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具有梯度结构的微孔热塑性聚氨酯及其性能
1
作者 陈弋翀 贾星雨 +5 位作者 钟文宇 施俞晖 彭瑶 孙嘉阳 胡冬冬 赵玲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97-908,共12页
具有梯度结构的发泡材料因创新结构设计和潜在多功能性受广泛研究。本工作以热塑性聚氨酯(TPU)为研究对象,通过一次升温发泡与二次卸压发泡制备了具有梯度泡孔结构的高倍率TPU发泡材料,并且探究了发泡条件影响机制。微观形貌表征显示,... 具有梯度结构的发泡材料因创新结构设计和潜在多功能性受广泛研究。本工作以热塑性聚氨酯(TPU)为研究对象,通过一次升温发泡与二次卸压发泡制备了具有梯度泡孔结构的高倍率TPU发泡材料,并且探究了发泡条件影响机制。微观形貌表征显示,当发泡时间较短时,因基体中存在的温度梯度,可制得两侧孔径大、中间孔径小的梯度发泡材料,延长发泡时间则因温差降低制备出均匀发泡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相较于均匀发泡材料,梯度发泡材料能量损失系数略高,但两者的相对差值随着发泡倍率的增高而降低,且具有更高的回弹率和更低的硬度,展现出高发泡倍率下优异的缓冲性能和回弹性。这为优化TPU发泡材料制备工艺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对TPU实现高性能、轻量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温发泡 泡孔结构 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 超临界流体 力学性能 聚合物加工 泡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流体脱溶法制备超细粉体 被引量:31
2
作者 李志义 丁信伟 李岳 《化学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5-18,共4页
介绍用超临界流体脱溶 (SAS)法制备超细粉体的原理及特点 ,对研究现状与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评述 ,强调了该技术的可行性、应用前景、目前达到的水平与存在的问题 。
关键词 SAS法 超细粉体 超临界流体 脱溶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反溶剂法制备超细微粒 被引量:12
3
作者 刘学武 李志义 +1 位作者 韩冰 金良安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z1期242-244,254,共4页
对超临界反溶剂法制备超细微粒的工艺原理、实验装置及研究现状作了介绍,详细分析了该工艺在含能材料、药品及催化剂等领域的应用、工艺及研究成果。
关键词 超临界反溶剂过程 超细微粒 超临界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条件下甲醇合成的气液传质系数测定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京刚 吴思操 +3 位作者 刘鹏 程振民 周志明 方云进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7-92,共6页
以液体石蜡为惰性液相载体,正己烷为超临界介质,合成气制甲醇为研究体系,测定了超临界条件下三相浆态床中甲醇合成的气液传质系数。在反应温度238℃、合成气分压3.7 MPa、气体空速2744 h-1条件下,通过不断增加催化剂浓度提高气液传质阻... 以液体石蜡为惰性液相载体,正己烷为超临界介质,合成气制甲醇为研究体系,测定了超临界条件下三相浆态床中甲醇合成的气液传质系数。在反应温度238℃、合成气分压3.7 MPa、气体空速2744 h-1条件下,通过不断增加催化剂浓度提高气液传质阻力和反应阻力的相对大小,采用外推法获得完全处于气液传质控制下的气液传质系数。计算结果表明:催化剂浓度对CO的气液传质系数的影响较大,而对CO2的气液传质系数的影响较小;液相条件下CO、CO2的气液传质系数分别是0.161、0.03 s-1,而超临界三相甲醇合成中CO、CO2的气液传质系数分别是0.199、0.042 s-1,说明三相浆态床甲醇合成中引入超临界流体利于气液传质,验证了超临界介质中三相甲醇合成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 合成 超临界流体 传质 过程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SS法制备超细萘粒子 被引量:10
5
作者 蒋斌波 陈纪忠 阳永荣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21-325,共5页
采用常规、简便的喷射装置,建立了一套超临界溶液快速膨胀(Rapid Expansion of Supercritical Solutions,RESS)实验装置。该装置能有效地防止堵塞。以CO2为溶剂,萘为溶质,考察了喷嘴直径及收集距离对沉积微粒粒径的影响,研究了在不同的... 采用常规、简便的喷射装置,建立了一套超临界溶液快速膨胀(Rapid Expansion of Supercritical Solutions,RESS)实验装置。该装置能有效地防止堵塞。以CO2为溶剂,萘为溶质,考察了喷嘴直径及收集距离对沉积微粒粒径的影响,研究了在不同的收集距离时粒径随溶液浓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喷嘴直径增大将使产物粒子粒径增大;在50mm的范围内,产物粒径随着收集距离的增加而明显增加,结果也显示出RESS产物是通过更小粒子之间的碰撞凝结而生长。当收集距离较大时,晶体的生长过程相比于晶核的形成过程对沉积微粒的粒径影响更大,故粒子粒径随溶液浓度增加而增大;当收集距离较小时,晶核的形成过程占主导地位,因此产物粒径随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减小,符合经典成核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S法 制备 超临界深液快速膨胀 超细粒子 CO2 二氧化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连续萃取蒜油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2
6
作者 臧志清 周端美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1-24,共4页
本文提出乙醇溶剂浸出与超临界二氧化碳(SCFCO2)萃取结合的提取蒜油的工艺路线。以此结合的工艺路线,从大蒜中获得的蒜油得率和品质与直接用SCFCO2萃取法相当,又可实现高压萃取釜不卸压的连续作业模式,便于实现工业化... 本文提出乙醇溶剂浸出与超临界二氧化碳(SCFCO2)萃取结合的提取蒜油的工艺路线。以此结合的工艺路线,从大蒜中获得的蒜油得率和品质与直接用SCFCO2萃取法相当,又可实现高压萃取釜不卸压的连续作业模式,便于实现工业化。实验测试表明:乙醇浸出液中蒜油在SCFCO2萃取过程中很稳定,损失少。萃取物中蒜素含量高,稳定易保存;表观透明、粘度小、蒜味浓烈,保持大蒜原有新鲜风味和药用成分。实验显示,SCFCO2提取蒜油的提取率与操作压力和CO2气量关系密切,萃取压力在10~14Mpa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 超临界萃取 精油 工艺路线 蒜油 二氧化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石榴籽油工艺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赵文亚 孙蕾 +2 位作者 赵登超 张立华 宋英杰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2-14,共3页
以石榴籽为原料,对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石榴籽油的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和萃取时间对石榴籽油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石榴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 以石榴籽为原料,对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石榴籽油的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和萃取时间对石榴籽油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石榴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石榴籽油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40 MPa,萃取温度55℃,萃取时间80 min,分离釜Ⅰ温度60℃,压力10 MPa,分离釜Ⅱ温度35℃,压力6 MPa。在最佳工艺条件下,石榴籽油得率为1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榴籽油 超临界CO2流体 萃取 工艺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抗溶剂技术在药物微粒化领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8
作者 陈蓓怡 于文利 赵亚平 《现代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20,共4页
总结了超临界抗溶剂技术在微粉化药物和制备缓释药物微球方面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在药物微粉化方面,着重介绍了超临界辅助原子化法对水溶性药物的处理,包括该方法的原理、操作方法以及操作参数对产品性能的影响,证明该方法用于改善水溶... 总结了超临界抗溶剂技术在微粉化药物和制备缓释药物微球方面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在药物微粉化方面,着重介绍了超临界辅助原子化法对水溶性药物的处理,包括该方法的原理、操作方法以及操作参数对产品性能的影响,证明该方法用于改善水溶性药物的微粉化具有良好的效果;在制备药物微球方面,重点介绍了不同操作条件和不同分子质量的载体、不同配比的复合载体对药物微球性能的影响以及表面活性剂在亲脂性及离子型药物微球制备中的应用,指出添加表面活性剂将更有利于得到该类药物的微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流体 抗溶剂 超临界辅助原子化法 药物 微细颗粒 微粉化 包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润滑油抗磨添加剂的研究 I. 溶胶-凝胶-超临界干燥法制备纳米TiO_2 被引量:11
9
作者 蒋晓明 王晓勇 陈月珠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24-29,共6页
选用钛酸丁酯为原料 ,用溶胶 凝胶 超临界干燥法合成了TiO2 纳米粒子。结果表明 ,在c(Ti4 + ) =0 3~1 0mol/l,c(H2 O) /c(Ti4 + ) =2~ 12 ,c(HAc) =0 3~ 2 4mol/l这一较宽的范围内均可以得到TiO2 醇凝胶 ,经过适当老化时间后 ,... 选用钛酸丁酯为原料 ,用溶胶 凝胶 超临界干燥法合成了TiO2 纳米粒子。结果表明 ,在c(Ti4 + ) =0 3~1 0mol/l,c(H2 O) /c(Ti4 + ) =2~ 12 ,c(HAc) =0 3~ 2 4mol/l这一较宽的范围内均可以得到TiO2 醇凝胶 ,经过适当老化时间后 ,进行超临界干燥 ,得到的TiO2 纳米粒子粒径是 2 0~ 30nm ,为球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粒子 润滑油抗磨添加剂 溶胶-凝胶 超临界干燥法 二氧化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化工过程强化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90
10
作者 孙宏伟 陈建峰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5,共15页
化工过程强化技术被认为是解决化学工业"高能耗、高污染和高物耗"问题的有效技术手段,可望从根本上变革化学工业的面貌。经过多年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我国在化工过程强化技术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优势。本文综述了我国在... 化工过程强化技术被认为是解决化学工业"高能耗、高污染和高物耗"问题的有效技术手段,可望从根本上变革化学工业的面貌。经过多年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我国在化工过程强化技术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优势。本文综述了我国在超重力技术、膜过程耦合技术、微化工技术、磁稳定床技术、等离子体技术、离子液体技术、超临界流体技术、微波辐射技术等典型化工过程强化技术方面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工过程强化 超重力 膜过程耦合 微化工 磁稳定床 等离子体 离子液体 超临界流体 微波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超临界CO_2脱除绿茶中咖啡碱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岳鹏翔 吴守一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1-134,共4页
进行了超临界CO2萃取绿茶中咖啡碱的试验研究,探讨了茶叶的含水率、操作压力、操作温度、萃取时间对绿茶中咖啡碱脱除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可以有效地脱除绿茶中大部分的咖啡碱;较佳的茶叶含水量为40%左右;在... 进行了超临界CO2萃取绿茶中咖啡碱的试验研究,探讨了茶叶的含水率、操作压力、操作温度、萃取时间对绿茶中咖啡碱脱除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可以有效地脱除绿茶中大部分的咖啡碱;较佳的茶叶含水量为40%左右;在此条件下,随操作压力的增大、操作温度的升高、萃取时间的延长,咖啡碱的脱除率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加工 绿茶 超临界流体 萃取 咖啡碱 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联剂对聚乳酸流变性能及其发泡材料泡孔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婧婧 黄汉雄 黄耿群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4252-4257,共6页
在研究交联剂对聚乳酸(PLA)流变性能影响的基础上,采用间歇发泡方法研究交联PLA发泡材料的泡孔结构。结果表明,交联剂可提高低频区PLA的损耗角正切和复数黏度以及PLA的熔体强度和拉伸黏度。交联PLA的复数黏度高,使泡孔长大初期的长大速... 在研究交联剂对聚乳酸(PLA)流变性能影响的基础上,采用间歇发泡方法研究交联PLA发泡材料的泡孔结构。结果表明,交联剂可提高低频区PLA的损耗角正切和复数黏度以及PLA的熔体强度和拉伸黏度。交联PLA的复数黏度高,使泡孔长大初期的长大速率较低;泡孔长大后期泡孔壁被拉伸时,熔体强度和拉伸黏度的急剧提高使泡孔壁强度增加而不会被撕裂,大大减小泡孔的合并,形成较均匀且较规则的泡孔结构。交联PLA高的熔体强度可明显减少发泡时二氧化碳扩散至空气中的量,从而增加PLA发泡样品的体积膨胀率;加入0.4 phr的交联剂时,样品的体积膨胀率最大(达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超临界流体 聚合物加工 交联剂 流变学 泡孔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超临界流体技术制备超细粉体 被引量:3
13
作者 詹世平 黄慧 王景昌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2003年第F09期145-147,157,共4页
介绍了超临界流体技术的最新进展和应用情况,重点介绍了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以及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超临界流体制造超细粉体的两种新技术——超临界溶液快速膨胀和超临界流体反溶技术。
关键词 超细粉体 制备工艺 超临界溶液快速膨胀技术 超临界流体反溶技术 流体特性 超临界流体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流体增强溶液扩散技术制备超细RDX 被引量:10
14
作者 尚菲菲 张景林 +1 位作者 王金英 张小连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3-48,共6页
采用超临界流体增强溶液扩散技术( SEDS法)对 RDX进行重结晶细化。探索实验确定 N,N-二甲基甲酰胺为溶剂,浓度为20%。通过正交试验 L9(34)和单因素试验研究分析了影响细化效果的诸多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选择合适的溶剂是避免形... 采用超临界流体增强溶液扩散技术( SEDS法)对 RDX进行重结晶细化。探索实验确定 N,N-二甲基甲酰胺为溶剂,浓度为20%。通过正交试验 L9(34)和单因素试验研究分析了影响细化效果的诸多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选择合适的溶剂是避免形成片状或针状晶体的关键。影响结晶效果的因素依次为压力、CO2流速、溶液流速和温度。在流体密度接近液体密度时,CO2流速与溶液流速之比直接影响粒状晶体所占比例及粒度的大小,但浓度最终决定晶体粒度大小。扩试工艺条件是浓度26.7%、温度35℃、压力9.0 MPa、溶液流速2 mL·min-1和CO2流速6 kg·h-1。在此条件下,得到的RDX晶体边缘光滑、形貌规则趋于球形,粒度在为3~5μm、粒度分布均匀、流散性良好,制备量可达32 g·h-1,且机械感度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工程 超临界流体增强溶液扩散技术( SEDS法) 机械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油树脂提取新工艺集成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孙静 张秀云 +1 位作者 方涛 吴中斌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72-176,共5页
利用微波真空干燥、亚临界流体丁烷萃取技术和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技术,研究了姜油树脂提取的集成工艺。结果表明:在此工艺条件下,姜油树脂的萃取率达到97%以上,精制后姜油树脂的香辣素含量提高到29%以上,且未检出溶剂残留。
关键词 微波真空干燥 亚临界流体萃取 超临界流体 姜油树脂 集成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色素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6
作者 高彦祥 马清香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z1期149-155,共7页
本文介绍了超临界萃取技术在食用天然色素研发中的应用现状,对近十年来超临界CO2萃取天然色素的研究报告作了统计,重点介绍了的辣椒红素、胡萝卜素、蕃茄红素、玉米黄色素等超临界CO2萃取技术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超临界CO2萃取 天然色素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异黄酮超临界流体萃取工艺与动力学模型 被引量:9
17
作者 潘利华 罗建平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7-141,共5页
通过单因素和L9(34)正交试验确定了超临界流体萃取大豆异黄酮最佳萃取条件为:CO2流量8 L/h,静萃取120m in,动萃取60min,每克脱脂豆粕的乙醇用量3mL,萃取温度55℃,萃取压力30MPa。借鉴固定床层吸附/脱附理论建立了萃取动力学模型,并采用B... 通过单因素和L9(34)正交试验确定了超临界流体萃取大豆异黄酮最佳萃取条件为:CO2流量8 L/h,静萃取120m in,动萃取60min,每克脱脂豆粕的乙醇用量3mL,萃取温度55℃,萃取压力30MPa。借鉴固定床层吸附/脱附理论建立了萃取动力学模型,并采用BP神经网络和试差法确定了模型参数kLa,确定参数后的动力学模型较为精确地定量描述了萃取床层的溶质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流体萃取 大豆异黄酮 工艺 染料木苷 萃取动力学模型 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光小角散射法研究超临界流体抗溶剂过程中聚苯乙烯构象变化 被引量:2
18
作者 柳义 王洪立 +8 位作者 赵昕 陈娜 李丹 刘志敏 韩布兴 荣利霞 赵辉 王俊 董宝中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2003年第1期9-12,共4页
应用同步辐射X光小角散射法对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聚苯乙烯+四氢呋喃)抗溶剂过程中聚苯乙烯分子链的构象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不断加入抗溶剂(二氧化碳)过程中,高分子链发生了从无规线团的卷曲到蜷缩成球形颗粒的转变。当压强小... 应用同步辐射X光小角散射法对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聚苯乙烯+四氢呋喃)抗溶剂过程中聚苯乙烯分子链的构象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不断加入抗溶剂(二氧化碳)过程中,高分子链发生了从无规线团的卷曲到蜷缩成球形颗粒的转变。当压强小于雾点压强pc时,高分子链发生卷曲;当压强大于pc时,高分子链蜷缩成密度均一的球形颗粒析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光小角散射法 超临界流体 抗溶剂过程 聚苯乙烯 构象变化 同步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超临界CO_(2)萃取红豆草缩合单宁工艺技术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袁英良 唐丹 +3 位作者 鲁英 何建国 李成云 冉桂霞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36-41,共6页
为研究超临界流体技术制备红豆草缩合单宁工艺技术条件,首先以单因素试验进行范围筛选,再应用BBD试验设计进行工艺优化。结果表明:缩合单宁最佳提取工艺为:萃取压力34.8 MPa、萃取时间123.0 min、萃取温度40.3℃、萃取夹带剂流量2.0 mL/... 为研究超临界流体技术制备红豆草缩合单宁工艺技术条件,首先以单因素试验进行范围筛选,再应用BBD试验设计进行工艺优化。结果表明:缩合单宁最佳提取工艺为:萃取压力34.8 MPa、萃取时间123.0 min、萃取温度40.3℃、萃取夹带剂流量2.0 mL/min、夹带剂50%乙酸乙酯。在此条件下,红豆草缩合单宁提取率达到89.23%,接近理论值。综上,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可以用于红豆草缩合单宁的提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萃取 红豆草 缩合单宁 响应面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芦荟多糖工艺的优化 被引量:12
20
作者 朱俊玲 卢智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5794-5795,共2页
[目的]优化超临界CO2流体萃取芦荟多糖的工艺,以获得高纯度的芦荟多糖。[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对动、静萃取时间进行优化,采用正交试验优化萃取釜条件。[结果]超临界CO2萃取芦荟多糖的最佳工艺为:乙醇用量2.5 ml/g,萃取压力25 MPa,萃取温... [目的]优化超临界CO2流体萃取芦荟多糖的工艺,以获得高纯度的芦荟多糖。[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对动、静萃取时间进行优化,采用正交试验优化萃取釜条件。[结果]超临界CO2萃取芦荟多糖的最佳工艺为:乙醇用量2.5 ml/g,萃取压力25 MPa,萃取温度35℃。静萃取最佳时间为60 min,动萃取时间为30 min,在最优条件下,芦荟多糖得率为85.10%。[结论]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条件温和、环保、节能,适用于芦荟多糖的提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 芦荟多糖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