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maging simulation and analysis of attitude jitter effect on topographic mapping for lunar orbiter stereo optical cameras
1
作者 CHEN Chen TONG Xiao-Hua +4 位作者 LIU Shi-Jie YE Zhen HUANG Chao-Wei WU Hao ZHANG Han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22-730,共9页
The geometric accuracy of topographic mapping with high-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images is inevita-bly affected by the orbiter attitude jitter.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conduct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the stereo m... The geometric accuracy of topographic mapping with high-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images is inevita-bly affected by the orbiter attitude jitter.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conduct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the stereo mapping camera equipped on lunar orbiter before launching.In this work,an imaging simulation method consid-ering the attitude jitter is presented.The impact analysis of different attitude jitter on terrain undulation is conduct-ed by simulating jitter at three attitude angles,respectively.The proposed simulation method is based on the rigor-ous sensor model,using the lunar 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and orthoimage as reference data.The orbit and attitude of the lunar stereo mapping camera are simulated while considering the attitude jitter.Two-dimensional simulated stereo images are generated according to the position and attitude of the orbiter in a given orbit.Experi-mental analyses were conducted by the DEM with the simulated stereo image.The simulation imaging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can ensure imaging efficiency without losing the accuracy of topographic mapping.The effect of attitude jitter on the stereo mapping accuracy of the simulated images was analyzed through a DEM comparis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pographic mapping lunar orbiter stereo camera attitude jitter imaging simulation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liminary Scientific Results of Chang'E-1 Lunar Orbiter:Based on Payloads Detection Data in the First Phase 被引量:24
2
作者 OUYANG Ziyuan JIANG Jingshan LI Chunlai SUN Huixian ZOU Yongliao LIU Jianzhong LIU Jianjun ZHAO Baochang REN Xin YANG Jianfeng ZHANG Wenxi WANG Jianyu MOU Lingli CHANG Jin ZHANG Liyan WANG Huanyu LI Yongquan ZHANG Xiaohui ZHENG Yongchun WANG Shijin BIAN Wei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61-369,共9页
Chang'E-1 lunar Orbiter was launched by Long March 3A rocket from Xichang Satel-lite Launch Center at 18:05BT(Beijing Time) Oct.24,2007.It is the first step of its ambitious three-stage moon program,a new mileston... Chang'E-1 lunar Orbiter was launched by Long March 3A rocket from Xichang Satel-lite Launch Center at 18:05BT(Beijing Time) Oct.24,2007.It is the first step of its ambitious three-stage moon program,a new milestone in the Chinese space exploration history.The primary science objectives of Chang'E-1 lunar orbiter are to obtain three-Dimension(3D) stereo images of the lunar surface,to analyze the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 of elements on the surface,to investigate the thickness of lunar soil,evaluate helium-3 resources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and to detect the space environment around the moon.To achieve the above four mission objectives,eight sets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 are chosen as the payloads of the lunar orbiter,including a CCD stereo camera(CCD),a Sagnac-based interferometer spectrometer(ⅡM),a Laser Altimeter(LAM),a Microwave Radiometer(MRM),a Gamma-Ray Spectrometer(GRS),an X-ray spectrometer(XRS),a High-Energy Particle Detector(HPD),and two Solar Wind Ion Detectors(SWID).The detected data of the payloads show that all payloads work well.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tatus of payloads in the first phase and preliminary scientific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嫦娥一号 空间研究 中国 宇航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嫦娥六号飞行方案的任务几何规划方法 被引量:1
3
作者 孟占峰 高珊 +1 位作者 赵峭 张相宇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5,共15页
嫦娥六号任务实现了国际首次月背无人采样返回。飞行方案规划是探测器总体设计中重要的工作之一。传统的飞行方案规划方法通常将飞行方案规划转化为约束优化问题,存在着约束条件不能直接满足的缺点,并带来设计变量多、计算效率低、物理... 嫦娥六号任务实现了国际首次月背无人采样返回。飞行方案规划是探测器总体设计中重要的工作之一。传统的飞行方案规划方法通常将飞行方案规划转化为约束优化问题,存在着约束条件不能直接满足的缺点,并带来设计变量多、计算效率低、物理意义不明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任务几何的飞行方案规划方法。该方法通过空间任务几何分析,充分利用地月和月地转移轨道对近月点位置的约束、日-地-月天体运动约束以及采样点与环月轨道面的几何约束,降低了设计变量维度,进而直接导出了飞行任务规划结果。该方法由于任务几何条件直接满足设计约束,因此大幅度提升了计算效率,同时还具有几何意义直观明确、设计结果易于验证等优点。该方法已经成功应用于嫦娥五号和嫦娥六号任务的飞行方案规划和轨道设计中,对后续月球探测型号也有推广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嫦娥六号 任务几何 飞行方案规划 逆行轨道 月球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月球背面无人自动采样返回任务分析与要点设计 被引量:2
4
作者 盛瑞卿 孟占峰 +4 位作者 赵洋 谭志云 张弘 黄昊 张伍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4,共14页
嫦娥六号任务是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的任务。针对月球背面整体地形崎岖、可选平坦采样区少的特点,通过开展采样区选址分析,选取了南极艾特肯盆地阿波罗坑内的主、备两块着陆区,确保月背安全可靠着陆、起飞和月面工作;针对嫦娥... 嫦娥六号任务是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的任务。针对月球背面整体地形崎岖、可选平坦采样区少的特点,通过开展采样区选址分析,选取了南极艾特肯盆地阿波罗坑内的主、备两块着陆区,确保月背安全可靠着陆、起飞和月面工作;针对嫦娥六号在产品技术状态基本确定情况下实现新的任务目标,需要开展系统方案优化设计,减少系统的改动量,规避过多技术状态更改带来的工程实现风险,通过开展方案比较确定了逆行环月轨道飞行方案,在保证实现任务目标的前提下实现了系统更少的更改;针对嫦娥六号中继测控时长相对嫦娥五号减少且不连续的特点,提出了分阶段、多自主、中继联合协同的月面工作时序设计方案,确保着陆、起飞和月面工作可靠、高效实施;针对载荷搭载需求,提出了以数据处理单元作为核心的系统设计方案,确保系统信息接口、电气接口的安全性,并对不同载荷设计了定制式探测模式,在保证不影响主任务完成的前提下,实现探测收益的最大化。以上方法已经在嫦娥六号任务中得到了工程应用,确保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无人自动采样返回任务的圆满成功,并可为后续月球及深空探测任务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嫦娥六号 月球背面 任务分析 逆行轨道 载荷搭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嫦娥六号环月飞行双环容错姿态控制
5
作者 张洪华 关轶峰 +11 位作者 李骥 于洁 陈尧 王志文 张晓文 张录晨 李林峰 孙国健 王振华 郭敏文 李晓锋 高锡珍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22,共8页
嫦娥六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着上组合体)环月飞行阶段,利用安装于上升器的10 N发动机(可形成力偶控制方式)和安装于着陆器的150 N发动机进行姿态控制。根据发动机安装布局,当力偶控制方式下某10 N发动机常关故障、其配对使用的10 N... 嫦娥六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着上组合体)环月飞行阶段,利用安装于上升器的10 N发动机(可形成力偶控制方式)和安装于着陆器的150 N发动机进行姿态控制。根据发动机安装布局,当力偶控制方式下某10 N发动机常关故障、其配对使用的10 N发动机正常工作时,推进系统将产生与期望相反的控制力矩,导致姿态发散。为了保证在10 N发动机故障情况下着上组合体姿态稳定,给出了双环容错姿态控制策略,包括10 N发动机内环控制和150 N发动机外环控制。数学仿真结果表明,着上组合体环月飞行阶段双环容错姿态控制下,10 N发动机故障后,着上组合体姿态可以稳定在给定范围内。针对配置力偶姿控发动机和冗余发动机的探测器,采用双环容错姿态控制策略,可以有效应对力偶姿控发动机故障影响,保证探测器姿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嫦娥六号 环月 发动机 容错 姿态控制 相平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嫦娥六号月球轨道无人自主交会制导、导航与控制技术
6
作者 王勇 刘涛 +8 位作者 乔德治 郑永洁 李轶 于丹 胡锦昌 马琳 郭朝礼 邱芳 桂庆华 《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4-33,共10页
环月轨道交会对接是嫦娥六号任务最为重要的关键环节之一.为了在月球环境下实现高精度和高可靠的交会对接,嫦娥六号轨道器采用了基于“滤波器独立,估计值融合”思路设计的自主导航算法、基于时间+角度条件规划的霍曼交会寻的制导算法、... 环月轨道交会对接是嫦娥六号任务最为重要的关键环节之一.为了在月球环境下实现高精度和高可靠的交会对接,嫦娥六号轨道器采用了基于“滤波器独立,估计值融合”思路设计的自主导航算法、基于时间+角度条件规划的霍曼交会寻的制导算法、采用动态规划控制死区方式实现控制参数的自适应调整,使用全新的脉宽等效式伪速率调制器进行喷气调制,设计了六自由度相对位姿控制器,解决了在地面支持弱、环境不确定性强的环月轨道无人自主交会对接的核心技术.基于这些技术,嫦娥六号成功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嫦娥六号 月球轨道 交会对接 制导、导航与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毫米波雷达系统设计与实现
7
作者 钟兴旺 杨瑞强 +4 位作者 踪念科 王登峰 张文会 蔡春贵 陈素芳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32,共10页
针对中国嫦娥五号无人自主月球轨道交会对接任务特点,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将单通道干涉仪与转动机构融合的角捕获与跟踪测量、双单程伪码测距与载波测速、TURBO编码扩频通信多功能集于一体的毫米波交会对接雷达体制,并对该新体制雷达系统... 针对中国嫦娥五号无人自主月球轨道交会对接任务特点,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将单通道干涉仪与转动机构融合的角捕获与跟踪测量、双单程伪码测距与载波测速、TURBO编码扩频通信多功能集于一体的毫米波交会对接雷达体制,并对该新体制雷达系统的具体组成、工作过程、测量与通信方法、设计性能及验证进行了说明。新系统具有多元信息测量与双向通信一体化、宽视场、大距离动态、测量精度高、抗多径能力强以及小型轻量化、低功耗等特点。经地面及实际在轨应用验证,该毫米波雷达系统首次实现了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全程高精度测量与双向通信,性能稳定,测距动态范围可达0.2 m到397 km,精度可达±0.017 m,测角视场范围可达360°×130°,精度优于±0.07°。该系统可应用于嫦娥六号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嫦娥五号 月球轨道 交会对接 微波雷达 测量通信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月球探测器的技术进步
8
作者 黄江川 孙泽洲 +2 位作者 张熇 张伍 张正峰 《航天器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30,共10页
2024年是中国探月工程正式立项实施20周年,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完成的七次探月任务(九次发射)均取得了圆满成功。通过回顾我国二十年来的探月历程,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在月球探测器总体设计优化、地月轨道设计与实施、高精度自主导航、制导... 2024年是中国探月工程正式立项实施20周年,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完成的七次探月任务(九次发射)均取得了圆满成功。通过回顾我国二十年来的探月历程,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在月球探测器总体设计优化、地月轨道设计与实施、高精度自主导航、制导与控制、热控与月面长期生存、月面采样封装、地面试验验证等技术方面的进步,介绍了针对各主要任务环节所掌握的关键技术、理论方法、算法和模型,以及目前所形成的主要试验设施与验证条件,分析了历次月球探测任务所取得的主要技术创新点,同时简要地阐述了在科学探测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最后,对我国后续月球探测任务和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月工程 总体设计 轨道 自主导航 热管理 采样封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鹊桥二号轨道与嫦娥六号任务匹配性设计和飞行实践
9
作者 周文艳 高博宇 +3 位作者 董畑姗 刘德成 孙骥 张立华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22,共7页
鹊桥二号整个寿命期间提供中继服务的任务有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嫦娥八号、嫦娥四号,以及国际合作的月球探测任务。为了满足嫦娥六号多发射窗口下各飞行阶段的中继要求,首先从任务分析的角度介绍鹊桥二号中继星为匹配嫦娥六号任务的轨... 鹊桥二号整个寿命期间提供中继服务的任务有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嫦娥八号、嫦娥四号,以及国际合作的月球探测任务。为了满足嫦娥六号多发射窗口下各飞行阶段的中继要求,首先从任务分析的角度介绍鹊桥二号中继星为匹配嫦娥六号任务的轨道设计过程和方法,采用环月大椭圆太阳同步冻结轨道满足了嫦娥六号通信距离、通信覆盖、发射窗口和轨道相位的需求;然后在最省燃料约束下,对各阶段轨道的运行方式和轨控策略进行优化,采用四脉冲联合优化的轨控策略,以较少的速度增量大幅改变轨道升交点、倾角和近月点幅角;最后给出了在轨飞行和对嫦娥六号中继支持等情况。鹊桥二号卫星在国际上首次采用月球低能捕获轨道,实现了环月轨道升交点赤经的大幅更改;也是国际上首次采用环月大椭圆太阳同步冻结轨道,实现了对月背南极目标的近距离、长弧段的中继。鹊桥二号飞行结果和轨道设计结果一致,保证了嫦娥六号世界首次月背采样返回任务的成功实施,设计方法可为后续深空探测任务轨道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鹊桥二号中继星 月球大椭圆冻结轨道 太阳同步 飞行和控制 月球低能捕获轨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值延拓的日月综合借力DRO入轨策略
10
作者 张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76-1186,共11页
远距离逆行轨道(DRO)是地月空间中的一类周期轨道,这类轨道具有长期稳定、入轨能量低的特点,可作为未来载人月球和载人火星任务的中转站。对于地球至DRO的两脉冲入轨任务,采用日月综合借力(即同时使用弱稳定边界(WSB)和月球借力(LGA))... 远距离逆行轨道(DRO)是地月空间中的一类周期轨道,这类轨道具有长期稳定、入轨能量低的特点,可作为未来载人月球和载人火星任务的中转站。对于地球至DRO的两脉冲入轨任务,采用日月综合借力(即同时使用弱稳定边界(WSB)和月球借力(LGA))可以最大化入轨质量,但是这类轨道对初值非常敏感。使用日月综合借力拓展DRO入轨脉冲包络,改进构造方法和提供解析梯度大幅提高多步打靶收敛率,提出2层伪弧长延拓方法进一步降低任务总脉冲。数值仿真采用共振比为2∶1的DRO,脉冲最低解采用“LGA+WSB+2LGA”的飞行模式,飞行时间为123天,近地轨道发射脉冲为3.125 km/s,DRO入轨脉冲仅为19.7 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体问题 远距离逆行轨道 弱稳定边界 月球借力 数值延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月空间星座轨道设计方法
11
作者 陈诗雨 倪彦硕 彭兢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29,共15页
结合未来月球探测任务对中继通信及月面导航的需求,提出一种近月空间星座轨道构型设计方法。首先梳理了中继通信、月面导航、建设及维护成本三个方面的星座设计指标,并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项指标的权重,给出综合评价指标;充分考虑近... 结合未来月球探测任务对中继通信及月面导航的需求,提出一种近月空间星座轨道构型设计方法。首先梳理了中继通信、月面导航、建设及维护成本三个方面的星座设计指标,并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项指标的权重,给出综合评价指标;充分考虑近月空间轨道资源,分析各类轨道的性质,初步筛选适合部署星座的轨道类型;提出一种近月空间星座建设路线,分三个阶段逐步实现全月的100%四重覆盖;依次设计三个阶段的星座构型,对每个阶段,比较不同的构型方案,选择综合评价指标最优的构型方案。基于上述方法得到了近月空间星座建设方案:第一阶段部署2颗椭圆冻结轨道卫星,可为月球南极极区提供全时对地中继通信;第二阶段部署6颗椭圆冻结轨道卫星、2颗近直线晕轨道卫星、1颗L2晕轨道卫星,可为月球南极极区提供全时导航定位,并为全月面提供全时对地通信;第三阶段部署4颗椭圆冻结轨道卫星、2颗近直线晕轨道卫星、1颗L1晕轨道卫星、3颗远距离逆行轨道卫星,可为全月提供全时导航定位。对全月任一点,该星座的几何精度衰减因子小于5的时间至少占72%,可长时间为全月面提供高精度导航定位。相较于现有文献,该近月空间星座设计方法考虑的轨道类型更丰富,星座性能指标更全面,且创新性地提出了分阶段的近月空间星座建设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月空间 通信 导航 轨道设计 星座构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月轨道交会的奔月方案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李桢 周建平 +2 位作者 程文科 李海阳 彭祺擘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6-20,共5页
研究了基于环月轨道共面交会的载人奔月方案。飞行方案设计采取人货分离的原则,包括3次发射,2次环月轨道交会。采用精确轨道动力学模型,得到了满足共面交会约束的发射窗口,以及地月转移轨道特性。进行了3次飞行任务的合理编排和规模估算... 研究了基于环月轨道共面交会的载人奔月方案。飞行方案设计采取人货分离的原则,包括3次发射,2次环月轨道交会。采用精确轨道动力学模型,得到了满足共面交会约束的发射窗口,以及地月转移轨道特性。进行了3次飞行任务的合理编排和规模估算,结果表明该方案在能量和时间需求上具备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月轨道交会 极月轨道 发射窗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嫦娥五号月球轨道交会对接远程导引轨道设计与飞行实践 被引量:12
13
作者 汪中生 孟占峰 +1 位作者 高珊 彭兢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939-952,共14页
结合月球轨道交会对接任务的特殊性和中国探月工程的实际工程约束,介绍了嫦娥五号任务月球轨道交会对接远程导引轨道设计,包括轨道器调相和上升器远程导引两方面内容,重点介绍了月球轨道交会对接远程导引多脉冲调相轨道方案的选择、标... 结合月球轨道交会对接任务的特殊性和中国探月工程的实际工程约束,介绍了嫦娥五号任务月球轨道交会对接远程导引轨道设计,包括轨道器调相和上升器远程导引两方面内容,重点介绍了月球轨道交会对接远程导引多脉冲调相轨道方案的选择、标称轨道优化设计、轨控策略和误差分析结果以及实际飞行轨道控制的情况。飞行实践数据分析表明:嫦娥五号任务月球轨道交会对接远程导引轨道设计是正确合理的,实际飞行的速度增量满足推进剂预算的要求,全飞行过程测控条件良好,交班点控制精度完全满足转自主控制的要求,有力保障了交会对接和样品转移的顺利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球轨道 交会对接 远程导引轨道设计 嫦娥五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嫦娥二号卫星CCD立体相机设计与验证 被引量:20
14
作者 赵葆常 杨建峰 +3 位作者 汶德胜 高伟 常凌颖 薛彬 《航天器工程》 2011年第1期14-21,共8页
介绍了嫦娥二号卫星CCD立体相机的设计思想与结果、发射前检测与地面推扫成像试验。嫦娥二号卫星CCD立体相机仍采用与嫦娥一号相同的线阵推扫成像模式,但嫦娥二号卫星CCD立体相机的技术指标要求大幅度提高,主要表现为地元分辨率由嫦娥... 介绍了嫦娥二号卫星CCD立体相机的设计思想与结果、发射前检测与地面推扫成像试验。嫦娥二号卫星CCD立体相机仍采用与嫦娥一号相同的线阵推扫成像模式,但嫦娥二号卫星CCD立体相机的技术指标要求大幅度提高,主要表现为地元分辨率由嫦娥一号的120m提高为嫦娥二号在100km圆轨上优于7m与在100km/15km椭圆轨道近月弧段优于1m。地元分辨率提高,加之轨道降低造成地速增大,致使在100km/15km椭圆轨道上对虹湾极低反射率的月面成像时最长曝光时间不能超过0.6ms。同时又要求相机在100km圆轨上曝光时间为4.5ms时不产生饱和,即CCD立体相机既要满足100km圆轨的全月面立体成像,同时又要满足在100km/15km椭圆轨道上1m成像分辨率的局域高精细探测,从而要求扩大相机的动态范围以及提高探测灵敏度,这些都使嫦娥二号CCD相机的设计、研制难度大幅增加。实际设计与发射前检测表明,嫦娥二号卫星CCD立体相机很好地满足了任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嫦娥二号卫星 月球探测器 双线阵CCD立体成像 光学总体方案 光学设计 试验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波束干涉测量差分相时延观测模型研究及验证 被引量:8
15
作者 陈少伍 董光亮 +3 位作者 李海涛 刘庆会 陈冠磊 郑鑫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88-794,共7页
针对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地面高精度引导需求,对同波束干涉测量差分相延观测模型进行分析验证。根据甚长基线干涉测量几何时延观测量同一波前的定义,推导出同波束差分时延观测量的观测模型。并提出一种精确的同波束干涉测量差分相时延闭合... 针对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地面高精度引导需求,对同波束干涉测量差分相延观测模型进行分析验证。根据甚长基线干涉测量几何时延观测量同一波前的定义,推导出同波束差分时延观测量的观测模型。并提出一种精确的同波束干涉测量差分相时延闭合算法,同时结合SELENE任务实测的数据计算差分相时延闭合值,用于对观测模型进行验证。实测数据计算结果表明,采用本文提出的精确算法显著地消除同一波前差分相时延闭合值中的趋势项,差分相时延闭合值的精度在0.5ps~1ps范围内,验证了观测模型的正确性。该研究对于后续的月球交会对接地面高精度测定轨任务分析设计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球轨道交会对接 同波束干涉测量 观测模型 差分相时延闭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嫦娥二号卫星技术特点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黄江川 饶炜 +1 位作者 孟林智 黄昊 《航天器工程》 2010年第5期7-11,共5页
嫦娥二号卫星是我国的第二颗月球探测器,作为探月工程二期的先导星进行飞行试验,并试验探月工程二期的部分关键技术,以深化月球科学探测。文章介绍了嫦娥二号卫星在轨道设计、高灵敏度X频段深空应答机等6方面的技术特点及解决措施。
关键词 嫦娥二号卫星 月球探测器 先导星 技术特点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时定点月面着陆全程轨道控制设计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革非 刘勇 +1 位作者 郝大功 马传令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18,共9页
针对定时定点月面着陆的目标要求,提出了全程轨道控制设计方法。进行了包括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降轨和动力下降的全程轨道控制的分段设计和联合规划,实现在入轨轨道偏差条件下的定时定点月面着陆。分别构建了中途修正、近月制动、... 针对定时定点月面着陆的目标要求,提出了全程轨道控制设计方法。进行了包括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降轨和动力下降的全程轨道控制的分段设计和联合规划,实现在入轨轨道偏差条件下的定时定点月面着陆。分别构建了中途修正、近月制动、环月降轨三段轨道控制的规划变量和目标参数;根据轨道倾角建立了动力下降点与着陆点的匹配转换关系。设计了中途修正、近月制动、环月降轨、动力下降的全程轨道控制策略的联合规划。建立了着陆位置偏差与轨道倾角偏差、着陆时间偏差与轨道半长轴偏差的修正关系,修正设计了中途修正目标倾角和近月制动目标半长轴。仿真算例表明,在入轨偏差轨道条件下,保证了中途修正后的飞行轨道与标称轨道基本一致,实现了与标称状态基本一致的定时定点月面着陆。可应用于月球着陆、月球采样返回以及载人登月等实施月面定时定点着陆任务的轨道设计和控制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时定点月面着陆 全程轨道控制 中途修正 近月制动 环月降轨 动力下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SB与VLBI联合确定“嫦娥一号”卫星撞月点的位置 被引量:21
18
作者 曹建峰 黄勇 +3 位作者 胡小工 黄倩 李培佳 陈明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724-1729,共6页
2009年3月1日,"嫦娥一号"卫星成功撞击月球,准确撞击位于月球"丰富海"的预定区域。国内USB和VLBI测控网对撞月过程进行了跟踪测量。撞月飞行段可描述为相对于月心参考系的椭圆轨道,其偏心率约为0.3。本文利用统计... 2009年3月1日,"嫦娥一号"卫星成功撞击月球,准确撞击位于月球"丰富海"的预定区域。国内USB和VLBI测控网对撞月过程进行了跟踪测量。撞月飞行段可描述为相对于月心参考系的椭圆轨道,其偏心率约为0.3。本文利用统计定轨方法,联合USB和VLBI数据确定"嫦娥一号"卫星撞月点的位置。通过对撞月前100km×15km环月轨道的测轨数据进行分析,确定了测距系统误差及光压系数参数,并应用于撞月段的短弧轨道计算。将地面接收到卫星信号的最后时刻判定为撞击时刻,根据撞月轨道计算了该时刻"嫦娥一号"在月固系中的位置。为判断该位置是否在月面,结合月面数值高程模型ULCN2005,由该点的月面经纬度确定了该点的月面高程。通过比较由轨道计算得到的落点高程与ULCN2005提供的高程差异,评估了撞月点计算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嫦娥一号” 硬着陆 精密定轨 USB VLBI ULCN200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月轨道遥操作交会对接预测共享控制 被引量:7
19
作者 张波 李海阳 唐国金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15-323,共9页
针对地面遥操作环月轨道航天器进行交会对接的情况,研究了大时延及复杂环境下的遥操作交会对接逼近段的轨道控制问题。结合月球轨道的力学特性,推导了环月轨道交会对接的相对动力学方程并建立了状态预测模型,利用测量信息对预测状态进... 针对地面遥操作环月轨道航天器进行交会对接的情况,研究了大时延及复杂环境下的遥操作交会对接逼近段的轨道控制问题。结合月球轨道的力学特性,推导了环月轨道交会对接的相对动力学方程并建立了状态预测模型,利用测量信息对预测状态进行校正。基于人工势场理论,建立了人工势场函数,考虑时延和交会逼近过程中的安全性约束,设计了安全走廊和控制边界,并据此确定了人工势场的作用范围。通过状态预测,生成人工势场指令,将其与操作员的手控指令融合,形成了预测共享控制。最后,利用半实物仿真系统开展仿真试验,对文章所述方法进行了校验。仿真结果表明,采用人机联合的预测共享控制方法,能有效克服大时延及环境复杂多变的影响,抑制交会对接逼近过程中的轨迹发散,提高交会对接成功率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月轨道 遥操作交会对接 预测共享控制 人工势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月转移轨道设计的改进微分校正方法 被引量:5
20
作者 贺波勇 沈红新 李海阳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0-64,共5页
地月转移轨道设计是探月关键技术之一,微分校正法是公认的解决非线性迭代问题的有效方法。针对探月任务中地月转移轨道设计精度高、计算速度快等要求,提出一种改进的微分校正快速设计方法。该方法基于DE405/LE405星历数据下日、地、月... 地月转移轨道设计是探月关键技术之一,微分校正法是公认的解决非线性迭代问题的有效方法。针对探月任务中地月转移轨道设计精度高、计算速度快等要求,提出一种改进的微分校正快速设计方法。该方法基于DE405/LE405星历数据下日、地、月和地球J2项摄动真实轨道动力学模型,推导了近月点和入轨点设计参数偏导数关系,在积分轨道状态量的同时积分微分校正矩阵,用积分得到的准确微分校正矩阵求逆,快速迭代得到轨道设计结果。仿真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设计地月转移轨道收敛速度远优于同等精度动力学模型—序列二次规划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球探测 转移轨道 轨道设计 微分校正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