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学敏经筋刺法联合芍甘木瓜汤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
1
作者 周萍 王琳 黄碧纯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9-162,共4页
目的评估石学敏经筋刺法联合芍甘木瓜汤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对照研究方式,选取接受卒中后康复治疗的下肢痉挛性偏瘫患者100例,明确诊断。调查资料,按照等比例随机摸球方式分组,各50例。两组基础治疗相同。... 目的评估石学敏经筋刺法联合芍甘木瓜汤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对照研究方式,选取接受卒中后康复治疗的下肢痉挛性偏瘫患者100例,明确诊断。调查资料,按照等比例随机摸球方式分组,各50例。两组基础治疗相同。对照组予以石学敏经筋刺法;观察组予以石学敏经筋刺法联合芍甘木瓜汤。两组以使用3周为1个疗程。评价两组疗效,治疗前后评价痉挛程度和Fugl-Meyer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和Barthel指数(the Barthel index,BI)。结果对照组的临床疗效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痉挛程度均有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的痉挛程度改善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FMA评分、BBS评分和BI指数上升(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FMA评分、BBS评分和BI指数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不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石学敏经筋刺法联合芍甘木瓜汤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的效果显著,可以改善肢体功能,减轻痉挛,并且安全性高,值得大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学敏经筋刺法 芍甘木瓜汤 脑卒中后下肢痉挛 肢体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渐进性全身垂直振动治疗方案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早期患者下肢功能与平衡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2
2
作者 王盛 王翔 +1 位作者 王彤 顾昭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97-300,共4页
目的:探讨一种渐进性全身振动治疗方案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早期患者下肢功能与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垂直振动组。垂直振动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渐进性全身垂直振动治疗方案;对照... 目的:探讨一种渐进性全身振动治疗方案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早期患者下肢功能与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垂直振动组。垂直振动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渐进性全身垂直振动治疗方案;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站在垂直振动平台,不开启振动治疗。一天1次,每次15min,每周5天,共3周。分别在治疗前后评估患侧下肢肌张力(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Fugl-Meyer下肢功能,Berg平衡量表。结果:治疗前垂直振动组与对照组比较各指标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uglMeyer下肢评分及Berg平衡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下肢股四头肌及小腿三头肌肌张力均较治疗前增高(P<0.05)。治疗前后差值比较,Fugl-Meyer下肢评分的差值无显著性意义(P>0.05),Berg平衡评分的差值有显著性意义(P<0.05),小腿三头肌肌张力差值变化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康复治疗比较,3周全身垂直振动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早期患者的下肢功能无显著改善,但能提高患者的平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下肢功能 平衡功能 肌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康复机器人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力及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8
3
作者 郑彭 黄国志 彭生辉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955-959,共5页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发病6个月内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MOTOmed智能运动系统训练,每次30min,每周5次,...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发病6个月内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MOTOmed智能运动系统训练,每次30min,每周5次,共治疗8周;试验组给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每次30min,每周5次,共治疗8周。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采用徒手肌力量表(MMT)评估下肢肌力,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估下肢运动功能,采用下肢康复机器人数据反馈系统评估下肢肌力。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MMT评估、Fugl-Meyer评估、机器人客观数据评估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MT评估、Fugl-Meyer评估、机器人客观数据评估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常规康复治疗能有效地改善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力及运动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康复机器人 脑卒中 肌力 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表面肌电的下肢肌肉功能网络构建及其应用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陈玲玲 李珊珊 +1 位作者 刘作军 张燕 《自动化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07-417,共11页
在肌电控制下肢康复辅具研究中,合适的肌电采集位置是运动模式识别的前提与基础.针对目前肌电采集位置缺乏成熟理论依据和统一标准的问题,选取90个下肢肌电采集点作为节点,通过计算节点间的肌电相关性,构建下肢肌肉功能网络,证明其具有... 在肌电控制下肢康复辅具研究中,合适的肌电采集位置是运动模式识别的前提与基础.针对目前肌电采集位置缺乏成熟理论依据和统一标准的问题,选取90个下肢肌电采集点作为节点,通过计算节点间的肌电相关性,构建下肢肌肉功能网络,证明其具有小世界特性.实验结果表明:不同运动模式的网络具有明显的拓扑结构差异,通过网络特性分析可以确定与模式关联度大的肌电采集位置,取得较好的运动模式识别结果.通过构建及分析下肢肌肉功能网络,深入了解下肢运动模式更替过程中的肌肉协同工作机制,为下肢康复辅具控制中肌电采集位置的确定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网络 下肢肌肉功能网络 肌电信号 节点重要度 拓扑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F-CNN与KECA的下肢运动能力评价方法 被引量:5
5
作者 张燕 李威 +2 位作者 王建宙 杨鹏 刘作军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11-222,共12页
针对目前老年人和下肢运动疾病患者在运动障碍评定方面缺乏客观、定量标准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迁移学习卷积神经网络(TF-CNN)与核熵成分分析(KECA)相结合的下肢运动能力评估方法。招募50名存在不同程度运动障碍的受试者,分为中年脑... 针对目前老年人和下肢运动疾病患者在运动障碍评定方面缺乏客观、定量标准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迁移学习卷积神经网络(TF-CNN)与核熵成分分析(KECA)相结合的下肢运动能力评估方法。招募50名存在不同程度运动障碍的受试者,分为中年脑卒中后偏瘫组(MG,12例)、老年脑卒中后偏瘫组(EG,12例)及年轻健康组(YG,26例)。首先,采用Vicon MX三维步态采集系统采集50名受试者的步态视频与下肢运动学数据,利用像素自适应分割(PBAS)对步态视频进行预处理,提取步态轮廓图像。然后,通过TF-CNN提取步态轮廓图像的全连接层特征,将其与下肢运动数据在特征层进行融合。最后,利用KECA将融合矩阵映射到低维空间,提取主元子空间,并结合Zscore指标提出了融合步态视频数据与下肢运动学数据的运动障碍评估指标(MAI)。对各组MAI指标进行成对T-test检验表明MAI指标能够准确地对受试各组进行运动能力评定(p〈0.01);受试者的MAI指标与GARS-M评分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两者显著相关(r=0.92,p〈0.01)。实验结果证实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积神经网络 迁移学习 下肢运动能力评价 核熵成分分析 特征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步态数据的下肢康复机器人控制设计 被引量:9
6
作者 王瑷珲 葛祎霏 +3 位作者 胡宁宁 但永平 喻俊 卢俊兰 《控制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266-2272,共7页
为了使下肢康复机器人的辅助康复训练更加符合人体运动特性,为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康复训练,提出一种基于人体步态数据和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的下肢康复机器人控制策略。首先,以三维动作捕捉系统获取的健康... 为了使下肢康复机器人的辅助康复训练更加符合人体运动特性,为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康复训练,提出一种基于人体步态数据和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的下肢康复机器人控制策略。首先,以三维动作捕捉系统获取的健康人体步态数据为系统的期望输入;其次,通过RBF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器产生驱动机器人关节运动的力矩,使机器人的运动轨迹跟踪期望轨迹;然后,采用基于前馈控制的校正模型对机器人的输入力矩进行补偿校正,达到实时校正的目的,从而实现更好的跟踪效果;最后,通过基于实验数据的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态数据 RBF神经网络 下肢康复机器人 三维动作捕捉系统 前馈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防跌倒体操为主的综合干预改善绝经后妇女骨密度与跌到风险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2
7
作者 杨爱萍 王君俏 +2 位作者 刘邦忠 刘光华 袁春兰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11年第9期2269-2272,共4页
[目的]探讨以防跌倒体操为主的综合干预项目对改善绝经后妇女平衡能力、肌力和骨健康的有效性。[方法]将60名市郊绝经后妇女按居住区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接受为期6个月的以防跌倒体操为主的社区综合干预,对照组接受常规宣教,... [目的]探讨以防跌倒体操为主的综合干预项目对改善绝经后妇女平衡能力、肌力和骨健康的有效性。[方法]将60名市郊绝经后妇女按居住区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接受为期6个月的以防跌倒体操为主的社区综合干预,对照组接受常规宣教,并分别于干预前、干预6个月后测量骨密度、下肢肌力和平衡功能,评价其效果。[结果]①干预组6个月后肌力各项指标(除120度峰力矩外)均显著高于干预前(P<0.05或P<0.01),而对照组肌力在干预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②干预组6个月后平衡功能各项指标与干预前相比无明显下降(P>0.05),但对照组6个月后闭眼轨迹长及闭眼动摇能耗值高于干预前(P<0.05)。③干预组6个月后腰椎和股骨各部位的骨密度无明显改变(P>0.05);而对照组第3腰椎和股骨颈的骨密度明显低于干预前(P<0.05)。[结论]以防跌倒体操为主的综合干预措施的实施,不仅可显著增强绝经后妇女的下肢肌力,稳定平衡功能,并有助于防止和延缓骨量丢失,维持骨健康,降低跌倒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经后妇女 骨质疏松 骨密度 下肢肌力 平衡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紧身骑行短裤的结构分区设计 被引量:5
8
作者 骆顺华 《针织工业》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66-70,共5页
研究与紧身骑行短裤结构密切相关的下肢皮肤形变、骨骼肌活动及13种骑行裤用高弹针织面料物理性能。获取骑行中下肢皮肤形变矢量、骨骼肌活动机制及13种面料拉伸弹性模量和最大保形伸长率,并在此基础上绘制下肢皮肤形变矢量分布、肌肉... 研究与紧身骑行短裤结构密切相关的下肢皮肤形变、骨骼肌活动及13种骑行裤用高弹针织面料物理性能。获取骑行中下肢皮肤形变矢量、骨骼肌活动机制及13种面料拉伸弹性模量和最大保形伸长率,并在此基础上绘制下肢皮肤形变矢量分布、肌肉功能分区以及热湿分布图,设计出外形合体、满足骨骼肌运动功能与热湿舒适功能需求的紧身骑行短裤结构,并提出紧身骑行短裤各分区面料合理选择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紧身骑行短裤 功能性 结构分区设计 下肢皮肤形变 下肢骨骼肌活动 高弹针织面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概率神经网络在下肢运动趋势判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王亚平 吴夷杉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2-25,共4页
针对下肢助力外骨骼控制系统中对于穿戴者运动意图识别准确性和实时性的需求,提出一种基于肌肉激活度的人体下肢关节运动趋势的判断方法。表面肌肉的肌肉激活度可以通过肌电信号得到。首先给出典型下肢表面肌肉对应的关节活动,以地面广... 针对下肢助力外骨骼控制系统中对于穿戴者运动意图识别准确性和实时性的需求,提出一种基于肌肉激活度的人体下肢关节运动趋势的判断方法。表面肌肉的肌肉激活度可以通过肌电信号得到。首先给出典型下肢表面肌肉对应的关节活动,以地面广义作用力和运动角度数据求得肌肉激活度;然后以肌肉激活度为特征,基于概率神经网络识别关节运动趋势。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于平地行走的踝关节的跖屈/背屈的总准确率为79.5%,膝关节的伸直/弯曲的总准确率为85.5%;髋关节弯曲/伸直的总正确率为8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激活度 运动趋势 概率神经网络 下肢助力外骨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对预防老年人跌倒效果的网状Meta分析 被引量:18
10
作者 郭静霞 陈亮 +1 位作者 余启超 吴渔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63-573,共11页
目的系统评价运动对预防老年人跌倒的疗效。方法检索1980年至2020年7月Web of Science、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数据库有关运动对预防老年人跌倒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iew Manager 5.3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应用R-Studio... 目的系统评价运动对预防老年人跌倒的疗效。方法检索1980年至2020年7月Web of Science、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数据库有关运动对预防老年人跌倒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iew Manager 5.3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应用R-Studio和Addis 1.16.6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纳入172项研究,共9种运动干预手段。运动与认知结合训练减少老年人跌倒率最有效(OR=0.26,95%CI 0.14~0.49,P<0.05);全身振动结合运动训练对提高老年人Berg平衡量表评分(d=6.3,95%CI 3.5~9.2,P<0.05)和计时起立-行走测试成绩(d=-4.5,95%CI-6.8~-2.1,P<0.05)方面最有效;血流限制训练对提高下肢肌力最有效(d=12,95%CI 7.4~16,P<0.05)。结论认知与运动结合训练是降低老年人跌倒率最优先推荐的运动方式,太极拳和组合运动方式次之,单纯步态训练或抗阻训练效果最差。多种新型干预手段(血流限制、全身振动与运动结合、体感游戏等)对提高老年人身体功能有一定优势,可继续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 老年 跌倒 平衡 移动 下肢肌力 网状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WNN补偿的下肢外骨骼滑模控制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燕 王岩 +2 位作者 陈玲玲 刘作军 张瑞鑫 《控制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9-46,共8页
针对下肢外骨骼系统精确动力学模型难以得到,且易受干扰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提出一种基于递归小波神经网络(recurrent wavelet neural network,RWNN)补偿的滑模控制方法。结合拉格朗日原理和气动肌肉驱动特性,建立外骨骼系统模型,并将... 针对下肢外骨骼系统精确动力学模型难以得到,且易受干扰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提出一种基于递归小波神经网络(recurrent wavelet neural network,RWNN)补偿的滑模控制方法。结合拉格朗日原理和气动肌肉驱动特性,建立外骨骼系统模型,并将模型分为结构参数已知的标称部分和结构参数未知的不确定部分;对于标称部分,采用滑模控制方法进行控制,对于不确定部分,采用递归小波神经网络进行逼近;根据Lyapunov稳定性原理,证明了闭环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搭建实验平台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外骨骼系统能够较好地跟踪期望轨迹,验证了所提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外骨骼 气动肌肉 滑模控制 递归小波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节律性听觉注意刺激联合强化肌力训练对老年帕金森病人下肢功能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8
12
作者 王凤姣 刘晶 刘思思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29-233,共5页
[目的]探讨节律性听觉注意刺激联合强化肌力训练对老年帕金森病人下肢功能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在神经内科接受康复训练的86例老年帕金森病人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病人仅给予节律性听觉注意刺激进行康复训练,... [目的]探讨节律性听觉注意刺激联合强化肌力训练对老年帕金森病人下肢功能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在神经内科接受康复训练的86例老年帕金森病人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病人仅给予节律性听觉注意刺激进行康复训练,观察组病人在对照组训练基础上联合强化核心肌力训练,于训练前和训练6个月后比较两组病人步态(步频、步速和步长)、运动功能受损、步行能力恢复、综合康复效果、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肢功能及平衡协调功能改善效果。[结果]训练后,观察组病人步频(87.68/min±8.01/min)低于对照组(91.37/min±8.33/min),步速(83.54cm/s±9.23cm/s)和步长(49.64cm±3.47cm)均高于对照组(78.49cm/s±10.68cm/s,45.35cm±3.82cm),步行能力恢复情况、综合康复效果、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肢功能及平衡协调功能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运动功能受损情况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节律性听觉注意刺激联合强化肌力训练可有效改善帕金森病人的步态、促进步行能力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综合康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律性听觉注意刺激 强化肌力训练 帕金森病 老年病人 下肢功能 平衡功能 步行能力 日常生活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2型糖尿病对骨密度、下肢肌功能、跌倒及骨折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小冬 肖峰 +2 位作者 杜艳萍 乌日娜 程群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0-125,共6页
目的研究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对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下肢肌功能、跌倒及骨折的影响。方法选取上海市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60岁以上老年人9 584例,其中T2DM组1 201例,对照组8 383例;T2DM... 目的研究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对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下肢肌功能、跌倒及骨折的影响。方法选取上海市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60岁以上老年人9 584例,其中T2DM组1 201例,对照组8 383例;T2DM患者分为骨折组184例,非骨折组1 017例。分别记录受试者的年龄、性别、身高及体质量,计算出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he timed up and go,TUG)评估下肢肌力情况,询问受试者骨折史,吸烟、饮酒情况,1年内跌倒及骨折情况,父母发生髋部骨折史,并询问T2DM患者的病程,药物治疗情况。利用跟骨超声骨密度仪(quantitative ultrasound system-bone mineral density,QUS-BMD)测量骨密度值。比较T2DM与对照组的一般基础资料及发生跌倒和骨折情况,比较T2DM患者骨折组与非骨折组各临床指标。结果 T2DM组吸烟率20.4%明显高于对照组17.8%(P=0.030),完成TUG所需中位数时间10.75 s明显高于对照组10.12 s(P=0.000),BMD(0.920±0.040)g/cm^2高于对照组(0.790±0.030)g/cm^2(P=0.000),1年内跌倒发生率10.1%高于对照组7.1%(P=0.000),1年内骨折发生率15.3%高于对照组12.1%(P=0.080);T2DM患者中,与非骨折组相比,骨折组女性的比例高(89.1%vs.52.1%,P=0.000)、糖尿病病程长[(11.6±0.6)年vs.(9.6±0.2)年,P=0.000]、吸烟比率高(95.1%vs.67.9%,P=0.000)、饮酒比率高(93.5%vs.80.7%,P=0.000)、使用胰岛素比率高(23.9%vs.14.9%,P=0.002)、父母髋部骨折史高(9.2%vs.3.7%,P=0.001)、1年内发生跌倒率高(20.7%vs.8.3%,P=0.000)、跌倒风险评分高[(2.98±0.01)分vs.(1.8±0.01)分,P=0.000]、TUG高(10.92 s vs.10.34 s,P=0.000)、骨密度低[(0.635±0.026)g/cm^2vs.(0.780±0.030)g/cm^2,P=0.000]。结论与对照组相比,患T2DM的老年人虽然BMD高,但是下肢肌功能降低、跌倒及骨折的发生率明显增高,揭示T2DM降低了老年人肌肉功能,增加了跌倒和骨折的发生,且该作用独立于BMD以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起立行走计时测试 下肢肌功能 骨密度 跌倒 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经点穴联合渐进性抗阻训练对痉挛型脑瘫儿童下肢运动能力、肌张力及步态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彭桂美 蓝彩晴 +1 位作者 罗丽芬 吕海燕 《辽宁中医杂志》 2023年第12期204-208,共5页
目的研究循经点穴联合渐进性阻抗训练对痉挛型脑瘫儿童下肢运动能力、肌张力及步态的影响。方法将医院2019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108例痉挛性脑瘫患儿纳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接受常规中西医治疗,观察组在... 目的研究循经点穴联合渐进性阻抗训练对痉挛型脑瘫儿童下肢运动能力、肌张力及步态的影响。方法将医院2019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108例痉挛性脑瘫患儿纳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接受常规中西医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循经点穴联合渐进性阻抗训练,比较两组干预后患儿平衡能力[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步态[Ultranex连续性足底步态系统定量评估]、腓肠肌肌张力[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下肢痉挛指数(composite spasticity index,CSI)。结果两组干预后,BBS量表得分均较同组干预前上升,且观察组经干预后,BBS量表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经干预后,步态评估指标跨步长、步频、速度、摆动相左、摆动相右、单支撑右等指标水平均较干预前上升,跨步周期、支撑相左、负荷反应右、预摆左等指标水平较干预前下降,对照组干预前后步态评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经干预后,跨步长、步频、速度、摆动相左、摆动相右、单支撑右等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干预后,跨步周期、支撑相左、复合反应右及预摆左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干预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腓肠肌肌张力分级较其同组干预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经干预后腓肠肌肌张力分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双下肢痉挛指数得分均较同组干预前下降,其中观察组经干预后上下肢痉挛指数较对照组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经点穴联合PRT能有效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平衡能力,降低其肌张力及下肢痉挛程度,同时改善患儿异常步态,在痉挛型脑瘫治疗中具有良好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经点穴 渐进性阻抗训练 痉挛型脑瘫 下肢运动能力 肌张力 步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阳平衡针法联合靳三针治疗卒中后下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尹中懿 林宇煌 +1 位作者 李长君 陈伟 《辽宁中医杂志》 2023年第12期194-197,共4页
目的探讨阴阳平衡针法联合靳三针治疗卒中后下肢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三亚市中医院治疗的卒中后下肢痉挛性偏瘫患者11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靳三针疗法)和观察组(56例,阴阳平衡针法联合靳三针疗法),对比... 目的探讨阴阳平衡针法联合靳三针治疗卒中后下肢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三亚市中医院治疗的卒中后下肢痉挛性偏瘫患者11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靳三针疗法)和观察组(56例,阴阳平衡针法联合靳三针疗法),对比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Fugl-Meyer评测法(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分、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分和运动评估量表(motor assessment scale,MAS)、功能性步行量表(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FAC)分级及血清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和谷氨酸(glutamate,Glu)水平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清Glu和GABA水平、FAC分级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FMA评分、BB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M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改善更显著(P<0.05);治疗前观察组疗效明显较高(P<0.05);两组在心悸、胸闷等总发生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阴阳平衡针法联合靳三针治疗卒中后下肢痉挛性偏瘫具有较好的疗效,可缓解下肢痉挛,改善下肢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阳平衡针法 靳三针 脑卒中 下肢痉挛性偏瘫 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