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全油气系统理论预测深层——超深层油气资源最大埋深
1
作者 庞雄奇 李才俊 +12 位作者 贾承造 陈雨萱 黎茂稳 姜林 肖惠译 姜福杰 曹鹏 陈冬霞 徐帜 林会喜 胡涛 郑定业 王雷 《中国石油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6-139,共14页
深层—超深层由于其蕴藏的丰富油气资源成为当前国内外油气勘探和研究的重点领域,揭示深层—超深层油气藏最大埋深对深层油气资源评价、超深钻井部署、勘探风险认识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全油气系统理论提出了一种预测深层—... 深层—超深层由于其蕴藏的丰富油气资源成为当前国内外油气勘探和研究的重点领域,揭示深层—超深层油气藏最大埋深对深层油气资源评价、超深钻井部署、勘探风险认识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全油气系统理论提出了一种预测深层—超深层油气藏最大埋深的方法和流程,该方法能够对含油气盆地内常规、致密和页岩油气藏的最大埋深进行定量预测。研究以已经发现的油气藏和钻井资料为例,分别对我国塔里木、准噶尔、四川、鄂尔多斯、松辽、渤海湾等含油气盆地油气藏最大埋深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中国六大含油气盆地常规油气藏、致密油气藏和页岩油气藏对应的最大埋深通常情况下分别介于800~4400m、5050~7990m和5400~9300m。油气藏的最大埋深随着大地热流减小、含有机母质类型变好、储层亲油性增强而增大,随着钻探技术和预测水平提升发现油气资源的领域将不断扩大。此外,构造变动也会改变实际地质条件下油气成藏的最大埋深,研究依据浅—中—深油气实际钻探结果,预测出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超深层油藏的最大埋深超(9500±50)m,气藏最大埋深超(10500±10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 化石能源 全油气系统 深层—超深层 油气成藏底限 油气勘探下限 油气资源 常规和非常规油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叠合盆地油气动力场划分及其与勘探的关系——以塔西南坳陷为例
2
作者 孙耀玺 庞雄奇 +6 位作者 成湘 金玉洁 王雷 陈君青 姜福杰 熊飞 杨高喜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5-192,共8页
塔西南坳陷构造复杂,对油气藏分布规律认识不清,油气成藏动力边界和油气藏类型不明,严重制约了油气藏高效勘探开发。文中以150余口井的岩心分析、高压压汞测试、镜质组反射率分析、岩电实验及测井解释等资料为基础,利用统计分析法、最... 塔西南坳陷构造复杂,对油气藏分布规律认识不清,油气成藏动力边界和油气藏类型不明,严重制约了油气藏高效勘探开发。文中以150余口井的岩心分析、高压压汞测试、镜质组反射率分析、岩电实验及测井解释等资料为基础,利用统计分析法、最小流动孔喉半径法、束缚水饱和度法等方法,对油气藏类型进行了划分,并指出下步油气勘探思路。结果表明:1)塔西南坳陷主要发育4类油气藏,即常规油气藏、非常规油气藏、裂缝油气藏和地层不整合油气藏。2)浮力成藏下限对应埋深为4000 m、孔隙度为9.04%、镜质组反射率为0.62%;油气成藏底限对应埋深为9225~9785 m、临界孔喉半径为0.01μm、孔隙度为1.11%~1.36%。3)当埋深小于4000 m时,油气勘探应集中于圈闭构造高点;当埋深在4000~9225 m时,油气勘探应集中于斜坡等“甜点区”;当埋深大于9225 m时,油气勘探风险较大,须谨慎开采。研究结果可为塔西南坳陷油气勘探开发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力成藏下限 油气成藏底限 油气动力场划分 埋深 塔西南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青一段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资源评价 被引量:14
3
作者 李微 庞雄奇 +2 位作者 赵正福 徐源 张坤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6-54,共9页
计算源外排烃量和源内残留烃量是油气资源评价中不可缺少的工作,而据此获得的常规和非常规油气烃量是评价2种油气资源的指标。分析了松辽盆地青一段烃源岩基本特征,并根据排烃门限理论利用生烃潜力法确定了烃源岩生排烃特征,结合烃源岩... 计算源外排烃量和源内残留烃量是油气资源评价中不可缺少的工作,而据此获得的常规和非常规油气烃量是评价2种油气资源的指标。分析了松辽盆地青一段烃源岩基本特征,并根据排烃门限理论利用生烃潜力法确定了烃源岩生排烃特征,结合烃源岩的面积、厚度、密度等进行积分计算得到了源外排烃量和源内残留烃量,结果表明:松辽盆地青一段烃源岩排烃门限为0.7%,最大生烃潜力指数为2 000 mg/g,最大排烃率为1 525 mg/g,源外排烃量为2 165×10~8 t,源内残留烃量为1 102×10~8 t。再根据松辽盆地浮力成藏下限理论,确定松辽盆地青一段源外常规油气排烃量为618×10~8 t,源外非常规致密油气排烃量1 547×10~8 t,源内非常规残留烃量为1 102×10~8 t。综合分析认为,松辽盆地青一段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资源较为丰富,2种类型油气烃量占比约为1:5,因此非常规油气资源更为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青一段 常规与非常规油气 资源评价 生烃潜力法 源外排烃量 源内残留烃量 浮力成藏下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惠州凹陷流体动力场研究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游婷婷 庞雄奇 +5 位作者 李洪博 袁武 胡涛 于飒 施砍园 蔡哲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6-94,共9页
惠州凹陷深层非常规致密油气藏分布规律不清、顶底界限不明,严重影响勘探开发进程,针对该问题,以测井、试油、高压压汞等资料为基础,综合采用储层物性统计分析和实例剖析法确定研究区浮力成藏下限,采用最小流动孔喉半径法和储层内外势... 惠州凹陷深层非常规致密油气藏分布规律不清、顶底界限不明,严重影响勘探开发进程,针对该问题,以测井、试油、高压压汞等资料为基础,综合采用储层物性统计分析和实例剖析法确定研究区浮力成藏下限,采用最小流动孔喉半径法和储层内外势差法确定油气成藏底限,对惠州凹陷自由流体动力场和局限流体动力场进行划分,明确非常规油气藏分布界限。研究结果表明:惠州凹陷浮力成藏下限为3500~4000 m,对应孔隙度为8.50%,渗透率为1.00 mD;油气成藏底限临界孔喉半径为0.0325μm,临界孔隙度为1.72%~2.00%,对应的深度底限为6000~6500 m。研究结果为惠州凹陷开拓新的油气勘探领域,寻找新的油气勘探目标和接替资源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力成藏下限 致密油气 油气成藏底限 流体动力场 判别方法 惠州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油气系统油气成藏动力判别与贡献量评价——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为例
5
作者 鲍李银 庞雄奇 +6 位作者 邹亮 陈宏飞 林昊 张婷 沈彬 王凯 王睿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25年第4期1267-1280,共14页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全油气系统包含常规油气藏、致密油气藏和页岩油气藏,其形成与分布受多动力场耦合作用的控制。通过统计分析和地质剖析等手段,系统研究了风城组3类油气藏的动力边界和运移动力贡献差异。基于1 024块常规...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全油气系统包含常规油气藏、致密油气藏和页岩油气藏,其形成与分布受多动力场耦合作用的控制。通过统计分析和地质剖析等手段,系统研究了风城组3类油气藏的动力边界和运移动力贡献差异。基于1 024块常规与非常规储层样品的物性测试、1 235组高压压汞实验和1 630块样品的热解分析开展研究,建立了孔隙度、渗透率和最大孔喉半径随埋深变化的定量关系模型,明确了浮力成藏下限(BHAD)、油气成藏底限(HADL)和源岩供烃底限(ASDL)的临界参数。BHAD对应埋深4 290.86 m(孔隙度8%,渗透率1×10^(-3)μm^(2),最大孔喉半径0.800μm),HADL对应埋深约8 000.00 m(孔隙度2%,最大孔喉半径0.025μm),ASDL对应埋深约10 000.00 m。通过“四分法”定量评价浮力、非浮力(毛细管压力差)、构造应力和流体溶蚀作用的贡献量,明确了常规油气藏(BHAD之上)油气运移动力以浮力主导,主要分布在凹陷边缘的三角洲平原相中。非常规油气藏(BHAD之下)油气运移动力以毛细管压力差和生排烃动力为主,主要分布在斜坡过渡带和凹陷中心,以三角洲前缘和浅湖-半深湖亚相为主。通过建立孔隙度-渗透率-埋深定量模型与“四分法”动力贡献量评价,深化了全油气系统成藏动力学理论,为准噶尔盆地及类似区域的常规-非常规油气资源协同勘探与高效开发提供了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力成藏下限 油气成藏底限 源岩供烃底限 油气运移动力 全油气系统 风城组 玛湖凹陷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断陷盆地全油气系统成藏动力场特征与有序分布模式——以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为例
6
作者 庞宏 刘国勇 +6 位作者 贾承造 姜福杰 姜林 王建伟 马学峰 陈迪 陈君青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25年第4期1136-1151,共16页
中国东部断陷盆地广泛发育联合共生的页岩、致密和常规等类型的油气藏,且分布规律复杂。基于全油气系统理论和成藏动力场模式,以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为例,通过典型油气藏剖析,判识不同类型油气藏动力学边界,划分油气动力场,研究不同动力... 中国东部断陷盆地广泛发育联合共生的页岩、致密和常规等类型的油气藏,且分布规律复杂。基于全油气系统理论和成藏动力场模式,以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为例,通过典型油气藏剖析,判识不同类型油气藏动力学边界,划分油气动力场,研究不同动力场内油气成藏特征,建立全油气系统动力场演化控藏模式,阐明油气藏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南堡凹陷存在浮力成藏下限、油气成藏底限、源岩供烃底限3个动力学边界,形成自由、局限和束缚3个动力场。这3个动力场分别控制常规、致密和页岩3类油气藏自上而下的有序分布。浮力成藏下限对应的临界孔隙度、渗透率和孔喉半径分别为10.0%,1×10^(-3)μm^(2)和0.380μm;油气成藏底限的临界孔隙度和孔喉半径分别为2.0%和0.037μm;源岩供烃底限预测临界孔隙度为1.0%,对应的镜质体反射率(Ro)约为3.3%。不同地区成藏动力学边界存在差异,主要受岩性和地温梯度的影响,岩性越粗,地温梯度越低,浮力成藏下限越深。在东营组沉积末期主要发育自由动力场形成的常规油气藏;明化镇组沉积末期主要发育局限动力场形成的致密油气藏;现今在中-浅层主要发育油气动力场形成的常规油气藏,中-深层主要发育局限动力场形成的致密油气藏,深层束缚动力场在高柳地区和林雀次洼发育页岩油气藏。南堡凹陷林雀次洼—高柳地区从洼陷到盆地边缘呈现古近系-新近系全油气系统“页岩油气藏—致密油气藏—常规油气藏”序列分布演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力成藏下限 油气成藏底限 源岩供烃底限 油气动力场 全油气系统 油气成藏动力学 南堡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