震性能,以西香高速为背景,采用有限元法对比分析不同跨径和墩高下双柱空心墩、双柱圆墩、独柱空心墩简支梁桥的抗震性能,并总结适用于该类桥梁的隔震技术。结果表明:对于不同跨径、墩高的简支梁桥,总体上双柱圆墩桥梁的自振周期最长,双柱空心墩和独柱空心墩桥梁的自振周期接近;综合考虑横桥向及顺桥向抗弯能需比,独柱空心墩和双柱圆墩较双柱空心墩桥梁抗震性能更优;在U形和V形山谷中,最大墩高为60 m的简支梁桥更宜选择独柱空心墩方案;铅芯橡胶支座配合顺桥向防落梁装置及横桥向蝶形软钢限位挡块等隔震技术能有效提升高烈度山区简支梁桥的抗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支梁桥 高烈度山区 桥墩 抗震性能 隔震技术 防落梁装置 有限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对地震设防烈度提高的某钢筋混凝土框架改建加固设计
18
作者 王洋 潘从建 +2 位作者 李文华 付晓东 程郎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9-173,共5页
本文以一钢筋混凝土框架改建项目为例,探讨“旧规范”项目在“新规范”及抗震设防烈度增加情况下,如何合理进行改建加固设计。此项目原设计时间为2015年,地上结构高度21.9m,地震设防烈度7度(0.15g),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现场施工至... 本文以一钢筋混凝土框架改建项目为例,探讨“旧规范”项目在“新规范”及抗震设防烈度增加情况下,如何合理进行改建加固设计。此项目原设计时间为2015年,地上结构高度21.9m,地震设防烈度7度(0.15g),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现场施工至地上一层后暂停。至近期进行改建,设计规范已发生较大变更,包括:当地抗震设防烈度提高到8度(0.2g),恒、活荷载分项系数提高,地震作用效应组合分项系数提高,以及活荷载取值提高。综合考虑上述影响,本项目在楼、电梯间处增设剪力墙,将原框架结构调整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可有效控制加固范围,同时提高结构整体抗震性能。本文以此项目为例,针对改建加固过程中,结构设计中遇到的重、难问题展开介绍,以供类似改建项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震加固 高烈度地区 设防烈度提高 结构体系调整 框架-剪力墙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烈度地震区体育馆结构减震设计
19
作者 田小霞 邹恩葵 王燕燕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56,共8页
以位于8度区的新疆喀什体育馆为例,对位于高烈度区的体育馆建筑结构采用减震设计进行综合阐述。体育馆主体结构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大跨度屋盖采用双向立体钢桁架结构形式。为满足结构的抗震性能要求,采用消能减震技术,以黏滞... 以位于8度区的新疆喀什体育馆为例,对位于高烈度区的体育馆建筑结构采用减震设计进行综合阐述。体育馆主体结构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大跨度屋盖采用双向立体钢桁架结构形式。为满足结构的抗震性能要求,采用消能减震技术,以黏滞阻尼器提供4%的附加阻尼比作为减震设计控制目标,提出黏滞阻尼器的合理设计参数与设置方案。对减震结构进行地震反应谱分析、多遇地震弹性时程分析和罕遇地震下弹塑性时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高烈度地震区,通过设置减震消能装置的手段,能较好地改善结构薄弱层的受力与变形性能,各项设计指标均能满足规范要求,并使得整体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证明了减震技术在此项目中应用的有效性,为消能减震技术应用到大型体育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烈度区 体育建筑 减震方案 黏滞阻尼器 性能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错桁架钢框架结构抗震可靠性分析
20
作者 刘慧娟 张玄一 +1 位作者 赵衍刚 卢朝辉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4-143,共10页
为了评估交错桁架钢框架(steelstaggeredtrussframing,SSTF)结构体系的抗震可靠性,以结构底部总水平地震作用达到极限基底剪力作为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建立了SSTF结构极限状态函数.以用钢量相同为基准,建立了普通钢框架和6种不同桁架布置... 为了评估交错桁架钢框架(steelstaggeredtrussframing,SSTF)结构体系的抗震可靠性,以结构底部总水平地震作用达到极限基底剪力作为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建立了SSTF结构极限状态函数.以用钢量相同为基准,建立了普通钢框架和6种不同桁架布置形式的SSTF结构分析模型.采用高阶矩法计算了不同地震烈度下普通钢框架和SSTF结构模型的失效概率,绘制了相应的失效概率曲线.结果表明:当地震烈度为6度、7度、8度、9度时,SSTF结构分别开始出现轻微破坏、中等破坏、严重破坏、完全破坏的失效风险;单纯采用竖腹杆不足以提高桁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而增加斜腹杆可以显著降低失效概率;竖腹杆与弦杆之间刚接形式的抗震性能优于铰接形式,刚接形式的失效概率较铰接形式有至少10%比例的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错桁架钢框架结构 可靠性分析 承载能力 地震烈度 高阶矩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