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宏/微双重驱动机器人系统的研究现状与关键技术 被引量:26
1
作者 孙立宁 董为 杜志江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9-93,共5页
宏/微双重驱动机器人系统的综合性能优于采用单一驱动方式的机器人系统。在总结了宏/微双重驱动机器人系统的概念、特点、组成结构的基础上,分析了该领域国内外的最新动态及其关键技术,为宏/微双重驱动机器人的进一步设计与开发提供了... 宏/微双重驱动机器人系统的综合性能优于采用单一驱动方式的机器人系统。在总结了宏/微双重驱动机器人系统的概念、特点、组成结构的基础上,分析了该领域国内外的最新动态及其关键技术,为宏/微双重驱动机器人的进一步设计与开发提供了翔实的信息与参考依据。作为对宏/微技术的总结与应用,提出了一种新颖的集成式宏/微双重驱动柔性并联机器人系统,可在立方厘米级的工作空间内达到纳米级的运动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微组成结构 宏/微双重驱动 宏/微双重并联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自由度宏/微双重驱动并联机构及其运动学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赵铁石 冯海兵 +1 位作者 刘艳辉 边辉 《燕山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6期501-507,515,共8页
提出了一种扫描电子显微镜用4-PSPS/PRPUR五自由度宏/微双重驱动并联机构,该机构可以实现三维移动和两维转动。采用螺旋理论分析了该机构的自由度,采用基于螺旋系线性相关性的并联机构输入选取判别方法,选取了驱动副并进行了合理性判别... 提出了一种扫描电子显微镜用4-PSPS/PRPUR五自由度宏/微双重驱动并联机构,该机构可以实现三维移动和两维转动。采用螺旋理论分析了该机构的自由度,采用基于螺旋系线性相关性的并联机构输入选取判别方法,选取了驱动副并进行了合理性判别。在此基础上对该双重驱动并联机构进行了位置反解分析,结合其应用给出了数值算例,并进一步对该机构进行了速度、加速度分析,且给出了速度、加速度的数值算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微双重驱动 并联机构 扫描电子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宏微3-RPR并联机构建模及控制仿真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许有熊 周浩 +1 位作者 朱松青 顾人杰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670-2676,共7页
为解决并联机构大行程与高精度定位的矛盾,提出了一种采用电液伺服控制系统为宏驱动、压电精密控制系统为微驱动的宏微3-RPR并联机构,基于虚功原理推导了其动力学模型;搭建了其基于多软件协同仿真模型,其中包括Adams机械模块、AMESim液... 为解决并联机构大行程与高精度定位的矛盾,提出了一种采用电液伺服控制系统为宏驱动、压电精密控制系统为微驱动的宏微3-RPR并联机构,基于虚功原理推导了其动力学模型;搭建了其基于多软件协同仿真模型,其中包括Adams机械模块、AMESim液压与压电驱动模块、Matlab/Simulink控制模块;针对该并联机构是个复杂的多输入多输出非线性系统,采用模糊PID方法对其进行控制仿真研究。仿真表明:与常规PID相比,采用模糊PID能缩短响应时间,实现无超调的宏微切换过程;采用宏微驱动的并联机构能实现大行程的精密定位,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微驱动 3-RPR 并联机构 模糊PID 控制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并联宏/微驱动操作手的工作空间 被引量:4
4
作者 冯海兵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17-723,共7页
以一种应用于扫描电镜的4-HSPS/PRPUR并联宏/微驱动操作手为研究对象,对该并联机构的工作空间进行了分析。4-HSPS/PRPUR并联宏/微驱动操作手的动平台与基座之间通过4个HSPS分支和1个PRPUR分支相连,机构动平台具有3个方向的移动自由度和... 以一种应用于扫描电镜的4-HSPS/PRPUR并联宏/微驱动操作手为研究对象,对该并联机构的工作空间进行了分析。4-HSPS/PRPUR并联宏/微驱动操作手的动平台与基座之间通过4个HSPS分支和1个PRPUR分支相连,机构动平台具有3个方向的移动自由度和绕X轴和Y轴的2个转动自由度。该并联机构同时包含了宏动输入部分和微动输入部分,本文分别对该机构在宏动输入和微动输入下的定姿态工作空间和灵活姿态角工作空间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该机构具有较大的运动能力,同时还发现中间分支的连杆尺寸对运动空间形状有较大影响。综合该机构的定姿态工作空间和灵活姿态角工作空间可知,该并联宏/微驱动机器人能够应用于平台安装空间较小,工作空间需要较大并且定位精度高的场合。得到的结果对4-HSPS/PRPUR机构的应用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驱动 并联机构 工作空间 扫描电子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形颗粒流数值模拟宏细观力学强度参数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周玉县 梁亦垅 黄晓锋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61-67,共7页
采用颗粒离散元方法研究岩土体的细观力学性质时,由于细观参数的选取具有一定的人为性和不确定性,如何确定宏、细观参数之间的关系是必须面临的难题。基于平行粘结模型,在大量数值三轴压缩试验基础上,建立了岩土颗粒材料三维细观参数(... 采用颗粒离散元方法研究岩土体的细观力学性质时,由于细观参数的选取具有一定的人为性和不确定性,如何确定宏、细观参数之间的关系是必须面临的难题。基于平行粘结模型,在大量数值三轴压缩试验基础上,建立了岩土颗粒材料三维细观参数(颗粒摩擦系数、颗粒接触刚度比、颗粒粘结强度、颗粒粘结强度比)与材料宏观力学强度参数(c,φ)的标定关系。结果表明:细观参数颗粒接触刚度比与颗粒摩擦系数对岩土颗粒材料的剪切强度参数(c,φ)影响较大,其他参数影响可忽略;采用多元非线性拟合方法,定量给出了相关细观参数与宏观剪切强度参数(c,φ)的计算公式;并通过一处于蠕滑状态的边坡力学状态对标定的参数准确性进行了验证。所建立的预测公式可为相关力学计算与数值模拟提供参数确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流 宏细观力学 压缩试验 平行粘结模型 力学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中国粮食储藏科技发展新脉络的梳理与展望 被引量:6
6
作者 吴子丹 《粮油食品科技》 CAS CSCD 2023年第5期9-18,共10页
本世纪以来,中国在粮食储藏领域的科学理论、研究方法、应用技术研发都得到加速发展。在简要回顾上世纪中国粮食储藏科技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对本世纪以来粮食科技取得的新发展进行了归纳,从微观、宏观、信息化与人工智能三个维度对粮食... 本世纪以来,中国在粮食储藏领域的科学理论、研究方法、应用技术研发都得到加速发展。在简要回顾上世纪中国粮食储藏科技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对本世纪以来粮食科技取得的新发展进行了归纳,从微观、宏观、信息化与人工智能三个维度对粮食科技发展新脉络进行梳理和展望。微观维度的发展是指粮堆生物体的微观机理研究的进展。从粮食基础参数研究起步,介绍了在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生命科学理论和方法支持下,对粮食籽粒、储粮害虫和微生物的微观参数、特征、代谢和品质变化规律、以及真菌毒素防控技术等研究取得的新成果。宏观维度的发展是指在储粮生态理论的基础上,从宏观层面研究粮食储藏中环境生态因子之间的互相影响。介绍了在粮堆生物场和物理场等多场耦合理论支持下取得的新成果。在信息化与人工智能维度的发展方面,介绍了我国粮食领域人工智能(AI)的发展过程,在机理驱动AI和数据驱动AI相结合的“机理+数据”双驱动AI的新理念指导下取得的新成果。通过对发展新脉络的梳理,提出展望:一是在发展战略层面,要通过科技提升粮食流通系统管理能力,包括粮食储备安全的监管技术、全产业链质量控制和追溯、提升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等,仍然要继续开展重大粮食科技难题和“卡脖子”问题的行业攻关。二是在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层面,运用好粮食领域“技术平移”优势和交叉学科突破优势,推进理论创新和技术迭代,加快步入中国粮食储藏科技发展的高速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储藏 微观维度 宏观维度 信息化与人工智能维度 生命科学 粮堆生物场 “机理+数据”双驱动A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