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硫酸溶液中Mn(Ⅱ)/Mn(Ⅲ)电对的电化学氧化动力学研究
1
作者 赵艳茹 陈志萍 +3 位作者 杨晓峰 王高 朱鹏强 张玉莹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6-391,共6页
Mn(Ⅱ)/Mn(Ⅲ)反应在化学发光检测、有机合成以及液流电池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其动力学特性尚未得到充分的认识和理解。本研究采用计时电量法测定硫酸溶液中不同温度不同阶跃电位下Mn(Ⅱ)氧化为Mn(Ⅲ)的标准反应速率常数k0(4.67... Mn(Ⅱ)/Mn(Ⅲ)反应在化学发光检测、有机合成以及液流电池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其动力学特性尚未得到充分的认识和理解。本研究采用计时电量法测定硫酸溶液中不同温度不同阶跃电位下Mn(Ⅱ)氧化为Mn(Ⅲ)的标准反应速率常数k0(4.67×10^(-5)m·s^(-1)-7.712×10^(-5)m·s^(-1)),并进一步求得表观活化能(20.84 kJ·mol^(-1))。此研究不仅为Mn(Ⅱ)/Mn(Ⅲ)电对及类似反应的电化学氧化动力学提供了新的方法,还为Mn(Ⅲ)的可控制备积累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n(Ⅱ)/Mn(Ⅲ) 计时电量法 扩散系数 反应速率常数 活化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散吸附作用下CO_(2)非混相驱微观渗流特征模拟 被引量:1
2
作者 崔传智 李静 吴忠维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1-188,共8页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CO_(2)非混相驱数值模型,使用水平集法模拟扩散吸附作用下CO_(2)非混相驱和近混相驱的微观渗流规律,并对CO_(2)在孔隙中的微观渗流特征及扩散吸附特征进行研究,选取注入速度、扩散系数、吸附反应速率常数等参数研...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CO_(2)非混相驱数值模型,使用水平集法模拟扩散吸附作用下CO_(2)非混相驱和近混相驱的微观渗流规律,并对CO_(2)在孔隙中的微观渗流特征及扩散吸附特征进行研究,选取注入速度、扩散系数、吸附反应速率常数等参数研究近混相驱微观渗流特征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相场法CO_(2)驱数值模拟采出程度为51.29%,水平集法CO_(2)驱数值模拟采出程度为53.60%,因此水平集法更适用于CO_(2)非混相驱的渗流过程模拟。②非混相驱条件下,CO_(2)优先向大孔隙扩散,采收率为87.7%,出口气体体积分数为71.60%,CO_(2)最大表面吸附浓度为3.16×10-4mol/m^(2);近混相驱条件下,CO_(2)更易向小孔隙扩散,采收率为91.1%,出口含气率为97.01%,CO_(2)最大表面吸附浓度为5.81×10-4mol/m^(2)。③近混相驱微观渗流特征受注入速度、扩散系数、吸附反应速率常数等因素影响。注入速度增大,出口含气率和采收率均提高;扩散系数和吸附反应速率常数增大,会使采收率提高,出口含气率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非混相驱 微观渗流特征 注入速度 扩散系数 吸附反应速率常数 采收率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时电量法求NiCl_2(bpy)_3在DMF中的扩散系数和速率常数 被引量:9
3
作者 赵鹏 方慧珏 +2 位作者 薛腾 亓西敏 陆嘉星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235-1239,共5页
讨论了NiCl2(bpy)3(bpy:2,2-联吡啶)在DMF中的电化学行为.控制电位使电极过程处于扩散控制下,采用计时电量法求得了29℃时NiCl2(bpy)3在DMF中的扩散系数为5.99×10-6cm2·s-1,不同温度下的扩散系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选择合适的... 讨论了NiCl2(bpy)3(bpy:2,2-联吡啶)在DMF中的电化学行为.控制电位使电极过程处于扩散控制下,采用计时电量法求得了29℃时NiCl2(bpy)3在DMF中的扩散系数为5.99×10-6cm2·s-1,不同温度下的扩散系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选择合适的电极电位,使电极过程处于扩散和电化学混合控制下,采用计时电量法求得了不同电极电位下的反应速率常数kf,以及不同温度下的标准速率常数k0,求得了表观活化能为14.4kJ·mo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配合物 计时电量 速率常数 扩散系数 活化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贮藏过程中不同保润剂对烟丝保润效果及水分散失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12
4
作者 殷春燕 徐志强 +3 位作者 汪华 李玥 徐菲菲 钟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6-101,共6页
【目的】探讨烟丝在干燥环境中贮藏时,不同保润剂对烟丝保润效果及水分散失动力学的影响。【方法】以传统烟草保润剂甘油和新型烟草保润剂乳酸钾为代表,将喷洒了保润剂的烟丝置于干燥环境中测试其水分含量的变化。通过对4种常见薄层干... 【目的】探讨烟丝在干燥环境中贮藏时,不同保润剂对烟丝保润效果及水分散失动力学的影响。【方法】以传统烟草保润剂甘油和新型烟草保润剂乳酸钾为代表,将喷洒了保润剂的烟丝置于干燥环境中测试其水分含量的变化。通过对4种常见薄层干燥模型进行非线性拟合,确定烟丝干燥速率常数,并采用Fick第二定律扩散模型进行动力学分析,得到烟丝内部水分的有效扩散系数。【结果】甘油和乳酸钾都能够降低烟丝的干燥速率常数和水分有效扩散系数。当甘油添加量为2%时,烟丝的干燥速率常数和有效扩散系数分别从0.413 8,2.348 6×10-10 m2/s降至0.339 2,1.702 9×10-10 m2/s,而添加2%乳酸钾的烟丝干燥速率常数和有效扩散系数分别为0.255 9,1.593 8×10-10 m2/s。【结论】乳酸钾具有优于甘油的保润性能。保润剂能够有效降低烟丝的干燥速率常数和水分有效扩散系数,且干燥速率常数和水分有效扩散系数随其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保润剂 干燥动力学模型 有效扩散系数 干燥速率常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3+)/Ce^(4+)电对在硫酸和甲磺酸介质中电化学性能的差异 被引量:5
5
作者 李照华 褚有群 马淳安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1-145,共5页
采用循环伏安法和线性扫描法研究了硫酸和甲磺酸介质中Ce3+/Ce4+在Pt旋转圆盘电极(RDE)上的电化学性能,初步探索了Ce3+/Ce4+的络合行为,考察了Ce3+反应的交换电流密度、扩散系数以及反应速率常数,比较了两种酸介质中Ce3+在Pt电极氧化的... 采用循环伏安法和线性扫描法研究了硫酸和甲磺酸介质中Ce3+/Ce4+在Pt旋转圆盘电极(RDE)上的电化学性能,初步探索了Ce3+/Ce4+的络合行为,考察了Ce3+反应的交换电流密度、扩散系数以及反应速率常数,比较了两种酸介质中Ce3+在Pt电极氧化的活化能.结果表明,硫酸介质中以Ce4+的络合为主,其平衡电位负移;甲磺酸介质中以Ce3+的络合为主,其平衡电位正移.硫酸介质中Pt电极上Ce3+更容易氧化为Ce4+,硫酸铈(III)的电氧化对温度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换电流密度 扩散系数 反应速率常数 阳极氧化 活化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染料对壳聚糖改性腈纶的染色与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刘群 丁斌 +3 位作者 关昶 王海东 李祥 郝凤岭 《毛纺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1-44,共4页
以活性艳红X-3B上染壳聚糖改性腈纶,测定上染百分率、固色率、K/S值、耐水洗牢度等;并测定了活性艳红X-3B上染壳聚糖改性腈纶的上染速率曲线,分析不同温度对半染时间、扩散系数、染色速率常数等染色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艳红... 以活性艳红X-3B上染壳聚糖改性腈纶,测定上染百分率、固色率、K/S值、耐水洗牢度等;并测定了活性艳红X-3B上染壳聚糖改性腈纶的上染速率曲线,分析不同温度对半染时间、扩散系数、染色速率常数等染色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艳红X-3B对壳聚糖改性腈纶具有良好的染色性能,上染百分率31.28%,固色率28.60%,K/S值3.931,耐水洗牢度在3级以上。活性艳红X-3B上染壳聚糖改性腈纶,初染率较好,染色60 min达到上染平衡;半染时间较短,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扩散系数和染色速率常数随温度升高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改性腈纶 活性染料 半染时间 扩散系数 染色速率常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时电量法测定4,5-二氮芴-9-酮的扩散系数和反应速率常数 被引量:5
7
作者 吕桂琴 马淑贤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50-654,共5页
运用循环伏安法测定4,5-二氮芴-9-酮(DAFO)在DMF溶液中不同扫描速率时的循环伏安图,出现2对峰形良好的氧化还原峰;采用计时电量法通过控制阶跃电位,测得不同温度下DAFO在DMF溶液中的扩散系数和反应速率常数,293 K时扩散系数为5.39×... 运用循环伏安法测定4,5-二氮芴-9-酮(DAFO)在DMF溶液中不同扫描速率时的循环伏安图,出现2对峰形良好的氧化还原峰;采用计时电量法通过控制阶跃电位,测得不同温度下DAFO在DMF溶液中的扩散系数和反应速率常数,293 K时扩散系数为5.39×10^(—6)cm^2·s^(—1);当选择阶跃电位使电极过程处于扩散和电化学混合控制时,测得不同电位的反应速率常数κ_f.根据不同温度下的标准速率常数κ_0,得到表观活化能E_a为10.5 kJ·mo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 5-二氮芴-9-酮 循环伏安 计时电量 扩散系数 反应速率常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单分子膜的脱附性质 被引量:1
8
作者 阳建斌 朱谱新 +1 位作者 姚永毅 吴大诚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5-118,共4页
采用Wilhelmy法测定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在空气 水界面上铺展单分子膜的动态表面压 ,并由此计算动态脱附动力学参数。实验结果表明 ,样品铺展膜的脱附初期扩散系数约 1 0 -3~ 1 0 -4cm2 /sec ,远远大于溶液表面吸附的扩散系数 ,铺展膜的... 采用Wilhelmy法测定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在空气 水界面上铺展单分子膜的动态表面压 ,并由此计算动态脱附动力学参数。实验结果表明 ,样品铺展膜的脱附初期扩散系数约 1 0 -3~ 1 0 -4cm2 /sec ,远远大于溶液表面吸附的扩散系数 ,铺展膜的初始表面浓度越大 ,其初期脱附扩散系数也越大。但是从脱附整个过程看 ,铺展膜的初始表面浓度越大 ,其平均脱附速率常数越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 单分子膜 动态Wilhelmy法 脱附 扩散系数 速率常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纤维微电极研究(Ⅴ)——高阻介质中二茂铁及其衍生物的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陈洪渊 鞠熀先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1期1459-1461,共3页
固体微电极的应用,使高阻溶液中的电化学动力学的研究及异相快电子迁移速率常数k^(o′)的测定成为可能,用微铂电极对二茂铁在乙腈溶液中电化学行为的研究以及k^(o′)的测定已有报道,但结果差异甚大,难以引用,鉴于二茂铁及其衍生物的重... 固体微电极的应用,使高阻溶液中的电化学动力学的研究及异相快电子迁移速率常数k^(o′)的测定成为可能,用微铂电极对二茂铁在乙腈溶液中电化学行为的研究以及k^(o′)的测定已有报道,但结果差异甚大,难以引用,鉴于二茂铁及其衍生物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茂铁 扩散系数 碳纤维 微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CN)63-/4-和细胞色素c电化学反应温度影响比较 被引量:1
10
作者 汤儆 杜琳 +1 位作者 肖孝建 张宁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3-50,共8页
应用整体升温的方法结合循环伏安和电位阶跃测试研究了温度对Fe(CN)63-/4-体系电化学反应的影响,计算不同温度下Fe(CN)63-和Fe(CN)64-的扩散系数D以及异相反应速率常数k0.实验发现,在Fe(CN)63-/4-体系中,Fe(CN)63-的扩散系数随着温度的... 应用整体升温的方法结合循环伏安和电位阶跃测试研究了温度对Fe(CN)63-/4-体系电化学反应的影响,计算不同温度下Fe(CN)63-和Fe(CN)64-的扩散系数D以及异相反应速率常数k0.实验发现,在Fe(CN)63-/4-体系中,Fe(CN)63-的扩散系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而Fe(CN)64-的扩散系数则因受到Fe(CN)63-影响而出现相反的趋势.同时,异相反应速率常数也随温度升高而呈现下降趋势,推测是由于电极表面生成了普鲁士蓝.细胞色素c的核心是血红素铁卟啉环,电子的得失都关联铁原子的氧化还原,与Fe(CN)63-/4-体系的电化学反应在一定程度上有相似性.本文同时应用整体升温的方法研究了温度对细胞色素c电化学反应的影响,计算不同温度下细胞色素c的动力学参数,并与Fe(CN)63-/4-体系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效应 细胞色素C 扩散系数 异相反应速率常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气扩散传质对褐煤低温氧化反应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孟献梁 刘亚菲 +2 位作者 褚睿智 方强 张中彩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8-72,共5页
根据静态扩散双容积法,测得2种粒度煤样的氧气扩散系数,并应用Max-well-Gilliland公式对实验结果进行优化。由静态耗氧实验,求得2种粒度煤样的速率常数,对氧气等效扩散系数和速率常数进行拟合。结果表明,低温氧化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第... 根据静态扩散双容积法,测得2种粒度煤样的氧气扩散系数,并应用Max-well-Gilliland公式对实验结果进行优化。由静态耗氧实验,求得2种粒度煤样的速率常数,对氧气等效扩散系数和速率常数进行拟合。结果表明,低温氧化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50℃左右,吸附和化学反应并存,扩散为主体影响因素;第二阶段是70~110℃,化学反应加速,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较大;第三阶段是130~170℃,化学反应剧烈,氧气浓度成为影响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氧化扩散系数速率常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恒速滴重法测定动态界面张力 被引量:2
12
作者 吴树森 朱耀辉 王飞虹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1期95-102,共8页
建立了文题的测定装置,能检测0.5mN/m以上、液滴表面寿命大于0.05s的动态界面张力(σ_t)。从液滴形成的过程中,考虑运动摩擦力和环流摩擦力在液滴分离的力平衡中所起的作用,提出了恒速滴重法测定σ_t的计算式,并... 建立了文题的测定装置,能检测0.5mN/m以上、液滴表面寿命大于0.05s的动态界面张力(σ_t)。从液滴形成的过程中,考虑运动摩擦力和环流摩擦力在液滴分离的力平衡中所起的作用,提出了恒速滴重法测定σ_t的计算式,并用实验数据关联了相对运动速度U_0的计算式。用纯物质的油-水系统的实验数据对公式加以验算,一般误差在0.5%以内。用上述两式计算SDS、CTAB、Tri-tonX-100等油-水系统的σ_t,并推算各表面活性剂的表面过剩量Г_∞与扩散系数D。结果表明,公式具有普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张力 扩散系数 动态界面张力 恒速滴重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壳基活性炭对锰酸锂电池倍率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宋雪丽 张建会 +3 位作者 陆海彦 包金鹏 田永霞 林海波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507-1513,共7页
稻壳基活性炭(RH-AC)具有天然的多级孔道结构,是由稻壳碳化和活化两步得到的。用RH-AC和锰酸锂(LMO)混合制备复合电极,以锂片为对电极,组装半电池进行恒流充放电测试。实验发现:含有质量分数为5%的RH-AC与90. 5%的LMO的复合电极(RH-AC5)... 稻壳基活性炭(RH-AC)具有天然的多级孔道结构,是由稻壳碳化和活化两步得到的。用RH-AC和锰酸锂(LMO)混合制备复合电极,以锂片为对电极,组装半电池进行恒流充放电测试。实验发现:含有质量分数为5%的RH-AC与90. 5%的LMO的复合电极(RH-AC5)在5C电流密度循环100圈后比容量为89. 3 m A·h/g,容量保持率高于89%,远优于纯锰酸锂电极。采用循环伏安法计算出的锂离子扩散系数,及利用交流阻抗测试拟合后得到的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该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锰酸锂 活性炭 倍率性能 扩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钛酸锂/石墨烯复合材料及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1
14
作者 庄晓东 李荣兴 +3 位作者 俞小花 谢刚 和晓才 徐庆鑫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4659-4665,共7页
通过固相法制备出钛酸锂(LTO)样品,再将LTO和氧化石墨烯通过水热法制得钛酸锂/还原石墨烯复合材料(LTO-RGO)。通过XRD、SEM、TEM对材料的结构、形貌进行表征,并进行充放电性能测试、交流阻抗测试来检测其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石墨烯对... 通过固相法制备出钛酸锂(LTO)样品,再将LTO和氧化石墨烯通过水热法制得钛酸锂/还原石墨烯复合材料(LTO-RGO)。通过XRD、SEM、TEM对材料的结构、形貌进行表征,并进行充放电性能测试、交流阻抗测试来检测其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石墨烯对钛酸锂进行包覆处理不影响钛酸锂材料的晶型结构、无杂相出现。钛酸锂/石墨烯复合材料表现出了比钛酸锂材料更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0.2C倍率下的放电比容量为208.7mA·h/g,5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98.10%;20C倍率下的放电比容量为136.1mA·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法 水热法 氧化石墨烯 倍率循环 交流阻抗 扩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氨配合物还原动力学研究--硫酸四氨合铜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慧婕 陈志萍 +2 位作者 杨晓峰 孙振豪 刘海清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2-167,共6页
氨(或胺)常被用作液相还原法镀铜或制备铜纳米线的还原剂,但氨(胺)对铜离子还原过程及动力学的影响缺乏系统的研究。本研究通过计时电量法测定了硫酸四氨合铜溶液中不同温度下在不同阶跃电位时Cu(NH_(3))4^(2+)还原为Cu的反应速率常数,... 氨(或胺)常被用作液相还原法镀铜或制备铜纳米线的还原剂,但氨(胺)对铜离子还原过程及动力学的影响缺乏系统的研究。本研究通过计时电量法测定了硫酸四氨合铜溶液中不同温度下在不同阶跃电位时Cu(NH_(3))4^(2+)还原为Cu的反应速率常数,进而求得标准速率常数K 0(4.12×10^(-5) m·s^(-1)~7.33×10^(-5)m·s^(-1))及表观活化能(23.60 kJ·mol^(-1))。所得参数为研究氨(胺)对铜离子还原反应影响规律提供基础数据,并可为铜纳米线制备过程中长径比的调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四氨合铜 计时电量 扩散系数 反应速率常数 活化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inetic Mechanisms for Preparing Silymarin via Microwave-assisted Extraction 被引量:7
16
作者 Xu Xiang-wen Zheng Xian-zhe +2 位作者 Sun Yu Wang Xin Liu Cheng-hai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13年第2期53-60,共8页
The kinetic mechanism for the preparation of silymarin from milk thistle seeds was studied during the microwave-assisted extraction (MAE) proces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ransfer rate of silymarin from milk thi... The kinetic mechanism for the preparation of silymarin from milk thistle seeds was studied during the microwave-assisted extraction (MAE) proces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ransfer rate of silymarin from milk thistle seeds increased with the microwave output power and temperature during MAE processing. The apparent extraction rate constant k (s-1) was 1.2028×10-2 , 1.2248×10-2 , and 1.2485×10-2 , and diffusion coefficient D (m2·s-1 ) was 4.21×10-10, 4.29×10-10 , and 4.37×10-10 at the microwave temperatures of 383, 393, and 403 K, respectively, in the silymarin MAE process. With the help of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the microstructures of the samples extracted by MAE were observed.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increased efficiency and rate of MAE of silymarin could be attributed mainly to the subsequent cell change resulting from superheating effects during MA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WAVE EXTRACTION SILYMARIN apparent extraction rate consta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